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隐藏式出风口总成及车辆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6:04:54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出风口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隐藏式出风口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传统车辆的隐藏式出风口总成,其上下出风和左右出风通过两套风向调节机构来实现,其中上、下出风方向的调节主要通过外壳体和内壳体组成的上、下出风通道和改变上、下出风通道的进风量比例的导风板来实现;而左、右出风方向的调节主要通过设在上、下出风通道中的叶片组来实现,叶片组包括若干叶片以及连杆,当用户左右拨动拨钮时带动主叶片调整角度,然后主叶片通过连杆带动其他副叶片同向转动,从而实现风向的改变。

然而,传统的隐藏式出风口总成结构复杂,上、下出风通道由多个壳体零部件组成,左右风向调节机构由于由多片叶片以及连杆组成,整个出风口总成零部件数量多,成本高,安装费事费力,如何简化出风口结构是当前值得研究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避免背景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一种隐藏式出风口总成,可减少出风口总成的零部件数量,降低成本。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隐藏式出风口总成,包括壳体、第一调风件和第二调风件,壳体的内部包括依次连通的出风口、上下风向调节区、左右风向调节区和进风口;上下风向调节区设有可转动或上下移动的第一调风件,第一调风件的表面和壳体的内壁将上下风向调节区分为上空气通道、下空气通道和汇合区,上空气通道和下空气通道的气流进入汇合区汇合后从出风口流出;第一调风件运动的同时可改变上空气通道和下空气通道的通道截面大小。

一种优选的方案,第一调风件可转动的设在上下风向调节区,第一调风件的转轴轴线与重心线在同一轴线上。

进一步的,第一调风件整体呈横截面为三角形的三棱柱形或横截面为纺锤形的纺锤柱形。

进一步的,第一调风件整体呈棱边倒圆角的正三棱柱形。

另一种优选的方案,第一调风件可上下移动的设在上下风向调节区,第一调风件的上、下表面形状分别与对应位置的壳体的上、下内壁形状相适应。

进一步的,左右风向调节区具有分隔部和导向格栅部,分隔部将左右风向调节区分隔为左空气通道和右空气通道;左空气通道和右空气通道分别具有一个导向格栅部,两个导向格栅部的导风方向不同;第二调风件可转动的设在左右风向调节区,第二调风件转动的同时可改变左空气通道和右空气通道的进风量比例。

进一步的,第二调风件包括转轴端和分流端,转轴端贴近分隔部,分流端在第二调风件转动的同时可靠近或接触壳体的左、右内壁。

优选的,第二调风件为导风板。

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隐藏式出风口总成。

本发明有益效果在于相比现有出风口总成,第一调风件可直接与壳体内壁形成上下两个空气通道,产品结构简化,壳体相关零部件数量减少,所需开模数量减少,整体上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隐藏式出风口总成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隐藏式出风口总成上下出风机构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隐藏式出风口总成左右出风机构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1隐藏式出风口总成水平出风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1隐藏式出风口总成水平出风的软件模拟气流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1隐藏式出风口总成向上出风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1隐藏式出风口总成向上出风的软件模拟气流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1隐藏式出风口总成向下出风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1隐藏式出风口总成向下出风的软件模拟气流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1隐藏式出风口总成中间出风的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1隐藏式出风口总成向左出风的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1隐藏式出风口总成向右出风的示意图。

图13是实施例2隐藏式出风口总成水平出风的示意图。

图14是实施例2隐藏式出风口总成向上出风的示意图。

图15是实施例2隐藏式出风口总成向下出风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110-壳体;111-出风口;112-上下风向调节区;113-左右风向调节区;114-进风口;115-分隔部;116-导向格栅部;120-第一调风件;130-第二调风件;131-转轴端;132-分流端;140-上空气通道;150-下空气通道;160-汇合区;170-左空气通道;180-右空气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实施例1,参照附图1-12,一种隐藏式出风口总成,包括壳体110、第一调风件120和第二调风件130,壳体110的内部包括依次连通的出风口111、上下风向调节区112、左右风向调节区113和进风口114;第一调风件120设在上下风向调节区112中,第一调风件120的表面和壳体110的上下内壁将上下风向调节区112分为上空气通道140、下空气通道150和汇合区160,上空气通道140和下空气通道150的气流进入汇合区160汇合后从出风口111流出;第一调风件120可转动并在转动的同时改变上空气通道140和下空气通道150的通道截面大小。

本实施例的上下风向调节很简单,用户可以通过控制上下调风控制机构(附图中未显示)运动带动第一调风件120转动,由于第一调风件120本身也是作为上空气通道140和下空气通道150的一部分,当第一调风件120转动时上空气通道140和下空气通道150就会随着发生变化,具体就是上空气通道140和下空气通道150的通道截面大小发生变化。由于进入上下风向调节区112的空气量是固定的,故而上空气通道140和下空气通道150的通道截面大小变化自然而然会导致进入上空气通道140和下空气通道150的空气量的比例发生变化,进而最终改变出风口111的风向。

车辆出风口总成的尺寸一般比较大,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调风件120作为上空气通道140和下空气通道150的一部分,其尺寸也会比较大,故而第一调风件120也会具有一定的自重;当无外力干涉或干涉力很小的情况下,如果第一调风件120的转轴轴线与重心线不在同一轴线上,那么第一调风件120在转动至预设调节角度时是会在重力的作用下改变角度而不是保持在预设调节角度。将为了克服第一调风件120因重心而转动的力为制动力,通常可采用增加一定的阻尼摩擦力来抵消制动力,阻尼摩擦力原本就存在,在车辆出风口111领域中通常是作为用户操作上下调风机构时的操作力,在此基础上同时作为制动力也不是不可以。但是继续增加阻尼摩擦力并不是很好的方案:第一,阻尼摩擦力大了,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用户操作上下调风机构所需的力也就变大了;第二,第一调风件120在不同转动角度时所需的制动力其实是不一样的,但是阻尼摩擦力是固定不变,也就是说,用户在操作上下调风机构时会显著感觉第一调风件120的操作力会忽大忽小,稳定性不足。本实施例中,第一调风件120的转轴轴线与重心线在同一轴线上,可使第一调风件120的操作力保持稳定,使转动手感保持一致。

本实施例优选的,第一调风件120整体呈横截面为正三角形的正三棱柱形,且棱边倒圆角;次选的,第一调风件120整体呈横截面为纺锤形的纺锤柱形。

本实施例空调出风口总成的上下出风控制原理:

水平出风,当第一调风件120处于如图4所示位置时,气流从左右风向调节区113进入上下风向调节区112,由于上空气通道140和下空气通道150的通道截面相同,进入上空气通道140和下空气通道150的气流近乎相同,气流通过上空气通道140和下空气通道150后进入汇合区160汇合,由于两股气流的大小相同,汇合后的气流从以水平方向从出风口111流出,水平出风的软件模拟如图5所示;

向上出风,当第一调风件120处于如图6所示位置时,气流从左右风向调节区113进入上下风向调节区112,由于第一调风件120旋转后使下空气通道150的通道截面大于上空气通道140的通道截面,自然而然的,气流分流后大部分气流进入下空气通道150,小部分气流进入上空气通道140,气流通过上空气通道140和下空气通道150后进入汇合区160汇合,由于下空气通道150的气流量大于上空气通道140的气流量,汇合后的气流从以向上方向从出风口111流出,向上出风的软件模拟如图7所示;

向下出风,当第一调风件120处于如图8所示位置时,气流从左右风向调节区113进入上下风向调节区112,由于第一调风件120旋转后使上空气通道140的通道截面大于下空气通道150的通道截面,自然而然的,气流分流后大部分气流进入上空气通道140,小部分气流进入下空气通道150,气流通过上空气通道140和下空气通道150后进入汇合区160汇合,由于上空气通道140的气流量大于下空气通道150的气流量,汇合后的气流从以向下方向从出风口111流出,向下出风的软件模拟如图9所示。

本实施例中,左右风向调节区113具有分隔部115和导向格栅部116,分隔部115将左右风向调节区113分隔为左空气通道170和右空气通道180;左空气通道170和右空气通道180分别具有一个导向格栅部116,两个导向格栅部116的导风方向不同,分别导向左方和右方;第二调风件130可转动的设在左右风向调节区113,第二调风件130包括转轴端131和分流端132,转轴端131贴近分隔部115,分流端132在第二调风件130转动的同时可靠近或接触壳体110的左、右内壁,第二调风件130的转动可改变左空气通道170和右空气通道180的进风量比例。本实施例第二调风件130为导风板。

本实施例空调出风口总成的左右出风控制原理:

中间出风,当第二调风件130处于如图10所示位置时,气流从进风口114进入左右风向调节区113,由于第二调风件130处于中间位置,进入左空气通道170和右空气通道180的气流近乎相同,气流通过左空气通道170和右空气通道180后进入上下风向调节区112汇合,由于两股气流的大小相同,汇合后的气流从以中间方向从出风口111流出;

向左出风,当第二调风件130处于如图11所示向左转动时,气流从进风口114进入左右风向调节区113,由于第二调风件130封闭了左空气通道170的一部分或全部通过,大部分或所有气流进入右空气通道180,小部分或没有气流进入左空气通道170,气流通过左空气通道170和右空气通道180后进入上下风向调节区112汇合,由于右空气通道180的气流量大于左空气通道170的气流量,汇合后的气流从以以向左方向从出风口111流出;

向右出风,当第二调风件130处于如图12所示向右转动时,气流从进风口114进入左右风向调节区113,由于第二调风件130封闭了右空气通道180的一部分或全部通过,大部分或所有气流进入左空气通道170,小部分或没有气流进入右空气通道180,气流通过左空气通道170和右空气通道180后进入上下风向调节区112汇合,由于左空气通道170的气流量大于右空气通道180的气流量,汇合后的气流从以以向右方向从出风口111流出。

本实施例隐藏式出风口总成相比现有出风口总成,第一调风件120直接与壳体110内壁形成上下两个空气通道,上下风向调节区仅通过第一调风件120一个零件调节上下风向;同时左右方向导风又是由壳体110内壁延伸而出的导向格栅部116来进行,左右风向调节区113仅通过第二调风件130一个零件调节左右风向,产品结构极端简化,壳体的相关零部件数量减少,不再具有额外的上下左右独立导风叶片等零部件,整体上降低了成本。

实施例2,参照附图13-15,一种隐藏式出风口总成,包括壳体210、第一调风件220,壳体210的内部包括连通的出风口、上下风向调节区;第一调风件设在上下风向调节区中,第一调风件220的表面和壳体210的上下内壁将上下风向调节区分为上空气通道230、下空气通道240和汇合区250,上空气通道230和下空气通道240的气流进入汇合区250汇合后从出风口流出;第一调风件220可上下移动并在上下移动的同时改变上空气通道230和下空气通道240的通道截面大小,第一调风件220的上、下表面形状分别与对应位置的壳体210的上、下内壁形状相适应。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结构类似,主要区别是第一调风件的结构不同,实施例中第一调风件是通过转动改变上空气通道和下空气通道的通道截面大小,而本实施例的第一调风件220是通过上下移动改变上空气通道230和下空气通道240的通道截面大小。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和技术效果可参照实施例1,此外,相对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形成的上空气通道和下空气通道的通道长度更长且通道截面前后尺寸更稳定,气流对冲损耗更小。

虽然本发明已通过参考优选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可以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描述,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可作出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变化。

相关技术
  • 一种隐藏式出风口总成及车辆
  • 一种手动隐藏式出风口总成
技术分类

06120114692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