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机壳组件及空调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0:52:42


机壳组件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机壳组件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越来越多的空调器采用上下出风的出风布局方式。

但是,由于热空气密度较小,通过上出风排出的热风存在无法及时落地的情况,进而影响用户体验和舒适性;并且,在制冷模式下,通过上出风排出的冷空气容易通过空调器的零件之间的配合间隙回灌至空调器内部,形成更多的冷凝水,造成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壳组件及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的舒适性较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机壳组件,其包括:机体,机体上设置有第一出风开口;第一导风板,第一导风板设置在第一出风开口处;第二导风板,第二导风板设置在第一出风开口处,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上、下间隔地设置,以使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之间形成流通风道;其中,当第一出风开口用于吹出冷风时,流通风道朝向斜上方设置;当第一出风开口用于吹出热风时,流通风道朝向斜下方设置。

进一步地,沿流通风道内气体的流出方向,第二导风板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当第一出风开口用于吹出冷风时,第二导风板的第二端位于其第一端的斜上方;和/或,沿流通风道内气体的流出方向,第一导风板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当第一出风开口用于吹出热风时,第一导风板的第二端位于其第一端的斜下方。

进一步地,沿流通风道内气体的流出方向,第一导风板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当第一出风开口用于吹出冷风时,第一导风板的第二端位于其第一端的斜上方,或者第一导风板与水平面平行设置;和/或,沿流通风道内气体的流出方向,第二导风板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当第一出风开口用于吹出热风时,第二导风板的第二端位于其第一端的斜下方,或者第二导风板与水平面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绕第一预定轴线可转动地设置,第一预定轴线与第一导风板的中心面平行,或者第一预定轴线位于第一导风板的中心面上;和/或,第二导风板绕第二预定轴线可转动地设置,第二预定轴线与第二导风板的中心面平行,或者第二预定轴线位于第二导风板的中心面上;和/或,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出风开口的上端;和/或,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一出风开口的下端。

进一步地,机体包括:壳体,壳体上设置有避让开口;第一出风部,第一出风开口设置在第一出风部上,第一出风部位于壳体内,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均从避让开口伸出。

进一步地,壳体上开设有安装槽;当第一出风开口用于吹出热风时,第二导风板容置在安装槽内;和/或,当第一出风开口用于吹出冷风时,第二导风板位于安装槽的外部。

进一步地,机体包括:壳体,壳体上设置有第二出风开口;第二出风部,第二出风部位于壳体内,第二出风部上设置有第二风道,第二风道的出口与第二出风开口相对设置并连通,以使第二出风开口和第二风道共同形成供气体流出的第三风道;遮挡部件,遮挡部件沿预定轨迹可运动地设置,以通过遮挡部件控制第三风道的通断。

进一步地,遮挡部件用于嵌设在第二出风开口处,以对第二出风开口形成遮挡,进而使第三风道处于断开状态;其中,遮挡部件的外壁与壳体的外壁处于同一平面或同一曲形面上。

进一步地,第二出风部上还设置有与第二风道连通的让位开口,遮挡部件经过让位开口进入第二风道内或者从第二风道内远离。

进一步地,机壳组件还包括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件,第一传动件相对于第二出风部可运动地设置并与遮挡部件连接,以带动遮挡部件沿预定轨迹运动。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二传动件,第二传动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传动件与第一传动件可转动地连接,第二传动件的第二端与遮挡部件可转动地连接,以使第一传动件通过第二传动件带动遮挡部件运动。

进一步地,第一传动件包括传动齿条,驱动组件还包括传动齿轮,传动齿轮可转动地设置并与传动齿条啮合传动,以驱使第一传动件运动;和/或,第二传动件为板状,第二传动件绕第三预定轴线相对第一传动件可转动,第三预定轴线与第二传动件的中心面平行或者第三预定轴线位于第二传动件的中心面上;第二传动件与遮挡部件之间绕第四预定轴线可转动,第四预定轴线与第二传动件的中心面平行或者第四预定轴线位于第二传动件的中心面上;和/或,遮挡部件为板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其包括上述的机壳组件。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该机壳组件包括机体、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在机体上设置第一出风开口,并将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均设置在第一出风开口处,第一导风板与第二导风板上、下间隔地设置,以使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之间形成流通风道;将本机壳组件应用于空调器中,当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第一出风开口121用于吹出冷风,即从流通风道吹出冷风,由于冷空气的密度较大,容易下沉回灌至空调器内部,通过使流通风道朝向斜上方设置,以对流通风道内的冷风进行斜向上的导向作用,进而减少冷风的下沉现象,以避免冷空气回灌至空调器内部,从而减少空调内部冷凝水的产生;当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第一出风开口121用于吹出热风,即从流通风道吹出热风,由于热空气密度较小,容易上浮而不容易落地,通过使流通风道朝向斜下方设置,以对流通风道内的热风进行斜向下的导向作用,进而使吹出的热风能够及时落地,即使吹出的热风能够及时地吹到人们所处的活动区域,以提高空调器的舒适性,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的舒适性较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的纵向剖视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的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的结构设置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中的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的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的结构设置的侧视图;

图6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器在制热模式下的纵向剖视图;

图7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器在制热模式下的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的结构设置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7中的空调器在制热模式下的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的结构设置的侧视图;

图9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器的第二出风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器的第二出风开口处于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图10中的空调器的第二出风开口处于打开状态的侧视结构图;

图12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器的第二出风开口处于关闭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图12中的空调器的第二出风开口处于关闭状态的侧视结构图;

图14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器的驱动组件与遮挡部件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图14中的空调器的驱动组件与遮挡部件的另一视角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图14中的空调器的驱动组件与遮挡部件的配合结构的侧视图;

图17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器的遮挡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器的驱动组件的第二传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0、空调器;

10、机体;

11、壳体;111、避让开口;112、第二出风开口;113、安装槽;114、第一壳部;115、第二壳部;116、底座;117、进风格栅;

12、第一出风部;121、第一出风开口;122、第一风道;

13、第二出风部;131、第二风道;132、让位开口;133、第一出风主体部;134、第二出风主体部;135、第一风道段;136、第二风道段;

21、第一导风板;22、第二导风板;23、流通风道;

30、遮挡部件;31、卡接件;32、第一连接槽;

40、驱动组件;41、传动齿轮;42、传动齿条;43、第二传动件;431、连接柱;432、卡挡凸缘;433、第二连接槽;44、驱动电机;

51、换热器;52、风道部件;521、第一流通风道段;522、第二流通风道段;

53、风叶;54、出风格栅。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机壳组件,请参考图1至图18,该机壳组件包括机体10、第一导风板21和第二导风板22,机体10上设置有第一出风开口121;第一导风板21设置在第一出风开口121处;第二导风板22设置在第一出风开口121处,第一导风板21与第二导风板22上、下间隔地设置,以使第一导风板21和第二导风板22之间形成流通风道23;其中,当第一出风开口121用于吹出冷风时,流通风道23朝向斜上方设置;当第一出风开口121用于吹出热风时,流通风道23朝向斜下方设置。

在本发明的机壳组件中,该机壳组件包括机体10、第一导风板21和第二导风板22,在机体10上设置第一出风开口121,并将第一导风板21和第二导风板22均设置在第一出风开口121处,第一导风板21与第二导风板22上、下间隔地设置,以使第一导风板21和第二导风板22之间形成流通风道23;将本机壳组件应用于空调器中,当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第一出风开口121用于吹出冷风,即从流通风道23吹出冷风,由于冷空气的密度较大,容易下沉回灌至空调器内部,通过使流通风道23朝向斜上方设置,以对流通风道23内的冷风进行斜向上的导向作用,进而减少冷风的下沉现象,以避免冷空气回灌至空调器内部,从而减少空调内部冷凝水的产生;当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第一出风开口121用于吹出热风,即从流通风道23吹出热风,由于热空气密度较小,容易上浮而不容易落地,通过使流通风道23朝向斜下方设置,以对流通风道23内的热风进行斜向下的导向作用,进而使吹出的热风能够及时落地,即使吹出的热风能够及时地吹到人们所处的活动区域,以提高空调器的舒适性,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的舒适性较差的问题。

具体地,沿流通风道23内气体的流动方向,流通风道23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即流通风道23内的气体自流通风道23的第一端流向流通风道23的第二端;当流通风道23的第二端高度高于流通风道23的第一端高度时,即流通风道23的第二端位于流通风道23的第一端斜上方,此时流通风道23朝向斜上方设置;当流通风道23的第二端高度低于流通风道23第一端的高度时,即流通风道23的第二端位于流通风道23的第一端斜下方,此时流通风道23朝向斜下方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沿流通风道23内气体的流出方向,第二导风板22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导风板21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即流通风道23内的气体自第二导风板22的第一端流向第二导风板22的第二端,流通风道23内的气体自第一导风板21的第一端流向第一导风板21的第二端。

具体地,如图3至图5所示,当第一出风开口121用于吹出冷风时,第二导风板22的第二端位于其第一端的斜上方,即第二导风板22的第二端高度高于第二导风板22的第一端高度;此时第一导风板21的第二端位于其第一端的斜上方(即第一导风板21的第二端高度高于第一导风板21的第一端高度)或者第一导风板21与水平面平行设置(即第一导风板21的第二端高度与第一导风板21的第一端高度相等)。

具体地,如图6至图8所示,当第一出风开口121用于吹出热风时,第一导风板21的第二端位于其第一端的斜下方,即第一导风板21的第二端高度低于第一导风板21的第一端高度;此时第二导风板22的第二端位于其第一端的斜下方(即第二导风板22的第二端高度低于第二导风板22的第一端高度)或者第二导风板22与水平面平行设置(即第二导风板22的第二端高度与第二导风板22的第一端高度相等)。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21绕第一预定轴线可转动地设置,第一预定轴线与第一导风板21的中心面平行,或者第一预定轴线位于第一导风板21的中心面上;其中,第一导风板21的中心面为经过第一导风板21的中心且与第一导风板21的两个板面均平行的面。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风板22绕第二预定轴线可转动地设置,第二预定轴线与第二导风板22的中心面平行,或者第二预定轴线位于第二导风板22的中心面上;其中,第二导风板22的中心面为经过第二导风板22的中心且与第二导风板22的两个板面均平行的面。

可选地,第一导风板21位于第一出风开口121的上端;第二导风板22位于第一出风开口121的下端。

在本实施例中,机体10包括壳体11和第一出风部12,壳体11上设置有避让开口111,第一出风开口121设置在第一出风部12上,第一出风部12位于壳体11内,第一导风板21和第二导风板22均从避让开口111伸出;即避让开口111的至少部分与第一出风开口121相对设置并连通,以使从流通风道23流出的气体经过避让开口111流出。

具体地,壳体11上开设有安装槽113;当第一出风开口121用于吹出热风时,第二导风板22容置在安装槽113内;当第一出风开口121用于吹出冷风时,第二导风板22位于安装槽113的外部。

具体地,第一出风部12具有第一风道122,第一风道122与第一出风开口121连通,以使第一风道122内的气体从第一出风开口121流出。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至图13所示,机体10还包括第二出风部13,第二出风部13位于壳体11内,壳体11上设置有第二出风开口112,第二出风部13上设置有第二风道131,第二风道131的出口与第二出风开口112相对设置并连通,以使第二出风开口112和第二风道131共同形成供气体流出的第三风道,即第二风道131内的气体由其出口流出并经过第二出风开口112流出。

可选地,第二出风开口112大于第二风道131的出口。

具体地,机体10还包括遮挡部件30,遮挡部件30沿预定轨迹可运动地设置,以通过遮挡部件30控制第三风道的通断。

具体地,如图12和图13所示,遮挡部件30用于嵌设在第二出风开口112处,以对第二出风开口112形成遮挡,进而使第三风道处于断开状态。可选地,遮挡部件30的外壁与壳体11的外壁处于同一平面或同一曲形面上,以使壳体11的外部结构比较整齐。如图10和图11所示,遮挡部件30对第三风道进行让位,以使第三风道处于连通状态。

具体地,第二出风部13上还设置有与第二风道131连通的让位开口132,遮挡部件30经过让位开口132进入第二风道131内或者从第二风道131内远离。

具体地,第二风道131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风道段135和第二风道段136,从第一风道段135内流出的气体进入第二风道段136内,即第二风道段136的出口形成第二风道131的出口。可选地,第一风道段135的延伸方向与第二风道段136的延伸方向垂直。

具体地,第二出风部13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出风主体部133和第二出风主体部134,第一风道段135设置在第一出风主体部133上,第二风道段136设置在第二出风主体部134上;让位开口132设置在第二出风主体部134上。

可选地,第一风道段135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二风道段136沿水平方向延伸。

可选地,让位开口132与第二风道131的出口连通。

具体地,第二风道131内靠近其出口处设置有出风格栅54,以防止在第三风道为连通状态时,人手等其它物体误伸入第三风道内造成机械伤害。更具体地,出风格栅54设置在第二风道段136内。

可选地,让位开口132位于出风格栅54的靠近第二风道131的出口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4至图18所示,机壳组件还包括驱动组件40,驱动组件40包括第一传动件,第一传动件相对于第二出风部13可运动地设置并与遮挡部件30连接,以带动遮挡部件30沿预定轨迹运动;由于壳体11和第二出风部13之间相对固定,故第一传动件相对于壳体11可运动地设置。

具体地,驱动组件40还包括第二传动件43,第二传动件43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传动件43的第一端与第一传动件可转动地连接,第二传动件43的第二端与遮挡部件30可转动地连接,以使第一传动件通过第二传动件43带动遮挡部件30运动。

具体实施过程中,遮挡部件30嵌设在第二出风开口112处,以对第二出风开口112形成遮挡;当需要打开第二出风开口112时,首先需要使遮挡部件30从第二出风开口112内脱离,通过使第二传动件43的第一端与第一传动件可转动地连接,第二传动件43的第二端与遮挡部件30可转动地连接,这样可以使遮挡部件30的运动方向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便遮挡部件30能够顺畅地从第二出风开口112内脱离;当遮挡部件30从第二出风开口112内脱离后,则第一传动件带动第二传动件43和遮挡部件30同步运动,例如,第一传动件带动第二传动件43和遮挡部件30向上运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传动件至遮挡部件30的布置方向与第二传动件43的第一端至其第二端的布置方向相同。

具体地,第二传动件43上设置有连接柱431,遮挡部件30上设置有卡接件31,卡接件31具有第一连接槽32,连接柱431可转动地卡设在第一连接槽32内;即连接柱431设置在第二传动件43的第二端。

具体地,连接柱431的端部设置有卡挡凸缘432,以对卡接件31进行限位,避免卡接件31从连接柱431上脱落。

可选地,连接柱431为多个,卡接件31为多个,多个连接柱431一一对应地设置在多个卡接件31的第一连接槽32内。

例如,连接柱431为两个,卡接件31为两个,两个连接柱431与两个卡接件31一一对应地设置;两个连接柱431分别位于第二传动件43的两侧;其中,两个连接柱431的分布方向与第二传动件43的第一端至其第二端的布置方向垂直。

具体地,通过使连接轴可转动地穿设在第二传动件43和第一传动件上,以使第二传动件43和第一传动件之间相对可转动。

具体地,第二传动件43上设置有第二连接槽433,连接轴可转动地穿设在第二连接槽433内。

具体地,第一传动件包括传动齿条42;驱动组件40还包括传动齿轮41,传动齿轮41绕其轴线可转动地设置并与传动齿条42啮合传动,以在传动齿轮41转动时,驱使传动齿条42运动,进而通过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43驱动遮挡部件30运动;例如,在传动齿轮41转动时,驱使传动齿条42上下运动。

具体地,驱动组件40还包括驱动电机44,驱动电机44的输出轴与传动齿轮41连接,以驱动传动齿轮41绕其轴线转动;驱动电机44的输出轴的中心轴线与传动齿轮41的中心轴线重合。

具体地,第二传动件43为板状,第二传动件43绕第三预定轴线相对第一传动件可转动,第三预定轴线与第二传动件43的中心面平行或者第三预定轴线位于第二传动件43的中心面上;第二传动件43与遮挡部件30之间绕第四预定轴线可转动,第四预定轴线与第二传动件43的中心面平行或者第四预定轴线位于第二传动件43的中心面上;第三预定轴线与第四预定轴线平行。

具体地,遮挡部件30为板状或块状。

具体地,壳体11包括第一壳部114、第二壳部115和底座116,第一壳部114和第二壳部115均设置在底座116上,第一壳部114、第二壳部115和底座116共同围成安装腔;第一出风部12、第二出风部13和驱动组件40均位于安装腔内;当遮挡部件30对第三风道进行让位,以使第三风道为连通状态时,遮挡部件30位于安装腔内。

具体地,避让开口111和安装槽113设置在第一壳部114上;第二出风开口112设置在底座116上。

具体地,壳体11上还设置有进风开口,以使外界气体经过该进风开口进入壳体11内;进风开口处设置有进风格栅117。更具体地,进风开口设置在第二壳部115上。

具体地,壳体11具有台阶结构,第一导风板21的伸出第一出风开口121的部分和第二导风板22的伸出第一出风开口121的部分均位于该台阶结构的两个台阶面围成的空间内,以使具有本机壳组件的空调器的整体结构比较紧凑、美观。

更具体地,该台阶结构设置在第一壳部114上;避让开口111和安装槽113分别位于该台阶结构的两个台阶面上。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100,空调器100包括上述的机壳组件。

具体地,第一出风开口121位于空调器100的上部;第二出风开口位于空调器100的下部。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器100还包括风道部件52,风道部件52具有流通风道,机壳组件的第一出风开口121与流通风道连通,以使流通风道内的气体经过第一出风开口121流出。

具体地,第一出风部12与风道部件52连接,第一风道122与流通风道对接并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风道131与流通风道连通,以使流通风道内的气体进入第二风道131内。

具体地,第二出风部13与风道部件52连接,第二风道131与流通风道对接并连通。

可选地,第一风道122和第二风道131分别与流通风道的两端对接。

在本实施例中,流通风道包括第一流通风道段521和第二流通风道段522,第一流通风道段521用于与第一风道122对接并连通,第二流通风道段522用于与第二风道131对接并连通。

具体地,流通风道内设置有风叶53,风叶53将流通风道分隔为第一流通风道段521和第二流通风道段522。

具体地,空调器100还包括换热器51,换热器51设置在壳体11内,即换热器51设置在安装腔内;换热器51位于进风开口的一侧,以对经过进风开口进入壳体11内的气体进行换热处理。

具体地,风道部件52位于换热器51的一侧,以使经过换热器51换热处理后的气体进入流通风道内;即在风叶53的旋转作用下,形成负压,以使经过换热器51换热处理后的气体进入流通风道内。

更具体地,换热器51设置在壳体11和风道部件52之间;即换热器51设置在第二壳部115和风道部件52之间。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在本发明的机壳组件中,该机壳组件包括机体10、第一导风板21和第二导风板22,在机体10上设置第一出风开口121,并将第一导风板21和第二导风板22均设置在第一出风开口121处,第一导风板21与第二导风板22上、下间隔地设置,以使第一导风板21和第二导风板22之间形成流通风道23;将本机壳组件应用于空调器中,当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第一出风开口121用于吹出冷风,即从流通风道23吹出冷风,由于冷空气的密度较大,容易下沉回灌至空调器内部,通过使流通风道23朝向斜上方设置,以对流通风道23内的冷风进行斜向上的导向作用,进而减少冷风的下沉现象,以避免冷空气回灌至空调器内部,从而减少空调内部冷凝水的产生;当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第一出风开口121用于吹出热风,即从流通风道23吹出热风,由于热空气密度较小,容易上浮而不容易落地,通过使流通风道23朝向斜下方设置,以对流通风道23内的热风进行斜向下的导向作用,进而使吹出的热风能够及时落地,即使吹出的热风能够及时地吹到人们所处的活动区域,以提高空调器的舒适性,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的舒适性较差的问题。

由于本发明的空调器100包括上述的机壳组件,故空调器100至少具有与上述机壳组件相同的技术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空调器的面板组件、空调器的机壳组件及空调器
  • 空调器的顶盖组件、机壳组件及空调器
技术分类

0612011270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