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除油雾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22:42


除油雾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风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除油雾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除尘系统技术中,一般是利用吸气管、吸气罩等从源头抽取油雾或传统整体直抽、排气系统。但存在部分油雾散发到整个车间内的问题,采用源头抽取油雾的治理方式,不能治理整个车间内的油雾;其次,在机械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油雾和热气,在热压差产生的热悬浮力的作用下,向机床四周扩散,使车间油雾浓度越来越高。若采用直接对整个机加工车间内的空气进行外排式处理油雾时,若产生油雾的车间内设置有空调,对整个车间内的空气进行置,因此空调需要对大量空气进行温度处理,导致后期运行费用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除油雾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除油雾只对源头抽取治理以及对车间整体治理外排后期运行费用高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除油雾装置,用于对车间内被污染的空气进行除油雾,所述车间内设置有空调机组,所述除油雾装置包括:

回风管道机组,所述回风管道机组包括设置于所述车间上方的主回风管和第一风机组件,所述主回风管上开设有回风口,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将被污染的空气经过所述回风口抽入到所述主回风管内;

油雾净化机组,所述油雾净化机组设置于所述车间外,所述油雾净化机组的进口与所述主回风管的出口连通,被污染的空气经过所述主回风管进入到所述油雾净化机组内进行除油雾,所述油雾净化机组的出口与所述空调机组的进风口连通,以将经过除油雾的空气从所述空调机组的进风口排放到所述车间内。

优选地,所述主回风管包括水平管和竖直管,所述水平管的一端封闭设置,所述水平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竖直管的进口连通,所述竖直管的出口与所述油雾净化机组的进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回风口开设于所述主回风管朝向所述车间的工作区的一侧,所述回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回风口沿所述主回风管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

优选地,所述主回风管的下方还设置有支管,所述支管上设置有回风桶,所述回风桶的一端与所述支管连通,所述回风桶的另一端呈敞口设置,且所述敞口朝向所述车间的工作区开设。

优选地,所述支管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回风桶的数量和所述支管的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设置,且多个所述支管沿所述主回风管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

优选地,所述主回风管内设置有多个调节风阀,所述调节风阀的数量和所述回风口的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布置。

优选地,所述空调机组和所述油雾净化机组之间还设置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将所述空调机组的进风口和所述油雾净化机组的出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除油雾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车间外的余热回收新风机组,所述余热回收新风机组的进口与所述油雾净化机组通过第二连接管连通,所述余热回收新风机组的出口通过第三连接管与所述第一连接管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管中设置有第一调节阀,且所述第一调节阀位于所述油雾净化机组的出口和所述第三连接管之间,所述第二连接管上设置有第二调节阀。

优选地,所述油雾净化机组包括外箱以及设置于所述外箱内的过滤器、除油器和第二风机组件,所述第二风机组件用于将主回风管内的空气抽入到所述外箱内,所述过滤器用于将被污染的空气进行过滤,所述除油器用于对经过所述过滤器过滤后的空气进行除油雾。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在机床工作区的上部设置主回风管,在主回风管的管壁上开设回风口,第一风机组件将机床工作区内被污染的空气及时的通过回风口被抽入到主回风管内,并沿主回风管流通至油雾净化机组内;然后油雾净化机组对被污染的空气进行净化,经过净化后的空气从油雾净化机组的出口排出至空调机组的进风口内,然后干净的空气经过空调机组的出风口被送入到车间内,依次循环,从而使得整个车间的空气被不断置换,保证了被污染的空气被不断地收集、净化,实现了对整个车间内油雾的有效控制。本发明中的除油雾净化机组装置安装完成后,在保证净化效率的前提下,不会与现场作业情况干涉,占用工作区域的空间位置。并且使得车间内空气循环净化流动,减少了空调能耗,降低了运行成本,相比现有技术中的整个车间置换通风,后期运行成本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除油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除油雾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除油雾装置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中对“上”、“下”、“左”、“右”、等方位的描述以图1中所示的方位为基准,仅用于解释在图1所示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本发明提出一种除油雾装置。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该除油雾装置用于对车间内被污染的空气进行除油雾,车间内设置有空调机组30,除油雾装置包括回风管道机组10和油雾净化机组20,回风管道机组10包括设置于车间上方的主回风管11和第一风机组件,主回风管11上开设有回风口12,第一风机组件将被污染的空气经过回风口12抽入到主回风管11内;油雾净化机组20设置于车间外,油雾净化机组20的进口与主回风管11的出口连通,被污染的空气经过主回风管11进入到油雾净化机组20内进行除油雾,油雾净化机组20 的出口与空调机组30的进风口连通,以将经过除油雾的空气从空调机组30 的进风口排放到车间内。

在该实施例中,在机床工作区的上部设置主回风管11,在主回风管11的管壁上开设回风口12,第一风机组件将机床工作区内被污染的空气及时的通过回风口12被抽入到主回风管11内,并沿主回风管11流通至油雾净化机组 20内;然后油雾净化机组20对被污染的空气进行净化,经过净化后的空气从油雾净化机组20的出口排出至空调机组30的进风口内,然后干净的空气经过空调机组30的出风口被送入到车间内,依次循环,从而使得整个车间的空气被不断置换,保证了被污染的空气被不断地收集、净化,实现了对整个车间内油雾的有效控制。本发明中的除油雾净化机组20装置安装完成后,在保证净化效率的前提下,不会与现场作业情况干涉,占用工作区域的空间位置。并且使得车间内空气循环净化流动,减少了空调能耗,降低了运行成本,相比现有技术中的整个车间置换通风,后期运行成本低。

如图2所示,主回风管11包括水平管111和竖直管112,水平管111的一端封闭设置,水平管111的另一端与竖直管112的进口连通,竖直管112 的出口与油雾净化机组20的进口连通。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水平管111设置于车间的顶部,在水平管111的下方设置有机床工作区。水平管111的左端封闭设置,水平管111的右端与竖直管112的进口连通,而竖直管112的出口与油雾净化机组20的进口连通。从主回风管11的回风口12进入到水平管111 的空气,沿水平管111经过竖直管112的缓冲进入到油雾净化机组20内。竖直管112的设置能够为主回风管11的空气提供一定的缓冲空间,防止主回风管11内进入的空气压力过大而造成危险。其中,水平管111距离地面的高度为4.0m~6.0m。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水平管111的高度可根据车间的实际布局设置。

其中,回风口12开设于主回风管11朝向车间的工作区的一侧,回风口 1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回风口12沿主回风管11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回风口12开设于主回风管11管壁侧部并朝向工作区,方便收集车间上部死角区域的上浮的悬浮油雾。其中,回风口12为格栅风口,有利于空气的回风均匀。回风口1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回风口12沿主回风管 11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布置,本实施例中主回风管11的长度方向为左右方向,沿左右方向间隔放置有多台机床,主回风管11沿左方向延伸,有利于对各整体车间净化。

如图1和图3所示,主回风管11的下方还设置有支管13,支管13上设置有回风桶14,回风桶14的一端与支管13连通,回风桶14的另一端敞口设置,且敞口朝向车间的工作区开设。在优选的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工作区内油雾悬浮层的空气得到完全的净化,在主回风管11的管壁底部设置有支管13 和于支管13连通的回风桶14,该回风桶14朝向工作区的一端呈敞口设置,从而有利于工作区底部和中间的油雾悬浮层的空气从回风桶14进入到支管13内,由于支管13和主回风管11连通,进入到支管13内的空气从主回风管11 的出口出去进入到油雾净化机组20内。本实施例中的主回风管11上的回风口12和支管13上的回风桶14结合保证了车间内所有空间的油雾被快速收集处理净化。优选地,回风桶14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0m~2.0m,此时回风桶14 收集车间内的油雾效果最好。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回风桶14的高度以及回风量可根据车间的实际布局设置。

其中,支管13的数量为多个,回风桶14的数量和支管13的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设置,且多个支管13沿主回风管11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支管13自主回风管11朝向工作区的一侧延伸,多个支管13也沿主回风管11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布置,从而可以将车间内工作区底部和中间的油雾悬浮层的空气完全回收,防止工作区内出现留有油雾的死角。

如图1所示,主回风管11内设置有多个调节风阀,调节风阀的数量和回风口12的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布置。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在主回风管11内对应回风口12处均设置有一个调节风阀,该调节风阀用于调节从回风口12 进入到主回风管11内的风量。当车间内油雾过高时,调节风阀增大回风口12 内进入的空气量,加快对车间内空气的油雾净化,提高车间内换气的效率;当车间内油雾减小时,调节风阀减小回风口12内进入到主回风管11内的空气量,节约能源。此外,第一连接管40中设置有第一调节阀41,且第一调节阀41位于第二连接管50和油雾净化机组20的出口之间,第二连接管50上设置有第二调节阀51。第一调节阀41用于调节第一连接管40中的空气量,第二调节阀51用于调节第二连接管50中的空气量。

如图1所示,空调机组30和油雾净化机组20之间还设置有第一连接管 40,第一连接管40用于将空调机组30的进风口和油雾净化机组20的出口连通。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管40的两端分别与空调机组30的进风口和油雾净化机组20的出口连通,从油雾净化机组20的出口排出的干净的空气沿第一连接管40进入到空调机组30的进风口内,经过空调机组30循环后,从空调机组30的出风口排出至车间内。该第一连接管40为干净空气的输送提供了一定的缓冲空间。

并且,除油雾装置还包括设置于车间外的余热回收新风机组60,余热回收新风机组60的进口与油雾净化机组20通过第二连接管50连通,余热回收新风机组60的出口通过第三连接管70与第一连接管40连通。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油雾净化机组20还通过第二连接管50与余热回收新风机组60连通,该余热新风机组设置在车间外,用于对部分空气进行换气。余热回收新风机组60包括外排气体余热回装和新风补偿,并且设置有电动风量调节开关用于调节外排风量和新风补偿风量。余热回收新风机组60中设置有外排风管和送风风管,外排风管用于向外排出部分风量,送风风管用于补偿同等风量新风,余热回收送新风机组中的余热交换装置对新风进行热交换。经过余热交换装置交换后的干净空气从余热回收新风机组60的出口沿第三连接管70与第一连接管40连通,最后从第一连接管40中进入到空调机组30内进行循环到车间内。

其中,油雾净化机组20包括外箱以及设置于外箱内的过滤器、除油器和第二风机组件,第二风机组件用于将主回风管11内的空气抽入到外箱内,过滤器用于将被污染的空气进行过滤,除油器用于对过滤后的空气进行除油雾。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风机组件包括风机和驱动件,驱动件驱动风机旋转,以将主回风管11内的空气抽入到外箱内。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被污染的空气进入到外箱后,过滤器对被污染的空气中的粉尘等大颗粒杂质进行过滤,除油器则对被污染的空气中的油雾进行去除,从而过滤器和除油器的配合能够实现对被污染的空气的整体净化,防止出现空气中净化不充分的情况。其中,外箱采用保温板材质,对外箱内需净化的空气进行保温,防止外界的温度对外箱内的空气造成干扰而影响。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相关技术
  • 油雾分离叶片、油雾分离装置和油雾分离装置的使用策略
  • 油雾浓度管理装置、油雾管理系统以及油雾管理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290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