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穿刺术后防渗封闭装置,用于实现术后伤口粘黏吻合,属于医疗器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等因素导致的多浆膜腔积液的诊治至今仍是临床诊治的难点,部分患者即使经过积极的治疗浆膜腔积液、浆膜腔压力仍持续增加,比如肝细胞癌致腹水等。临床上常使用鞘管排出积液降低腔内压力、缓解症状、明确诊断,但拔管后部分患者鞘管隧道形成窦道、迁延不愈,持续沿隧道向外排出液体,频繁浸湿衣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显著增加浆膜腔内感染风险。

目前临床上对于此类情形的处理方案包括:①增加换药频次待窦道自然愈合;②以无菌软塑料盖加压覆盖窦道外口减少液体渗出,促进窦道愈合;③以缝线缝合窦道,促进愈合。但是仍有部分患者,尤其是恶性肿瘤终末期患者,三种方案均不能有效控制拔管后隧道渗液,而且第二种方案可显著增加感染的风险,第三种方案则需入医院拆线,而且拆线后遗留瘢痕不具有美感。对于此类难治的形如何处理,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穿刺术后防渗封闭装置,该装置可基于原穿刺口快速锁定、夹闭穿刺渗液隧道,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伤口粘黏吻合,本装置弥补了传统外科缝合后继续渗液、后续需要拆线、伤口不美观等不足,降低了感染发生风险,尤其适用于免疫缺陷人群,和有美学需求、恶性浆膜腔积液伴有高浆膜腔内压,为患者提供了更安全、可靠的选择。

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穿刺术后防渗封闭装置,包括依次嵌套的外套管、内套管、内芯活塞10;所述外套管的下端缩口部形成一圆管状的穿刺针外芯12;所述内套管的下端缩口部形成一圆管状的穿刺针内芯18;所述内套管外套设一拉伸弹簧8,所述拉伸弹簧8下端与外套管内壁固定,上端与内套管外壁固定;所述穿刺针内芯12的内部设有可吸收闭合器13,可吸收闭合器13上方的内套管内腔内设有组织粘合剂11,组织粘合剂11上方设有所述内芯活塞10;所述内芯活塞10的上端通过一压缩弹簧4与压缩弹簧底座2连接,压缩弹簧底座2固定在所述内套管之内;所述内套筒与外套筒之由第一解锁机构锁定,解锁时,内套筒在拉伸弹簧8的复位力的作用下向下运动,将可吸收闭合器13释放进入人体组织;所述内芯活塞10与内套筒之间由第二解锁结构锁定,解锁时,内芯活塞10在压缩弹簧4的复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将组织粘合剂的注入人体组织。

优选的,所述内套管的尾部设有底座1,所述底座1与内套管转动连接,并且伸入内套管内部后与安全定位器6连接,所述安全定位器6用于将内套管与外套管安全锁定。

优选的,穿刺针外芯12、穿刺针内芯18均为金属材质。

优选的,所述第一解锁机构包括闭合器释放开关16、拉伸弹簧击发装置;穿刺针内芯18在闭合器释放开关16控制下的拉伸弹簧击发装置作用下快速穿刺软组织。

优选的,所述可吸收闭合器13为多瓣形可吸收材料制成,可吸收闭合器13的底座及瓣叶镶嵌于其内侧的固定卡槽中。

进一步的,外套管向后延伸形成握持装置,握持装置末端垂直向外延伸,形成挡板,挡板一侧缺陷形成豁口,豁口处形成定位器5,定位器5下端的握持装置局部向内的凸起,并粘贴可压缩塑料卡档,形成所述安全限位器。

更进一步的,外套筒位于所述挡板后方的外侧依次含有安全锁定装置15、闭合器释放开关16和组织粘合剂释放开关17;安全锁定装置15和闭合器释放开关16为套筒外层向外的局部凸起;组织粘合剂释放开关17为压片活动装置,在压力作用下可向内侧推动经局部镂空套筒结构卡压的压缩弹簧外套筒;安全锁定装置、闭合器释放开关和组织粘合剂释放开关分别用红色,黄色,蓝色等醒目色标志。

更进一步的,底座1上与闭合器释放开关16、安全锁定装置15平行处设置绿色标志线,指示释放开关和安全锁定的位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通过原穿刺隧道进入人体组织创伤较小;使用可吸收闭合器,从组织隧道内部源头封闭隧道,创伤较小,不需拆线;使用组织粘合剂,减少了渗液的风险。

2)穿刺针外芯、穿刺针内芯、可吸收闭合器三者相互嵌套的设计,实现分三步式的穿刺,穿刺过程更平稳可靠。

3)可吸收闭合器与活塞内芯之间形成一容纳组织粘合剂的腔体,可安全稳定的注入组织粘合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穿刺术后防渗封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穿刺针内芯所在部位的横切面示意图。

图3是穿刺针内芯所在部位的纵切面示意图。

图中,1.底座,2.压缩弹簧底座,3.弹簧套筒,4.压缩弹簧,5.定位器,6.安全限位器,7.套筒结构,8.拉伸弹簧,9.拉伸弹簧锚定点,10.内芯活塞,11.组织粘合剂,12.穿刺针外芯,13.可吸收闭合器,14.握持装置,15.安全锁定装置,16.闭合器释放开关,17.组织粘合剂释放开关,18.穿刺针内芯;13a.可吸收闭合器固定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3,穿刺术后防渗封闭装置的整体由金属的外套筒和内套筒构成,其中外套筒的头部为穿刺针外芯12,内套筒头部为穿刺针内芯13。

外套管的下端缩口部形成一圆管状的穿刺针外芯12;所述内套管的下端缩口部形成一圆管状的穿刺针内芯18;所述内套管外套设一拉伸弹簧8,所述拉伸弹簧8下端与外套管内壁固定,上端与内套管外壁固定;所述穿刺针内芯12的内部设有可吸收闭合器13,可吸收闭合器13上方的内套管内腔内设有组织粘合剂11,组织粘合剂11上方设有所述内芯活塞10;所述内芯活塞10的上端通过一压缩弹簧4与压缩弹簧底座2连接,压缩弹簧底座2固定在所述内套管之内;所述内套筒与外套筒之由第一解锁机构锁定,解锁时,内套筒在拉伸弹簧8的复位力的作用下向下运动,将可吸收闭合器13释放进入人体组织;所述内芯活塞10与内套筒之间由第二解锁结构锁定,解锁时,内芯活塞10在压缩弹簧4的复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将组织粘合剂的注入人体组织。

穿刺针外芯12前端锐利可沿穿刺隧道口穿刺进入人体组织,外芯向后延伸形成握持装置,尾端垂直向外延伸形成挡板,阻止安全锁定通过。

握持装置挡板局部形成豁口,用于指示方位并允许套筒结构上的安全锁定和释放开关通过。非工作状态下,套筒结构上的安全锁定卡顿于挡板上,阻止装置被击发。

握持装置内侧、定位器5下方含有安全限位器6,该装置由可压缩塑料和局部稍凸起的握持装置内壁构成,当安全锁定及释放装置抵达时阻止其通过;但在压力作用发生形变后,允许安全锁定和释放开关快速通过。握持装置及底座之间距离与成人男性拇指宽度相仿,便于使用者握持及操作。

金属的内套筒中含有可吸收材料如聚二氧六环酮聚酯等制成的可吸收闭合器13,可吸收闭合器13呈多瓣形,瓣叶顶端尖锐可刺入组织,并向后回收形成倒刺结构,瓣叶向下汇聚形成底座,封闭内芯腔道。

更优地,参见图2,可吸收闭合器13位于穿刺针内芯18内部卡槽中,避免穿刺过程中移位、摆动。当可穿刺闭合器13刺入组织中时,挤压入大量人体组织,当撤去穿刺针内芯18时,可吸收闭合器13在倒刺的牵拉下从内芯中释放出来,并继续牵拉、汇聚组织,提供张力,封闭窦道。使用过程中少量的出血,则可更进一步促进隧道的封闭、愈合。

穿刺针内芯18中可吸收闭合器13后方空间扩大形成圆柱形空腔(即内套筒),空腔中充满可吸收组织粘合剂如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等,空腔尾端由活塞结构封闭,穿刺针内芯的圆柱形空腔向后端继续延伸成为套筒结构(内套筒的一部分)。在闭合器释放后,进一步击发释放的组织粘合剂对隧道内组织进一步黏合、封闭局部的微小渗液孔道,显著降低渗液、感染的风险。

参见图1,拉伸弹簧8处于拉伸状态,一段固定于握持装置内侧的拉伸弹簧锚定点,另一端则固定于套筒结构上端安全限位器平面以下。闭合器释放开关通过安全限位器后,该弹簧被释放,弹簧恢复原位,可拉动套筒结构快速向前运动,导致含有闭合器的内芯迅速穿刺进入人体软组织。

参见图1,套筒结构中活塞结构后方耦联着推动杆,推动杆末端链接由组织粘合剂释放开关控制的压缩弹簧构件。压缩弹簧的一端固定于连杆末端,套筒结构中的连杆末端向外延伸形成弹簧套筒,该弹簧套筒的一侧耦联着组织粘合剂释放开关,该结构为压片活动装置,在压力作用下可向内侧推动经局部镂空套筒结构卡压的弹簧外套筒。压缩弹簧的另一端固定于推注装置底座内的压缩弹簧底座。当组织粘合剂释放开关通过安全限位器后,压缩弹簧被解除限制,弹簧恢复原位,可推动连杆活塞结构向前运动,快速将组织粘合剂释放进入穿刺的隧道中。当撤去装置时,粘合剂充满隧道,对组织进行粘合,封闭隧道,组织浆膜腔液体通过。

在此实施例中,安全锁定装置15、闭合器释放开关16和组织粘合剂释放开17关分别用红色,黄色,蓝色等醒目色标志,装置底座上有平行于锁定装置和释放开关的绿色标志,便于旋转套筒时指示方向,便于使用者操作时观察方向、定位装置。

下面通过恶性腹腔积液实施示例的方式进一步阐释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局限在所述的示例范围之中。

1.患者知情同意后,尽可能在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多地排出浆膜腔积液,但不应为使用该医疗产品而过度排放积液而导致患者低血压、乃至休克。

2.穿刺点消毒后,拔除原穿刺引流导管,无菌敷料擦拭穿刺点周围,使得局部皮肤干燥。

3.穿刺针外芯沿原引流隧道进入组织,左手握持装置,右手转动底座使绿色标志线对齐定位器,安全锁定沿定位器卡槽自然下沉卡至安全限位器。

4.左手尽可能挤压穿刺点周围皮肤组织,右手拇指用力按压套筒底座,推动闭合器释放开关通过安全限位器,拉伸弹簧牵拉套筒结构快速向前运动,将内芯及可吸收闭合器穿刺进入组织。如少许渗血,无需处理。

5.评估锚定方向满意后,继续拇指按压套筒底座,推动组织粘合剂释放开关通过安全限位器,压缩弹簧解除锚定后,经连杆推动活塞将组织粘合剂注入穿刺隧道中。

6.撤除装置,并挤压穿刺点10分钟。内芯中的可吸收闭合器沿卡槽脱落挤压、收紧隧道周围软组织,组织粘合剂对周围缝隙及隧道黏合。

通过原穿刺隧道进入人体组织创伤较小;使用可吸收闭合器,从组织隧道内部源头封闭隧道,创伤较小,不需拆线;使用组织粘合剂,减少了渗液的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阅读理解,本实施例中的“上方”、“下方”的方位表述,是依据附图1的方位进行的表述,实际该防渗封闭装置可以按其他方向摆放,因此不作为对范围的限定。

以上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变换或改进,在不脱离本发明总的构思的前提下,这些变换或改进都应当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简易拼接型装配式房屋结构及其搭建方法
  • 一种桥梁建设用的临时搭建便携式折叠步行桥结构
  • 一种可车载的拼接式建筑安装用组装平台结构
  • 一种建筑工程的临时搭建的拼接式建筑器具
  • 一种临时道路拼接块及建筑工程用临时道路
技术分类

0612011654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