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锚管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5:47:50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施工用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锚管装置。

背景技术

锚管是一种能够对土体进行加固的施工构件,在使用锚管时,需将锚管打设入土体内。

为防止土体内的锚管在自重作用下自动钻入土体中,从而失去对土体的加固效果,现有的锚管外壁通常焊接设有倒刺,倒刺可以提升锚管与土体之间的锚固强度,从而提升锚管的稳定性。

但倒刺通常会对锚管钻入土体中的过程造成阻碍,从而降低锚管的施工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锚管装置,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锚管外壁通常焊接设有倒刺,倒刺会对锚管钻入土体中的过程造成阻碍,从而降低锚管的施工效率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锚管装置,包括锚管和驱动组件;

所述锚管的管身设有切缝,所述切缝的一端和另一端间隔设置,且所述切缝的两端之间设有弯折处,所述弯折处用于使所述切缝形成半封闭的环形结构;

所述锚管的位于所述切缝的环内空间的管身为外插部,所述驱动组件的输出端设于所述锚管内并位于所述外插部的一侧,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外插部朝向远离所述锚管内部的方向翘起并插入所述锚管周侧的土体中。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外插部包括连接端和翘起端,所述连接端位于所述切缝的两端之间,所述翘起端能够远离所述锚管内部方向移动;

所述锚管包括首端和后于首端钻入土体内的尾端,所述锚管的首端、尾端、所述连接端和所述翘起端在所述锚管的中轴线上的投影中,所述翘起端的投影位于所述连接端的投影和所述锚管的首端的投影之间。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切缝的弯折处的内角为锐角。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伸缩机构,所述伸缩机构包括移动端,所述伸缩机构能够伸缩以带动所述移动端移动;

所述移动端能够与所述外插部的内壁抵接,所述移动端用于在移动过程中推动所述外插部朝向远离所述锚管内部的方向翘起。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伸缩机构包括多个连杆,多个所述连杆依次首尾铰接以形成环形的连杆机构,所述移动端设于所述连杆机构的相邻两连杆之间的铰接处,所述连杆机构能够在外力驱动下变形以带动所述移动端移动。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杆机构上设有固定部和能够相对所述固定部移动的移动部;

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轴向移动件,所述轴向移动件与所述移动部连接,所述轴向移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移动部相对所述固定部沿所述连杆机构的高度方向移动,以带动所述连杆机构变形。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固定部连接,用于支撑所述固定部保持固定。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轴向移动件和所述固定件均为杆状,所述轴向移动件的一端与所述移动部连接,另一端伸出于所述锚管外;

所述固定件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连接,另一端靠近所述轴向移动件的伸出于所述锚管外的端部设置。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部和所述移动部沿所述连杆机构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固定部设有穿孔;

所述固定件为管状,所述固定件的端部与所述固定部的穿孔连通;

所述轴向移动件套设于所述固定件内,且所述轴向移动件的靠近所述移动部的端部穿过所述固定部的穿孔后与所述移动部连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沿所述锚管的轴向,所述锚管的管身设有多个所述外插部,且任一组相邻的两个所述外插部的翘起端相互抵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沿所述锚管的周向,所述锚管的管身设有多个所述外插部。

本发明提供的锚管装置包括锚管和驱动组件;锚管的管身设有切缝,切缝的一端和另一端间隔设置,且切缝的两端之间设有弯折处,弯折处用于使切缝形成半封闭的环形结构;锚管的位于切缝的环内空间的管身为外插部,驱动组件的输出端设于锚管内并位于外插部的一侧,驱动组件用于驱动外插部朝向远离锚管内部的方向翘起并插入锚管周侧的土体中。在使用该锚管装置时,可以先将锚管打入土体内,此时锚管管身的切缝处的外插部未翘起,因而锚管的管身光滑,外插部不会对锚管钻入土体内的过程造成阻碍,锚管的施工效率可以得到提升。当锚管钻入土体中后,可以将驱动组件的输出端伸入至锚管内,并使得驱动组件的输出端位于外插部的一侧。继而可以启动驱动组件,利用驱动组件输出端输出的动力驱动外插部朝向远离锚管内部的方向翘起,外插部翘起后即可插入锚管周侧的土体中,进而可以提升锚管和土体之间的锚固强度,有效保证锚管在土体内的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锚管装置通过在锚管钻入土体的过程中使得切缝处的外插部不翘起,以及在锚管钻入土体中后利用驱动组件而使外插部翘起并插入锚管周侧的土体中,可以在不妨碍锚管钻入土体而提升施工效率的前提下,提升锚管与土体之间的锚固强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锚管装置中的锚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锚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锚管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标:1-锚管;10-外插部;100-连接端;101-翘起端;11-首端;12-尾端;2-驱动组件;20-伸缩机构;200-移动端;201-固定部;202-移动部;21-轴向移动件;22-固定件;3-切缝。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锚管装置包括锚管1和驱动组件2;锚管1的管身设有切缝3,切缝3的一端和另一端间隔设置,且切缝3的两端之间设有弯折处,弯折处用于使切缝3形成半封闭的环形结构;锚管1的位于切缝3的环内空间的管身为外插部10,驱动组件2的输出端设于锚管1内并位于外插部10的一侧,驱动组件2用于驱动外插部10朝向远离锚管1内部的方向翘起并插入锚管1周侧的土体中。

在使用该锚管装置时,可以先将锚管1打入土体内,此时锚管1管身的切缝3处的外插部10未翘起,因而锚管1的管身光滑,外插部10不会对锚管1钻入土体内的过程造成阻碍,锚管1的施工效率可以得到提升。

当锚管1钻入土体中后,可以将驱动组件2的输出端伸入至锚管1内,并使得驱动组件2的输出端位于外插部10的一侧。继而可以启动驱动组件2,利用驱动组件2输出端输出的动力驱动外插部10朝向远离锚管1内部的方向翘起,外插部10翘起后即可插入锚管1周侧的土体中,进而可以提升锚管1和土体之间的锚固强度,有效保证锚管1在土体内的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锚管装置通过在锚管1钻入土体的过程中使得切缝3处的外插部10不翘起,以及在锚管1钻入土体中后利用驱动组件2而使外插部10翘起并插入锚管1周侧的土体中,可以在不妨碍锚管1钻入土体而提升施工效率的前提下,提升锚管1与土体之间的锚固强度。

如图1和图2所示,外插部10包括连接端100和翘起端101,连接端100位于切缝3的两端之间,翘起端101能够远离锚管1内部方向移动;锚管1包括首端11和后于首端11钻入土体内的尾端12,锚管1的首端11、尾端12、连接端100和翘起端101在锚管1的中轴线上的投影中,翘起端101的投影位于连接端100的投影和锚管1的首端11的投影之间。

在实际应用中,外插部10被驱动组件2驱动而翘起后,外插部10更易于与锚管1的管身呈锐角设置。因而当翘起端101的投影位于连接端100的投影和锚管1的首端11的投影之间时,外插部10翘起后与锚管1之间形成的锐角夹角会朝向锚管1的首端11,此时外插部10不仅可以提升锚管1和土体之间的锚固强度,且可以在锚管1因自重而具有自动下沉趋势时,有效阻碍锚管1的下沉趋势,从而有效提升锚管1在土体内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为减少现有的锚管上的倒刺对锚管钻入土体过程的阻碍,现有的锚管上的倒刺通常与锚管之间呈锐角设置,且该倒刺与锚管之间的锐角夹角朝向锚管的尾端。但现有的倒刺可以减少对锚管造成的阻碍,然而不能有效防止锚固在土体内自动下沉,因而相较于现有的锚管上的倒刺,本实施例提供的锚管装置中的外插部10还可以有效防止锚管1自动下沉。

如图1所示,切缝3的弯折处的内角为锐角。

切缝3弯折处的锐角内角使得外插部10的翘起端101可以为尖端,而尖端则可以使得翘起端101更易于插入锚管1周侧的土体中,从而使得翘起端101的翘起过程可以更顺畅。

驱动组件2的结构形式没有限制,驱动组件2可以采用现有的旋转开合机构,该旋转开合机构可以通过旋转轴的旋转而带动旋转轴上的叶片展开或回缩,叶片展开时即可驱动外插部10翘起。

而本实施例为提升驱动组件2的驱动力而保证外插部10顺利翘起,如图2和图3所示,驱动组件2包括伸缩机构20,伸缩机构20包括移动端200,伸缩机构20能够伸缩以带动移动端200移动;移动端200能够与外插部10的内壁抵接,移动端200用于在移动过程中推动外插部10朝向远离锚管1内部的方向翘起。

其中,伸缩机构20的伸缩过程可以与锚管1的径向同向,此时伸缩机构20的移动端200的移动方向也与锚管1的径向同向,因而当移动端200与外插部10的内壁抵接且伸缩机构20伸长后,移动端200可以沿锚管1的径向驱动外插部10移动。又由于外插部10的连接端100仍旧与锚管1连接,而翘起端101在切缝3的作用下与锚管1的管身分离,因而外插部10被移动端200驱动而移动时,外插部10会朝向远离锚管1内部的方向翘起并插入锚管1周侧的土体内。

伸缩机构20可以为电动推杆、气缸、油缸等能够伸缩的驱动器,由于电动推杆、气缸和油缸需搭配动力源和管线使用,其结构较为复杂,成本也较高。因而为简化伸缩机构20的机构以及降低其成本,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优选伸缩机构20包括多个连杆,多个连杆依次首尾铰接以形成环形的连杆机构,移动端200设于连杆机构的相邻两连杆之间的铰接处,连杆机构能够在外力驱动下变形以带动移动端200移动。

其中,连杆机构可以通过自身变形而实现移动端200的移动过程,当连杆机构被外力驱动而变形时,连杆机构上的移动端200可以沿锚管1的径向移动,进而可以驱动外插部10翘起。

在本实施例中,用于驱动连杆机构变形的外力可以通过推杆实现,此时连杆机构可以通过吊杆支撑而悬空于锚管1内以及可以通过连接于连杆机构内的弹簧等弹性件维持原形,推杆则可以伸入至锚管1内,并在锚管1与连杆机构抵接后,推动连杆机构变形。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连杆机构能够变形,因而连杆的数量至少为四个,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连杆的数量为六个。

如图3所示,连杆机构上设有固定部201和能够相对固定部201移动的移动部202;驱动组件2还包括轴向移动件21,轴向移动件21与移动部202连接,轴向移动件21用于驱动移动部202相对固定部201沿连杆机构的高度方向移动,以带动连杆机构变形。

其中,连杆机构的固定部201可以在前述吊杆的支撑下保持位置固定。

连杆机构的高度方向可以与锚管1的轴向同向,轴向移动件21则可以沿锚管1的轴向移动。当轴向移动件21沿锚管1的轴向移动后,轴向移动件21可以带动移动部202相对固定部201沿连杆机构的高度方向移动,从而使得连杆机构的高度发生改变并使得连杆机构变形。

当连杆机构包括六个连杆时,连杆机构的移动部202和固定部201可以分别设于六个连杆中的位置相对的两个连杆上。

如图2和图3所示,驱动组件2还包括固定件22,固定件22与固定部201连接,用于支撑固定部201保持固定。

固定件22可以采用前述吊杆,此时通过手持固定件22,可以保证固定部201的位置固定。

进一步的,如图2和图3所示,轴向移动件21和固定件22均为杆状,轴向移动件21的一端与移动部202连接,另一端伸出于锚管1外;固定件22的一端与固定部201连接,另一端靠近轴向移动件21的伸出于锚管1外的端部设置。

当需要使得连杆机构的移动部202相对固定移动时,施工人员可以利用一只手把持固定件22而保证固定部201的位置固定,同时可以利用另一只手拉动轴向移动件21而带动移动部202相对固定部201移动。

轴向移动件21的另一端伸出于锚管1外时,便于施工人员把持轴向移动件21,从而提升该锚管装置的使用便捷性。

固定件22的另一端靠近轴向移动件21的伸出于锚管1外的端部设置时,则便于施工人员把持固定件22,同样可以提升该锚管装置的使用便捷性。

进一步的,固定部201和移动部202沿连杆机构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且固定部201设有穿孔;固定件22为管状,固定件22的端部与固定部201的穿孔连通;轴向移动件21套设于固定件22内,且轴向移动件21的靠近移动部202的端部穿过固定部201的穿孔后与移动部202连接。

轴向移动件21套设于固定件22内时,固定件22可以对轴向移动件21起到导向作用,从而提升轴向移动件21移动过程的稳定性。

如图3所示,为防止固定件22阻碍轴向移动件21的移动过程,本实施例优选固定件22的长度小于轴向移动件21的长度,且轴向移动件21的远离移动部202的端部伸出于固定件22之外。

如图4所示,沿锚管1的轴向,锚管1的管身设有多个外插部10,且任一组相邻的两个外插部10的翘起端101相互抵接。

任一组相邻的两个外插部10的翘起端101相互抵接时,驱动组件2的输出端可以与上述两个翘起端101抵接处的一侧,当驱动组件2驱动外插部10朝向远离锚管1内部的方向翘起时,此时驱动组件2的输出端可以同时对相互抵接的两个翘起端101进行推动,从而使得两个翘起端101均朝向远离锚管1的内部的方向翘起并插入锚管1周侧的土体中,进而可以提升该锚管装置的施工效率。

如图1所示,沿锚管1的周向,锚管1的管身设有多个外插部10。

锚管1的管身设有多个外插部10且锚管1的管身设有多个外插部10时,可以有效提升锚管1与土体之间的锚固强度,进而有效提升锚管1在土体内的稳定性。

当锚管1的管身上设有沿其周向分布的多个外插部10,且沿锚管1的轴向,任一组相邻的两个外插部10的翘起端101相互抵接时,驱动组件2可以包括为连杆机构的伸缩机构20,且伸缩机构20可以同时具有多个移动端200,多个移动端200与锚管1周向上的多个外插部10一一对应设置,当利用驱动组件2驱动外插部10翘起时,每个移动端200均可以同时驱动翘起端101相互抵接的两个外插部10同时翘起,此时锚管装置不仅可以通过多个外插部10有效提升锚固效果,达到抗浮抗沉的效果,且可以进一步的有效提升该锚管装置的施工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4586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