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灶用聚能罩及应用有该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50:46


一种灶用聚能罩及应用有该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灶用聚能罩,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应用有该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

背景技术

现有的燃气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锅具搭置在锅支架上来加热,锅与燃烧器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间隔,这样燃气燃烧产生的热能除了用来加热锅外,还有相当一部分逃逸到周围环境中,造成能源浪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近年国内就出现了一些集热聚能结构,如本申请人的申请的ZL201721665758.2(CN207962760U)的中国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燃气灶的聚能罩及应用有该用于燃气灶的聚能罩的灶具》,其公开了一种包括有环形罩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为由上层罩和下层罩构成的双层结构,所述下层罩的底部具有凹凸结构形成向下凸起的凸筋,在现有燃气灶的基础上,增设用于燃气灶的聚能罩,罩体为由上层罩和下层罩构成的双层结构,下层罩的底部具有凹凸结构形成向下凸起的凸筋,利用凹凸结构形成将下层罩的底部分隔成预热二次空气的通道,促进燃气燃烧提高燃气利用率,其中上层罩和下层罩为封闭连接,其内的空气不流动虽然阻隔了上层罩的热量向下层罩的热量传递,但下层罩一般放置在燃气灶的面板或是盛液盘之上,在燃烧器燃烧过程中聚集的热量也容易传导至面板或是盛液盘上,不仅容易引起面板的温升问题,还不能充分回收利用上层罩所聚集的热量。

另外,由于现有的大气式燃烧器一次空气系数一般为0.4-0.7,预混的空气达不到完全燃烧器需要的空气量,加上各种因素,需要一定的二次空气系数补充,并且,为了降低CO的排放,二次空气系数补充应尽可能的充分。目前,灶具燃烧器补充空气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有侧进气和下进气的方式,侧进风的方式即在混气室的侧部开侧向进风口,外部空气通过该侧向进风口进行二次空气补充,下进气的方式即在基座底座开下进风口,灶具下方的空气通过该下进风口进行二次空气补充。其中,虽然侧进风的方式具有进气阻力小,进气量大的优点,但是,现有侧进气的燃烧器还是存在有问题如:一、火盖的内环区需要大量的二次空气,二次空气在向缺口流入的时候容易受到燃烧后的热气流以及外环火孔对二次空气产生的卷吸干扰,并在二次空气流入不足的情况下燃烧不充分,废气排放高;二、现有的燃烧器的侧进风的二次空气的补气方式主要是针对内环区,而若是在燃烧器之外增设聚能圈反而容易遮挡外环区的外环火孔的二次空气的补充,尤其是针对外环区具有内外双环火中内环火的二次空气的补充,为提高火盖内环及外环区的热效率,需要作进一步的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确保向燃烧器提供的侧向二次空气适量的灶用聚能罩。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减少向下的热传导损失的灶用聚能罩。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避免溢液影响的灶用聚能罩。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四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使经灶用聚能罩侧进风的二次空气能合理分配的燃气灶。

为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灶用聚能罩,包括有环形的罩体,罩体的中央形成有环形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位于所述罩体外围的外层罩,所述外层罩与所述罩体之间的第一空腔连通所述环形腔和外界、作为第一补气腔,所述外层罩具有与所述第一补气腔连通的第一入气口,还包括位于所述外层罩之下的底板,所述底板与所述外层罩之间的第二空腔连通所述环形腔和外界、作为第二补气腔。

为了实现二次空气经过第一补气腔时能随着二次空气补给的补给方向缓慢减少,并同时逐渐预热,优选地,所述第一补气腔内还设置有分隔件,该分隔件周边的边缘与所述罩体的底壁相抵以将所述第一补气腔分隔成至少两个子空腔,各个所述子空腔与所述第一入气口相流体连通。通过分隔件将各个子空腔分隔开,具有如下好处:第一:将第一补气腔的第一空腔分隔成多个相对独立封闭空间的子空腔,以有效减少第一空腔内空气的对流换热,还可以减少第一空腔内与第一空腔外空气的对流换热,进一步提高了隔热罩的隔热特性;第二:二次空气经过多个子空腔的后,最终流入子环形腔中的二次空气的量减少;第三:由于隔热罩的隔热特性加强,能使得最终流入子环形腔中的二次空气更容易被充分预热,从而提高燃气利用率。

为了更好地使得二次空气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逐渐能流入各个子空腔中,从而达到二次空气经过第一补气腔时能随着二次空气补给的补给方向缓慢减少,并同时逐渐预热,优选地,沿着所述第一入气口的气流流动方向,相邻所述子空腔的底部沿着自外向内的方向逐渐向上倾斜。

分隔件的设置从结构简单的角度出发,优选地,所述分隔件包括有自内向外、沿径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从而将所述第一补气腔分隔成邻近所述环形腔的第一子空腔、远离所述环形腔的第二子空腔以及位于第一子空腔和第二子空腔之间的第三子空腔,其中所述第一分隔板包括有第一竖向部和第一横向部,所述第一竖向部与所述罩体的底壁相抵,而所述第一横向部与所述罩体的底壁具有第一间隔,从而构成用于向所述环形腔补气的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一横向部沿周向间隔地开设有至少两个与所述第三子空腔相流体连通的通孔,对应地,所述第二分隔板包括有第二竖向部和第二横向部,所述第二竖向部与所述罩体的底壁相抵,而所述第二横向部与所述罩体的底壁具有第二间隔,所述第二横向部与所述第一竖向部之间具有第三间隔,所述第二子空腔内的二次空气至少部分经过第三间隔进入第三子空腔后继而流入所述第一子空腔。

为了使得进入第二子空腔的二次空气缓慢减少,优选地,所述第二子空腔的截面积沿着二次空气的流动方向而逐渐变小。

为了解决第二个技术问题,减少灶用聚能罩向下的热传导损失,优选地,所述罩体包括相互对合的上层罩和下层罩,并且所述的上层罩和下层罩之间形成有第三空腔,所述的上层罩和下层罩在内周缘或/和外周缘的交界处具有沿周向的环形缝,用于连通所述的第三空腔和外界。本方案的第三空腔不仅为开放式的空腔,能使得第三空腔内的空气发生小幅度的流动,能减少上层罩在燃烧过程中集聚的热量传导至下层罩,为了满足环形缝有足够的静止空气层厚度来隔热又避免空气大幅度流动产生的对流换热损失,环形缝需满足不大于2mm,既可以减少两层间的接触面积,减少接触传热损失,又可以保证两层间空气的小幅度流动。

为了避免溢液进入环形缝,优选地,所述上层罩具有邻近所述环形腔的内端缘,所述下层罩具有邻近所述环形腔的内端沿,所述上层罩的内端缘向下延伸有内翻边,所述内翻边能至少局部遮挡所述内端沿,所述环形壁的下端与所述下层罩的内端沿具有第四间隙,所述第四间隙构成连通所述第三空腔和外界的环形缝。

为解决第三个技术问题,优选地,所述上层罩具有凸出其上表面的分隔部,所述分隔部将所述上层罩分隔成位于内侧的聚能区以及位于外侧的储液区。通过储液区的设置使得在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溢液能够存储在储液区中,避免溢液堵塞火孔。

为了更好地实现灶用聚能罩的聚能效果,进一步地,所述聚能区相较所述储液区更为下沉。

为了更好地实现第二补气腔的补气效果,优选地,所述底板自内向外倾斜,其中所述底板的内侧边缘对应所述第一子空腔之第一横向部的中部,并且自外向内逐渐向上倾斜而形成所述第二补气腔的导流边。其中第一补气腔的补气路径为通道为二次空气先从第一入气口进入,再通过截面积逐渐变小的第二子空腔,二次空气缓慢减少,并逐渐预热;行至底板之后再往内走,经过第三子空腔和第一子空腔,其中第三子空腔作为第一补气腔的停留区,该停留区使得二次空气于此处的停留时间变长,从而加强了二次空气停留时间,进一步预热,再最后通过第一横向部的通孔使得被充分预热后的二次空气能够更好地流入第一子空腔;反之,在烹饪过程中的溢液经过第一子空腔、第三子空腔和第二子空腔逐渐向外层罩流出,导流边的设置能够避免溢液继续向内流动。

进一步地,所述下层罩在对应所述第三空腔的底壁上至少有三处下凹而形成支脚,相邻支脚之间形成所述第二补气腔的第二入气口。支脚的设置能避免外层罩与面板或是承液盘的热接触,以进一步减少向下的热传导损失。

为解决第四个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应用有上述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包括面板以及燃烧器,所述罩体设置在面板上并围住所述燃烧器,所述燃烧器包括有:

基座;

内环火盖,设置在基座之上,并且与基座之间形成中央混气室;

外环火盖,也设置在基座之上,位于内环火盖的外围,并且与基座之间形成外环混气室;

外火孔,沿周向间隔地开设在所述外环火盖的外环壁上;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补气腔的第一横向部与所述外环壁的第一外环部之下的区域相抵接。该第一补气腔的第一横向部还具有分隔第一补气腔和第二补气腔的作用,通过第一横向部将二次空气进行强制分流,使内外环均能充分燃烧,尤其适合具有两环火的外环火盖,该第一补气腔的第一横向部与外环壁的第一外环部之下的区域相抵接的设置,能避免内环与外环之间的二次空气相互影响,具有定位准确,提高燃气燃烧效率,同时第一横向部能回收利用混气室的热量,可以预热二次空气,有助于提高燃烧器热效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外层罩与底板能形成灶用聚能罩的“分隔件”二次空气经过该外层罩与底板的分隔作用,形成两独立的第一补气腔和第二补气腔,有效避免内环二次空气过剩,而外环二次空气不足的二次空气不合理分配现象,通过该外层罩与底板将二次空气进行强制分流,使内外环均能充分燃烧,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应用有上述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第一补气腔的第一横向部与外环壁的第一外环部之下的区域相抵接的设置,能避免内环与外环之间的二次空气相互影响,从而实现内环火盖的高效燃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灶用聚能罩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灶用聚能罩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用于燃气灶的聚能罩中上层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用于燃气灶的聚能罩中下层罩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5所示,为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灶用聚能罩包括围成有中央孔10的罩体1,罩体1包括相互对合的上层罩11和下层罩12,并且上层罩11和下层罩12之间形成有空腔13,上层罩11和下层罩12在内周缘或外周缘的交界处具有沿周向的环形缝,用于连通空腔13与外界。该用于燃气灶的聚能罩为开放式的空腔13,能使得空腔13内的空气发生小幅度的流动,能减少上层罩11在燃烧过程中集聚的热量传导至下层罩12,为了满足环形缝有足够的静止空气层厚度来隔热又避免空气大幅度流动产生的对流换热损失,同时还可以减少两层间的接触面积,减少接触传热损失,又可以保证两层间空气的小幅度流动,对经环形缝进入的空气进行预热。

为减少上层罩11与下层罩12之间的热传导,优选地,上层罩11具有邻近中央孔10的内端缘111,下层罩12具有邻近中央孔10的内端沿121,上层罩11的内端缘111向下延伸有能至少局部遮挡内端沿121的内翻边1111,其中环形壁1111的下端与下层罩12的内端沿121具有第四间隙,第四间隙构成连通第三空腔13和外界的环形缝。由于现有技术中的空腔13为封闭空腔13即可阻隔上层罩11向下层罩12向下传递热量,而但本方案的空腔13不仅为开放式的空腔13,能使得空腔13内的空气发生小幅度的流动,能减少上层罩11在燃烧过程中集聚的热量传导至下层罩12,为了满足环形缝有足够的静止空气层厚度来隔热又避免空气大幅度流动产生的对流换热损失,环形缝需满足不大于2mm,既可以减少两层间的接触面积,减少接触传热损失,又可以保证两层间空气的小幅度流动。另外,罩体1外围还设置有外层罩14,外层罩14与罩体1之间的第一空腔连通环形腔和外界、作为第一补气腔300,外层罩14具有与第一补气腔300连通的第一入气口141,还包括位于外层罩14之下的底板400,底板400与外层罩14之间的第二空腔连通环形腔10和外界、作为第二补气腔500。为了实现二次空气经过第一补气腔300时能随着二次空气补给的补给方向缓慢减少,并同时逐渐预热,优选地,第一补气腔300内还设置有分隔件,该分隔件周边的边缘与罩体1的底壁相抵以将第一补气腔300分隔成至少两个子空腔,各个子空腔与第一入气口141相流体连通。通过分隔件将各个子空腔分隔开,具有如下好处:第一:将第一补气腔300的第一空腔分隔成多个相对独立封闭空间的子空腔,以有效减少第一空腔内空气的对流换热,还可以减少第一空腔内与第一空腔外空气的对流换热,进一步提高了隔热罩的隔热特性;第二:二次空气经过多个子空腔的后,最终流入子环形腔中的二次空气的量减少;第三:由于隔热罩的隔热特性加强,能使得最终流入子环形腔中的二次空气更容易被充分预热,从而提高燃气利用率。为了更好地使得二次空气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逐渐能流入各个子空腔中,从而达到二次空气经过第一补气腔300时能随着二次空气补给的补给方向缓慢减少,并同时逐渐预热,沿着第一入气口141的气流流动方向,相邻子空腔的底部沿着自外向内的方向逐渐向上倾斜。分隔件的设置从结构简单的角度出发,分隔件包括有自内向外、沿径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分隔板600和第二分隔板700,从而将第一补气腔300分隔成邻近环形腔的第一子空腔6001、远离环形腔的第二子空腔6002以及位于第一子空腔6001和第二子空腔6002之间的第三子空腔6003,其中第一分隔板600包括有第一竖向部600a和第一横向部600b,第一竖向部600a与罩体的底壁相抵,而第一横向部600b与罩体的底壁具有第一间隔,从而构成用于向环形腔补气的第一出气口600c;第一横向部600b沿周向间隔地开设有至少两个与第三子空腔6003相流体连通的通孔600d,对应地,第二分隔板700包括有第二竖向部700a和第二横向部700b,第二竖向部700a与罩体的底壁相抵,而第二横向部700b与罩体的底壁具有第二间隔,第二横向部700b与第一竖向部600a之间具有第三间隔,第二子空腔6002内的二次空气至少部分经过第三间隔进入第三子空腔6003后继而流入第一子空腔6001。为了使得进入第二子空腔6002的二次空气缓慢减少,第二子空腔6002的截面积沿着二次空气的流动方向而逐渐变小。并且上层罩11具有凸出其上表面的分隔部200,分隔部200将上层罩11分隔成位于内侧的聚能2001区以及位于外侧的储液区2002,储液区2002能够使得在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溢液存储在储液区2002中,避免溢液堵塞火孔,而为了更好地实现灶用聚能罩的聚能效果,聚能区2001相较储液区2002更为下沉。

本实施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第二补气腔500的补气效果,优选地,底板400自内向外倾斜,其中底板400的内侧边缘对应第一子空腔6001之第一横向部600b的中部,并且自外向内逐渐向上倾斜而形成第二补气腔500的导流边4001。其中第一补气腔300的补气路径为通道为二次空气先从第一入气口141进入,再通过截面积逐渐变小的第二子空腔6002,二次空气缓慢减少,并逐渐预热;行至底板400之后再往内走,经过第三子空腔6003和第一子空腔6001,其中第三子空腔6003作为第一补气腔300的停留区,该停留区使得二次空气于此处的停留时间变长,从而加强了二次空气停留时间,进一步预热,再最后通过第一横向部600b的通孔600d使得被充分预热后的二次空气能够更好地流入第一子空腔6001;反之,在烹饪过程中的溢液经过第一子空腔6001、第三子空腔6003和第二子空腔6002逐渐向外层罩14流出,导流边4001的设置能够避免溢液继续向内流动。

参考图3~5,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应用有上述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包括盛液盘2以及燃烧器3,罩体1设置在盛液盘2上并围住燃烧器3,燃烧器3包括有具有外环燃气通道的基座4以及设置在基座4之上的内环火盖9,该内环火盖9与基座4之间形成中央混气室91,基座之上还设置有位于内环火盖9的外围外环火盖6,该外环火盖与基座4之间形成外环混气室66,而外环火盖6的外环壁62上还沿周向间隔地开设有外火孔61,第一补气腔300的第一横向部600b与外环壁62的第一外环部621之下的区域相抵接,另外下层罩12的底部周缘或邻近其底部周缘具有的底板400与面板900之间具有缓冲腔800,第二补气腔500经缓冲腔800以及二次补气通道1001与中央混气室91的外壁区域连通,第一补气腔300的第一出气口600c与外环混气室66的外火孔61区域连通,第一补气腔300的第一横向部600b与外环壁的第一外环部621之下的区域相抵接,通过第一横向部600b将二次空气进行强制分流,使内外环均能充分燃烧,尤其适合具有两环火的外环火盖6,该第一补气腔300的第一横向部600b与外环壁的第一外环部621之下的区域相抵接的设置,能避免内环与外环之间的二次空气相互影响,具有定位准确,提高燃气燃烧效率,同时第一横向部600b能回收利用混气室的热量,可以预热二次空气,有助于提高燃烧器热效率。

相关技术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聚能罩以及应用有该聚能罩的燃气灶
  • 一种灶用聚能罩及应用有该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
技术分类

06120113069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