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制冷设备及冰柜。

背景技术

立式冷柜应用于用户的生活中,作为一种常用的储藏设备,能够在低温条件下存储物品的功能,其外形比较简单,制冷量较大,被广泛应用于商店和超市等场所。

在现在生活中,用户的需求温区较广,需同时储存普通冷冻食品(猪、羊肉类等进行-18°C低温保存)及深冷保存食品(如深海鱼、虾等进行-40°C以下的低温保存)和存储较短时间则需要食用的食品(猪、羊肉类等进行-5°C低温保存)。而传统的立式冷柜为了满足对不同的温区要求,会在立式冷柜内设置多种不同温度的间室以实现不同食品的存储,例如设置-40℃的深冻间室来满足深冻保存食品的需求,设置-18℃的冷冻间室来满足普通冷冻食品的需求,设置-5℃的微冻间室来满足存储较短时间的食品的需求。然而,为了满足-40°C间室的制冷能力,蒸发器通常会降到-40°C以下,此时位于微冻间室后方的蒸发器产生的冷量会渗透到微冻间室内,造成微冻间室内的温度受到影响,造成立式冷柜的可靠性较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微冻间室受蒸发器的低温影响而造成立式冷柜的可靠性低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将微冻间室的后方的区域仅布置风扇来降低换热器对微冻间室的温度的影响以提高可靠性的制冷设备及冰柜。

一种制冷设备,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制冷腔和冷冻腔,且所述冷冻腔内形成有微冻间室和深冻间室;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制冷腔内,且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深冻间室的后侧;

风扇,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制冷腔内,且所述风扇位于所述微冻间室的后侧。

所述冷冻腔内还形成有冷冻间室,所述微冻间室设置于所述冷冻间室的下方,且所述微冻间室设置于所述深冻间室的上方,所述换热器包括上蒸发器和下蒸发器,所述下蒸发器位于所述深冻间室的后侧,所述上蒸发器位于所述冷冻间室的后侧,所述上蒸发器和所述下蒸发器之间具有间距,所述风扇位于所述间距内。

所述间距大于所述微冻间室的高度。

所述上蒸发器的换热量小于所述下蒸发器的换热量;和/或,所述上蒸发器和所述下蒸发器串联设置,且所述下蒸发器上设置有制冷剂入口,所述上蒸发器上设置有制冷剂出口。

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风道面罩,所述风道面罩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风道面罩将所述壳体的内部分隔成所述制冷腔和所述冷冻腔,所述风道面罩上形成有气流通道,所述冷冻间室、所述微冻间室和所述深冻间室均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

所述微冻间室的上半部分上设置有微冻进风口,位于所述下蒸发器下方的所述气流通道上设置有第一回风口,所述气流通道、所述微冻进风口、所述微冻间室和所述第一回风口依次连通形成微冻制冷循环流路。

所述深冻间室的上半部分上设置有深冻进风口,位于所述下蒸发器下方的所述气流通道上设置有第一回风口,所述气流通道、所述深冻进风口、所述深冻间室和所述第一回风口依次连通形成深冻制冷循环流路。

所述冷冻间室的下半部上设置有冷冻进风口,位于所述上蒸发器上方的所述气流通道上设置有第二回风口,所述气流通道、所述冷冻进风口、所述冷冻间室和所述第二回风口依次连通形成冷冻制冷循环流路。

所述第二回风口处设置有导流风机。

一种冰柜,包括上述的制冷设备。

本发明提供的制冷设备及冰柜,将风扇设置在微冻间室的后侧,使得微冻间室的后侧无法设置换热器,从而避免换热器对微冻间室的温度造成影响的问题,保证微冻间室内的温度保持在预设温度范围内,避免现有技术中微冻间室内的温度过低所造成食品被冻住而无法立即使用的问题,保证处于微冻间室内的食品的存储可靠性,同时降低制冷设备的能耗,满足用户多种的需求,增加了用户体验感和制冷设备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气体流向图;

图中:

1、壳体;11、制冷腔;12、微冻间室;13、深冻间室;2、风扇;14、冷冻间室;31、上蒸发器;32、下蒸发器;4、风道面罩;71、微冻进风口;72、第一回风口;73、深冻进风口;74、冷冻进风口;75、第二回风口;8、导流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现在生活中,用户的需求温区较广,需同时储存普通冷冻食品(猪、羊肉类等进行-18°C低温保存)及深冷保存食品(如深海鱼、虾等进行-40°C以下的低温保存)和存储较短时间则需要食用的食品(猪、羊肉类等进行-5°C低温保存)。而传统的立式冷柜为了满足对不同的温区要求,会在立式冷柜内设置多种不同温度的间室以实现不同食品的存储,例如设置-40℃的深冻间室来满足深冻保存食品的需求,设置-18℃的冷冻间室来满足普通冷冻食品的需求,设置-5℃的微冻间室来满足存储较短时间的食品的需求。然而,为了满足-40°C间室的制冷能力,蒸发器通常会降到-40°C以下,此时位于微冻间室后方的蒸发器产生的冷量会渗透到微冻间室内,造成微冻间室内的温度受到影响,造成立式冷柜的可靠性较低的问题。为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如图1至图3所示的制冷设备,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形成有制冷腔11和冷冻腔,且所述冷冻腔内形成有微冻间室12和深冻间室13;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制冷腔11内,且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深冻间室13的后侧;风扇2,所述风扇2设置于所述制冷腔11内,且所述风扇2位于所述微冻间室12的后侧。将风扇2设置在微冻间室12的后侧,使得微冻间室12的后侧无法设置换热器,从而避免换热器对微冻间室12的温度造成影响的问题,保证微冻间室内的温度保持在预设温度范围内,避免现有技术中微冻间室内的温度过低所造成食品被冻住而无法立即使用的问题,保证处于微冻间室12内的食品的存储可靠性,同时降低制冷设备的能耗,满足用户多种的需求,增加了用户体验感和制冷设备的实用性。其中,风扇2为离心风扇2,离心风扇2能够从轴向的两侧进行进风而周向出风,因此将换热器设置在离心风扇2的一侧,保证制冷腔11内的气体流动可靠。同时离心风扇2的出风口不指向微冻间室12,从而进一步地降低换热器的低温渗透到微冻间室12内的可能性,提高制冷设备的可靠性。

所述冷冻腔内还形成有冷冻间室14,由于微冻间室12内存储的食品需要使用,例如近期使用的肉类食物等,此时微冻间室12需要频繁开启来拿取食物,因此将微冻间室12设置在用户省力的位置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也即将微冻间室12设置在制冷设备的中间偏下的位置,对于-18℃冷冻的食品以及-40℃深冻的食品来说,-18℃的食品的拿取次数高于-40℃深冻的食品的拿取次数,为了进一步的提高用户体验,所述微冻间室12设置于所述冷冻间室14的下方,且所述微冻间室设置于所述深冻间室13的上方,为了保证换热器的换热量能够满足制冷设备的需求,将换热器分为两部分,也即所述换热器包括上蒸发器31和下蒸发器32,所述下蒸发器32位于所述深冻间室13的后侧,所述上蒸发器31位于所述冷冻间室14的后侧,所述上蒸发器31和所述下蒸发器32之间具有间距,所述风扇2位于所述间距内。风扇2能够同时从上蒸发器31和下蒸发器32处获取冷空气,然后在风扇2的作用下根据需要送入冷冻间室14、微冻间室12以及深冻间室13内,从而保证制冷设备的制冷效果。其中,所述间距大于所述微冻间室12的高度,使得上蒸发器31和下蒸发器32均远离微冻间室12以避免微冻间室12的温度过低的问题,达到提高制冷设备可靠性的目的。由于上蒸发器31位于冷冻间室14的后侧,上蒸发器31的温度会向冷冻间室14内渗透,而下蒸发器32位于深冻间室13的后侧,下蒸发器32的温度会向深冻间室13内渗透,由于为了满足深冻间室13的-40℃的温度需求而换热器的温度会降低到-40℃以下,也即上蒸发器31和下蒸发器32的温度均会降低到-40℃以下,此时上蒸发器31的低温会影响冷冻间室14的温度,所述上蒸发器31的换热量小于所述下蒸发器32的换热量,最大限度的降低上蒸发器31对冷冻间室14的影响,进一步的提高制冷设备的可靠性。其中,所述上蒸发器31和所述下蒸发器32串联设置,且所述下蒸发器32上设置有制冷剂入口,所述上蒸发器31上设置有制冷剂出口。低温的液态制冷剂先流入下蒸发器32内进行制冷,在经过一定程度的换热后,制冷剂的温度及换热能力均降低,然后在流入上蒸发器31内进行制冷,使得上蒸发器31的温度相对于下蒸发器32的温度稍高,从而进一步的降低上蒸发器31对冷冻间室14的影响,同时提高对深冻间室13的制冷效果。而且将换热器设置为上蒸发器31和下蒸发器32,能够避免换热器和风扇2之间的结构干涉,也能够避免风扇2需要与换热器沿制冷设备的厚度方向并列设置,降低了风扇2和换热器对制冷设备的空间占用,提高制冷设备的容积,进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风道面罩4,所述风道面罩4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且所述风道面罩4将所述壳体1的内部分隔成所述制冷腔11和所述冷冻腔,所述风道面罩4上形成有气流通道,所述冷冻间室14、所述微冻间室12和所述深冻间室13均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风扇2和换热器均设置在气流通道内,流经换热器的气体完成换热后,在风扇2的作用下分别送入所述冷冻间室14、所述微冻间室12和所述深冻间室13内,在对对应间室完成制冷后再次回流到气流通道内而形成制冷循环。

具体的,所述微冻间室12的上半部分上设置有微冻进风口71,位于所述下蒸发器32下方的所述气流通道上设置有第一回风口72,所述气流通道、所述微冻进风口71、所述微冻间室12和所述第一回风口72依次连通形成微冻制冷循环流路。风扇2从上蒸发器31和下蒸发器32处获取换热后的冷气,并通过微冻进风口71将冷气送入微冻间室12内来对微冻间室12及其内部的食品进行制冷,保证制冷设备的工作可靠,其中,由于下蒸发器32位于微冻间室的下方,为了保证微冻间室12内的气体能够顺利的流动至第一回风口72处,在深冻间室13处设置连通通道来将微冻间室12内的气体顺利的引流至第一回风口72处,从而保证微冻制冷循环流路的可靠性。而且由于冷气的密度比热气的密度大,会使得冷气能够在微冻间室12内向下流动,因此,将第一回风口72设置在下蒸发器32的下方,使得冷气从微冻间室12的上半部进入,并从下半部流出后继续向下流动,最终流动到第一回风口72,保证气体循环可靠。

同样的,所述深冻间室13的上半部分上设置有深冻进风口73,位于所述下蒸发器32下方的所述气流通道上设置有第一回风口72,所述气流通道、所述深冻进风口73、所述深冻间室13和所述第一回风口72依次连通形成深冻制冷循环流路。风扇2从上蒸发器31和下蒸发器32处获取换热后的冷气,并通过深冻进风口73将冷气送入深冻间室13内来对深冻间室13及其内部的食品进行制冷,保证制冷设备的工作可靠。而且由于冷气的密度比热气的密度大,会使得冷气能够在深冻间室13内向下流动,因此,将第一回风口72设置在下蒸发器32的下方,使得冷气从深冻间室13的上半部进入,并从下半部流出后继续向下流动,最终流动到第一回风口72,保证气体循环可靠。

由于冷冻间室14位于风扇2的上方,为了尽可能的降低冷风流动至冷冻间室14的过程中的冷量损失,所述冷冻间室14的下半部上设置有冷冻进风口74,减少冷气流入冷冻间室14内的流动距离,达到降低冷量损失的目的,而为了保证冷冻间室14与气流通道内的气体循环可靠,位于所述上蒸发器31上方的所述气流通道上设置有第二回风口75,所述气流通道、所述冷冻进风口74、所述冷冻间室14和所述第二回风口75依次连通形成冷冻制冷循环流路。风扇2从上蒸发器31和下蒸发器32处获取换热后的冷气,并通过冷冻进风口74将冷气送入冷冻间室14内来对冷冻间室14及其内部的食品进行制冷,保证制冷设备的工作可靠。其中,所述第二回风口75处设置有导流风机8。利用导流风机8将冷冻间室14内的气体从冷冻间室14的顶端吸入至气流通道,保证气流通道内的气体流动可靠。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风道面罩4包括上冷冻风道面罩和下冷冻风道面罩,上冷冻风道面罩设置在下冷冻风道面罩上方,上蒸发器31和风扇2设置在上冷冻风道面罩和下冷冻风道面罩的连接处,其中上冷冻风道面罩的中部形成有送风风道,两侧形成有回风风道,风扇2的出风的一部分能够通过送风风道流入冷冻间室14,然后在通过回风风道回流至风机处,而风扇2的出风的另一部分则能够直接通过下冷冻风道面罩进入微冻间室12及深冻间室13内,然后在通过第一回风口72流入下冷冻风道面罩,然后在经过下蒸发器32回流至风扇2处,构成了制冷设备内的气体循环路径。

其中,冷冻间室14的数量为多个,每个冷冻间室14的下半部均设置有冷冻进风口74,每个冷冻进风口74均与气流通道连通。

一种冰柜,包括上述的制冷设备。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分类

0612011657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