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59:12


一种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仅对空调的实用性和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还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这使得制冷行业在生活中应用更为广泛,既有满足制冷、制热、恒温除湿的空调设备,还有冷冻冷藏等其他冷链设备。

三管制恒温除湿系统能够实现同时制冷、制热和除湿工况运行,在除湿工况中,湿空气温度冷却到露点温度以下,空气中大于饱和含湿量的水蒸气会液化,从而达到除湿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湿空气释放热量,导致环境温度下降,为了保证环境温度恒定,需要对空气实施加热。

在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研究新型制冷系统来减少能耗是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以往的三管制制冷系统进行改进,解决除湿后温度降低的问题,同时尽可能的减少能耗,对制冷系统有重要意义。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对于既要求空调又要求冷藏的场所,无法同时满足房间制冷工况、制热工况、恒温除湿工况以及冷链工况的要求,并且还能回收冷链余热等技术问题,因此本公开研究设计出一种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因此,本公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对于既要求空调又要求冷藏的场所,存在无法同时满足房间制冷工况、制热工况、恒温除湿工况以及冷链工况的要求,并且还能回收冷链余热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其中:

包括室外机、第一气侧管、第二气侧管和液侧管,所述室外机包括第一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一气侧管、所述第二气侧管和所述液侧管均分别连通在室内侧和室外侧之间,所述第一气侧管的压力大于所述第二气侧管的压力;

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室内机,所述室内机包括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机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一气侧管、所述第二气侧管和所述液侧管中的至少两个之间,其中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能够连通设置在所述液侧管与所述第二气侧管之间、以能够用于蒸发吸热,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能够连通设置在所述液侧管与所述第一气侧管之间、以能够用于冷凝放热;

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冷链模块,所述冷链模块包括第二压缩机和冷链换热器,所述冷链模块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一气侧管、所述第二气侧管和所述液侧管中的至少两个之间,所述冷链换热器能够对冷链产品提供冷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一支路、第二支路、第三支路、第四支路和第五支路:

所述冷链换热器通过所述第一支路连通至所述液侧管,所述冷链换热器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支路的一端,所述第二支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支路的一端连通,同时所述第二支路的另一端还与所述第四支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三支路的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气侧管,所述第四支路的另一端还能连通至所述第二压缩机的吸气口,所述第二压缩机的排气口能够通过所述第五支路连通至所述第一气侧管。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路上设置有第一节流装置;所述第三支路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所述第四支路上还设置有第二控制阀。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阀为电磁阀,所述第二控制阀为电磁阀;所述第一节流装置为电子膨胀阀。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冷链模块还包括油分、气分和单向阀,所述第二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五支路之间还连通设置有所述油分,所述气分设置在所述第四支路上且与所述第二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所述单向阀设置在所述第五支路上,且所述单向阀只允许流体从所述第二压缩机的排气口流向所述第一气侧管。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第二支路上,使得所述第一支路与所述第二支路能够在所述热交换器中进行换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沿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制冷剂能够依次经过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蒸发吸热后再进入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中放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六支路、第七支路、第八支路、第九支路、第十支路和第十一支路:

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第六支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六支路的另一端连通至所述液侧管,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七支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七支路的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八支路的一端、或是连通至所述第九支路的一端,所述第八支路的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气侧管,所述第九支路的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一气侧管;

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第十支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十支路的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一气侧管;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一支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十一支路的另一端连通至所述液侧管。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室内机还包括第二节流装置、第三节流装置、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所述第二节流装置设置在所述第六支路上,所述第三节流装置设置在所述第十一支路上;所述第三控制阀设置在所述第八支路上,所述第四控制阀设置在所述第九支路上,所述第五控制阀设置在所述第十支路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控制阀为电磁阀,所述第四控制阀为电磁阀,所述第五控制阀为电磁阀;所述第二节流装置为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三节流装置为电子膨胀阀。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如前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包括:

检测步骤,用于检测所有所述室内机是制热、制冷、除湿或不工作;

控制步骤,用于根据所述室内机的工作模式来控制所述第二压缩机是否启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包括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时:

所述控制步骤,当被控制的室内机没有制热、制冷和除湿需求时,控制所述第三控制阀打开,控制所述第四控制阀和所述第五控制阀均关闭;

当被控制的室内机制热时,控制所述第三控制阀关闭,控制所述第四控制阀和所述第五控制阀均打开;

当被控制的室内机制冷时,控制所述第三控制阀打开,控制所述第四控制阀和所述第五控制阀均关闭;

当被控制的室内机除湿时,控制所述第三控制阀和所述第五控制阀均打开,控制所述第四控制阀关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包括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时:

所述控制步骤,用于当所有所述室内机不工作,即室内机没有制热制冷除湿需求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打开,所述第二控制阀关闭,所述第二压缩机不启动,同时控制所述第一压缩机启动,从所述第一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进入所述室外换热器中放热,之后进入所述冷链换热器中制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包括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时:

所述控制步骤,用于当所有所述室内机均为制冷时,即室内机没有制热和除湿需求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关闭,所述第二控制阀打开,所述第二压缩机启动,同时控制所述第一压缩机启动,从所述第一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进入所述室外换热器中放热,之后部分制冷剂进入所述冷链换热器中制冷、和部分制冷剂进入需要制冷的所述室内机制冷吸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包括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时:

所述控制步骤,用于当所有所述室内机均为制热时,即室内机没有制冷和除湿需求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打开,所述第二控制阀关闭,所述第二压缩机不启动,同时控制所述第一压缩机启动,从所述第一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进入需要制热的所述室内机中放热,之后部分制冷剂进入所述冷链换热器中制冷、和部分制冷剂进入所述室外换热器中制冷吸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包括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时:

所述控制步骤,用于当所有所述室内机均为恒温除湿时,即室内机没有制冷和制热需求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关闭,所述第二控制阀打开,所述第二压缩机启动,同时控制所述第一压缩机启动,从所述第一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进入所述室外换热器中放热,之后部分制冷剂进入所述冷链换热器中制冷、和部分制冷剂进入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中制冷吸热,从所述冷链换热器中出来后的制冷剂经过所述第二压缩机压缩后进入所述第一气侧管、并到达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中,以进行加热,完成恒温除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判断步骤,用于当存在至少一个室内机制热,至少一个室内机制冷,和至少一个室内机除湿时,判断总的用于制热的室内机的制热需求总能量、与总的用于制冷的室内机的制冷需求总能量、和总的用于除湿的室内机的需求总能量之间的大小;

所述控制步骤,还用于根据制热需求总能量与制冷需求总能量和除湿需求总能量的大小关系来控制所述第二压缩机是否启动、和控制所述室外换热器是制热还是制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包括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时:

所述控制步骤,用于当系统中内机存在制冷或恒温除湿需求、以及还存在制热需求,且总的用于制热的室内机的制热需求总能量,大于总的用于制冷的室内机的制冷需求总能量、和/或总的用于除湿的室内机的需求总能量时:

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关闭,所述第二控制阀打开,所述第二压缩机启动,同时控制所述第一压缩机启动,从所述第一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进入需要制热的所述室内机中放热,之后部分制冷剂进入需要制冷的所述室内机中制冷、部分制冷剂进入需要除湿的所述室内机中除湿、部分制冷剂进入所述冷链换热器中制冷、和部分制冷剂进入所述室外换热器中制冷吸热,且经过所述冷链换热器制冷吸热后的制冷剂进入所述第二压缩机进行压缩后,再进入所述第一气侧管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包括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时:

所述控制步骤,用于当系统中内机存在制冷或恒温除湿需求、以及还存在制热需求,且总的用于制冷的室内机的制冷需求总能量、和/或总的用于除湿的室内机的需求总能量,大于总的用于制热的室内机的制热需求总能量时:

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关闭,所述第二控制阀打开,所述第二压缩机启动,同时控制所述第一压缩机启动,从所述第一压缩机排出的部分制冷剂进入需要制热的所述室内机中放热、和部分制冷剂进入所述室外换热器中放热,之后部分制冷剂进入需要制冷或除湿的所述室内机中制冷、部分制冷剂进入需要除湿的所述室内机中除湿、和部分制冷剂进入所述冷链换热器中制冷,且经过所述冷链换热器制冷吸热后的制冷剂进入所述第二压缩机进行压缩后,再进入所述第一气侧管中。

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公开提供的制冷系统通过将包括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连接到第一气侧管、所述第二气侧管和所述液侧管中的至少两个之间,同时还将冷链模块的冷链换热器连接设置在第一气侧管、所述第二气侧管和所述液侧管中的至少两个之间,从而有效将冷链系统也整合到制冷系统中,在对室内进行制冷制热的同时还能提供冷藏冷冻需要的冷量,同时,冷链模块设置独立的压缩机,单独冷冻冷藏时,使用制冷系统室外机的压缩机来制冷,当冷冻冷藏和室内机制冷同时运行时,启动冷链系统的压缩机,将冷链系统与空调系统的蒸发温度分开控制,满足不同温度点的制冷需求,对于既要求空调又要求冷藏的场所,本公开采用一套制冷系统便能同时解决制冷制热需求和冷藏冷冻需求,不会存在管路过多、占用空间以及管理成本增加的问题;并且本公开还通过室内机中的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的不同的连接形式,能够使得第一室内换热器能够被用来制冷,第二室内换热器能够被用来制热,能够将第二压缩机压缩后的高温高压冷媒用于对第二室内换热器制热,将冷链热量有效利用于恒温除湿或制热中,能够有效解决在恒温除湿工况中,除湿后空气温度降低的问题,能够有效地利用冷链工况中的高温高压制冷剂蒸汽的热量,满足余热回收,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本公开在满足冷链制冷的条件下能够实现空调房间制冷、空调房间制热、空调房间恒温除湿各工况的自由切换,同时能够利用冷链余热对空调房间进行补充,能够将冷链技术与空调工程相结合,充分利用各部分能量,具有多功能、节能减排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制冷系统的系统结构图;

图2是图1中室外机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图;

图3是图1中室内冷链模块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图;

图4是图1中室内机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

1、室外机;11、第一压缩机;12、室外换热器;2、室内机;21、第一室内换热器;22、第二室内换热器;31、第一气侧管;32、第二气侧管;33、液侧管;4、冷链模块;41、第二压缩机;42、冷链换热器;43、油分;44、气分;45、单向阀;46、热交换器;101、第一支路;102、第二支路;103、第三支路;104、第四支路;105、第五支路;106、第六支路;107、第七支路;108、第八支路;109、第九支路;110、第十支路;111、第十一支路;51、第一控制阀;52、第二控制阀;53、第三控制阀;54、第四控制阀;55、第五控制阀;61、第一节流装置;62、第二节流装置;63、第三节流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其包括室外机1、第一气侧管31、第二气侧管32和液侧管33,所述室外机1包括第一压缩机11和室外换热器12,所述第一气侧管31、所述第二气侧管32和所述液侧管33均分别连通在室内侧和室外侧之间,所述第一气侧管31的压力大于所述第二气侧管32的压力;

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室内机2,所述室内机包括第一室内换热器2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2,所述室内机2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一气侧管31、所述第二气侧管32和所述液侧管33中的至少两个之间,其中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21能够连通设置在所述液侧管33与所述第二气侧管32之间、以能够用于蒸发吸热,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22能够连通设置在所述液侧管33与所述第一气侧管31之间、以能够用于冷凝放热;

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冷链模块4,所述冷链模块包括第二压缩机41和冷链换热器42,所述冷链模块4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一气侧管31、所述第二气侧管32和所述液侧管33中的至少两个之间,所述冷链换热器42能够对冷链产品提供冷量。

本公开提供的制冷系统通过将包括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连接到第一气侧管、所述第二气侧管和所述液侧管中的至少两个之间,同时还将冷链模块的冷链换热器连接设置在第一气侧管、所述第二气侧管和所述液侧管中的至少两个之间,从而有效将冷链系统也整合到制冷系统中,在对室内进行制冷制热的同时还能提供冷藏冷冻需要的冷量,同时,冷链模块设置独立的压缩机,单独冷冻冷藏时,使用制冷系统室外机的压缩机来制冷,当冷冻冷藏和室内机制冷同时运行时,启动冷链系统的压缩机,将冷链系统与空调系统的蒸发温度分开控制,满足不同温度点的制冷需求,对于既要求空调又要求冷藏的场所,本公开采用一套制冷系统便能同时解决制冷制热需求和冷藏冷冻需求,不会存在管路过多、占用空间以及管理成本增加的问题;并且本公开还通过室内机中的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的不同的连接形式,能够使得第一室内换热器能够被用来制冷,第二室内换热器能够被用来制热,能够将第二压缩机压缩后的高温高压冷媒用于对第二室内换热器制热,将冷链热量有效利用于恒温除湿或制热中,能够有效解决在恒温除湿工况中,除湿后空气温度降低的问题,能够有效地利用冷链工况中的高温高压制冷剂蒸汽的热量,满足余热回收,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本公开在满足冷链制冷的条件下能够实现空调房间制冷、空调房间制热、空调房间恒温除湿各工况的自由切换,同时能够利用冷链余热对空调房间进行补充,能够将冷链技术与空调工程相结合,充分利用各部分能量,具有多功能、节能减排的特点。

本公开利用冷链系统的余热,补充空调房间在制热和恒温除湿过程中所需的热量。余热来自于冷链系统中从油分离器出来的高温高压制冷剂蒸汽,对空调房间进行补充热量,换热后的制冷剂回到冷链系统中的换热器进行吸热蒸发。

本公开在常规的三管制热回收系统中加入一个冷链系统,主要包括第一节流装置61、冷链换热器42、第一控制阀51、第二控制阀52、压缩机、单向阀,其他辅助元器件包括热交换器、气液分离器、油分离器、均油管、回油电磁阀。如附图3。

第一节流装置用于节流冷媒,提供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冷链换热器用于将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蒸发,提供制冷量;热交换器用于将蒸发后的气态冷媒与节流前的液态冷媒换热,提供过冷度,同时防止回液;气液分离器用于分离气态冷媒与液态冷媒,防止液击损坏压缩机;压缩机用于压缩气态冷媒;油分用于分离冷媒中的润滑油,并通过回油管路令润滑油回到压缩机;单向阀用于防止压缩机排气口压力过高而无法启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一支路101、第二支路102、第三支路103、第四支路104和第五支路105:

所述冷链换热器42通过所述第一支路101连通至所述液侧管33,所述冷链换热器42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支路102的一端,所述第二支路10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支路103的一端连通,同时所述第二支路102的另一端还与所述第四支路104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三支路103的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气侧管32,所述第四支路104的另一端还能连通至所述第二压缩机41的吸气口,所述第二压缩机41的排气口能够通过所述第五支路105连通至所述第一气侧管31。

本公开还通过第一支路能够有效地将冷链换热器连接到液侧管上,通过第二支路和第三支路能够将冷链换热器连接到第二气侧管上,通过第二支路和第四支路能够将冷链换热器连接到压缩机的吸气口上,并通过第五支路将压缩机排气口连接到第一气侧管上,完成冷链模块的与第一气侧管、第二气侧管和液侧管之间的有效连接作用,实现利用冷链换热器进行对冷藏冷冻进行制冷,通过第三支路的接通能够不经过第二压缩机压缩升压,通过第四支路的接通能够经过第二压缩机压缩升压作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路101上设置有第一节流装置61;所述第三支路103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51,所述第四支路104上还设置有第二控制阀52。本公开通过第一支路上设置的第一节流装置能够对冷链换热器前端的制冷剂进行节流降压作用,进而到达冷链换热器内部进行蒸发吸热,形成制冷,通过第一控制阀能够控制第三支路接通或关闭,通过第二控制阀能够控制第四支路接通或关闭,从而控制第二压缩机是否接入制冷连接管路中;第二压缩机的是否接通打开取决于制冷系统中是否有室内机制冷,即若存在室内换热器制冷,则冷链换热器存在不足够的冷量以驱使其进行有效的冷冻或冷藏,因此需要打开第二压缩机以有效提高压缩能力,降低蒸发温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阀51为电磁阀,所述第二控制阀52为电磁阀;所述第一节流装置61为电子膨胀阀。这是本公开的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的优选结构形式,第一节流装置优选为电子膨胀阀,起到智能控制节流降压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冷链模块4还包括油分43、气分44和单向阀45,所述第二压缩机41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五支路105之间还连通设置有所述油分43,所述气分44设置在所述第四支路104上且与所述第二压缩机41的吸气口连通,所述单向阀45设置在所述第五支路105上,且所述单向阀45只允许流体从所述第二压缩机41的排气口流向所述第一气侧管31。这是本公开的冷链模块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通过油分能对第二压缩机的排气进行油回收,气分能对第二压缩机的吸气进行气液分离;单向阀能够有效防止第二压缩机不允许时防止第一气侧管的高压气体进入第二压缩机的排气口形成逆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热交换器46,所述热交换器46设置在所述第一支路101和所述第二支路102上,使得所述第一支路101与所述第二支路102能够在所述热交换器46中进行换热。本公开还通过热交换器能够对冷链换热器前端的制冷剂与冷链换热器后端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有效降低在节流降压前的制冷剂的焓值,提高过冷度,提高蒸发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21设置在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22的沿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制冷剂能够依次经过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21蒸发吸热后再进入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22中放热。本公开通过第一室内换热器能够有效进行制冷,第二室内换热器进行制热,从而使得室内空气先经过第一室内换热器制冷除湿,再经过第二室内换热器制热,从而有效完成恒温除湿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六支路106、第七支路107、第八支路108、第九支路109、第十支路110和第十一支路111:

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21的一端与所述第六支路106的一端连通,所述第六支路106的另一端连通至所述液侧管33,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2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七支路107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七支路107的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八支路108的一端、或是连通至所述第九支路109的一端,所述第八支路108的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气侧管32,所述第九支路109的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一气侧管31;

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22的一端与所述第十支路110的一端连通,所述第十支路110的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一气侧管31;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2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一支路111的一端连通,所述第十一支路111的另一端连通至所述液侧管33。

这是本公开的室内机部分的进一步优选连接形式,通过第六支路和第七支路和第八支路能够有效地将第一室内换热器连接到第二气侧管和液侧管之间、用于制冷或除湿,通过第六支路和第七支路和第九支路能够有效地将第一室内换热器连接到第一气侧管和液侧管之间、用于制热,通过第十支路和第十一支路能够有效地将第二室内换热器连接到第一气侧管和液侧管之间、用于制热,或对除湿后的空气加热,形成恒温除湿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室内机2还包括第二节流装置62、第三节流装置63、第三控制阀53、第四控制阀54和第五控制阀55,所述第二节流装置62设置在所述第六支路106上,所述第三节流装置63设置在所述第十一支路111上;所述第三控制阀53设置在所述第八支路108上,所述第四控制阀54设置在所述第九支路109上,所述第五控制阀55设置在所述第十支路110上。本公开通过第二节流装置的设置能够将液侧管中的制冷剂节流降压后进入第一室内换热器蒸发吸热,通过第三节流装置的设置能够将经过第二室内换热器后的制冷剂节流降压后进入液侧管中;通过第三控制阀能够控制第八支路的通断、以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是否连通在液侧管和第二气侧管之间,通过第四控制阀能够控制第九支路的通断、以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是否连通在液侧管和第一气侧管之间,通过第五控制阀能够控制第十支路的通断、以控制第二室内换热器是否连通在液侧管和第一气侧管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控制阀53为电磁阀,所述第四控制阀54为电磁阀,所述第五控制阀55为电磁阀;所述第二节流装置62为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三节流装置63为电子膨胀阀。这是本公开的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的优选结构形式,第二节流装置和第三节流装置优选为电子膨胀阀,起到智能控制节流降压的作用。

本公开一种如前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包括:

检测步骤,用于检测所有所述室内机是制热、制冷、除湿或不工作;

控制步骤,用于根据所述室内机的工作模式来控制所述第二压缩机是否启动。

这是本公开的制冷系统的优选控制方法,即通过室内机的工作模式以及制热制热的总能量消耗或需求来进行判断和控制冷链模块中的第二压缩机是否进行启动,冷链模块设置独立的压缩机,单独冷冻冷藏时,使用制冷系统室外机的压缩机来制冷,当冷冻冷藏和室内机制冷同时运行时,启动冷链系统的压缩机,将冷链系统与空调系统的蒸发温度分开控制,满足不同温度点的制冷需求,对于既要求空调又要求冷藏的场所,本公开采用一套制冷系统便能同时解决,不会存在管路过多、占用空间以及管理成本增加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包括第三控制阀53、第四控制阀54和第五控制阀55时:

所述控制步骤,当被控制的室内机没有制热、制冷和除湿需求时,控制所述第三控制阀53打开,控制所述第四控制阀54和所述第五控制阀55均关闭;

当被控制的室内机制热时,控制所述第三控制阀53关闭,控制所述第四控制阀54和所述第五控制阀55均打开;

当被控制的室内机制冷时,控制所述第三控制阀53打开,控制所述第四控制阀54和所述第五控制阀55均关闭;

当被控制的室内机除湿时,控制所述第三控制阀53和所述第五控制阀55均打开,控制所述第四控制阀54关闭。

这是本公开的根据实际的具体工作模式的优选控制方式,能够实现室内机的制冷、制热或除湿。通过对三管制恒温除湿系统进行创新,加入冷链系统,并对内机及冷链系统匹配相应的控制阀门,实现冷链系统的余热回收,并能满足冷链制冷工况、内机制冷工况、内机制热工况、及内机恒温除湿工况。其中冷链系统包含:压缩机、油分离器、汽液分离器、热交换器、节流装置、冷链系统换热器及控制阀。内机包含:第一室内换热器21、第二室内换热器22、第一节流装置61、第二节流装置62及第三控制阀53、第四控制阀54和第五控制阀55。

根据室内机的工况需求来控制室内机电磁阀开关及电子膨胀阀开度。室内机不工作,无制冷、制热和恒温除湿需求:打开第三控制阀53,关闭第四控制阀54和第五控制阀55;室内机制热:打开第四控制阀54和第五控制阀55,关闭第三控制阀53;室内机制冷:打开第三控制阀53,关闭第四控制阀54和第五控制阀55。恒温除湿工况打开第三控制阀53和第五控制阀55,关闭第四控制阀54。各工况下电子膨胀阀存在不同开度,从而调整制冷剂流量及工况模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包括第一控制阀51和第二控制阀52时:

所述控制步骤,用于当所有所述室内机不工作,即室内机没有制热制冷除湿需求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51打开,所述第二控制阀52关闭,所述第二压缩机41不启动,同时控制所述第一压缩机11启动,从所述第一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进入所述室外换热器12中放热,之后进入所述冷链换热器42中制冷。

这是本公开的所有所述室内机不工作时的优选控制方式,冷链系统制冷,内机系统无制冷、制热、恒温除湿需求。此时打开第一控制阀51,关闭第二控制阀52,冷链压缩机不启动,依靠外机制冷系统为冷链系统提供冷量。制冷剂流动过程:外机冷却冷凝后的制冷剂液体通过液管进入冷链系统,经冷链系统中的电子膨胀阀进行节流降压,降压后低温低压制冷剂液体进入冷链换热器进行蒸发吸热,此时换热工况为冷链系统的工况温度,换热后的制冷剂蒸汽,通过低压气管回到室外机制冷系统中,进行循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包括第一控制阀51和第二控制阀52时:

所述控制步骤,用于当所有所述室内机均为制冷时,即室内机没有制热和除湿需求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51关闭,所述第二控制阀52打开,所述第二压缩机41启动,同时控制所述第一压缩机11启动,从所述第一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进入所述室外换热器12中放热,之后部分制冷剂进入所述冷链换热器42中制冷、和部分制冷剂进入需要制冷的所述室内机制冷吸热。

这是本公开的所有所述室内机均制冷时的优选控制方式,冷链系统制冷,内机系统均为制冷工况。此时打开第二控制阀52,关闭第一控制阀51,冷链压机启动,为冷链系统补充冷量。制冷剂流动过程:外机冷却冷凝后的制冷剂液体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通过液管进入冷链系统,经冷链系统中的电子膨胀阀进行节流降压,降压后的低温低压制冷剂液体进入冷链换热器进行蒸发吸热,其工况温度为冷链系统的工况温度,换热后的制冷剂蒸汽进入冷链系统的压缩机进行压缩,压缩后的高温高压制冷剂蒸汽与室外机压缩后的制冷剂蒸汽进行汇合。另一部分制冷剂通过液管进入室内系统,经室内系统中的电子膨胀阀进行节流降压,节流后低温低压制冷剂进入室内机的换热器进行换热,此时工况温度为空调制冷工况,换热后的制冷剂蒸汽通过低压气管回到室外制冷系统。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包括第一控制阀51和第二控制阀52时:

所述控制步骤,用于当所有所述室内机均为制热时,即室内机没有制冷和除湿需求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51打开,所述第二控制阀52关闭,所述第二压缩机41不启动,同时控制所述第一压缩机11启动,从所述第一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进入需要制热的所述室内机中放热,之后部分制冷剂进入所述冷链换热器42中制冷、和部分制冷剂进入所述室外换热器12中制冷吸热。

这是本公开的所有所述室内机均制冷时的优选控制方式,冷链系统制冷,内机系统均为制热工况。此时打开第一控制阀51,关闭第二控制阀52,冷链压机不启动,依靠外机制冷系统为冷链系统提供冷量。制冷剂流动过程:制冷剂经室外机压缩机压缩后变为高温高压制冷剂蒸汽,然后通过高压气管进入室内机,在室内机进行冷却冷凝,将室内空气温度提升,换热后的制冷液体,一部分进入冷链系统,通过冷链系统中的电子膨胀阀进行节流降压,然后进入冷链系统中的换热器进行吸热蒸发,换热后的制冷剂蒸汽通过低压气管回到室外机制冷系统。另一部分制冷剂通过液管进入室外换热器进行蒸发,然后回到室外系统中的压缩机,如此实现循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包括第一控制阀51和第二控制阀52时:

所述控制步骤,用于当所有所述室内机均为恒温除湿时,即室内机没有制冷和制热需求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51关闭,所述第二控制阀52打开,所述第二压缩机41启动,同时控制所述第一压缩机11启动,从所述第一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进入所述室外换热器12中放热,之后部分制冷剂进入所述冷链换热器42中制冷、和部分制冷剂进入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21中制冷吸热,从所述冷链换热器42中出来后的制冷剂经过所述第二压缩机41压缩后进入所述第一气侧管31、并到达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22中,以进行加热,完成恒温除湿。

这是本公开的所有所述室内机均除湿时的优选控制方式,冷链系统制冷,内机系统均为恒温除湿工况。此时打开第二控制阀52;关闭第一控制阀51,冷链压机启动,为冷链系统补充冷量。制冷剂流动过程:外机冷却冷凝后的制冷剂液体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制冷剂通过液管进入室内系统,经室内系统中的电子膨胀阀进行节流降压,节流后低温低压制冷剂进入室内机的换热器进行换热,此时工况温度为除湿工况,换热后的制冷剂蒸汽通过低压气管回到室外制冷系统。另一部分通过液管进入冷链系统,经冷链系统中的电子膨胀阀进行节流降压,降压后的低温低压制冷剂液体进入换热器进行蒸发吸热,其工况温度为冷链工况,换热后的制冷剂蒸汽进入冷链系统的压缩机进行压缩,压缩后的高温高压制冷剂蒸汽一部分进入内机系统的第二室内换热器22,对除湿后的空气进行加热,第二室内换热器22相当于冷链系统的冷凝器,换热后的制冷剂进入低压液管,可对冷链换热器和室内除湿换热器进行补充,另一部分与室外机压缩后的制冷剂蒸汽进行汇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判断步骤,用于当存在至少一个室内机制热,至少一个室内机制冷,和至少一个室内机除湿时,判断总的用于制热的室内机的制热需求总能量、与总的用于制冷的室内机的制冷需求总能量、和总的用于除湿的室内机的需求总能量之间的大小;

所述控制步骤,还用于根据制热需求总能量与制冷需求总能量和除湿需求总能量的大小关系来控制所述第二压缩机是否启动、和控制所述室外换热器是制热还是制冷。

本公开通过判断室内机的制冷需求总能量、制热需求总能量以及除湿需求的总能量之间的大小,能够有效判断出室内的总需求为是需求制冷还是需求制热,若总需求为需求制冷时则需控制室外换热器制热以提供能量,若总需求为制热时则需控制室外换热器制冷以提供能量,若总需求为除湿时也需室外换热器提供制热以提供除湿所需的能量,使得室外换热器能够根据需求其能量得到充分的利用,最终有效提高制冷系统的运行能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包括第一控制阀51和第二控制阀52时:

所述控制步骤,用于当系统中内机存在制冷或恒温除湿需求、以及还存在制热需求,且总的用于制热的室内机2的制热需求总能量,大于总的用于制冷的室内机2的制冷需求总能量、和/或总的用于除湿的室内机2的需求总能量时:

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51关闭,所述第二控制阀52打开,所述第二压缩机41启动,同时控制所述第一压缩机11启动,从所述第一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进入需要制热的所述室内机2中放热,之后部分制冷剂进入需要制冷的所述室内机2中制冷、部分制冷剂进入需要除湿的所述室内机2中除湿、部分制冷剂进入所述冷链换热器42中制冷、和部分制冷剂进入所述室外换热器12中制冷吸热,且经过所述冷链换热器42制冷吸热后的制冷剂进入所述第二压缩机41进行压缩后,再进入所述第一气侧管31中。

这是本公开的所有所述室内机在部分制冷、部分除湿和部分制热时且制热需求最大时的优选控制方式,需要室外换热器进行制冷;冷链系统制冷,内机系统制热需求最大,存在制冷或恒温除湿需求。第一控制阀51关、第二控制阀52开,冷链压缩机运行。制冷剂流动过程:室外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蒸汽,进入有制热需求的室内换热器中进行冷却冷凝变为制冷剂液体,换热后的制冷剂:第一部分回到室外机换热器进行蒸发,然后回到压缩机;第二部分进入有制冷或冷却除湿的内机换热器中进行蒸发吸热,蒸发后的制冷剂蒸汽回到外机系统,最终进入压缩机进行压缩;第三部分进入冷链系统,经电子膨胀阀节流降压后进入冷链换热器进行蒸发,换热后的制冷剂经汽液分离,然后进入冷链系统压缩机,压缩后的高温高压制冷剂蒸汽与室外机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蒸汽汇合或进入有恒温除湿需求的内机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制冷剂进入液管,对系统供液进行补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包括第一控制阀51和第二控制阀52时:

所述控制步骤,用于当系统中内机存在制冷或恒温除湿需求、以及还存在制热需求,且总的用于制冷的室内机2的制冷需求总能量、和/或总的用于除湿的室内机2的需求总能量,大于总的用于制热的室内机2的制热需求总能量时:

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51关闭,所述第二控制阀52打开,所述第二压缩机41启动,同时控制所述第一压缩机11启动,从所述第一压缩机11排出的部分制冷剂进入需要制热的所述室内机2中放热、和部分制冷剂进入所述室外换热器12中放热,之后部分制冷剂进入需要制冷或除湿的所述室内机2中制冷、部分制冷剂进入需要除湿的所述室内机2中除湿、和部分制冷剂进入所述冷链换热器42中制冷,且经过所述冷链换热器42制冷吸热后的制冷剂进入所述第二压缩机41进行压缩后,再进入所述第一气侧管31中。

这是本公开的所有所述室内机在部分制冷、部分除湿和部分制热时且制冷或除湿需求最大时的优选控制方式,需要室外换热器进行制热;冷链系统制冷,内机系统制冷或恒温除湿需求最大,存在制热需求。第一控制阀51关、第二控制阀52开,冷链压缩机运行。室外机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蒸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进入室外换热器进行冷却冷凝,换热后的制冷剂蒸汽进入有制冷需求室内机、除湿需求的室内机以及冷链制冷系统,室内机系统,制冷剂经电子膨胀阀进行节流,然后通过第一室内换热器21进行吸热蒸发,蒸发后的制冷剂蒸汽回到室外机换热器,冷链系统,制冷剂经冷链系统电子膨胀阀节流后进入冷链系统换热器蒸发,蒸发后的制冷剂蒸汽进入冷链系统的压缩机压缩,压缩后的高温高压制冷剂蒸汽与室外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蒸汽汇合或进入有恒温除湿需求的内机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制冷剂进入液管,对系统供液进行补充;另一部分进入有制热需求的室内机,在第一室内换热器2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2中进行冷却冷凝,冷凝后的制冷剂液体通过液管分别进入其他有制冷需求的室内机或冷链制冷系统。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公开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相关技术
  • 一种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和制冷系统
  • 一种制冷系统多间室电子膨胀阀的控制方法及制冷系统
技术分类

06120113120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