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光源系统及照明灯具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6:09:34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源系统及照明灯具,属于照明灯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照明灯具被应用在各个领域,比如家居、商业以及工业等多个领域,市面上的照明灯具类型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人们对照明灯具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目前,现有的光学方案的照明灯具存在从发光体直接照射出来的光线,这部分光线若是进入人眼中,会产生眩光问题,进而导致用户出现不适的感觉。因此,现有的照明灯具存在用户体验较差的问题。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出一种新型的光源系统及照明灯具,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源系统,以在任何角度下都能够实现光源不可见的效果,从而彻底解决眩光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源系统,所述光源系统包括光源组件和反射器;所述反射器内形成有反射腔,所述反射腔包括相对设置的腔口、腔底以及连接所述腔口和所述腔底的腔壁,所述腔壁包括与所述腔底相连的第一壁和自所述第一壁朝向所述腔底延伸的第二壁,所述第二壁与所述第一壁之间形成有开口方向朝向所述腔底的凹槽,所述光源组件收容并固定在所述凹槽内;所述反射器还包括自所述腔底朝向所述腔口突伸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设有第三壁,所述第三壁与所述第一壁相连并共同形成位于所述反射腔内的反射面,所述光源组件发出的光线自所述凹槽出射并经所述反射面反射后,从所述腔口出射至所述反射器的外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凸起部位于所述腔底的中间位置处,并呈尖锥状设置,所述凸起部的顶端位于所述腔口的下方。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反射腔和所述凸起部均以对称轴L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壁朝向远离所述对称轴L的方向弯曲,所述第三壁朝向靠近所述对称轴L的方向弯曲,并在所述凸起部的顶端形成尖端。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凸起部的突伸高度占所述反射器总高度的40%-50%,以使得所述反射腔内的光线全部反射至所述反射腔外。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壁朝向靠近所述对称轴L的方向弯曲,且在对称轴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壁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二壁的正投影。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壁的曲率范围为0.07~0.08,以使得所述光源组件发出的光线能够出射到所述第三壁上;所述第一壁的宽度最大位置处所在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壁的自由末端所在的高度,并高于等于所述尖端所在的高度。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反射器呈圆柱状设置,所述反射器还包括环绕所述第一壁的外侧壁,以及与所述外侧壁连接的顶壁和底壁,所述反射腔自所述顶壁朝向所述底壁凹陷形成。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壁、所述第二壁以及所述第三壁均以所述对称轴L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壁环绕所述第二壁设置,所述第二壁围设形成所述腔口,所述腔口位于所述顶壁的下方,所述凹槽环绕所述腔口设置,所述腔口的正投影覆盖所述腔底的正投影。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壁的自由末端所在的高度占所述反射器总高度的10%-30%,以使得所述第二壁朝向所述腔底延伸的长度能够遮挡所述光源组件,并使所述光源组件发出的全部光线从所述反射腔出射出去。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反射器还包括第四壁,所述第四壁位于所述腔底上,并与所述第三壁和所述第一壁连接,且所述第四壁环绕所述第三壁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四壁自所述第一壁的底端朝向所述第三壁的底端倾斜延伸,且所述第三壁的底端所在水平面位于所述第一壁的底端所在水平面的上方,以使得所述第四壁具有向上倾斜的趋势。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光源板和与所述光源板电连接并固定在所述光源板上的灯珠,所述光源板固定在所述凹槽的内侧壁上,所述灯珠均匀分布在所述凹槽内。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照明灯具,以更好地应用上述光源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照明灯具,所述照明灯具包括前述的光源系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光源系统通过对反射器中反射腔的特殊设计,形成供收容和固定光源组件的凹槽,且该凹槽的开口方向朝向反射腔的腔底,从而光源组件发出的光线从凹槽出射后,先在反射腔内进行反射,再从腔口射出,有效遮挡了光源组件,彻底解决了光源系统产生的眩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符合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光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反射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剖视图。

图4是符合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光源系统的光线传播示意图。

图5是图4中光源组件靠近凸起部时的光线传播示意图。

图6是图4中光源组件远离凸起部时的光线传播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光源系统100,该光源系统100应用于照明灯具中,比如天花板的筒灯、床头灯以及其他可能直接照射到人眼的照明灯具。照明灯具包括光源系统100、壳体以及面罩,壳体具有内腔和开口,面罩安装在开口处,且面罩与壳体共同围设形成前述内腔,光源系统100收容在内腔中,且光源系统100发出的光线最终自面罩射出,具有光线均匀且柔和的效果。当然,照明灯具的壳体和面罩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进行固定连接,只要能够实现光源组件20发出的光线出射至照明灯具的外部即可,于此不作过多限制。

因本发明的光源系统100可以应用在筒灯、射灯、床头灯等多种照明灯具中,故此处不对照明灯具的具体结构进行描述,以下说明书部分将对光源系统100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该光源系统100包括光源组件20和反射器10。本发明中反射器10优选为呈圆柱状设置的反射器10,当然,根据实际需求,反射器10的形状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于此不作过多限制。

反射器10内形成有反射腔11,该反射腔11包括相对设置的腔口110、腔底111以及与腔底111连接的腔壁112。腔壁112在腔口110和腔底111之间延伸,并包括与腔底111相连的第一壁113和自第一壁113朝向腔底111延伸的第二壁114,第二壁114的一端与第一壁113相连、另一端朝向腔底111呈圆弧状延伸,以在第二壁114和第一壁113之间形成凹槽12,该凹槽12的开口方向朝向腔底111,光源组件20收容并固定在凹槽12内。

优选的,第一壁113自腔底111呈外凸状朝向腔口110延伸,即第一壁113为在腔口110和腔底111之间延伸的外凸圆弧状结构;定义第一壁113的与腔底111相连的一端为第一端a、与第二壁114相连的一端为第二端b,第二壁114的与第一壁113相连的一端为第三端c、自由末端为第四端d,则第二端b和第三端c相互重合,且在反射器10的高度方向上,第一端a位于最底端,第二端b和第三端c构成最高点,第四端d略低于第二端b和第三端c;与此同时,第四端d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位于第一端a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第二端b和第三端c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之间,也就是说,第一壁113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覆盖了第二壁114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如此设置,使得收容在凹槽12内的光源组件20发出的光线不会被遮挡,而且人眼无法直视到光源组件20。

作为优选实施例,第二壁114的自由末端(即第四端d)所在的高度占反射器10总高度的10%-30%,以使得第二壁114朝向腔底111延伸的长度能够遮挡光源组件20,并使光源组件20发出的全部光线从反射腔11出射出去,不仅不会对光线造成遮挡,而且还不会照射到人眼产生眩光问题。

反射器10还包括设于腔底111的凸起部13,且该凸起部13沿朝向腔口110的方向突伸,定义凸起部13的侧壁为第三壁131,第三壁131与第一壁113相连接,并共同形成反射腔11内的反射面。光源组件20发出的光线从凹槽12内出射后先经过反射面的反射,然后再从腔口110出射到反射器10的外部。如此设置,使得光源组件20的固定区域,即凹槽12的开口方向与腔口110的开口方向相反,这样一来就会多角度物理遮挡光源组件20,即使从光源系统100的侧面也不会看见光源组件20,让眩光问题不复存在。

具体来讲,反射腔11和凸起部13均以对称轴L中心对称设置,故第一壁113、第二壁114以及第三壁131也均以对称轴L中心对称设置。第一壁113环绕第二壁114设置,第二壁114围成上述腔口110,该腔口110位于反射器10的顶壁15的下方,且凹槽12环绕腔口110设置。优选的,腔口110的正投影覆盖腔底111的正投影,以保证光源组件20发出的光线能够全部从腔口110出射到反射器10的外部。

反射器10还包括环绕第一壁113的外侧壁14,以及与外侧壁14连接的顶壁15和底壁16。顶壁15的中间位置处朝向底壁16凹陷,形成了上述反射腔11,底壁16的中心位置处朝向顶壁15凹陷,形成了上述凸起部13。当然,凸起部13也可以直接设置在腔底111上,即底壁16上与凸起部13相对应的部位不需要向内凹陷。对于反射腔11内的凸起部13的形成方式,本发明不作任何限制,只要能够保证在反射腔11的腔底111上形成有凸起部13即可。

结合图4所示,进一步地,凸起部13位于腔底111的中间位置处,并呈尖锥状设置,凸起部13的顶端位于腔口110的下方。本实施例中,凸起部13的突伸高度占反射器10总高度的40%-50%,以使得反射腔11内的光线全部反射至反射腔11外。优选地,当凸起部13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等于腔口110与腔底111之间距离的二分之一(即凸起部13的突伸高度占反射器10总高度的50%)时,此时光源系统100的出光率达到最佳;也就是说,当凸起部13的顶端延伸至反射腔11的中间位置处时,此时光源系统100的出光效果最佳。

第一壁113朝向远离对称轴L的方向弯曲,第三壁131朝向靠近对称轴L的方向弯曲,并在凸起部13的顶端形成尖端132。如此设置,光源组件20发出的光线从反射腔11顶部位置处的凹槽12射出后,一部分的光线照射到第一壁113上,经第一壁113反射至第三壁131,然后经第三壁131反射后从反射腔11的腔口110处出射至反射器10的外部;另一部分的光线直接照射到第三壁131上,由第三壁131直接反射后从反射腔11的腔口110处出射至反射器10的外部。

尖端132的设置,也增大了整个光源系统100的发光角度。当然,凸起部13也可以为其他形状设置,只要能够满足第三壁131与第一壁113相互配合,使光源组件20发出的光线经反射面(即第一壁113和第三壁131)反射后从腔口110出射至反射器10的外部即可,于此不作过多限制。

进一步地,反射器10还包括第四壁115,该第四壁115形成在腔底111上,并与第三壁131和第一壁113连接,且第四壁115环绕第三壁131设置。优选的,第四壁115自第一壁113的底端朝向第三壁131的底端倾斜延伸,且第三壁131的底端所在水平面位于第一壁113的底端所在水平面的上方,如此,使得第四壁115具有一向上倾斜的趋势,进一步增加了光线的射出效果。

具体来讲,凸起部13还包括与尖端132相对应的底部133,该底部133与第四壁115连接,尖端132与底部133之间形成上述第三壁131。光源组件20发出的部分光线很可能会直接照射到第四壁115上,这部分光线中的一部分在经过第四壁115后会直接从腔口110射出,也有一部分会再经第四壁115照射到第三壁131的尖端132上,最后从尖端132发射至腔口110射出。也就是说,第四壁115的设置能够减小部分光线传播的路径以及光线经过反射所产生的能量的损失,同时也使得靠近对称轴L的光线更加的柔和,靠近腔口110处的出射光线也更加的舒适。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第一壁113的曲率范围为0.07~0.08,第一壁113的宽度最大位置处(即中间位置处)所在的高度低于第二壁114的自由末端(即第四端d)所在的高度,并高于等于尖端132所在的高度,以使得光源组件20发出的光线能够出射到第三壁131上。当然,本发明的光源系统100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所需求设计不同的光束角(即发光角度)。具体地,可以通过调节第一壁113的位置和/或调节中间位置处的凸起部13、或是改变光源组件20的位置、或是调节第四壁115的倾斜斜率等方式来实现发光角度的改变。

经多次调节实验,当第四壁115的倾斜斜率变大时,光束角则会变大,反之,光束角则会变小。若是保持凸起部13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不变、第三壁131的曲率不变以及光源组件20的位置不变,当第一壁113靠近凸起部13时,光束角变大,此时腔口110处的光线分布较为聚集;而当第一壁113远离凸起部13时,光束角也变大,但此时腔口110处的光线分布较为均匀。若是保持第一壁113的位置不变、光源组件20的位置不变以及凸起部13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也不变,当凸起部13变细时,即第三壁131逐渐靠近对称轴L时,光束角变大,反之则光束角变小。

结合图4、图5以及图6所示,若是保持第一壁113的位置不变、凸起部13的高度和当前的厚度不变,当光源组件20远离或靠近凸起部13时,光束角均增大,区别在于:当远离凸起部13时,此时腔口110处的光线分布较为均匀、且对向输出,具体如图5,而当靠近凸起部13时,腔口110处的光线分布较为集中散开、且同向输出,具体如图6。从反射腔11的剖视图来看,光源组件20关于对称轴L对称,上述对向输出是指:假设光源组件20位于对称轴L的左侧,则其发出的光线从对称轴L的右侧出射;同向输出是指:假设光源组件20位于对称轴L的左侧,则其发出的光线也是从对称轴L的左侧出射。

当然,改变反射器10的光束角的方式也可以为其他,比如:通过调整腔底111中间位置处的凸起部13的竖直高度,只要能够达到实际场所所需的光束角即可,于此不作过多的限制。

进一步地,第二壁114朝向靠近对称轴L的方向弯曲,如此设置,不仅可以增大凹槽12的收容空间,而且还可以增加光源系统100的整体美观度。具体来讲,第二壁114朝向靠近对称轴L的方向弯曲,此时第二壁114的弯曲方向与第一壁113的弯曲方向相反,如此形成的凹槽12的空间更大,大致呈碗状设置并环绕腔口110一圈。凹槽12的收容空间变大后,光源组件20的固定位置也更加多元化,如此可以通过改变光源组件20的位置,实现更加的出射光线效果。

本发明的反射器10可以为一体成型的反射器10,也可以是由多个相同的结构拼装而成,比如:可以由三个三等分的结构拼装而成,从而可以方便光源组件20的安装。

光源组件20包括光源板和与光源板电连接并固定在光源板上的灯珠,该光源板固定在凹槽12的内侧壁上,灯珠均匀分布在凹槽12内。光源组件20还包括若干根电线,光源组件20安装好后,电线的走线可以设置在反射器10的外表面,这是因为:光源组件20发出的光线直接从反射腔11内射出,所以位于反射器10外表面的电线不会对光线造成遮挡。具体地,可以在凹槽12的内侧壁上开设若干个用于引出电线的过线孔,将电线从过线孔引出后,再与照明灯具的其他结构进行连接。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光源系统100通过对反射器10中的反射腔11进行特殊设计,以形成供收容并固定光源组件20的凹槽12,且该凹槽12的开口方向朝向反射腔11的腔底111,从而光源组件20发出的光线从凹槽12出射后,会先在反射腔11内进行反射,再从腔口110射出,有效遮挡了光源组件20,彻底解决了光源系统100产生的眩光问题。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472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