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空调系统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2:40


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空调即空气调节器(Air Conditioner),是指采用人工手段,对建筑或构筑物内的环境温度等参数进行快速调节和控制的设备。

现在的空调中,只有一种制冷和制热循环回路对温度进行调节,对应单一的出风模式,不能满足各种用户的需求。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至少一个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循环模块,用于循环冷媒,具有制热模式以及多种制冷模式,包括依次连通的压缩机、室外换热器以及多个室内换热器,多个所述室内换热器相互并联设置;冷媒流路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控制多个所述制冷模式,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单向阀以及多条进液分路,各进液分路分别和一个所述室内换热器一一相连通,至少一条所述进液分路上设有所述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出口朝向所述室内换热器;冷媒流路第二控制模块,用于控制制热模式,分别和所述压缩循环模块、所述冷媒流路第一管路控制模块相连通,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单向阀以及多条回液分路,各所述回液分路分别和一个所述室内换热器一一相连通,至少一条所述回液分路上设有所述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入口朝向所述室内换热器。。

这样,通过压缩循环模块对冷媒进行循环,冷媒流路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控制多个制冷模式,冷媒流路第二控制模块用于控制制热模式,在制冷模式中,冷媒通过冷媒流路第一控制模块流向各个室内换热器,由于压缩循环模块包括多个室内换热器,即此时实能够对应在空调机体上设置不同的出风口,各出风口实现不同的制冷出风模式,例如各自具有不同的出风速度和出风量大小,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同时由于在冷媒流路第二控制模块中设置第二单向阀,且第二单向阀的入口朝向室内换热器,在冷媒流路第一控制模块中设有第一单向阀,第一单向阀的出口朝向所述室内换热器,当在制热模式时,冷媒流经第一单向阀后不能继续往前流动,只能往回走再经过室内换热器进行再次换热,最后才能回流至压缩机,从而提升了换热效率,降低了生产能耗。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媒流路第一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一分液头,所述第一分液头和所述压缩循环模块相连通,并形成多条所述进液分路。

这样,通过进液总管向第一分液头提供冷媒,再通过第一分液头对冷媒分流后分向多条进液分路,从而通过设置第一分液头,使得冷媒能够更均匀的分配至各个进液分路中,使得各路冷媒进入到各个室内换热器的流量更均匀,在室内换热器中换热更均匀,换热效率更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分液头包括两条进液分路和一个所述第一单向阀,所述冷媒流路第一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二分液头,所述第一单向阀和所述第二分液头设于同一条所述进液分路上,且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出口朝向所述第二分液头,所述第二分液头至少设有两条子进液分路,每一所述子进液分路均和一个所述室内换热器相连通。

这样,通过设置第二分液头的方式,使得冷媒能够再进行多次分流,并流入多个室内换热器,从而可以根据不同制冷模式的需要设置不同的子进液分路的数量,同时设置对应数量的室内换热器13的数量,以得到不同的制冷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至少一条所述子进液分路上设有第三节流装置。

这样,通过控制第三节流装置的开度,控制该子进液分路上的冷媒流量,实现制冷效果的调节,例如吹出较舒缓的冷风,提升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分液头设有四条子进液分路,分别为第一子进液分路、第二子进液分路、第三子进液分路以及第四子进液分路,所述第二子进液分路上设有所述第三节流装置。

这样,在第二制冷模式中,用户可根据需要调整第三节流装置的开度,以调节进入室内换热器的冷媒的流量,在保证制冷效果的前提下,使得空调能够吹出舒缓的气流,让用户感受到舒适健康气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子进液分路上分为两条子流路,每条所述子流路和一个所述室内换热器相连通。

这样,通过在设有第三节流装置的子进液分路上分为两个子流路的方式,以减小液态冷媒在管道中的压力损失,以保证冷媒的制冷换热效果;同时能够减小管道的安装体积,使得空调安装结构更紧凑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媒流路第一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第二节流装置设于另一条进液分路上。

这样,通过第二节流装置对该进液分路中的冷媒流量大小进行控制,调整冷媒的流量,以控制与该进液分路相连通的室内换热器的换热大小,控制一种制冷模式的出风量,控制制冷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冷媒流路第二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三分液头,第三分液头形成多条回液分路。

这样,通过在冷媒流路第二控制模块中还设置第三分液头,在第三分液头的分流作用下,使得在制热模式时冷媒进入到各回液分路中的冷媒量更均匀,使得在各室内换热器中换热更均匀。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条所述回液分路均分为两条子回液分路,每条所述子回液分路分别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一一相连通

这样,由于冷媒经过室内换热器之后由液态蒸发为了气态,在回液管道中流动压差损失很小,通过将回液分路均分为两条子回液分路再与室内换热器相连通的方式,使得管道安装更紧凑,占用空间更小,使得各种结构在空调中安装紧凑。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媒流路第一控制模块还包括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换热管道上。

这样,对室内换热器中的换热管道上的温度进行实时检测,得到实时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空调系统的第一制冷模式的冷媒流向示意图;

图3为图1空调系统的第二制冷模式的冷媒流向示意图;

图4为图1空调系统的制热模式的冷媒流向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空调系统100;

压缩循环模块10、压缩机11、室外换热器12、室内换热器13、四通阀11、进液总管15、出液总管16、第一节流装置17;

冷媒流路第一控制模块20、第一单向阀21、进液分路22、第一分液头23、第二分液头24、子进液分路241、第一子进液分路2411、第二子进液分路2412、第三子进液分路2413、第四子进液分路2414、子流路2415、第二节流装置25、第三节流装置26、温度传感器27;

冷媒流路第二控制模块30、第二单向阀31、回液分路32、第三分液头33、子回液分路321。

室外换热器1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发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压缩循环模块10、冷媒流路第一控制模块20以及冷媒流路第二控制模块30。

其中,请参阅图1,压缩循环模块10,用于循环冷媒,具有制热模式以及多种制冷模式,包括依次连通的压缩机11、室外换热器12以及多个室内换热器13,多个室内换热器13相互并联设置;冷媒流路第一控制模块20,用于控制多个制冷模式,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单向阀21以及多条进液分路22,各进液分路22分别和一个室内换热器13一一相连通,至少一条进液分路22上设有第一单向阀21,第一单向阀21的出口朝向室内换热器13;冷媒流路第二控制模块30,用于控制制热模式,分别和压缩循环模块10、第一管路控制模块20相连通,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单向阀31以及多条回液分路32,各回液分路32分别和一个室内换热器13一一相连通,至少一条回液分路32上设有第二单向阀31,第二单向阀31的入口朝向室内换热器13。室外换热器12室外换热器12

上述空调系统100,通过压缩循环模块10对冷媒进行循环,冷媒流路第一控制模块20用于控制多个制冷模式,冷媒流路第二控制模块30用于控制制热模式,在制冷模式中,冷媒通过冷媒流路第一控制模块20流向各个室内换热器13,由于压缩循环模块10包括多个室内换热器13,即此时实能够对应在空调机体上设置不同的出风口,各出风口实现不同的制冷出风模式,例如各自具有不同的出风速度和出风量大小,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同时由于在冷媒流路第二控制模块30中设置第二单向阀31,且第二单向阀31的入口朝向室内换热器13,在冷媒流路第一控制模块20中设有第一单向阀21,第一单向阀21的出口朝向所述室内换热器13,当在制热模式时,冷媒流经第一单向阀21后不能继续往前流动,只能往回走再经过室内换热器13进行再次换热,最后才能回流至压缩机,从而提升了换热效率,降低了生产能耗。

请参阅图1,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压缩循环模块10还包括四通阀11、进液总管15、出液总管16以及第一节流装置17,进液总管15和各进液分路22相连通,出液总管16和各回液分路32相连通,第一节流装置17设于出液总管16上。这样,通过在出液总管16上设置第一节流装置17,从而控制进入各个室内换热器的冷媒的流量,从而控制出风量大小。

请参阅图1,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冷媒流路第一控制模块20还包括第一分液头23,第一分液头23和压缩循环模块10相连通,并形成多条进液分路22,即第一分液头23和进液总管15相连通,通过进液总管15向第一分液头23提供冷媒,再通过第一分液头23对冷媒分流后分向多条进液分路22,从而通过设置第一分液头23,使得冷媒能够更均匀的分配至各个进液分路22中,使得各路冷媒进入到各个室内换热器13的流量更均匀,在室内换热器13中换热更均匀,换热效率更高。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分液头23设有两条进液分路22一个单向阀21,冷媒流路第一控制模块20还包括第二节流装置25,第二节流装置25设于其中一条进液分路22上,,从而通过第二节流装置25对该进液分路22中的冷媒流量大小进行控制,调整冷媒的流量,以控制与该进液分路22相连通的室内换热器13的换热大小,控制一种制冷模式的出风量,控制制冷效果。

请参阅图1,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冷媒流路第一控制模块20还包括第二分液头24,第一单向阀21和第二分液头24设于另一条进液分路22上,且第一单向阀21的出口朝向第二分液头24,且第二分液头24至少设有两条子进液分路241,每一条子进液分路241均和一个室内换热器13相连通,如此,通过设置第二分液头24的方式,使得冷媒能够再进行多次分流,并流入多个室内换热器13,从而可以根据不同制冷模式的需要设置不同的子进液分路241的数量,同时设置对应数量的室内换热器13的数量,以得到不同的制冷效果。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空调系统100包括两种制冷模式,两种制冷模式的冷媒来源分别对应于进液分路22中。设有第二节流装置25的该条进液分路22和该室内换热器13对应第一制冷模式;进液分路22、第一单向阀21以及第二分液头24的该路对应第二制冷模式。

可以理解地,为了能够方便的对空调中的第二制冷模式的制冷效果进行调节,本实施例中至少一条子进液分路241上设有第三节流装置26,从而通过控制第三节流装置26的开度,控制该子进液分路241上的冷媒流量,实现制冷效果的调节,例如对应的该风口位置可以设置不出风,避免风流直吹到用户,从而可以吹出较舒缓的冷风,提升舒适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分液头24设有四条子进液分路241,分别为第一子进液分路2411、第二子进液分路2412、第三子进液分路2413以及第四子进液分路2414,分别流入对应的室内换热器13中进行换热,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根据所需的不同制冷效果,需要调整子进液分路241的数量。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子进液分路2412上设有第三节流装置26,从而在第二制冷模式中,用户可根据需要调整第三节流装置26的开度,以调节进入室内换热器13的冷媒的流量,在保证制冷效果的前提下,使得空调能够吹出舒缓的气流,让用户感受到舒适健康气流。

其中,本实施例中设置有6个室内换热器13,该六个室内换热器并联设置,通过进液总管15通入液态冷媒并分流后进入不同的室内蒸发器当中,完成换热后,再经过6根回流管道汇流至出液总管16中以再循环至压缩机11当中。

此外,由于液态冷媒在管道中流动会产生压力损失,为了减小压力损失,本实施例中在设有第三节流装置26的子进液分路241上分为两个子流路2415,每条子流路2415和一个室内换热器13相连通,可以理解地,本实施例中在第二子进液分路2412上设有第三节流装置26,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子进液分路2412再分为两条子流路2415,每条子流路2415对应和一个室内换热器13相连通。如此,通过在设有第三节流装置26的子进液分路241上分为两个子流路2515的方式,以减小液态冷媒在管道中的压力损失,以保证冷媒的制冷换热效果;同时能够减小管道的安装体积,使得空调安装结构更紧凑。

请参阅图1,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冷媒流路第二控制模块30还包括第三分液头33,第三分液头33形成多条回液分路32,从而,通过在冷媒流路第二控制模块30中还设置第三分液头33,在第三分液头33的分流作用下,使得在制热模式时冷媒进入到各回液分路32中的冷媒量更均匀,使得在各室内换热器13中换热更均匀。

此外,请参阅图1,在冷媒流路第二控制模块30中,每条回液分路32均分为两条子回液分路321,每条子回液分路321分别和一个室内换热器13一一相连通,从而,由于冷媒经过室内换热器之后由液态蒸发为了气态,在回液管道中流动压差损失很小,通过将回液分路32均分为两条子回液分路321再与室内换热器13相连通的方式,使得管道安装更紧凑,占用空间更小,使得各种结构在空调中合理布局。

可以理解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由于空调系统100包括六个室内换热器13,本实施例中的第三分液头33设有三条回液分路32,其中第二单向阀31设置于其中一条回液分路32上,从而通过在一条回液分路32上设有第二单向阀31,空调系统在制热时,冷媒只能从另外两条回液分路32进入室内换热器13,经过入室内换热器13换热后,通过子进液分路241返回时,遇到第一单向阀21后而无法继续往前走,只能再经过剩余的室内换热器13换热后经安装有第二节流装置25的子进液分路241回到压缩机11中,增加冷媒在各个室内换热器上的换热路程,提升换热效率,降低了空调系统所需的能耗,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此外,可以理解地是,本实施例中为了对室内换热器中的换热管道上的温度进行实时检测,本实施例中的冷媒流路第一控制模块20还包括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27,温度传感器27设于室内换热器13的换热管道上,从而对室内换热器中的换热管道上的温度进行实时检测,得到实时的换热效率。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三子进液分路2413以及第四子进液分路2414对应连通的室内换热器13的换热管道上各设有一个温度传感器27,从而对出风口的上部分制冷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室外换热器为冷凝器,各室内换热器均为蒸发器。

请参阅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一制冷模式的冷媒流动过程为:压缩机11输出冷媒气体,依次流经四通阀14、室外换热器12和第一节流装置17,在经过第一分液头23后分为两条进液分路22,一条进液分路22中的冷媒经过第二节流装置25后流入室内换热器13的流路,另一条进液分路22中的冷媒依次经过第一单向阀21和第二分液头24后分为四条子进液分路241,分别为第一子进液分路2411、第二子进液分路2412、第三子进液分路2413以及第四子进液分路2414;第一子进液分路2411直接流入室内换热器13的流路,第二子进液分路2412中的冷媒经过第三节流装置26后分为两条子流路2415,两条子流路2415分别对应流入两个室内换热器13的流路,第三子进液分路2413以及第四子进液分路2414直接进入对应的室内换热器13的流路,室内换热器13中的冷媒换热后先经过第二单向阀31,再汇入第三分液头33,第一子进液分路2411、第三子进液分路2413、第四子进液分路2414以及两条子流路2415中的冷媒换热后汇入第三分液头33,最后冷媒经出液总管16返回至压缩机11。

请参阅图3,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制冷模式的冷媒流动过程为:压缩机11输出冷媒气体,依次流经四通阀4、室外换热器12和第一节流装置17,在经过第一分液头23后分为两条进液分路22,一条进液分路22中的冷媒经过第二节流装置25流入室内换热器13的流路,另一条进液分路22中的冷媒经过依次经过第一单向阀21和第二分液头24后分为四条子进液分路241,分别为第一子进液分路2411、第二子进液分路2412、第三子进液分路2413以及第四子进液分路2414;第一子进液分路2411直接流入室内换热器13的流路,第二子进液分路2412中的冷媒经过第三节流装置26后分为两条子流路2415,两条子流路2415分别对应流入室内换热器13的流路,用户可根据需要调整第三节流装置26的开度,控制两条子流路2415中进入室内换热器13的量,从而达到调整制冷效果的目的,第三子进液分路2413以及第四子进液分路2414直接进入对应的室内换热器13的流路。室内换热器13中的冷媒换热后先经过第二单向阀31,再汇入第三分液头33,第一子进液分路2411、第三子进液分路2413、第四子进液分路2414以及两条子流路2415中的冷媒换热后汇入第三分液头33,最后冷媒经出液总管16返回至压缩机11。

请参阅图4,本实施例中的制热模式的冷媒流动过程为:压缩机11输出冷媒气体,依次流经四通阀14、第三分液头33后流向回液分路32,由于在与室内换热器13的回液分路32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31,制热时冷媒不能由该回液分路32通向两条子回液分路321,此时冷媒只能从另外两条回液分路32流向其余的四个室内换热器13中,经室内换热器13换热后汇入第二分液头24,由于一条子进液分路241上设有第一单向阀21,冷媒只能经过第一子进液分路2411进入室内换热器13,再次进行换热后经过子进液分路22、第二节流装置25和第一分液头23后流出,最后由经过第一节流装置17、室外换热器12和四通阀14后返回到压缩机11。

本发明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633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