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呼吸内科用助吸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0:58:46


一种呼吸内科用助吸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呼吸内科用助吸器。

背景技术

人工呼吸器是抢救危重患者不可缺少的设备,它是用机械的方法维持和辅助患者呼吸的一种装置,临床使用人工呼吸器比较普遍,常用于各种病因所致的呼吸停止或呼吸衰竭的抢救及麻醉期间呼吸管理。

在申请号为: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内科临床用吸氧人工呼吸器,涉及医疗辅助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内科临床用吸氧人工呼吸器,包括呼吸面罩,所述呼吸面罩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内部开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块的顶部开设有固定孔。该内科临床用吸氧人工呼吸器,通过呼吸面罩、固定块、固定槽、人工吸氧管、限位板和控制螺栓之间的配合设置,当患者出现急症,需要进行人工呼吸时,医护人员可以直接通过人工吸氧管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操作简单方便,可以节约大量宝贵时间,增加抢救的成功率,通过人工吸氧管和一次性输氧罩的设置,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时,未直接与患者接触,可以避免细菌交叉感染,降低疾病的传播。

但是,其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仍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安全性较差,因为医生通过人工吸氧管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时,患者口中的飞沫或气溶胶等微小颗粒可能随着人工吸氧管倒流进医生的口中,从而增加了医生的风险;

第二,抢救效果较差,因为人工吸氧管插入患者嘴中时,患者的嘴巴与人工吸氧管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间隙,同时患者的鼻子没有被夹紧(人工呼吸时患者的鼻子需要被捏紧),从而降低了人工呼吸的效果,并且由于人体的构造存在一定的差异,人工吸氧管在插入患者口中的过程中容易存在一定困难;

第三,抢救不便,因为人工呼吸时,医生需要保证患者的头部向后仰起(一手抬起患者颈部,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压迫患者前额保持其头部后仰位置,使患者下颌和耳垂连线与床面垂直),这对医生的临床操作要求较高,从而降低了抢救的速度和效果。

发明内容

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呼吸内科用助吸器,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的安全性较差、抢救效果较差和抢救不便的问题。

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呼吸内科用助吸器,包括面罩、控制器和颈枕;

所述面罩外侧壁处于下颌的一端设有进气管,所述面罩顶端外壁处于鼻子的位置处横向对称地贯穿有两个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的槽口处均设有与之匹配的第一弹性薄膜,所述面罩顶端外壁处于口部的位置处贯穿有圆槽,所述面罩外部处于圆槽槽口的位置处设有与之匹配的盲管,所述盲管底壁中部与盲管同轴式的贯穿有第二通槽,所述盲管与其中轴线平行的管体上对称地设有一对出气管,所述盲管上还设有工作组件;

所述控制器内部的容置腔中设有控制板和气泵;

所述工作组件和颈枕均与气泵之间均可拆卸地连通有独立的气路。

更进一步地,所述面罩采用符合医用标准的硬质透明材料制成,所述面罩的外侧壁异于进气管的一端贯穿有弧形缺口,所述面罩的罩口壁上均匀地设有一圈柔性垫体,所述面罩处于面颊一端的外侧壁上均设有凸环。

更进一步地,所述柔性垫体采用符合医用标准的橡胶或硅胶材料制成。

更进一步地,所述进气管和出气管上均设有第一单向阀。

更进一步地,所述工作组件包括直管、联结管、送气管和弧形板;所述直管、联结管和送气管均采用符合医用标准材料制成的硬质管,所述直管的外侧管壁与第二通槽之间密封连接有匹配的第二弹性薄膜,所述联结管侧壁中部设置在直管的底端,所述联结管靠近其端部且异于直管的一端均设有送气管,所述联结管和送气管的中轴线相互平行且都垂直联结管的中轴线,所述送气管底端的管口上均设有呈钝口锥形的导向管,所述导向管的管体上均匀地分布有透气孔,所述弧形板上对称地贯穿有两个尺寸与送气管尺寸匹配的第三通槽,所述弧形板通过其上的两个第三通槽与两个送气管相固定,所述弧形板的内侧壁上还设有与之匹配的一层密封垫体;所述直管上还设有止退组件。

更进一步地,所述直管内部设有瓣膜,所述直管上还设有第二单向阀,所述止退组件包括对称设置在直管外侧管壁其处于第二弹性薄膜上端的一组阻尼铰座、转动连接在阻尼铰座上的挡杆。

更进一步地,所述挡杆的长度值大于第二通槽的半径值且小于盲管的半径值,所述挡杆自由端的端部设有捏持片,所述捏持片的表面均匀的设有防滑纹。

更进一步地,所述容置腔中还设有与气泵输入端连接的空气过滤装置,所述控制器的表面设有显示屏、按键模块和接口模块,所述控制器上还设有一组导通其内外的换气槽,所述控制板上包含电源模块、处理模块和存储模块;所述气泵上设有相互独立且伸出控制器外部的两个输出管,所述输出管上均设有电磁流量阀,所述气泵和电磁流量阀均电连接到控制板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颈枕上设有充气管和泄压管,所述充气管上设有双向阀门,所述泄压管上设有泄压阀。

更进一步地,所述直管和任意一个输出管之间且所述充气管和另一个输出管之间均设有可拆卸的导气软管。

有益效果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知的公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增加在面罩、控制器和颈枕,面罩上设有盲管和两个第一通槽,第一通槽中均设有第一弹性薄膜,工作组件包括直管、联结管、送气管和弧形板,直管的外侧管壁与第二通槽之间密封连接有匹配的第二弹性薄膜,联结管侧壁中部设置在直管的底端,联结管靠近其端部且异于直管的一端均设有送气管,送气管底端的管口上均设有呈钝口锥形的导向管,导向管的管体上均匀地分布有透气孔,弧形板上对称地贯穿有两个尺寸与送气管尺寸匹配的第三通槽,弧形板通过其上的两个第三通槽与两个送气管相固定,弧形板的内侧壁上还设有与之匹配的一层密封垫体,直管内部设有瓣膜,直管上还设有第二单向阀,气泵上设有两个独立的输出管,颈枕上设有充气管和泄压管,并且通过直管、充气管均通过导气软管与输出管可拆卸式的连接的设计。

这样医生首先用两个导气软管将直管与输出管、充气管与输出管连接,然后通过控制器控制气泵向颈枕中充气(从而将患者的颈部托起,最终使得患者的头向后仰起),然后通过两个第一通槽用夹子将患者的鼻子夹住(或直接两个手指捏住),然后手持直管并将两个导向管插入患者的口中(其中弧形板及其密封垫体会将患者的口部完全遮蔽),然后通过控制器来控制气泵来对患者进行非人体接触式的人工呼吸;值得注意的是,气泵向组件供气方式是脉冲式,医生需要在脉冲的间断期内将直管上提,从而让患者的口部气道导通。

达到不仅有效地提升医生抢救患者时自身安全性的效果、有效地提升医生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复苏术的效果以及有效地降低医生抢救患者实际难度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第一视角下的直观图;

图2为本发明第二视角下控制器的直观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三视角下控制器经过部分剖视后的直观图;

图4为本发明第四视角下面罩的直观图;

图5为本发明第四视角下面罩经过部分剖视后的直观图;

图6为本发明第六视角下工作组件和止退组件的直观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七视角下工作组件中的直观经过部分剖视后和止退组件的直观图;

图8为图1中A区域的放大图;

图9为图6中B区域的放大图;

图10为图7中C区域的放大图;

图中的标号分别代表:1-面罩;2-控制器;3-颈枕;4-进气管;5- 第一通槽;6-第一弹性薄膜;7-盲管;8-第二通槽;9-出气管;10-容置腔;11-控制板;12-气泵;13-弧形缺口;14-凸环;15-第一单向阀;16- 直管;17-联结管;18-送气管;19-弧形板;20-第二弹性薄膜;21-导向管;22-透气孔;23-密封垫体;24-瓣膜;25-第二单向阀;26-阻尼铰座; 27-挡杆;28-捏持片;29-防滑纹;30-显示屏;31-按键模块;32-接口模块;33-换气槽;34-电源模块;35-处理模块;36-存储模块;37-输出管;38-电磁流量阀;39-充气管;40-泄压管;41-双向阀门;42-泄压阀; 43-导气软管;44-空气过滤装置;45-柔性垫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一种呼吸内科用助吸器,参照图1-:包括面罩1、控制器2和颈枕3;

面罩1外侧壁处于下颌的一端设有进气管4,面罩1顶端外壁处于鼻子的位置处横向对称地贯穿有两个第一通槽5,第一通槽5的槽口处均设有与之匹配的第一弹性薄膜6,面罩1顶端外壁处于口部的位置处贯穿有圆槽,面罩1外部处于圆槽槽口的位置处设有与之匹配的盲管 7,盲管7底壁中部与盲管7同轴式的贯穿有第二通槽8,盲管7与其中轴线平行的管体上对称地设有一对出气管9,盲管7上还设有工作组件;

控制器2内部的容置腔10中设有控制板11和气泵12;

工作组件和颈枕3均与气泵12之间均可拆卸地连通有独立的气路。

面罩1采用符合医用标准的硬质透明材料制成;面罩1的外侧壁异于进气管4的一端贯穿有弧形缺口13,这样患者在佩戴面罩1时不会受到鼻子的阻碍;面罩1的罩口壁上均匀地设有一圈柔性垫体45,这样可以提升患者佩戴面罩1时的舒适性和密封性;面罩1处于面颊一端的外侧壁上均设有凸环14,这样患者便可以将绑带穿过凸环14,从而将面罩1可靠的固定在面部。

柔性垫体45采用符合医用标准硅胶材料制成,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患者佩戴面罩1的舒适性。

进气管4和出气管9上均设有第一单向阀15,这样可以保证面罩 1内部气体的单向流通性,从而保证面罩1内部的空气质量。

工作组件包括直管16、联结管17、送气管18和弧形板19;直管 16、联结管17和送气管18均采用符合医用标准材料制成的硬质管,直管16的外侧管壁与第二通槽8之间密封连接有匹配的第二弹性薄膜 20,联结管17侧壁中部设置在直管16的底端,联结管17靠近其端部且异于直管16的一端均设有送气管18(两个送气管18分开式的设计,可以使得弧形板19从患者嘴部移开时,送气管18能够将患者的嘴巴撑开一定的间隙),联结管17和送气管18的中轴线相互平行且都垂直联结管17的中轴线,送气管18底端的管口上均设有呈钝口锥形的导向管21,导向管21的管体上均匀地分布有透气孔22,弧形板19上对称地贯穿有两个尺寸与送气管18尺寸匹配的第三通槽,弧形板19 通过其上的两个第三通槽与两个送气管18相固定,弧形板19的内侧壁上还设有与之匹配的一层密封垫体23;直管16上还设有止退组件。

直管16内部设有瓣膜24,直管16上还设有第二单向阀25,止退组件包括对称设置在直管16外侧管壁其处于第二弹性薄膜20上端的一组阻尼铰座26、转动连接在阻尼铰座26上的挡杆27,这样可以通过止退组件防止导气管顶住患者的口鼻处。

值得注意的是,初始状态下(即第二弹性薄膜20不受横向和纵向的力,即止退组件完全展开并与面罩1接触时),两个导气管中轴线所在平面与进气管4的中轴线相平行,并且导气管底端完全处于盲管7 内部。

挡杆27的长度值大于第二通槽8的半径值且小于盲管7的半径值,挡杆27自由端的端部设有捏持片28,捏持片28的表面均匀的设有防滑纹29。

容置腔10中还设有与气泵12输入端连接的空气过滤装置44,控制器2的表面设有显示屏30、按键模块31和接口模块32,控制器2 上还设有一组导通其内外的换气槽33,控制板11上包含电源模块34、处理模块35和存储模块36;其中存储模块36用于存储相应的控制程序和数据。

气泵12上设有相互独立且伸出控制器2外部的两个输出管37,输出管37上均设有电磁流量阀38,气泵12和电磁流量阀38均电连接到控制板11上。

颈枕3上设有充气管39和泄压管40,充气管39上设有双向阀门 41,泄压管40上设有泄压阀42,这样当颈枕3内部的气体总量超过安全值时(即颈枕3内部压力超过安全值时),泄压阀42就会自动将多余的气体泄掉,从而有效地保证颈枕3的安全性。

直管16和任意一个输出管37之间且充气管39和另一个输出管37 之间均设有可拆卸的导气软管43。

使用时:

当患者需要人工呼吸时。

第一步,医生通过两个导气软管43将直管16和任意一个输出管 37连接,并将充气管39和另一个输出管37连接。

第二步,医生通过按键模块31控制处于颈枕3气路上电磁流量阀 38打开(并且处于工作组件气路上的电磁流量阀38保持关闭),然后通过显示屏30和按键模块31的配合下输入指令,从而使得控制板11 控制气泵12向颈枕3中充入指定量的气体,从而使得患者的颈部被托起,从而使得患者头向后仰起,从而使得患者气道畅通。

值得注意的是,颈枕3事先就放置在患者的颈部下面,并处于非充盈状态。

第三步,医生通过两个第一通槽5的配合,利用夹子将患者鼻子夹住(或直接两个手指捏住)。

第三步,医生将手持直管16并旋转挡杆27,从而将止退组件完全收纳;

第四步,医生手持直管16并向下移动,从而将两个导气管完全伸入患者的口中,并使弧形板19内侧壁上的密封垫体23与患者的口部完全贴合密封。

第五步,医生通过按键模块31控制处于工作组件气路上的电磁流量阀38打开(并且处于颈枕3气路上电磁流量阀38保持关闭)。

第六步,医生通过按键模块31使得气泵12进入预先设置的人工呼吸模式,即气泵12的工作方式是脉冲式的,当气泵12处于秒冲的间隔期内时,显示屏30便会发出提示,医生便在此时将直管16稍稍上提使得弧形板19从患者的口部移开,从而保证患者的口部气路敞开。

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控制器2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可以加入蜂鸣器等提示组件,并且气泵12处于预先设置的人工呼吸模式时的输出气压、流量都是可以通过控制器2实时调节的。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会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相关技术
  • 一种呼吸内科用助吸器
  • 一种呼吸内科用助吸器
技术分类

06120112750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