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电缆安装辅助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1-17 01:26:37


一种电缆安装辅助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缆安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缆安装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电缆的安装方式主要包括明线安装和暗线安装,暗线安装是在墙壁上开设线槽,将电缆铺设在线槽内,然后使用砂浆或墙板覆盖线槽,具有美观的优点,但是暗线的维护成本较高,存在漏电或短路烧坏时,需要将线槽凿开;明线安装是用塑料或铝合金制成槽型的型材(即明线槽),使用钢钉将明线槽钉紧固定在墙壁上,然后将电缆布设在明线槽内,虽然会凸出在墙面外侧,影响美观性,但维护比较方便,维护时只需要拆开某一段明线槽,对墙壁的损伤小。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明线槽需要沿槽体轴向均匀的使用钢钉进行钉紧固定,钢钉使用量大,对墙壁的损伤面积较大,且需要用钢钉扎穿明线槽,对明线槽本身也具有较大的损伤,维护过程中,需要将明线槽上的钢钉拔出,拆装比较麻烦。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提出一种电缆安装辅助装置,降低对墙壁的损伤,便于拆装维护。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缆安装辅助装置,包括明线槽,还包括端部固定组件,所述端部固定组件包括固定支架、左侧钢钉、第一压条、第一导轨,所述第一导轨与所述固定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压条与所述第一导轨沿左右方向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压条的端部位于所述明线槽内部,所述第一压条的上表面与所述明线槽的内侧上表面接触配合,所述第一压条的前侧面与所述明线槽内侧的前侧面压紧配合,所述固定支架上设有左侧通孔,所述左侧通孔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固定支架,所述左侧钢钉插接在所述左侧通孔内,所述左侧钢钉用于钉在墙壁上。

在上述电缆安装辅助装置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前端板、后端板、左侧套管,所述左侧套管的中心轴线沿前后方向设置,所述前端板与所述后端板平行且与所述左侧套管的中心轴线垂直,所述左侧套管位于所述前端板和所述后端板之间,所述左侧套管的前端与所述前端板固定连接,所述左侧套管的后端与所述后端板固定连接,所述左侧通孔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前端板和后端板并于所述左侧套管对齐连通,所述左侧钢钉插接在所述左侧通孔和所述左侧套管内,所述左侧套管位于所述前端板和所述后端板的下端;所述第一导轨与所述前端板的后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一压条位于所述后端板的上端,所述前端板的前侧面与所述明线槽外侧的前侧面平齐,所述前端板的厚度与所述明线槽的前侧面壁厚相等;所述前端板、所述后端板、所述左侧套管围绕成开口朝上的过渡槽,所述端部固定组件左右两侧的所述明线槽的内部空间通过所述过渡槽连通;所述前端板的左侧面以及所述后端板的左侧面分别与左侧的所述明线槽的右端面接触配合,所述前端板的右侧面以及所述后端板的右侧面分别与右侧的所述明线槽的左端面接触配合。

在上述电缆安装辅助装置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端部固定组件还包括右侧钢钉和右侧套管,所述端部固定组件上设有右侧通孔,所述右侧套管位于所述前端板和所述后端板之间,所述右侧套管的前端与所述前端板固定连接,所述右侧套管的后端与所述后端板固定连接,所述右侧套管位于所述左侧套管的右侧,所述右侧套管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左侧套管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右侧通孔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前端板和所述后端板并与所述右侧套管对齐连通,所述右侧钢钉插接在所述右侧通孔和所述右侧套管内,所述左侧钢钉用于钉在墙壁上,所述左侧套管的外侧面直径与所述右侧套管的外侧面直径相等。

在上述电缆安装辅助装置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左侧套管外部套设有左侧滑套,所述左侧滑套的内侧面与所述左侧套管的外侧面滑动连接,所述左侧滑套能够绕所述左侧套管旋转,所述左侧滑套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有一层左侧橡胶层;所述右侧套管的外部套设有右侧滑套,所述右侧滑套的内侧面与所述右侧套管的外侧面滑动连接,所述右侧滑套能够绕所述右侧套管旋转,所述右侧套管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有一层右侧橡胶层。

在上述电缆安装辅助装置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后端板的前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上设有第二压条,所述第二压条与所述第二导轨沿左右方向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压条的端部位于所述明线槽内部,所述第二压条和所述第二导轨位于所述后端板的上端,所述第二压条的上表面与所述明线槽的内侧的上侧面接触配合。

在上述电缆安装辅助装置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端部固定组件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位于所述第一压条和所述第二压条的上方,所述盖板的左侧面与左侧的所述明线槽的右端面接触配合,所述盖板的右侧面与右侧的所述明线槽的左端面接触配合,所述盖板位于所述前端板和所述后端板之间,所述盖板的前端面与所述前端板的后侧面接触配合,所述盖板的后端面与所述后端板的前侧面接触配合,所述盖板的下表面分别与所述第一压条的上表面以及所述第二压条的上表面接触配合。

在上述电缆安装辅助装置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端部固定组件还包括罩体,所述罩体包括下挡板、左侧挡板、右侧挡板,所述下挡板位于所述后端板和所述前端板的下方,所述下挡板与所述前端板以及所述后端板可拆卸连接,所述左侧挡板和所述右侧挡板分别位于所述下挡板的左右两侧,所述左侧挡板位于所述下挡板以及左侧的所述明线槽的外侧面之间,所述右侧挡板位于所述下挡板以及所述右侧的所述明线槽的外侧面之间,所述左侧挡板的下边与所述下挡板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左侧挡板的上边与左侧的所述明线槽的外侧面接触配合,所述右侧挡板的下边与所述下挡板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右侧挡板的上边与右侧的所述明线槽的外侧面接触配合,所述下挡板的前端上表面与所述前端板的下表面接触配合,所述下挡板的后端上表面与所述后端板的下表面接触配合。

在上述电缆安装辅助装置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下挡板的前端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前端卡块,所述前端卡块位于所述前端板的后侧,所述前端卡块的前端面与所述前端板的后侧面压紧配合或通过胶水粘接,所述下挡板的后端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后端卡块,所述后端卡块位于所述后端板的前侧,所述后端卡块的后侧面与所述后端板的前侧面压紧配合或通过胶水粘接。

在上述电缆安装辅助装置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明线槽包括直角条、圆弧罩板,所述直角条的顶面水平设置,所述直角条的前侧面竖直设置,所述圆弧罩板的上边与所述直角条的顶面的后边可拆卸连接,所述圆弧罩板的下边与所述直角条的前侧面的下边可拆卸连接;

所述直角条的顶边后边的下边缘固定连接有第一卡条,所述直角条的后侧面的下边的后边缘固定连接有第二卡条,所述圆弧罩板的上边前侧固定连接有第三卡条,所述圆弧罩板的下边上侧固定连接有第四卡条,所述第一卡条位于所述第三卡条的右侧,所述第一卡条的前侧面与所述第三卡条的后侧面压紧配合,所述第二卡条位于所述第四卡条的下方,所述第二卡条的上表面与所述第四卡条的下表面压紧配合,所述第一卡条与所述第三卡条沿左右方向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卡条与所述第四卡条沿左右方向滑动连接;

所述左侧挡板位于所述下挡板以及左侧的所述明线槽的所述圆弧罩板外侧面之间,所述右侧挡板位于所述下挡板以及所述右侧的所述明线槽的所述圆弧罩板外侧面之间,所述左侧挡板的上边与左侧的所述明线槽的所述圆弧罩板外侧面接触配合,所述右侧挡板的上边与右侧的所述明线槽的所述圆弧罩板外侧面接触配合。

在上述电缆安装辅助装置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明线槽沿左右方向的长度介于1.5米至3米之间。

发明的效果

安装过程中,先将明线槽按布线路径贴靠在墙壁上,然后在明线槽的端部放置端部固定组件,左右滑动第一压条,使第一压条的端部伸入明线槽内部并压住明线槽的后侧面,然后将左侧钢钉钉入到墙壁中,端部固定组件固定在墙壁上之后,第一压条将明线槽的后侧面压紧在墙壁上,同时对明线槽的顶面进行支撑,相邻明线槽之间的电缆搭设在左侧钢钉上,左侧钢钉对电缆进行支撑,减小电缆对明线槽的压力,安装完毕之后,每个明线槽的两端均受到端部固定组件的压紧和支撑,能够稳固的保持贴靠在墙壁上,明线槽上不需要使用钢钉进行固定,降低对明线槽的损伤,由于只需要在明线槽的两端进行钉钉,因此可以降低对墙壁的损伤面积;拆卸时,只需要沿左右方向滑动第一压条,使第一压条的端部从明线槽内拔出,不需要将左侧钢钉从墙壁上拔出,就能够撤销端部固定组件对明线槽的压紧和支撑,从而使明线槽与墙壁分离,便于对明线槽和内部的电缆进行维护。

附图说明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与说明书一起示出了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且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电缆安装辅助装置与墙壁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电缆安装辅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电缆安装辅助装置拆除圆弧罩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端部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沿图4中A-A线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4中B-B线的剖视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固定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固定支架在另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罩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罩体与明线槽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明线槽;102、端部固定组件;104、固定支架;106、左侧钢钉;108、第一压条;110、第一导轨;112、左侧通孔;114、墙壁;116、前端板;118、后端板;120、左侧套管;122、过渡槽;124、右侧钢钉;126、右侧套管;128、右侧通孔;130、左侧滑套;132、右侧滑套;134、第二导轨;136、第二压条;138、盖板;140、罩体;142、下挡板;144、左侧挡板;146、右侧挡板;148、前端卡块;150、后端卡块;152、圆弧罩板;154、第一卡条;156、第二卡条;158、第三卡条;160、第四卡条;162、直角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另外,为了更好的说明本申请,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下文的各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申请同样可以实施。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手段和元件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申请的主旨。

结合图1至图6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缆安装辅助装置,包括明线槽100,还包括端部固定组件102,端部固定组件102包括固定支架104、左侧钢钉106、第一压条108、第一导轨110,第一导轨110与固定支架104固定连接,第一压条108与第一导轨110沿左右方向滑动连接,第一压条108的端部位于明线槽100内部,第一压条108的上表面与明线槽100的内侧上表面接触配合,第一压条108的前侧面与明线槽100内侧的前侧面压紧配合,固定支架104上设有左侧通孔112,左侧通孔112沿前后方向贯穿固定支架104,左侧钢钉106插接在左侧通孔112内,左侧钢钉106用于钉在墙壁114上。

安装过程中,先将明线槽100按布线路径贴靠在墙壁114上,然后在明线槽100的端部放置端部固定组件102,左右滑动第一压条108,使第一压条108的端部伸入明线槽100内部并压住明线槽100的后侧面,然后将左侧钢钉106钉入到墙壁114中,端部固定组件102固定在墙壁114上之后,第一压条108将明线槽100的后侧面压紧在墙壁114上,同时对明线槽100的顶面进行支撑,相邻明线槽100之间的电缆搭设在左侧钢钉106上,左侧钢钉106对电缆进行支撑,减小电缆对明线槽100的压力,安装完毕之后,每个明线槽100的两端均受到端部固定组件102的压紧和支撑,能够稳固的保持贴靠在墙壁114上,明线槽100上不需要使用钢钉进行固定,降低对明线槽100的损伤,由于只需要在明线槽100的两端进行钉钉,因此可以降低对墙壁114的损伤面积;拆卸时,只需要沿左右方向滑动第一压条108,使第一压条108的端部从明线槽100内拔出,不需要将左侧钢钉106从墙壁114上拔出,就能够撤销端部固定组件102对明线槽100的压紧和支撑,从而使明线槽100与墙壁114分离,便于对明线槽100和内部的电缆进行维护。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固定支架104包括前端板116、后端板118、左侧套管120,左侧套管120的中心轴线沿前后方向设置,前端板116与后端板118平行且与左侧套管120的中心轴线垂直,左侧套管120位于前端板116和后端板118之间,左侧套管120的前端与前端板116固定连接,左侧套管120的后端与后端板118固定连接,左侧通孔112沿前后方向贯穿前端板116和后端板118并于左侧套管120对齐连通,左侧钢钉106插接在左侧通孔112和左侧套管120内,左侧套管120位于前端板116和后端板118的下端;第一导轨110与前端板116的后侧面固定连接,第一导轨110和第一压条108位于后端板118的上端,前端板116的前侧面与明线槽100外侧的前侧面平齐,前端板116的厚度与明线槽100的前侧面壁厚相等;前端板116、后端板118、左侧套管120围绕成开口朝上的过渡槽122,端部固定组件102左右两侧的明线槽100的内部空间通过过渡槽122连通;前端板116的左侧面以及后端板118的左侧面分别与左侧的明线槽100的右端面接触配合,前端板116的右侧面以及后端板118的右侧面分别与右侧的明线槽100的左端面接触配合。

端部固定组件102固定在墙壁114上之后,前端板116能够增大端部固定组件102与墙壁114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墙壁114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强,降低对墙壁114造成损伤,还能够使相邻明线槽100内侧的前侧面沿左右方向平整过渡,避免电缆在穿线过程中线头顶到明线槽100的端面;后端板118能够为左侧钢钉106提供限位,实现将端部固定组件102紧固在墙壁114上,同时与左侧钢钉106、前端板116围绕成过渡槽122,便于对电缆进行钩挂和导向以及支撑。

结合图7和图8所示,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端部固定组件102还包括右侧钢钉124和右侧套管126,端部固定组件102上设有右侧通孔128,右侧套管126位于前端板116和后端板118之间,右侧套管126的前端与前端板116固定连接,右侧套管126的后端与后端板118固定连接,右侧套管126位于左侧套管120的右侧,右侧套管126的中心轴线与左侧套管120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右侧通孔128沿前后方向贯穿前端板116和后端板118并与右侧套管126对齐连通,右侧钢钉124插接在右侧通孔128和右侧套管126内,左侧钢钉106用于钉在墙壁114上,左侧套管120的外侧面直径与右侧套管126的外侧面直径相等。

左侧钢钉106和右侧钢钉124同时钉入墙壁114后,能够提高端部固定组件102与墙壁114的连接紧固性,并且能够避免端部固定组件102受到扭转力后绕左侧钢钉106旋转,从而对左右两侧的明线槽100端部进行稳定压紧和支撑。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左侧套管120外部套设有左侧滑套130,左侧滑套130的内侧面与左侧套管120的外侧面滑动连接,左侧滑套130能够绕左侧套管120旋转,左侧滑套130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有一层左侧橡胶层;右侧套管126的外部套设有右侧滑套132,右侧滑套132的内侧面与右侧套管126的外侧面滑动连接,右侧滑套132能够绕右侧套管126旋转,右侧套管126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有一层右侧橡胶层。

左侧滑套130和右侧滑套132在受到切向的作用力时,能够分别绕左侧套管120和右侧套管126旋转,便于减小电缆在过渡槽122内穿行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减小对电缆外壁产生的刮伤。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后端板118的前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导轨134,第二导轨134上设有第二压条136,第二压条136与第二导轨134沿左右方向滑动连接,第二压条136的端部位于明线槽100内部,第二压条136和第二导轨134位于后端板118的上端,第二压条136的上表面与明线槽100的内侧的上侧面接触配合。

第二压条136对明线槽100的顶面进行支撑,明线槽100的前面受到压紧力,顶面的前端以及顶面的后端受到支撑力,使明线槽100稳固的固定在墙壁114上,并与端部固定组件102保持稳定的相对位置关系。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端部固定组件102还包括盖板138,盖板138位于第一压条108和第二压条136的上方,盖板138的左侧面与左侧的明线槽100的右端面接触配合,盖板138的右侧面与右侧的明线槽100的左端面接触配合,盖板138位于前端板116和后端板118之间,盖板138的前端面与前端板116的后侧面接触配合,盖板138的后端面与后端板118的前侧面接触配合,盖板138的下表面分别与第一压条108的上表面以及第二压条136的上表面接触配合。

盖板138能够对端部固定组件102的上方进行遮挡防护,减少灰尘等杂物进入到端部固定组件102内侧或明线槽100内侧,且使过渡槽122的内壁与左右两侧的明线槽100的内壁过渡更加平滑,避免穿线过程中线头顶住明线槽100的端面。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端部固定组件102还包括罩体140,罩体140包括下挡板142、左侧挡板144、右侧挡板146,下挡板142位于后端板118和前端板116的下方,下挡板142与前端板116以及后端板118可拆卸连接,左侧挡板144和右侧挡板146分别位于下挡板142的左右两侧,左侧挡板144位于下挡板142以及左侧的明线槽100的外侧面之间,右侧挡板146位于下挡板142以及右侧的明线槽100的外侧面之间,左侧挡板144的下边与下挡板142的左端固定连接,左侧挡板144的上边与左侧的明线槽100的外侧面接触配合,右侧挡板146的下边与下挡板142的右端固定连接,右侧挡板146的上边与右侧的明线槽100的外侧面接触配合,下挡板142的前端上表面与前端板116的下表面接触配合,下挡板142的后端上表面与后端板118的下表面接触配合。

结合图9和图10所示,罩体140对端部固定组件102的下侧进行遮挡防护,避免灰尘进入到端部固定组件102内侧或明线槽100内侧,对明线槽100外侧的下表面提供支撑力,对明线槽100提供双重支撑和压紧,提高端部固定组件102对明线槽100端部支撑的稳固性,并且更加美观,拆装过程中,先拆掉罩体140,待第一压条108和第二压条136端部插入明线槽100后,再装上罩体140。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下挡板142的前端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前端卡块148,前端卡块148位于前端板116的后侧,前端卡块148的前端面与前端板116的后侧面压紧配合或通过胶水粘接,下挡板142的后端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后端卡块150,后端卡块150位于后端板118的前侧,后端卡块150的后侧面与后端板118的前侧面压紧配合或通过胶水粘接。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明线槽100包括直角条162、圆弧罩板152,直角条162的顶面水平设置,直角条162的前侧面竖直设置,圆弧罩板152的上边与直角条162的顶面的后边可拆卸连接,圆弧罩板152的下边与直角条162的前侧面的下边可拆卸连接;

直角条162的顶边后边的下边缘固定连接有第一卡条154,直角条162的后侧面的下边的后边缘固定连接有第二卡条156,圆弧罩板152的上边前侧固定连接有第三卡条158,圆弧罩板152的下边上侧固定连接有第四卡条160,第一卡条154位于第三卡条158的右侧,第一卡条154的前侧面与第三卡条158的后侧面压紧配合,第二卡条156位于第四卡条160的下方,第二卡条156的上表面与第四卡条160的下表面压紧配合,第一卡条154与第三卡条158沿左右方向滑动连接,第二卡条156与第四卡条160沿左右方向滑动连接;

左侧挡板144位于下挡板142以及左侧的明线槽100的圆弧罩板152外侧面之间,右侧挡板146位于下挡板142以及右侧的明线槽100的圆弧罩板152外侧面之间,左侧挡板144的上边与左侧的明线槽100的圆弧罩板152外侧面接触配合,右侧挡板146的上边与右侧的明线槽100的圆弧罩板152外侧面接触配合。

对电缆进行维护时,根据需要对电缆安装辅助装置进行拆装,例如只需要打开某一段明线槽100时,将该段的明线槽100两端的罩体140拆卸下来,然后将圆弧罩板152拆卸下来,不需要将端部固定组件102和/或直角条162拆卸下来,操作更加方便快捷;直角条162设置为直角形状更适合贴靠在墙壁114和天花板之间的拐角处,直角条162的顶面下方受到第一压条108和第二压条136的支撑,直角条162的顶面上方受到天花板的限位,能够提高明线槽100在墙壁114上的稳固性。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明线槽100沿左右方向的长度介于1.5米至3米之间。

明线槽100的横截面积通常不超过5平方厘米,为了增大内部的空间,通常将明线槽100设置为薄壁结构,因此明线槽100的抗弯强度不高,由于本实施例中的明线槽100是两端受力,因此中部会受到较大的弯矩,所以长度不宜过大,由于每个明线槽100的两端需要使用钢钉钉入墙壁114,使端部固定组件102压紧明线槽100并对明线槽100进行支撑,所以在保证明线槽100受到的弯矩不会破坏明线槽100使用的情况下增大明线槽100的长度,可以减少端部固定组件102的安装数量,减小对墙壁114造成损伤的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上、下、左、右、前、后”是指附图中的视图方向,如图2中注有方向的箭头所示。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申请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的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

技术分类

0612011621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