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循环降温的注塑模具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4:45


一种循环降温的注塑模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注塑模具降温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循环降温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注塑成型又称注射模塑成型,它是一种注射兼模塑的成型方法,注塑成型适用于大量生产与形状复杂产品等成型加工领域,在进行注塑时,在一定温度下,通过螺杆搅拌完全熔融的塑料材料,用高压射入模腔,经冷却固化后,得到成型品的方法,而在塑料材料固化的过程中,需要将融化的塑料材料的温度冷却下来,为了加快对塑料材料的降温速度,会采用冷却液进行降温,如此来加快产品的成型。

而在使用冷却液对塑料材料冷却的过程中,冷却液在长时间的使用后,自身的温度会升高,如此便会降低对塑料材料降温的效果,同时在长时间的工作中,模具附近的空气会被模具上的温度带动升高,如此也将减慢模具中塑料材料的降温速度,延长塑料材料降温的时间,影响塑料材料的生产速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循环降温的注塑模具,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了一种循环降温的注塑模具,包括下模具以及设置在下模具上侧的上模具,所述下模具和上模具之间设有注塑成型的产品,外部降温用的液体进入到下模具中,对注入到下模具、上模具之间的产品进行冷却,所述下模具的底部设置有风扇,所述风扇将下模具空气进行捕捉,并将捕捉后的空气向下模具的内部运输,下模具接收到风扇向上输送的气流,气流吸收下模具上的热量,部分气流向下模具的四周扩散,部分气流向上移动,并进入到上模具中,将上模具中的热量携带走,进入到上模具中的气流向上模具的四周散发,且上模具中排出的气流和下模具中排出的气流在下模具和上模具的侧边撞击在一起,并在撞击后向远离下模具、上模具的方向移动。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模具包括下模块,所述下模块的上侧中部位置开设有下腔,所述上模具包括上模块,所述上模块和下模块的水平截面相同,所述上模块的底部设置有上腔,所述上模块的底部和下模块的顶部贴合时,下腔和上腔组成对产品进行成型的腔室,且在上模块的上侧开设有和上腔连通的进液插洞,塑料融液通过进液插洞进入到下腔和上腔组成的腔室中。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模块底部的中间位置开设有进风槽,所述进风槽的侧边设置有若干个将进风槽和下模块侧边相连通的下出风管槽,所述风扇工作产生的气流进入到进风槽中,并通过下出风管槽的引导向下模块的四周流动。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风槽上侧的下模块中开设有中风槽,所述中风槽设置在下腔和进风槽之间,所述中风槽和进风槽中部的位置相连通,进入到进风槽中的气流通过进风槽和中风槽连通的位置进入到中风槽中。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中风槽的侧壁上连通有若干个环形排列的上导管槽,所述上导管槽的一端和下模块的底部相连通,若干个所述上导管槽将下腔包围在内部。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模块的内部开设有冷却液流动管槽,所述冷却液流动管槽的两端通过管道和外界的冷却液连通,冷却液通过管道进入到冷却液流动管槽中,进入到冷却液流动管槽中的冷却液对下模块中的热量进行吸收,所述冷却液流动管槽为连续的“己”字形,且所述冷却液流动管槽开设在下出风管槽和上导管槽之间的下模块中。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模块的内部围绕进液插洞的轴线位置环形排列开设有若干个上排管槽,所述上排管槽的一端和上模块的底部连通,一端和上模块的侧壁相连通,在下模块和上模块紧密贴合时,上排管槽位于上模块底部的一端和上导管槽位于下模块上侧的一端相连通,上导管槽中的气流进入到上排管槽中对上模块中的热量进行携带。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排管槽为C形,且所述上排管槽向外弯折的一侧向着靠近进液插洞的方向靠近,同时若干个所述上腔设置在若干个上排管槽之间。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模块的侧壁上开设有内凹槽,所述内凹槽的形状和上排管槽弯折的形状相贴合,且在内凹槽中固定有沿着进液插洞的中心轴线环形阵列的翅板。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排管槽和上模块侧壁连通的一端向下倾斜设置,所述下出风管槽和下模块侧壁连接的一端向上倾斜设置,从下出风管槽中排出的气体斜向上移动,从上排管槽中排出的气体斜向下移动,下出风管槽和上排管槽中排出的气体在下模块、上模块的一侧撞击在一起并向着远离下模块、上模块的方向移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该循环降温的注塑模具中,使用风扇向下模具和上模具中输送气流,通过气流和冷却液流动管槽中冷却液的配合,加快对产品的降温速度,使产品迅速固化,同时将冷却液流动管槽设置在下出风管槽和上导管槽之间,通过气流携带走冷却液流动管槽中冷却液的热量,增强冷却液流动管槽中的冷却液在长时间使用后对产品的降温效果。

2、该循环降温的注塑模具中,从下模块和上模块中流出的气流将模具附近的空气向着远离装置的方向吹动,使模具附近被加热的空气被带动远离模具,避免热量在模具附近聚集而降低模具自身降温的效果,同时将带有热量的空气带动远离模具,使其他位置的空气靠近模具对模具上的温度进行吸收,加快模具上热量扩散的速度,提高模具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整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下模具、上模具组合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下模具、上模具组合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下模具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下模具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上模具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8为本发明的上模具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装置内部气体流动示意图。

图中各个标号意义为:

1、下模具;11、下模块;12、下腔;13、进风槽;14、下出风管槽;15、中风槽;16、上导管槽;17、冷却液流动管槽;18、斜管槽;19、卡檐;

2、上模具;21、上模块;22、上腔;23、上排管槽;24、内凹槽;25、翅板;26、进液插洞;27、卡槽;

3、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使用冷却液对塑料材料冷却的过程中,冷却液在长时间的使用后,自身的温度会升高,如此便会降低对塑料材料降温的效果,同时在长时间的工作中,模具附近的空气会被模具上的温度带动升高,如此也将减慢模具中塑料材料的降温速度,延长塑料材料降温的时间,影响塑料材料的生产速率。

为了保证装置在长时间的使用后,保证度塑料材料的降温效果,请参阅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循环降温的注塑模具,包括下模具1以及设置在下模具1上侧的上模具2,下模具1和上模具2之间设有注塑成型的产品,外部降温用的液体进入到下模具1中,对注入到下模具1、上模具2之间的产品进行冷却,通过冷却液将下模具1、上模具2上的热量带走,来加快产品的固化,而当装置在长时间的使用后,装置本身的温度会升高,且冷却液的温度也会升高,如此会降低冷却液对装置的降温效果,而装置散发的热量会提高装置附近空气的温度,同样也会降低对产品的固化速度,进而导致产品的固化时间延长,降低产品的生产速度。

实施例1

为了解决装置附近温度升高影响装置对产品的固化速度,在下模具1的底部设置有风扇3,风扇3将下模具1空气进行捕捉,并将捕捉后的空气向下模具1的内部运输,下模具1接收到风扇3向上输送的气流,气流吸收下模具1上的热量,部分气流向下模具1的四周扩散,将下模具1附近吸收到下模具1上散发热量的空气吹走,使下模具1附近的空气远离下模具1,在下模具1附近的空气被吹走后,其他位置的空气会靠近下模具1,对下模具1的热量进行吸收,加快下模具1上热量的扩散;

同时进入到下模具1中的气流将冷却液的部分热量带走,降低冷却液的温度,使装置在长时间的使用后,装置可以有效的对产品进行固化;

进入到下模具1中的部分气流向上移动,并进入到上模具2中,将上模具2中的热量携带走,进入到上模具2中的气流向上模具2的四周散发,且上模具2中排出的气流和下模具1中排出的气流在下模具1和上模具2的侧边撞击在一起,并在撞击后向远离下模具1、上模具2的方向移动,使带有热量的空气不在下模具1和上模具2的附近聚集,保证下模具1、上模具2上的热量可以正常的向外扩散,避免热量在下模具1、上模具2附近聚集而影响下模具1、上模具2热量的扩散。

以下对下模具1、上模具2的结构进行细化,请参考图1-图9所示,下模具1包括下模块11,下模块11的上侧中部位置开设有下腔12,上模具2包括上模块21,上模块21和下模块11的水平截面相同,上模块21的底部设置有上腔22,上模块21的底部和下模块11的顶部贴合时,下腔12和上腔22组成对产品进行成型的腔室,且在上模块21的上侧开设有和上腔22连通的进液插洞26,在进行注塑时,下模块11和上模块21紧密相连,塑料融液通过进液插洞26进入到下腔12和上腔22组成的腔室中,并将下腔12和上腔22中的腔室填充满,使融液形成指定的形状,而为了使下模块11和上模块21之间可以进行稳定的贴合,在下模块11的上侧边缘位置固定有卡檐19,在上模块21底部边缘位置开设有卡槽27,在下模块11和上模块21贴合时,卡檐19插入到卡槽27中,限制上模块21和下模块11之间连接的位置,保证上模块21和下模块11之间准确的贴合,放置下模块11、上模块21贴合时出现位置的偏移。

同时在下模块11的内部开设有冷却液流动管槽17,冷却液流动管槽17的两端通过管道和外界的冷却液连通,冷却液通过管道进入到冷却液流动管槽17中,进入到冷却液流动管槽17中的冷却液对下模块11中的热量进行吸收,降低塑料融液的温度,使塑料融液固化,同时将冷却液流动管槽17形状设置为连续的“己”字形,如此便使冷却液流动管槽17在下模块11的内部进行弯折,且弯折的冷却液流动管槽17形成一个环形将下腔12包围在内部,增大冷却液流动管槽17中冷却液对下模块11中热量吸收的面积,提高热量吸收的效果。

塑料融液中的热量会通过下模块11和上模块21向外扩散,使下模块11和上模块21附近的空气吸收下模块11、上模块21上的热量,而下模块11和上模块21附近吸收热量的空气会在下模块11、上模块21附近聚集,如此便会提升下模块11、上模块21附近的温度,使下模块11、上模块21上的热量无法向外扩散,影响下模块11、上模块21的散热,且冷却液流动管槽17中的冷却液在长时间使用后,冷却液的温度也会上升,如此也会降低塑料融液固化的速度,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对下模块11、上模块21内部的结构进行改进。

下模块11底部的中间位置开设有进风槽13,进风槽13的侧边设置有若干个将进风槽13和下模块11侧边相连通的下出风管槽14,风扇3工作产生的气流进入到进风槽13中,并通过下出风管槽14的引导向下模块11的四周流动,从下出风管槽14中流出的气体对下模块11附近的空气进行吹拂,将下模块11四周的空气向着远离下模块11的方向吹动,使吸收热量的空气远离下模块11,而附近的空气靠近下模块11,对下模块11上的热量进行吸收,提高下模块11上热量扩散的效果。

同时在进风槽13上侧的下模块11中开设有中风槽15,中风槽15设置在下腔12和进风槽13之间,中风槽15和进风槽13中部的位置相连通,进入到进风槽13中的气流通过进风槽13和中风槽15连通的位置进入到中风槽15中,并在中风槽15的侧壁上连通有若干个环形排列的上导管槽16,上导管槽16的一端和下模块11的底部相连通,若干个上导管槽16将下腔12包围在内部,进入到中风槽15中的气流向上导管槽16中流动,并在移动时对下模块11上的热量进行吸收并带走,而为了提高上导管槽16吸收热量的效果,同时也提高上导管槽16中气流的流量,在上导管槽16远离中风槽15的一端连接有上导管槽16,斜管槽18和上导管槽16的中心轴线相切,且斜管槽18的一端向下延伸贯通下模块11的侧壁,在上导管槽16中有气流流动时,气流通过上导管槽16和斜管槽18连接的位置时,使上导管槽16和斜管槽18连接的位置出现压强差,使斜管槽18对外部的气流进行吸收,如此便增大了上导管槽16中气流的流通量,提高气体对热量吸收的速度。

同时冷却液流动管槽17开设在下出风管槽14和上导管槽16之间的下模块11中,在气流流通下出风管槽14和上导管槽16的过程中,对冷却液流动管槽17附近的热量进行吸收,减少冷却液中的热量,确保冷却液在长时间的使用后,还可以对塑料融液进行有效的降温固化。

在上模块21的内部围绕进液插洞26的轴线位置环形排列开设有若干个上排管槽23,上排管槽23的一端和上模块21的底部连通,一端和上模块21的侧壁相连通,在下模块11和上模块21紧密贴合时,上排管槽23位于上模块21底部的一端和上导管槽16位于下模块11上侧的一端相连通,上导管槽16中的气流进入到上排管槽23中对上模块21中的热量进行携带,进入到上排管槽23中的气流从上模块21的一侧排出,对上模块21附近的空气进行吹动,使上模块21附近带有热量的空气远离上模块21。

同时上排管槽23和上模块21侧壁连通的一端向下倾斜设置,下出风管槽14和下模块11侧壁连接的一端向上倾斜设置,从下出风管槽14中排出的气体斜向上移动,从上排管槽23中排出的气体斜向下移动,下出风管槽14和上排管槽23中排出的气体在下模块11、上模块21的一侧撞击在一起并向着远离下模块11、上模块21的方向移动,使带有热量的空气快速的远离下模块11和上模块21。

且将上排管槽23设置为C形,且上排管槽23向外弯折的一侧向着靠近进液插洞26的方向靠近,同时若干个上腔22设置在若干个上排管槽23之间,并在上模块21的侧壁上开设有内凹槽24,内凹槽24的形状和上排管槽23弯折的形状相贴合,且在内凹槽24中固定有沿着进液插洞26的中心轴线环形阵列的翅板25,上模块21上的热量通过内凹槽24以及翅板25向外扩散热量,提高上模块21散热的效果。

工作流程

通过管道向冷却液流动管槽17中输送冷却液,冷却液在下模块11内部流动,吸收下模块11上的热量,风扇3产生的气流进入到进风槽13中,部分气流通过下出风管槽14向上倾斜排出,将下模块11附近的气体吹走,部分气流进入到中风槽15中,再由上导管槽16排入到上排管槽23中,将下模块11、上模块21上的热量携带走,进入到上排管槽23中的气流从上排管槽23中倾斜向下排出,下出风管槽14中排出的气流和上排管槽23中排出的气流撞击到一起,并向着远离下模块11、上模块21的方向移动,避免热空气在下模块11、上模块21附近聚集,同时上模块21上的热量通过内凹槽24、翅板25向外扩散,增大散热的表面积,如此来提高对下模块11、上模块21的降温速度,确保下模块11、上模块21在长时间的使用后,还可以保证产品的正常固化。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发明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发明,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相关技术
  • 一种设有二次弹出结构的水冷循环降温式注塑模具
  • 一种注塑模具排气系统及注塑模具
  • 一种用于笔记本外壳的注塑塑胶模具及使用该模具的注塑机
  • 一种便于拆卸的循环式冷却型注塑模具
  • 一种可将漫出废料循环使用的注塑模具装置
  • 一种注塑工艺用注塑模具水循环降温系统
  • 一种注塑工艺用注塑模具水循环降温系统
技术分类

0612011638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