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是基于申请号为202211478482.2,申请日为2022年11月23日的中国专利申请提出,并要求该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该中国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在此引入本申请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衣物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衣物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衣物处理装置,尤其是干衣机,为了能够有效对脱水后的衣物进行进一步干燥,通常在衣物处理装置内设置换热系统,其工作原理为:风机将换热系统的冷凝器加热的空气引入衣物处理装置的干衣箱内以干燥衣物,通过干衣箱后的湿空气进一步到达换热系统的蒸发器,蒸发器将从干衣箱出来的湿热空气变成干燥低温空气,湿气变成冷凝水排出,低温干燥空气通过冷凝器再次加热,这样就完成了一次循环,干衣机就是通过这个循环不断带走湿气并通过冷凝水的形式排出从而达到干衣的目的。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干衣机一般采用管翅式换热器作为蒸发器,该管翅式换热器在换热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不易排出且清洗难度大,进而导致蒸发器的换热效率低,降低衣物处理装置的工作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衣物处理装置,所述衣物处理装置中的换热器便于清洗、换热效率高,可有效提升衣物处理装置的工作性能。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衣物处理组件,所述衣物处理组件限定出相互连通的送风风道和衣物处理腔;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扁管,所述扁管内形成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多个间隔的隔板,以在所述空腔内形成多条微通道;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送风风道内,所述换热器具有朝向所述送风风道的进风口设置的换热部,所述换热部上设有多个第一翅片,所述第一翅片超出所述换热部的朝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通过将换热器设置成由多个扁管组成,并在扁管的空腔内形成多条微通道,在使得换热器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的同时,还可换热器具有换热均匀、换热效果好的优点,同时,将这种带有微通道结构的换热器上的多个第一翅片设置成超出换热部的朝向进风口的一侧,也就是使得在换热部的朝向进风口一侧上,多个第一翅片超出换热部设置,这样空气中的毛屑等物质可以被第一翅片拦截从而附着在第一翅片超出换热部的区域,从而对流向微通道换热器的空气进行过滤,解决了微通道换热器毛屑清理的难题;另外,在第一翅片的引导下,可确保换热器上的冷凝水能够顺利排出,以进一步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同时在冷凝水排出的过程中还可带动换热器上的毛屑排出,以达到自动清理毛屑的目的,从而降低换热器的清理难度,这样将该换热器应用在衣物处理装置上,即可提升衣物处理装置的空间利用率,同时还可提升衣物处理装置的处理效率,并可大幅降低衣物处理装置的运行能耗,进而提升用户使用体验。也就是说,本申请的衣物处理装置通过采用具有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换热效果好、清理难度低的换热器,可有效提升衣物处理装置的结构性能以及工作性能。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连接管段,所述连接管段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管段的一端、所述第二管段的一端连通,多个所述第一翅片设在所述第一管段上。

在一些示例中,多个所述第一翅片沿所述第一管段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换热器具有蒸发部、冷凝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通在所述蒸发部和所述冷凝部之间;其中,所述蒸发部为所述换热部且包括多个所述第一管段,所述冷凝部包括多个所述第二管段,所述连接部包括多个所述连接管段。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蒸发器,所述蒸发器与所述换热器相对间隔设置。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蒸发器为微通道蒸发器。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蒸发器设在所述蒸发部与所述冷凝部之间。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换热器包括:多个第一换热管,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管在第一方向上间隔布置;多个第二换热管,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管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通过多个所述第二换热管首尾依次连通,以使所述换热器自身限定出封闭的换热通道,所述换热通道用于容纳换热介质。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扁管内的多条所述微通道沿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

在一些示例中,每个所述第一换热管包括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连接管段,每个所述第一换热管的所述第一管段的另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换热管连通,所述第二管段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第二换热管连通。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连接管段形成弯曲管段,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在第二方向上间隔布置,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的长度方向分别沿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相互垂直。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冷凝组件,所述冷凝组件设于所述换热器的靠近所述冷凝部的一侧。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换热器展平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换热器展平后的主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第一换热管展平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区域Ⅱ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蒸发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区域Ⅰ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蒸发器组件的侧视图。

图9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蒸发器组件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

1000、衣物处理装置;

100、蒸发器组件;

10、换热器;

11、蒸发部; 111、第一翅片;

12、冷凝部; 121、第二翅片;

13、连接部;

14、第一换热管;

141、第一管段; 142、第二管段; 143、连接管段;

144、空腔; 1441、微通道;

145、隔板;

15、第二换热管;

20、蒸发器;21、换热翅片;

200、机壳;220、进风口;

300、冷凝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说明书附图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10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衣物处理装置1000包括:衣物处理组件和换热器10。

其中,衣物处理组件限定出送风风道和衣物处理腔,送风风道和衣物处理腔相互连通。这样送风风道内的空气即可流至衣物处理腔内,也就是便于利用送风风道朝向衣物处理腔内送风。

在一些示例中,衣物处理腔内适于存放衣物,送风风道将空气送至衣物处理腔内时,空气可作用在衣物上,以便于利用引入的空气对衣物进行处理,从而达到利用衣物处理装置1000处理衣物的目的。

结合图1-图5所示,换热器10包括扁管,扁管内形成空腔144,空腔144内设有多个间隔的隔板145,以在空腔144内形成多条微通道1441。也就是说,本申请的换热器10的扁管内形成有多条微通道1441。

结合图1和图6所示,换热器10设于送风风道内,换热器10具有朝向送风风道的进风口220设置的换热部,换热部上设有多个第一翅片111,第一翅片111超出换热部的朝向进风口220的一侧。也就是说,衣物处理组件还包括进风口220,进风口220与送风风道连通,以确保外部空气能够有效进入送风风道内,同时换热器10靠近进风口220设置,这样通过进风口220进入送风风道内的空气即可先经过换热器10进行换热,以便于提高空气的温度,从而便于对衣物处理腔内的衣物进行处理。

此外,上述所说的第一翅片111超出换热部的朝向进风口220的一侧这里可以理解为,多个第一翅片111设置在换热部上且第一翅片111靠近进风口220的一端朝向进风口220延伸,以使得第一翅片111靠近进风口220的一端超出换热部的朝向进风口220的一侧,这样当空气流经第一翅片111时,空气中的毛屑等物质可以被第一翅片111拦截,从而使得空气中的毛屑等物质能够附着在第一翅片111超出换热部的区域,达到对流向微通道换热器10的空气进行过滤的目的,还便于后续对换热器10上的毛屑进行清理,有效解决了微通道换热器10毛屑清理的难题,同时,上述设置还便于利用第一翅片111引导换热器10上的冷凝水移动,以实现冷凝水的排出。

由上述结构可知,本发明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1000,通过将换热器10设置成包括扁管,扁管可使得换热器10的整体结构紧凑,从而减小换热器10的体积,也就是实现减小换热器10的占用空间,这样将换热器10设置在衣物处理装置1000内时,即可降低换热器10的布设难度,同时还可提升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空间利用率。

同时,在扁管内形成空腔144并在空腔144内设有多个间隔的隔板145,以实现在空腔144内形成多条微通道1441,多条微通道1441可使得换热介质在扁管内分布均匀,也就是使得换热介质在换热器10内分布均匀,以实现提升换热器10的换热效果,从而使得本申请的换热器10具有换热均匀、换热效果好等优点。这样将换热器10设置在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送风风道内时,换热器10即可有效对进入送风风道内进行换热,换热后的空气再进入衣物处理腔内,以实现对衣物处理腔内的衣物进行干燥处理,进而实现提升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处理质量,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且通过在换热器10的空腔144内设置多个隔板145,还可利用多个隔板145支撑换热器10的侧壁,以使得换热器10的整体结构稳定。

需要强调的是,本申请将第一翅片111设置成超出换热部的朝向进风口220的一侧,也就是使得第一翅片111靠近进风口220的一端超出换热部的朝向进风口220的一侧,这样在第一翅片111的引导下,可确保换热器10上的冷凝水能够顺利排出,以进一步提升换热器10的换热效果,同时在冷凝水排出的过程中还可带动换热器10上的毛屑排出,以达到自动清理毛屑的目的,从而降低换热器10的清理难度,这样将该换热器10应用在衣物处理装置1000上,即可降低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清理难度,并提升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处理效率,进一步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此外,通过设置多个第一翅片111,多个第一翅片111配合还可增加换热器10与送风风道内的空气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换热器10的换热效果,也就是实现提高换热器10的换热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将具有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换热效果好、换热效率高以及清理难度低等优点的换热器10设置在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送风风道内,以有效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性能,实现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可选地,送风风道远离进风口220的一端连通衣物处理腔,送风风道适于将换热后的空气送入衣物处理腔内,以实现处理衣物处理腔内的衣物。

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衣物处理装置1000对换热组件的换热效率的要求很高,传统的管式脉动热管由于管径只有2mm左右,很难应用在衣物处理装置1000这种大型设备中,而且由于换热组件的换热面积对换热效率的影响较大,2mm左右的管式脉动热管不利于提升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换热效率。因此,本申请通过在换热器10的扁管内设置多条微通道1441,每一条微通道1441均可形成一个单独的脉动热管,以提升换热器10的换热效率,这样将该换热器10设置在衣物处理装置1000内时,即可有效满足衣物处理装置1000高性能换热的要求。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换热器10包括第一管段141、第二管段142和连接管段143,连接管段14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管段141的一端、第二管段142的一端连通,多个第一翅片111设在第一管段141上。也就是说,换热器10不仅具有换热的部分,还具有连接的部分,形成为连接部分的连接管段143可实现第一管段141和第二管段142的连通,便于换热介质同时在第一管段141和第二管段142内流动,以保证换热器10的换热效率。

同时,将多个第一翅片111设在第一管段141上。一方面可使得第一翅片111能够靠近进风口220设置,以便于将第一翅片111设置成超出换热部的朝向进风口220的一侧,从而便于冷凝水的排出;另一方面还可利用多个第一翅片111增加第一管段141与送风风道内的空气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第一管段141的换热效果。

可选地,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多个第一翅片111沿第一管段14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其中,这里所说的长度方向也是图1中所示出的左右方向,也就是说,多个第一翅片111在第一管段141的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一方面便于利用多个第一翅片111将位于第一管段141长度方向上的多处的冷凝水和毛屑排出,另一方面还可便于利用多个第一翅片111最大化提升第一管段141的换热效果。

综上可知,本申请通过在第一管段141上设置多个第一翅片111,在实现提高第一管段141换热性能的同时,还可利于冷凝水的排出并降低换热器10的清理难度。

可选地,结合图1、图2和图8所示,换热器10具有蒸发部11、冷凝部12和连接部13,连接部13连通在蒸发部11和冷凝部12之间,蒸发部11为换热部且包括多个第一管段141,冷凝部12包括多个第二管段142,连接部13包括多个连接管段143。通过设置由多个连接管段143形成的连接部13可确保蒸发部11的多个第一管段141和冷凝部12的多个第二管段142能够一一对应连通,从而确保蒸发部11内的换热介质和冷凝部12内的换热介质能够相互流动,从而使得换热器10具有换热的能力,以有效保证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处理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部13主要是实现蒸发部11和冷凝部12的连通。也可以理解为,连接部13只起到过渡连接的作用,不参与换热过程。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蒸发部11和冷凝部12在第二方向上相对间隔设置,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相互垂直。其中,这里所说的第二方向可以理解为是图6所示出的前后方向。也就是说,蒸发部11和冷凝部12在换热器10的前后方向上相对间隔设置,这样当外部空气沿换热器10的前后方向流动时,外部空气的流动方向无需发生改变即可实现与换热器10进行换热,在简化外部空气的通道设置难度的同时,还可提高换热效率、降低换热难度。

需要说明的是,因蒸发部11为换热部,因此,上述设置可使得设在多个第一管段141上的第一翅片111在远离冷凝部12的一侧实现在第一方向上的连通,此时因重力向下流动的冷凝水即可沿着第一翅片111的延伸方向进行流动,便于冷凝水的排出,同时还提供了毛屑清理的竖直贯穿通道,便于毛屑的清理,进而降低换热器10的清理难度。

可选地,衣物处理装置1000还包括蒸发器20,蒸发器20与换热器10相对间隔设置。这样即可利用蒸发器20和换热器10配合同时对进入送风风道内的空气进行换热,进一步提升换热效率。

在具体的示例中,如图1所示,换热器10和蒸发器20组合形成蒸发器组件100,也就是本申请在衣物处理装置1000内设置由换热器10和蒸发器20组合而成的蒸发器组件100,换热器10和蒸发器20配合在最大化提升蒸发器组件100换热性能的同时,还可实现充分利用换热器10的优点来提升蒸发器组件100的性能,使得蒸发器组件100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换热效果好、换热效率高以及清理难度低的优点,从而实现提升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工作性能。

还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本申请的换热器10具有良好的换热性能,因此,与传统的管翅式换热器相比,在要求具有相同换热性能的前提下,本申请的蒸发器20的体积可大幅缩小,以减小蒸发器20所需的布设空间,降低蒸发器20的安装难度。

可选地,蒸发器20为微通道蒸发器。本申请将蒸发器20设置成微通道蒸发器,以有效提升蒸发器20的换热效率,降低蒸发器20的体积并延长蒸发器20的使用寿命,也就是实现提升蒸发器组件100的换热效率,降低蒸发器组件100的体积并有效延长蒸发器组件100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多个第一管段141上的第一翅片111为一个整体结构,第一翅片111靠近蒸发器20的一侧与第一管段141的靠近蒸发器20的一侧平齐,以实现在第一翅片111靠近蒸发器20的一侧形成多个安装缺口,第一翅片111通过多个安装缺口同时设在多个第一管段141上,实现第一翅片111与多个第一管段141的连接,并降低第一翅片111与多个第一管段141的连接难度。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6所示,蒸发器20设在蒸发部11与冷凝部12之间。在实现利用蒸发部11和冷凝部12配合以保护蒸发器20、延长蒸发器20使用寿命的同时,还可提升蒸发器组件100的换热性能。

具体为:通过上述设置在蒸发器组件100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外部空气先经过换热器10的蒸发部11进行换热,并将吸收的热量递到冷凝部12,以提高蒸发器20的冷凝效率,也就是提高蒸发器组件100的换热性能。

可选地,蒸发器20与换热器10相互独立设置。这里可以理解为,蒸发器20与换热器10之间不进行连接,彼此形成相互独立的系统,以避免换热器10内的换热介质在换热器10和蒸发器20之间循环流动。即换热器10的换热介质在充注到换热器10内后就被限制在一个密封的通道内运动,这样当换热器10和蒸发器20安装到衣物处理装置1000内后,换热器10作为一个完整的换热元件实现换热过程,不需要与其他元件相连以实现换热,从而降低换热器10的布设难度,提高换热器10的实用性。

可选地,如图6和图9所示,蒸发器20包括多个换热翅片21,多个换热翅片21沿第三方向间隔设置,在第三方向上,多个第一翅片111与多个换热翅片21交错设置。其中,这里所说的第三方向可以理解为是图6所示出的左右方向,多个换热翅片21可增加蒸发器20与外部空气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蒸发器20的换热性能,也就是实现提高蒸发器20的换热效率。

此外,通过将多个第一翅片111与多个换热翅片21设置成在第三方向上交错设置,也可以理解为,多个第一翅片111与多个换热翅片21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交错设置,第二平面平行于第三方向和第一方向,这样当空气流经蒸发器组件100时,可增加空气流动时的扰动,提升蒸发器组件100的换热能力。

可选地,结合图3、图6和图9所示,冷凝部12包括多个第二翅片121,多个第二翅片121设在冷凝部12的多个第二管段142上,多个第二翅片121沿第二管段14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以实现利用第二管段142支撑多个第二翅片121,提高多个第二翅片121的位置稳定性,同时,多个第二翅片121还可增加第二管段142与外部空气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第二管段142的换热性能,也就是实现提高冷凝部12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如图9所示,在第三方向上,多个第二翅片121与多个换热翅片21交错设置。这里是指,多个第二翅片121与多个换热翅片21在第三方向上的布设位置交错设置,其中,交错设置也可以理解为,多个第二翅片121与多个换热翅片21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交错设置,这样当空气流经蒸发器组件100时,可进一步增加空气流动时的扰动,提升蒸发器组件100的换热能力。

在一些示例中,结合图3和图9所示,第二翅片12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与第二管段14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平齐,即,第二翅片121被多个第二管段142分隔成多个部分,在第二翅片121实际安装的过程中,可将第二翅片121的多个部分插接在多个第二管段142之间并与多个第二管段142进行焊接,以实现第二翅片121与多个第二管段142的连接。

可选地,第一翅片111、第二翅片121和换热翅片21均可形成为平直、开窗或波纹等多种类型。

可选地,结合图6和图8所示,蒸发器20的高度方向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方向沿上下方向延伸,蒸发部11沿第一方向从下至上朝向远离蒸发器20的方向倾斜延伸。其中,将蒸发器20的高度方向设置成沿上下方向延伸,以使得蒸发器20具有一定的面积,便于利用蒸发器20对外部空气换热。

此外,将蒸发部11设置成沿第一方向从下至上朝向远离蒸发器20的方向倾斜延伸。这样在换热器10换热的过程中,蒸发部11上产生的冷凝水即可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流至设置在换热器10下方的积水盘内,一方面用于增强换热器10的排水能力,进而提升蒸发器组件100的换热性能;另一方面还可避免蒸发部11上的冷凝水被吹入蒸发器组件100的蒸发器20上,以保证蒸发器20的换热性能。

需要强调的是,在冷凝水流动的过程中还可冲刷蒸发部11上的部分毛屑,以达到清洗换热器10的目的,进而增强换热器10的排屑能力,降低换热器10的清洗难度。

也就是说,倾斜延伸的蒸发部11在增强换热器10的排水、排屑能力,提升蒸发器组件100换热性能的同时,还可降低换热器10的清洗难度。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蒸发器组件100不仅通过设置换热器10来提升自身的换热性能,还将换热器10的蒸发部11设置成沿第一方向从下至上朝向远离蒸发器20的方向倾斜延伸,以最大化提升蒸发器组件100的换热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换热器10的蒸发部11设置成沿第一方向从下至上朝向远离蒸发器20的方向倾斜延伸来实现排水的方式可带走部分毛屑,在具体的一些示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蒸发器组件100的洁净度,也可进一借助毛刷来清理毛屑。

还需要说明的,因蒸发部11正对进风口220设置,通过上述设置还可确保换热器10在换热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冷凝水能够在换热器10的前端被排出,避免冷凝水被吹入蒸发器20上,以保证蒸发器20的换热性能。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冷凝部12沿第一方向从下至上朝靠近蒸发器20的方向倾斜延伸。也就是说,不仅将蒸发部11设置成倾斜延伸,冷凝部12也设置成倾斜延伸。

具体为:换热器10的蒸发部11设置成沿第一方向从下至上朝向远离蒸发器20的方向倾斜延伸,换热器10的冷凝部12设置成沿第一方向从下至上朝靠近蒸发器20的方向倾斜延伸,以使得位于蒸发器20两侧的蒸发部11和冷凝部12倾斜方向一致,这样在布设换热器10的过程中,将整个换热器10设置成相对于蒸发器20倾斜即可,以降低换热器10的设置难度,进而保证在提升蒸发器组件100排水能力的同时,还可降低蒸发器组件100的装配难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蒸发器组件100适于安装在水平安装面,第一方向垂直于水平安装面,换热器10相对于水平安装面的安装角为锐角。其中,这里所说的水平安装面可以理解为是平行于第三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平面,当换热器10相对于该平面的安装角为锐角时,可实现将换热器10倾斜安装在水平安装面,进而使得换热器10倾斜设置。

可选地,蒸发器20相对于水平安装面的安装角为直角。也就是蒸发器20垂直安装在水平安装面上,这样当将蒸发器20设在蒸发部11与冷凝部12之间时,即可实现将换热器10的蒸发部11设置成沿第一方向从下至上朝向远离蒸发器20的方向倾斜延伸,以便于利用换热器10的排水能力。

可选地,如图8所示,蒸发部11的上端与蒸发器20在第二方向上的间距大于蒸发部11的下端与蒸发器20在第二方向上的间距,冷凝部12的上端与蒸发器20在第二方向上的间距小于冷凝部12的下端与蒸发器20在第二方向上的间距。通过上述设置即可实现蒸发部11沿第一方向从下至上朝向远离蒸发器20的方向倾斜延伸,以及冷凝部12沿第一方向从下至上朝靠近蒸发器20的方向倾斜延伸,进而使得换热器10能够相对于竖直延伸的蒸发器20倾斜设置,以提升换热器10的排水、排屑能力。

综上可以理解为,换热器10的整体结构均相对于蒸发器20倾斜设置,而并非只有换热器10的上表面相对于蒸发器20倾斜设置,这样可直接使用现有的换热器10,无需单独生产换热器10,在装配蒸发器组件100的过程中,只需在安装换热器10时相应调整换热器10的安装角度即可,以降低换热器10的制造难度。

综上可知,本申请一方面将换热器10设置成相对于水平安装面倾斜安装,另一方面还将第一翅片111超出换热部的朝向进风口220的一侧,以最大化提升换热器10的排水、排屑能力,进而实现最大化提升蒸发器组件100的换热性能。

可选地,换热器10包括多个第一换热管14和多个第二换热管15,多个第一换热管14在第一方向上间隔布置且多个第一换热管14在第一方向上通过多个第二换热管15首尾依次连通,以使换热器10自身限定出封闭的换热通道,换热通道用于容纳换热介质。其中,这里所说的第一方向可以理解为图2中所示出的上下方向,也就是说,多个第一换热管14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布置,且多个第一换热管14在上下方向上通过多个第二换热管15首尾依次连通,这样换热通道内容纳的换热介质即可在多个第一换热管14之间进行流动。

还需要强调的是,本申请设置多个第一换热管14和多个第二换热管15配合在换热器10内限定出封闭的换热通道,封闭的换热通道可便于形成真空环境,使得换热器10在不设置吸液芯的前提下也能实现换热介质在换热通道内的流动。

也就是说,本申请的换热器10无需设置吸液芯,从而降低了换热器10在传热过程中的传热热阻,从而提升换热器10的换热效率,而且吸液芯的减少还可降低换热器10的生产成本,并使得换热器10的结构简单。

此外,无需设置吸液芯后,还可减小换热器10的整体尺寸,也就是减小换热器10的占用空间。

也就是说,本申请在衣物处理装置1000内设置由多个第一换热管14和多个第二换热管15组成的换热器10,在提升换热器10换热效率的同时,还可降低换热器10的生产成本并进一步减小换热器10的占用空间,这样将该换热器10应用在衣物处理装置1000内时,即可降低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生产成本,并使得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结构简单,同时还可有效提升送风风道内的空气的温度,便于利用温度较高的空气对衣物处理腔内的衣物进行处理,从而提升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处理质量和处理衣物的效率,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因换热器10设在送风风道内且换热器10自身限定出用于容纳换热介质的封闭的换热通道,这样当空气在送风风道内流动时,空气即可接触换热器10并与换热器10内的换热介质进行换热,以提升送风风道内的空气的温度,随后温度较高的空气进入衣物处理腔并作用在待处理的衣物上,以实现对衣物进行干燥,也就是达到对衣物进行处理的目的,从而使得本申请的衣物处理装置1000具有处理衣物的能力。

综上所述,本申请通过将换热器10设置成包括扁管以及将换热器10设置成由多个第一换热管14和多个第二换热管15组合而成,以有效提升换热器10的换热效率并简化换热器10的结构,降低换热器10的生产成本。

可选地,多个第一换热管14和多个第二换热管15均形成在单独的结构,在换热其10生产的过程中,多个第二换热管15连接在多个第一换热管14上,以形成换热器10。

其中,上述所说的连接可以是焊接或粘接等。也就是说,多个第二换热管15焊接或粘接在多个第一换热管14上以形成整体的换热器10。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示例中,换热器10也可形成为一体件,也就是第一换热管14和第二换热管15为一体件,这样在加工换热器10的过程中即可省去第一换热管14和第二换热管15之间的连接,以降低换热器10的制造难度,提升换热器10的制造效率,同时还可提升第一换热管14和第二换热管15的连接强度,避免换热通道内的换热介质在第一换热管14和第二换热管15的连接处发生泄漏,在保证换热器10换热效率的同时,还可提升换热器10的使用安全性。

可选地,上述所说的封闭的换热通道,可以是换热通道的首尾相连,以使得换热器10形成封闭的环状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也可以是,换热通道的首尾间隔设置,以使得换热器10形成开放式的蛇形结构(该示例图中未示出)。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制。

可选地,第一换热管14和第二换热管15的上表面相对于第一平面倾斜设置,第一平面平行于第三方向和第二方向。也就是说,第一换热管14和第二换热管15的上表面相对于平行于第三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平面倾斜设置,这样当换热器10安装到位后,第一换热管14和第二换热管15的上表面上的冷凝水即可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流至设置在换热器10下方的积水盘内。

可选地,第一换热管14形成为扁管,第一换热管14的厚度方向相对于第二平面倾斜设置且平行于第三平面,第二平面平行于第三方向和第一方向,第三平面平行于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第一换热管14的宽度方向相对于第一平面倾斜设置且平行于第三平面。以使得第一换热管14的整体结构相对于水平安装面倾斜设置,也就是相对于蒸发器20倾斜设置,以提升换热器10的排水、排屑能力。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

此外,通过将第一换热管14形成为扁管,可以理解为,蒸发部11和冷凝部12均由多个扁管组成,且每个扁管内均形成有多条微通道,由于微通道尺寸效应,多条微通道可使得换热介质在换热器10内形成气液间隔的柱塞,换热介质在蒸发部11的扁管受热蒸发后形成气泡,迅速膨胀和升压,推动换热介质流向低温的冷凝部12的扁管中,在低温冷凝部12的扁管中,气泡冷却收缩并破裂,压力下降,由于两端间存在压差以及相邻微通道之间存在的压力不平衡,使得换热介质在蒸发部11和冷凝部12之间振荡流动,从而实现热量的传递,且在整个过程中,无需消耗外部机械功和电功,完全是在热驱动下的自我震荡,并在冷凝部12自身压力驱动下振荡传热,以达到利用换热器10进行换热的目的。

在一些示例中,换热器10的微通道形成为脉动热管。脉动热管无需外部提供能量即可工作,与传统热管相比,结构简单、成本更低、体积更小、可靠性更高且没有传统热管所特有的传热极限,传热能力更强,同时,脉动热管内的热流密度可以很大而不会烧干,并可较随意的弯曲,有利于小型化设计,从而进一步使得本申请的换热器10具有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体积小、可靠性高、传热能力更强等优点。

此外,当选用脉动热管作为换热器10后,可使得换热器10的运行性能基本不受重力作用的影响,因此使得换热器10能在重力场倒置、重力场变化等环境下运行。

也就是说,本申请的换热器10,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体积小、可靠性高、换热效率高、便于清理且可在重力场倒置、重力场变化等多环境下运行。

可选地,换热介质可为冷却水或冷媒。将冷却水或冷媒填充在换热通道内,以确保换热器10能够有效对流经其的空气进行换热。

在具体的示例中,换热介质为冷媒,以实现提升换热器10的换热性能。

可选地,第一换热管14和第二换热管15中的每一个均为扁管且多个第一换热管14和多个第二换热管15的空腔144内设有多个间隔的隔板145,可实现分别在第一换热管14和第二换热管15内形成多条微通道1441,多条微通道1441配合可使得换热介质在第一换热管14和第二换热管15内分布均匀,以提升第一换热管14和第二换热管15的换热效果,也就是实现提升换热器10的换热效果,从而使得本申请的换热器10具有换热均匀、换热效果好等优点。

可选地,当多个第一换热管14通过多个第二换热管15首尾依次连通后,第一换热管14中的隔板145正对第二换热管15中的隔板145设置,以使得第一换热管14内的微通道1441正对第二换热管15内的微通道1441设置,便于换热介质在第一换热管14和第二换热管15内循环流动。

可选地,结合图4和图5所示,扁管内的多条微通道1441沿扁管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其中,这里所说的宽度方向可以理解为是图1中所示出的前后方向,也就是第一换热管14内的多条微通道1441沿第一换热管14的前后方向间隔布置,第二换热管15内的多条微通道1441沿第二换热管15的前后方向间隔布置,这样当换热介质沿着微通道1441流动时,可使得换热介质能够覆盖整个换热器10内的空腔144,并确保换热介质在微通道1441内能够流动顺畅,以提升换热器10换热的均匀性。

综上所说,本申请的换热器10与传统热管相比,没有吸液芯,结构简单、成本更低、可靠性更高且没有传统热管所特有的传热极限,传热能力更强。

可选地,扁管内的多条微通道1441沿扁管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并沿扁管的长度方向延伸,以确保换热介质在微通道1441内能够流动顺畅。

可选地,如图3所示,每个第一换热管14包括第一管段141、第二管段142和连接管段143,每个第一换热管14的第一管段141的另一端与其中一个第二换热管15连通,第二管段142的另一端与另一个第二换热管15连通。以实现多个第一换热管14的连通,从而保证换热介质可在多个第一换热管14之间循环流动,也就是保证换热器10内的换热介质可以由一个第一换热管14流入到另一个第一换热管14内,并可保证换热介质在换热器10内可以依次流经多个第一换热管14,从而增大换热介质的换热面积,并使得换热介质在换热器10内的换热更加充分,提高换热器10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连接管段143形成弯曲管段,第一管段141和第二管段142在第二方向上间隔布置,第一管段141和第二管段142的长度方向分别沿第三方向延伸,第三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相互垂直。其中,这里所说的第三方向可以理解为是图6所示出的左右方向,也就是说,第一管段141和第二管段142在连接管段143的作用下实现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布置,且第一管段141和第二管段142的长度方向均沿换热器10的左右方向延伸,进一步确保蒸发部11和冷凝部12能够在换热器10的前后方向上相对间隔设置,这样当外部空气沿换热器10的前后方向流动时,外部空气的流动方向无需发生改变即可实现分别与蒸发部11和冷凝部12进行换热,在简化外部空气的通道设置难度的同时,还可提高换热效率、降低换热难度。

可选地,如图1所示,衣物处理装置1000还包括冷凝组件300,冷凝组件300设于换热器10的靠近冷凝部12的一侧。也就是设置在蒸发器组件100的一侧,这样即可利用蒸发器组件100和冷凝组件300配合对流经的空气进行换热,以提升换热效率。

在一些示例中,冷凝组件300设置在送风风道内,以便于利用蒸发器组件100和冷凝组件300配合对进入送风风道内的空气继续换热。

在具体的示例中,在衣物处理装置1000具体运行的过程中,可首先通过换热器10的蒸发部11预冷湿空气,换热器10的冷凝部12再热过冷空气,利用系统温度差,将热量自动从蒸发部11传输到冷凝部12,降低蒸发器20和冷凝组件300的负荷,从而达到预冷再热双向节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示例中,衣物处理装置1000包括机壳200,机壳200内形成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内形成有送风风道且容纳空间的一侧形成为进风口220,换热器10、蒸发器20和冷凝组件300均设在容纳空间内,在实现将换热器10、蒸发器20和冷凝组件300设置在送风风道内的同时,还可实现将换热器10、蒸发器20和冷凝组件300设置在机壳200内,以便于利用机壳200保护换热器10、蒸发器20和冷凝组件300,从而延长换热器10、蒸发器20和冷凝组件300的使用寿命;同时还可利用机壳200限定换热器10、蒸发器20和冷凝组件300的位置,使得换热器10、蒸发器20和冷凝组件300位置稳定,这样在便于利用换热器10、蒸发器20和冷凝组件300对流经其的空气进行换热的同时,还可使得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整体结构稳定。

在一些示例中,本申请的衣物处理装置1000形成为干衣机、烘干机或洗衣机等,通过采用前述的换热器10、蒸发器20和冷凝组件300,以提升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干燥、烘干效率。

下面参考说明书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的衣物处理装置1000,这里的衣物处理装置1000可以是干衣机。

如图1所示,衣物处理装置1000包括衣物处理组件、换热器10、蒸发器20和冷凝组件300,衣物处理组件包括机壳200,机壳200内限定出送风风道以及与送风风道连通的进风口220和衣物处理腔,换热器10、蒸发器20和冷凝组件300均设于送风风道内,且换热器10设在进风口220和冷凝组件300之间。

其中,换热器10包括多个第一换热管14和多个第二换热管15,多个第一换热管14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布置且多个第一换热管14从上至下通过多个第二换热管15首尾依次连通,以使换热器10自身限定出封闭的换热通道,换热通道用于容纳换热介质。

此外,每个第一换热管14包括第一管段141、第二管段142和连接管段143,第一管段141和第二管段142的长度方向分别沿左右方向延伸且第一管段141和第二管段142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布置,连接管段14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管段141的一端、第二管段142的一端连通,第一管段141远离连接管段143的另一端与其中一个第二换热管15连通,第二管段142远离连接管段143的另一端与另一个第二换热管15连通,且第一换热管14和第二换热管15中的每一个均为扁管,扁管内形成空腔144,空腔144内设有多个间隔的隔板145,以在空腔144内形成多条微通道1441,且扁管内的多条微通道1441沿扁管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

结合图2、图3和图6所示,换热器10具有蒸发部11、冷凝部12和连接部13,蒸发部11正对进风口220且包括多个第一管段141和多个第一翅片111,多个第一翅片111均套接在第一管段141上且沿第一管段14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翅片111超出蒸发部11的朝向进风口220的一侧。

冷凝部12包括多个第二管段142,连接部13形成弯曲管段连通在蒸发部11和冷凝部12之间且包括多个连接管段143。以实现将蒸发部11和冷凝部12的长度方向设置成分别沿蒸发器组件100的左右方向延伸,将蒸发部11和冷凝部12设置成在蒸发器组件100的前后方向上相对间隔设置。

如图6所示,蒸发器20为微通道蒸发器并设在蒸发部11与冷凝部12之间,蒸发器20的长度方向沿蒸发器组件100的左右延伸且蒸发器20的高度方向沿蒸发器组件100的上下方向延伸,蒸发器组件100的上下方向垂直于水平安装面。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1000的其他构成例如换热器10、蒸发器20以及冷凝组件300的换热原理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相关技术
  • 衣物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装置以及衣物处理装置
  • 一种衣物处理用试剂装置及衣物处理装置
  • 衣物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及衣物处理装置
  • 一种衣物处理装置控制方法及衣物处理装置
  • 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及衣物处理装置控制方法
  • 衣物处理装置、衣物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及衣物处理系统
  • 用于具有烘干功能的衣物处理装置的衣物处理筒和衣物处理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6626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