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新型红外燃烧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0:27:30


一种新型红外燃烧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烧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红外燃烧器。

背景技术

红外灶因其烹饪时较好的加热均匀性、其尾气中较低的CO排放、较好的抗风性能以及较高的热效率而在市场受到欢迎,但随着近些年大气式灶具热效率的提升,红外灶在热效率方面已经渐渐失去了优势。

现有两环红外灶的最小火火力较大,对于厨房中了诸如小火保温、煲汤、煲粥等应用场景,其烹饪体验不好,对于保温场景其火力太大,对于煲汤/粥等场景,最小火大于550w时易于溢锅。另外,现有点火器的点火成功的速度较慢,并且点火成功率不高,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新型红外燃烧器,提高点火成功率高,提升用户的烹饪体验。

根据上述提供的一种新型红外燃烧器,其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新型红外燃烧器,包括炉头、燃烧体组件和具有点火部的点火组件,所述炉头设有内环气腔、外环气腔、内引射管和外引射管,所述内引射管连通所述内环气腔,所述外引射管连通所述外环气腔,所述燃烧体组件盖设于所述炉头的顶部,其中还包括贯穿所述炉头和所述燃烧体组件的中心通孔,所述点火组件安装于所述中心通孔处且其上端延伸至所述中心通孔的上方,所述点火部位于所述内引射管的出气口上方,所述内环气腔的底部高于所述外环气腔的底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环气腔的底部高于所述内引射管的出气口,所述炉头还设有出气通道,所述出气通道的上下两端分别连通所述内环气腔和所述内引射管的出气口,所述点火部设置于所述出气通道的正上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出气通道的水平截面积小于所述内环气腔的水平截面积的三分之一,且大于或等于所述内引射管的出气口面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炉头还设有出气通道,所述出气通道的上下两端分别连通所述外环气腔和所述外引射管的出气口,所述点火部设置于所述出气通道的上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环气腔的高度小于所述外环气腔的高度;所述内环气腔底部与所述外环气腔底部的高度差△h大于所述外环气腔的内环壁高度H的二分之一,且小于所述外环气腔的内环壁高度H的四分之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燃烧体组件包括分气盘,所述分气盘连接所述炉头且其具有内分气腔和外分气腔,所述内分气腔连通所述内环气腔,所述外分气腔连通所述外环气腔,所述内分气腔出气口的径向宽度大于或等于45mm且小于68m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燃烧体组件还包括内杯体,所述内杯体设置于所述分气盘内并将所述分气盘分为所述内分气腔和所述外分气腔,所述内杯体上端面的内径小于68m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杯体包括相互连接的进气段和出气段,所述进气段的内径小于所述出气段的内径,所述出气段的内径为50mm~55m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炉头底部设有位于所述中心通孔边缘的固定座,所述固定座靠近于所述内引射管布置,所述点火组件安装于所述中心通孔处并与所述固定座可拆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新型红外燃烧器,通过将点火组件的点火部设置于内引射管或者外引射管的出气口上方,使得燃烧器在点火时,点火部附近能快速达到点燃所需要的燃气浓度,显著提高点火成功的速度以及点火成功率,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2、通过将内环气腔的底部设计为高于外环气腔的底部,使得内环气腔的底部与外环气腔的底部在竖向方向上错开较大尺寸,使炉头在浇铸时,其外环腔体的砂芯产生的废气易于排放,可显著降低炉头的不良气废率,并且炉头的制造性能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燃烧器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炉头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分气盘与内杯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内杯体的主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燃烧器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受这些实施例所限制。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参见图1-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红外燃烧器,包括炉头1、燃烧体组件2和具有点火部31的点火组件3,炉头1设有顶部具有开口的内环气腔11、顶部具有开口的外环气腔12、内引射管13和外引射管14,内环气腔11的底部高于外环气腔12的底部,内引射管13连通内环气腔11,外引射管14连通外环气腔12,燃烧体组件2盖设于炉头1的顶部并覆盖内环气腔11和外环气腔12的顶部开口。其中燃烧器还包括贯穿炉头1和燃烧体组件2的中心通孔4,点火组件3安装于中心通孔4处且其上端延伸至中心通孔4的上方,点火部31位于内引射管13的出气口上方。

可见,本实施例的新型红外燃烧器,通过将点火组件3的点火部31设置于内引射管13或者外引射管14的出气口上方,使得燃烧器在点火时,点火部31附近能快速达到点燃所需要的燃气浓度,显著提高点火成功的速度以及点火成功率,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另外,通过将内环气腔11的底部设计为高于外环气腔12的底部,使得内环气腔11的底部与外环气腔12的底部在竖向方向上错开较大尺寸,进一步减少内环气腔11的体积,使炉头1在浇铸时,其外环腔体12的砂芯产生的废气易于排放,可显著降低炉头1的不良气废率,并且炉头1的制造性能更好。

参见图2-3,本实施例以点火部31设置于内引射管13的出气口上方为例。具体地,内环气腔11的底部高于内引射管13的出气口,炉头1还设有出气通道15,出气通道15的上下两端分别连通内环气腔11和内引射管13的出气口,点火部31设置于出气通道15的正上方,这样,使得从内引射管13流出的燃气,先经过出气通道15,再传输至内引射管13,在出气通道15的导向作用下,能够保证点火部31附近能快速达到点燃所需要的燃气浓度,不仅利于缩短点火成功所需时间,还利于提高点火成功率。

优选地,本实施例出气通道15的水平截面积小于内环气腔11的水平截面积的三分之一,且大于或等于内引射管13的出气口面积,这样,保证出气通道15的设置,一方面不会影响到内环燃气的引射以及向上传输的效果,便于燃气先通过出气通道15快速充填满内环气腔11,再向上传输至燃烧体组件2上方燃烧,另一方面保证点火部31附近能快速达到点燃所需要的燃气浓度。

参见图2,优选地,内环气腔11的高度小于外环气腔12的高度,并且内环气腔11的底部高于外环气腔12的底部。更优选地,内环气腔11底部与外环气腔12底部的高度差△h大于外环气腔12的内环壁高度H的二分之一,且小于外环气腔12的内环壁高度H的四分之三,即

参见图2和图4,具体地,燃烧体组件2包括分气盘21和燃烧板23,分气盘21连接炉头1且其具有内分气腔211和外分气腔212,内分气腔211连通内环气腔11,外分气腔212连通外环气腔12,内分气腔211出气口的径向宽度大于或等于45mm且小于68mm。燃烧板23设置于分气盘21内覆盖内分气腔211和外分气腔212的顶部出口。在本实施例中,内分气腔211出气口的径向宽度是指内分气腔211的内环壁与其外环壁在径向方向的距离,内分气腔211的外环壁内径是指内分气腔211的外环壁与中心通孔4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内分气腔211的内环壁内径是指内分气腔211的内环壁与中心通孔4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由此可见,由于公司现有红外燃烧器的内分气腔211的外环壁内径通常为68mm,本实施例通过将内分气腔211的尺寸设计为小于现有红外燃烧器的内分气腔尺寸,在保证小火还能呈现红色的前提下,可以实现最小火从550w降低至300w,加大了火力调节的裕度,使产品在小火保温、煲汤、煲粥等烹饪场景时体验更好,避免出现溢锅现象。

具体地,燃烧体组件2还包括内杯体22,内杯体22设置于分气盘21内且其下端抵接或连接分气盘22的底部内侧,上端抵接燃烧板24的底部,使得内杯体22能够将分气盘21分为彼此独立的内分气腔211和外分气腔212,内杯体22上端面的内径小于68mm,并且大于35mm,这样,使得燃烧板24的内环火区域更小,保证燃烧板24内环小火还能呈现红外燃烧器的红色,同时产品在小火保温、煲汤或粥时不会溢锅。在本实施例中,内杯体22的内径是指内杯体22与中心通孔4的中心轴线之间的水平间距。

参见图5,具体地,内杯体22包括相互连接的进气段221和出气段222,进气段221的内径R1小于出气段222的内径R2,出气段222的内径R2为50mm~55mm,这样,使得出气段222的内径R2由现有的68mm减小至50mm~55mm,保证小火还能呈现红色的前提下,可以实现最小火从550w降低至300w,保证小火烹饪时不宜溢锅,提升用户的烹饪体验。

更具体地,内杯体22还包括连接段223,进气段221和出气段222之间通过连接段223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段223为可起到导向作用的圆弧结构,以便于将进气段221的混合气导流至出气段222。优选地,连接段223分别与进气段221和出气段222一体成型,便于快速加工成型,提高连接强度,并且防止连接处出现漏气。

参见图6,具体地,炉头1设有下中心孔17,燃烧体组件2对应设有上中心孔24,在燃烧体组件2连接炉头1时,上中心孔24连通下中心孔17并且共同限定出中心通孔4。另外,炉头1底部设有位于中心通孔4边缘的固定座16,固定座16靠近于内引射管13布置,点火组件3安装于中心通孔4处且其还具有支架32,点火组件3通过支架32与固定座16可拆卸连接,这样,通过将固定座16设计为靠近于内引射管13布置,使得点火组件3连接固定座16时,点火组件3更加靠近于内引射管13的出气口,进而保证点火组件3的点火部31能够准确的坐落于内引射管13的出气口上方,使得产品在点火时,点火部31附近能快速达到点燃所需要的燃气浓度。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相关技术
  • 一种新型免粘结自密封红外线燃烧板及红外线燃烧器
  • 火盖式红外线燃烧板组件及新型家用红外线燃烧器
技术分类

06120112556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