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2:08:44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面板以及应用该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的显示装置通常采用双液晶屏堆叠的的方式来实现高对比、低动态残影以及高色彩饱和度的显示效果。而双液晶屏由依次层叠设置的下偏光板、下液晶层、中间偏光板、上液晶层以及上偏光板构成,光线透过下偏光板,其穿透方向为水平偏振0度,再通过下液晶层,光线将由水平偏振0度变成垂直偏振90度,再通过中间偏光板和上液晶层后,光线将由垂直偏振90度再次变成水平偏振0度,最后由上偏光板穿透轴0度穿出,也即,此时上偏光板的吸收方向为水平偏振90度,导致无法吸收外界环境大部分反射的水平偏振光。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显示面板,旨在配合上偏光板的吸收方向设计,使得上偏光板的吸收方向为水平偏振0度,以吸收外界环境大部分反射的水平偏振光。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出的一种显示面板,应用于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包括:

阵列基板;

彩膜基板,所述彩膜基板与所述阵列基板相对设置;

下偏光板,所述下偏光板叠设于所述阵列基板的背向所述彩膜基板的一侧,所述下偏光板的穿透轴为0度,所述背光模组出射的光线由所述下偏光板穿入所述显示面板;

下液晶层,所述下液晶层层叠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与所述彩膜基板之间,用于改变光线的偏振方向;

中间偏光板,所述中间偏光板设于所述下液晶层与所述彩膜基板之间,并与所述下液晶层层叠设置,且所述中间偏光板的穿透轴为0度;

上液晶层,所述上液晶层设于所述中间偏光板与所述彩膜基板之间,并与所述中间偏光板层叠设置,用于改变光线的偏振方向;

上偏光板,所述上偏光板设于所述彩膜基板的背向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并与所述上液晶层层叠设置,且所述上偏光板的穿透轴为90度,所述背光模组出射的光线由所述上偏光板穿出所述显示面板;以及

相位膜片,所述相位膜片设于所述下偏光板与所述上偏光板之间,用于改变光线的偏振方向。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相位膜片为半波片。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相位膜片内设有树脂粒子。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相位膜片设于所述下液晶层与所述中间偏光板之间。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相位膜片与所述下液晶层之间设有第一粘接层。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相位膜片设于所述中间偏光板与所述上液晶层之间。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相位膜片与所述上液晶层之间设有第二粘接层。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相位膜片设于所述上液晶层与所述上偏光板之间。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相位膜片与所述上液晶层之间设有第三粘接层。

本申请还提出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该显示面板包括:

阵列基板;

彩膜基板,所述彩膜基板与所述阵列基板相对设置;

下偏光板,所述下偏光板叠设于所述阵列基板的背向所述彩膜基板的一侧,所述下偏光板的穿透轴为0度,所述背光模组出射的光线由所述下偏光板穿入所述显示面板;

下液晶层,所述下液晶层层叠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与所述彩膜基板之间,用于改变光线的偏振方向;

中间偏光板,所述中间偏光板设于所述下液晶层与所述彩膜基板之间,并与所述下液晶层层叠设置,且所述中间偏光板的穿透轴为0度;

上液晶层,所述上液晶层设于所述中间偏光板与所述彩膜基板之间,并与所述中间偏光板层叠设置,用于改变光线的偏振方向;

上偏光板,所述上偏光板设于所述彩膜基板的背向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并与所述上液晶层层叠设置,且所述上偏光板的穿透轴为90度,所述背光模组出射的光线由所述上偏光板穿出所述显示面板;以及

相位膜片,所述相位膜片设于所述下偏光板与所述上偏光板之间,用于改变光线的偏振方向。

本申请的显示面板,应用于显示装置中时,通过在上偏光板与下偏光板之间增设相位膜片,可使由显示装置中背光模组出射的光线在经过显示面板时多经历一次偏振方向的改变过程,从而改变相关技术中上偏光板的穿透方向与下偏光板的穿透方向一致的不足,即使得上偏光板的穿透轴可为90度,也即使得上偏光板的吸收方向为水平偏振0度,以吸收外界环境大部分反射的水平偏振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显示面板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显示面板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显示面板又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申请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申请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申请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申请实施例的主要解决方案是:通过在上偏光板50与下偏光板10之间设有相位膜片60,以使光线经过相位膜片60后改变光线的偏振方向后再由上偏光板50射出,以吸收外界环境大部分反射的水平偏振光。

由于现有的双液晶屏由依次层叠设置的下偏光板10、下液晶层20、中间偏光板30、上液晶层40以及上偏光板50构成,光线透过下偏光板10,其穿透方向为水平偏振0度,再通过下液晶层20,光线将由水平偏振0度变成垂直偏振90度,再通过中间偏光板30和上液晶层40后,光线将由垂直偏振90度再次变成水平偏振0度,最后由上偏光板50穿透轴0度穿出,也即,此时上偏光板50的吸收方向为垂直偏振90度,导致无法吸收外界环境大部分反射的水平偏振光。

因此,本申请提出一种显示面板100,旨在配合上偏光板50的吸收方向设计,使得上偏光板50的吸收方向为水平偏振0度,以吸收外界环境大部分反射的水平偏振光。

结合参阅图1至图3,在本申请显示面板100的一实施例中,应用于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背光模组,该显示面板100包括:

阵列基板70;

彩膜基板80,所述彩膜基板80与所述阵列基板70相对设置;

下偏光板10,所述下偏光板10叠设于所述阵列基板70的背向所述彩膜基板80的一侧,所述下偏光板10的穿透轴为0度,所述背光模组出射的光线由所述下偏光板10穿入所述显示面板100;

下液晶层20,所述下液晶层20层叠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70与所述彩膜基板80之间,用于改变光线的偏振方向;

中间偏光板30,所述中间偏光板30设于所述下液晶层20与所述彩膜基板80之间,并与所述下液晶层20层叠设置,且所述中间偏光板30的穿透轴为0度;

上液晶层40,所述上液晶层40设于所述中间偏光板30与所述彩膜基板80之间,并与所述中间偏光板30层叠设置,用于改变光线的偏振方向;

上偏光板50,所述上偏光板50设于所述彩膜基板80的背向所述阵列基板70的一侧,并与所述上液晶层40层叠设置,且所述上偏光板50的穿透轴为90度,所述背光模组出射的光线由所述上偏光板50穿出所述显示面板100;

相位膜片60,所述相位膜片60设于所述下偏光板10与所述上偏光板50之间,用于改变光线的偏振方向。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显示面板100,应用于显示装置中时,通过在上偏光板50与下偏光板10之间增设相位膜片60,可使由显示装置中背光模组出射的光线在经过显示面板100时多经历一次偏振方向的改变过程,从而改变相关技术中上偏光板50的穿透方向与下偏光板10的穿透方向一致的不足,即使得上偏光板50的穿透轴可为90度,也即使得上偏光板50的吸收方向为水平偏振0度,以吸收外界环境大部分反射的水平偏振光。

本实施例中,上液晶层40和下液晶层20中均具有相位1/2波片,因此,光线经过上液晶层40、下液晶层20以及相位膜片60均可改变其偏振方向,可将光线由水平偏振0度变成垂直偏振90度,或者将光线由垂直偏振90度变成水平偏振0度,从而最终使得上偏光板50的吸收方向为水平偏振0度,以吸收外界环境大部分反射的水平偏振光。相位膜片60为可改变光线的偏振方向的光学组件,应用于堆叠设置的双液晶屏中可使经过的光线多经历一次偏振方向的改变过程。

具体地,相邻的两膜层(例如下偏光板10、下液晶层20、中间偏光板30等等)之间均可通过透明光学胶粘接固定在一起。

结合参阅图1至图3,在本申请显示面板100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相位膜片60为半波片。当某一平面偏振光穿过半波片时,出射光仍为平面偏振光,但是偏振光的振动面将旋转90度。

结合参阅图1至图3,在本申请显示面板100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相位膜片60内设有树脂粒子。通过在相位膜片60内嵌入若干树脂粒子,以使进入相位膜片60的光线经过凹凸不平的树脂粒子的表面进行散射,以将光线散射到各个位置,从而改变光线的出射角度,以破坏显示面板100的周期对称关系,从而可消除或减轻摩尔纹现象,进而提升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具体可通过控制若干树脂粒子的密度和颗粒大小来更好地将光线散射到各个位置,以破坏显示面板100的周期对称性,从而消除或减轻摩尔纹现象。

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相位膜片60内嵌入若干量子点粒子,当光线经过量子点膜片时,光线将通过若干量子点粒子的表面进行散射,以使光线散射到各个位置,从而破坏显示面板100的周期对称性。具体可通过控制量子点粒子的密度来起到遮蔽摩尔纹现象的效果;同时,量子点是一种纳米级别的半导体,通过对这种纳米半导体材料施加一定的电场或光压,它们便会发出特定频率的光,而发出的光的频率会随着这种半导体的尺寸的改变而变化,因而通过调节这种纳米半导体的尺寸就可以控制其发出的光的颜色,因此,量子点膜片的设置还可提高显示面板100的色彩饱和度,以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结合参阅图1,在本申请显示面板100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相位膜片60设于所述下液晶层20与所述中间偏光板30之间。

本实施例中,光线透过下偏光板10的穿透方向为水平偏振0度,再通过下液晶层20相位1/2波片,光线将由水平偏振0度变成垂直偏振90度,垂直偏振90度的光线将通过相位膜片60,光线将由垂直偏振90度变成水平偏振0度,水平偏振0度的光线通过中间偏光板30,再通过上液晶层40相位1/2波片,光线将再次由水平偏振0度变成垂直偏振90度,并由上偏光板50穿透轴90度方向平行穿透,即使得设计出光的上偏光板50的吸收方向为0度,以充分吸收外界环境大部分反射的水平偏振光;该设置下,背光模组出射的光线由下偏光板10射入显示面板100中,然后光线依次经过阵列基板70、下液晶层20、相位膜片60、中间偏光板30、上液晶层40、彩膜基板80后,光线最终由上偏光板50射出显示面板100。

结合参阅图1,在本申请显示面板100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相位膜片60与所述下液晶层20之间设有第一粘接层。

本实施例中,相位膜片60可通过第一粘接层贴附在下液晶层20的上表面,以提高相位膜片60的安装稳定性。其中,第一粘接层为透明光学胶层,由于透明光学胶层的光透过率高,对光的损耗低,从而使用透明光学胶层作为第一粘接层可减少透过第一粘接层的光线的损耗,以保证显示面板100具有较好的显示效果。

当然,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直接将相位膜片60涂覆在下液晶层20的上表面上,该设置同样可提高相位膜片60的安装稳定性;或者,也可以将第一粘接层设置在相位膜片60与中间偏光板30之间,以通过第一粘接层将相位膜片60固定在中间偏光板30的下表面;又或者,直接将相位膜片60涂覆在中间偏光板30的下表面。

结合参阅图2,在本申请显示面板100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相位膜片60设于所述中间偏光板30与所述上液晶层40之间。

本实施例中,光线透过下偏光板10的穿透方向为水平偏振0度,再通过下液晶层20相位1/2波片,光线将由水平偏振0度变成垂直偏振90度,垂直偏振90度的光线将通过中间偏光板30,垂直偏振90度的光线再通过相位膜片60,光线将由垂直偏振90度变成水平偏振0度,水平偏振0度的光线通过上液晶层40相位1/2波片,光线将再次由水平偏振0度变成垂直偏振90度,并由上偏光板50穿透轴90度方向平行穿透,即使得设计出光的上偏光板50的吸收方向为0度,以充分吸收外界环境大部分反射的水平偏振光;该设置下,背光模组出射的光线由下偏光板10射入显示面板100中,然后光线依次经过阵列基板70、下液晶层20、中间偏光板30、相位膜片60、上液晶层40、彩膜基板80后,光线最终由上偏光板50射出显示面板100。

结合参阅图2,在本申请显示面板100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相位膜片60与所述液晶层之间设有第二粘接层。

本实施例中,相位膜片60可通过第二粘接层贴附在上液晶层40的下表面。其中,第二粘接层同样为透明光学胶,由于透明光学胶层可减少透过第二粘接层的光线的损耗,以保证显示面板100具有较好的显示效果。

当然,在本申请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直接将相位膜片60涂覆在上液晶层40的下表面上,该设置同样可提高相位膜片60的安装稳定性;或者,也可以将第二粘接层设置在相位膜片60与中间偏光板30之间,以通过第二粘接层将相位膜片60固定在中间偏光板30的上表面;又或者,直接将相位膜片60涂覆在中间偏光板30的上表面。

结合参阅图3,在本申请显示面板100的又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相位膜片60设于所述上液晶层40与所述上偏光板50之间。

本实施例中,光线透过下偏光板10的穿透方向为水平偏振0度,再通过下液晶层20相位1/2波片,光线将由水平偏振0度变成垂直偏振90度,垂直偏振90度的光线将通过中间偏光板30,再通过上液晶层40相位1/2波片,光线将由垂直偏振90度变成水平偏振0度,水平偏振0度的光线通过相位膜片60,光线将再次由水平偏振0度变成垂直偏振90度,并由上偏光板50穿透轴90度方向平行穿透,即使得设计出光的上偏光板50的吸收方向为0度,以充分吸收外界环境大部分反射的水平偏振光;该设置下,背光模组出射的光线由下偏光板10射入显示面板100中,然后光线依次经过阵列基板70、下液晶层20、中间偏光板30、上液晶层40、相位膜片60、彩膜基板80后,光线最终由上偏光板50射出显示面板100。

结合参阅图3,在本申请显示面板100的又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相位膜片60与所述上液晶层40之间设有第三粘接层。

本实施例中,相位膜片60可通过第一粘接层贴附在上液晶层40的上表面。其中,第一粘接层为透明光学胶,由于透明光学胶层可减少透过第三粘接层的光线的损耗,以保证显示面板100具有较好的显示效果。

当然,在本申请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直接将相位膜片60涂覆在上液晶层40的上表面上,该设置同样可提高相位膜片60的安装稳定性;或者,也可以将第三粘接层设置在相位膜片60与上偏光板50之间,以通过第三粘接层将相位膜片60固定在上偏光板50的下表面;又或者,直接将相位膜片60涂覆在上偏光板50的下表面。

本申请还提出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和如前所述的显示面板100,该显示面板100的具体结构详见前述实施例。由于本显示装置采用了前述所述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前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申请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相关技术
  • EL显示面板、包含EL显示面板的EL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以及EL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 EL显示面板、包含EL显示面板的EL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以及EL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3179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