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疲劳试验机往复机构引导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3:33


一种疲劳试验机往复机构引导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电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疲劳试验机往复机构引导装置。

背景技术

疲劳试验机是一种用于测试物品使用寿命的装置,具体的,通过疲劳试验机,可以对应用于多领域的金属零部件进行疲劳性测试,进而判断金属零部件的可使用性。

在疲劳试验机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对应的往复性运动,以对零部件进行疲劳性测试;进而需要采用适当的往复机构引导装置实现对疲劳试验机的控制。现有的疲劳试验机所对应的往复机构引导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缺点,第一、在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磨损;第二、运行稳定性差;第三、往复机构引导效率不高。

综上所述,亟需提供一种疲劳试验机往复机构引导装置,以解决前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疲劳试验机往复机构引导装置,其解决了现有疲劳试验机往复机构引导装置所存在的“如何在尽量减小自身磨损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运行稳定性,以及提高自身的往复引导效率”这一技术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本发明提供一种疲劳试验机往复机构引导装置,往复机构引导装置包括:限位套管、基于固定杆结构固定连接于限位杆的连接套筒、两端固定设有连接杆的转轴;

连接杆由内向外依次设有:缓冲部和调节部,调节部由内向外呈直径递增趋势;连接套筒由内向外依次设有:中空部和连接部;连接杆嵌套于连接套筒内部,调节部末端内嵌活动式连接于连接部;限位杆嵌套于顶部开设有条形孔的限位套管;限位套管基于固定杆结构固定于夹持组件。

可选的,左、右两个连接杆分别对应性固定于转轴左、右两个端面的非圆心位置;

转轴的转动带动连接杆的转动,连接杆的转动带动连接部的上、下位移,连接部的上、下位移带动限位杆的上、下位移。

可选的,固定组件包括:设有固定孔和圆形限位孔的两个固定端,基于固定杆结构对两个固定端进行固定;

基于固定端对转轴两端进行接触式限位;贯穿圆形限位孔的缓冲部,固定于转轴左、右两个端面。

可选的,中空部嵌套于调节部外部;调节部末端设有限位球,连接部内部设有适配于限位球的限位孔;

调节部基于限位球和限位孔连接于连接部。

可选的,夹持组件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固定连接的固定板、连接立柱和夹持板;夹持板对应设有螺栓固定组件;

限位套管底端基于贯穿密封箱顶部通孔的固定杆结构,固定于固定板顶面;

其中,夹持板,用于对待疲劳试验的材料进行夹持;螺栓固定组件,用于对待疲劳试验的材料进行固定。

可选的,转轴左右两端贴合式适配于固定孔,转轴的外径等于固定孔的孔径;转轴左右两端的表面为光滑面,以及固定孔内侧面为光滑面。

可选的,中空部的内径大于调节部的外径,中空部的长度小于调节部的长度。

可选的,限位杆贴合式适配于限位套管,限位杆的外径等于限位套管的内径;

条形孔对称设于限位套管顶部;条形孔的长度小于限位套管的长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第一、本申请中,连接杆设有缓冲部、调节部,连接套筒设有中空部、连接部;调节部由内向外呈直径递增趋势,中空部内径大于调节部外径;调节部末端设有限位球,连接部内部设有适配于限位球的限位孔;从而,连接杆仅基于相互适配的限位球和限位孔连接于连接套筒,通过减小连接杆与连接套筒的接触,减小了自身磨损;以及,由于中空部与调节部二者为嵌套结构,运行中的连接杆与连接套筒二者相互配合所产生的向心力,确保了往复引导稳定性。

第二、本申请中,连接套筒基于固定杆连接于限位杆,限位杆嵌套于顶部开设有条形孔的限位套管,由于限位杆曲面贴合式适配于限位套管,进而能够通过减少往复推拉力的损耗,以提高往复引导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疲劳试验机往复机构引导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连接杆与连接套筒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前述图1和图2中所包含的部件具体为:

圆形限位孔1、固定端2、固定杆结构3、连接杆4、转轴5、缓冲部6、调节部7、限位球8、连接套筒9、中空部10、连接部11、限位杆12、限位套管13、限位孔14、条形孔15、密封箱16、固定板17、连接立柱18、夹持板19、螺栓固定组件2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发明,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发明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清楚、透彻地理解本发明,并且能够将本发明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出一种疲劳试验机往复机构引导装置,如图1所示,往复机构引导装置包括:限位套管13、基于固定杆结构3固定连接于限位杆12的连接套筒9、两端固定设有连接杆4的转轴5。

本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2,连接杆4由内向外依次设有:缓冲部6和调节部7,调节部7由内向外呈直径递增趋势;连接套筒9由内向外依次设有:中空部10和连接部11;连接杆4嵌套于连接套筒9内部,调节部7末端内嵌活动式连接于连接部11;限位杆12嵌套于顶部开设有条形孔15的限位套管13;限位套管13基于固定杆结构3固定于夹持组件。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左、右两个连接杆4分别对应性固定于转轴5左、右两个端面的非圆心位置;需要说明的是:转轴5的转动带动连接杆4的转动,连接杆4的转动带动连接部11的上、下位移,连接部11的上、下位移带动限位杆12的上、下位移。

本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2,固定组件包括:设有固定孔和圆形限位孔1的两个固定端2,基于固定杆结构3对两个固定端2进行固定;基于固定端2对转轴5两端进行接触式限位;贯穿圆形限位孔1的缓冲部6,固定于转轴5左、右两个端面。

本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2,中空部10嵌套于调节部7外部;调节部7末端设有限位球8,连接部11内部设有适配于限位球8的限位孔14;调节部7基于限位球8和限位孔14连接于连接部11。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夹持组件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固定连接的固定板17、连接立柱18和夹持板19;夹持板19对应设有螺栓固定组件20;限位套管13底端基于贯穿密封箱16顶部通孔的固定杆结构3,固定于固定板17顶面;需要说明的是:其中,夹持板19,用于对待疲劳试验的材料进行夹持;螺栓固定组件20,用于对待疲劳试验的材料进行固定。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转轴5左右两端贴合式适配于固定孔,转轴5的外径等于固定孔的孔径;需要说明的是:转轴5左右两端的表面为光滑面,以及固定孔内侧面为光滑面。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中空部10的内径大于调节部7的外径,中空部10的长度小于调节部7的长度。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限位杆12贴合式适配于限位套管13,限位杆12的外径等于限位套管13的内径;条形孔15对称设于限位套管13顶部;条形孔15的长度小于限位套管13的长度。

对于前述实施例一中所述的疲劳试验机往复机构引导装置,连接杆设有缓冲部、调节部,连接套筒设有中空部、连接部;调节部由内向外呈直径递增趋势,中空部内径大于调节部外径;调节部末端设有限位球,连接部内部设有适配于限位球的限位孔;从而,连接杆仅基于相互适配的限位球和限位孔连接于连接套筒,通过减小连接杆与连接套筒的接触,减小了自身磨损;以及,由于中空部与调节部二者为嵌套结构,运行中的连接杆与连接套筒二者相互配合所产生的向心力,确保了往复引导稳定性。连接套筒基于固定杆连接于限位杆,限位杆嵌套于顶部开设有条形孔的限位套管,由于限位杆曲面贴合式适配于限位套管,进而能够通过减少往复推拉力的损耗,以提高往复引导效率。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出一种基于实施例一中所述疲劳试验机往复机构引导装置的操作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控制器对嵌套于两个固定端2之间的转轴5进行旋转控制,转轴5的转动带动连接杆4的旋转,连接杆4的旋转带动连接套筒9的旋转,连接套筒9的旋转带动限位杆12及限位套管13进行上、下竖直方向的往复运动,限位套管13最终带动夹持组件进行上、下竖直方向的往复运动,进而实现疲劳试验机的往复引导操作。

基于前述方法,通过本装置可以实现:在尽量减小疲劳试验机自身零部件磨损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往复引导稳定性,以及提高自身的往复引导效率。

应当注意的是,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附图标记理解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词语“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部件或步骤。位于部件之前的词语“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部件。词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使用,仅是为了表述方便,而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词语理解为部件名称的一部分。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是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后,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权利要求应该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应该包含这些修改和变型在内。

技术分类

06120116336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