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纵向增强体土石坝竣工期下拉应力及下拉荷载的计算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09:24:30


纵向增强体土石坝竣工期下拉应力及下拉荷载的计算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利工程领域,具体是一种纵向增强体土石坝在竣工期,上下游的堆石料与增强体刚性心墙的两个接触界面的受力分析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土石坝在设计和施工建造方面,应满足两大基本技术准则,一是稳定,就是保证坝体安全可靠,不会因滑坡失称稳而产生事故;二是防渗,主要是能够蓄住水成为水库并保证不会因为渗漏而产生溃坝灾害,防渗体是土石坝的关键所在。

土石坝经历漫长的发展演变历程,主要就是围绕上述稳定与防渗两个方面而展开,其中防渗最为重要。从防渗材料看,最初的土石坝都是利用自然界广布的土料等柔性材料进行防渗的,到了近代一些相对柔性或刚性的材料加入到防渗材料之中,如土石坝中的沥青混凝土心墙属于相对柔性的防渗材料,又如土石坝中的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心墙就是刚性的防渗材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相信应该有其它种类的防渗材料用于土石坝的建设,如聚乙烯类材料等。从防渗型式看,一是有全断面防渗型式,例如均质土坝;二是有内部防渗型式,例如心墙、斜墙或斜心墙;三是有外部防渗型式,例如混凝土防渗面板、土工膜防渗面层等。正如土质心墙土石坝是柔性防渗材料和内部防渗型式的组合、面板堆石坝是刚性防渗材料与外部防渗型式的组合那样,纵向增强体土石坝就是刚性防渗材料与内部防渗型式的组合。

现有土石坝通常采用柔性防渗材料+内部防渗型式的模式,是建造在地球上最多的水工坝型,存在自身发展所不能克服的缺点和不足。首先,这种“柔性”的土石坝安全运行性能较“刚性”重力坝为差,存在较高的安全运行风险。溃决大多发生于中低坝,主要原因是洪水漫过坝顶导致的溃决。从机理上讲,土石坝漫顶溃决是遭遇超标洪水或泄水设施出了故障不能有效泄洪,洪水从坝顶翻水漫顶冲刷下游坝坡,使得由外部强力压密的散粒体组成的下游坝体被水流逐步冲刷崩解而出现的垮塌甚至溃决的过程。常规土石坝存在的安全运行风险,其主要原因首先在于土石坝在蓄水初期,由于堆石坝体的组成材料为岩土体及其压密体存在遇水湿化变形的特点,即土石坝体在水的饱和浸润下,具有强度软化、变形增加的特征,使得坝体较干燥状态有了新的湿化变形,这对大坝安全运行造成影响。其次,水库长期运行,土石坝体也存在强度降低、变形增加的趋势,这是因湿化引起的流变所致。

实际上,堆石体在刚性接触面的变形(包括湿化),较刚性体本身的变形大很多,那么对刚性体而言,它增加了墙体遭受堆石向下变形的拖曳,故常称之为“下拉荷载”,这是对墙体有损害的副作用,是一种负担。常规水库大坝心墙部位出现的水力劈裂、横向裂缝、漏水、渗透变形等病害就是不均变形产生的下拉应力引起的,但这种副作用究竟有多大?尚需深入研究,现有方案没有这方面的现成答案。因此,计算下拉荷载对增强体心墙的下拉作用是复核与保障增强体安全运行的关键技术所在。

纵向增强体土石坝的典型横断面如图1所示,纵向增强体土石坝以常规土石坝为依托,在其内部“插入”集防渗与受力为一体的刚性结构体,即纵向的增强体1,增强体1的底部与坝基固端联接的一种新坝型。增强体是由混凝土刚性材料建造而成,具有五种作用,①防渗体作用,有效降低浸润线减小渗漏;②结构体作用之一,承受应力或拉应力作用,能够提高增强体的稳定性;③结构体作用之二,抵抗变形,提高应力与变形能力;④结构体作用之三,刚性的增强体在遭遇洪水漫顶时能够保持坝体不产生溃坝,有效降低或杜绝溃坝风险;⑤对病险土石坝的除险加固提出了较为彻底的解决方案。

增强体与堆石体的界面存在因不均沉降而产生的下拉应力或下拉荷载(也称下拉力),这对增强体是一种负担,它增加了心墙的受力,如果过大,会导致增强体产生开裂、偏移、漏水等病险。截止目前,没有这种下拉荷载计算方法及其成果,制约了纵向增强体土石坝建设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按照结构力学的方法,针对纵向增强体土石坝在竣工期的变形特征,提出了一种计算增强体下拉应力和下拉荷载的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纵向增强体土石坝竣工期下拉应力及下拉荷载的计算方法,堆石与墙体界面的下拉应力的计算:

(a)上游侧面:

(b)下游侧面:

(c)总的下拉应力:

σ

即:

式中参数:A

进一步的是:式(1-7)简化为:

σ

式(1-8)简化为:

σ

堆石与墙体界面的下拉荷载(或称下拉力)的计算:

(a)上游侧面:

(b)下游侧面:

(c)总下拉荷载:

N

或:

进一步的是:式(1-10b)简化为:

式(1-13)简化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考虑了堆石坝体的变形与增强体心墙变形的较大差异,按照结构力学的方法,研究了堆石与墙体界面由于差异沉降引起的堆石对墙体向下的拖曳作用亦称下拉作用,如同地基中的刚性桩与周围土体关系那样。下拉或拖曳作用对墙体产生了下拉应力(或称下拉荷载、下拉力),加重了墙体的受力负担,既增加了墙体正截面的压强又因上下游侧面不同的下拉力而使墙体形成弯拉,从而使增强体心墙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安全性成为关注的焦点。本发明分析提出了增强体在竣工期下拉应力和下拉荷载的计算方法,可用于具体设计计算之用,促进纵向增强体土石坝的建设发展。本发明还对下拉应力和下拉荷载计算公式中项进行分析,提出了简化版的计算公式,便于实际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纵向增强体土石坝的典型横断面示意图。

图2是纵向增强体土石坝的增强体受到下拉作用的计算简图。

图3是纵向增强体土石坝的增强体受力分析坐标系示意图。

图4是方田坝水库上游侧工程实例下拉应力的分布图。

图5是增强体上游侧的下拉荷载沿墙深分布关系。

图6是增强体上下游两个侧面所受下拉荷载。

图7是墙体断面上游侧和下游侧的下拉力示意图。

图8是墙体断面的弯矩示意图。

图9是回归分析时k

图10是回归分析时k

图11是方田坝水库增强体心墙的墙深与堆石沉降的关系图

图12是方田坝水库增强体心墙的墙深与沉降差的关系图。

图13是增强体心墙竣工期下拉应力分布图。

图14是增强体心墙竣工期下拉应力差分布图。

图15是增强体心墙竣工期沿墙深的下拉力分布图。

图16是增强体心墙竣工期墙体上下游侧面力差分布图。

附图1的标记:增强体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1.下拉荷载

从竣工期入手,分析下拉作用对增强体的影响。

由于纵向体心墙的模量远大于上下游堆石坝体的模量,堆石体沿心墙侧壁存在向下的沉降而产生墙体表面向下的拖曳力,称为下拉荷载或下拉力。下拉荷载对心墙而言,是一种“负担”,加重了心墙的受力,同时限制了坝体填筑料的变形,这与沥青混凝土心墙的作用机理是不同的,后者基本上不承受外力。增强体心墙受上下游两边的堆石下拉作用,先考虑上游的情形,如图2所示。

式中:k

建立自坝顶向下的坐标系,如图3所示,只考虑堆石与增强体心墙上游接触面上的下拉应力,即在z∈[l,l+H

式中:ρ

故总的下拉应力σ

总的下拉荷载N

式中,坝高H=l+H

1.1下拉应力计算分析

一般而言,堆石坝体自身的沉降s由堆石体自重引起的沉降s

此处:以坝轴线底部为坐标原点,自重应力σ

上覆堆石土层厚度为Δh(Δh=H-z,H为坝高),作为荷载施加在高度为z的填筑堆石层引起的附加沉降,

式中,附加应力σ

式中:ρ-堆石坝体填筑密度,可取各种料的平均值;g-重力加速度;E

由此:

求积得:

上述公式(a)~(g)的坐标原点位于坝底部,即z=0即坝底部(z轴坐标原点)。如果要以坝顶部为坐标原点,可以通过坐标变换容易得到式(1-4c),此时,只须令

向下位移s是假定墙体不发生变形,堆石相对于墙体的沉降。设定坐标原点位于坝体顶部,向下位移s的表达式:

式中:ρ-堆石料填筑密度;n-邓肯-张模型参数之一;E

为使推导进一步简化,将坐标原点移到墙体顶部处,即

显然,由于墙体上下游两侧面堆石料的物理力学指标不同,沿墙两侧面的沉降是有差异的。因此上下游两侧面的堆石沉降s

下游侧面:

上两式中,脚标“1”、“2”分别代表上、下游情形,一般取n

以上游侧面为例,沿着整个墙体范围的下拉应力和下拉荷载,式(1-2)、(1-3)变为:

代入式(1-4a)并积分,得:

式中:A

上式即为墙体上游侧面沿墙体任一深度z(z∈[0,H

结合工程实际,可将式(1-7)表达的下拉应力沿墙体深度的分布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图4为方田坝水库上游侧下拉应力的分布图。根据图4可见,在墙体范围内,下拉应力的分布沿墙深度基本上呈线性增长。

计算表明,由式(1-7)等号右边计算下拉应力三项中,实际上第一项(A

σ

式(1-7a)有两个端点值:

1)当在墙顶处z=0时,σ

2)当在墙底处z=H

同样,可以得出下游侧面下拉应力分布式:

式中:第二脚标“2”表示下游侧的对应指标;ρ

同样,其简化计算公式为:

σ

因此,纵向增强体心墙上下游两个侧面在自墙顶以下任一深度z处受到的总的下拉应力σ

σ

即:

式中:A

以上各式可以依据各种情况进行适当简化,如果考虑到上下游堆石坝体的力学性指标相同而物性指标有差异,则上式(1-9c)可简化为:

上式考虑了力学性指标相同的情形,即f

其简化计算公式为:

σ

显然:

1)当在墙顶处z=0时,σ

2)当在墙底处z=H

简化为:

σ

1.2下拉荷载计算分析

如前所述,下拉荷载是堆石沉降引起的作用在增强体侧壁表面的一种向下的拖曳力作用。其本质是表面摩擦产生的,它加重了墙体的受力负担。关于下拉荷载(下拉力)的计算,先考虑上游一侧的情形,将公式

代入式(1-7),得:

式中:H=l+H

N

式中:

上两式即为上游侧下拉荷载沿墙深z的计算公式。

1)当z=0(墙顶)时,可以推导出N

2)当z=H

上式为增强体底部上游侧的下拉荷载计算式。

以方田坝水库为例,根据式(1-10b)计算得到增强体上游侧的下拉荷载沿墙深分布关系,如图5所示。由图可知,下拉力(荷载)沿墙深呈二次幂增长,底部为最大。式(1-10b)和式(1-10c)等式右边均有五项组成,其中第三、四项随着墙深的增加而迅速减小,实际计算时也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只剩下第一、二和最后的常数项,这种简化计算在工程上是允许的。即简化计算式:

N

对于墙体底部:

N

显见,墙体底部下拉荷载沿墙深呈二次函数变化。

同样,下游侧的下拉荷载计算式为:

式中如上约定:第二下脚标“2”代表下游情形。代入式(1-8),得到:

通过积分化简,得:

简化计算式:

N

参数:

上式符号意义同前,此为下游侧下拉荷载沿坝高z的计算公式。

1)由上式对于墙顶(z=0),可以得出N

2)在墙体底部(z=H

上式即为增强体下游侧的底部下拉荷载计算式。

因此,增强体两侧受坝体材料的下拉荷载(力)作用如下式所列:

N

由式(1-10b)、(1-13)可得墙体总的下拉力N

式中,参数:A

N

式中:

通过上式可以看出下拉荷载的各项组成。计算同样表明,等式右边第一、二、五项是对计算结果有影响的项,而第三、四项要相对弱一些。在计算精度要求不高的计算中,可以忽略第三、四项,从而简化了计算。简化后的计算式为:

N

增强体上下游两个侧面所受下拉荷载如图6所。图6表明下拉荷载是沿着墙体顶部自上而下呈逐步增加的分布趋势。由上式可得沿增强体两端及之间的下拉荷载分布特征值为:

1)在增强体顶部,z=0时,得N

2)在墙顶与墙底部之间,下拉荷载的变化一般呈墙深的二次幂变化,参见图5。可以证明,在墙体底部下拉荷载N

3)在墙体底部,z=H

由以上计算明显可知,上下游墙体侧壁的下拉荷载(下拉力)是不相同的,这样就存在一个下拉力的力差,在横断面上使墙体产生弯拉效应,如图7和8所示。按简化计算模式,竣工期的力差ΔN

ΔN

式中,参数:

再化简:

ΔN

式中:

同样,在增强体底部,其力差为:

ΔN

以上力差计算式实际表达了下游侧面的下拉力与上游侧面的下拉力之差。从计算公式可知,增强体两侧面力差的形成实际上是由于堆石体物理力学指标存在差异所致。实际工程中,堆石填筑指标不太可能达到均匀一致,因此这种力差总是存在的。

2有关计算参数的选择

从上述分析可知,计算所涉及的参数众多,正确的参数选择有益于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这对工程设计是必须的。因此有必要对计算参数进行认真地分析与解释。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可以将参数分为基本试验参数、经验参数与计算参数三大类。

2.1堆石料静止侧限压力系数k

静止侧压力系数k

式中:

河海大学朱俊高教授等人对堆石等粗粒料k

式中:a、b、c、d为基于材料试验的参数;σ

根据堆石料在控制相对密度D

表2-1堆石料静止侧压力测试结果

对表2-1中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如图9和图10所示,同时得出下列两个关系式:

上式表明了侧限压力系数k

另一个关系式:

上式表明了侧限压力系数k

简要分析:

1)堆石料的侧限压力系数k

2)比较式(2-1)和式(2-4),堆石料与正常固结土料的k

3)根据上述关系可以根据堆石料的

4)如果假设堆石等粗粒料的有效内摩擦角

因此,通过对试验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对照正常固结土的计算公式(2-1),得出堆石料的侧限压力系数k

式中:A,B均为计算参数,建议A=1.2,B=1.5。实际工程设计与计算中,可以按上式计算堆石的侧限压力系数k

2.2堆石与混凝土界面的摩擦系数

一般认为,增强体上下游堆石(包括过渡料)与增强体之间的接触属于堆石颗粒表面的点(线和面的接触是很少的)与增强体心墙两侧的面的接触,可简称为点面接触。这种点面接触属于因挤压而产生的摩擦接触,由于摩擦滑移的方向只能是垂直向,且主要是堆石坝体自身沉降或蓄水湿化引起的,因而这种摩擦滑移导致的沉降变形是有限的,即便一开始较大,但到后期,应是逐步衰减并最终停止。

清华大学高莲士教授等人研究堆石坝坝肩接触面的摩擦性质,参见文献[宋文晶,高莲士.窄陡河谷面板堆石坝坝肩摩擦接触问题研究[J].水利学报,2005(07):793-798.]。该研究认为堆石与岩石在倾斜接触面上是一种压性摩擦接触,并用接触面摩擦角随时间呈指数衰减模式变化,提出初始接触面摩擦角和最终接触面摩擦角的计算式:

其中:

这一计算模式并没有考虑岩石界面的倾斜程度,在某些情况下的接触摩擦角有可能偏大,因此在合理选择计算时应根据具体工程实际和试验测定。

河海大学朱俊高教授过堆石与混凝土接触面是否含有泥皮研究了界面的摩擦性质,参见文献[彭凯,朱俊高,伍小玉,张丹.不同泥皮粗粒土与结构接触面力学特性实验[J].重庆大学学报,2011,34(01):110-115.],主要成果列入表2-2。

表2-2长河坝覆盖层剪切试验方案

该研究认为:(1)有无泥皮存在,对粗粒土与混凝土接触面的剪应力与剪应变的关系曲线没有影响,其均呈双曲线关系;(2)膨润土泥皮条件下,粗粒土与结构面的剪切强度下降了25~45%;而夹有粘土泥皮时,其剪切强度只降低了3~10%;说明泥皮的矿物成分及塑性指数对接触面的剪切强度有很大影响;(3)剪切破坏时,同一法向应力下,相同高度的切向位移无泥皮时最大,有粘土泥皮时次之,膨润土泥皮条件下最小。这与其三者的剪切应力与剪切位移的关系曲线具有一致的规律。(4)剪切过程中,两种泥皮接触面表现为剪缩现象,无泥皮低法向应力时则呈剪胀现象;且膨润土泥皮较粘土泥皮的法向位移要大些。

文献[张俊贤,臧冰,柳家凯.水下多种摩擦界面摩擦系数实验研究[J].中国港湾建设,2017,37(02):65-67+85.]选取代表性摩擦界面进行试验研究,在不同受力工况下分析碎石基床存在浮泥的影响。试验结果给出碎石基床与混凝土、橡胶板、加齿钢板间以及混凝土与橡胶板间的不同工况下的摩擦系数和影响摩擦系数取值的敏感性因素,可为工程中相关受力计算提供依据。在相同竖向荷载条件下,碎石基床与混凝土的摩擦系数为0.5,比较碎石基床与混凝土加载板间在不回淤及回淤两种工况试验,回淤时摩擦系数较不回淤摩擦系数减小24%。

天津大学摩擦系数研究课题组对混凝土预制块体与块石基床间摩擦系数的现场实验研究表明,参见文献[天津大学摩擦系数研究课题组.混凝土预制块体与块石基床间摩擦系数的现场实验研究-油毡原纸或泥浆夹层对摩擦系数的影响[J].港口工程,1993(06):1-4.],混凝土预制块体与块石基床间的摩擦系数有时因受夹层物质的影响而改变,特别在施工中遇到的基床上的浮泥便对摩擦系数存在影响,密度为12.75KN/m

综合以上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增强体心墙与上下游堆石界面摩擦性能的分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所不同的是上述现有研究所做的试验是基于接触面呈水平面而得出的相关结论,而在实际工程中增强体与堆石的接触面为垂直向的,这至少在具体的摩擦指标上有所不同。根据已建成的增强体心墙土石坝观测资料分析,增强体与堆石表面的接触同样属于压性接触,其紧密程度与自坝顶以下的深度有关。由于增强体施工时需要采取泥浆等护壁措施建造槽孔,因而接触面的切向剪切应力与试验揭示的规律相同,但剪应力却降低很多,由此导致堆石在界面上的摩擦系数也大为降低,估计其降低的程度为水平向取值的1/2~1/4左右。下表列出适合于纵向增强体与堆石接触面的摩擦系数建议指标,可供工程设计参考。有条件时宜进行试验确定。

表2-3纵向增强体混凝土心墙与堆石接触面的摩擦系数建议值表

3工程计算实例

下面结合已建成的工程实际按竣工期计算堆石体与增强体心墙界面在墙体底部的变形与下拉应力、下拉荷载等值,为复核墙体底部的力学状态提供计算依据。

3.1计算所需各类参数

1)已知方田坝水库坝高H=41.5m。

2)以心增强体心墙为界,上游砂岩堆石料填筑密度ρ

3)堆石体的平均密度为ρ=2.13t/m

4)通填区高度为l=2.4m,即墙顶以上至坝顶的高度为2.4m。

5)增强体心墙高度H

6)堆石料与增强体心墙接触界面竖向静止摩擦系数f

7)通过方田坝砂岩堆石料所做的大型压缩试验,回归分析得到三参数模型参数:饱和状态,α′=15.6,ζ′=39.3;非饱和状态,α=21.7,ζ=44.5。

8)另外,计算中必用的重力加速度g=9.81N/kg。

以上各类参数系根据设计、试验、分析和类比获得的,参数的合理选择也直接影响到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有条件的工程应当进行专门的试验研究以得到合理可靠的参数值。

3.2竣工期的计算

竣工期是指堆石坝体和增强体心墙均已施工完成,整个坝体进入等待蓄水的空库运行状态,这是一种特殊的必由工况。如果假定增强体施工完成后,上下游两边的堆石体仍然处于沉降期,上下游堆石体将对增强体两个界面产生向下的拖曳作用。这个拖曳作用的计算公式已如前所述,这里统一罗列并计算如下:

(1)上下游堆石沿增强体界面的沉降计算公式:

如前述,上式是以墙顶为坐标原点,向下为正,那么z自墙顶向下,称为墙深。显然,由于上下游堆石料指标不一样,因而它们各自计算的沉降也不一样,但这种差别也很小,可以忽略不计。表3-1为方田坝水库增强体心墙不同墙深的堆石沉降,根据表3-1可分别绘制不同墙深的沉降量和沉降差,如图11和图12所示。

表3-1方田坝水库增强体心墙不同墙深的堆石沉降量

(2)堆石与墙体界面的下拉应力

(a)上游侧面:

(b)下游侧面:

(c)总的下拉应力:

σ

即:

式中参数:A

具体计算时,首先求出公式中的各项参数:

A

上游界面的下拉应力计算式:

其随墙深z的变化如表3-2所示。

表3-2增强体上游侧面下拉应力沿墙深分布计算值表

同样的,下游侧也可如上计算:

A

下游界面的下拉应力计算式:

其随墙深z的变化如表3-3所示。

表3-3增强体下游侧面下拉应力沿墙深分布计算值表

由式(1-9a)计算出墙体上下游两个侧面下拉应力之和以及上下游两侧壁应力差值,成果列入表3-4。根据表3-2~3-4,绘制增强体心墙在竣工期的下拉应力分布图,如图13和图14所示。

表3-4竣工期增强体下拉应力之和与差沿墙深分布计算成果表

计算表明,下拉应力沿墙深基本上呈线性变化,墙体底部最大。计算还发现,由于上下游堆石料的物理力学性质不一样,增强体上下游两个侧面也必然存在下拉应力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导致墙体上下游受力不均匀而产生一定程度的拉应力的根本原因,如图14所示,为墙体上下游侧壁的应力差值,该值不宜太大。也就是说,增强体土石坝的内置刚性心墙应尽量保证上下游堆石料的物理力学特性的均匀同一,以尽可能地减小墙体两侧面的应力差。(3)堆石与墙体界面的下拉荷载(下拉力)

作用在堆石与墙体界面的下拉荷载是一种堆石对墙体的向下的拖曳作用,是一种力。现将计算下拉荷载的公式罗列如下:

(a)上游侧面:

(b)下游侧面:

(c)总下拉荷载:

N

或:

已知参数,

A

A

带入其他相关参数,得到上下游侧面下拉荷载随墙深的计算式:

N

N

将上述计算结果列入表3-5,下拉荷载随墙深的变化如图15所示。图15中将上下游两侧面的下拉力进行了迭加,迭加后的合力对墙体底面形成较大的压力作用,再加上墙体自重和通填区填筑体的重量,可按下列步骤复核墙体底部的压应力是否满足混凝土抗压强度的要求,进而作为评判增强体的结构安全性依据之一。

表3-5墙体两个侧面的下拉荷载(下拉力)计算成果表

(4)竣工期增强体抗压强度复核

从计算分析可知,在竣工期增强体受到上下游堆石体的下拉力N

N

式中N

增强体自重ρ

式中:R

计算复核过程如下:

可见,竣工期增强体结构的抗压性能是安全的。

(5)竣工期增强体抗弯拉复核

从以上分析与计算还发现,由于上下游侧面的下拉力存在差异,如表3-5所列,导致增强体受到两侧面不均匀的力的作用,在墙体剖面上受到类似弯矩的作用,从而形成拉应力或侧向拉力,下拉力在上下游同一高程断面的力差沿墙深的变化如图16所示。可见,在增强体较浅范围内(一般在1/4H

根据《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191-2008)第3.2.2条的规定计算,按基本组合,以下拉荷载形成的力差对结构起不利作用计,由下式计算:

M

式中:M

4小结

本发明提出了增强体土石坝刚性墙体在竣工期的结构力学分析方法,以四川省通江县方田坝水库扩建为增强体心墙土石坝为实例,较为详细地表达了增强体心墙作为结构体的设计与计算过程。

(1)土石坝或堆石坝体中的所谓增强体即混凝土刚性墙体由于限制了筑坝料的变形而受到来自坝体的力的作用,这使增强体心墙具有结构受力的特点。土石或堆石坝体对增强体作为结构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受压和受弯拉两方面,应依据《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191)》进行分析计算。

(2)土石或堆石体与增强体的接触界面是研究重点,堆石沉降产生界面摩擦从而形成对增强体结构的不利影响。首先是增强体上下游界面受堆石向下的拖曳作用,称之为下拉应力或下拉荷载(力),这是一种面力,在墙底部达到最大值。下拉应力沿墙体深度基本呈线性分布,下拉力或下拉荷载沿墙体呈二次方分布。墙体两侧的下拉力增加了墙体的受力负担,经与其他压力组合,复核其底部的抗压强度是否满足混凝土设计强度要求,如底部能够满足,那么,增强体其它截面也就能够满足。

(3)计算分析过程中也发现,由于增强体上下游两侧面的堆石体工作性能的不同,由此产生界面下拉的力学性能上的差异,也就是无论是变形还是由此引起的下拉应力或下拉荷载,在墙体两侧面的量值是不一样的,这是造成增强体结构弯拉的基本原因之一。通过引入上下游界面下拉力之差亦即力差的概念,并按《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191)》有关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弯拉计算,复核其配筋,并使其满足结构抗弯拉设计强度的要求。

(4)基于方田坝水库增强体设计的复核,认为增强体作为结构体是安全可靠的。

相关技术
  • 纵向增强体土石坝竣工期下拉应力及下拉荷载的计算方法
  • 纵向增强体土石坝蓄水期下拉应力及下拉荷载的计算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2154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