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移位寄存单元、移位寄存器、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27:38


移位寄存单元、移位寄存器、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申请涉及一种移位寄存单元、移位寄存器、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行业的发展,用户对显示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VR、AR、沉浸式游戏、竞速运动等特定的显示场景下,对显示设备超高分辨率、超高刷新频率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常规显示频率下动态模糊、显示拖影等问题比较严重,而提高显示分辨率、刷新频率又会直接加剧数据传输带宽、高功耗、像素充电不足等问题,严重限制用户在显示设备中的沉浸式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针对现有方式的缺点,提出一种移位寄存单元、移位寄存器、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以在低功耗的条件下为用户提供高频刷新的观看体验,提升用户的沉浸式体验。

第一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位寄存单元,所述移位寄存单元包括:

输入模块,分别与输入端、第一电压端和上拉节点电连接;

输出模块,分别与所述上拉节点、第一时钟端、第一扫描控制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电连接;

扫描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二输出端、第二电压端、第二扫描控制端电连接;

所述输出模块被配置为当所述输入端接收到启动信号将所述第一电压端提供的第一电压写入所述上拉节点;

所述输出模块被配置为当所述上拉节点处于第一电压时将所述第一时钟端接收的第一时钟信号由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且当所述第一扫描控制端接收到第一控制信号且所述第二扫描控制端接收到第二控制信号时,将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由所述第二输出端输出至本级栅极线以作为栅极扫描信号;

所述扫描控制模块被配置为当所述第二扫描控制端输入的第三控制信号时将所述第二电压端与所述第二输出端电连接,且当所述第一扫描控制端接收到第四控制信号时将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输出端断开,以使所述第二输出端不向本级栅极线输出栅极扫描信号。

可选地,所述移位寄存单元还包括:

下拉控制模块,分别与第二时钟端和下拉节点电连接,且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二时钟端接收到第二时钟信号将所述第二时钟信号的有效电平写入所述下拉节点;

下拉模块,分别与所述上拉节点、所述下拉节点、所述第二输出端和所述第二电压端电连接,且被配置为当所述下拉节点处于所述第二时钟信号的工作电平时将所述上拉节点与所述第二电压端导通,且将第二输出端与第二电压端导通。

可选地,所述移位寄存单元还包括:

第一复位模块,分别与第一复位端、所述上拉节点和所述第二电压端电连接,且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复位端输入第一复位信号将所述上拉节点与所述第二电压端导通;

第二复位模块,分别与所述上拉节点、第三电压端和第二复位端电连接,且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二复位端输入的第二复位信号时将所述上拉节点与所述第三电压端导通。

可选地,所述输入模块包括第一晶体管,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电压端电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上拉节点电连接;

所述输出模块包括第三晶体管、第九晶体管和第一电容;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上拉节点电连接,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时钟端电连接,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一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九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扫描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第九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九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拉节点和所述第一输出端电连接;

所述扫描控制模块包括第十晶体管,所述第十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扫描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第十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二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十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电压端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下拉控制模块包括第六晶体管、第七晶体管和第二电容,所述第六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上拉节点电连接,所述第六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下拉节点电连接,所述第六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电压端电连接;所述第七晶体管的栅极和第一极均与所述第二时钟端电连接,所述第七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下拉节点电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下拉节点和所述第二电压端电连接;

所述下拉模块包括第四晶体管和第五晶体管,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下拉节点电连接,所述第四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二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四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电压端电连接;所述第五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下拉节点电连接,所述第五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上拉节点电连接,所述第五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电压端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复位模块包括第八晶体管,所述第八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复位端电连接,所述第八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上拉节点电连接,所述第八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电压端电连接;

所述第二复位模块包括第二晶体管,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复位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上拉节点电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三电压端电连接。

第二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位寄存器,所述移位寄存器包括m个级联的上述的移位寄存单元;第1级移位寄存单元的输入端与启动端电连接,第2级至第m级移位寄存单元的输入端与上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一输出端电连接,m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可选地,当所述移位寄存单元包括第二复位模块时,第1级至第m-1级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二复位端与下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一输出端电连接,第m级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二复位端与启动端电连接;相邻两级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一时钟端所接收的第一时钟信号的相位相反,且相邻两级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二时钟端所接收的第二时钟信号的相位相反。

第三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的移位寄存器。

第四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驱动方法,用于驱动上述的显示面板,所述驱动方法包括:

确定用户的注视区和非注视区,并将非注视区划分为多个部分;

在每一帧显示画面中,向与所述注视区和部分所述非注视区对应的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一时钟端输入的第一时钟信号,使第一时钟信号由第一输出端输出至下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的输入端,同时向与所述注视区和部分所述非注视区对应的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一扫描控制端输入第一扫描信号,向与所述注视区和部分所述非注视区对应的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二扫描控制端输入第二扫描信号,以使所述第一时钟信号由第二输出端输出至本级的栅极线以实现对所述注视区和部分所述非注视区的扫描;

在每一帧显示画面中,向与剩余部分非注视区对应的至少部分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一时钟端输入的第一时钟信号,使第一时钟信号由第一输出端输出至下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的输入端,同时向与剩余部分非注视区对应的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二扫描控制端输入第三控制信号将所述第二电压端与所述第二输出端电连接,向与剩余部分非注视区对应的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一扫描控制端输入第四控制信号将所述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输出端断开,以使所述第二输出端不将所述第一时钟信号传输至本级栅极线;

连续两帧显示画面中,被扫描的部分所述非注视区不同,且在连续的M帧显示画面中,所述非注视区的各部分均被扫描一次,M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可选地,向与剩余部分非注视区对应的至少部分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一时钟端输入的第一时钟信号,使第一时钟信号由第一输出端输出至下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的输入端,包括:

向与剩余部分非注视区对应的全部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一时钟端输入的第一时钟信号,使第一时钟信号由第一输出端输出至下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的输入端。

可选地,剩余部分所述非注视区包括第一剩余非注视区和第二剩余非注视区,其中,与第二剩余非注视区的对应的级数最小的所述移位寄存单元的级数,大于与所述注视区和被扫描部分所述非注视区对应的级数最大的移位寄存单元的级数;

向与剩余部分非注视区对应的至少部分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一时钟端输入的第一时钟信号,使第一时钟信号由第一输出端输出至下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的输入端,包括:

向与所述第一剩余非注视区对应的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一时钟端输入的第一时钟信号,使第一时钟信号由第一输出端输出至下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的输入端。

可选地,在每一帧显示画面中,与被扫描的部分所述非注视区对应的移位寄存单元的个数为k个,其中,k为与所述非注视区对应的移位寄存单元的总数的1/M。

可选地,输入至驱动所述注视区和部分所述非注视区的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一时钟信号的脉冲宽度大于输入至动剩余部分所述非注视区的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一时钟信号的脉冲宽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位寄存单元、移位寄存器、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通过将移位寄存单元的输出模块与第一扫描控制端电连接,将移位寄存单元的扫描控制模块与第二扫描控制端电连接,并通过对第一扫描控制端和第二扫描控制端的输入信号的控制,从而控制移位寄存单元是否对本级栅极线进行扫描;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显示面板中,可以在一帧显示画面中,仅对部分区域的栅极线进行扫描,而另一部分区域可以不对栅极线进行扫描,仅是通过第一输出端向下一级移位寄存单元传输第一时钟信号作为下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的启动信号,因此非注视区能够快速完成信号传递,使得一帧显示画面的扫描时间能够减少,从而提升显示画面的扫描频率,提升用户的体验;并且,由于非注视区无需对栅极线进行扫描,也就无需对非注视区的数据信号进行更新,因此能够大幅降低数据的传输量,降低驱动的负载。

本申请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位寄存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位寄存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移位寄存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移位寄存单元的电路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位寄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位寄存器的中第N-1级至第N+1级移位寄存单元级联的具体电路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驱动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驱动方法的原理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驱动方法的时序图。

附图标记:

1-输入模块;2-输出模块;3-扫描控制模块;4-下拉控制模块;5-下拉模块;6-第一复位模块;7-第二复位模块;

PU-上拉节点;PD-下拉节点;

CN1-第一电压端;CN2-第二电压端;CN3-第三电压端;IN-输入端;out1-第一输出端;out2-第二输出端;CK1-第一时钟端;CK2-第二时钟端;RE1-第一复位端;RE2-第二复位端;G_ON-第一扫描控制端;G_OFF-第二扫描控制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此外,如果已知技术的详细描述对于示出的本申请的特征是不必要的,则将其省略。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解释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被特定定义,否则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

随着显示行业的发展,用户对显示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VR、AR、沉浸式游戏、竞速运动等特定的显示场景下,对显示设备超高分辨率、超高刷新频率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常规显示频率下动态模糊、显示拖影等问题比较严重,而提高显示分辨率、刷新频率又会直接加剧数据传输带宽、高功耗、像素充电不足等问题,严重限制用户在显示设备中的沉浸式体验。

本申请提供的移位寄存单元、移位寄存器、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如上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位寄存单元,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移位寄存单元包括输入模块1、输出模块2和扫描控制模块3。

输入模块1分别与输入端IN、第一电压端CN1和上拉节点PU电连接;输出模块2分别与上拉节点PU、第一时钟端CK1、第一扫描控制端G_ON、第一输出端Out1和第二输出端Out2电连接;扫描控制模块3分别与第二输出端Out2、第二电压端CN2、第二扫描控制端G_OFF电连接。

输出模块2被配置为当输入端IN接收到启动信号将第一电压端CN1提供的第一电压写入上拉节点PU。具体地,当该移位寄存单元为第1级时,启动信号为STV信号,当该移位寄存单元为第2级至最后一级时,启动信号为上一级的第一输出端Out1输出的第一时钟信号。

输出模块2被配置为当上拉节点PU处于第一电压时将第一时钟端CK1接收的第一时钟信号由第一输出端Out1输出,且当第一扫描控制端G_ON接收到第一控制信号且第二扫描控制端G_OFF接收到第二控制信号时,将第一时钟信号的工作电平由第二输出端Out2输出至本级栅极线以作为栅极扫描信号。

扫描控制模块3被配置为当第二扫描控制端G_OFF输入的第三控制信号时将第二电压端CN2与第二输出端Out2电连接,且当第一扫描控制端G_ON接收到第四控制信号时将第二输出端Out2与第一输出端Out1断开,以使第二输出端Out2不将第一时钟信号的工作电平传输至本级栅极线以作为栅极扫描信号。

具体地,第一时钟信号为脉冲信号,根据输出模块2的具体电路结构,第一时钟信号的工作电平既可以为第一时钟信号的高电平,也可以为第一时钟信号的低电平。

本实施例提供的移位寄存单元,将输出模块2与第一扫描控制端G_ON电连接,将扫描控制模块3与第二扫描控制端G_OFF电连接,通过对第一扫描控制端G_ON和第二扫描控制端G_OFF的输入信号的控制,从而控制移位寄存单元是否对本级栅极线进行扫描,因此应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移位寄存单元的显示面板,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在一帧显示画面中,仅对部分区域的栅极线进行扫描,而另一部分区域可以不对栅极线进行扫描,仅是通过第一输出端Out1向下一级移位寄存单元传输第一时钟信号作为下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的启动信号,因此非注视区能够快速完成信号传递,使得一帧显示画面的扫描时间能够减少,从而提升显示画面的扫描频率,提升用户的体验;并且,由于非注视区无需对栅极线进行扫描,也就无需对非注视区的数据信号进行更新,因此能够大幅降低数据的传输量,降低驱动的负载。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移位寄存单元还包括下拉控制模块4和下拉模块5。

下拉控制模块4分别与第二时钟端CK2和下拉节点PD电连接,且被配置为响应于第二时钟端CK2接收到第二时钟信号将第二时钟信号的有效电平写入下拉节点PD。

下拉模块5分别与上拉节点PU、下拉节点PD、第二输出端Out2和第二电压端CN2电连接,且被配置为当下拉节点PD处于第二时钟信号的工作电平时将上拉节点PU与第二电压端CN2导通,且将第二输出端Out2与第二电压端CN2导通。

具体地,第二时钟信号为脉冲信号,根据输出模块2的具体电路结构,第二时钟信号的工作电平既可以为第二时钟信号的高电平,也可以为第二时钟信号的低电平。

具体地,第二电压端CN2持续输入参考低电平,将上拉节点PU与第二电压端CN2导通使得该参考低电平写入上拉节点PU从而将上拉节点PU的电位拉低;而将第二输出端Out2与第二电压端CN2导通使得第二电压端CN2处于参考低电平,从而将第二输出端Out2的电位拉低。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移位寄存单元还包括第一复位模块6和第二复位模块7。

第一复位模块6分别与第一复位端RE1、上拉节点PU和第二电压端CN2电连接,且被配置为响应于第一复位端RE1输入第一复位信号将上拉节点PU与第二电压端CN2导通。具体地,第一复位信号为全局复位信号reset,在每一帧显示画面的显示数据进行刷新时先通过全局复位信号Reset对移位寄存器10中的每一级移位寄存单元进行复位。

第二复位模块7分别与上拉节点PU、第三电压端CN3和第二复位端RE2电连接,且被配置为响应于第二复位端RE2输入的第二复位信号时将上拉节点PU与第三电压端CN3导通。

具体地,当该移位寄存单元为第1级至倒数第2级时,第二复位信号为下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一输出端Out1输出的移位信号,当该移位寄存单元为最后一级时,第二复位信号为STV信号。如此,通过互换第一电压端CN1和第三电压端CN3的电压信号,能够更换移位寄存单元的移位顺序。例如,当第一电压端CN1为持续高电平,第三电压端CN3为持续低电平时,移位寄存单元由第1极向最后一级移位;当第一电压端CN1为持续低电平,第三电压端CN3为持续高电平时,移位寄存单元由最后一级向第1极移位。因此,利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移位寄存单元的显示面板,既能够实现由上向下扫描,又能够实现由下向上扫描。

具体地,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移位寄存单元中,输入模块1包括第一晶体管T1,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与输入端IN电连接,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极与第一电压端CN1电连接,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极与上拉节点PU电连接。

具体地,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移位寄存单元中,输出模块2包括第三晶体管T3、第九晶体管T9和第一电容C1;第三晶体管T3的栅极与上拉节点PU电连接,第三晶体管T3的第一极与第一时钟端CK1电连接,第三晶体管T3的第二极与第一输出端Out1电连接;第九晶体管T9的栅极与第一扫描控制端G_ON电连接,第九晶体管T9的第一极与第一输出端Out1电连接,第九晶体管T9的第二极与第二输出端Out2电连接;第一电容C1的两端分别与上拉节点PU和第一输出端Out1电连接。

具体地,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移位寄存单元中,扫描控制模块3包括第十晶体管T10,第十晶体管T10的栅极与第二扫描控制端G_OFF电连接,第十晶体管T10的第一极与第二输出端Out2电连接,第十晶体管T10的第二极与第二电压端CN2电连接。

具体地,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移位寄存单元中,下拉控制模块4包括第六晶体管T6、第七晶体管T7和第二电容C2,第六晶体管T6的栅极与上拉节点PU电连接,第六晶体管T6的第一极与下拉节点PD电连接,第六晶体管T6的第二极与第二电压端CN2电连接;第七晶体管T7的栅极和第一极均与第二时钟端CK2电连接,第七晶体管T7的第二极与下拉节点PD电连接;第二电容C2的两端分别与下拉节点PD和第二电压端CN2电连接。

具体地,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移位寄存单元中,下拉模块5包括第四晶体管T4和第五晶体管T5,第四晶体管T4的栅极与下拉节点PD电连接,第四晶体管T4的第一极与第二输出端Out2电连接,第四晶体管T4的第二极与第二电压端CN2电连接;第五晶体管T5的栅极与下拉节点PD电连接,第五晶体管T5的第一极与上拉节点PU电连接,第五晶体管T5的第二极与第二电压端CN2电连接。

具体地,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移位寄存单元中,第一复位模块6包括第八晶体管T8,第八晶体管T8的栅极与第一复位端RE1电连接,第八晶体管T8的第一极与上拉节点PU电连接,第八晶体管T8的第二极与第二电压端CN2电连接。

具体地,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移位寄存单元中,第二复位模块7包括第二晶体管T2,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与第二复位端RE2电连接,第二晶体管T2的第一极与上拉节点PU电连接,第二晶体管T2的第二极与第三电压端CN3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图4中所示的移位寄存单元的具体电路图仅为示例性说明,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具体电路图,即在相应的位置上,通过增加图4中第九晶体管T9和第十晶体管T10,且向第九晶体管T9提供第一控制信号,向第十晶体管T10提供第二控制信号,即能够实现控制该移位寄存单元是否向本级栅极线提供栅极扫描信号。

如图4所示,以第一晶体管T1至第十晶体管T10均为NMOS、第一电压端CN1为高电平且第三电压端CN3为低电平为例,对图所示的移位寄存单元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为例简化说明,第一晶体管至第十晶体管以T1至T10表示。

如图4所示,无论这一级移位寄存单元是否向本级栅极线输出栅极扫描信号,在每一帧显示画面的显示数据进行刷新时通过全局复位信号Reset对移位寄存器10中的每一级移位寄存单元进行复位。具体为,当第一复位端RE1接收高电平(第一复位信号,即Reset信号)时,使得T8处于导通状态,从而将上拉节点PU和第二电压端CN2导通,由于第二电压端CN2输入持续低电平VGL,也就是将VGL写入上拉节点PU,从而实现对上拉节点PU的电压的复位。

如图4所示,当该移位寄存单元需要对本级栅极线进行扫描时,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一扫描控制端G_ON输入高电平(第一控制信号),使得T9处于导通状态,且第二扫描控制端G_OFF持续输入低电平(第二控制信号)使得T10处于断开状态。此时,该移位寄存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为:

第一阶段,输入端IN接收高电平(启动信号),使得T1处于导通状态,从而使第一电压端CN1的提供的第一电压(高电平)写入上拉节点PU,C1使得上拉节点PU的电位能够保持,使得T3处于导通状态,从而使第一时钟端CK1输入高电平(第一时钟信号),由第一输出端Out1输出和第二输出端Out2输出,其中,该高电平(第一时钟信号)由第一输出端Out1输出至下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的输入端IN,该高电平(第一时钟信号)由第二输出端Out2输出至本级栅极线以作为栅极扫描信号。

第二阶段,第二时钟端CK2接收高电平(第二时钟信号),使得T7导通,该高电平写入下拉节点PD,第二电容C2使得下拉节点PD能够维持该高电平,从而使T4和T5导通,T4导通使第二输出端Out2与第二电压端CN2导通,且T5导通使上拉节点PU与第二电压端CN2导通,从而将第二电压端CN2提供的低电平VGL写入上拉节点PU和第二输出端Out2,即拉低上拉节点PU的电位和第二输出端Out2的电位。

第三阶段,第二复位端RE2接收高电平(第二复位信号)使得T2导通,使得上拉节点PU和第三电位端CN3导通,从而将第三电位端CN3提供的低电平VGL写入上拉节点PU,即拉低上拉节点PU的电位。当该移位寄存单元为第一级至倒数第二级时,第二复位信号由下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一输出端Out1输入至本级第二复位端RE2,当该移位寄存单元为最后一级时,第二复位信号可以为STV信号。

当该移位寄存单元无需对本级栅极线进行扫描时,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一扫描控制端G_ON输入低电平(第三控制信号)使得T9处于断开状态,且第二扫描控制端G_OFF一直输入高电平(第四控制信号)使得T10处于导通状态。此时,该移位寄存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为:

第一阶段,输入端IN接收高电平(启动信号),使得T1处于导通状态,从而使第一电压端CN1的提供的第一电压(高电平)写入上拉节点PU,C1使得上拉节点PU的电位能够保持,使得T3处于导通状态,从而使第一时钟端CK1输入高电平(第一时钟信号),由第一输出端Out1输出和第二输出端Out2输出,而T9处于断开状态且第二输出端Out2处于低电平VGL使得第二输出端Out2无信号输出。

第二阶段,第二时钟端CK2接收高电平(第二时钟信号),使得T7导通,该高电平写入下拉节点PD,第二电容C2使得下拉节点PD能够维持该高电平,从而使T4和T5导通,T4导通使第二输出端Out2与第二电压端CN2导通,且T5导通使上拉节点PU与第二电压端CN2导通,从而将第二电压端CN2提供的低电平VGL写入上拉节点PU和第二输出端Out2,即拉低上拉节点PU的电位和第二输出端Out2的电位。

第三阶段,第二复位端RE2接收高电平(第二复位信号)使得T2导通,使得上拉节点PU和第三电位端导通,从而将第三电位端提供的低电平VGL写入上拉节点PU,即拉低上拉节点PU的电位。当该移位寄存单元为第一级至倒数第二级时,第二复位信号由下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一输出端Out1输入至本级第二复位端RE2,当该移位寄存单元为最后一级时,第二复位信号可以为STV信号。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位寄存器,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移位寄存器包括多个级联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移位寄存单元,具有上述实施例中的移位寄存单元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5所示的移位寄存器,包括m级移位寄存单元,该m级移位寄存单元分别表示为第1级移位寄存单元Unit_1,第2级移位寄存单元Unit_2,第3级移位寄存单元Unit_3,……,第m-1级移位寄存单元Unit_m-1,第m级移位寄存单元Unit_m。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移位寄存器中,第1级移位寄存单元Unit_1的输入端IN与启动端(启动端与STV信号线电连接)电连接,第2级至第m级移位寄存单元的输入端IN与上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一输出端Out1电连接,m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具体地,如图5所示,第2级移位寄存单元的输入端IN接收的为第1级移位寄存单元第一输出端Out1输出的信号out-1,第3级移位寄存单元的输入端IN接收的为第2级移位寄存单元第一输出端Out1输出的信号out-2,……,第m-1级移位寄存单元的输入端IN接收的为第m-2级移位寄存单元第一输出端Out1输出的信号out-(m-2),第m级移位寄存单元的输入端IN接收的为第m-1级移位寄存单元第一输出端Out1输出的信号out-(m-1)。

具体地,如图5所示,每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二输出端Out2与本级栅极线电连接,即第1级移位寄存单元Unit_1的第二输出端Out2与第1级栅极线G1电连接,第2级移位寄存单元Unit_2的第二输出端Out2与第2级栅极线G2电连接,第3级移位寄存单元Unit_3的第二输出端Out2与第3级栅极线G3电连接,……,第m-1级移位寄存单元Unit_m-m1的第二输出端Out2与第m-1级栅极线G(m-1)电连接,第m级移位寄存单元Unit_m的第二输出端Out2与第m级栅极线Gm电连接。

具体地,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移位寄存器中,当移位寄存单元包括第二复位模块7时,第1级至第m-1级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二复位端RE2与下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一输出端Out1电连接,第m级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二复位端RE2与启动端(启动端与STV信号线电连接)电连接。

具体地,如图5所示,第1级移位寄存单元的输入端IN接收的为第2级移位寄存单元第一输出端Out1输出的信号out-2,第2级移位寄存单元的输入端IN接收的为第3级移位寄存单元第一输出端Out1输出的信号out-3,第3级移位寄存单元的输入端IN接收的为第4级移位寄存单元第一输出端Out1输出的信号out-4,……,第m-1级移位寄存单元的输入端IN接收的为第m级移位寄存单元第一输出端Out1输出的信号out-m。

具体地,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移位寄存器中,相邻两级的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一时钟端CK1所接收的第一时钟信号的相位相反,且相邻两级的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二时钟端CK2所接收的第二时钟信号的相位相反。

具体地,第一时钟信号和第二时钟信号为相位相反但周期以及幅值相同的脉冲信号。例如,当第一时钟信号处于高电平时而第二时钟信号处于低电平,当第二时钟信号处于高电平时而第一时钟信号处于低电平。

具体地,如图6所示,为了保证相邻两级的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一时钟端CK1所接收的第一时钟信号的相位相反,且相邻两级的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二时钟端CK2所接收的第二时钟信号的相位相反,在移位寄存器的电路具体连接时,可以将第N-1级移位寄存单元和第N+1级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一时钟端CK1与用于传递第一时钟信号CKA的第一时钟信号线电连接,将第N-1级移位寄存单元和第N+1级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二时钟端CK2与用于传递第二时钟信号CKB的第二时钟信号线电连接;而对于与第N-1级移位寄存单元和第N+1级移位寄存单元相邻的第N级移位寄存单元来说,第N级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一时钟端CK1与用于传递第二时钟信号CKB的第二时钟信号线电连接,第N级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二时钟端CK2与用于传递第一时钟信号CKA的第一时钟信号线电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移位寄存器中,通过互换第一电压端CN1和第三电压端CN3的电压信号,不仅能够进一步对上拉节点PU的电压进行复位,而且能够更换移位寄存单元的移位顺序。例如,当第一电压端CN1为持续高电平,第三电压端CN3为持续低电平时,移位寄存单元由第1极向最后一级移位;当第一电压端CN1为持续低电平,第三电压端CN3为持续高电平时,移位寄存单元由最后一级向第1极移位。因此,利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移位寄存器的显示面板,既能够实现由上向下扫描,又能够实现由下向上扫描。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移位寄存器10,具有上述实施例中的移位寄存器10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还包括多条栅极线,每条栅极线与移位寄存器10中的一个移位寄存单元对应,即每个移位寄存单元为一条栅极线提供栅极驱动信号。例如,该显示面板的移位寄存器10包括m级移位寄存单元,则同时包括m级栅极线,该m级栅极线分别表示为第1级栅极线G1,第2级栅极线G2,第3级栅极线G3,……,第m-1级栅极线G(m-1),第m级栅极线Gm。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驱动方法,用于驱动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如图1、图5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驱动方法包括:

S1:确定用户的注视区和非注视区,并将非注视区划分为多个部分。

具体地,注视区和非注视区可以是根据眼球追踪设备所采集眼球信息来确定,即用户注视的区域即为注视区,而显示面板的其他区域为非注视区。

S2:在每一帧显示画面中,向与注视区和部分非注视区对应的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一时钟端CK1输入的第一时钟信号,使第一时钟信号由第一输出端Out1输出至下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的输入端IN,同时向与注视区和上述部分非注视区对应的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一扫描控制端G_ON输入第一扫描信号,向与注视区和上述部分非注视区对应的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二扫描控制端G_OFF输入第二扫描信号,以使第一时钟信号由第二输出端Out2输出至本级的栅极线以实现对注视区和部分非注视区的扫描。也就是对注视区和上述部分非注视区的显示数据进行更新。

S3:在每一帧显示画面中,向与剩余部分非注视区对应的至少部分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一时钟端CK1输入的第一时钟信号,使第一时钟信号由第一输出端Out1输出至下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的输入端IN,同时向与剩余部分非注视区对应的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二扫描控制端G_OFF输入第三控制信号将第二电压端CN2与第二输出端Out2电连接,向与剩余部分非注视区对应的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一扫描控制端G_ON输入第四控制信号将第二输出端Out2与第一输出端Out1断开,以使第二输出端Out2不将第一时钟信号传输至本级栅极线;连续两帧显示画面中,被扫描的部分非注视区不同,且在连续的M帧显示画面中,非注视区的各部分均被扫描一次,M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也就是对剩余部分非注视区的显示数据不进行更新,这能够大幅降低驱动负载。

本实施例提供的驱动方法通过确定用户的注视区和非注视区,在每一帧显示画面中均对注视区进行显示数据更新,而仅对部分非注视区进行显示数据更新,在连续的M帧显示画面中完成对非注视区的一次显示数据的刷新,即非注视区的显示数据更新的频率是注视区的显示数据更新的频率的1/M;因此,在一帧显示画面中仅对部分区域进行显示数据更新,而另一部分区域则无需进行显示数据更新,能够快速完成信号传递,使得一帧显示画面的扫描时间能够减少,从而提升显示画面的扫描频率,提升用户的体验;并且,由于非注视区无需对栅极线进行扫描,也就无需对非注视区的数据信号进行更新,因此能够大幅降低数据的传输量,降低驱动的负载。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5所示,在每一帧显示画面中,向与剩余部分非注视区对应的全部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一时钟端CK1输入的第一时钟信号,使第一时钟信号由第一输出端Out1输出至下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的输入端IN。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5所示,剩余部分非注视区包括第一剩余非注视区和第二剩余非注视区,其中,与第二剩余非注视区的对应的级数最小的移位寄存单元的级数,大于与注视区和被扫描部分非注视区对应的级数最大的移位寄存单元的级数,此时,向与第一剩余非注视区对应的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一时钟端CK1输入的第一时钟信号,使第一时钟信号由第一输出端Out1输出至下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的输入端IN。由于第二剩余非注视区无需进行第一时钟信号的传递,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一帧显示画面的扫描时间,进一步提升显示画面的扫描频率,提升用户的体验。

可选地,在每一帧显示画面中,与被扫描的部分非注视区对应的移位寄存单元的个数为k个,k为大于1的整数,其中,k为与非注视区对应的移位寄存单元的总数的1/M。如此能够保证每一帧显示画面的刷新时间基本相同。

可选地,输入至驱动注视区和部分非注视区的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一时钟信号的脉冲宽度大于输入至动剩余部分非注视区的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一时钟信号的脉冲宽度。

由于显示数据更新,以对某一行像素的显示数据进行刷新为例,为了保证显示数据的刷新,需要该行像素的栅极线保持一定时长的特定电位,以保证显示数据能够写入相应的像素,因此输入至驱动注视区和部分非注视区的移位寄存单元的第一时钟信号的脉冲宽度应满足显示数据的写入要求,而无需进行显示数据更新的剩余部分非注视区仅需要将第一时钟信号传递给下一级移位寄存作为启动信号即可,因此第一时钟信号的脉冲宽度可以较短。这能够大幅降低每一帧显示画面的扫描时间。

为了便于说明,结合图9和图10,对本实施提供的驱动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9所示,确定注视区B和非注视区,将非注视区划分为非注视区A1、非注视区A2和注视区A3,其中,注视区B位于非注视区A2和注视区A3之间,且与非注视区A1对应的移位寄存单元的数量等于与非注视区A2对应的移位寄存单元的数量与注视区A3的移位寄存单元的数量之和。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奇数帧显示画面中,非注视区A1和注视区B的第一时钟信号(高电平)的时长大于非注视区A2和非注视区A3的第一时钟信号(高电平)的时长,即对非注视区A1和注视区B的显示数据进行更新。需要说明的是,与非注视区A3的对应的级数最小的移位寄存单元的级数,大于与非注视区A1和注视区B对应的级数最大的移位寄存单元的级数,因此,在这一帧的显示画面中,时钟信号传递至与注视区B对应的最后一级移位寄存单元即可,而与非注视区A3对应的移位寄存单元无需进行时钟信号的传递也不影响这一帧的显示数据的更新。

而在偶数帧显示画面中,非注视区A2、注视区B和非注视区A3的第一时钟信号(高电平)的时长大于非注视区A1的第一时钟信号(高电平)的时长,即对非注视区A2、注视区B和非注视区A3进行数据更新。

也就是在连续的2帧显示画面中,注视区B完成了2次显示数据的更新,而非注视区则完成了1次显示数据的更新。

由于无需对本级栅极线输出栅极扫描信号的移位寄存单元仅需将时钟信号传递至下一级移位寄存单元,该时钟信号的传递时间远低于对本级栅极线输出栅极扫描信号的时间,因此,将无需进行显示数据更新的剩余部分非注视区进行信号传递的时间近似为0。

假设注视区为整个显示区的20%,而非注视区则占整个显示区的80%,若连续的2帧显示画面完成对非注视区的显示数据的一次更新,则本实施例提供的驱动方法对每一帧显示数据的更新时间约为现有驱动方法(全部显示区均进行显示数据更新)对每一帧显示数据的更新时间的60%;若连续的4帧显示画面完成对非注视区的显示数据的一次更新,则本实施例提供的驱动方法对每一帧显示数据的更新时间约为现有驱动方法对每一帧显示数据的更新时间的40%。

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预先设定M的数值,例如连续2帧、连续3帧、连续4帧以及连续5帧等完成对非注视区的一次显示数据的更新;也可以根据显示需求对M的数值进行调整,例如,当非显示区为静态时,可以增大M的数值。

应用本申请实施例,至少能够实现如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位寄存单元、移位寄存器、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通过将移位寄存单元的输出模块与第一扫描控制端电连接,将移位寄存单元的扫描控制模块与第二扫描控制端电连接,并通过对第一扫描控制端和第二扫描控制端的输入信号的控制,从而控制移位寄存单元是否对本级栅极线进行扫描;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显示面板中,可以在一帧显示画面中,仅对部分区域的栅极线进行扫描,而另一部分区域可以不对栅极线进行扫描,仅是通过第一输出端向下一级移位寄存单元传输第一时钟信号作为下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的启动信号,因此非注视区能够快速完成信号传递,使得一帧显示画面的扫描时间能够减少,从而提升显示画面的扫描频率,提升用户的体验;并且,由于非注视区无需对栅极线进行扫描,也就无需对非注视区的数据信号进行更新,因此能够大幅降低数据的传输量,降低驱动的负载。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附图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其可以以其他的顺序执行。而且,附图的流程图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其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他步骤或者其他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以上仅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相关技术
  • 移位寄存器单元、移位寄存器电路及驱动方法、显示面板
  • 移位寄存器单元、移位寄存器电路及驱动方法、显示面板
技术分类

06120112938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