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稳定单管人工泪管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2:10:19


一种稳定单管人工泪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具体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稳定单管人工泪管。

背景技术

泪道疾病是眼科常见疾病,在需手术治疗的眼病中占比高居第二位,仅次于白内障。其中上泪道(泪小点,泪小管,泪总管)的疾病,如泪小管断裂、泪小管狭窄阻塞、泪小管炎、泪小点闭锁等,占所有泪道疾病的15-20%左右。上泪道疾病的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操作对原有的泪小管的粘膜会有损伤,如果不同时植入人工泪管,术后会出现再次狭窄或者阻塞,从而造成手术的失败。以往众多研究表明,术中同时植入人工泪管支撑泪小点、泪小管,保持其通畅及稳定性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一项必不可少且较为关键的步骤。

现有的人工泪管包括以下几类:

双管型人工泪管: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人工泪管。为一根直径约0.5-1.0mm左右的硅胶管分别经上下泪点导入经过泪道,从鼻腔内引出,在鼻腔内打结或者缝扎于鼻前庭外侧壁(图1)。术后在内眼角处可看到人工泪管(图2)。

单管型人工泪管:临床上运用相对较少。为一根直径约0.5-1.0mm左右的硅胶管经上泪点或者下泪点导入,从鼻腔内引出,将人工泪管近端固定于泪小管处或者近端缝合于局部皮肤处(图3,图4)。

目前临床上运用最为广泛的为双管型人工泪管。放置时从上下泪小点通过泪小管植入到鼻泪管,两端在鼻腔打结或者缝扎于鼻前庭外侧壁。此类人工泪管的优点在于不容易脱落,稳定性较好。但其劣势也比较明显。上泪道疾病绝大多数只累及一侧泪小管(上泪小管或者下泪小管)。双管型人工泪道植入时有时会损伤健侧泪小管,造成术后健侧泪小管狭窄甚至阻塞。另外植入后的双管型人工泪管在内眦部存在较大张力,在眨眼过程中其对泪小点和近端泪小管的牵拉可能会造成泪小点及近端泪小管的撕裂,造成永久性的损伤。第三,双管型人工泪管的两端最终植入鼻泪管,这一过程可能造成鼻泪管粘膜的损伤,造成术后的鼻泪管狭窄或者阻塞,甚至引起慢性泪囊炎等严重后果。第四,术后取出人工泪管偶尔会碰到难以取出的情况,有时需要鼻内镜的帮助,这在门诊或者基层单位难以实现。

单管型人工泪管是另一类用于临床的人工泪管。经上泪点或者下泪点导入,从鼻腔内引出,将人工泪管的近端多通过缝合于局部眼睑皮肤处而固定。其最大的优点在于保留健侧泪小管的功能及结构的完整性,其次术中植入及术后取出人工泪管相对简单。其缺点也非常明显,首先,因该管的一端缝合固定于皮肤面,严重影响外观。第二,其稳定性较差,常因缝线脱落或者揉擦眼睑引起人工泪管的早期脱落。第三,同双管型人工泪管一样,单管型人工泪管最终也是植入鼻泪管,同样存在损伤鼻泪管粘膜的可能。

综上所述,上泪道疾病是眼科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手术治疗是上泪道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术中植入人工泪管支撑泪小点、泪小管,保持其通畅及稳定性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一项必不可少且较为关键的步骤。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人工泪管均存在一定的缺陷。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稳定单管人工泪管,是一种兼备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泪道管,可在泪器损伤疾病治疗中支撑泪小管。采用柔软、安全、不易被腐蚀的医用硅胶材料,材料生物相容性佳,临床实验表明无排斥性、不易损伤泪小管。相比市面上现有产品,在满足有效解决泪器损伤疾病的泪道重建的需求基础上,同时有减少手术的复杂性与肉芽增生、炎症反应等不良影响、美化术后外观等多项优点。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稳定单管人工泪管,包括泪管主体,所述的泪管主体为中空结构,所述的泪管主体的一端为支撑端,所述的支撑端的端部形成有第一膨大端,所述的第一膨大端沿泪管主体方向的下方形成第二膨大端,所述的第一膨大端和第二膨大端的宽度均大于泪管主体的直径宽度,所述的第一膨大端的宽度大于第二膨大端的宽度,所述的第一膨大端和第二膨大端之间形成内凹的限位结构,所述的第一膨大端和第二膨大端构成支撑整个泪管主体的支撑端。

所述的第一膨大端为前部圆弧形后部平坦的膨大结构。

所述的第一膨大端的厚度为0.5mm,直径为1.5mm。

所述的第二膨大端与第一膨大端之间的间距为1-1.5mm。

所述的第二膨大端为整体为椭圆结构的膨大结构。

所述的第二膨大端的厚度为0.5mm,直径为1.2mm。

所述的支撑端与泪管主体之间为折线形结构。

所述的第二膨大端距离泪管主体的垂直距离为0.5mm。

所述的支撑端与泪管主体之间形成L字形结构。

所述的泪管主体的直径为0.65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稳定单管人工泪管,在传统单管泪道管基础上头部设计一个前部圆弧形后部平坦的膨大结构,并且在第一个膨大端下部设计第二个膨大端,两个膨大端在重力作用下可以起到更好的稳定性,对组织刺激性很低,惰性、低毒性、柔韧性强使得它能够安全应用于活体组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双管型人工泪管示意图。

图2为现有双管型人工泪管植入术后外观照。

图3为现有单管型人工泪管示意图。

图4为现有单管型人工泪管植入术后外观图。

图5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支撑端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使用状态参考图。

其中1-泪管主体,2-支撑端,21-第一膨大端,22-第二膨大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的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一种稳定单管人工泪管,包括泪管主体1,所述的泪管主体1为中空结构,所述的泪管主体1的直径为0.65mm。所述的泪管主体1的一端为支撑端2,所述的支撑端2与泪管主体1之间为折线形结构。所述的支撑端2与泪管主体1之间形成L字形结构。所述的支撑端2的端部形成有第一膨大端21,所述的第一膨大端21为前部圆弧形后部平坦的膨大结构。所述的第一膨大端21的厚度为0.5mm,直径为1.5mm。所述的第一膨大端21沿泪管主体1方向的下方形成第二膨大端22,所述的第二膨大端22为整体为椭圆结构的膨大结构。所述的第二膨大端22的厚度为0.5mm,直径为1.2mm。所述的第二膨大端22与第一膨大端21之间的间距为1-1.5mm。所述的第一膨大端21和第二膨大端22的宽度均大于泪管主体1的直径宽度,所述的第一膨大端21的宽度大于第二膨大端22的宽度,所述的第一膨大端21和第二膨大端22之间形成内凹的限位结构,所述的第一膨大端21和第二膨大端22构成支撑整个泪管主体1的支撑端2。本发明通过在传统单管泪道管基础上头部设计一个前部圆弧形后部平坦的膨大结构,并且在第一个膨大端下部设计第二个膨大端,两个膨大端在重力作用下可以起到更好的稳定性,对组织刺激性很低,惰性、低毒性、柔韧性强使得它能够安全应用于活体组织。

所述的第二膨大端22距离泪管主体1的垂直距离为0.5mm。

由于年龄、个体差异等因素,上泪道的走形长度会有不同,据文献报道泪小管垂直部约2mm,水平部长度约8-12mm,泪囊水平径约6mm,为了避免植入的人工泪管损伤泪囊及鼻泪管粘膜,设计了12、14、16、18mm四种长度的产品,术中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

此外,医用级别硅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对组织刺激性很低,惰性、低毒性、柔韧性强使得它能够安全应用于活体组织。硅胶材质柔软度很好的避免了硬膜外麻醉导管材质硬度的缺点。作为支撑管最大的优点是外观隐秘,提供良好的外观效果及安全性,患者易于接受,能达到长时间带管治疗,提高临床治愈率。另一大优点是硅胶材质比较柔软,对泪小点的损伤较小,由导管自身引起的睑外翻、伤口豁开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近些年专门用于植入硅胶管的器械系统出现,也很好的解决了植入困难的难题。

各位技术人员须知:虽然本发明已按照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做了描述,但是本发明的发明思想并不仅限于此发明,任何运用本发明思想的改装,都将纳入本专利专利权保护范围内。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相关技术
  • 一种稳定单管人工泪管
  • 一种稳定单管人工泪管
技术分类

06120113189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