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新风溶液除湿机组和空调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1


新风溶液除湿机组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风除湿设备相关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风溶液除湿机组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对于市场上的一些需要进行风干的产品,例如胶原蛋白肠衣是以胶原蛋白纤维为原料制成的,用于制备各类香肠,具有易使用、口感好、直径均匀的特点,抗压强度高,能延长产品的保质期,对比天然肠衣更具有优势。在胶原蛋白肠衣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对肠衣表面淋液,淋液后需要进行干燥后才能够进行后续的折缩等工序,因此肠衣的干燥是肠衣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现有的技术中,通常把生产隧道中的循环空气加热至50~55℃,相对湿度一般低于20%,露点温度低于21℃,吹向肠衣,利用高温干燥的空气除去肠衣水分。循环空气吸湿降温后,需要对空气除湿并加热,目前的热泵系统在进行除湿调温的过程中,为保证全年的室内保持预设的湿度和温度,全年进行高强度工作导致需要较大的功耗。

由上可知,目前的热泵系统存在模式单一且功耗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溶液除湿机组和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热泵系统存在模式单一且功耗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新风溶液除湿机组,新风溶液除湿机组包括第一换热组件,第一换热组件包括第一热泵系统和第一液体循环装置,第一热泵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第一液体循环装置与第二换热器连通进行换热;第二换热组件,第二换热组件包括第二热泵系统、第二液体循环装置和第三液体循环装置,第二热泵系统包括第三换热器和第四换热器,第四换热器与第二液体循环装置和/或第三液体循环装置可通断的设置进行换热;第三换热组件,第三换热组件包括第三热泵系统、第四液体循环装置和第五液体循环装置,第三热泵系统包括第五换热器和第六换热器,第六换热器与第四液体循环装置连通,第四液体循环装置和第五液体循环装置可通断地设置;新风风道,沿新风风道的进风侧朝向出风侧的方向,新风风道的内部依次设置有第一换热器、第二液体循环装置、第四液体循环装置、第五换热器、第三换热器;回风风道,沿回风风道的进风侧朝向出风侧的方向,回风风道的内部依次设置有第五液体循环装置、第三液体循环装置、第一液体循环装置。

进一步地,第一液体循环装置包括第一循环塔,第一循环塔具有第一喷淋腔和与第一喷淋腔连通设置的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回风流经第一喷淋腔;第一储液箱,第一储液箱设置在第一循环塔的一侧并与第一出液口连通设置;第一溢流管,第一储液箱上设置有第一溢流管;第一循环管,第一循环管设置在第一储液箱的出液端和第一进液口之间,第二换热器与第一循环管连通换热;第一泵体,第一泵体设置在第一循环管上。

进一步地,第一热泵系统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第一热泵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第一四通阀,第一四通阀与第一压缩机、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连通设置;第一膨胀阀,第一压缩机、第一四通阀、第一换热器、第一膨胀阀和第二换热器配合形成流体的循环回路;当第一热泵系统处于制冷模式时,第一压缩机为流体经第一四通阀依次流经第二换热器、第一膨胀阀、第一换热器、第一四通阀、第一压缩机提供驱动力,第一换热器用于降温新风,第二换热器用于加热第一循环管的内部的液体;当第一热泵系统切换至制热模式时,调节第一四通阀,第一压缩机为流体经第一四通阀依次流经第一换热器、第一膨胀阀、第二换热器、第一四通阀、第一压缩机提供驱动力,第一换热器用于加热新风,第二换热器用于降温第一循环管的内部的液体。

进一步地,第二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储液箱,第二液体循环装置和第三液体循环装置的出液端与第二储液箱连通;第二溢流管,第二储液箱连通有第二溢流管;出液管,出液管的一端与第二储液箱的出液端连通,第四换热器与出液管连通换热;第二泵体,第二泵体设置在出液管上;第二循环管,第二循环管设置在出液管的另一端与第二液体循环装置之间;第一调节阀,第一调节阀设置在第二循环管上;第三循环管,第三循环管设置在出液管的另一端与第三液体循环装置之间;第二调节阀,第二调节阀设置在第三循环管上。

进一步地,第二液体循环装置包括第二循环塔,第二循环塔具有第二喷淋腔和与第二喷淋腔连通设置的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第二出液口与第二储液箱连通,第二循环管与第二进液口连通;第三液体循环装置包括第三循环塔,第三循环塔具有第三喷淋腔和与第三喷淋腔连通设置的第三进液口和第三出液口,第三出液口与第二储液箱连通,第三循环管与第三进液口连通。

进一步地,第三换热组件还包括连通管,第四液体循环装置通过连通管向第五液体循环装置供液;第三调节阀,第三调节阀设置在连通管上;回流管,第五液体循环装置通过回流管向第四液体循环装置供液;第四调节阀,第四调节阀设置在回流管上;间壁换热器,间壁换热器设置在连通管和回流管上,连通管和回流管的内部的液体通过间壁换热器换热。

进一步地,第四液体循环装置包括第四循环塔,第四循环塔具有第四喷淋腔和与第四喷淋腔连通设置的第四进液口和第四出液口;第四储液箱,第四出液口与第四储液箱连通,回流管与第四储液箱连通;第四循环管,第四循环管设置在第四储液箱与第四进液口之间,第六换热器设置在第四循环管上,连通管与第四循环管连通;第四泵体,第四泵体设置在第四循环管上。

进一步地,第五液体循环装置包括第五循环塔,第五循环塔具有第五喷淋腔和与第五喷淋腔连通设置的第五进液口和第五出液口;第五储液箱,第五出液口与第五储液箱连通,连通管与第五储液箱连通;第五循环管,第五循环管设置在第五储液箱与第五进液口之间,回流管与第五循环管连通;第五泵体,第五泵体设置在第五循环管上。

进一步地,第五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之间的新风风道上具有回风进风口,回风经回风进风口与新风风道的内部的新风混合后流向新风风道的出风侧。

进一步地,新风溶液除湿机组还包括辅助加热件,辅助加热件设置在新风风道的出风端;新风风机,新风风机设置在新风风道的内部;回风风机,回风风机设置在回风风道的内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上述的新风溶液除湿机组。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新风溶液除湿机组包括第一换热组件、第二换热组件、第三换热组件、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第一换热组件包括第一热泵系统和第一液体循环装置,第一热泵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第一液体循环装置与第二换热器连通进行换热,第二换热组件包括第二热泵系统、第二液体循环装置和第三液体循环装置,第二热泵系统包括第三换热器和第四换热器,第四换热器与第二液体循环装置和/或第三液体循环装置可通断的设置进行换热,第三换热组件包括第三热泵系统、第四液体循环装置和第五液体循环装置,第三热泵系统包括第五换热器和第六换热器,第六换热器与第四液体循环装置连通,第四液体循环装置和第五液体循环装置可通断地设置。

其中,沿新风风道的进风侧朝向出风侧的方向,新风风道的内部依次设置有第一换热器、第二液体循环装置、第四液体循环装置、第五换热器、第三换热器,以实现新风与换热器换热,与液体循环装置换湿的效果。沿回风风道的进风侧朝向出风侧的方向,回风风道的内部依次设置有第五液体循环装置、第三液体循环装置、第一液体循环装置,回风在回风风道的内部经过第五液体循环装置、第三液体循环装置、第一液体循环装置时依次与第五液体循环装置、第三液体循环装置、第一液体循环装置内部的溶液进行换热换湿。

由上可知,本申请的新风溶液除湿机组通过采用多个换热组件配合的结构,以实现与新风和回风进行换热换湿,进而实现回风的热回收,提高热量的循环使用,降低热损失,同时回风还可以用于调节循环装置的内部的溶液的溶度,进而实现调节新风的湿度。并且本申请中的第二换热组件具有第二液体循环装置、第三液体循环装置,第三换热组件均具有第四液体循环装置和第五液体循环装置,进而实现可在不同的季节时,调节第二换热组件和第三换热组件的工作模式,进而实现本申请的新风溶液除湿机组能在不同的季节时能执行不同的工作状态,通过调节新风溶液除湿机组的工作状态,在保障新风效果的同时降低了功耗。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新风溶液除湿机组的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第一热泵系统;11、第一压缩机;12、第一四通阀;13、第一换热器;14、第一膨胀阀;15、第二换热器;16、第一循环塔;17、第一循环管;18、第一溢流管;19、第一储液箱;110、第一泵体;2、第二热泵系统;21、第二压缩机;22、第三换热器;23、第二膨胀阀;24、第四换热器;25、第二泵体;26、第二储液箱;27、第二溢流管;28、第二调节阀;29、第一调节阀;210、第二循环管;211、第三循环管;212、第二循环塔;213、第三循环塔;214、出液管;3、第三热泵系统;31、第三压缩机;32、第五换热器;33、第三膨胀阀;34、第六换热器;35、第四泵体;36、第四储液箱;37、第四循环管;38、第四循环塔;39、第三调节阀;310、间壁换热器;311、第五泵体;312、第五储液箱;313、第四调节阀;314、第五循环管;315、第五循环塔;316、连通管;317、回流管;41、新风风机;42、送风风机;43、回风风机;5、辅助加热件;6、新风风道;7、回风风道。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一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热泵系统存在模式单一且功耗大的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溶液除湿机组,新风溶液除湿机组应用在空调器的内部。

如图1所示,新风溶液除湿机组包括第一换热组件、第二换热组件、第三换热组件、新风风道6和回风风道7,第一换热组件包括第一热泵系统1和第一液体循环装置,第一热泵系统1包括第一换热器13和第二换热器15,第一液体循环装置与第二换热器15连通进行换热,第二换热组件包括第二热泵系统2、第二液体循环装置和第三液体循环装置,第二热泵系统2包括第三换热器22和第四换热器24,第四换热器24与第二液体循环装置和/或第三液体循环装置可通断的设置进行换热,第三换热组件包括第三热泵系统3、第四液体循环装置和第五液体循环装置,第三热泵系统3包括第五换热器32和第六换热器34,第六换热器34与第四液体循环装置连通,第四液体循环装置和第五液体循环装置可通断地设置。

其中,沿新风风道6的进风侧朝向出风侧的方向,新风风道6的内部依次设置有第一换热器13、第二液体循环装置、第四液体循环装置、第五换热器32、第三换热器22,以实现新风与换热器换热,与液体循环装置换湿的效果。沿回风风道7的进风侧朝向出风侧的方向,回风风道7的内部依次设置有第五液体循环装置、第三液体循环装置、第一液体循环装置,回风在回风风道7的内部经过第五液体循环装置、第三液体循环装置、第一液体循环装置时依次与第五液体循环装置、第三液体循环装置、第一液体循环装置内部的液体进行换热换湿。

具体地,本申请的新风溶液除湿机组通过采用多个换热组件配合的结构,以实现与新风和回风进行换热换湿,进而实现回风的热回收,提高热量的循环使用,降低热损失,同时回风还可以用于调节循环装置的内部的溶液的溶度,进而实现调节新风的湿度。并且本申请中的第二换热组件具有第二液体循环装置、第三液体循环装置,第三换热组件均具有第四液体循环装置和第五液体循环装置,进而实现可在不同的季节时,调节第二换热组件和第三换热组件的工作模式,进而实现本申请的新风溶液除湿机组能在不同的季节时能执行不同的工作状态,通过调节新风溶液除湿机组的工作状态,在保障新风效果的同时降低了功耗。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器13为直膨管,第三换热器22为直膨冷凝器,第四换热器24为蒸发器,第五换热器32为直膨冷凝器,第六换热器34为蒸发器。

进一步地,第二液体循环装置用于对新风进行降温除湿,第四液体循环装置用于对新风进行降温除湿,第三液体循环装置用于对回风进行降温除湿,第五液体循环装置用于对回风进行降温除湿。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第一液体循环装置、第二液体循环装置和第三液体循环装置的内部的液体为水,第四液体循环装置和第五液体循环装置的内部的液体为溶液。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液体循环装置包括第一循环塔16、第一储液箱19、第一循环管17和第一泵体110,第一循环塔16具有第一喷淋腔和与第一喷淋腔连通设置的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回风流经第一喷淋腔,第一储液箱19设置在第一循环塔16的一侧并与第一出液口连通设置,第一循环管17设置在第一储液箱19的出液端和第一进液口之间,第二换热器15与第一循环管17连通换热,第一泵体110设置在第一循环管17上。

进一步地,第一循环塔16的具有与第一喷淋腔连通的过风通道,回风流经过风通道时与第一循环塔16的内部的液体进行换湿换热。

进一步地,第一喷淋腔具有第一填料区,第一进液口位于第一填料区的上方,第一出液口位于第一填料区的下方,第一液体循环装置还包括第一喷淋头,第一喷淋头位于第一喷淋腔的内部并与第一进液口连通,第一喷淋头朝向第一填料区喷液,过风与第一填料区的内部的液体进行换热换湿,提高了汽液换热换湿的接触面积。

进一步地,第一液体循环装置还包括第一溢流管18,第一储液箱19上设置有第一溢流管18,以在第一储液箱19的内部的液体吸收回风的内部的液体导致第一储液箱19的内部液体过多时,可经过溢流管排出第一储液箱19。

如图1所示,第一热泵系统1包括第一压缩机11、第一四通阀12、第一膨胀阀14、第一换热器13和第二换热器15,第一四通阀12与第一压缩机11、第一换热器13和第二换热器15连通设置,第一压缩机11、第一四通阀12、第一换热器13、第一膨胀阀14和第二换热器15配合形成流体的循环回路。

其中,流体为制冷剂,制冷剂经过第一压缩机11压缩后变成高温高压排气,排气经过第一膨胀阀14后变为低温制冷剂。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热泵系统1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

当第一热泵系统1处于制冷模式时,第一压缩机11为流体经第一四通阀12依次流经第二换热器15、第一膨胀阀14、第一换热器13、第一四通阀12、第一压缩机11提供驱动力,第一换热器13用于降温新风,第二换热器15用于加热第一循环管17的内部的液体。

当第一热泵系统1切换至制热模式时,调节第一四通阀12,第一压缩机11为流体经第一四通阀12依次流经第一换热器13、第一膨胀阀14、第二换热器15、第一四通阀12、第一压缩机11提供驱动力,第一换热器13用于加热新风,第二换热器15用于降温第一循环管17的内部的液体。

如图1所示,第二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储液箱26、第二溢流管27、出液管214、第二泵体25、第二循环管210、第一调节阀29、第三循环管211和第二调节阀28。

具体地,第二液体循环装置和第三液体循环装置的出液端与第二储液箱26连通,出液管214的一端与第二储液箱26的出液端连通,第四换热器24与出液管214连通换热,第二循环管210设置在出液管214的另一端与第二液体循环装置之间,第三循环管211设置在出液管214的另一端与第三液体循环装置之间。

进一步地,第二泵体25设置在出液管214上,第二泵体25为液体流出第二储液箱26提供驱动力。

进一步地,第一调节阀29设置在第二循环管210上,以控制第二循环管210的内部的液体的通断。

进一步地,第二调节阀28设置在第三循环管211上,以控制第三循环管211的内部的液体的通断。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储液箱26连通有第二溢流管27,以当第二储液箱26的内部的液体过多时,可经过溢流管排出。

如图1所示,第二液体循环装置包括第二循环塔212,第二循环塔212具有第二喷淋腔和与第二喷淋腔连通设置的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第二出液口与第二储液箱26连通,第二循环管210与第二进液口连通。

具体地,通过控制第一调节阀29可实现第二储液箱26的内部的液体流向第二循环塔212。

进一步地,第二液体循环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喷淋腔的内部的第二喷淋头,第二喷淋腔的内部具有第二填料区,第二喷淋头与第二进液口连通并向第二填料区喷液,第二循环塔212具有第二过风结构,新风能通过第二过风结构流经第二填料区,以在第二填料区的内部与第二循环塔212的内部的液体换热换湿。

进一步地,第三液体循环装置包括第三循环塔213,第三循环塔213具有第三喷淋腔和与第三喷淋腔连通设置的第三进液口和第三出液口,第三出液口与第二储液箱26连通,第三循环管211与第三进液口连通。

其中,通过控制第二调节阀28可实现第二储液箱26的内部的液体流向第三循环塔213。

进一步地,第三液体循环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第三喷淋腔的内部的第三喷淋头,第三喷淋腔的内部具有第三填料区,第三喷淋头与第三进液口连通并向第三填料区喷液,第三循环塔213具有第三过风结构,回风能通过第三过风结构流经第三填料区,以在第三填料区的内部与第三循环塔213的内部的液体换热换湿。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换热器22用于加热新风,第四换热器24用于降温第二液体循环装置或者第三液体循环装置的内部的液体。第二换热组件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当第二换热组件处于制冷模式时,第一阀体打开,第二阀体关闭,以实现通过第四换热器24进行降温第二液体循环装置内部的液体,进而实现降温除湿新风;当第二换热组件处于制热模式时,第一阀体关闭,第二阀体打开,以实现通过第四换热器24进行降温第三液体循环装置内部的液体,进而实现降温除湿回风。

需要说明的是,在对新风和回风进行降温除湿时,因除湿吸收的水分会导致液体增多,因此第二储液箱26内部的液体会增加,通过设置第二溢流管27可实现向外排液。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热泵系统2包括顺利连通设置的第二压缩机21、第三换热器22、第二膨胀阀23和第四换热器24。

如图1所示,第三换热组件还包括连通管316、第三调节阀39、回流管317、第四调节阀313和间壁换热器310,第四液体循环装置通过连通管316向第五液体循环装置供液,第三调节阀39设置在连通管316上,第五液体循环装置通过回流管317向第四液体循环装置供液,第四调节阀313设置在回流管317上,间壁换热器310设置在连通管316和回流管317上,连通管316和回流管317的内部的液体通过间壁换热器310换热。

具体地,第四液体循环装置和第五液体循环装置之间通过连通管316和回流管317可实现液体的循环流动,并且连通管316和回流管317之间的液体可通过间壁换热器310实现热量互换,

进一步地,第四液体循环装置包括第四循环塔38、第四储液箱36、第四循环管37和第四泵体35,第四循环塔38具有第四喷淋腔和与第四喷淋腔连通设置的第四进液口和第四出液口,第四出液口与第四储液箱36连通,回流管317与第四储液箱36连通,第四循环管37设置在第四储液箱36与第四进液口之间,第六换热器34设置在第四循环管37上,连通管316与第四循环管37连通,第四泵体35设置在第四循环管37上。

其中,第四循环塔38具有第四喷淋腔和与第四喷淋腔连通设置的第四进液口和第四出液口,第四出液口与第四储液箱36连通,第四循环管37与第四进液口连通。

进一步地,第三调节阀39和第四调节阀313为节流阀。

进一步地,第四液体循环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第四喷淋腔的内部的第四喷淋头,第四喷淋腔的内部具有第四填料区,第四喷淋头与第四进液口连通并向第四填料区喷液,第四循环塔38具有第四过风结构,新风能通过第四过风结构流经第四填料区,以在第四填料区的内部与第四循环塔38的内部的液体换热换湿。

在本实施例中,第五液体循环装置包括第五循环塔315、第五储液箱312、第五循环管314和第五泵体311,第五循环塔315具有第五喷淋腔和与第五喷淋腔连通设置的第五进液口和第五出液口,第五出液口与第五储液箱312连通,连通管316与第五储液箱312连通,第五循环管314设置在第五储液箱312与第五进液口之间,回流管317与第五循环管314连通,第五泵体311设置在第五循环管314上。

其中,第五循环塔315具有第五喷淋腔和与第五喷淋腔连通设置的第五进液口和第五出液口,第五出液口与第五储液箱312连通,第五循环管314与第五进液口连通。

进一步地,第五液体循环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第五喷淋腔的内部的第五喷淋头,第五喷淋腔的内部具有第五填料区,第五喷淋头与第五进液口连通并向第五填料区喷液,第五循环塔315具有第五过风结构,回风能通过第五过风结构流经第五填料区,以在第五填料区的内部与第五循环塔315的内部的液体换热换湿。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热泵系统3包括顺利连通设置的第三压缩机31、第五换热器32、第三膨胀阀33和第六换热器34。

如图1所示,第五换热器32和第三换热器22之间的新风风道6上具有回风进风口,回风经回风进风口与新风风道6的内部的新风混合后流向新风风道6的出风侧。

具体地,回风为高温气体,回风由回风进风口与新风汇合后在新风风道6的内部流动,回风具有补气的效果,以加强气体流动性,同时回风经回风进风口、新风风道6回流至室内形成循环流道,以提高了气体热量的充分利用。

进一步地,新风溶液除湿机组还包括辅助加热件5,辅助加热件5设置在新风风道6的出风端,以对流出新风风道6的内部的气体进一步的加热,以保障气体的预设温度。

其中,辅助加热件5可以是电加热盘。

进一步地,新风溶液除湿机组还包括新风风机41和回风风机43,新风风机41设置在新风风道6的内部,以为新风流动提供驱动力,回风风机43设置在回风风道7的内部,以为回风流动提供驱动力。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回风需要由回风进风口进入到新风风道6的内部,为了保障汇合的新风和回风均流经第三换热器22和辅助加热件5,在新风风道6的内部中辅助加热盘远离新风风道6进风的一侧设置有送风风机42,以为新风和回风的流动提供驱动力。

本申请的新风溶液除湿机组在不同的季节具有不同的工作状态,在夏季时执行第一工作状态,在春秋的过渡季时执行第二工作状态和第三工作状态中的一种,在冬季时执行第四工作状态,其中第三工作状态时新风的焓值低于第二工作状态时新风的焓值。第一工作状态时新风的焓值大于第二工作状态时新风的焓值,第二工作状态时新风的焓值大于第三工作状态时新风的焓值,第三工作状态时新风的焓值大于第四工作状态时新风的焓值。

当执行第一工作状态时,第一热泵系统1处于制冷模式,关闭第二调节阀28,打开第一调节阀29,此时第一换热器13为蒸发器以用于降温新风;第四换热器24用于降温出液管214的内部的液体,新风流经第二循环塔212的内部时,新风被进一步降温除湿;第六换热器34用于降温第四循环管37的内部的液体,新风流经第四循环塔38的内部时被进一步地降温除湿,第四循环塔38的内部的液体被稀释后流向第四储液箱36;新风流经第五换热时被初步升温,初步升温后与回风汇合流向第三换热器22被进一步加热升温,最后新风流经辅助加热件5被加热后流出新风风道6。

回风流经第五循环塔315时被降温加湿,降温加湿后的回风流向第一循环塔16,第二换热器15为冷凝器以加热第一循环管17的内部的液体,回风流经第一循环塔16的内部时被地加热加湿后流出回风风道7。第五循环塔315的内部的液体被浓缩后流向第五储液箱312,第五储液箱312和第四储液箱36的内部的液体通过连通管316和回流管317实现液体溶度的动态平衡,并且连通管316和回流管317的内部的液体通过间壁换热器310换热。

当执行第二工作状态时,第一热泵系统1关闭,关闭第二调节阀28,打开第一调节阀29,第四换热器24用于降温出液管214的内部的液体,新风流经第二循环塔212的内部时,新风被进一步降温除湿;第六换热器34用于降温第四循环管37的内部的液体,新风流经第四循环塔38的内部时被进一步地降温除湿,第四循环塔38的内部的液体被稀释后流向第四储液箱36;新风流经第五换热时被初步升温,初步升温后与回风汇合流向第三换热器22被进一步加热升温,最后新风流经辅助加热件5被加热后流出新风风道6。

回风流经第五循环塔315时被降温加湿后流出回风风道7,第五循环塔315的内部的液体被浓缩后流向第五储液箱312,第五储液箱312和第四储液箱36的内部的液体通过连通管316和回流管317实现液体溶度的动态平衡,并且连通管316和回流管317的内部的液体通过间壁换热器310换热。

当执行第三工作状态时,第一热泵系统1关闭,打开第二调节阀28,关闭第一调节阀29,第六换热器34用于降温第四循环管37的内部的液体,新风流经第四循环塔38的内部时被进一步地降温除湿,第四循环塔38的内部的液体被稀释后流向第四储液箱36;新风流经第五换热时被初步升温,初步升温后与回风汇合流向第三换热器22被进一步加热升温,最后新风流经辅助加热件5被加热后流出新风风道6。

回风流经第五循环塔315时被降温加湿,降温加湿后的回风流向第三循环塔213,第四换热器24用于降温出液管214的内部的液体,回风流经第三循环塔213被进一步地降温除湿后流出回风风道7。第五循环塔315的内部的液体被浓缩后流向第五储液箱312,第五储液箱312和第四储液箱36的内部的液体通过连通管316和回流管317实现液体溶度的动态平衡,并且连通管316和回流管317的内部的液体通过间壁换热器310换热。

当执行第四工作状态时,第一热泵系统1执行制热模式,第三热泵系统3关闭,打开第二调节阀28,关闭第一调节阀29,此时第一换热器13为冷凝器以用于加热新风,加热后的新风与回风汇合流向第三换热器22被进一步加热升温,最后新风流经辅助加热件5被加热后流出新风风道6。

第四换热器24用于降温出液管214的内部的液体,回风流经第三循环塔213被降温除湿后流向第一循环塔16,第二换热器15为蒸发器以降温第一循环管17的内部的液体,回风流经第一循环塔16时被降温除湿后流出回风风道7。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实施例一中的新风溶液除湿机组。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申请的新风溶液除湿机组通过采用多个换热组件配合的结构,以实现与新风和回风进行换热换湿,进而实现回风的热回收,提高热量的循环使用,降低热损失,同时回风还可以用于调节循环装置的内部的溶液的溶度,进而实现调节新风的湿度。并且本申请中的第二换热组件具有第二液体循环装置、第三液体循环装置,第三换热组件均具有第四液体循环装置和第五液体循环装置,进而实现可在不同的季节时,调节第二换热组件和第三换热组件的工作模式,进而实现本申请的新风溶液除湿机组能在不同的季节时能执行不同的工作状态,通过调节新风溶液除湿机组的工作状态,在保障新风效果的同时降低了功耗。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电驱动溶液除湿全新风双效蓄能中央空调器
  • 电驱动溶液除湿全新风双效蓄能中央空调器
技术分类

06120116484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