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落地式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30:30


落地式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落地式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空调技术的快速发展,空调风机系统不仅仅局限于贯流风机、离心风机,轴流风叶也开始使用于空调器内机上,这种具有双风口结构的柜机,双风口出口均设置导流格栅,因轴流风叶的出风速度较大,特别是双出风口,上下风厚度大(也即上下出风的竖直间距较大),用户无法通过站立或坐下避开吹风,会造成不适感,此时往往是通过关闭其中一个风机的方式来达到出风部直接吹人的目的,但是关闭风机将导致对应的换热器部分不能正常换热,换热效果差进而造成能量损失。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落地式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双轴流风叶上下出风结构的落地式空调器为了防止出风直吹人带来的不舒适感,需要停止一个风机的运行,导致换热器换热效果差造成能量损失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落地式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具有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的上出风口以及下出风口,所述壳体内具有对应所述上出风口设置的上轴流风叶、对应所述下出风口设置的下轴流风叶,所述上出风口及所述下出风口中的至少一个内设置有导风格栅,所述导风格栅上具有多个间隔的导风格栅片,所述导风格栅能够绕竖直轴线旋转,以使所述导风格栅的导风格栅片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翻转切换,所述导风格栅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的所述导风格栅片围绕对应轴流风叶的旋转轴线的偏转方向与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的所述导风格栅片围绕对应轴流风叶的旋转轴线的偏转方向相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临近所述导风格栅设置有格栅翻转驱动部件,所述格栅翻转驱动部件与所述导风格栅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导风格栅沿其竖直轴线在所述壳体的内外侧翻转。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格栅翻转驱动部件包括回转电机,所述导风格栅还包括外边框,所述导风格栅片的径向外端与所述外边框的径向内侧连接,所述外边框的径向外侧具有驱动套筒,所述回转电机的输出轴套接于所述驱动套筒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外边框的径向外侧还具有支撑转轴,所述支撑转轴与所述驱动套筒同轴且处于所述外边框远离所述驱动套筒的一侧,所述支撑转轴可旋转地与所述壳体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出风口以及所述下出风口内皆对应设置有所述导风格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上轴流风叶及所述下轴流风叶的出风旋向相同;和/或,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换热器,所述上轴流风叶及所述下轴流风叶处于所述换热器朝向所述上出风口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相差角度为180°。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落地式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用于控制上述的落地式空调器的运行,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用户的活动区域以及空调的运行模式,所述活动区域包括距离所述落地式空调器较远的第一区域以及较近的第二区域;

当获取的用户的活动区域为单独的第一区域时,控制所述上出风口及下出风口内的导风格栅的位置切换,以使所述上出风口及下出风口皆执行远距离送风;

否则,根据获取的所述运行模式控制所述上出风口及下出风口至少一个内的导风格栅的位置切换,以使所述上出风口、下出风口中的一个执行远距离送风,另一个执行近距离送风。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运行模式包括制热模式与制冷模式,根据获取的所述运行模式控制所述上出风口及下出风口至少一个内的导风格栅的位置切换,以使所述上出风口、下出风口中的一个执行远距离送风,另一个执行近距离送风具体包括:

当获取的所述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控制所述上出风口执行近距离送风,控制所述下出风口执行远距离送风;或者,

当获取的所述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控制所述上出风口执行远距离送风,控制所述下出风口执行近距离送风。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上出风口和/或所述下出风口执行远距离送风时,控制相应的所述导风格栅的导风格栅片的偏转方向与相应的轴流风叶的出风旋向相反;或者,

当所述上出风口或者所述下出风口执行近距离送风时,控制相应的所述导风格栅的导风格栅片的偏转方向与相应的轴流风叶的出风旋向相同。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落地式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通过可以翻转的导风格栅的设置,能够利用其上的导风格栅片的偏转方向是否与对应的轴流风叶的出风旋向相同,从而能够实现相应的出风口中的出风距离的远近控制,如此,在用户距离空调器较近时,可以控制相应的导风格栅翻转于相应的位置处,实现近距离送风,无需控制相应的轴流风叶停止运行,保证了换热器的换热效果,能量得到充分利用,防止在制冷模式下冷气流直接吹至人身,提升了用户舒适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落地式空调器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中箭头示出出风方向;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落地式空调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略去部分部件);

图3为图1中的导风格栅的结构示意图,此时其处于第一位置,图中箭头示出回转电机的旋转方向;

图4为图1中的导风格栅的结构示意图,此时其处于第二位置

图5为本发明中的落地式空调器处于调温空间内的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导风格栅的导风格栅片的偏转方向与轴流风叶的出风旋向相反时形成远距离送风状态的仿真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导风格栅的导风格栅片的偏转方向与轴流风叶的出风旋向相同时形成近距离送风状态的仿真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

1、壳体;11、上出风口;12、下出风口;2、导风格栅;21、导风格栅片;22、外边框;23、驱动套筒;31、上轴流风叶;32、下轴流风叶;4、回转电机;5、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参见图1至图7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落地式空调器,包括壳体1,壳体1上具有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的上出风口11以及下出风口12,壳体1内具有对应上出风口11设置的上轴流风叶31、对应下出风口12设置的下轴流风叶32,上轴流风叶31及下轴流风叶32的旋转轴线平行且处于水平,上出风口11及下出风口12中的至少一个内设置有导风格栅2,导风格栅2上具有多个间隔的导风格栅片21,导风格栅2能够绕竖直轴线旋转,以使导风格栅2的导风格栅片21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翻转切换,导风格栅2处于第一位置时的导风格栅片21围绕对应轴流风叶的旋转轴线的偏转方向与处于第二位置时的导风格栅片21围绕对应轴流风叶的旋转轴线的偏转方向相反,也即当在第一位置时导风格栅片21的偏转方向为顺时针时,则当在第二位置时导风格栅片21的偏转方向为逆时针,反之亦然。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可以翻转的导风格栅2的设置,能够利用其上的导风格栅片21的偏转方向是否与对应的轴流风叶的出风旋向相同,从而能够实现相应的出风口中的出风距离的远近控制,如此,在用户距离空调器较近时,可以控制相应的导风格栅2翻转于相应的位置处,实现近距离送风,无需控制相应的轴流风叶停止运行,保证了换热器5的换热效果,能量得到充分利用,防止在制冷模式下冷气流直接吹至人身,提升了用户舒适感。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相差角度为180°,也即导风格栅2翻转180°即可实现其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切换。

参见图6及图7的仿真图可以看出,具体参见图6,轴流风叶出风旋转方向与导风格栅片21的偏转方向相反时,吹出风可形成柱状螺旋风,可实现远距离送风方式;反之,参见图7所示,轴流风叶出风旋转方向与导风格栅片21的偏转方向相同时,吹出风被打散,可实现近距离送风方式。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发明中,轴流风叶出风旋转方向也即轴流风叶出风旋向,其指的是风叶旋转能够正常出风的旋转方向,而当风叶旋向与其相反时,则此时的风叶不能有效驱动气流出风;导风格栅片21的偏转方向则是指,大致呈弧形的导风格栅片21的凸处方向的反方向,如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即为其偏转方向,而图4中的顺时针则为其偏转方向。

风叶旋向与导风格栅片21的偏转方向(下简称偏向)相同或者相反情况下,在出风口处测得的风速数据如下表,由下表可以明确得知,在风叶旋向与导风格栅片21偏向相同时的送风距离显然小于风叶旋向与导风格栅片21偏向相反时的送风距离:

/>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临近导风格栅2设置有格栅翻转驱动部件,格栅翻转驱动部件与导风格栅2驱动连接,以驱动导风格栅2沿其竖直轴线在壳体1的内外侧翻转,通过控制格栅翻转驱动部件的运转实现导风格栅2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自动切换,利于对空调器的智能化控制。

格栅翻转驱动部件包括回转电机4,回转电机4与壳体1固定连接,导风格栅2还包括外边框22,导风格栅片21的径向外端与外边框22的径向内侧连接,外边框22的径向外侧具有驱动套筒23,回转电机4的输出轴套接于驱动套筒23内。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回转电机4与驱动套筒23套接,实现回转电机4对导风格栅2的可靠驱动,结构简单,采用直驱的方式驱动效率更高。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外边框22的径向外侧还具有支撑转轴(图中未示出、未标引),支撑转轴与驱动套筒23同轴且处于外边框22远离驱动套筒23的一侧,支撑转轴可旋转地与壳体1连接,该技术方案中,导风格栅2的一侧由回转电机4形成可靠支撑,另一侧则通过支撑转轴形成可靠支撑,整体翻转更加稳定且可靠。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上出风口11以及下出风口12内皆对应设置有导风格栅2,从而可以使上出风口11及下出风口12皆具有可切换的近距离送风与远距离送风的切换功能。

为了简化送风距离的控制逻辑,优选的是上轴流风叶31及下轴流风叶32的出风旋向相同,如此可以仅通过翻转导风格栅2即可实现对应出风口的远近距离送风的切换。

参见图2所示,壳体1内还设置有换热器5,上轴流风叶31及下轴流风叶32处于换热器5朝向上出风口11的一侧,如此实现轴流风叶与导风格栅2之间较小的间距,能够充分利用两者的旋向的相对关系实现远近距离送风的目的。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落地式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用于控制上述的落地式空调器的运行,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用户的活动区域以及空调的运行模式,活动区域包括距离落地式空调器较远的第一区域以及较近的第二区域;

当获取的用户的活动区域为单独的第一区域时,控制上出风口11及下出风口12内的导风格栅2的位置切换,以使上出风口11及下出风口12皆执行远距离送风;

否则,根据获取的运行模式控制上出风口11及下出风口12至少一个内的导风格栅2的位置切换,以使上出风口11、下出风口12中的一个执行远距离送风,另一个执行近距离送风。

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对距离空调器较近或者较远的第二区域及第一区域范围内是否有人活动,也即获取用户的活动区域,进而能够根据用户的具体活动区域控制空调器的上下两个出风口的送风方式,有利于提升调温空间的温度均一性及调温效率,保证了用户的空调使用舒适性,实现空调器的智能化送风。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前述的第一区域(如图5中的区域1)以及第二区域(如图5中的区域2)以距离空调器的出风口2m为界限,小于2m的区域为第二区域,而超过2m的区域则为第一区域。

具体而言,运行模式包括制热模式与制冷模式,根据获取的运行模式控制上出风口11及下出风口12至少一个内的导风格栅2的位置切换,以使上出风口11、下出风口12中的一个执行远距离送风,另一个执行近距离送风具体包括:当获取的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控制上出风口11执行近距离送风,控制下出风口12执行远距离送风,如此,可以利用热气流密度较小的物理特点,下出风口12送出的热气流可以自下而上地升腾而上,下出风口12的远距离送风可以保证热气流与处于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的用户直接产生肢体的接触,提升用户的舒适性,同时实现了地毯式升温的目的,而此时的上出风口11执行近距离送风,无需送出较远距离,更加节能;或者,当获取的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控制上出风口11执行远距离送风,控制下出风口12执行近距离送风,如此,可以利用冷气流密度较大的物理特点,上出风口11送出的冷气流可以自上而下的下沉,下出风口12近距离送风能够尽量避免其送出的冷空气与用户产生直接的肢体接触,提升用户的舒适性,实现沐浴式降温的目的。

如上所述,当上出风口11和/或下出风口12执行远距离送风时,控制相应的导风格栅2的导风格栅片21的偏转方向与相应的轴流风叶的出风旋向相反,也即当轴流风叶顺时针旋转时,且第一位置时相应的导风格栅2的导风格栅片21的偏向为逆时针时,控制导风格栅2处于第一位置即可,此时第二位置时导风格栅片21的偏向则为顺时针;或者,当上出风口11或者下出风口12执行近距离送风时,控制相应的导风格栅2的导风格栅片21的偏转方向与相应的轴流风叶的出风旋向相同,也即轴流风叶顺时针旋转时,控制导风格栅2处于第二位置,具体的,可以控制导风格栅2由第一位置旋转180°至第二位置。

以下结合附图5对本发明在制冷模式及制热模式下的智能送风功能进一步阐述,以上轴流风叶31及下轴流风叶32的旋向皆为逆时针为例:

(1)制冷模式:

一、制冷模式——检测人体活动区域为单独区域

在区域1,代表超过2米距离有人活动,考虑对冷量需求,上出风口、下出风口均为远距离送风方式,因此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导流格栅旋转角度均为0°(也即处于第二位置,下同)。在区域2,代表出风口近距离2米内有人活动,因制冷模式时冷风下沉问题,且考虑下出风口吹冷风大部分落在人身上影响舒适性,因此上出风口为远距离送风方式,下出风口为近距离送风方式,上出风口导流格栅旋转角度为0°,下出风口导流格栅旋转角度为180°(也即处于第一位置,下同)。

二、制冷模式——检测人体活动区域为多区域

多送风区域代表在区域1和区域2均有人活动,因考虑近处制冷冷风吹人影响舒适性问题,因此检测方法同单独送风区域2。上出风口为远距离送风方式,下出风口为近距离送风方式,上出风口导流格栅旋转角度为0°,下出风口导流格栅旋转角度为180°

(2)制热模式:

一、制热模式——检测人体活动区域为单独区域

在区域1,代表超过2米距离有人活动,考虑对热量需求,上出风口、下出风口均为远距离送风方式,因此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导流格栅旋转角度均为0°。在区域2,代表出风口近距离2米内有人活动,因制热模式时热风上浮问题,因此上出风口为近距离送风方式,下出风口为远距离送风方式,上出风口导流格栅旋转角度为180°,下出风口导流格栅旋转角度为0°。

二、制热模式——检测人体活动区域为多送风区域

多送风区域代表在区域1和区域2均有人活动,因考虑制热模式时热风上浮问题,因此检测方法同单独送风区域2。上出风口为近距离送风方式,下出风口为远距离送风方式,上出风口导流格栅旋转角度为180°,下出风口导流格栅旋转角度为0°。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方式的有利技术特征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593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