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制动盘回位机构及制动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5:47:50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动器领域,尤其涉及了一种制动盘回位机构及制动器。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申请CN201980084724.X公开了一种用于盘式制动器卡钳本体的衬垫回位弹簧。其利用弹性元件组合的结构以及对簧体本身的结构进行设计,实现簧体即减少弹簧的体积而不降低使用期间的设计载荷,以及避免在衬垫组装或更换操作期间超过弹簧屈服极限的风险。

但是该种簧体结构过于复杂,对于体积来说其并未明显减小体积。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制动盘回位机构,至少包括四个具有弹性恢复能力的簧架,四个簧架在第一连接点处连接,四个簧架对称设置在交叉点所在轴线的两侧,两侧的簧架两两组成回弹组;回弹组的两簧架呈“X”型设计,两簧架具有第二交叉点,两簧架位于第二交叉点所在面的两侧;第二交叉点的位置随簧架的变形发生变动;第二交叉点、第一连接点以及两点之间的簧架部分组成主回弹区,第二交叉点的另一侧的两簧架部分部呈喇叭口设计形成着力区;主回弹区内支撑有具有弹性恢复能力的小簧体,小簧体的两端分别支撑在主回弹区的簧架上;着力区的两簧架端部分别用于和内制动盘、外制动盘固定连接。创造性的采用了组合式的簧体结构,其小簧体能够起到支撑整个回位的作用力,而且由于其劲度系数较大所以其抗疲劳性较好,不容易出现失效问题。同时可以根据不同需求选择不同劲度系数的小簧体。

作为优选,主回弹区的簧架部分分别定义为第一支撑簧体、第二支撑簧体;小簧体的两端分别和第一支撑簧体、第二支撑簧体支撑,制动时,第一支撑簧体、第二支撑簧体在外力作用下压在小簧体上,小簧体受力变形积聚弹性势能。

作为优选,小簧体为整体呈“C”状的片状簧片,小簧体两端的棱部设置有卡口,卡口分别与第一支撑簧体和第二支撑簧体配合,第一支撑簧体与卡口配合的侧面为内侧面,第二支撑簧体与卡口配合的侧面为外侧面。本方案中小簧体与簧架为可拆卸连接,而且该种安装结构为卡接,卡口两侧的部分可以对簧架起到限位作用,从而达到锁止的目的,小簧体不会出现掉落现象。

作为优选,两卡口一侧的棱部设计有安装孔,第一支撑簧体和第二支撑簧体上设置有与安装孔对应固定孔,第一支撑簧体、第二支撑簧体通过连接件穿过安装孔、固定孔与小簧体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安转孔由棱部卷出的条状的安装套形成。

作为优选,着力区的两簧架部分定义为第一着力部、第二着力部,第一着力部和第二着力部的端部设置有着力条,着力条用于和制动盘固定连接或者活动连接,着力条垂直第一着力部和第二着力部。

作为优选,小簧体的劲度系数至少为大簧体劲度系数的2倍。

作为优选,四个簧架为两个簧架组形成,簧架组包括上簧架组和下簧架组,上簧架组和下簧架组的中部连接点为第一连接点,上簧架组包括2个簧架,下簧架组包括两个簧架,上簧架组件的两个簧架和下簧架组的两个簧架均位于第一连接点的两侧,上簧架组的两个簧架对应位于下簧架组的两个簧架上的上方。

作为优选,上簧架组和下簧架组的中部均设置有半圆形的连接套,与其相连的簧架分别连接在连接套的两侧,上簧架组和下簧架组的连接套拼接组装呈完整的套形结构,还包括锁套,锁套套设在连接套上使量连接套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还包括连接销轴,连接销轴插接在连接套组成的套型结构内;连接销轴的一端设置有固定座。

制动器,装配有上述的一种制动盘回位机构。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方案设计了设计了一种扁平状的制动盘回位机构,其采用劲度系数不同的两种簧体组合形成,其中小簧体不会占用多余空间,小簧体起到承载大部分作用力的目的,从而大大减小了簧架疲劳的风险,其次该种簧体在摩擦片磨损之后也能起到对摩擦片快速回位的目的,避免簧架疲劳导致回位卡滞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放大图。

图3是图1的放大图。

图4是簧架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小簧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为以下技术名称:

1—簧架、2—第一连接点、3—回弹组、4—第二交叉点、5—主回弹区、6—着力区、7—小簧体、8—第一支撑簧体、9—第二支撑簧体、10—棱部、11—卡口、12—安装孔、13—固定孔、14—安装套、15—第一着力部、16—第二着力部、17—着力条、18—上簧架组、19—下簧架组、20—连接套、21—锁套、22—连接销轴、23—固定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一种制动盘回位机构,至少包括四个具有弹性恢复能力的簧架1,其中簧架1为条形结构,簧架1的四个簧架1在第一连接点2处连接,该处的在第一连接点2连接是指四个簧架1相交于一点。四个簧架1之间可以是四个分体结构,也可以是组合结构甚至是一体结构。

四个簧架1对称设置在交叉点所在轴线的两侧,两侧的簧架1两两组成回弹组3,一组回弹组3支撑在内制动盘、外制动盘的左侧,另一组回弹组3支撑在内制动盘、外制动盘的右侧。回弹组3的两簧架1呈“X”型设计,两簧架1具有第二交叉点4,两簧架1呈前后搭设布置。两簧架1位于第二交叉点4所在面的两侧;第二交叉点4即为两簧架1的接触点。第二交叉点4的位置随簧架1的变形发生变动;第二交叉点4、第一连接点2以及两点之间的簧架1部分组成主回弹区5,其中主回弹区5呈梭形,即中间宽两端窄的形状。

第二交叉点4的另一侧的两簧架1部分部呈喇叭口设计形成着力区6;其中由于具有交叉点所以着力区6也可以说是“人”字形。主回弹区5内支撑有具有弹性恢复能力的小簧体7,小簧体7的两端分别支撑在主回弹区5的簧架1上;着力区6的两簧架1端部分别用于和内制动盘、外制动盘固定连接,其中本实施例着力区6。创造性的采用了组合式的簧体结构,其小簧体7能够起到支撑整个回位的作用力,而且由于其劲度系数较大所以其抗疲劳性较好,不容易出现失效问题。同时可以根据不同需求选择不同劲度系数的小簧体7。所以在进行支撑积聚弹性势能的过程中簧架1变形较小,小簧体7承载较大的回弹力。避免簧架1过早出现疲劳,这一点在后期摩擦片磨损后体现的更加具体。

本实施例中,主回弹区5的簧架1部分分别定义为第一支撑簧体8、第二支撑簧体9;小簧体7的两端分别和第一支撑簧体8、第二支撑簧体9支撑,制动时,第一支撑簧体8、第二支撑簧体9在外力作用下压在小簧体7上,小簧体7受力变形积聚弹性势能。

本实施例中,小簧体7为整体呈“C”状的片状簧片,其中两个小簧体7背向设置,开口朝向两侧。小簧体7两端的棱部10设置有卡口11,卡口11分别与第一支撑簧体8和第二支撑簧体9配合,第一支撑簧体8与卡口11配合的侧面为内侧面,第二支撑簧体9与卡口11配合的侧面为外侧面。本方案中小簧体7与簧架1为可拆卸连接,而且该种安装结构为卡接,卡口11两侧的部分可以对簧架1起到限位作用,从而达到锁止的目的,小簧体7不会出现掉落现象。

本实施例中,两卡口11一侧的棱部10设计有安装孔12,第一支撑簧体8和第二支撑簧体9上设置有与安装孔12对应固定孔13,第一支撑簧体8、第二支撑簧体9通过连接件穿过安装孔12、固定孔13与小簧体7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安转孔由棱部10卷出的条状的安装套14形成。着力区6的两簧架1部分定义为第一着力部15、第二着力部16,第一着力部15和第二着力部16的端部设置有着力条17,着力条17用于和制动盘固定连接或者活动连接,着力条17垂直第一着力部15和第二着力部16,着力条17用于和制动盘的背板连接。

本实施例中,小簧体7的劲度系数至少为大簧体劲度系数的2倍,因为较大的劲度系数能够满足承载大弹簧力,而只进行小变形的能力。

本实施例中,四个簧架1为两个簧架1组形成,簧架1组包括上簧架组18和下簧架组19,上簧架组18和下簧架组19的中部连接点为第一连接点2,上簧架组18包括2个簧架1,下簧架组19包括两个簧架1,上簧架组18件的两个簧架1和下簧架组19的两个簧架1均位于第一连接点2的两侧,上簧架组18的两个簧架1对应位于下簧架组19的两个簧架1上的上方。

本实施例中,上簧架组18和下簧架组19的中部均设置有半圆形的连接套20,与其相连的簧架1分别连接在连接套20的两侧,上簧架组18和下簧架组19的连接套20拼接组装呈完整的套形结构,还包括锁套21,锁套21套设在连接套20上使量连接套20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还包括连接销轴22,连接销轴22插接在连接套20组成的套型结构内;连接销轴22的一端设置有固定座23。

本方案设计了设计了一种扁平状的制动盘回位机构,其采用劲度系数不同的两种簧体组合形成,其中小簧体7不会占用多余空间,小簧体7起到承载大部分作用力的目的,从而大大减小了簧架1疲劳的风险,其次该种簧体在摩擦片磨损之后也能起到对摩擦片快速回位的目的,避免簧架1疲劳导致回位卡滞的现象。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制动器,装配有实施例1的一种制动盘回位机构。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四个簧架1为一体式结构。

技术分类

0612011458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