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联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空调可采用多联机系统,多联机系统是指在一套系统内,不同的室内机可以同时运行制冷或者制热模式,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广泛适用于商业场所、办公环境的空气调节,尤其是对负荷变化较大的使用环境。

目前多联机系统室外侧主要采用三管制,管路复杂,但随着空调技术水平提高,系统愈加简化,两管制系统也渐入主流。那么,如何实现两管制多联机系统将不同状态的冷媒同时输送到相应制冷内机与制热内机,仍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联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能够简单地实现多联机系统的冷媒分配。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多联机系统,包括:

室外机;

多个室内机,每个室内机均包括内机换热器和连接在内机换热器两侧的内机侧气管和内机侧液管;以及

模式转换装置,包括:

第一外机侧管和第二外机侧管,均与室外机连接;

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节流部件;以及

第一气液分离器,第一气液分离器的进口与第二外机侧管的一端连通;第一气液分离器的出液口连接有出液管,出液管的一端经过第一节流部件后分为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第一支路与多个室内机的内机侧液管均连接,第二支路经过第二节流部件后与第一外机侧管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装置,被配置为在完全制冷模式和主体制冷模式下,使第一节流部件打开,使第二节流部件关闭;和/或在完全制热模式、主体制热模式和完全热回收模式下,使第一节流部件关闭,使第二节流部件打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模式转换装置还包括:

多个制冷支路,多个制冷支路各自的第一端一一对应地与多个室内机各自的内机侧气管连接,每个制冷支路上均设有制冷通断阀;和

多个制热支路,多个制热支路各自的第一端一一对应地与多个室内机各自的内机侧气管连接,每个制热支路上均设有制热通断阀;

其中,第一气液分离器的出气口连接有出气管,出气管的一端与多个制热支路各自的第二端连通,第二支路在与多个制冷支路各自的第二端连通后与第一外机侧管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装置,被配置为使制冷运行的室内机对应的制冷通断阀打开且制热通断阀关闭,使制热运行的室内机对应的制热通断阀打开且制冷通断阀关闭。

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内机还包括第三节流部件,第三节流部件设在内机侧液管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外机包括:至少两个外机换热器,多联机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被配置为根据多个室内机的制冷需求量和制热需求量得出的室外机的换热需求量来确定参与冷媒循环的外机换热器的数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外机包括:

压缩机;

四通阀;

外机液管和外机气管,外机气管与四通阀的蒸发侧接管连通;

第二气液分离器,第二气液分离器的进口与四通阀的吸气侧接管连通,第二气液分离器的出口与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以及

热回收支路,热回收支路的第一端与外机液管连通,热回收支路的第二端与第二气液分离器的进口连通,热回收支路上设有第三通断阀,第三通断阀被配置为在室外机处于完全热回收状态时接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外机还包括:

第四通断阀和第五通断阀,被配置为通过各自的第一口分别与第一外机侧管和第二外机侧管连通;其中,

外机气管,包括第一气管支路和第二气管支路,各自的第一端连通,各自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四通断阀和第五通断阀各自的第二口连通,第一气管支路上设有仅允许冷媒朝向第一气管支路第一端流动的第一单向阀,第二气管支路上设有仅允许冷媒朝向第二气管支路第二端流动的第二单向阀;和

外机液管,包括第一液管支路和第二液管支路,各自的第一端连通,各自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五通断阀和第四通断阀各自的第二口连通,第一液管支路上设有仅允许冷媒朝向第一液管支路第二端流动的第三单向阀,第二液管支路上设有仅允许冷媒朝向第二液管支路第一端流动的第四单向阀。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多联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计算多个室内机的制热需求量和制冷需求量;

比较制热需求量和制冷需求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并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多联机系统的工作模式;

使多联机系统按照确定的工作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计算多个室内机的制热需求量和制冷需求量包括:

根据制热运行的室内机的总额定能力计算制热需求量;

根据制冷运行的室内机的总额定能力计算制冷需求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

若只有制冷运行的室内机,则工作模式为完全制冷模式;

若制冷需求量大于制热需求量,则工作模式为主体制冷模式;

若制冷需求量等于制热需求量,则工作模式为完全热回收模式;

若制热需求量大于制冷需求量,则工作模式为主体制热模式;和/或

若只有制热运行的室内机,则工作模式为完全制热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联机系统的工作模式包括:完全制冷模式、主体制冷模式、完全热回收模式、主体制热模式和完全制热模式中的至少一种;其中,使多联机系统按照确定的工作模式包括:

在完全制冷模式和主体制冷模式下,使第一节流部件打开,使第二节流部件关闭;和/或

在完全制热模式、主体制热模式和完全热回收模式下,使第一节流部件关闭,使第二节流部件打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使多联机系统按照确定的工作模式包括:

使制冷运行的室内机对应的制冷通断阀打开且制热通断阀关闭,使制热运行的室内机对应的制热通断阀打开且制冷通断阀关闭。

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外机包括:热回收支路,热回收支路的第一端与外机液管连通,热回收支路的第二端与第二气液分离器的进口连通,第二气液分离器的进口与四通阀的吸气侧接管连通,第二气液分离器的出口与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热回收支路上设有第三通断阀;

工作模式包括完全热回收模式,使多联机系统按照确定的工作模式包括:

在完全热回收模式下,使第三通断阀接通热回收支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外机包括至少两个外机换热器,控制方法还包括:

根据制冷需求量和制热需求量计算室外机的换热需求量;

根据室外机的换热需求量确定室外机中参与冷媒循环的外机换热器的数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外机的换热需求量=(制热需求量-制冷需求量)的绝对值/室外机的额定能力。

本公开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通过模式转换装置内管路连接方式的设计,可直接通过冷媒高低压状态控制冷媒流动方向,以将不同状态的冷媒输送至相应的制冷和制热室内机,以实现多个室内机同时进行制冷和制热运行,可省去在现有的两管制系统设置很多单向阀并依靠单向阀机械动作实现该功能,由此,能够简化系统结构,减少管路耗材,减少冷媒损失,并提高系统工作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公开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公开多联机系统的一些实施例的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多联机系统的一些实施例处于完全制冷模式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多联机系统的一些实施例处于完全制热模式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多联机系统的一些实施例处于主体制冷模式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多联机系统的一些实施例处于主体制热模式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多联机系统的一些实施例处于完全热回收模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公开。在以下段落中,更为详细地限定了实施例的不同方面。如此限定的各方面可与任何其他的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组合,除非明确指出不可组合。尤其是,被认为是优选的或有利的任何特征可与其他一个或多个被认为是优选的或有利的特征组合。

本公开中出现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是为了方便描述,以区分具有相同名称的不同组成部件,并不表示先后或主次关系。

此外,当元件被称作“在”另一元件“上”时,该元件可以直接在所述另一元件上,或者可以间接地在所述另一元件上并且在它们之间插入有一个或更多个中间元件。另外,当元件被称作“连接到”另一元件时,该元件可以直接连接到所述另一元件,或者可以间接地连接到所述另一元件并且在它们之间插入有一个或更多个中间元件。在下文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同样的元件。

本公开中采用了“上”、“下”、“顶”、“底”、“前”、“后”、“内”和“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描述,这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多联机系统,适用于两管制多联机系统,两管制多联机系统只有气管和液管各一根。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多联机空调系统包括室外机1、多个室内机5和模式转换装置3。

其中,多个室内机5中的每个室内机5均包括内机换热器51和连接在内机换热器51两侧的内机侧气管53和内机侧液管54。

模式转换装置3包括:第一外机侧管32和第二外机侧管33,均与室外机1连接;第一节流部件35(EXV1)和第二节流部件37(EXV2),例如,节流部件可采用电子膨胀阀或毛细管等;第一气液分离器31,第一气液分离器31的进口I与第二外机侧管33的一端连通;第一气液分离器31的出液口O2连接有出液管38,出液管38的一端经过第一节流部件35后分为第一支路38A和第二支路38B,第一支路38A与多个室内机5的内机侧液管54均连接,第二支路38B经过第二节流部件37后与第一外机侧管32连通。例如,第一气液分离器31可以是闪蒸器或依靠离心力进行气液分离。

该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通过第一节流部件35和第二节流部件37的开关控制就能实现多联机系统工作模式的切换,第一节流部件35用于在多个室内机5的制冷占主导时打开使第一气液分离器31分离出的液态冷媒提供至制冷运行的内机换热器51,以供蒸发换热,第二节流部件37用于在多个室内机5的制热占主导时打开使内机换热器51冷凝换热后的液态冷媒通过第一支路38A和第二支路38B流动至第一外机侧管32,以返回室外机1。

而且,模式转换装置3通过获取多个室内机5的制热需求与制冷需求,使室外机1流经第一气液分离器31的不同状态的冷媒输送至相应的制冷室内机和制热室内机,模式转换装置3中的此种管路连接方式可直接通过冷媒高低压状态控制冷媒流动方向,以将不同状态的冷媒输送至相应的制冷和制热室内机,以实现多个室内机同时进行制冷和制热运行,可省去在现有的两管制系统设置很多单向阀并依靠单向阀机械动作实现该功能,由此,能够简化系统结构,减少管路耗材,减少冷媒损失,并提高系统工作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公开的多联机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被配置为在完全制冷模式和主体制冷模式下,使第一节流部件35打开,使第二节流部件37关闭,使第一气液分离器31分离出的液态冷媒只能通过第一支路38A流动至制冷运行室内机5的内机侧液管54,以提供至制冷运行的内机换热器51进行蒸发换热,换热后的低温低压气态冷媒通过第一外机侧管32进入室外机1。和/或在完全制热模式、主体制热模式和完全热回收模式下,使第一节流部件35关闭,使第二节流部件37打开,使第一气液分离器31的出气管39分离出的气态冷媒通过制热运行的室内机5的内机侧液管53进入内机换热器51进行冷凝换热,换热后的液态冷媒只能通过第一支路38A和第二支路38B流动至第一外机侧管32,以返回室外机1。

该实施例能够方便地实现多联机系统在不同工作模式之间的切换,控制方便。

在一些实施例中,模式转换装置3还包括:多个制冷支路42,多个制冷支路42各自的第一端一一对应地与多个室内机5各自的内机侧气管53连接,每个制冷支路42上均设有制冷通断阀41,例如:SV5、SV6、SV7、SV8;和多个制热支路40,多个制热支路40各自的第一端一一对应地与多个室内机5各自的内机侧气管53连接,每个制热支路40上均设有制热通断阀43,例如,SV1、SV2、SV3、SV4。

其中,第一气液分离器31的出气口连接有出气管39,出气管39的一端与多个制热支路40各自的第二端连通,第二支路38B在与多个制冷支路42各自的第二端连通后与第一外机侧管32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联机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被配置为使制冷运行的室内机5对应的制冷通断阀41打开且制热通断阀43关闭,使制热运行的室内机5对应的制热通断阀43打开且制冷通断阀41关闭。

该实施例能够在同时存在制冷和制热运行的室内机5时,模式转换装置3中的管路连接方式可直接通过冷媒高低压状态以及相应的制冷通断阀41和制热通断阀43控制冷媒流动方向,以将不同状态的冷媒输送至相应的制冷和制热室内机,可省去在现有的两管制系统设置很多单向阀并依靠单向阀机械动作实现该功能,由此,能够简化热回收系统的结构,减少管路耗材,并提高系统工作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内机5还包括第三节流部件52,第三节流部件52设在内机侧液管54上,用于对第一支路38A提供的液态冷媒节流降温,利于后续蒸发换热,提高气态冷媒的转换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模式转换装置3还包括:第一换热器36,设在出液管38和第二支路38B之间,第一换热器36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口361和第三口363以及相互连通的第二口362和第四口364。其中,第一口361与第一节流部件35连接,第二口362与第一外机侧管32连通,第三口363与第一支路38A和第二支路38B的连接点连通,第四口364与第二节流部件37连接。其中,第一换热器36可以是板式换热器或套管式换热器。

该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换热器36,能够通过出液管38中的液态冷媒对制热运行的室内机5冷凝后的液态冷媒在通过第二支路38B返回第一外机侧管32的过程中进行过冷,以提高制冷量。

进一步地,模式转换装置3还包括:第二换热器34,设在出液管38和第二支路38B之间,第一板式换热器34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五口341第七口343以及相互连通的第六口342和第八口344。其中,第五口341与第一气液分离器31的出气口O2连通,第六口342与第一外机侧管32连通,第七口343与第一节流部件35连接,第八口344与第二节流部件37连接。其中,第二换热器34可以是板式换热器或套管式换热器。

该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二换热器34,能够通过出液管38中的液态冷媒对制热运行的室内机5冷凝后的液态冷媒在通过第二支路38B返回第一外机侧管32的过程中进行过冷,以提高制冷量。

其中,第一换热器36和第二换热器34可任选其一设置,或者也可同时设置。在同时设置时,第二换热器34的第八口344与第一换热器36的第二口362连通,制热运行的室内机5冷凝后的液态冷媒在通过第二支路38B返回第一外机侧管32的过程中,先通过第二换热器34过冷,再进一步地通过第一换热器36过冷,以提高过冷效果,从而提高制冷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外机1包括:至少两个外机换热器10,多联机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被配置为根据多个室内机5的制冷需求量和制热需求量得出的室外机1的换热需求量来确定参与冷媒循环的外机换热器10的数量。室外机1和室内机5可共用控制装置,或者也可设置为独立的控制装置。

其中,室外机的换热需求量=(制热需求量-制冷需求量)的绝对值/室外机的额定能力。

具体地,控制装置可根据制热运行的室内机5的总额定能力计算制热需求量,并根据制冷运行的室内机5的总额定能力计算制冷需求量。

该实施例通过设置多个外机换热器10,能够在多联机系统处于不同的工作模式时,根据多个室内机5的制冷需求量和制热需求量控制参与冷媒循环的外机换热器10,既能保证外机换热器10的换热量满足室内机5的工作需求,又能节省外机换热器10的换热量,从而更加节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室外机1还包括:四通阀19、压缩机21、外机液管24和外机气管23,四通阀19具有四个连接管,包括:排气侧接管D、冷凝侧接管C、吸气侧接管S和蒸发侧接管E。外机气管23与四通阀19的蒸发侧接管E连通。

每个外机换热器10的两侧分别设有外机侧气管和外机侧液管15。其中,外机侧气管包括第三支路11和第四支路13,第三支路11和第四支路13上分别设有第一通断阀12和第二通断阀14,本公开实施例中提到的通断阀均可采用电磁阀等。

至少两个外机换热器10的第三支路11各自的第一端分别与相应的外机换热器10连接,至少两个外机换热器10的第三支路11各自的第二端汇合后与四通阀19的冷凝侧接管C连通。至少两个外机换热器10的第四支路13各自的第一端分别连接于所在外机换热器10的第三支路11上,各自的第二端汇合后与外机气管23连通,相当于与四通阀19的蒸发侧接管E连通。同一个外机换热器10的第三支路11和第四支路13可在靠近外机换热器10的一侧设置公共气管。

外机侧液管15连接在外机换热器10的另一侧,至少两个外机换热器10的外机侧液管15各自的第一端分别与相应的外机换热器10连接,各自的第二端汇合后与外机液管24连通。

在室外机1处于制热模式下,控制装置被配置在室外机1需要化霜时,使部分外机换热器10各自对应的第一通断阀12断开第三支路11且第二通断阀14接通第四支路13,以使该部分外机换热器10处于化霜状态;并使其余的至少部分外机换热器10各自对应的第一通断阀12接通第三支路11且第二通断阀14断开第二支路12,以使该部分外机换热器10处于制热状态,其余的外机换热器10可以是化霜完成的或未化霜的外机换热器10。

例如,同时处于化霜状态的外机换热器10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可进行轮换化霜。处于化霜状态的外机换热器10的数量可根据室内机的总制热需求确定,若室外机的换热需求量较大,则在同一时刻可使较少的外机换热器10进入化霜状态,以保证系统的换热需求;若室外机的换热需求量较小,则在同一时刻允许较多的外机换热器10进行化霜状态,以提高化霜效率。

例如,外机换热器10设有两个,可使其中一个外机换热器10先化霜,在化霜结束后再使另一个外机换热器10化霜,且已经化霜完成的外机换热器10又恢复至制热状态。

本公开该实施例的室外机装置,基于两管制的热回收系统,在处于制热模式下,若室外机1需要化霜,则使部分外机换热器10先进行化霜,与此同时仍有部分室外机换热器中10处于制热状态,解决了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在制热化霜时需要停机的问题,可使室内机仍具备一定的制热效果,从而改善用户体验,而且在整体化霜过程结束后恢复制热模式时可缩短制热时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机气管23与四通阀19的蒸发侧接管E连通,至少两个外机换热器10的外机侧液管15各自的第一端分别与相应的外机换热器10连接,各自的第二端汇合后与外机液管24连通。

室外机1还包括:第二气液分离器20,第二气液分离器20的进口与四通阀19的吸气侧接管S连通,第二气液分离器20的出口与压缩机21的吸气口I连通;以及热回收支路17,热回收支路17的第一端与外机液管24连通,热回收支路17的第二端与第二气液分离器20的进口连通,热回收支路17上设有第三通断阀18,第三通断阀18被配置为在室外机1处于完全热回收状态时接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室外机1还包括:第四通断阀26A和第五通断阀26B,被配置为通过各自的第一口341分别与第一外机侧管32和第二外机侧管33连通。

其中,外机气管23包括第一气管支路23A和第二气管支路23B,各自的第一端连通,各自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四通断阀26A和第五通断阀26B各自的第二口342连通,第一气管支路23A上设有仅允许冷媒朝向第一气管支路23A第一端流动的第一单向阀25A,第二气管支路23B上设有仅允许冷媒朝向第二气管支路23B第二端流动的第二单向阀25B。

外机液管24包括第一液管支路24A和第二液管支路24B,各自的第一端连通,各自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五通断阀26B和第四通断阀26A各自的第二口342连通,第一液管支路24A上设有仅允许冷媒朝向第一液管支路24A第二端流动的第三单向阀25C,第二液管支路24B上设有仅允许冷媒朝向第二液管支路24B第一端流动的第四单向阀25D。

该实施例通过对外机气管23和外机液管24采用分支管路设置,并配合单向阀,能够实现两管制多联机的热回收。

基于上述实施例,多联机系统的工作模式包括:完全制冷模式、主体制冷模式、完全热回收模式、主体制热模式和完全制热模式中的至少一种。下面结合图2至图6对各模式下多联机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图中的实线箭头表示液态制冷剂,虚线箭头表示气态制冷剂。

1、完全制冷模式:

在制冷模式下,如图2所示,室外机1的四通阀19使压缩机排气口与多个外机换热器10的第三支路11连通;模式转换器3中第一节流部件35打开,第二节流部件37关闭,且制冷运行的室内机5对应的制冷通断阀41打开以接通制冷支路42,制热通断阀43关闭以断开制热支路40。热回收支路17上的第三通断阀18断开。

对于室外机1,如图2所示,此时换热需求较大,两个外机换热器10中的第一通断阀12接通第三支路11,第二通断阀14断开第四支路13,第一节流元件16打开,热回收支路17上的第三通断阀18断开,此时,两个外机换热器10均参与冷媒循环。

此时,压缩机21的排气依次经过两个第三支路11进入外机换热器10中进行冷凝换热,冷凝后的液态冷媒经过外机侧液管15到达外机液管24,并依次通过第一液管支路24A、第五通断阀26B和第二外机侧管33进入第一气液分离器31的进口I。经过气液分离后,液态冷媒从出液管38依次通过第二换热器34、第一节流部件35和第一换热器36之后,从第二支路38A进入制冷运行室内机5的内机侧液管54,从而到达内机换热器51进行蒸发换热,换热后形成的低温低压气态冷媒依次通过内机侧气管53及制冷支路42之后汇合至第一外机侧管32,然后经过第四通断阀26A、第一气管支路23A、外机气管23和换向阀19进入第二气液分离器20,分离出的气态冷媒进入压缩机21进行压缩形成高温高压气态冷媒。

2、主体制冷模式

如图4所示,模式转换器3中第一节流部件35打开,第二节流部件37关闭。与完全制冷模式相比,对于主体制冷模式,同时存在制热室内机和制冷室内机,此时制热室内机对应的制热通断阀43打开以接通制热支路40,制冷通断阀41关闭以切断制冷支路42。

主体制冷模式与完全制冷模式在室外机1中的冷媒流向类似。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气液分离器31的出气管39排出的气态冷媒通过制热运行室内机5(最上方的室内机5)的制热支路40、内机侧气管53进入内机换热器51进行冷凝换热,冷凝后的液态冷媒通过内机侧液管54到达第一支路38A并供应至制冷室内机5的内机侧液管54进入内机换热器51进行蒸发换热,例如,制热室内机的内机侧液管54从图4的圆圈处流动至制冷室内机5的内机侧液管54。最终,蒸发换热后的气态冷媒依次经过内机侧气管53和制冷支路42之后到达第一外机侧管32,后续的冷媒循环过程与完全制冷模式相同。

3、完全制热模式

在制热模式下,如图3所示,四通阀19切换至使压缩机排气口与外机气管23连通;模式转换器3中第一节流部件35关闭,第二节流部件37打开,且制热运行的室内机5对应的制热通断阀43打开以接通制热支路40,制冷通断阀41关闭以断开制冷支路42。热回收支路17上的第三通断阀18断开。

对于室外机1,如图3所示,此时换热需求较大,两个外机换热器10中的第一通断阀12接通第三支路11,第二通断阀14断开第四支路13,第一节流元件16打开,热回收支路17上的第三通断阀18断开,此时,两个外机换热器10均参与冷媒循环。

此时,压缩机21的排气依次经过四通阀19和外机气管23之后,从第一气管支路23A、第五通断阀26B后从第二外机侧管33进入第一气液分离器31的进口I。经过气液分离后,气态冷媒从出气管39从各制热运行室内机5的制热支路40和内机侧气管53进入内机换热器51进行冷凝换热,冷凝换热后的液态冷媒从各内机侧液管54流出后汇合至第一支路38A,之后经过沿着第二支路38B依次经过第二节流部件37、第二换热器34和第一换热器36之后到达第一外机侧管32。

之后,液态冷媒经过第四通断阀26A、第二液管支路24B和外机液管24之后进入外机侧液管15,并进入外机换热器10进行蒸发换热,换热后的气态冷媒通过第三支路11、四通阀19之后进入第二气液分离器20,分离出的气态冷媒进入压缩机21的吸气口I,压缩后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经过油分离器22后通过四通阀19到达外机气管23,形成冷媒循环通路。

4、主体制热模式

如图5所示,第一节流部件35关闭,第二节流部件37打开。与完全制热模式相比,对于主体制热模式,同时存在制热室内机和制冷室内机,此时制冷室内机对应的制冷通断阀41打开以接通制冷支路42,制热通断阀43关闭以断开制热支路40。

主体制热模式与完全制热模式在室外机1中的冷媒流向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各制热运行室内机5冷凝产生的液态冷媒从内机侧液管54流出,由于冷凝器产生的液态冷媒的压力高于蒸发器,因此可在压力作用下以及第二节流部件37的作用下使液态冷媒供应至制冷运行室内机5(例如最下方的室内机5)的内机侧液管54,并进入内机换热器51后进行蒸发换热,换热后的气态冷媒汇合至第一外机侧管32,后续的冷媒循环过程与完全制热模式相同。

5、完全热回收模式

在完全热回收模式下,如图6所示,四通阀19切换至使压缩机排气口与外机气管23连通;模式转换器3中第一节流部件35关闭,第二节流部件37关闭,且制热运行的室内机5对应的制热通断阀43打开以接通制热支路40,制冷通断阀41关闭以断开制冷支路42;制冷运行的室内机5对应的制冷通断阀41打开以接通制冷支路42,制热通断阀43关闭以断开制热支路40。热回收支路17上的第三通断阀18打开。

此时,压缩机21的排气依次经过四通阀19和外机气管23之后,从第二气管支路23B、第五通断阀26B后从第二外机侧管33进入第一气液分离器31的进口I。经过气液分离后,气态冷媒从出气管39从各制热运行室内机5(上面两个室内机5)的制热支路40和内机侧气管53进入内机换热器51进行冷凝换热,冷凝换热后的液态冷媒从各内机侧液管54流出后在压力作用下供应至制冷运行室内机5(例如下方两个室内机5)的内机侧液管54,并进入内机换热器51后进行蒸发换热,换热后的气态冷媒汇合至第一外机侧管32,之后通过第四通断阀26A、第二液管支路24B、外机液管24后直接从热回收支路17进入第二气液分离器20,之后进入压缩机21。各外机换热器10不参与冷媒循环,制热室内机5产生的液态冷媒恰好可满足制冷室内机5的使用需求。

其次,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上述实施例多联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包括:

步骤101、计算多个室内机5的制热需求量和制冷需求量;

步骤102、比较制热需求量和制冷需求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并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多联机系统的工作模式;

步骤103、使多联机系统按照确定的工作模式。

其中,步骤102至103顺序执行,执行主体可以是控制装置。多联机系统的工作模式包括:完全制冷模式、主体制冷模式、完全热回收模式、主体制热模式和完全制热模式中的至少一种。

该实施例能够根据当前多个室内机5工作时处于制热运行还是制冷运行,计算出相应的制热需求量和制冷需求量,并根据两者的大小关系确定多联机系统的工作模式,此种方式能够更加准确地确定多联机系统的工作模式,并解决了两管制热回收系统根据室内侧制热和制冷能力需求的不同,将不同状态的冷媒同时输送到相应制冷室内机与制热室内机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101计算多个室内机5的制热需求量和制冷需求量包括:

根据制热运行的室内机5的总额定能力计算制热需求量;

根据制冷运行的室内机5的总额定能力计算制冷需求量。

每台室内机5均具有额定能力,控制装置根据室内机5的额定能力计算制热需求量和制冷需求量,能够快速准确地确定出多联机系统的工作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只有制冷运行的室内机5,则工作模式为完全制冷模式下;若制冷需求量大于制热需求量,则工作模式为主体制冷模式;若制冷需求量等于制热需求量,则工作模式为完全热回收模式;若制热需求量大于制冷需求量,则工作模式为主体制热模式;和/或若只有制热运行的室内机5,则工作模式为完全制热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联机系统的工作模式包括:完全制冷模式、主体制冷模式、完全热回收模式、主体制热模式和完全制热模式中的至少一种;其中,使多联机系统按照确定的工作模式包括:

在完全制冷模式和主体制冷模式下,使第一节流部件35打开,使第二节流部件37关闭;和/或

在完全制热模式、主体制热模式和完全热回收模式下,使第一节流部件35关闭,使第二节流部件37打开。

该实施例能够方便地实现多联机系统在不同工作模式之间的切换,控制方便。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103使多联机系统按照确定的工作模式包括:

使制冷运行的室内机5对应的制冷通断阀41打开以接通制冷支路42,且制热通断阀43关闭以断开制热支路40,并使制热运行的室内机5对应的制热通断阀43打开以接通制热支路40,且制冷通断阀41关闭以断开制冷支路42。

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外机1包括:热回收支路17,热回收支路17的第一端与外机液管24连通,热回收支路17的第二端与第二气液分离器20的进口连通,第二气液分离器20的进口与四通阀19的吸气侧接管S连通,第二气液分离器20的出口与压缩机21的吸气口连通,热回收支路17上设有第三通断阀18。工作模式包括完全热回收模式,使多联机系统按照确定的工作模式包括:

在完全热回收模式下,使第三通断阀18接通热回收支路17。

该实施例中,在室外机1处于完全热回收状态时,处于制热状态的室内机冷凝产生的液态冷媒完全供应至处于制冷状态的室内机,最终形成的液态冷媒由室外机1的外机液管24通过热回收支路17流至气液分离器20,液态冷媒不会经过室外机1的外机换热器10,因此室外机1不参与换热。在室外机1处于其它工作状态时断开热回收支路17,例如,完全制热运行和主体制热运行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外机1包括至少两个外机换热器10,控制方法还包括:

步骤201、根据制冷需求量和制热需求量计算室外机1的换热需求量;具体地,室外机的换热需求量=(制热需求量-制冷需求量)的绝对值/室外机的额定能力;

步骤202、根据室外机1的换热需求量确定室外机1中参与冷媒循环的外机换热器10的数量。

其中,步骤201和202可在步骤101之后执行。该实施例通过设置多个外机换热器10,能够在多联机系统处于不同的工作模式时,根据多个室内机5的制冷需求量和制热需求量控制参与冷媒循环的外机换热器10,既能保证外机换热器10的换热量满足室内机5的工作需求,又能节省外机换热器10的换热量,从而更加节能。

以上对本公开所提供的一种多联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公开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公开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公开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公开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公开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分类

06120112177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