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风管机结构及控制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1


一种风管机结构及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管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管机结构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中央空调因为内机为吊顶安装(又称风管机),具有安装美观、占地空间小的优势,市场销售份额不断增加。现有的主流风管机结构大多出风和回风安装在相互垂直的两个面,既不美观也不节省安装成本。越来越多的用户提出送风和回风在一个方向上的产品需求。

然而,因为使用空调制热除霜时,为避免冷风直吹,常常关闭蒸发侧风机,导致蒸发侧换热效率低下,系统质量流量较小,无法快速除霜,从而导致除霜时间拉长,影响客户体验和消耗能量。

另外,多联机外机功率偏大,启动时需消耗较大的能量,但压缩机和风机本身有最低频率限制,且室内机的风机也有最低频率限制,使得在使用侧到温度点后,机组输出依然大于所需的冷量或热量,机组只能停机,导致机组的能量消耗偏高。

因此,现有技术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供一种风管机结构及控制方法,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风管机的能量消耗过大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风管机结构,设置在待调温空间内,风管机结构包括:第一安装板,第一安装板与待调温空间的顶壁连接;第一安装板上设置有排风口;第二安装板,第二安装板与待调温空间的侧壁连接;第二安装板与第一安装板连接,以使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顶壁以及侧壁围成容纳空间;风管机壳体,设置在容纳空间内,风管机壳体上设置有出风口和进风口;出风口包括与排风口相对设置的第一出风口和与第二安装板相对设置的第二出风口;风管机组件,风管机组件用于使从进风口进入风管机壳体内的气流经过换热后,从第一出风口排出;风阀部件,风阀部件用于引导风管机壳体内的气流,以使风管机壳体内的至少部分的气流从第二出风口排出后,经过第二安装板的阻挡,从进风口进入风管机壳体内。

进一步地,风管机壳体包括:第一板体,与第一安装板相对设置,第一出风口设置在第一板体上;第二板体,与第二安装板相对设置,第二出风口设置在第二板体上;第三板体,与侧壁相对设置;第四板体,与顶壁相对设置;其中,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以及第四板体相互连接;第三板体与第四板体上均设置有进风口。

进一步地,第一板体与第一安装板相间隔地设置,以在第一板体与第一安装板之间形成第一进风通道;和/或,第二板体与第二安装板相间隔地设置,以在第二板体与第二安装板之间形成第二进风通道;和/或,第三板体与侧壁相间隔地设置,以在第三板体与侧壁之间形成第三进风通道;和/或,第四板体与顶壁相间隔地设置,以在第四板体与顶壁之间形成第四进风通道。

进一步地,风管机组件包括:设置在风管机壳体内的蜗壳部件,蜗壳部件内具有气流流道,气流流道包括与第一出风口连通的第一气流流道和与第二出风口连通的第二气流流道;设置在风管机壳体内的贯流风叶,贯流风叶用于将气流吹送至气流流道内。

进一步地,蜗壳部件包括:第一蜗壳,与第一板体连接;第二蜗壳,与第二板体连接;第三蜗壳,与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均连接,第一气流流道位于第一蜗壳与第三蜗壳之间,第二气流流道位于第二蜗壳与第三蜗壳之间;风阀部件与第三蜗壳相对可转动地连接。

进一步地,风阀部件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可调节地设置,风阀部件具有与第一蜗壳抵接的除霜模式和与第二蜗壳抵接的出风模式;当风阀部件处于除霜模式时,风阀部件关闭第一气流流道,当风阀部件处于出风模式时,风阀部件关闭第二气流流道。

进一步地,风管机结构还包括第一换热部件和第二换热部件,第二换热部件的一端与第一换热部件抵接,第二换热部件的另一端与第一换热部件相间隔地设置,以在第一换热部件和第二换热部件之间形成进风通道,进风通道与贯流风叶的进风口连通。

进一步地,第一安装板上设置有进风格栅,进风格栅具有供待调温空间内的气流通过进风格栅进入容纳空间内的进风孔;其中,在第一安装板靠近待调温空间的一面,进风孔的面积大于出风口的面积。

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适用于上述的风管机结构,控制方法包括:设定待调温空间内的预设温度,当待调温空间内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控制风管机结构的风阀部件运动,使风阀部件引导风管机壳体内的一部分气流从排风口排出,使风阀部件引导风管机壳体内的另一部分气流从第二出风口排出后,从进风口进入风管机壳体内。

进一步地,控制方法还包括:在风管机结构中设置除霜模式,当风管机结构处于除霜模式时,控制风阀部件运动,使风阀部件引导风管机壳体内的全部气流从第二出风口排出后,从进风口进入风管机壳体内。

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风管机结构能够提升除霜效果,减短除霜时间,提升客户体验并减小消耗能量。

2、本发明的风管机结构在使用侧到温度点后,减小机组制冷或制热效率,从而延长机组待机时间,减少开关机次数,降低机组能量消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风管机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风管机结构处于除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风管机结构处于待机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风管机结构处于出风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风管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风管机结构的风管机组件的侧视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风管机结构的风管机组件的主视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风管机结构的风管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风管机结构的进风格栅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待调温空间;101、顶壁;102、侧壁;103、容纳空间;

1、第一安装板;11、排风口;12、进风格栅;121、进风孔;2、第二安装板;3、风管机壳体;31、出风口;311、第一出风口;312、第二出风口;32、进风口;33、第一板体;331、第一进风通道;34、第二板体;341、第二进风通道;351、第三进风通道;361、第四进风通道;35、第三板体;36、第四板体;4、蜗壳部件;41、气流流道;411、第一气流流道;412、第二气流流道;401、第一蜗壳;402、第二蜗壳;403、第三蜗壳;5、风阀部件;61、第一换热部件;62、第二换热部件;63、进风通道;7、贯流风叶;8、风管机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至图10,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管机结构,设置在待调温空间10内,风管机结构包括:第一安装板1,第一安装板1与待调温空间10的顶壁101连接;第一安装板1上设置有排风口11;第二安装板2,第二安装板2与待调温空间10的侧壁102连接;第二安装板2与第一安装板1连接,以使第一安装板1、第二安装板2、顶壁101以及侧壁102围成容纳空间103;风管机壳体3,设置在容纳空间103内,风管机壳体3上设置有出风口31和进风口32;出风口31包括与排风口11相对设置的第一出风口311和与第二安装板2相对设置的第二出风口312;风管机组件8,风管机组件8用于使从进风口32进入风管机壳体3内的气流经过换热后,从第一出风口311排出;风阀部件5,风阀部件5用于引导风管机壳体3内的气流,以使至少部分的风管机壳体3内的气流从第二出风口312排出后,经过第二安装板2的阻挡,从进风口32进入风管机壳体3内。

采用上述设置,当机组临近温度点时,机组会通过降低压机和风机频率,让机组输出负载最小,但当输出依然大于所需的冷量或热量,机组只能选择即将停机,这时,通过设置风阀部件5,对气流进行引导,让一部分空气从第二出风口312排出后,经过第二安装板2的阻挡,从进风口32进入风管机壳体3内,从而使气流在容纳空间内循环,机组对室内空气的制冷或者制热效率,从而延长机组待机时间,减少开关机次数,降低机组能量消耗,解决了风管机的能量消耗过大的技术问题。

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的风管机结构中,风管机壳体3包括第一板体33,与第一安装板1相对设置,第一出风口311设置在第一板体33上;第二板体34,与第二安装板2相对设置,第二出风口312设置在第二板体34上;第三板体35,与侧壁102相对设置;第四板体36,与顶壁101相对设置;其中,第一板体33、第二板体34、第三板体35以及第四板体36相互连接;第三板体35与第四板体36上均设置有进风口32。

在本实施例的风管机结构中,参见图1,第一板体33与第一安装板1相间隔地设置,以在第一板体33与第一安装板1之间形成第一进风通道331;和/或,第二板体34与第二安装板2相间隔地设置,以在第二板体34与第二安装板2之间形成第二进风通道341;和/或,第三板体35与侧壁102相间隔地设置,以在第三板体35与侧壁102之间形成第三进风通道351;和/或,第四板体36与顶壁101相间隔地设置,以在第四板体36与顶壁101之间形成第四进风通道361。

具体地,第一板体33与第一安装板1相间隔地设置,以在第一板体33与第一安装板1之间形成第一进风通道331;第二板体34与第二安装板2相间隔地设置,以在第二板体34与第二安装板2之间形成第二进风通道341;第三板体35与侧壁102相间隔地设置,以在第三板体35与侧壁102之间形成第三进风通道351;第四板体36与顶壁101相间隔地设置,以在第四板体36与顶壁101之间形成第四进风通道361。这样,有助于容纳空间103内的气流的流动。

在本实施例的风管机结构中,参见图7,风管机组件8还包括:设置在风管机壳体3内的蜗壳部件4,蜗壳部件4内具有气流流道41,气流流道41包括与第一出风口311连通的第一气流流道411和与第二出风口312连通的第二气流流道412;设置在风管机壳体3内的贯流风叶7,贯流风叶7用于将气流吹送至气流流道41内。

参见图7,在本实施例的风管机结构中,蜗壳部件4包括:第一蜗壳401,与第一板体33连接;第二蜗壳402,与第二板体34连接;第三蜗壳403,与第一板体33和第二板体34均连接,第一气流流道411位于第一蜗壳401与第三蜗壳403之间,第二气流流道412位于第二蜗壳402与第三蜗壳403之间;风阀部件5与第三蜗壳403相对可转动地连接。这样,通过转动第三蜗壳403,可以方便调节从第一出风口311和第二出风口312内流通的气流的流量。

参见图7,在本实施例的风管机结构中,风阀部件5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可调节地设置,风阀部件5具有与第一蜗壳401抵接的除霜模式和与第二蜗壳402抵接的出风模式;当风阀部件5处于除霜模式时,风阀部件5关闭第一气流流道411,当风阀部件5处于出风模式时,风阀部件5关闭第二气流流道412。

具体地,通过控制风阀部件5与蜗壳部件4抵接,从而达到密封气流通道的效果,从而使得空调器的功能更加的丰富,上述设置,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在本实施例的风管机结构中,参见图7,风管机结构还包括第一换热部件61和第二换热部件62,第二换热部件62的一端与第一换热部件61抵接,第二换热部件62的另一端与第一换热部件61相间隔地设置,以在第一换热部件61和第二换热部件62之间形成进风通道63,进风通道63与贯流风叶7的进风口连通。这样,使得风管机结构内的气流更加方便地取热,从而分配给出风口31。

在本实施例的风管机结构中,第一安装板1上设置有进风格栅12,进风格栅12具有供待调温空间10内的气流通过进风格栅12进入容纳空间103内的进风孔121;其中,在第一安装板1靠近待调温空间10的一面,进风孔121的面积大于出风口31的面积。这样,能够保证风管机结构的气流流通顺畅。

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适用于上述的风管机结构,控制方法包括:设定待调温空间10内的预设温度,当待调温空间10内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控制风管机结构的风阀部件5运动,使风阀部件5引导风管机壳体3内的一部分气流从排风口11排出,使风阀部件5引导风管机壳体3内的另一部分气流从第二出风口312排出后,从进风口32进入风管机壳体3内。

在本实施的控制方法中,控制方法还包括:在风管机结构中设置除霜模式,当风管机结构处于除霜模式时,控制风阀部件5运动,使风阀部件5引导风管机壳体3内的全部气流从第二出风口312排出后,从进风口32进入风管机壳体3内。

对本发明的风管机结构及控制方法的说明如下:

本发明阐述的机组包括有换热器、接水盘、控制器、蜗壳部件4、贯流风叶7,电机、风阀部件5等物料。

图1至图4为机组采用吊顶回风的气流分布示意图。机组通过出风口31以外的部分进风格栅12进行回风,工程安装的进风格栅12面积大于出口风面积。

风管机使用的是贯流风叶7,且采用的是吸入式换热结构,在贯流风叶7的作用下空气从进风口32进入风管机壳体3,经过换热器换热,再经过贯流风叶7再吹出送风到出风口31。

通过使用步进电机带动风阀部件5绕转轴进行转动,使得风阀部件5在转动的过程中改变风道。

第一种状态为正常使用时的出风方式,如图4。

第二种状态为到温度点待机时出风状态,如图3。

第三种状态为除霜时出风模式,如图2。

机组上电后,风阀部件5在如图6所示位置,机组出风方向为水平方向,机组正常对室内空气加热或制冷。

当机组临近温度点时,机组会通过降低压机和风机频率,让机组输出负载最小,但当输出依然大于所需的冷量或热量,机组只能选择即将停机,这时,通过控制风阀部件5在如图3所示位置,让一部分空气在容纳空间内循环,类似于回风短路,机组对室内空气的制冷或者制热效率,从而延长机组待机时间,减少开关机次数,降低机组能量消耗。以制冷为例,当机组临近温度点时,通过控制风阀部件5在如图3所示位置,使得机组制冷的大部分空气无法直接跟做功。

当机组进入除霜状态时,风阀部件5在如图2所示的位置,此时机组的风机可以依然运转,比起目前除霜时关室内机风机的控制方式,可以极大提升蒸发侧的蒸发效率和蒸发侧换热效率,从而增大系统除霜时的流量,实现在外机侧瞬间释放出大量热量,让霜层快速融化,减短除霜时间,提升客户体验并减小消耗能量。此时,因为风阀阻挡,内机优先在容纳空间内取热,这样既能做到快速除霜,又不会使室内空气温度降低过快(在除霜温度降低方面,此方案跟传统除霜方案室内温度速度相当)。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具体示例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示例,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上述实施例中的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上述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或多台计算机设备(可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客户端,可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其中,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单元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相关技术
  • 风管机及风管机的控制方法
  • 一种蜗壳固定板组件结构及风管机
  • 一种磁制冷机磁体组件结构、磁制冷机及其控制方法
  • 风管机的面板、风管机的控制方法和风管机
  • 一种风管机的控制装置、风管机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48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