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注塑模具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09:58:59


一种注塑模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在注塑具有金属嵌件的产品时,注塑模具的进胶口从金属嵌件的一侧朝向金属嵌件的周围进胶,使金属嵌件的周围均匀的包裹上塑胶件。

现有的模具的进胶口由于直接朝向金属嵌件,在进行注塑时,从进胶口注入的塑胶流体直接冲击金属嵌件,容易导致金属嵌件产生移位,使成型的产品的塑胶件的薄厚不均匀,影响产品的性能。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注塑模具在进行注塑具有嵌件的产品时,容易使嵌件错位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采用分层进胶的注塑模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注塑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和下模之间具有用于放置嵌件的容纳空间,将嵌件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之后,在所述嵌件的周围具有填充区域;

还包括:进胶通道,具有伸入所述容纳空间的进胶口,所述进胶口朝向所述填充区域,并且所述进胶口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嵌件,所述进胶口的高度小于所述填充区域的厚度。

可选地,所述进胶通道在进胶口处的宽度为向出口方向逐渐变宽。

可选地,所述进胶口朝向所述嵌件的上层和/或下层的填充区域。

可选地,所述进胶口包括:上层进胶口,所述上层进胶口朝向所述嵌件的上层设置有至少一个。

可选地,所述进胶口包括:下层进胶口,所述下层进胶口朝向所述嵌件的下层设置有至少一个。

可选地,当所述嵌件为多层嵌件时,所述进胶口还包括:中层进胶口,所述中层进胶口朝向相邻两层所述嵌件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

可选地,所述进胶口沿所述嵌件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

可选地,所述进胶口的高度为所述填充区域的厚度的0.5-0.7倍。

可选地,当所述填充区域的厚度为1.2mm-1.3mm时,所述进胶口的高度为0.8mm。

可选地,所述进胶通道在进胶口处的高度为向出口方向逐渐变窄。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提供的注塑模具,在进行注塑具有嵌件的产品时,将塑胶流体通过进胶通道从进胶口朝向填充区域流入,由于进胶口仅朝向填充区域,因此可避免塑胶流体对嵌件的冲击,改善嵌件产生错位的问题,从而使注塑的产品,塑胶件能够薄厚均匀的包裹嵌件。

2.本发明提供的注塑模具,进胶通道在进胶口处的宽度为向出口方向逐渐变宽,在进行注塑时,在进胶口处塑胶流体的流动速度可进行减缓,从而进一步的改善塑胶流体对嵌件的冲击,避免嵌件错位。

3.本发明提供的注塑模具,进胶口的高度虽然是根据填充区域的厚度进行适应性的设置,但是当采用将进胶口的高度设置为填充区域的厚度的0.5-0.7倍时,能够在保证正常进胶的同时,最大限度的避免对嵌件的冲击,提高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注塑模具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A区域的放大立体图。

图3为图1中沿B-B线的剖视立体图。

图4为图1中C区域的放大立体图。

图5为传统的注塑模具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6为图4中沿D-D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进胶口;2、嵌件;3、进胶通道;4、塑胶件;5、填充区域;6、上层进胶口;7、中层进胶口;8、下层进胶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5、图6所示,传统的用于具有嵌件2产品的注塑模具,采用将进胶口1设置在朝向嵌件2的侧边,并且对于胶位薄的产品,为了便于走胶,还会把进胶点开大,在注塑成型时直接大水口进胶,在进胶口1直冲压力下,嵌件2(一般为金具)会往一边冲,这样造成金具周围的塑胶件4厚薄不均称、金具电镀层冲伤等问题,使生产的产品不良率高,无法达到客户的需求。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注塑模具的具体实施方式,包括:上模和下模,图中未示出,在上模和下模之间具有用于放置嵌件2的容纳空间;还包括:进胶通道3,具有伸入所述容纳空间的进胶口1。将嵌件2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之后,在所述嵌件2的周围具有填充区域5,将塑胶流体通过进胶通道3从所述进胶口1适于注入到所述填充区域5,从而在嵌件2的外层包裹一层塑胶件4。

如图1所示,所述进胶口1朝向所述填充区域5,并且所述进胶口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嵌件2,所述进胶口1的高度H小于所述填充区域5的厚度D。在进行注塑具有嵌件2的产品时,将塑胶流体通过进胶通道3从进胶口1朝向填充区域5流入,由于进胶口1朝向填充区域5,并且进胶口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嵌件2,因此可避免注入的塑胶流体对嵌件2产生直接冲击,从而改善嵌件2产生错位的问题,使注塑的产品合格率提高,塑胶件4能够薄厚均匀的包裹在嵌件2外层。

如图2所示,所述进胶通道3在进胶口1处的宽度W为向出口方向逐渐变宽,在进行注塑时,在进胶口1处塑胶流体的流动速度可进行减缓,从而进一步的改善塑胶流体对嵌件2的冲击,避免嵌件2错位。

如图3所示,所述进胶通道3在进胶口1处的高度为向出口方向逐渐变窄,从而满足使进胶口1的高度H小于填充区域5的厚度D同时,使进胶通道3的直径可不受影响,保证塑胶流体在进胶通道3内的流动。具体的,为了在保证能够顺利走胶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改善塑胶流体对嵌件2的冲击,优选的将所述进胶口1的高度H设置为所述填充区域5的厚度D的0.5-0.7倍。例如当所述填充区域5的厚度D为1.2mm-1.3mm时,所述进胶口1的高度H可设置为0.8mm。

如图4所示,当进行注塑的产品具有多层嵌件2时,设置的进胶口1包括:上层进胶口6、中层进胶口7和下层进胶口8,所述上层进胶口6在所述嵌件2的上层沿所述嵌件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下层进胶口8在所述嵌件2的下层沿所述嵌件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中层进胶口7在相邻两层所述嵌件2之间沿所述嵌件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

另外,当所述嵌件2的长度方向较短时,所述进胶口1在每一层也可以仅设置一个。

另外,当进行注塑的产品为仅具有单层嵌件2时,所述进胶口1可以仅设置有上层进胶口6和下层进胶口8,或者可以仅设置有上层进胶口6或下层进胶口8中的一种。

工作原理

如图3所示,当塑胶流体通过进胶通道3分别从上层进胶口6、中层进胶口7和下层进胶口8进入填充区域5时,由于进胶口1为朝向填充区域5,并且进胶口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嵌件2,因此,从进胶口1流出的塑胶流体可沿着嵌件2的外壁进行相对平行的流动,而不会对嵌件2进行直接的冲击,从而改善了嵌件2在容纳空间内的移位问题,提高成型的产品质量,使塑胶件4能够均匀的包裹在嵌件2外侧。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相关技术
  • 一种注塑模具及使用该注塑模具生产注塑件的注塑方法
  • 一种注塑模具和使用该注塑模具的注塑成型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2376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