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却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玻璃生产用均匀散热冷却釜。

背景技术

玻璃生产的冷却过程是玻璃制品生产中的重要环节,玻璃制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经历高温加工,然后通过冷却使其逐渐降温到室温,以达到固化的目的,玻璃制品在制造过程中需要通过高温熔融成型,通常温度在1000℃以上,在玻璃制品成型完成后,需要通过冷却使其逐渐降温,这个过程需要控制温度的变化速度,以避免玻璃内部产生过大的应力而导致破裂。

在玻璃冷却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是建议将玻璃水平放置在冷却釜,这样可以确保玻璃受到的冷却是均匀的,避免因为温度差异导致玻璃产生内部应力而破裂,再分别在玻璃的两侧设置风扇进行吹风,使得风能够均匀地覆盖整个玻璃表面,冷却过程需要确保吹风的均匀性和稳定性,以避免产生温度梯度和应力。

但传统技术中,利用电机带动排风扇转动对玻璃进行冷却存在一定的缺陷:

在冷却过程中,当电机出现故障时,会导致排风扇冷却系统无法正常运作,使得玻璃无法被及时冷却,影响玻璃的正常成型,进而影响玻璃的质量和性能,包括尺寸不准确、表面质量不佳,甚至可能导致玻璃破裂,产生玻璃废料;

此外,电机可能不是突然损坏的,故障发生时存在转速逐渐变化的过程,当因为电机故障使得排风扇转身速降低时,会使得排风扇的风扇降低,进而使得冷却无法达到冷却适宜的温度范围,进而无法快速对玻璃进行降温,对玻璃的冷却造成影响,同时影响玻璃冷却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玻璃生产用均匀散热冷却釜,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玻璃生产用均匀散热冷却釜,包括主体,主体的一侧设置有排风架,排风架的内侧转动连接有多个排风扇,排风架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电机,电机的输出端与各个排风扇之间通过锥齿轮进行传动,主体远离排风架的一侧设置有通风窗口;主体的内部设置有多组备用冷却部件,备用冷却组件用于在电机出现故障时进行辅助冷却以防止热量聚集导致玻璃报废,主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架,安装架的内侧设置有故障反馈部件,故障反馈部件用于实时监测电机的工作状态同时对散热效果的缺失程度进行适配补偿,主体的底部设置有复位部件,复位部件用于在冷却结束后已经动作的备用冷却部件状态进行复位。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故障反馈部件,能够在利用在电机工作时存在的转动产生离心力,在电机正常工作时离心力大于故障反馈部件内部复位驱力,并且用于反馈的部件位置及状态受离心力的变化而变化,进而实现实时反馈电机的转速,并通过设置备用冷却部件,能够根据电机转速减弱的程度做出相适应的反应,以产生相应的水力冷却作用进行补偿,平衡因风力冷却效果降低导致的温度变化剧烈或不稳定的情况。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故障反馈部件包括第一转杆,第一转杆转动连接在安装架的内侧之间,电机的输出端与第一转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安装架的内侧转动连接有两个空心杆,两个空心杆相靠近的一侧之间固定连接有转动座,转动座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状态反馈筒,状态反馈筒的外侧对称设置有控制管,控制管远离状态反馈筒的一端与空心杆的内部相通,状态反馈筒的内壁之间滑动连接有活塞柱,活塞柱的外侧开设有贯通至另一侧的通孔,活塞柱的一端与状态反馈筒内壁的一侧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状态反馈筒内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柱,主体的内部设置有用于提供给各个辅助冷却部件冷却水源的分配管,空心杆远离转动座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旋转接头,其中一个旋转接头远离空心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注水管,另一个旋转接头远离空心杆的一侧与分配管通过管道连通,分配管的另一端设置有堵头,注水管的一端通过法兰盘与外部供水管道相连通,外部供水管存在水压,注水管的内部设置有电动阀门,其中一个空心杆与第一转杆之间通过皮带与皮带轮传动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状态反馈筒,当电机正常工作,第一转杆正常转动,进而通过皮带轮与皮带传动带动空心杆转动,使得转动座转动,并带动状态反馈筒转动,其中,活塞柱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远离转动中心的一侧活动,挤压第一弹簧,而电机正常工作时,转速足够快,使得活塞柱足以活动至接触第一限位柱,此时,通孔越过两个控制管的管口,当电机转速越小,活塞柱离心力也越小,进而对应地,受到第一弹簧的复位程度越大,进而使通孔正对两个控制管的管口程度越大,使得外部冷却水流量越大,进而会对分配管以不同的流量供水。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状态反馈筒的内壁对称开设有限位滑槽,活塞柱的外侧对称固定连接有限位突起,限位突起与限位滑槽滑动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活塞柱在状态反馈筒中的滑动仅发生在轴向上,而在周向上并不会发生偏转,此外对于活塞柱的滑动范围可通过限位突起相对限位滑槽滑动进行限位,限制活塞柱的活动范围。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备用冷却部件包括两个补偿冷却架,补偿冷却架均固定连接在主体的内壁之间,补偿冷却架的内壁之间滑动连接有第一活塞板,第一活塞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导热板,导热板的一侧开设有贯通至另一侧的散热槽,散热槽的内部设置有导流槽。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导热板,当电机故障导致风速降低,备用冷却部件为满足全面且均匀散热的需求,外部冷却水经过通孔进入补偿冷却架中,将第一活塞板推出,直至导热板被同步推出至贴合玻璃的两侧,进而能够均匀且全面地吸收玻璃上的热量,并设置多个散热槽,风力经过导流后从散热槽吹出,带走导热板上的热量。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备用冷却部件还包括设置在导热板内部呈波螺旋状的冷却通道,分配管的外侧设置有多个冷却输入管,冷却输入管的一端延伸至补偿冷却架的内部且与冷却通道的一端通过软管相通,冷却通道的另一端与补偿冷却架的内部相通,补偿冷却架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二限位柱,补偿冷却架内壁的底部设置有斜面,补偿冷却架内壁底部的最低位置设置有输出管,主体的外侧设置有汇聚管,输出管远离补偿冷却架的一端均与汇聚管相通,汇聚管的一端设置有堵头,汇聚管的另一端与复位部件相连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冷却通道,使得在故障反馈部件对电机转速降低进行反馈时,使冷却水能够进入冷却通道并最终从汇聚管向外排,而导热板已接触玻璃外侧,热量通过导热板传递至位于补偿冷却架中的冷却水中,以补偿因风力变小对散热效果的影响。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复位部件包括复位缸,复位缸镶嵌在主体的底部,复位缸的内壁之间滑动连接有第二活塞板,复位缸的顶部固定连接有U形安装板,U形安装板内侧的底部滑动连接有滑杆,滑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垫板,滑杆的底部延伸至复位缸的内部且与第二活塞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滑杆的外侧且位于U形安装板的内侧套有第二弹簧,汇聚管的一端与复位缸的内部相通,复位缸的底部设置有排出管,汇聚管与排出管的内部均设置有单向阀,U形安装板的内壁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二转杆,第二转杆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凸轮,凸轮的外侧与垫板的顶部相接触,第二转杆的一端延伸至主体的外侧且固定连接有转把,排出管的底部通过法兰盘连接有压力控制阀。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复位部件,在利用备用冷却部件对玻璃冷却完成后,先将电动阀门关闭,再控制电机关闭,当冷却过程电机出现过故障,补偿冷却架内存在冷却水,此时,通过转动转把,带动第二转杆转动,进而带动凸轮转动,使得凸轮周期性地按压垫板,垫板在第二弹簧的回弹下复位,进而使得垫板做往复运动,并通过滑杆带动第二活塞板在复位缸中做活塞运动,当第二活塞板向上活动,汇聚管中的单向阀导通,排出管中的单向阀阻断,进而复位缸通过汇聚管向各个补偿冷却架抽水,同时使各个第一活塞板与导热板复位;当第二活塞板向下活动,汇聚管中的单向阀阻断,排出管中的单向阀导通,进而复位缸通过排出管和压力控制阀向外排水,直至各个第一活塞板与导热板完全复位。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主体内壁的一侧且位于排风扇风口位置均固定连接有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上导流板与下导流板配合用于导正风向并将风力集中。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常态下通过上导流板与下导流板配合,能够排风扇散热时对风向进行导流,以使得风力能够伴随两个导流板集中向玻璃两侧吹;当导热板伸出状态下,风力经上导流板和导热板的导流,吹向下导流板,并随下导流板集中向散热槽吹风以带走热量。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主体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固定架,固定架的顶部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滑轨,滑轨的一侧滑动连接有活动支撑杆,活动支撑杆的一端设置有滑轨的内部且设置有滑轮,滑轮与滑轨配合使用,活动支撑杆远离滑轮的一端之间固定连接有盖板,盖板的一侧与活动支撑杆的外侧之间固定连接有底板,底板的顶部对称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支撑架的外侧均固定连接有多个放置架,放置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的另一端也固定连接有放置架,连接杆与支撑架之间固定连接有加强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通过拉动盖板外侧的把手使得底板和支撑架能够随滑轮与滑轨相对滑动滑出或滑入,以便于将玻璃快速取出或放入,支撑架设置为L形结构,底部仅存在少量对玻璃拐角处的接触,以减少支撑部位与玻璃接触导致的冷却效果受影响的问题。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相对现有技术来说,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1、本发明提供一种玻璃生产用均匀散热冷却釜,通过设置故障反馈部件,能够在利用在电机工作时存在的转动产生离心力,在电机正常工作时离心力大于故障反馈部件内部复位驱力,并且用于反馈的部件位置及状态受离心力的变化而变化,进而实现实时反馈电机的转速,并通过设置备用冷却部件,能够根据电机转速减弱的程度做出相适应的反应,以产生相应的水力冷却作用进行补偿,平衡因风力冷却效果降低导致的温度变化剧烈或不稳定的情况,进而实现了在风力冷却因故障效果减弱时,能够伴随风力减弱的程度相应地使得水力冷却程度增加,以此补偿风力冷却减弱的效果,使得对玻璃的冷却持续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过程,大大提高了冷却釜主体应对电机故障发生的能力,提高了冷却釜主体的稳定性。

2、本发明提供一种玻璃生产用均匀散热冷却釜,通过设置导热板,当电机故障导致风速降低,备用冷却部件为满足全面且均匀散热的需求,外部冷却水经过通孔进入补偿冷却架中,将第一活塞板推出,直至导热板被同步推出至贴合玻璃的两侧,进而能够均匀且全面地吸收玻璃上的热量,并通过设置多个散热槽,风力经过导流后从散热槽吹出,带走导热板上的热量,风力随散热槽导出的过程中,风力存在被补偿冷却架阻挡的情况,故设置导流槽进行导流,使得风力在散热槽中不会向补偿冷却架的内部吹,避免了热量聚集和热流紊乱的情况。

3、本发明提供一种玻璃生产用均匀散热冷却釜,通过设置冷却通道,使得在故障反馈部件对电机转速降低进行反馈时,使冷却水能够进入冷却通道并最终从汇聚管向外排,而导热板已接触玻璃外侧,热量通过导热板传递至位于补偿冷却架中的冷却水中,以补偿因风力变小对散热效果的影响,伴随持续注水,使得补偿冷却架中的冷却水从输出管向复位缸排放,最终从排出管排出,同时带走位于补偿冷却架中吸附有热量的水,并且水流出的速度随水流入的速度变化,即带走热量的速度受电机转速变化影响,当电机转速越慢,水流量越大,故水带走的热量越多,以平衡因风力冷却效果降低导致的温度变化剧烈或不稳定的情况,进而实现了在风力冷却因故障效果减弱时,能够伴随风力减弱的程度相应地使得水力冷却程度增加,以此补偿风力冷却减弱的效果,使得对玻璃的冷却持续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过程。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的盖板闭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发明整体的盖板闭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发明整体的盖板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为本发明整体的盖板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为本发明的剖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电机不工作时的故障反馈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电机正常工作时的故障反馈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导热板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0为本发明导热板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1为本发明补偿冷却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补偿冷却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排风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放置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体;2、排风架;3、电机;4、排风扇;5、安装架;6、第一转杆;7、空心杆;8、转动座;9、状态反馈筒;10、控制管;11、旋转接头;12、注水管;13、活塞柱;14、通孔;15、第一弹簧;16、第一限位柱;17、补偿冷却架;18、第一活塞板;19、导热板;20、散热槽;21、冷却通道;22、分配管;23、输出管;24、第二限位柱;25、冷却输入管;26、导流槽;27、上导流板;28、下导流板;29、固定架;30、滑轨;31、活动支撑杆;32、滑轮;33、盖板;34、底板;35、支撑架;36、放置架;37、连接杆;38、汇聚管;39、复位缸;40、第二活塞板;41、U形安装板;42、第二转杆;43、凸轮;44、滑杆;45、第二弹簧;46、排出管;47、压力控制阀;48、限位突起;49、限位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玻璃生产用均匀散热冷却釜,包括主体1,主体1的一侧设置有排风架2,排风架2的内侧转动连接有多个排风扇4,排风架2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电机3,电机3的输出端与各个排风扇4之间通过锥齿轮进行传动,主体1远离排风架2的一侧设置有通风窗口;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多组备用冷却部件,备用冷却组件用于在电机3出现故障时进行辅助冷却以防止热量聚集导致玻璃报废,主体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架5,安装架5的内侧设置有故障反馈部件,故障反馈部件用于实时监测电机3的工作状态同时对散热效果的缺失程度进行适配补偿,主体1的底部设置有复位部件,复位部件用于在冷却结束后已经动作的备用冷却部件状态进行复位。

玻璃在冷却过程中,当电机3出现故障时,会导致排风扇4冷却系统无法正常运作,使得玻璃无法被及时冷却,影响玻璃的正常成型,进而影响玻璃的质量和性能,包括尺寸不准确、表面质量不佳,甚至可能导致玻璃破裂,产生玻璃废料;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故障反馈部件,能够在利用在电机3工作时存在的转动产生离心力,在电机正常工作时离心力大于故障反馈部件内部复位驱力,并且用于反馈的部件位置及状态受离心力的变化而变化,进而实现实时反馈电机3的转速,并通过设置备用冷却部件,能够根据电机3转速减弱的程度做出相适应的反应,以产生相应的水力冷却作用进行补偿,平衡因风力冷却效果降低导致的温度变化剧烈或不稳定的情况,进而实现了在风力冷却因故障效果减弱时,能够伴随风力减弱的程度相应地使得水力冷却程度增加,以此补偿风力冷却减弱的效果,使得对玻璃的冷却持续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过程,大大提高了冷却釜主体1应对电机3故障发生的能力,提高了冷却釜主体1的稳定性。

实施例2

如图7和图8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优选的,故障反馈部件包括第一转杆6,第一转杆6转动连接在安装架5的内侧之间,电机3的输出端与第一转杆6的一端固定连接,安装架5的内侧转动连接有两个空心杆7,两个空心杆7相靠近的一侧之间固定连接有转动座8,转动座8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状态反馈筒9,状态反馈筒9的外侧对称设置有控制管10,控制管10远离状态反馈筒9的一端与空心杆7的内部相通,状态反馈筒9的内壁之间滑动连接有活塞柱13,活塞柱13的外侧开设有贯通至另一侧的通孔14,活塞柱13的一端与状态反馈筒9内壁的一侧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15,状态反馈筒9内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柱16,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用于提供给各个辅助冷却部件冷却水源的分配管22,空心杆7远离转动座8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旋转接头11,其中一个旋转接头11远离空心杆7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注水管12,另一个旋转接头11远离空心杆7的一侧与分配管22通过管道连通,分配管22的另一端设置有堵头,注水管12的一端通过法兰盘与外部供水管道相连通,外部供水管存在水压,注水管12的内部设置有电动阀门,其中一个空心杆7与第一转杆6之间通过皮带与皮带轮传动连接。

对电机3故障产生的变化进行及时补偿最重要的是需要第一时间及时监测并反馈电机3工况变化,即不但需要对电机3损坏时做出反应,而且需要针对电机3转速变化的程度大小变化相对应地产生不同的动作;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状态反馈筒9,当电机3正常工作,第一转杆6正常转动,进而通过皮带轮与皮带传动带动空心杆7转动,使得转动座8转动,并带动状态反馈筒9转动,其中,活塞柱13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远离转动中心的一侧活动,挤压第一弹簧15,而电机3正常工作时,转速足够快,使得活塞柱13足以活动至接触第一限位柱16,此时,通孔14越过两个控制管10的管口,即通孔14不正对两个控制管10的管口,进而外部水压无法通过通孔14进入主体1内,当电机3故障时,存在电机3转速降低的情况,进而一方面使得排风扇4转速降低,使得冷却效果减弱,此过程中会同步使得空心杆7的转速降低,进而使得活塞柱13的离心力减小,活塞柱13在第一弹簧15的回弹下略微复位,并伴随转速降低的程度,相应地时活塞柱13的离心力也会随之变化,当电机3转速越小,活塞柱13离心力也越小,进而对应地,受到第一弹簧15的复位程度越大,进而使通孔14正对两个控制管10的管口程度越大,使得外部冷却水流量越大,进而会对分配管22以不同的流量供水。

如图7和图6所示,优选的,状态反馈筒9的内壁对称开设有限位滑槽49,活塞柱13的外侧对称固定连接有限位突起48,限位突起48与限位滑槽49滑动连接。

伴随转动座8及状态反馈筒9高速转动,由于活塞柱13设置为柱状结构,在滑动时受到离心力变化、水流通过通孔14及其他因素影响皆有可能出现活塞柱13相对状态反馈筒9在周向上发生偏转的情况。

在本实施例中,活塞柱13在状态反馈筒9中的滑动仅发生在轴向上,而在周向上并不会发生偏转,此外对于活塞柱13的滑动范围可通过限位突起48相对限位滑槽49滑动进行限位,限制活塞柱13的活动范围,以控制在当电机3不工作时,限位突起48位于限位滑槽49的一端,此状态下通孔14完全正对两个控制管10的管口,而当电机3正常工作时,活塞柱13不带通孔14的部位正对两个控制管10的管口,进而不会通过通孔14出水。

实施例3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优选的,备用冷却部件包括两个补偿冷却架17,补偿冷却架17均固定连接在主体1的内壁之间,补偿冷却架17的内壁之间滑动连接有第一活塞板18,第一活塞板18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导热板19,导热板19的一侧开设有贯通至另一侧的散热槽20,散热槽20的内部设置有导流槽26。

由于风力减弱,故仅利用风力减弱无法满足冷却需求,但此时风力并未完全消失,故仍需要配合备用冷却系统进行冷却。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导热板19,当电机3故障导致风速降低,备用冷却部件为满足全面且均匀散热的需求,外部冷却水经过通孔14进入补偿冷却架17中,将第一活塞板18推出,直至导热板19被同步推出至贴合玻璃的两侧,进而能够均匀且全面地吸收玻璃上的热量,但此过程中存在导热板19阻挡风力的情况;

通过设置多个散热槽20,风力经过导流后从散热槽20吹出,带走导热板19上的热量,风力随散热槽20导出的过程中,风力存在被补偿冷却架17阻挡的情况,故设置导流槽26进行导流,使得风力在散热槽20中不会向补偿冷却架17的内部吹,避免了热量聚集和热流紊乱的情况。

实施例4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优选的,备用冷却部件还包括设置在导热板19内部呈波螺旋状的冷却通道21,分配管22的外侧设置有多个冷却输入管25,冷却输入管25的一端延伸至补偿冷却架17的内部且与冷却通道21的一端通过软管相通,冷却通道21的另一端与补偿冷却架17的内部相通,补偿冷却架17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二限位柱24,补偿冷却架17内壁的底部设置有斜面,补偿冷却架17内壁底部的最低位置设置有输出管23,主体1的外侧设置有汇聚管38,输出管23远离补偿冷却架17的一端均与汇聚管38相通,汇聚管38的一端设置有堵头,汇聚管38的另一端与复位部件相连通。

由于风力减弱,风力冷却系统已无法满足冷却需求,故需要利用备用冷却系统进行冷却。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冷却通道21,使得在故障反馈部件对电机3转速降低进行反馈时,使冷却水能够进入冷却通道21并最终从汇聚管38向外排,而导热板19已接触玻璃外侧,热量通过导热板19传递至位于补偿冷却架17中的冷却水中,以补偿因风力变小对散热效果的影响,伴随持续注水,使得补偿冷却架17中的冷却水从输出管23向复位缸39排放,最终从排出管46排出,同时带走位于补偿冷却架17中吸附有热量的水,并且水流出的速度随水流入的速度变化,即带走热量的速度受电机3转速变化影响,当电机3转速越慢,水流量越大,故水带走的热量越多,以平衡因风力冷却效果降低导致的温度变化剧烈或不稳定的情况,进而实现了在风力冷却因故障效果减弱时,能够伴随风力减弱的程度相应地使得水力冷却程度增加,以此补偿风力冷却减弱的效果,使得对玻璃的冷却持续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过程。

实施例5

如图5和图6所示,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优选的,复位部件包括复位缸39,复位缸39镶嵌在主体1的底部,复位缸39的内壁之间滑动连接有第二活塞板40,复位缸39的顶部固定连接有U形安装板41,U形安装板41内侧的底部滑动连接有滑杆44,滑杆4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垫板,滑杆44的底部延伸至复位缸39的内部且与第二活塞板40的顶部固定连接,滑杆44的外侧且位于U形安装板41的内侧套有第二弹簧45,汇聚管38的一端与复位缸39的内部相通,复位缸39的底部设置有排出管46,汇聚管38与排出管46的内部均设置有单向阀,U形安装板41的内壁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二转杆42,第二转杆42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凸轮43,凸轮43的外侧与垫板的顶部相接触,第二转杆42的一端延伸至主体1的外侧且固定连接有转把,排出管46的底部通过法兰盘连接有压力控制阀47。

其中,补偿冷却架17中的冷却水从输出管23向复位缸39排放过程中,冷却水从排出管46排出,由于位于排出管46的末端设置有压力控制阀47,故仅在补偿冷却架17中水压达到一定值时水才会从压力控制阀47排出;

在电机3故障后,补偿冷却架17内部冲水,进而会使得导热板19贴合玻璃两侧,但补偿冷却架17内部只有在水压大于压力控制阀47所设定的压力时才能够使冷却水排出,因此当备用冷却部件动作后需要手动进行复位才能够使得导热板19复位。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复位部件,在利用备用冷却部件对玻璃冷却完成后,先将电动阀门关闭,再控制电机3关闭,当冷却过程电机3出现过故障,补偿冷却架17内存在冷却水,此时,通过转动转把,带动第二转杆42转动,进而带动凸轮43转动,使得凸轮43周期性地按压垫板,垫板在第二弹簧45的回弹下复位,进而使得垫板做往复运动,并通过滑杆44带动第二活塞板40在复位缸39中做活塞运动,当第二活塞板40向上活动,汇聚管38中的单向阀导通,排出管46中的单向阀阻断,进而复位缸39通过汇聚管38向各个补偿冷却架17抽水,同时使各个第一活塞板18与导热板19复位;当第二活塞板40向下活动,汇聚管38中的单向阀阻断,排出管46中的单向阀导通,进而复位缸39通过排出管46和压力控制阀47向外排水,直至各个第一活塞板18与导热板19完全复位。

此外,在冷却水通过复位缸39将水排出的过程中,第二活塞板40向上活动手动U形安装板41的限位而不会向上滑出复位缸39

如图5和图13所示,优选的,主体1内壁的一侧且位于排风扇4风口位置均固定连接有上导流板27和下导流板28,上导流板27与下导流板28配合用于导正风向并将风力集中。

在本实施例中,一方面,在常态下通过上导流板27与下导流板28配合,能够排风扇4散热时对风向进行导流,以使得风力能够伴随两个导流板集中向玻璃两侧吹;另一方面,当导热板19伸出状态下,风力经上导流板27和导热板19的导流,吹向下导流板28,并随下导流板28集中向散热槽20吹风以带走热量。

如图5和图6所示,优选的,主体1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固定架29,固定架29的顶部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滑轨30,滑轨30的一侧滑动连接有活动支撑杆31,活动支撑杆31的一端设置有滑轨30的内部且设置有滑轮32,滑轮32与滑轨30配合使用,活动支撑杆31远离滑轮32的一端之间固定连接有盖板33,盖板33的一侧与活动支撑杆31的外侧之间固定连接有底板34,底板34的顶部对称固定连接有支撑架35,支撑架35的外侧均固定连接有多个放置架36,放置架36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37,连接杆37的另一端也固定连接有放置架36,连接杆37与支撑架35之间固定连接有加强板。

在对玻璃冷却时,需要对玻璃进行支撑和束缚,但过多的支撑必然会存在支撑物与玻璃接触面积增大,进而在接触部位无法满足散热冷却需求

在本实施例中,便于通过拉动盖板33外侧的把手使得底板34和支撑架35能够随滑轮32与滑轨30相对滑动滑出或滑入,以便于将玻璃快速取出或放入,支撑架35设置为L形结构,底部仅存在少量对玻璃拐角处的接触,以减少支撑部位与玻璃接触导致的冷却效果受影响的问题。

下面具体说一下该一种玻璃生产用均匀散热冷却釜的工作原理。

如图1-5所示,在冷却釜主体1正常冷却时,先将需要冷却的玻璃平放在各个放置架36之间,在推动盖板33将其盖上,冷却过程先控制电机3工作,待电机3达到正常转速后再控制电动阀门打开,过程中电机3通过锥齿轮传动同时带动多个排风扇4转动,风力通过上导流板27与下导流板28配合,以同时集中风力对玻璃的两面进行吹风,实现对玻璃的冷却,对玻璃的热风伴随快速吹动的风流向通风窗口排出,完成对玻璃两面进行同时冷却;

上述电机3正常工作过程中,第一转杆6正常转动,进而通过皮带轮与皮带传动带动空心杆7转动,使得转动座8转动,并带动状态反馈筒9转动,其中,活塞柱13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远离转动中心的一侧活动,挤压第一弹簧15,而电机3正常工作时,转速足够快,使得活塞柱13足以活动至接触第一限位柱16,此时,通孔14越过两个控制管10的管口,即通孔14不正对两个控制管10的管口,进而外部水压无法通过通孔14进入主体1内(电机3不工作的常态下,通孔14完全正对两个控制管10的管口);

当电机3故障时,存在电机3转速降低的情况,进而一方面使得排风扇4转速降低,使得冷却效果减弱,此过程中会同步使得空心杆7的转速降低,进而使得活塞柱13的离心力减小,活塞柱13在第一弹簧15的回弹下略微复位,并伴随转速降低的程度,相应地时活塞柱13的离心力也会随之变化,当电机3转速越小,活塞柱13离心力也越小,进而对应地,受到第一弹簧15的复位程度越大,进而使通孔14正对两个控制管10的管口程度越大,使得外部冷却水流量越大,进而会对分配管22以不同的流量供水;

冷却水通过各个冷却输入管25向位于导热板19内部的冷却通道21供水,冷却水进入补偿冷却架17的内部,进而推动第一活塞板18活动,相应地,带动导热板19活动直至与玻璃的两侧贴合,进而使得玻璃的热量能够第一时间全面地传递至导热板19上,伴随导热板19被推出,此时散热槽20也随之伸出,活动至风口位置,进而一方面,能够利用剩余排风扇4的风力对散热槽20进行吹风以带走吸附了玻璃热量的导热板19上的热量;

另一方面,热量传递至位于补偿冷却架17中的冷却水中,以补偿因风力变小对散热效果的影响,伴随持续注水,使得补偿冷却架17中的冷却水从输出管23向复位缸39排放,最终从排出管46排出,由于位于排出管46的末端设置有压力控制阀47,故仅在补偿冷却架17中水压达到一定值时水才会从压力控制阀47排出,同时带走位于补偿冷却架17中吸附有热量的水,并且水流出的速度随水流入的速度变化,即带走热量的速度受电机3转速变化影响,当电机3转速越慢,水流量越大,故水带走的热量越多,以平衡因风力冷却效果降低导致的温度变化剧烈或不稳定的情况,进而实现了在风力冷却因故障效果减弱时,能够伴随风力减弱的程度相应地使得水力冷却程度增加,以此补偿风力冷却减弱的效果,使得对玻璃的冷却持续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过程;

在玻璃冷却完成后,通过先将电动阀门关闭,再控制电机3关闭,当冷却过程电机3出现过故障,补偿冷却架17内存在冷却水,此时,通过转动转把,带动第二转杆42转动,进而带动凸轮43转动,使得凸轮43周期性地按压垫板,垫板在第二弹簧45的回弹下复位,进而使得垫板做往复运动,并通过滑杆44带动第二活塞板40在复位缸39中做活塞运动,当第二活塞板40向上活动,汇聚管38中的单向阀导通,排出管46中的单向阀阻断,进而复位缸39通过汇聚管38向各个补偿冷却架17抽水,同时使各个第一活塞板18与导热板19复位;当第二活塞板40向下活动,汇聚管38中的单向阀阻断,排出管46中的单向阀导通,进而复位缸39通过排出管46和压力控制阀47向外排水,直至各个第一活塞板18与导热板19完全复位;

冷却完成后通过将盖板33打开,将玻璃取下即完成玻璃冷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当出现压力控制阀47出水的情况即表述电机3存在故障,故在生产完成后即需要对电机3进行维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备用冷却部件为备用方式,常态下不触发,且相应地,在控制冷却釜主体1工作时需要先打开电机3直至电机3进入正常工作时间后再打开电动阀门,以使得冷却开启过程不会触发;而在关闭时,需要先关闭电动阀门,再关闭电机3,以使得在关闭过程中不会触发。

上文一般性的对本发明做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做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于技术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思想精神的修改或改进,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655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