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大熊猫异地野化放归的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2:00:51


一种大熊猫异地野化放归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大熊猫野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熊猫异地野化放归的方法。

背景技术

人类从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生物多样性保护、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的大背景之下,国宝大熊猫的处境和许多热带、亚热带区系的大型食肉目动物种群繁衍问题十分令人担忧。国家对大熊猫的保护主要是自然保护区(就地)、人工繁育中心、动物园及就地野化(人工繁育后就地野外放归)四种方式。其中自然保护区和人工繁育中心取得一定的成果和成绩。

生态学认为一个濒危物种的发现地域,就是该物种历尽劫难生存繁衍的最佳区域。因此,包括发明者在内的生态学学者,几乎是一边倒地坚决支持“就地”保护红线。

根据国家林业局2015年2月28日新闻发布会公布的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864只,野生大熊猫栖息地面积为258万公顷,潜在栖息地91万公顷,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17个市(州)、49个县(市、区)、196个乡镇。有大熊猫分布和栖息地分布的保护区数量增加到67处。计算出平均每个野生的大熊猫占有的生存面积为13.84平方公里。

目前的大熊猫,无论野生的还是家养的,包括动物园和送给国外动物园观赏保留产权的,都面临着避免近亲繁殖的“分群、配对和分配领地(13.84 平方公里以上)”三大问题。目前有圈养大熊猫375只,人工繁殖的总和生育率高于世纪更替率水平(最多的一只大熊猫生育了8个孩子,也就是单个雌性生育的总和生育率是世纪更替率的4倍),但是要避免大熊猫种群彻底地“人化”、“家畜化”、“宠物化”、“动物园化”、“马戏团化”,野化放归的途径是一条必由之路。

从目前的保护生物学、生态学的理论来论,熊猫已经在四川西北部、甘肃南部(陇南)、陕西南部(汉中)建立67个国家级、省级甚至县级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已经成为固定模式,包括野化放归,也全部是在这个“原始分布区”的范围内“就地”进行。就地保护不能对“就地”区域进行人工改变,“就地”区域的地形、地貌、植被、食物丰度必须根据自然保护的法律保持原貌。现有的野化放归,要在人工繁育成功之后,进行“就地”放出、野外四季生存、繁育后代、世代交替4个步骤完成,才算完全成功。

大熊猫“雪雪”(雌性,谱系号850),2012年8月15日出生于卧龙核桃坪野化培训基地,2014年10月14日被放归于栗子坪野化放归基地适应圈中,11月11日离开适应圈进入野外,11月23日被发现死亡于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洪山区域。其死亡后,外部观察、尸体解剖和组织样本初步检测显示:无外伤,肠道无内容物;病理切片主要显示肺脏和肾脏存在病变,其余器官病变不明显;细小病毒(CPV)、犬瘟热病毒(CDV)、轮状病毒 (GPRV)检测结果病毒抗原均为阴性;细菌学检测分离出摩氏摩根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可致死小白鼠。分析认为,“雪雪”疑似死于条件性致病菌感染引发疾病,确切死因尚需进一步检测、分析和研究。目前的三次的就地野化放归,最长为1年半时间,只是第二个步骤的“一半”,可见,就地野化放归的连续四季生存都难以完成。

综上所述,目前的大熊猫67个保护区按核心区、缓冲区、管理试验区设置,加上人类居住区域的环绕,相当于67个大小不同的“笼子”,大的几十只,小的一两只野生大熊猫。宝鸡到成都的铁路、高速公路又将其分隔成为四川甘肃组团和陕西汉中两大组团。平均每只熊猫的“领地”只有13.84平方公里。主要食物箭竹属于灌木群落,在生态演替中属于不稳定的过渡群落,随着野外熊猫种群的增长,生态容量接近极限,分群、配对、重新分配“领地”的问题日趋严重。

由于就地保护的生态局限性,野生大熊猫种群的持续发展因为地域狭小、生殖隔离、竹子开花、地震区域等等问题受到严重制约。况且,就地野化放归总共进行了三次,全部失败,其前景并不看好。

现实中的人类密集区域,其中保护良好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荒郊野地里生态系统食物链金字塔的五层楼,能恢复到第三层(一楼植物、二楼食草动物、三楼第一级肉食动物)就已经十分不容易。在走向生态文明进程中,检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后发现,人类居住在食物链金字塔的五楼,而整个四楼(第二级肉食动物,多为大型动物,如老虎、豺狼、豹子、恒河猴、长臂猿、金丝猴、小熊猫、大熊猫、大象、鳄鱼、鲨鱼、鲸鱼等等),大多数是有位置无“住户”。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食物链锁关系的制约、生态空间位置的镶嵌都存在巨大的漏洞和缺憾。

目前,凶猛异常、调皮捣蛋的四楼物种,野化放归存在“人命关天”的风险,但“老实巴交”的大熊猫作为国宝和“旗舰物种”,野化放归,实现保护生物学、恢复生态学、生物多样性和食物链锁关系优化的首选,一箭双雕,一举多得,刻不容缓。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大熊猫异地野化放归的方法,能有效解决现有的大熊猫野化放归方式存在的野生种群繁衍缓慢,野生种群数量无法成倍发展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大熊猫异地野化放归的方法,包括:

将大熊猫进行野化训练;对历史化石区域进行食物链金字塔楼的结构和功能的改造;

按照所述历史化石区域的大熊猫生态承载量,将野化训练后的大熊猫迁移至所述历史化石区域中进行野化放归,且在放归过程中对所述大熊猫进行监控;

在所述历史化石区域中设置安全保障设施和危险环境驱赶设施;

所述野化训练包括光节律训练、温度节律训练、水节律训练、气节律的适应训练、地形及食物多样化训练和人类社会因子的环境训练;

所述历史化石区域的北纬范围为3°58′20″N~35°00′00″N,所述历史化石区域的东经范围为73°33′00″E~135°05′00″E;且所述历史化石区域为北亚热带的季风向海区域、中亚热带的阔叶林和丘陵区域、云贵高原区域、南亚热带区域和热带区域;

根据林德曼百分之十定理,所述历史化石区域的食物链金字塔定律,所述历史化石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森林面积、森林食物的产量以及冬季食源的最低限制指标,计算所述历史化石区域的大熊猫生态承载量;

根据林德曼百分之十定理,所述历史化石区域的食物链金字塔定律,以及所述历史化石区域的大熊猫生态承载量,计算所述历史化石区域中符合所述大熊猫野化放归的食物链金字塔中第一楼层的森林种类、森林密度、森林年龄结构、森林现存量、森林生长量、森林蓄积量和森林食物量指标;

根据符合所述大熊猫野化放归的食物链金字塔中第一楼层的所述森林种类、所述森林密度、所述森林年龄结构、所述森林现存量、所述森林生长量、所述森林蓄积量和所述森林冬季食物量指标,对所述历史化石区域进行食物链金字塔楼的结构和功能的改造。

具体的,本申请对所述历史化石区域进行食物链金字塔楼的结构和功能的改造为:根据林德曼百分之十定理,所述历史化石区域的食物链金字塔定律,所述食物链金字塔的五层楼层分析,在所述食物链金字塔的楼层物种缺失食物链锁关系单链化或者网状漏洞存在时,对所述食物链金字塔的楼层物种进行改造,即为“生态补楼”。包括大部分区域的四楼有位置无住户时补充食肉目的大型动物—大熊猫。

具体的,所述人类社会因子的环境训练包括人类社会背景声音训练和人类近距离救援、接触的经历训练。

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北亚热带的季风向海区域的北纬范围为30°00′ 00″N~35°00′00″N;所述北亚热带的季风向海区域的东经范围为108° 47′57″E~135°05′00″E;

且所述北亚热带的季风向海区域包括暖温带针叶/云杉林、北亚热带杉木林、柳杉林、箭竹灌丛混生的落叶阔叶林与竹林的混合区域;

且所述北亚热带的季风向海区域的平均海拔为300~800米;

且所述北亚热带的季风向海区域的冬季最低日温度为-5℃。

另一实施例中,所述中亚热带的阔叶林和丘陵区域的北纬范围为23° 30′00″N~28°12′00″N,所述中亚热带的阔叶林和丘陵区域的东经范围为73°33′00″E~135°05′00″E;

且所述中亚热带的阔叶林和丘陵区域的竹子品种大于等于30种;

且所述中亚热带的阔叶林和丘陵区域的冬季最低日温度为0℃。

另一实施例中,所述云贵高原区域的北纬范围为3°58′20″N~23°30′ 00″N;所述云贵高原区域的东经范围为73°33′00″E~135°05′00″E,且所述云贵高原区域的冬季最低日温度为5℃;

所述南亚热带区域的北纬范围为3°58′20″N~23°30′00″N;所述南亚热带区域的东经范围为73°33′00″E~135°05′00″E,且所述南亚热带区域的冬季最低日温度为5℃;

所述热带区域的北纬范围为3°58′20″N~23°30′00″N;所述热带区域的东经范围为73°33′00″E~135°05′00″E,且所述热带区域的冬季最低日温度为5℃。

具体的,异地野化放归的选择的历史化石区域为寒冷冬季或者“温度周期逃离”的东面、东南面、南面和西南四个方向,包括全世界的竹林分布面积,地理坐标北半球介于东经73°33′00″~135°05′00″,北纬3°58′ 20″~35°00′00″之间。中国国内部分包括东面属于北亚热带的季风向海的区域,从海拔最高3000米的暖温带针叶(云杉)林和北亚热带杉木林、柳杉林、箭竹灌丛混生,到最高海拔1200米、平均海拔300~800米的落叶阔叶林与竹林的混合区域,同纬度冬季最低温度(日)在-5℃,分布面积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8°47′57″~135°05′00″,北纬30°00′00″~35°00′00″之间。东南面是中亚热带阔叶林和四季有竹笋的中山丘陵地区,竹子品种30 种以上,冬季最低温度(日)在0℃,分布面积地理坐标介于东经73°33′ 00″~135°05′00″,北纬23°30′00″~28°12′00″之间。正南部和西南部是云贵高原或者两广的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及热带区域,四季如春,冬季最低温度(日)在+5℃,分布面积地理坐标介于东经73°33′00″~135° 05′00″,北纬3°58′20″~23°30′00″之间。分部选择、全部选择,以及点线面结合的技术方案都可以通过这些区域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崇山峻岭的植被、农地、水源、地形和气候所接受。

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历史化石区域的大熊猫生态承载量为每只大熊猫 6~10平方公里。

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大熊猫包括幼龄大熊猫、中龄大熊猫和老龄大熊猫;所述幼龄大熊猫的年龄为0~10岁;所述中龄大熊猫的年龄为10~20岁;所述老龄大熊猫的年龄为20岁以上;所述大熊猫的野化放归方式包括单独放归、雌雄配对放归,和家庭形式群体放归中的一种或多种。

具体的,所述幼龄大熊猫可以单放,也可以雌雄配对野化放归,雌雄性别比1:1。所述中龄大熊猫可雌雄配对野化放归,雌雄性别比1:1。所述老龄大熊猫可以单放,也可以雌雄配对野化放归,雌雄性别比1:1,或者跟随家庭形式群体放归,雄雌性别比可以2:1,家庭形式群体为两只雌雄配对的中龄大熊猫和这两只大熊猫所生的幼龄大熊猫。

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大熊猫为雌雄成对的2~20岁的大熊猫。

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危险环境驱赶设施:在所述历史化石区域的水深超过0.5米,宽度超过25米的河流设置安全栅栏;在所述历史化石区域中接近悬崖峭壁设置隔离设施;在所述历史化石区域中设置通过人类村镇、城市、铁路、公路和水渠的廊道;在所述历史化石区域中有毒植物和高大植物设置隔离栅栏;在所述历史化石区域中设置自然灾害的防范设备;所述高大植物的高度大于1.0米;

所述安全保障设施包括:在所述历史化石区域中隔1~10公里设置1~5米高度的木台或/和树杈。

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自然灾害的防范设备为水灾、风灾、泥石流滑坡、火灾、雪灾、风暴等自然灾害的防范设备,例如灭火器、排水渠等。

另一实施例中,符合所述大熊猫野化放归的食物链金字塔中第一楼层的森林种类大于等于20种;所述森林郁闭度为0.4~0.6;所述森林年龄结构符合完全调整林状态;所述森林现存量为每亩2.8立方米以上;所述森林生长量为 0.5~3%;所述森林蓄积量为累积增长;冬季食物量指标为每亩20公斤以上。

具体的,结合国家5年一次的固定标准地和小班、林班调查的资料,对比现时的补充调查,形成连续10年、20年、甚至40年的连续清查的森林、植被、地被、动物、真菌、微生物的点线面结合的资料,特别是竹林的种类、密度、年龄结构、分布类型、现存量、生长量、蓄积量、冬季产笋量指标,进行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诊断,得出适合放归、不适合放归以及,修补食物链锁关系后适合放归几种结果。

符合大熊猫野化放归的食物链金字塔中第一楼层的指标:森林种类(20 种以上)、密度(森林郁闭度为0.4~0.6)、森林年龄结构(符合完全调整林状态)、分布类型(具有多样性、均匀性)、森林现存量(在当地竹林区域平均水平以上:每亩2.8立方米)、森林生长量(0.5~3%)、森林蓄积量森林累积增长)、冬季食物量指标(冬季产笋量指标每亩20公斤以上)。

不符合大熊猫野化放归的食物链金字塔中第一楼层的指标:森林种类(10 种以下)、密度(森林郁闭度大于0.8)、森林年龄结构(不合理,幼林或者成过熟林比例大于80%)、分布类型(单一、不均匀)、森林现存量(每亩小于1.0立方米)、森林生长量(小于0.5~3%)、森林蓄积量(森林累积递减)、森林冬季食物量指标(冬季产笋量指标每亩0公斤或者小于5公斤)。

具体的,可将不符合大熊猫野化放归的历史化石区域改造为符合大熊猫野化放归的历史化石区域。

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大熊猫进行野化训练包括将所述大熊猫迁至野化训练场进行光节律训练、温度节律训练、水节律训练、气节律的适应训练、地形及食物多样化训练和人类社会因子的环境训练,直至所述大熊猫正常在所述野化训练场中生活;

所述野化训练的时间为30~730天;

所述野化训练场设置在所述历史化石区域中;

所述野化训练场的外周设有大熊猫救治中心;

所述野化训练场中设有括陡坡、缓坡、山谷、湿地、山脊、悬崖和所述大熊猫可采摘食物。

另一实施例中,大熊猫救治中心环绕野化训练场,野化训练场的面积为 6~18平方公里。

另一实施例中,所述人类社会因子的环境训练包括:人类社会背景声音训练和人类近距离救援、接触的经历训练;

所述人类社会背景声音训练包括定期对所述野化训练场中的大熊猫播放人类背景音;

所述人类近距离救援、接触的经历训练包括定期对所述野化训练场中的大熊猫打针和打麻醉枪,定期或者不定期地驱赶所述野化训练场中的大熊猫进去控制笼。

具体的,所述人类背景音为人类背景音录音,人类背景音为远处、近处的火车、汽车、汽笛、鞭炮、号角、哨子、高音喇叭、无人机盘旋、各色人等,为避免人类及其社会的背景声音对大熊猫造成惊吓,(防止野化大熊猫只对个别饲养员产生“感情”,训练其对人类多个个体的普适性的安全感)、各种颜色,主要是让大熊猫“经历过”,不要偶遇突遇时惊慌失措。

具体的,所述人类近距离救援、接触的经历训练让准备异地野化放归的大熊猫有“经历过”麻醉枪、控制笼、打针等过程,为今后突发情况,保证救援人员的安全(及时救援的人员很可能不是曾经的饲养人员)。

具体的,野化训练用于去除“宠物化”、“家畜化”、“人化”、“马戏团化”、“动物园化”的诸多与“野性”冲突的因素。

具体的,所述历史化石区域中有毒蛇、无毒蛇、毒蜂和毒虫进行清除。

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监控为利用北斗定位系统(或者GPS)进行“秘境之眼”的监控,在野化放归的前期对怀孕、生殖、哺乳等时期适当施以援手。

现有的就地野化放归的大熊猫种群的总和生育率低下(只有0.33左右,远远低于世纪更替率)。相较于理论定式的就地野化方法方式,本申请的异地野化放归方法,选择历史化石地区,对历史化石地区进行改造,将经过生态六因素野化训练的大熊猫迁至改造后历史化石地区进行野化放归,从而补充和优化食物链金字塔楼中四楼动物空置或者缺失的问题,实现对食物链金字塔楼中四楼动物空置或者缺失的“生态补楼”。本申请的异地野化放归方法,使得大熊猫可在食物充足、环境安全、无冬天之忧、地域广阔的改造后历史化石地区实现放归,大熊猫的繁殖频率一年可超过一次,总和生育率 (TFR)能有效提高。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大熊猫的“异地”野化放归至历史化石区域的方法既是保护生物学、恢复生态学的一大革命性的创举,又能解决大熊猫野生种群繁衍缓慢,野生种群数量无法成倍发展的问题,和广大热带亚热带区域食物链金字塔四楼有楼有位无住户的“生态补楼”方法。一箭双雕,一举多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现有的单个“就地”自然保护区放的野化放归的示意图。

图2为现有的67个“就地”自然保护区的示意图。

根据图2的中国气候带分区图,可确认大熊猫异地野化放归的地区位置: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大熊猫异地野化放归的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大熊猫野化放归方式存在的野生种群繁衍缓慢,野生种群无法成倍发展的技术缺陷。

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全世界最后的大熊猫自然分布区域,只剩下中国的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六大山系中。根据国家林业局2015年2月28日新闻发布会公布的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864只,野生大熊猫栖息地面积为258万公顷,潜在栖息地91万公顷,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17个市(州)、49个县(市、区)、 196个乡镇。有大熊猫分布和栖息地分布的保护区数量增加到67处。平均每个野生的大熊猫占有的生存面积为13.84平方公里。由于长期的地域分割,现在可以分为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等9个大熊猫种群。其中岷山种群又分为岷山A、岷山B、岷山C种群,小相岭种群分为小相岭 A、小相岭B种群。以上这些属于本发明的“就地”范畴,而除这个中国竹子区系分布的西北角之外的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安徽、河南、山东南部、福建、浙江、云南、贵州、重庆等我国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包括海岛),都是“异地或者迁地”地区。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为现有的单个“就地”自然保护区放的野化放归的示意图,图2为现有的67个“就地”自然保护区的示意图;单个“就地”自然保护区相当于一个小笼子,67个“就地”自然保护区相当于67个笼子,存在去除生殖隔离、分群、无法拓宽领地三大问题。

正常状态的地球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金字塔结构有五层楼。第一层楼是绿色植物(第一性生产力);第二层楼是食用植物的昆虫等第一级草食动物(第二性生产力);第三层楼是第一级食肉动物如鸟类、两栖两爬类(吃肉长肉又被上一级动物吃:第二性生产力);第四层楼是具有“五个指头”的食肉目大型动物(五爪子)如老虎、狮子、鹰隼、豹子、豺狼、长臂猿、金丝猴、恒河猴、小熊猫,大熊猫也是这一层次的动物;第五层楼是原来在三楼(杂食)后来凭借头脑进化爬上五楼,向下通吃的人类。

人类从灵长目走出来的历史大约600万年,化石证据可证明的人类历史大约350万年,智人大约10万年,人类社会历史有文字记载的1万年左右。在人类从“三楼”爬上“五楼”的过程中,主要是头脑的进化、智慧、诡计和群策群力,将食物链金字塔第四楼的本来严重制约人类种群发展的大型食肉类动物,有的被灭绝(如专门捕食人类的天敌剑齿虎,被人类彻底灭种),大多数活到现在的,都成为了珍稀濒危物种。

现实中的人类密集区域,其中保护良好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荒郊野地里生态系统食物链金字塔的五层楼,能恢复到第三层(一楼植物、二楼食草动物、三楼第一级肉食动物)就已经十分不容易。在走向生态文明进程中,检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后发现,人类居住在食物链金字塔的五楼,而整个第四楼(第二级肉食动物,多为大型动物,如老虎、豺狼、豹子、恒河猴、长臂猿、金丝猴、小熊猫、大熊猫、大象、鳄鱼、鲨鱼、鲸鱼等等),大多数是有位置无“住户”。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食物链锁关系的制约、生态空间位置的镶嵌都存在巨大的漏洞和缺陷。

目前,凶猛异常的第四楼物种,野化放归存在会伤害人类的风险,但大熊猫作为国宝,野化放归回到历史化石区域,实现保护生物学、恢复生态学、生物多样性和食物链锁关系优化的首选,一箭双雕,一举多得,刻不容缓。

本申请的大熊猫异地野化放归的方法,包括:

将大熊猫进行野化训练;对历史化石区域进行食物链金字塔楼的结构和功能的改造;

按照历史化石区域的大熊猫生态承载量,将野化训练后的大熊猫迁移至历史化石区域中进行野化放归,且在放归过程中对大熊猫进行监控;

在历史化石区域中设置安全保障设施和危险环境驱赶设施;

野化训练包括光节律训练、温度节律训练、水节律训练、气节律的适应训练、地形及食物多样化训练和人类社会因子的环境训练;

根据现有的中国气候带分区图和经纬度,历史化石区域的北纬范围为3° 58′20″N~35°00′00″N,历史化石区域的东经范围为73°33′00″ E~135°05′00″E;且历史化石区域为北亚热带的季风向海区域、中亚热带的阔叶林和丘陵区域、云贵高原区域、南亚热带区域或热带区域;

根据林德曼百分之十定理,历史化石区域的食物链金字塔定律,历史化石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森林面积、森林食物的产量以及冬季食源的最低限制指标,计算所述历史化石区域的大熊猫生态承载量;

根据林德曼百分之十定理,历史化石区域的食物链金字塔定律,以及历史化石区域的大熊猫生态承载量,计算历史化石区域中符合所述大熊猫野化放归的食物链金字塔中第一楼层的森林种类、森林郁闭度(密度)、森林年龄结构、森林现存量、森林生长量、森林蓄积量和冬季森林食物量指标;

根据符合所述大熊猫野化放归的食物链金字塔中第一楼层的森林种类、森林密度、森林年龄结构、森林现存量、森林生长量、森林蓄积量和冬季食物量指标,对历史化石区域进行食物链金字塔楼的结构和功能的改造。

大熊猫是“五层食物链金字塔楼”的第四楼物种(食肉性)但保持“二楼”物种(保持吃竹子竹笋)的植物食性。在目前整个南中国人口稠密地区的几乎所有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自然植被的食物链金字塔楼的四楼缺少“五个指头”的食肉目大型动物。可见,目前的南中国人口稠密地区的大多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自然植被的食物链金字塔楼处于“四楼空置或者缺失”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失衡的状态。

生态补楼为:在对历史化石区域的五层金字塔楼的楼层分析中,出现楼层物种缺失食物链锁关系单链化或者网状漏洞存在时,进行“生态补楼”。包括大部分区域的四楼有位置无住户时补充大熊猫(还可能有小熊猫、金丝猴、长臂猿等)食肉目的大型动物。具体的步骤为结合国家森林资源一类资源清查(连续资源清查)和二类清查(小班调查)的资源分布及林相图进行分析,点线面结合的植被、地形、土壤、小气候等等生境因子的定点定位的前期踏勘,并进行食物链金字塔“五层楼”各个“楼层”的林德曼定律的定性定量参数分析,让大熊猫以“入住二楼(保持吃竹子竹笋的植物食性)”、“入住四楼(食性本地化、多样化的生态恢复或者回归)”的方式完善当地退化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金字塔楼的结构和功能。对第二楼的食草动物多样性、生物量、现存量、生长量、蓄积量定性定量分析和补充,和第四楼的第二级肉食动物生物多样性、生物量、现存量、生长量、蓄积量定性定量分析和补充,使得食物链金字塔楼第二楼和第四楼的结构补充功能优化均衡持续。

更具体地,进行一楼的植被生物多样性、生物量、现存量、生长量、蓄积量定性定量分析,二楼的食草动物生物多样性、生物量、现存量、生长量、蓄积量定性定量分析,三楼第一级肉食动物的植被生物多样性、生物量、现存量、生长量、蓄积量定性定量分析。人类的自然生态保护取得五层食物链金字塔楼第一楼、第二楼和第三楼的食物链金字塔楼的恢复十分明显,但是第四楼的恢复却十分缓慢。生态补楼为根据林德曼“百分之十定理”的综合分析,对第四楼的第二级肉食动物生物多样性、生物量、现存量、生长量、蓄积量定性定量分析和补充,使得食物链金字塔楼第四楼的结构补充功能优化均衡持续。即根据林德曼“百分之十定理”,在食物链金字塔楼第四楼补充大熊猫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占领。

改造历史化石地区包括:在食物链金字塔楼第四楼大型食肉目动物缺失的生态系统类型,根据“楼层”空置、“房间”空置的结构分析,进行引进、“补楼”的食物链锁关系恢复或者重构的物种种类、数量、面积、分布的时间和空间嵌合设计,并付诸实施。北亚热带的季风向海的区域,冬季极端气温可能低于-10℃,南向山坡山谷和全坡向山地以及冬季食源性植物、水果种类在季节、地域分布和丰富度上达到地带性历史分布的水准,可以兼容一些经过百年以上驯化的外来粮食作物如玉米、高粱、土豆、红薯、凉薯和外来蔬菜如西红柿、茄子、西瓜、香瓜、黄瓜、节瓜、南瓜等等。中亚热带比北亚热带气候上的年平均温度、活动积温、有效积温等参数要高一个层次,冬季的寒冷相比“就地”区域保持食物充足、分布均匀、季节搭配。地域分布和丰富度上达到地带性历史分布的水准,同样可以兼容一些经过百年以上驯化的外来粮食作物如胡萝卜、玉米、高粱、土豆、红薯、凉薯和外来蔬菜如西红柿、茄子、西瓜、香瓜、黄瓜、节瓜、南瓜,以及地带性的水果柑橘、桃子、李子、杏子等等。南亚热带和热带四季常青,除上述地带的物种均可布置以外,还可增加香蕉、大蕉、菠萝、杨桃、人参果、荔枝、龙眼等等。

改造历史化石地区还包括须保证历史化石地区的生存环境的安全隐患被提前消除。1)水文地形环境安全保障。选择区域之内对于水深超过0.5米,宽度超过25米的河流建设安全栅栏,还有设置接近悬崖峭壁的隔离设施;2) 人文环境安全保障。建立通过人类村镇、城市、铁路、公路、水渠的廊道。3) 毒物安全环境保障。提前清除蛇(特别是竹林里的竹叶青蛇)、毒蜂(虫)、有毒植物(如南方酷似金银花的断肠草、见血封喉(树高超过1.0米以上的高大树木进行栅栏隔离))等等。4)灾害环境安全保障。对于水灾、风灾、泥石流滑坡、火灾、雪灾、风暴等自然灾害的防范,采用人类防范级别并纳入区域人类防治此类灾害的体制之中。5)人工木台安全保障。在大面积的野化放生区域,隔1~10公里设置1~5米高度的木台、树杈,为野化的熊猫提供避免潮湿地面的“湿气”,在连续数日的“阴雨”中保持良好的睡眠及休息环境,促进其自我生理周期及生态节律的调整。

历史化石地区的生态承载率计算:参考“就地(四川甘肃陕西)”的野生大熊猫的土地承载量为平均每只大熊猫(承载面积)13.84平方公里。本申请方法根据食物链金字塔原理、林德曼百分之十定理、生物多样性指数、竹林面积、竹笋的产量(特别权重:冬笋产量)、冬季食源的最低限制指标,计算出来的北亚热带典型放归区域的生态承载量要略高于“就地”区域,为每只10.00平方公里以上;中亚热带的生态承载量要略高于北亚热带,为每只8.00平方公里以上;南亚热带、热带的生态承载量要略高于中亚热带,为每只6.00平方公里以上。

本申请所述的野化训练为生态七因素野化训练:包括:1)光周期(节律) 训练。无论是野生或是家养的大熊猫,“迁地”的野化放养最关键的训练是露天的自然光(太阳光和月光)的日节律、周节律、月节律、季节节律和年节律的“本地化”适应性训练。2)温度周期(节律)训练。无论是野生或是家养的大熊猫,“迁地”的野化放养都必须严格地进行本地的温度周期的日节律、周节律、月节律、季节节律和年节律的“本地化”适应性训练。3)水环境训练:对放养区域的水土不服,容易以腹泻的方式,短时间导致体内“电解质失衡”而丧命。“迁地”的野化放养训练包括逐步应用该区域的自然水源,空气湿度及变化幅度规律的适应性训练。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春季、秋季两个“梅雨”季节的“本地化”野外适应必须十分重视。4)空气环境的适应训练。包括“迁地”的野化放养的热带高压、低压控制下的闷热、闷湿,台风、暴风(雨)等突发环境的“本地化”适应性训练。5)地形及食物多样化训练:“迁地”的野化放养包括陡坡、缓坡、山谷、湿地、山脊、悬崖,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灌丛生态系统、竹林生态系统(甜笋、麻笋、苦笋和嫩竹叶,或者移栽箭竹)、常绿(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大量嫩叶、花、果、种子可食)、针叶林生态系统、果树生态系统(苹果、梨、李子、杏子、柿子,南亚热带还有甘蔗、香蕉、菠萝、荔枝、龙眼、火龙果、人参果、油梨等)、蔬菜生态系统(红萝卜、萝卜、西红柿、草莓、西瓜、冬瓜、南瓜、黄瓜、苦瓜、节瓜等;注意豆科的豆角、豇豆、葛藤、蚕豆、绿豆、黄豆的茎叶都有小毒,豆子豆角生食有小毒)、人类主粮生态系统(水稻、小麦、玉米、土豆、红薯、木薯)中的本地食物的采摘、寻找等等的“本地化”适应性训练。5)人类社会背景的训练。为避免人类及其社会的背景声音对大熊猫造成惊吓,包括远处、近处的火车、汽车、汽笛、鞭炮、号角、哨子、高音喇叭、无人机盘旋、各色人等(防止野化大熊猫只对个别饲养员产生“感情”,训练其对人类多个个体的普适性的安全感)、各种颜色,主要是让大熊猫“经历过”,不要偶遇突遇时惊慌失措。6)人类近距离救援、接触的经历训练。让准备“迁地”放归的大熊猫有“经历过”麻醉枪、控制笼、打针等过程,为今后突发情况,保证救援人员的安全(及时救援的人员很可能不是曾经的饲养人员)。

本申请的方法中对大熊猫进行监控,监控包括保持其野外生态习性的基础上,利用北斗定位系统(或者GPS)和摄像头进行“秘境之眼”的监控,在野化放归的前期对怀孕、生殖、哺乳等时期适当施以援手。保持人类与大熊猫的生态距离(或者物理距离)为不远,也不近。远了失控,近了干扰。监控包括:1)远距离种间关系控制。野化放归的大熊猫深入森林植被深处,在不干扰其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可以在其野化放归的全范围均匀无死角地布置无限遥控的摄像头,必要时使用无人机进行高、低空跟踪监测,也包括野化放归的熊猫佩戴北斗定位追踪装置。2)中距离种间关系控制。放归区工作人员、技术人员、科研人员的望远镜、密设隐蔽观察点(台),无人驾驶追踪取样车,安全巡逻路线和定时巡逻监控。3)近距离种间关系控制。主要是前面监控中,发现异常或者危险,以及必须进行人工帮助时,进行近身的接触,包括体检、治疗、调养等等。还有,在野化放归繁育成功之后,基于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分群捕获,性成熟大熊猫的配对,以及生殖、哺乳期的帮助。

实施例1

本申请公开在广东肇庆广宁县扯旗山进行大熊猫迁地野化放归的“生态补楼”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历史化石区域(迁地)选择:于广东肇庆广宁县扯旗山中选择四季如春,年最低气温+5℃以上的北回归线附近(北纬23.5度)竹林秘籍地域 (2300平方公里,有640平方公里集中连片的竹林),竹子种类40余种,冬季产笋量500万公斤以上。大熊猫食物种类、产量四季分布均匀,沿河谷连绵山坡,有香蕉、大蕉、木瓜、龙眼、荔枝、番薯、地瓜、甘蔗等等自然分布。

第二、历史化石区域改造(生态补楼):根据历史化石区域的生态系统食物链锁关系金字塔楼分析,一楼植被多样性丰富、稳定、均匀、持续,但是,竹林郁闭度接近0.7~1.0,在历史化石区域抚育间伐保持郁闭度为0.4~0.6 范围。由于历史化石区域内桉树林种植有澳大利亚引进的外来树种,不是原生地带性植被(为澳大利亚树袋熊考拉的食物),在历史化石区域放归范围内进行林相改造(即逐步采伐桉树林,更新为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或者竹林),将外来树种(桉树)替换为种植大熊猫食用的竹子、竹笋和其他食源性植物群落。地带性森林已经进入幼林、中林龄级,促进其地带性顶级群落的恢复。二楼食草动物群落结构基本有序,但种类不多,个别物种种群数量过大失衡 (如荔枝椿象、马尾松毛虫、竹蠹娥等),应该通过一楼的林相改造,改善二楼的生态功能,三楼第一级肉食动物个别种群增长较快(如蛇、蜈蚣、猫头鹰)。四楼大型动物的楼层“有层无户”、“有房无住”,历史上存在的华南虎、豹子、豺狼、恒河猴、长臂猿、大熊猫等等全部荡然无存。

根据林德曼百分之十定理,历史化石区域的食物链金字塔定律,历史化石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指数、竹林面积、竹笋的产量以及冬季食源的最低限制指标,计算历史化石区域的大熊猫生态承载量。

使得历史化石区域的竹林种类(20种以上)、竹林密度(郁闭度为0.4~0.6)、年龄结构(符合完全调整林状态)、竹林分布类型(具有多样性、均匀性)、竹林现存量(在当地竹林区域平均水平以上:每亩2.8立方米)、竹林生长量 (0.5~3%)、竹林蓄积量(竹林累积增长)、竹林冬季产笋量指标(每亩20~50 公斤)。

在野化放归的大熊猫的竹林中,砍除3度(6年)以上的发黄老竹,将郁闭度在0.7~1.0的竹林抚育间伐到郁闭度0.4~0.6范围内。所有林区去除猎捕野兽的陷阱、绳套、脚夹。野化放归的全范围均匀无死角地布置无限遥控的“密眼(摄像头)”(1×1公里,布设20套),无人机进行高、低空跟踪监测。放归区工作人员、技术人员、科研人员的望远镜、密设隐蔽观察点(台),无人驾驶追踪取样车,安全巡逻路线和定时巡逻监控。

第三、选择大熊猫:选择性别比1:1的雌雄成对的2~20岁的大熊猫,幼龄大熊猫可以单放,也可以雌雄配对野化放归(性别比1:1)。中龄大熊猫为雌雄配对野化放归(性别比1:1)。老龄大熊猫的数量比不限,也尽量雌雄配对野化放归(性别比1:1),或者跟随家庭群放。参加训练的熊猫,优先选择同一地带性动物园的分群、配对大熊猫,再者选择相同气候环境的国外回来的分群配对熊猫,再后候选其他人工繁殖或者野生种群的分群、配对的熊猫。

第四、对大熊猫进行野化训练:

在广东肇庆广宁县扯旗山中设有18平方公里的野化训练场,野化训练场中具有源头水发源地,处于海拔低(500米以下)的位置,外周设有救治中心 (人工饲养场)。

将所有大熊猫先在野化训练场进行野化训练。在野化训练场的训练时间为730天,使得大熊猫适应该历史化石区域的光节律、温度节律、水节律、气节律、地形及食物多样化、人类社会背景声音和人类近距离救援、接触的经历。大熊猫处于正常状态下进入历史化石区域进行异地野化放归。

其中,光节律训练、温度节律训练、水节律训练、气节律的适应训练、地形及食物多样化训练、人类社会背景声音训练和人类近距离救援、接触的经历训练为:全光照、全天候、全时间段地进行生态学七因素训练,逐步去除定时、定量“投喂”食物,去除人工食物,一定要逐步去除大熊猫野化训练中的“人化”、“家畜化”、“宠物化”、“动物园化”、“马戏团化”的内容。循序渐进、自然而然地引导大熊猫自己找寻自然生长状况的竹叶、竹笋、甘蔗、香蕉、大蕉、杨桃、树菠萝、草菠萝、人参果、荔枝、龙眼、黄皮、胡萝卜等等地带性植被中自然状态的食源。

1)光周期(节律)训练。无论是野生或是家养的大熊猫,异地野化放养最关键的训练是露天的自然光(太阳光和月光)的日节律、周节律、月节律、季节节律和年节律的“本地化”适应性训练。2)温度周期(节律)训练。无论是野生或是家养的大熊猫,异地野化放养都必须严格地进行本地的温度周期的日节律、周节律、月节律、季节节律和年节律的“本地化”适应性训练。 3)水环境训练:对放养区域的水土不服,容易以腹泻的方式,短时间导致体内“电解质失衡”而丧命。异地野化放养训练包括逐步应用该区域的自然水源,空气湿度及变化幅度规律的适应性训练。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春季、秋季两个“梅雨”季节的“本地化”野外适应必须十分重视。4)空气环境的适应训练。包括异地野化放养的热带高压、低压控制下的闷热、闷湿,台风、暴风(雨)等突发环境的“本地化”适应性训练。5)地形及食物多样化训练:异地野化放养包括陡坡、缓坡、山谷、湿地、山脊、悬崖,设置大熊猫可采摘食物(来源于历史化石区域的生态系统中),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灌丛生态系统、竹林生态系统(甜笋、麻笋、苦笋和嫩竹叶,或者移栽箭竹)、常绿(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大量嫩叶、花、果、种子可食)、针叶林生态系统、果树生态系统(苹果、梨、李子、杏子、柿子,南亚热带还有甘蔗、香蕉、菠萝、荔枝、龙眼、火龙果、人参果、油梨等)、蔬菜生态系统(红萝卜、萝卜、西红柿、草莓、西瓜、冬瓜、南瓜、黄瓜、苦瓜、节瓜等;注意豆科的豆角、豇豆、葛藤、蚕豆、绿豆、黄豆的茎叶都有小毒,豆子豆角生食有小毒)、人类主粮生态系统(水稻、小麦、玉米、土豆、红薯、木薯) 中的本地食物的采摘、寻找等等的“本地化”适应性训练。5)人类社会背景的训练。为避免人类及其社会的背景声音对大熊猫造成惊吓,包括远处、近处的火车、汽车、汽笛、鞭炮、号角、哨子、高音喇叭、无人机盘旋、各色人等(防止野化大熊猫只对个别饲养员产生“感情”,训练其对人类多个个体的普适性的安全感)、各种颜色,主要是让大熊猫“经历过”,不要偶遇突遇时惊慌失措。6)人类近距离救援、接触的经历训练。让准备“迁地”放归的大熊猫有“经历过”麻醉枪、控制笼、打针等过程,为今后突发情况,保证救援人员的安全(及时救援的人员很可能不是曾经的饲养人员)。

第五、控制在种间距离进行监控,历史化石区域放归区工作人员、技术人员、科研人员的望远镜、密设隐蔽观察点(台),无人驾驶追踪取样车,安全巡逻路线和定时巡逻监控。发现异常或者危险,以及必须进行人工帮助时,进行近身的接触,包括体检、治疗、调养。

可见,本申请的方法异地野化放归的大熊猫,在“野化放归训练”中不带有“与放归人员的感情培养”、“人类食物投放”、人工食物“专用窝窝”等等“家畜化”、“人化”和与“野性诱导”相反的人为操作。

本申请实施例的异地野化放归,使得大熊猫的繁殖频率一年可超过一次,总和生育率(TFR)能有效提高。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方法冲破现有的“就地”保护的樊笼,进行“异地”野外放归,使大熊猫在中国南部广大的竹林分布区及森林植被区域重新生根、繁衍、种群增长,彻底摆脱“濒危”的困境。打造“生态补楼”和种间生态关系高效和谐的生态学样板,惠及生态多样性保护、退化地生态恢复、生态区域的食物链金字塔楼完美等等生态和谐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相关技术
  • 一种大熊猫异地野化放归的方法
  • 一种大熊猫野化放归人工介入的驯化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3132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