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安装架组件和窗式空调器组件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29:13


安装架组件和窗式空调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的安装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安装架组件和窗式空调器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窗式空调器通常是直接放置在安装在窗口处的安装架组件上,其利用窗式空调器自身的重力进行固定。这样,使得窗式空调器的安装不稳定,比如其比较容易被向上抬翻到室外,或被向下压倾倒于室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安装架组件,旨在解决窗式空调器的安装不稳定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安装架组件,用于安装窗式空调器,所述安装架组件包括:

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一端用于安装于窗框的内侧,另一端伸出于室外;以及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上端用于连接于窗式空调器;所述连接件连接于所述支撑架,和/或,所述连接件的下端用于抵接于窗台的台面。

可选地,所述连接件用于设于窗框的内侧;和/或,所述连接件的上端用于连接于窗式空调器的侧部。

可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上端用于连接于窗式空调器,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下端用于抵接于窗台的台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件具有在上下方向上依次分布的多个支撑连接位,所述支撑连接位用于与窗式空调器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件上设有第三连接过孔,所述第三连接过孔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条孔,所述第三连接过孔限定出多个所述支撑连接位。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竖向支撑板、设于所述竖向支撑板下端的水平抵接板和侧向抵接板,多个所述支撑连接位设于所述竖向支撑板,所述水平抵接板向靠近或远离所述窗框的方向延伸,所述水平抵接板的下侧缘用于与窗台的台面抵接;所述侧向抵接板设于所述水平抵接板的远离所述竖向支撑板的一端、并向一侧延伸,所述侧向抵接板的下侧缘用于与窗台的台面抵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件还包括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支撑架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支撑件。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件相对于第二支撑件在上下方向上可移动设置,以使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的连接位置相对于窗台的高度可调;和/或,

所述第一支撑件相对于第二支撑件在远离或靠近所述窗框的方向上可移动设置,以使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的连接位置与支撑架之间的距离可调。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件上设有第一连接过孔,所述第二支撑件上设于与所述第一连接过孔配合连接的第二连接过孔;和,

所述第一连接过孔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条孔;和/或,

所述第二连接过孔为在远离/靠近所述窗框的方向上延伸的长条孔;和/或,

所述第一连接过孔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三连接过孔为同一长条孔。

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水平支撑板、竖向连接板和侧向连接板,所述水平支撑板向远离所述窗框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接过孔设于所述水平支撑板;所述竖向连接板设于所述水平支撑板的靠近所述窗框的一端,所述竖向连接板向下延伸;所述侧向连接板设于所述竖向连接板的下端,所述侧向连接板沿窗台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侧向连接板连接于所述支撑架。

可选地,所述支撑架包括用于固定抵接于所述窗框的内侧面的横向固定件,所述横向限位件沿窗台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横向固定件包括横向限位件和分别设于所述横向限位件两端的两个横向延伸件,所述横向延伸件的远离所述横向限位件的一端用于与窗口的侧壁连接;所述横向延伸件与横向限位件在窗台的长度方向上可移动配合设置,以使所述横向固定件在窗台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可调;

所述连接件安装于所述横向延伸件。

可选地,所述连接件相对于所述横向延伸件在所述横向延伸件的长度方向上可移动设置,以使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横向延伸件的连接位置在所述横向延伸件的长度方向上可调。

可选地,所述横向延伸件的第一延伸侧板上设有在所述横向延伸件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三连接孔,所述连接件的侧向连接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三连接孔配合连接的第四连接孔。

可选地,所述第四连接孔为沿所述横向延伸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条孔;和/或,

所述横向延伸件的第二延伸侧板上设有在所述横向延伸件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分布的多个第六连接孔,所述第六连接孔用于与所述第四连接孔配合连接。

可选地,所述支撑架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包括内侧支撑部、外侧支撑部和中间连接部,所述内侧支撑部设于窗台的上方,并与所述横向限位件连接;所述外侧支撑部伸出于室外,所述外侧支撑部低于所述内侧支撑部,所述中间连接部连接内侧支撑部和外侧支撑部。

可选地,所述支撑板在所述窗台的长度方向上设有两个,所述支撑架还包括横向连接板,所述横向连接板连接两个所述支撑板。

可选地,所述横向支撑板设于所述外侧支撑部的上方,所述外侧支撑部的远离所述窗框的一端设有朝上延伸的第一翻折抵接部,所述横向连接板的侧缘设有向上延伸的两个第二翻折抵接部,所述第二翻折抵接部对应所述第一翻折抵接部设置,且第二翻折抵接部与所述第一翻折抵接部连接。

可选地,所述横向连接板的两端分别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一翻折板,所述横向连接板的侧缘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二翻折板,所述支撑板卡接于所述第一翻折板与所述第二翻折板之间。

可选地,所述安装架组件室外斜支撑,所述室外斜支撑的上端可调整位置地连接于所述外侧支撑部,所述室外斜支撑的下端用于抵接于墙体。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窗式空调器组件,包括:

如上所述的安装架组件,所述安装架组件用于安装在墙体的窗口处;以及

窗式空调器,所述窗式空调器安装于所述安装架组件。

可选地,所述窗式空调器具有分隔槽,所述分隔槽将窗式空调器分割成室内部分和室外部分,所述分隔槽用于供设于窗口处的遮挡件伸入。

可选地,所述窗式空调器组件还包括安装座和密封件,所述安装座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分隔槽,所述密封件与所述安装座插置连接,所述密封件适用于通过发生形变而与所述安装座过盈配合固定,所述密封件通过所述安装座带动以在收纳状态和工作状态之间切换;其中:

在所述收纳状态下,所述密封件收纳于所述分隔槽内;

在所述工作状态下,所述密封件从所述分隔槽侧向伸出,适用于供所述遮挡件和/或所述窗口的侧壁抵持。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连接件连接支撑架和窗式空调器的侧部,可对窗式空调器进行固定,具体为可对窗式空调器的室内部分进行限制,从而不仅可防止窗式空调器的室内部分被向上抬翻到室外,还可以防止窗式空调器的室内部分被向下压倾倒于室内,进而可提高窗式空调器的安装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窗式空调器组件安装到窗口处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安装架组件安装到窗口处的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4为图3中仪安装板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安装架组件沿图3中Ⅰ-Ⅰ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图5中支撑脚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5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图3中安装架组件的侧视图;

图10为安装架组件沿图9中Ⅱ-Ⅱ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室外斜支撑上端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图3安装架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4为图12中其中一个支撑脚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5为图12中水平仪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6为图12中横向延伸件左端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7为图12中横向连接板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8为图12中安装架组件的俯视图;

图19为图18中仪安装壳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20为图18中安装架组件的左视图;

图21为图20中仪安装壳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22为图20中横向限位件和仪安装壳的俯视图;

图23为仪安装壳沿图22中Ⅲ-Ⅲ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24为图12中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图24中横向限位件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本发明提出一种安装架组件和窗式空调器组件,如图1-25所示,所述窗式空调器组件1000包括窗式空调器200和该安装架组件100。

如图1和3所示,所述安装架组件100安装在墙体300的窗口处,以将放置件支撑和固定在墙体300上;其中,放置件可选为窗式空调器200等,下文以窗式空调器200为例进行说明。其中,所述窗口包括窗台302,所述窗台302上设有窗框301。其中,窗台302的长度方向即为窗口的宽度方向。

如图3和12所示,所述安装架组件100包括支撑架10、连接件20和室外斜支撑30。

其中,如图1所示,所述支撑架10(用于)设于窗式空调器200的底部,所述支撑架10的一端安装于窗框301的内侧,所述支撑架10的另一端伸出于室外。具体的,所述支撑架10的内端(朝向室内的一端)固定安装于窗框301的内侧,外端(朝向室外的一端)伸出窗外。如图1所示,所述窗式空调器200放置在支撑架10上。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内、外……),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1和图12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12所示,所述支撑架10包括(用于)设于所述窗式空调器的底部的支撑板11,所述支撑板11的一端设于窗台302,另一端伸出于窗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11沿所述窗式空调器的长度方向延伸。

具体的,如图3和图12所示,所述支撑板11包括内侧支撑部111、外侧支撑部113和中间连接部112,所述内侧支撑部111设于窗台302的上方,所述外侧支撑部113伸出于室外,所述外侧支撑部113低于所述内侧支撑部111,所述中间连接部112连接内侧支撑部111和外侧支撑部113。具体而言,所述中间连接部112倾斜设置,所述内侧支撑部111连接于中间连接部112的一端(即内端)、并向室内方向延伸,所述外侧支撑部113连接于中间连接部112的另一端(即外端)、并向室外方向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5、9和图12所示,所述内侧支撑部111和外侧支撑部113均呈水平设置,且所述外侧支撑部113位于内侧支撑部111的下方,所述中间连接部112倾斜设置以连接内侧支撑部111和外侧支撑部113。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窗式空调器200具有分隔槽201,所述分隔槽201将窗式空调器200分割成室内部分200a和室外部分200b,所述分隔槽201设于内侧支撑部111的上方,所述室外部分200b的外端设于外侧支撑部113,所述室外部分200b的内端可选地设于内侧支撑部111。所述分隔槽201用于供设于窗口处的遮挡件伸入。

所述窗式空调器组件1000还包括安装座(图未示)和密封件(图未示),所述安装座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分隔槽201,所述密封件与所述安装座插置连接,所述密封件适用于通过发生形变而与所述安装座过盈配合固定,所述密封件通过所述安装座带动以在收纳状态和工作状态之间切换;其中:

在所述收纳状态下,所述密封件收纳于所述分隔槽201内;

在所述工作状态下,所述密封件从所述分隔槽201侧向伸出,适用于供所述遮挡件和/或所述窗口的侧壁抵持。

具体的,所述窗式空调器包括壳体(图未标)、以及设于壳体内的压缩机、室外侧换热器、室外侧风机、室内侧换热器及室内侧风机(图未示),其中,分隔槽201设于壳体上,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室外侧换热器、所述室外侧风机设于所述室外部分200b,所述室内侧换热器和所述室内侧风机安装于所述室内部分200a。

当所述窗式空调器安装到墙体300的窗口上之后,所述室内部分200a位于室内,所述室外部分200b位于室外。这样不仅可以阻隔噪音,达到降噪效果;并且,还可以供设于窗口处的遮挡件伸入到分隔槽201内,减少窗式空调器对遮挡件的干涉。应说明的是,遮挡件可以遮挡光线的窗帘、或窗百叶、或窗扇等,也可以是其他可以遮挡外部物体进入室内的防护窗板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将密封件与安装座插置连接,密封件适用于通过发生形变而与安装座过盈配合固定,使得密封件与安装座两者的装配不需要螺钉结构或卡扣结构等零部件,装配过程较为简单,操作难度低,有助于提高装配效率。所述形变可以是柔性变形或弹性变形均可。

再者,密封件通过安装座带动可在收纳状态和工作状态之间切换。其中,在所述收纳状态下,密封件收纳于分隔槽201内,以充分利用该分隔槽201收纳密封件,减少窗式空调器的整机体积,便于收纳或包装运输。在所述工作状态下,密封件从分隔槽201侧向伸出,适用于供遮挡件和/或窗户的内壁抵持,以将遮挡件和安装口内壁之间的间隙密封,以减少冷量或热量向室外泄漏,避免室外环境中的水从间隙落入到室内中,大大增强了密封效果。

此外,由于密封件可柔性或弹性形变,从而使得遮挡件向下抵持到密封件的表面上时,密封件也会发生微小形变,从而可以使得密封件和遮挡件之间的密封更紧密,不易在密封件和遮挡件之间形成间隙,提高密封效果,有效增强防水防漏冷热量的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12所示,所述支撑架10还包括横向固定件1,所述横向固定件1沿窗台302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横向固定件1(用于)固定抵接于窗框301的内侧面(即窗框301的朝向室内的侧面),所述支撑板11的内端连接于横向固定件1,以将支撑板11固定。具体的,所述内侧支撑部111的内端与横向固定件1连接,所述内侧支撑部111的底部抵接于窗框301的上部。可选地,所述横向固定件1具有与窗框301的内侧面抵接的抵接面。

如此,通过设置横向固定件1以与窗框301的内侧面固定抵接,可使得支撑架10与窗框301和墙体300等的连接牢固,从而可提高窗式空调器200的安装稳定性。而且,横向固定件1与支撑板11还可形成台阶结构,以在安装支撑架10时起到快速定位的作用。

具体的,横向固定件1设于窗式空调器200的下方。

可选地,所述内侧支撑部111的内端与横向固定件1通过螺钉锁附结构连接。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横向固定件1的结构形式有很多,如块状、板状、或管状等。同时,所述横向固定件1可以为一体成型部件,也可以为组件。下文以横向固定件1为组件为例进行说明。

进一步地,如图3、12、18和24所示,所述横向固定件1包括横向限位件12,所述横向限位件12沿窗台302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横向限位件12(用于)固定抵接于窗框301的内侧面,所述支撑板11的内端连接于横向限位件12,以将支撑板11固定。

可选地,所述横向限位件12设于窗式空调器200的室内部分200a的下方。

可选地,所述横向限位件12的长度与窗式空调器200的宽度(即在窗台302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相当,即是说,所述横向限位件12的长度可略大于窗式空调器200的宽度,也可等于窗式空调器200的宽度,还可以略小于窗式空调器200的宽度。

进一步地,如图3、12、18和24所示,所述横向固定件1还包括设于横向限位件12两端的两个横向延伸件13,所述横向延伸件13沿所述窗台302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横向延伸件13的远离横向限位件12的一端(用于)与窗口的侧壁连接,以将横向限位件12和横向固定件1固定抵接于窗框301的内侧面。如此,可保证/提高支撑架10的安装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3、12、18和24所示,所述横向延伸件13与横向限位件12在窗台302的长度方向上可移动配合设置,以使横向固定件1在窗台302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可调。如此,可使得支撑架10可适用于不同宽度的窗口,扩大支撑架10和安装架组件100的适用范围,提高支撑架10和安装架组件100的通用性。

进一步地,所述横向限位件12上设有在窗台302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安装位,所述横向延伸件13上设有与第一安装位配合连接的第二安装位。如此,可保证横向限位件12与横向延伸件13的可靠配合。可以理解,所述第二安装位可择一地与其中一个第一安装位配合连接,以使横向固定件1在窗台302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可调。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所述横向限位件12呈管状设置,所述横向延伸件13可滑动地安装在横向限位件12内。

进一步地,如图24和25所示,所述横向限位件12包括限位顶板121、第一限位侧板122、第二限位侧板123和两个限位底板124。

如图12所示,所述限位顶板121朝上设置。

如图24和25所示,所述第一限位侧板122和第二限位侧板123分别设于在限位顶板121的相对的两侧缘,所述第一限位侧板122的长度大于第二限位侧板123的长度,并在第一限位侧板122的两端分别形成两个超出部,所述超出部在窗台302的长度方向上凸出第一限位侧板122。所述第一安装位可设于第一限位侧板122或第二限位侧板123。

如图24和25所示,两个限位底板124分别设于第一限位侧板122的两端,所述限位底板124与所述限位顶板121相对设置;可选地,所述限位底板124设于超出部。

所述限位顶板121、第一限位侧板122、第二限位侧板123和限位底板124之间围合形成安装空间,两个限位底板124之间形成有与安装空间连通的第一敞口125,所述限位底板124与限位顶板121在第二限位侧板123所在侧形成有与安装空间连通的第二敞口126。

其中,所述横向限位件12可选为冲压件。

如图12、16、24和25所示,所述横向延伸件13包括延伸底板131、第一延伸侧板132和第二延伸侧板133,所述第一延伸侧板132和第二延伸侧板133分别设于延伸底板131的相对的两侧缘。

所述横向延伸件13可滑动地安装在安装空间内,所述延伸底板131与限位顶板121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延伸侧板132与第一限位侧板122相邻设置,所述第二延伸侧板133与第二限位侧板123相邻设置。

如此,通过以上设置,可在横向限位件12上形成第一敞口和第二敞口,在冲压生产横向限位件12时,可便于设计和生产模具,从而可便于降低横向限位件12的生产难度,实现批量生产,降低生产成本、节约材料;还可以保证横向限位件12的结构强度,以保证/提高对窗式空调器的支撑效果。

同时,通过在横向限位件12上形成第二敞口126可便于引导横向延伸件13插入到安装空间内,以降低横向固定件的安装难度;而且通过在横向限位件12上形成第一敞口125和第二敞口126可减小横向延伸件13与横向限位件12之间的摩擦,以便于横向延伸件13在安装空间内滑动。

此外,通过以上设置,还可以简化横向延伸件13的结构,且通过使延伸底板131与限位顶板121相对设置,还可以提高横向限位件12与横向延伸件13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地,如图25所示,所述限位底板124与第二限位侧板123在窗台302的长度方向(即横向限位件12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以在第二限位侧板123与第二敞口126之间形成与安装空间连通的第三敞口127。如此,可减小横向延伸件13与横向限位件12之间的摩擦,以便于横向延伸件13插入到安装空间内。

此外,通过设置第一敞口125、第二敞口126和第三敞口127,便于实现开模以实现批量生产。

进一步地,如图25所示,所述横向限位件12为一体折弯结构。

进一步地,如图12、16、24和25所示,所述第一安装位为设于第一限位侧板122上并贯穿第一限位侧板122的第一连接孔1221,所述第二安装位为设于第一延伸侧板132上并贯穿第一延伸侧板132的第二连接孔。

紧固件(如螺钉、或销等)依次穿过第一连接孔1221和第二连接孔以连接第一限位侧板122和第一延伸侧板132,以保证横向固定件1的长度稳定,由此保证支撑架10的可靠性。

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侧板122朝向室内方向设置。所述第二限位侧板123(用于)与窗框301的内侧面抵接,所述限位底板124用于朝向窗台302的台面设置。可选地,所述限位底板124与窗台302的台面抵接。

进一步地,如图16和24所示,所述横向延伸件13还包括延伸安装部134,所述延伸安装部134设于所述延伸底板131的远离所述横向限位件12的一端,所述延伸安装部134(用于)与窗口的侧壁连接。如此,通过设置延伸安装部134可将横向延伸件13固定在窗口的侧壁上,从而可将横向固定件1固定抵接于窗框301的内侧面。

如图16和24所示,所述延伸安装部134包括由所述延伸底板131的远离所述横向限位件12的一端向一侧折弯延伸的延伸安装板1341,所述延伸安装板1341(用于)与窗口的侧壁连接。

可选地,所述延伸安装板1341上设有连接过孔(图未标),紧固件(螺钉等)(图未标)穿过连接过孔而(用于)与窗口的侧壁螺纹连接。其中,所述连接过孔可选为螺纹孔,以提高连接强度和连接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延伸安装板1341与延伸侧板位于延伸底板131的同一侧。

进一步地,如图16和24所示,所述延伸安装部134还包括设于延伸安装板1341相对的两侧缘的两个延伸加强板1342,所述延伸加强板1342设于延伸侧板的内侧或外侧。如此,可增强延伸安装部134的结构强度,以增强延伸安装部134与窗口的侧壁的连接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延伸加强板1342设于延伸侧板的外侧。

可选地,所述延伸加强板1342与延伸侧板固定连接(如焊接、或螺纹结构连接等)。

进一步地,如图1、2和12所示,所述连接件20(用于)设于窗口处,所述连接件20的上端(用于)连接于窗式空调器200;所述连接件20连接于支撑架10或窗框301,和/或,所述连接件(20)的下端用于抵接于窗台302的台面。即是说,1)在部分实施例中,可以使所述连接件20的上端连接于窗式空调器200,所述连接件20的下端抵接于窗台302的台面;2)在部分实施例中,可以使所述连接件20连接在支撑架10的内端或窗框301,并使所述连接件20的上端连接于窗式空调器200;3)在部分实施例中,可以使所述连接件20安装于支撑架10的内端或窗框301,并使所述连接件20的上端连接于窗式空调器200的侧部,且所述连接件20的下端抵接于窗台302的台面。

在具体实施时,所述连接件20既可以设置在窗框301的内侧(即朝向室内的一侧),也可以设置在窗框301的外侧(即朝向室外的一侧)。

其中,当连接件20设置在窗框301的内侧时,对于“所述连接件20的上端连接于窗式空调器200,所述连接件20的下端抵接于窗台302的台面”的方案,在窗式空调器200被向下压时,连接件20可支撑窗式空调器200,以防止窗式空调器200被向下压倾倒于室内,如此,可以防止窗式空调器200被向下压倾倒于室内,从而可提高窗式空调器200的安装稳定性。2)对于“使所述连接件20连接在支撑架1或窗框301上,所述连接件20的上端连接于窗式空调器200”的方案,可以提高窗式空调器200的安装稳定性,具体为:连接件20可对窗式空调器200的进行限制,如在窗式空调器200被向上抬时,连接件20可拉扯窗式空调器200,以防止窗式空调器200被向上抬翻到室外;又如在窗式空调器200被向下压时,连接件20可支撑窗式空调器200,以防止窗式空调器200被向下压倾倒于室内;即是说,通过设置连接件20以连接支撑架10和窗式空调器,不仅可防止窗式空调器200被向上抬翻到室外,还可以防止窗式空调器200被向下压倾倒于室内。3)对于“使所述连接件20安装于支撑架10的内端或窗框301,并使所述连接件20的上端连接于窗式空调器200的侧部,且所述连接件20的下端抵接于窗台302的台面”的方案,不仅可防止窗式空调器200被向上抬翻到室外,还可以防止窗式空调器200被向下压倾倒于室内,而且还可以提高窗式空调器200被向下压对窗式空调器200的支撑效果,以进一步地防止窗式空调器200的室内部分200a被向下压倾倒于室内。

其中,当连接件20设置在窗框301的外侧时,1)对于“所述连接件20的上端连接于窗式空调器200,所述连接件20的下端抵接于窗台302的台面”的方案,连接件20可辅助支撑架10对窗式空调器200进行支撑,以提高窗式空调器200的安装稳定性。2)对于“使所述连接件20连接在支撑架1或窗框301上,所述连接件20的上端连接于窗式空调器200”的方案,可以提高窗式空调器200的安装稳定性,具体为:连接件20可对窗式空调器200的进行限制,如在窗式空调器200被向上抬时,连接件20可拉扯窗式空调器200,以防止窗式空调器200被向上抬翻到室外;又如在窗式空调器200被向下压时,连接件20可拉扯窗式空调器200,以防止窗式空调器200被向下压倾倒于室内;即是说,通过设置连接件20以连接支撑架10和窗式空调器,不仅可防止窗式空调器200被向上抬翻到室外,还可以防止窗式空调器200被向下压倾倒于室内。3)对于“使所述连接件20安装于支撑架10或窗框301,并使所述连接件20的上端连接于窗式空调器200的侧部,且所述连接件20的下端抵接于窗台302的台面”的方案,不仅可防止窗式空调器200被向上抬翻到室外,还可以防止窗式空调器200被向下压倾倒于室内,而且连接件20还可辅助支撑架10对窗式空调器200进行支撑,以提高窗式空调器200的安装稳定性。

下文以连接件20设置在窗框301的内侧为例进行说明。即,所述连接件20设置在窗框301的内侧,所述连接件20的上端用于连接于窗式空调器200;所述连接件20连接于所述支撑架10的内端,和/或,所述连接件20的下端用于抵接于窗台302的台面。如此,可使连接件20能够实现在室内安装,且具有较大的安装空间,从而可便于安装连接件2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20安装于所述横向延伸件13。

进一步地,如图1、2和12所示,所述连接件20的上端(用于)连接于窗式空调器200的侧部,如此,不仅可以增大连接件20的安装空间,还可以增大连接件20与窗式空调器200的作用力臂,从而可提高窗式空调器200的安装稳定性。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的上端也可以连接于窗式空调器的底部,或者,所述连接件的上端也可以既连接于窗式空调器的底部,又连接在窗式空调器的侧部。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连接件20既可以为一体成型的部件,也可以组件;在以下的实施例中,为了使连接件20具有更多的作用,将连接件20设计为组件,具体见下文。

进一步地,如图1、2和12、13所示,所述连接件20包括连接于支撑架10的内端的第一支撑件21,所述第一支撑件21的下端(用于)抵接于窗台302的台面,所述第一支撑件21的上端(用于)连接于窗式空调器200的侧部。如此,可防止窗式空调器200的室内部分200a向下翻转,以防止窗式空调器200的室内部分200a被向下压倾倒于室内。

进一步地,如图1、2和12、13所示,所述第一支撑件21具有在上下方向上依次分布的多个支撑连接位,所述支撑连接位用于与窗式空调器200连接。如此可使多个支撑连接位择一地与窗式空调器连接,以使第一支撑件能够适用窗式空调器200与不同类型窗台302之间的间距,从而可提高连接件20的适用性。

进一步地,如图1、2和12、13所示,所述第一支撑件21上还设有第三连接过孔,所述第三连接过孔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条孔,所述第三连接过孔限定出多个所述支撑连接位。所述窗式空调器200的侧部上设有与所述第三连接过孔配合连接的预设连接位202。具体的,所述预设连接位202可以为但不限于螺纹连接孔、或螺柱等。

如此,通过长条孔来形成多个所述支撑连接位,可便于支撑连接位与预设连接位202对位,以便于安装。

进一步地,如图1、2和12、13所示,所述连接件20还包括第二支撑件22,所述第二支撑件2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支撑架10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件22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支撑件21,以将第一支撑件21连接于支撑架10的一端。如此,可便于将第一支撑件21安装于支撑架10;同时,在窗式空调器200被向上抬时,第二支撑件22可通过第一支撑件21拉扯窗式空调器200,以防止窗式空调器200的室内部分200a被向上抬翻到室外。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件22的另一端也可直接连接在窗框301上,以将第一支撑件21固定。

进一步地,如图1、2和12、13所示,所述第一支撑件21相对于第二支撑件22在上下方向上可移动设置,以使第一支撑件21与第二支撑件22的连接位置相对于窗台302的台面的高度(即与窗台302的台面之间的距离)可调,并可使第一支撑件21与窗式空调器200的连接位置的相对于窗台302的台面高度可调,以使第一支撑件21的下端能够抵接于窗台302的台面,以适用第二支撑件22与不同窗台302之间的间距、并适用窗式空调器200与不同窗台302之间的间距,从而使连接件20适用不同类型的窗台302。

进一步地,如图1、2和12、13所示,所述第一支撑件21相对于第二支撑件22在远离或靠近所述窗框301的方向上可移动设置,以使第一支撑件21与第二支撑件22的连接位置与窗框301之间的距离可调,以适用第一支撑件21与不同窗式空调器200的连接位置与窗框301之间的距离,以使连接件20适用不同长度的窗式空调器200。

进一步地,如图1、2和12、13所示,所述第一支撑件21上设有第一连接过孔211,所述第一连接过孔211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条孔,所述第二支撑件22上设于与所述第一连接过孔211配合连接的第二连接过孔221,以使所述第一支撑件21相对于第二支撑件22在上下方向上可移动设置。

具体的,紧固件(如螺栓/螺钉等)依次穿过第一连接过孔211和第二连接过孔221以连接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

如此,当紧固件处于松弛/松开状态时,第一支撑件21可上下移动,以使第一支撑件21的下端抵接于窗台302的台面;当第一支撑件21移动至预设装配位置时,使紧固件处于紧固(如锁紧)状态,以固定连接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

进一步地,如图1、2和12、13所示,所述第一连接过孔211与第三连接过孔为同一长条孔。如此,通过使用同一长条孔以分别与窗式空调器200和第二支撑件22连接,可简化第一支撑件21的结构。

进一步地,如图1、2和12、13所示,所述第二连接过孔221为在远离/靠近所述窗框301的方向上延伸的长条孔,以使所述第一支撑件21相对于第二支撑件22在远离或靠近所述窗框301的方向上可移动设置。如此,当紧固件处于松弛/松开状态时,第一支撑件21可向远离或靠近所述窗框301的方向移动,以使第一支撑件21与第二支撑件22的连接位置与支撑架10之间的距离可调。

需要指出的是,通过使第一连接过孔211与第二连接过孔221形成十字交叉结构,使得第一支撑件21既可以上下移动,又可以向远离或靠近所述窗框301的方向移动,从而可提高连接件20的适用性。

进一步地,如图1、2和12、13所示,所述第一支撑件21为板状结构。如此,可简化第一支撑件21的结构。

进一步地,如图1、2和12、13所示,所述第一支撑件21包括竖向支撑板212和设于所述竖向支撑板212下端的水平抵接板213,所述第一连接过孔211设于所述竖向支撑板212,所述水平抵接板213向靠近或远离所述窗框301的方向延伸,所述水平抵接板213的下侧缘(用于)与窗台302的台面抵接。如此,通过设置水平抵接板213,可便于增大第一支撑件21与窗台302的台面抵接时的作用面积,以使第一支撑件21较稳定地抵接于窗台302的台面。所述竖向支撑板212的侧面与窗式空调器200的侧面贴合。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水平抵接板213向靠近所述窗框301的方向延伸,以便于减小连接件20的安装空间。

进一步地,如图1、2和12、13所示,所述第一支撑件21还包括侧向抵接板214,所述侧向抵接板214设于所述水平抵接板213的远离所述竖向支撑板212的一端,并向一侧折弯延伸,所述侧向抵接板214的下侧缘(用于)与窗台302的台面抵接,以使第一支撑件21较稳定地抵接于窗台302的台面。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水平抵接板213与侧向抵接板214垂直设置。

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为了提高使第一支撑件21较稳定地抵接于窗台302的台面,还可以在水平抵接板213的下侧缘设置向一侧折弯延伸的折弯抵接部,所述折弯抵接部(用于)与窗台302的台面抵接,以使第一支撑件21较稳定地抵接于窗台302的台面。

进一步地,如图1、2和12、13所示,所述第二支撑件22为板状结构。如此,可简化第二支撑件22的结构。

进一步地,如图1、2和12、13所示,所述第二支撑件22包括向远离所述窗框301的方向延伸的水平支撑板222、以及沿所述窗台30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侧向连接板224,所述第二连接过孔221设于所述水平支撑板222,所述侧向连接板224连接于所述支撑架10,以使所述第二支撑件22安装于支撑架10。可选地,所述水平支撑板222与竖向支撑板212贴合,所述侧向连接板224贴合连接于第一延伸侧板132。如此,可使得第二支撑件22固定连接于支撑架10。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侧向连接板224也可直接连接在窗框301上。

进一步地,如图1、2和12、13所示,所述第二支撑件22还包括设于所述水平支撑板222的靠近所述窗框301的一端的竖向连接板223,所述竖向连接板223向下延伸,所述侧向连接板224设于所述竖向连接板223的下端,并向一侧折弯延伸。如此,可增高第二连接过孔221的高度,以增高第一支撑件21与第二支撑件22的连接位置与窗台302的台面之间的距离,以增强第一支撑件21的安装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1、2和12、13所示,所述侧向抵接板214的折弯方向与侧向连接板224的折弯方向相反。如此,可通过连接件20的安装稳定性,从而可提高对窗式空调器200的支撑效果。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20(具体为第二支撑件22)安装在所述横向固定件1上,可选地,所述连接件20(具体为第二支撑件22)安装在横向延伸件13上。如图1、2和12、13所示,所述侧向连接板224连接在所述第一延伸侧板132上。

进一步地,如图1、2和12、13所示,所述连接件20(具体为侧向连接板224)相对于所述横向延伸件13在所述横向延伸件13的长度方向上可移动设置,以使所述连接件20(具体为侧向连接板224)与横向延伸件13(具体为第一延伸侧板132)的连接位置在所述横向延伸件13的长度方向上可调,以可以适用不同宽度的窗式空调器200;并结合横向延伸件13的可移动特点,可适用不同类型的窗口;进而可提高安装架组件100的适用性。

进一步地,如图1、2和12、13、16所示,所述第一延伸侧板132上设有在所述横向延伸件13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三连接孔1322,所述侧向连接板224上设有与所述第三连接孔1322配合连接的第四连接孔225。如此,第四连接孔225可择一地与其中一个第三连接孔1322连接,以使侧向连接板224与第一延伸侧板132的连接位置在所述横向延伸件13的长度方向上可调。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孔设于多个第三连接孔1322的一侧。

具体的,紧固件(如螺钉、或销等)依次穿过第三连接孔1322和第四连接孔225以连接侧向连接板224和第一延伸侧板132,以保证第二支撑件22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1、2和12、13、16所示,所述第四连接孔225为沿所述横向延伸件13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条孔。如此,可提高第四连接孔225与第三连接孔1322的对位范围,从而可实现小距离地移动第二支撑件22,以能够更好地使第一支撑件21与窗式空调器200的侧部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1、2和12、13、16所示,所述连接件20设置有两个,以分别设于所述窗式空调器200的两侧。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连接件20分别安装于两个横向延伸件13上。

进一步地,如图1、2和12、13、16所示,所述第二延伸侧板133上设有第五连接孔1331和在所述横向延伸件13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分布的多个第六连接孔1332,所述第五连接孔1331可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孔1221配合连接,所述第六连接孔1332可用于与所述第四连接孔225配合连接。如此,可使任意一个横向延伸件13既可以插设于横向限位件12的一端,又可以插设于横向限位件12的另一端,从而可提高横向延伸件13使用的便捷性。此外,当第一延伸侧板132上的连接结构(如第二连接孔、或第三连接孔1322)损伤时,还可通过第二延伸侧板133与第二支撑件22、横向限位件12等连接,从而便于提高横向延伸件13的使用寿命。或者,可使第一延伸侧板132与第二延伸侧板133交替使用,以提高横向延伸件13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如图5、9和12所示,所述室外斜支撑30的上端与支撑架10连接,所述室外斜支撑30的下端止抵于墙体300。具体的,所述室外斜支撑30的上端与支撑板11连接。

如此,通过设置室外斜支撑30对支撑板11、支撑架10进行支撑,可提高安装架组件100的安装稳定性,从而可提高对窗式空调器200的安装可靠性。

具体而言,如5、9和12所示,所述室外斜支撑30的上端与外侧支撑部113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5、7、9和12所示,所述室外斜支撑30的上端在所述支撑板11的长度方向上可调整位置(指连接位置)地设在支撑板11上。其中,所述室外斜支撑30的上端在所述支撑板11的长度方向上可调整位置地设在外侧支撑部113上。具体而言,室外斜支撑30可以设在外侧支撑部113的下方,室外斜支撑30可以对外侧支撑部113起到支撑的作用。在安装架组件100的实际安装过程中,由于墙体300的厚度差异等因素,外侧支撑部113伸出窗外的长度存在差异,为了确保室外斜支撑30的两端分别与外侧支撑部113和墙体300紧密接触,室外斜支撑30可以调整其与外侧支撑部113的配合连接位置,由此可以使室外斜支撑30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从而可以提升安装架组件100的适用性,方便用户的实际使用。

如图5、7、9和12所示,所述室外斜支撑30的下端用于抵接于墙体300。

进一步地,如图5、7、9和12所示,所述支撑板11上设有沿所述支撑板11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安装位置,所述室外斜支撑30的上端择一地与其中一个安装位置配合连接。具体而言,多个安装位置设于外侧支撑部113上。如此,当应用于不同厚度的墙体300上时,室外斜支撑30的上端可与不同位置的安装位置配合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5、7、9、10、12和24所示,所述外侧支撑部113的相对两侧缘均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一翻边1131,两个第一翻边1131与外侧支撑部113之间限定出沿所述支撑板1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安装滑槽1132,所述室外斜支撑30的上端在所述支撑板11的长度方向上可滑动地设于安装滑槽1132内。如此,通过使室外斜支撑30的上端可滑动地设于安装滑槽1132内,可便于室外斜支撑30的上端选择连接不同位置的安装位置。

进一步地,如图5、7、9、10、12和24所示,所述第一翻边1131上设有沿所述支撑板11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一通孔1133,两个第一翻边1131上正对设置的两个第一通孔1133限定出所述安装位置。由此可知,多个安装位置的结构简单,室外斜支撑30的上端只需与相应的两个第一通孔1133配合连接即可实现室外斜支撑30的上端与其中一个安装位置的配合连接。

可选地,如图5、7、9、10、12和24所示,所述室外斜支撑30的上端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1133配合连接的第二通孔,插销分别穿过第一通孔1133和第二通孔,从而可使得室外斜支撑30的上端与对应的安装位置配合连接,以使室外斜支撑30的上端固定在外侧支撑部113上。

进一步地,如图5和7所示,所述室外斜支撑30的上端抵接于外侧支撑部113的下表面,如此可减小室外斜支撑30与第一翻边1131处的受力。

如图5和7所示,所述室外斜支撑30的上端具有与外侧支撑部113的下表面贴合连接的上端面,以使室外斜支撑30的上端面可与外侧支撑部113的下表面抵接,以实现室外斜支撑30的上端抵接于外侧支撑部113的下表面。如此,可以增加室外斜支撑30的上端与外侧支撑部113的下表面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室外斜支撑30的上端与外侧支撑部113的下表面之间的摩擦力,以增强室外斜支撑30的支撑效果。同时,还可防止室外斜支撑30绕其上端向上转动,从而提高室外斜支撑30的支撑效果。

其中,所述上端面所在的面为平面。

进一步地,如图10和11所示,至少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翻边1131的下侧缘设有向靠近另一所述第一翻边1131的方向延伸的限位翻边1134,所述室外斜支撑30的上端设有向靠近所述第一翻边1131的方向凸设的限位凸耳322,所述限位凸耳322设于所述限位翻边1134的上方,所述限位翻边1134限位所述限位凸耳322脱离所述安装滑槽1132,以将室外斜支撑30的上端限位在所述安装滑槽1132内。如此,可将室外斜支撑30限位在安装滑槽1132内,如此在安装时,可防止室外斜支撑30从安装滑槽1132内脱落,一方面可避免安装者需要一直手持室外斜支撑30,从而可降低室外斜支撑30的安装难度;另一方面还可避免室外斜支撑30意外坠落以提高安装安全性。此外,还可以提高第一翻边1131的结构强度。

具体的,安装室外斜支撑30时,可先将室外斜支撑30的上端从外侧支撑部113的外端(即远离窗框301的一端)滑入安装滑槽1132内,在限位翻边1134与限位凸耳322的相互作用下,可将室外斜支撑30的上端限位在所述安装滑槽1132内,从而安装者可松开室外斜支撑30而进行其他安装工作。当需要连接室外斜支撑30的上端与第一翻边1131时,可驱动外斜支撑的上端在安装滑槽1132内滑动以使第二通孔与相应的第一通孔1133相对,然后使插销分别穿过第一通孔1133和第二通孔,以使得室外斜支撑30的上端与对应的安装位置配合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第一翻边1131的下侧缘均设有限位翻边1134,所述室外斜支撑30的两侧均设有限位凸耳322。

进一步地,如图10和11所示,所述室外斜支撑30包括斜底板31和设于所述斜底板31的相对两侧缘的两个斜侧板32,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限位凸耳322均设于所述斜侧板32上。如此,既可以减少室外斜支撑30的用材和重量,又可以保证室外斜支撑30的结构强度。

如图9-12所示,所述斜底板31设于所述斜侧板32的远离墙体的一侧。

进一步地,如图10和11所示,所述限位凸耳322为设于所述斜侧板32的侧缘的翻折结构。如此,可减小降低限位凸耳322的成形难度。

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凸耳322也可为凸设于斜侧板32的外侧面的限位柱、或限位块、或隆起部。

进一步地,如图6和7所示,所述斜侧板32的侧缘的上端设有向靠近墙体300的方向凸设的防转凸部321,所述防转凸部321抵接于外侧支撑部113的下表面。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和7所示,防转凸部321向远离斜底板31的方向凸设。如此,可进一步地防止室外斜支撑30绕其上端向上转动,从而提高室外斜支撑30的支撑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和7所示,所述防转凸部321设于限位凸耳322的上方。可以理解,通过限位凸耳322与限位翻边1134的作用可防止室外斜支撑30绕其上端向下转动,同时由于防转凸部321可防止室外斜支撑30绕其上端向上转动,从而可防止室外斜支撑30在安装滑槽内转动或较大幅度转动,如此可实现室外斜支撑30能够在安装滑槽内沿所述支撑板11的长度方向移动/滑动,又能够避免室外斜支撑30在安装滑槽内转动或较大幅度转动。

进一步地,如图24所示,所述中间支撑部的相对两侧缘均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二翻边1111,以提高中间支撑部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地,如图24所示,所述内侧支撑部111的相对两侧缘均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三翻边1121,以提高内侧支撑部111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地,如图5、6、9、10、12和14所示,所述室外斜支撑30的下端设有支撑脚40,以用于与墙体300抵接。所述支撑脚40包括旋转件41和阻尼件42,所述旋转件41具有转动连接位,以可转动地连接在室外斜支撑30的下端,所述旋转件41具有用于朝向墙体300的阻力作用面,所述阻尼件42设于所述阻力作用面,所述阻尼件42用于与墙体300抵接。

如此,旋转件41可以将室外斜支撑30与阻尼件42连接在一起,旋转件41可以相对墙体300进行转动,由此可以使支撑脚40适于与墙体300进行不同倾斜角度的配合。当窗式空调器200放置在安装架组件100上时,安装架组件100可以通过室外斜支撑30将压力传递至旋转件41和阻尼件42,阻尼件42与墙体300紧密地贴合在一起。由于阻尼件42具有较高的摩擦系数,由此可以使支撑脚40与墙体300之间具有较大的摩擦力,从而可以使支撑脚40牢固地止抵在墙体300上,可以使室外斜支撑30与墙体300之间的配合结构更加牢固。

可选地,如图14所示,所述阻尼件42的止抵在墙体300的表面为非光滑面,如此可增大支撑脚40与墙体300之间的摩擦力。

其中,如图14所示,所述阻尼件42的止抵在墙体300的表面上设有在阻尼件42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分布多个防滑凹槽4212,所述防滑凹槽4212沿所述阻尼件42的宽度方向延伸。如此,可增大支撑脚40与墙体300之间的摩擦力。

可选地,所述防滑凹槽4212为呈波浪状,如此可增大支撑脚40与墙体300之间的摩擦力。

可选地,所述旋转件41的强度高于阻尼件42的强度。如此,可提高支撑脚40的可靠性。

可选地,所述阻尼件42为柔性件,如橡胶件等。

进一步地,如图5、6、9、10、12和14所示,所述转动连接位靠近/偏向所述旋转件41的上端设置。如此,一方面可以将压力更好的传递给支撑脚40,从而可使支撑脚40更牢固地抵接在墙面上,以提高支撑脚40的固定稳定性;另一方面,在安装时,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可使得支撑脚40的阻力作用面和阻尼件42自然地朝向墙体300,从而可降低安装难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动连接位设于所述旋转件41的上端。

进一步地,如图5、6、9、10、12和14所示,所述旋转件41包括旋转底板411和设于所述旋转底板411的相对两侧缘的两个旋转侧板412,所述阻力作用面为所述旋转底板411的底面,所述转动连接位设于所述旋转侧板412上,并靠近所述旋转侧板412的上端设置。如此,可使得旋转件41结构简单,便于制作,且具有较强的结构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旋转连接位为贯穿所述旋转侧板412的第一转孔4121。可选地,所述第一转孔4121设于所述旋转侧板412的上端。

进一步地,如图5、6、9、10、12和14所示,所述室内斜支撑的下端设有第二转孔,转轴43分别穿过第一转孔4121和第二转孔以使所述旋转侧板412与室外斜支撑30的下端可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5、6、9、10、12和14所示,两个所述旋转侧板412设于两个斜侧板32之间;具体的,所述斜底板31的下端设有两个避让缺口311,两个所述旋转侧板412分别设于两个避让缺口311内,所述旋转侧板412与所述斜侧板32可转动连接。如此,可避免斜底板31对支撑脚40的旋转造成干扰。

如图5、6、9、10、12和14所示,所述第二转孔设于斜侧板32的下端。

可选地,所述转轴43可为螺栓/螺钉。

进一步地,如图5、6、9、10、12和14所示,所述斜底板31的下端向下凸出于所述斜侧板32的下端。如此,所述斜底板31的下端可用于与旋转底板411抵接,以使旋转底板411和阻尼垫421总是地朝向墙体300,从而可降低安装难度。

进一步地,如图5、6、9、10、12和14所示,所述旋转侧板412的宽度自上而下(即自所述旋转侧板412的上端向所述旋转侧板412的下端)逐渐减小。如此,可便于将压力传递给旋转底板411和阻尼件42。

可选地,所述旋转侧板412的上端边角为弧形边角,如此可减小支撑脚40转动所需的转到空间。

可选地,所述旋转侧板412的下端边角为弧形边角。

进一步地,如图5、6、9、10、12和14所示,所述阻尼件42包括设于所述阻力作用面的阻尼垫421和分别设于所述阻尼垫421的两端的两个垫连接部422,所述垫连接部422为折弯部,两个所述垫连接部422分别包裹于所述旋转底板411的两端(即上端和下端)。如此,通过设置阻尼垫421可便于与墙体300抵接,同时通过设置垫连接部422可便于将阻尼垫421固定于阻力作用面。此外,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支撑脚40的整体结构更加简洁、方便装配。

进一步地,如图5、6、9、10、12和14所示,所述阻尼垫421上凸设有阻尼凸部4211,所述旋转底板411上设有阻尼通孔4111,所述阻尼凸部4211卡接于阻尼通孔4111内。如此,可增强阻尼垫421与旋转件41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可提高支撑脚40的可靠性。

如图5、6、9、10、12和14所示,所述阻尼凸部4211沿所述阻尼垫421的宽度方向延伸。

如图14所示,所述阻尼垫421的用于止抵在墙体300的表面为非光滑面。具体的,所述防滑凹槽4212设置在阻尼垫421上,且沿所述阻尼垫421的宽度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如图5、6、9、10、12和14所示,所述支撑板11在所述窗台302的长度方向/窗式空调器200的宽度方向上设有两个,所述室外斜支撑30对应设有两个。如此,可提高对窗式空调器200的支撑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3、12、17和24所示,所述外侧支撑部113的远离所述窗框301的一端设有朝上延伸的第一翻折抵接部114,所述第一翻折抵接部114可用于窗式空调器200的远离窗框301的侧面抵接、或者可用于防止窗式空调器200下滑而坠落,如此可提高安装架组件100固定和支撑窗式空调器200的安全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3、12、17和24所示,所述支撑架10还包括横向连接板14,所述横向连接板14连接两个所述支撑板11。如此,可提高支撑架10的支撑能力。

如图3、12、17和24所示,所述横向连接板14设于外侧支撑部113的远离所述窗框301的一端。

如图3、12、17和24所示,所述横向支撑板11设于外侧支撑部113的上方。

进一步地,如图3、12、17和24所示,所述横向连接板14的侧缘设有向上延伸的两个第二翻折抵接部141,所述第二翻折抵接部141对应所述第一翻折抵接部114设置,且第二翻折抵接部141与所述第一翻折抵接部114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二翻折抵接部141与所述第一翻折抵接部114通过螺钉锁附结构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3、12、17和24所示,所述第二翻折抵接部141的上端和左右两侧缘均设有向远离窗框301的方向延伸的翻边,所述第一翻折抵接部114设于该三个翻边围合的空间内。

进一步地,如图3、12、17和24所示,所述横向连接板14的两端分别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一翻折板142,所述横向连接板14的侧缘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二翻折板143,所述支撑板11卡接于所述第一翻折板142与第二翻折板143之间。如此,可便于安装横向连接板14。

可以理解,在将安装架组件100安装到窗口处时,需要使横向限位件12组件水平安装在出口处,以保证窗式空调器200能够水平安放,以保证窗式空调器200的运行的质量。为此,所述安装架组件100上还设有水平仪安装结构。具体的,所述水平仪安装结构设于支撑架10的内端,以便于操作者观测水平仪60。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进一步地,如图4、15、及18-24所示,所述安装架组件100上设有水平仪安装部,以用于安装水平仪60。具体的,所述水平仪安装部为设于所述支撑架10的一端、并向远离窗框301的方向凸设的仪安装板15,所述水平仪60可安装在该仪安装板15上。如此,可使安装者在室内就可以观测水平仪60的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仪安装板15设于横向限位件12上。可选地,如图4、15、及18-24所示,所述仪安装板15设于第一限位侧板122的下侧缘。

进一步地,如图4、15、及18-24所示,所述安装架组件100还包括安装壳50,所述安装壳50上设有用于安装水平仪60的容置腔51,所述安装壳50上设有与所述容置腔51连通的可视缺口52,所述安装壳50可拆卸地安装在仪安装板15上。具体的,所述安装壳50上设有用于与水平仪安装部可拆卸连接的可拆连接结构。

如图4、15、及18-24所示,所述水平仪60安装在容置腔51内,所述可视缺口52可裸露出水平仪60,以便于观察水平仪60的状态,从而可根据水平仪60的状态调整横向固定件1的水平状态,以使横向固定件1水平安装,进而使安装架组件100水平安装。

此外,通过使安装壳50可拆卸地安装在仪安装板15上,可根据需要将水平仪60安装在支撑架10上,并在不需要时将水平仪60卸下,以避免损伤水平仪60和安装壳50。

如此,在使用时,只需要将装有水平仪60的安装壳50安装在安装架组件的水平仪安装部上即可,从而可降低水平仪的安装难度。而且,通过安装壳50将水平仪60安装在安装架组件100上,可便于保证/提高水平仪50的测试准确性。

可选地,所述可视缺口52设于所述安装壳50的顶部,以便于观察水平仪60的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壳50卡接于所述仪安装板15,即是说,所述可拆连接结构为用于与水平仪安装部卡接的卡接结构。如此,可使得安装壳50的拆装变得简单、方便。

进一步地,如图4、15、及18-24所示,所述卡接结构包括设于安装壳50的相对的两侧的两个弹性卡臂53,所述弹性卡臂53的下端向下凸出于所述安装壳50的底部,所述弹性卡臂53的下端设有向靠近另一所述弹性卡臂53的方向凸设的卡凸54,所述安装壳50的底部用于抵接于仪安装板15的上表面,所述卡凸54设于所述仪安装板15的下方并与所述仪安装板15的下表面卡接/抵接。

如此,通过弹性卡臂53的弹性可将卡凸54安装到仪安装板15的下方;并且,通过卡凸54与仪安装板15下表面的卡接/抵接,以及所述安装壳50的底部与仪安装板15的上表面的抵接,可使得安装壳50卡接于仪安装板15上。

可选地,所述卡凸54为倒扣,以便于将卡凸54安装到仪安装板15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卡臂53包括凸设于所述安装壳50的侧部并向远离所述安装壳50的方向延伸的水平臂531、以及设于水平臂531的远离所述安装壳50的一端并向下折弯延伸的竖直臂532,所述卡凸54设于所述竖直臂532的下端。如此,通过设置水平臂531可为弹性卡臂53的弹性活动提供弹性空间,通过设置竖直臂532可使卡凸54能够安装到安装版的下方。而且,如此设置还可使得弹性卡臂53能够具有足够的弹性。

可选地,所述竖直臂532与所述水平臂531光滑过渡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4、15、及18-24所示,所述仪安装板15的相对的两侧缘分别设有一个卡接缺口151,所述弹性卡臂53的下端设于所述卡接缺口151内。具体的,所述竖直臂532的下端设于卡接缺口151内。如此,可将卡臂限位在卡接缺口151内,以进一步地对安装壳50进行限位。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直接在仪安装板15上设置卡接通孔,并使卡臂的下端设于卡接通孔内。

进一步地,如图4、15、及18-24所示,所述安装壳50的底部设有与容置腔51连通的安装开口55,如此,可使水平仪60通过该安装开口55安装到容置腔51内。

进一步地,如图23所示,所述容置腔51包括与所述安装开口55相对的顶壁面511、以及连接于所述顶壁面511的相对两侧的两个侧壁面512,所述侧壁面512上凸设有限位凸部513,所述限位凸部513用于将水平仪60限位于所述限位凸部513与所述顶壁面511之间。如此,可将水平仪60安装在容置腔51内。

进一步地,所述顶壁面511的形状与水平仪60的外形相适配,和/或,所述限位凸部513具有朝向所述水平仪60并与所述水平仪60的外形相适配的限位面5131。如此,可便于对水平仪60进行定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平仪60大致呈圆柱状,所述顶壁面511为圆弧面,所述限位面5131为弧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壳50的横截形状为U形。

进一步地,如图23所示,所述限位凸部513还有导向面5132,所述导向面5132的凸设高度自下而上逐渐增大。如此,在安装水平仪60时,可便于将水平仪60引导至限位凸部513的上方,以降低水平仪60的安装难度。

进一步地,如图23所示,所述导向面5132与所述限位面5131光滑过渡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4、15、及18-24所示,所述安装壳50的两端还分别设于有容置腔51连通的端部通孔56。可选地,所述端部通孔56还与安装开口55连通。

进一步地,如图19所示,所述限位凸部513在远离窗框301的方向(即水平仪60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有多个。如此,可提高水平仪60的安装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每个所述侧壁面512上均设有两个限位凸部513。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相关技术
  • 用于窗式空调器的安装架组件和窗式空调器组件
  • 安装架组件和窗式空调器组件
技术分类

06120112945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