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具有日常通勤和出游旅居双功能的家用乘用车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2:08:44


一种具有日常通勤和出游旅居双功能的家用乘用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家庭日常通勤和出游旅居双功能的家用乘用车,具体 地说,就是以一些中大型、大型SUV、MPV等家庭日常通勤用车为基础底盘车, 通过独立设置或者与车厢连体复合设置可以展开和缩合的形变式睡仓或者储物 仓与车厢衔接贯通,提供就寝或储物空间。另外还可以对部分或全部车厢进行 可加高的形变式设计,进一步实现对车厢内部空间的加高和拓展,加之适当调 整车内座椅布局并配置简要的旅居设施,使家庭日常通勤车可以即时性地变换 成为一辆更为舒适的紧凑型房车,在行驶状态乘员即可进行应急入厕、就寝等, 实现一车两用。也就是说,通过简便的操作和调整,就可以即时地在日常模式 和房车模式之间转换,更加适应和满足多彩的家庭汽车生活的需要。

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谈的“日常通勤”、“日常模式”,是指作为个人或 家庭日常工作、生活的代步通勤工具,进行一般性、日常性出行的用车情形, 以便于与旅行出游等非日常用车情形相对照,此二用车情形正是本发明车型的 所谓“双功能”。

技术背景

在当今的乘用车市场上,适宜家庭日常通勤使用的车型中,即使是中大型、 大型的SUV、旅行车、MPV,由于首要考虑的是日常使用的便利性、经济性要求, 在厢内空间高度上是以坐姿为基本设计要求的,不会达到乘员站立、活动所需 要的厢内高度。并且根据生活所需,车厢后部还要留有载物空间,使得载人座 椅只得布局在车厢中部的局促区域,乘员被束缚在座椅上长时间保持坐姿动弹 不得,这是十分疲劳的事情,而这就是家庭日常通勤车的常态。然而,对于现 代家庭来说,随着户外休闲及远途出行活动的增多,人们对乘车舒适度要求越 来越高也是必然的,为此,一些家庭购买了房车。但是,对于许多家庭特别是年轻家庭而言,房车的使用率并不高,往往是长时间闲置,并占用地面空间和 车位。高高大大的传统房车对于老年人驾驶出行和维修维护也并非易事,这是 一些家庭不去购置房车的重要原因之一。

观察市场发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家庭日常用车的舒适化、跨界化渐成 趋势,一些兼有旅居功能的车型越来越受到青睐。例如,人们常见的一种利用 篷布围封加高车顶的MPV车型,具有了野外就寝功能,其结构变化虽然简单, 仅仅是抬高了车顶盖,但拓展了功用,较好地解决了野外休息就寝之急需,它 可以说是家用车跨界发展的一个代表。不过,就目前所见,此种车型中大都是 用篷布来围封加高的车厢,使得只有在驻车状态时才可以升顶和就寝,其实这 和一具露营帐篷或车顶睡帐是一样的功用。通过检索公开的出版物,没有发现 通过增设形变式的硬板箱仓与车厢相贯通衔接的方式来加高拓展厢内空间,使 家庭日常通勤车兼有旅居功能的车型,也没有发现公开使用这种车型的先例。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家庭日常通勤和出游旅居双功能 的家用乘用车,可以在“日常模式”与“房车模式”之间较为便捷地即时性转 换。通常作为一辆家庭日常通勤车使用,当您需要提高乘车舒适度及在您休闲 旅居时,通过便捷的现场操作,就可以即时地将其变身为一辆房车,为多彩的 汽车生活提供保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以一些中、大型SUV、旅行 车、MPV等家庭日常用车为底盘车,通过对部分或全部车厢进行可加高的形变式 设计,并且复合设置或者独立设置睡仓或者储物仓与车厢衔接配合、贯通起来, 从而对车厢形体和内部空间进行了加高和拓展,使得原来车厢后部的载物空间 可以腾出来作为乘员活动空间或安置座椅,以提高乘坐舒适性,使乘员可以在 车内直立行走、活动,加之配置简要的车内旅居设施,可进行应急入厕、就寝、 烹饪就餐等,使日常通勤车具有了基本的房车功能。需要明确,这里是在以中、 大型家用车为底盘车的基础上设计制造,不仅仅是要有较强的动力,还必须保 障房车状态下的行车安全。

本发明把家庭日常用车与房车合二为一,以日常模式作为基本功用提供日 常使用,以房车模式满足家庭临时性休闲出游需求,使很多家庭不必另购房车; 同时消除了一般房车经常存在的普通车位放不下、地下车库进不去、设限街区 不可入等问题;日常用车和旅居车两种模式即时选择、简易操作、便捷切换, 让您的汽车生活更加多彩,极具实用性;即使在休闲旅游路途中,也可采用日 常用车模式行驶,降低了车高和风阻,提升了越野性和通达能力,且安全、节 能。箱仓的可形变式设计,使其可以在日常模式下缩合成扁平形箱体安放在车 顶而并不会过多影响车的日常通勤使用和外观,长时间不用时还可以将箱仓卸 下来放置家中;使用专用的升降架操作,规范了箱仓的装卸、收展动作,既简 便易行又安全省力,完全可以单人完成操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两个较佳实施方式。

图1至图20为本发明的一个最佳实施方式

图1为日常模式下的车形外观俯视图

图中注解:1、可升降车顶盖,30、睡仓,333、底盘车,666、专用升降架。

图2为房车模式下的车形外观俯视图

图中注解:1、可升降车顶盖,30、睡仓,333、底盘车。

图3为车顶升起时的局部外观俯视图

图中注解:1、可升降车顶盖,2、前围板,3、后围板,4、左围板,5、右 围板,M、横挡胶条,7、车顶支撑杠。

图4为升起的车顶部沿图3中AA线的剖面图

图中注解:1、可升降车顶盖,3、后围板,4、左围板,5、右围板,6、臂 杆,7、车顶支撑杠,8、连接短轴,9、滑架,10、滑架接头,11、滑架滑板, 12、顶盖滑槽。

图5为电动升降杆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注解:6、臂杆,20、电机,21、电机轴,22、螺纹齿轮,23、臂杆扇 形摆轮,24、支撑轴,25、卧槽。

图6(a)、6(b)、6(c)、6(d)、6(e)为睡仓结构及其展开过程系列 示意图,其中:图6(a)为睡仓闭合状态下的扁平箱体外观俯视图,图中注解: 30、睡仓,31、内半仓,32、外半仓,K为L型挡板,用于闭合状态下对睡仓后 缺口的封闭之用。图6(b)为展开睡仓第一步骤——即从后侧掀开上、下壳板 过程的示意图,此时仓内各折叠支架由水平叠放位置逐渐伸开竖立起来。图6 (c)为睡仓的上、下壳板完全分离到位的状态示意图,此时各折叠支架完全直 立。图6(d)为睡仓内半仓从外半仓滑出到位时的状态示意图,图中注解:33、 内半仓上壳板,34、内半仓下壳板,35、外半仓上壳板,36、外半仓下壳板, 37、内半仓折叠支架,38、外半仓折叠支架,39、内半仓凸轨,40、外半仓凹 槽滑道,41、展仓板板盒,42、卡位螺栓。图6(e)为安装上各展仓板后的睡 仓结构示意图,图中:A1、B1为内半仓的两块前展仓板,C1、D1、E1为内半仓 的三块侧展仓板,其中D1板中央部位设有玻璃窗,F1为内半仓的后展仓板,G1 为内半仓的L型密封板,用于插接在内半仓的H1缺口位置,并下探与车顶相应 部位密接;对应地,外半仓有A2、B2、C2、D2、E2、F2、G2各展仓板连接其上、 下壳板。

图7为睡仓上下壳板咬合部位的剖面图

图8为展仓板的横截面图

图9为睡仓滑道的横截面图

图10为缩合状态下睡仓底面侧视图

图中注解:31、内半仓,32、外半仓,43、睡仓内滑道,44、睡仓外滑道, 45、内半仓滑道,46、抓槽,47、拖拽拉手,48、开合拉手,49、展开拉手, 50、内半仓封闩,51、外半仓封闩,52、立脚。

图11为野外露营情景示意图

图12为专用升降架结构分解图

图中注解:60、底架,61、前横杠,62、后横杠,63、连杆,64、连杆, 65、拆卸螺栓,66、拆卸螺栓,67、前横杠高轨道,68、后横杠高轨道,69、 标准杆,71、前横杠主端头,72、前横杠副端头,73、后横杠主端头,74、后 横杠副端头,75、前横杠主端头支撑柱,751、安装套口,76、后横杠主端头支 撑柱,762、支撑柱轴孔,78、前限位板,79、后限位板,791、滑梯锁孔,792、 钥匙孔,793、底架定位螺栓,80、滑梯,81、双棒滑杠,82、双棒滑杠,83、 锁舌,84、抓铲滑杆,85、抓铲,86、抓铲拉线,87、上滑轮,88、下滑轮, 90、离合器,94、摇臂,97、睡仓升高限位柱,101、托管,102、托管,103、 托管短轴,104、托管短轴。

图13为前横杠主端头沿B b线的剖面图

图中注解:7、车顶支撑杠,75、主端头支撑柱,751、安装套口,752、支 撑柱轴孔,101、托管,103、托管短轴,L1、滑梯双棒滑杠上棒,L2、滑梯双 棒滑杠下棒。

图14为滑梯下部局部结构图

图中注解:83、滑梯锁舌,88、下滑轮,89、摇轴,90、离合器,91、离 合器定盘,92、离合器动盘,93、推盘弹簧,94、摇臂,95、手闸,96、手闸 拉线,T5、梯步杆。

图15为升降架安装示意图

图中注解:7、车顶支撑杠,60、升降架底架,80、升降架滑梯,901、左 支撑杠后端柱,902、右支撑杠后端柱,M、横挡胶条。

图16、17为安装睡仓过程示意图

图18为车内乘用座椅布局右上方剖视图

图中注解:111、前排主座椅,112、前排副座椅,113、后排坐便器座椅, 114、后排副座椅,115、托架,116、坐便器,117、靠背平放操作柄,118、茶 几背操作柄,119、座垫,120、厨桌,121、清水桶,122、污水桶,123、茶几 背,124、隔布,126排水口,130、洗漱盆。

图19为车内乘用座椅调置成床时的右上方剖视图

图中注解;131、132为座椅头枕。

图20为车内洗浴室左后上方剖视图

图中注解:121、清水桶,122、污水桶,124、隔布,125、洗浴花伞,126、 排水口,127、排水管。

图21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车厢结构外观示意图

图中注解:600、可升降的整个车厢顶盖,601、与车厢连通的储物空间, 为方便读图,其前部挡板画为透明体,602、与车顶盖连体的储物箱凸起上盖, 603、驾驶室顶盖。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20描述了本发明的一个最佳实施方式。此车基本结构是:以中大 型、大型SUV或MPV为底盘车,对除前排座椅上方的大部分车厢顶盖进行可电 动升降式设计,这部分顶盖内侧自带四块加高围板,用于对车厢进行加高;另 行设置一个可展开和收合的复合结构的扁平形额头睡仓安置在车顶上方中部, 使用时前移到车顶额头部位进行展开并与加高的车厢衔接贯通,从而实现对原 车厢的加高和拓展;对中、后排座椅的位置、方向进行可调节的复合设计,加 之配置简要的旅居设施,使原来的家庭日常用车变成为一辆具有额头睡仓的紧 凑型房车。该睡仓的装卸、移动、展开、缩合、衔接、定位等操作使用一个专 用的升降架进行。图1、图2是该车在日常通勤和出游旅居两种使用状态下的外 观俯视图。就底盘车而言,结构与普通车是一样的,下面重点就此车的车厢加 高与睡仓的结构及相应的操作进行详尽的说明。

关于车厢加高与车顶盖的电动升降装置说明如下:

如图3、4所示,车厢顶盖的中后部为可升降部分1,在1内侧对称叠放着 前、后、左、右四块围板2、3、4、5,各自与顶盖1沿边缘轴连接,可平附在 顶盖1内侧和下翻竖立。前后两块围板2、3紧贴顶盖1内面水平叠放,左右两 块围板4、5在围板2、3的外层叠放。当顶盖1升起后,依次把围板5、4、3、 2下翻竖立,即可封堵顶盖1升起后的四面敞口。围板2、3、4、5的上下翻动 采用手动方式进行,实际使用时,车顶盖1升起后先下翻左右两块围板4、5, 使之与敞口侧边密接好,然后再下翻后围板3,使之与敞口后边缘密接并同时搭 接左右两块围板4、5。前围板2暂且不动,待下述图6中的睡仓30在车顶前部 展开、对接的动作完成后,作为睡仓30的门板使用。图4中对车顶盖进行了透 视。

顶盖1的升降使用对称安装在车厢顶端左右边缘的四组电动升降装置来进 行,四组电动升降装置的结构相同,见图4、图5所示,图5中对车顶盖进行了 透视。安装在车厢内壁上的电机20的转轴21上安装一个螺纹齿轮22,咬合在 臂杆6底端的扇形摆轮23上,扇形摆轮23以直径边焊接在臂杆6上,其直径 边中点有支撑轴24用以将其安装在车身上设有的卧槽25内,并可以24为轴转 动。臂杆6顶端通过短轴8与滑架9的接头10进行轴连接,滑架9的方形滑板 11则卡套在车顶盖1底面上设置的滑槽12内,这样电机20通过螺纹齿轮22旋转带动臂杆6在竖直面内以支撑轴24为轴上下旋摆,臂杆6顶端则带动整个滑 架9在顶盖1的滑槽12内做前后滑动,在四组电动升降装置同步作用下,顶盖 1水平高度变化,完成顶盖1的升降操作。车顶盖1到最高位置时,臂杆6竖立 在加高围板4、5外侧;车顶盖1降落原位时,臂杆6躺落在车顶两边的卧槽12 内。这里要注意,升起车顶盖1的操作必须在睡仓30离开其上方时才能进行。 这四组升降装置通过安装在车内的同一组电路的开关按钮进行操控,确保安全 同步。

此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把整个车厢顶盖设计为可升降的,那样,额头睡仓 30的展开位置会进一步前移,由此,车顶上的两根支撑杠7就需要加长前出, 可将其设计为伸缩式或折叠式即可。另外,加高车厢的方法以及升高车顶盖后 的四围封堵方式方法显然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可以使用金属卷帘、另配组合 板等进行封堵,还可以将手工操作升级为电动控制。上述种种变化的设计实施 并不复杂,在此不再一一详述。

关于睡仓的结构说明如下:

如图6所示,睡仓(30)在缩合状态下为一个扁平箱体,结构上是由内半 仓31和外半仓32套合而成,而每个半仓31、32又是由其上下对称的两块壳板 33、34和35、36以阴阳口方式扣合而成。每对壳板33、34和35、36各自用其 折叠支架37和38在内侧连接起来。内、外半仓31、32的纵截面均为放倒的U 型,图7为其部分纵截面图。31、32以U型开口端一内一外套合,内半仓31的 壳板33、34外面上各有两条平行直线凸轨39分别套卡入外半仓32的壳板35、 36内面上的凹槽滑道40内,使整个内半仓31在外半仓32内的限定范围内可直 线滑进滑出。在其下壳板34的边角部位设有卡位螺栓42,旋紧42可以固定内 半仓31在外半仓32里的位置。内半仓31内设有板盒41,用以安放和固定各块 展仓板A1、B1、C1、D1、E1、F1、G1、A2、B2、C2、D2、E2、F2、G2。上述各 展仓板在睡仓30展开后按顺序依次插接在内外半仓31、32的上下壳板33、34 及35、36的边沿间,并且亦相互衔接起来,从而最终形成一个展开的睡仓,如 图6(e)所示。上述各展仓板的四边均为阴阳口结构,其截面图见图8所示。

从图6中可以看出,内外两个半仓31、32的下壳板34、36的底边上均有 一条缺口H1、H2,这是为让车厢加高部分的前端插入并衔接而设置的。G1、G2 为两块L型密封板,其水平上沿各自水平插接缺口H1、H2处的壳板,其下立面 下探,可以衔接到车顶相应位置上设置的横挡胶条M上。至此,整个展开的睡 仓30稍作后移,其方形开口的上、下、左、右边即与车厢加高部分的前端相应 的板面贴合咬入,使睡仓30与车厢密闭连通起来。

在缩合状态下,为弥补缺口H2,封闭睡仓外表,特配置了L型挡板K,用 来在H2处插接下壳板36。

图10展示了在缩合状态下睡仓30的底面情况,为了平稳装卸车需要,外 半仓32的下壳板36外面设有两组平行双轨凹槽滑道43、44用以与升降架滑梯 80接合。其中,两条内滑道43的上半段仅有底槽而没有边槽,在开始装车时, 睡仓30处在立地的初始位置,把两条内滑道43的上半段贴紧依靠在升降架的 两条滑梯滑杠81、82的上棒L1上,即完成了睡仓30的初步定位,再进一步使 睡仓30的抓槽46咬合住升降架滑梯80的抓铲85,从而实现了睡仓30与升降 架滑梯80的准确对接;两条内滑道43的下半段有边槽,在睡仓30上行时即分别卡套住两条滑梯滑杠81、82的上棒L1。两条外滑道44用以在车顶上分别水 平接合升降架底架60的高轨道67、68,参见后面的叙述。

内半仓31上仅设有很短的两条内滑道45,在睡仓30上行过程中与外半仓 32上的两条内滑道43的下半段对应,也卡套住升降架滑梯滑杠81、82的上棒, 起到把控内半仓31的作用。各滑道的横截面图见图9。

睡仓30的外面相应位置上设置了抓槽46、拖拽拉手47、开合拉手48、展 开拉手49、封闩50和51、立脚52,供拖拽、装卸、展开、缩合睡仓30时使用。

另外,此案中的睡仓30提供了露营睡床功能,可以方便地从车顶上卸下来 作为露营时的落地睡床使用,为此,睡仓30底面上设置了可收放的仓腿53。开 合拉手48也可用来挂靠滑梯80。此外还配置了一具露营帐篷,可以搭建起具有 上下床的野外小居,别有情趣,参见图11。

在此实施方式中,睡仓30展开并衔接车厢的位置,理论上可以设定在车顶 或者车厢的不同部位,甚至是在车侧车后,但上述设置在车厢额头上最为合理。 另外,此案中可以把额头睡仓做得小巧一些,不再提供就寝功能,仅为一个放 置行李物品的储物仓使用,以替代原车厢内后部空间的储物功能,使得整个原 车厢内部空间都成为乘员乘坐和活动的空间。通过即时性调整座椅布局,升起 车顶盖,就可以提供出紧凑型房车的乘坐舒适性。同时把座椅设计成可展平组 合成床的复合结构,就可以提供车内就寝功能,满足野外急需。这样的额头储 物仓式车型比额头睡仓式车型更为小巧轻便,也是非常实用的。不难想象,上 述无论是睡仓还是更加小巧的储物仓,其复合结构和用材是千变万化的,上述 的最佳实施方式仅以简单的手动开和、多板拼装式结构来展示原理而已,其实, 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显然可以设计出千变万化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很高的形 变式箱仓。

下面阐述升降架的结构:

如图12所示,设置专用升降架用于额头睡仓30的升降、安放、定位、前 后左右移动。其结构分为底架60和滑梯80两个部分,二者通过前后两个托管 101、102连接起来。底架60是由前后两根平行的横杠61、62通过两根纵向连 杆63、64连接起来组成的一个井字型结构。前横杠61与两连杆63、64为固定 性连接,后横杠62与两连杆63、64使用拆卸螺栓65、66连接,以备安装和取 下滑梯80之用。两条横杠61、62上从外端开始,都附有一段平行的高轨道67、 68,用于对接并穿入睡仓30的外滑道44中,以把控睡仓30在其上滑行和固定。 两根连杆63、64在中央部位用一根标准杆69连接起来,此杆69可以托住从左 侧滑入底架60内部的滑梯80的梯步杆T1、T2、T3、T4,使之不会下落触碰到 车顶面,保障滑梯80平稳滑入。同时,标准杆69与两个托管101、102一起定 位了滑梯80进入底架60时的水平位置,确保滑梯80上的睡仓30的两条外滑 道44顺利对接底架60的两条高轨67、68并滑进。

整个升降架是以底架60的两根横杠61、62的四个端头71、72、73、74套 骑在车顶的两条支撑杠7上而安装在车顶上并可沿其前后滑行的。旋紧定位螺 栓793可将底架60定位在车顶支撑杠7上。

两条横杠61、62的主端头71、73为特殊构件,要有联接滑梯80并使其可 上下翻转的功能。截面图图13是前横杠61的主端头71联接托管101的情况。 支撑柱75下端的开口751骑套在车顶支撑杠7上,支撑柱75的上端有轴孔752, 用以安插托管短轴103。此外,主端头71外侧附有下斜的限位板78,用以依靠 滑梯80。后横杠62的主端头73上的限位板79要大一些,其上设有滑梯锁孔 791、钥匙孔792、底架定位螺栓793。

滑梯80的作用是承载着睡仓30进行装卸车。其结构是由两根完全一样的 平行滑杠81、82通过五根梯步杆T1、T2、T3、T4、T5连接而成。两根滑杠81、 82均为连体的上下双棒结构,其下棒L2用于联接托管101、102,分别被套在 托管101、102凹槽内,沿其滑动;其上棒L1为睡仓30提供滑行轨道,分别穿 入睡仓30的两条内滑道43中。

梯步杆上都设有脚踏板,使滑梯可作为人上下车顶以及野外露营时上下睡仓的梯子。中部的两根梯步杆T3、T4是安装在两滑杠的上下棒L1与L2相连接的中 间凹部位置的,不妨碍上下棒L1、L2的正常滑行。而另外三根T1、T2、T5则 不然,是直接连接在下棒L2上,使套住下棒L2的托管101、102不能通过,从 而限定着滑梯80沿托管101、102的滑动范围。

滑梯底部设有锁舌83,用以插入底架60上的限位板79上的锁孔791,把 滑梯80锁定在底架60上。用钥匙插入锁孔792方可打开之。

滑梯80内嵌装有一套手动升降机装置,其主要由滑杆84、抓铲85及其拉 线86、上滑轮87、下滑轮88、摇轴89、离合器90、摇臂94等组成。

图14展示了滑梯80底部的详细结构,为便于观察,图中对梯步杆T5进行 了透视。装有下滑轮88的摇轴89穿插在中空的梯步杆T5中可转动,下滑轮88 将T5分割成了左右两部分。离合器90由圆形的定盘91和动盘92及推盘弹簧 93组成,定盘91固定连接在梯步杆T5外端,摇轴89穿过定盘91和动盘92的 圆心连接到摇臂94,通过摇臂94上的手闸95控制两盘91、92离合。其结构原 理是:两盘91、92被摇轴89从圆心穿过,但定盘91已经固定在梯步杆T5上, 而动盘92则可在摇轴89上的限定范围内左右滑动,但不可绕摇轴89转动,因 为摇轴89表面上设有轴向的滑动沟槽把控着动盘92的姿态。平时动盘92由套 在摇轴89上的推盘弹簧93推压,贴合在定盘91上,在二者之间的摩擦力作用 下,二者保持相对静止,摇轴89及摇臂94也不可转动,此为“合”态;当攥 紧摇臂94上的手闸95时,通过闸线96拉动动盘92,使其克服弹簧93阻力而 后移,离开定盘91,此时就使动盘92和摇轴89变得可转动,此为“离”态, 此时转动摇臂94即可使摇轴89及下滑轮88转动,进而通过闭合拉线86拉动 抓铲85,而抓铲85与睡仓30上的抓槽46咬合在一起,最终带动整个睡仓30 在滑梯80上滑动。

托管101、102为大半圆弧型截面,其开口向外分别套住滑梯80的滑杠81、 82的下棒L2,使之在其把控下滑动;而托管101、102外侧面中部有短轴103、 104分别插入底架横杠主端头71、73的支撑柱75、76上部的轴孔752、762中, 使滑梯80即可以在托管101、102的把控下滑行,也可以托管短轴103、104为 轴上下翻转。

当需要把滑梯80从底架60上拆下时,旋松拆卸螺栓65、66,把后横杠62 稍稍后移,使托管101、102的短轴103、104分别从支撑柱75、76的轴孔752、 762中脱出即可。

睡仓的升顶操作方法步骤如下,参见图15、图16、图17:

1、首先将整个升降架安装在车顶上,方法是:从车内把两条车顶支撑杠7 的后端柱901、902进行位置解锁并后移,使两条支撑杠7的后端分别从后端柱 901、902中脱出裸露。之后把底架60的四个端头71、72、73、74分别从裸露 的支撑杠7的后端套入支撑杠7并向前滑进,使得整个底架60卡骑在车顶两条 支撑杠7上,然后将后端柱901、902回位,重新封住支撑杠7的后端并锁定。

2、在车顶中部,通过旋紧底架定位螺栓793将整个升降架定位在车顶上。 之后将滑梯80向外拉出,使其滑出底架60到最外位置后下压其外端,使其下 翻,凭借底架上的限位板78、79的依托,滑梯80稳固斜立在车身左侧。

3、将地面上的睡仓30按图16所示姿势贴靠在升降架滑梯60上,睡仓30 的两条内滑道43的上部敞口段分别与滑梯80的两条滑杠81、82的上棒L1重 叠贴合,同时使抓槽46与抓铲85咬合起来。

4、手握摇臂94,攥紧手闸95,使离合器90分离,即可逆时针转动摇臂94, 升降机便拉动睡仓30沿两条滑杠81、82的上棒L1滑动升起,直至摇臂94不 可转动时松开手闸95。此时睡仓30被滑梯80上设有的限位柱97阻挡而停留在 最高位,如图17所示。

5、从滑梯80底端向上抬起,使其转至水平高位,此时睡仓30的两条外滑 道44分别对接了底架60的两条高轨67、68,向内平推滑梯80进入底架60内 时,睡仓的两条外滑道44也顺势分别滑上底架的高轨道67、68,至滑梯80底 端上的锁舌83完全插入底架60上的锁孔791,停止平推,滑梯80锁定。

6、再次转动摇臂94,调整睡仓30的左右位置居于车顶中央。

卸下睡仓30时,按照上述步骤的反顺序操作即可。

睡仓的展开操作是在已经安装在车顶的升降架上进行的,其步骤是:

1、旋松底架定位螺栓793,将整个升降架沿车顶两条支撑杠9滑动平移至 最前端位置,再旋紧螺栓793将其定位。

2、用升降机摇臂94,将升降架上的睡仓30调整至最外侧位置,即上述升 顶操作步骤5的终位。

3、进行汽车升顶盖操作,参见前述图3及第一部分内容。

4、车顶盖1升起后,车顶上方形成敞开的前端口,人在车内通过此口位置 进行展开睡仓30的操作,参见图6:拨开睡仓封闩50、51,先上抬上壳板33、 35近端,再上托其远端,逐步使折叠支架37、38直立,上壳板33、35则连体 升至最高位;旋松壳板34上的卡位螺栓42,开始横向拉出内半仓31,使其从 外半仓32中滑出至最大位置,然后旋紧卡位螺栓42,使之向下穿过内、外壳板 34、36及外滑道44上的定位孔,直至与升降架底架60上的高轨道67接触挤紧, 从而定位了内、外半仓31、32的相对位置和整个睡仓30在升降架上的位置。

5、顺序取出板盒41里的各块展仓板,按照A、B、C、D、E、F、G的顺序 插接到上、下壳板33、34和35、36的阴阳牙口上。各板亦以阴阳边口顺序相 接起来,完成对睡仓30侧面敞口的封堵。

安装G2板时要先卸下挡在外半仓缺口H2处的K板。G1、G2板的水平上沿 分别插入下壳板34、36在缺口H1、H2处的阴缝里,其下立面则向下伸出,用 以在下一步对接车厢时,搭接住车顶上设置的横挡胶条M,以补堵睡仓底面与车 顶面之间的空隙。

6、展开睡仓30的操作完成后,人回到车外,旋松底架定位螺栓793,将整 个升降架和睡仓30后移,使升起的车顶盖1的前端伸入睡仓30的开口内一定 深度,至G1、G2下立面与车顶上设有的横挡胶条M搭接严紧,即旋紧定位螺栓 793,完成定位,此时展开的睡仓30与加高的车厢即完成了衔接。

缩合睡仓和回落车顶盖的操作按照上述步骤的反向、反顺序进行即可。

下面简要说明一下车内座椅、坐便器、厨桌、洗浴间等设施的设置情况:

车厢内乘用室的座椅布局采用前后双排设置,均为可调节的组合式座椅, 如图18、图19所示。操作手柄117可使得前排乘员座椅111、112的靠背向后 倾倒放平,其顶端的插接头枕131、132可分别搭接在后排乘员座椅113、114 前端设置的托架115上,由此形成一张双人睡床,供需要时使用。托架115在 不使用时可上折收起。

前排乘员座椅112的靠背有可向前水平折倒的部分123,可提供小茶几功能。 后排乘员座椅113内部,在座垫119下面设有隐式随车坐便器116。

在乘用室内右侧边位装有小型简易厨桌120,供出游露营时简单烹饪之用。桌 下空间里用夹板固定安放清水桶121和污水桶122。洗漱盆130贴靠厨桌120设 置,其供水龙头连接着清水桶121,其下水管连接到污水桶122,清水桶121配有 手动打压器为其内部打压,使桶内保持一定压力,随时为洗漱、洗菜提供便利。

为了日常用车的便利和车内洗浴的需要,两个后排乘员座椅113、114是可以 便捷地拆离车厢的,拆除后,把在车厢顶部卷起安放的隔布124下拉,在前排乘员 座椅靠背之后的图示位置展开并与四周车体联接贴紧,即在车厢后部形成洗浴间, 如图20所示。洗浴间底面可以防水布铺陈,以保护车厢底板。洗浴花伞125可高 挂在车顶下,其供水软线连接到清水桶121内,洗浴污水经厢底面上的排水口126 和厢底面下的排水管127流出车外。

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当然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上述最佳实施方式外,下面另 举一例本发明的较为简单实用的实施方式,参见图21。此方式依然采用电动升降 式车厢顶盖,顶盖内侧自带四块加高围板,对车厢进行加高。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之处在于,整个车顶盖600都可升降,当车顶盖升起后,在车顶额头部位形成一个 复合结构的储物空间601,用以替代车厢后部的储物空间放置行李物品,该储物空 间601由隆起的车顶盖前部602和固定的驾驶室顶盖603及相应的加高围板构成, 可以叫作复合式储物箱。它替代了车厢后部储物功能,使之被腾挪出来,用于扩充 乘坐、活动空间;并且在需要时,通过调整布置车内座椅,即时地构成一张睡床, 提供车内就寝功用;配置相应的旅居设施,即为一辆简易房车。此车由于没有附设 独立的组合箱仓,使得结构简单,没有车厢与箱仓对接问题,制造和使用更加方便。

以上对本发明的两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不能被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很显然,无论是车厢加高、顶盖升降 的方式方法、结构设计,还是睡仓、箱仓的设置方式、组合结构、尺度设计、形变 方式、安置对接方式及位置,甚至是设置箱仓的个数等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的实 施方案。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和改进等,均仍归属本发明的专利涵 盖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具有日常通勤和出游旅居双功能的家用乘用车
  • 一种具有扇叶强度增强功能的日常家用可拆卸吊扇
技术分类

0612011318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