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热风循环烘箱

文献发布时间:2024-01-17 01:20:32


一种热风循环烘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烘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风循环烘箱。

背景技术

热风循环烘箱作为一种烘干设备,用于医药、化工、食品、农副产品、水产品、轻工等行业物料的加热固化、干燥脱水,如原料、中药饮片、浸膏、粉剂、颗粒、脱水蔬菜等。热风循环烘箱一般采用风机循环送风方式,风源由循环送风电机带动风轮经由加热器,而将热风送出,再经由风道至烘箱内室,再将使用后的空气吸入风道成为风源再度循环,加热使用。

现有技术中,热风循环烘箱存在以下技术问题:1.热风循环过程中烘箱内部不同位置温差较大,造成干燥不均匀,在对药材烘干时,容易出现受热不均,一部分药材受热烘干脱水,另一部分药材还有些潮湿;2.热风在烘箱内流动时,风与物料的热量传递在物料表面进行,造成干燥效率较低;3.热风循环一定时间后需排出含湿气体,同时补充新风,造成热量损失。因此,需要研发一种热风循环烘箱解决烘干过程中热风循环利用率低和物料烘干不均匀、效率慢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热风循环烘箱,可以提高烘干效率,使物料烘干均匀,且对热风循环利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热风循环烘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有物料烘干区、设置在所述物料烘干区下方的热风干燥区、连接所述物料烘干区和热风干燥区的循环风道;

所述物料烘干区对物料进行烘干,输送到烘箱内的热风分流成两部分,从烘箱的两侧交替进入物料烘干区对物料进行烘干,且能够穿透物料,向下流入热风干燥区;

所述热风干燥区对干燥物料后的热风进行加热和冷却,掺杂在热风中的湿气经冷却凝结成水滴,排出所述箱体外;

所述循环风道将经所述热风干燥区干燥后的热风送入所述物料烘干区,对物料继续进行烘干,使热风循环利用。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热风进入烘箱内后,分流成两部分,从烘箱内部的两侧交替对物料进行烘干,提高烘干的均匀性,另外,热风能从物料的上部穿透物料,从物料的下部流出,解决了以往的烘干设备热风仅仅从物料的表面经过,使下部的物料不易烘干,造成烘干不均匀的技术问题,同时也提高了烘干的效率。烘干后的热风进入热风干燥区,进行再加热,可再次循环利用,同时对掺杂在其中的湿气进行冷却,凝结成水滴,排出箱体外,除湿干燥后的热风,经循环风道输入到物料烘干区,对物料继续烘干,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热风的利用率,节省能源。

具体的,所述物料烘干区包括设置在所述循环风道内的进风风道、设置在所述进风风道内的烘盘、设置在所述烘盘上方的导流板一、设置在所述导流板一两侧的导流板二;所述进风风道的上部设有人字形分流板,所述导流板一可左右倾斜,带动所述导流板二交替倾斜,形成风路,对物料进行烘干,所述烘盘上设有多个通风孔。

物料放置在烘盘上,烘盘从上到下设置多个,烘盘上设有多个通风孔,方便热风穿透物料,从烘盘的上部进入,从烘盘的下部输出。每个烘盘的上部均设有一个导流板一,导流板一和烘盘上下交替设置,每个导流板一的两侧均设有一个导流板二。导流板一向右倾斜,左侧高,将左侧的导流板二顶起,左侧的导流板二倾斜,热风从左侧进入到烘盘中;当导流板一向左倾斜,右侧高,将右侧的导流板二顶起,右侧的导流板二倾斜,热风从右侧进入烘盘中。

具体的,所述热风干燥区包括设置在所述烘盘下方的制冷架、设置在所述制冷架内的半导体制冷片、设置在所述箱体下方的除湿凝结水箱,从所述烘盘下来的热风经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对热风加热;经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掺杂在热风中的湿气经冷却凝结成水滴,流入所述除湿凝结水箱中。

热风对物料烘干后,一方面温度会下降,另一方面会吸附物料中的湿气,若不进行处理,就对该热风进行循环利用,烘干效果不好。本申请采用半导体制冷片对热风进行处理,热端对热风加热,冷端进行冷却,湿气冷凝成水滴后排出,提高了热风的干燥度和温度,提高热风的循环利用率。

具体的,所述循环风道的入口端设置在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一侧,所述循环风道的出口端设置在所述物料烘干区的上部,所述循环风道的入口端处设有管道风机,从所述烘盘下来的热风经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后,通过所述循环风道,进入所述物料烘干区上部,对物料进行烘干。

热风的循环利用通过循环风道,管道风机将干燥处理后的热风吸附到循环风道中,并输送到物料烘干区的上部,继续对物料进行烘干。

优选的,所述进风风道的后壁上设有转轴,所述导流板一的中间部位设有套设在所述转轴上套筒,所述转轴穿过所述箱体,所述转轴的端部设有齿轮,所述齿轮与齿条啮合,所述齿条的端部设有连杆,所述连杆的下部与所述箱体的上部连接有弹簧,所述箱体的上部设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凸轮,所述连杆位于在所述凸轮的下方。

所述电机带动所述凸轮转动,当所述凸轮的长端向下转动时,将所述连杆向下压,所述齿条向下运动带动所述齿轮正向转动,进而带动所述导流板一向一侧倾斜;当所述凸轮的长端向上转动时,所述弹簧将所述连杆顶起,所述齿条向上运动带动所述齿轮反向转动,进而带动所述导流板一向另一侧倾斜,实现风路的交替转换。

转轴依次穿过进风风道、循环风道和箱体,与进风风道、循环风道和箱体之间均通过轴承连接,齿条的上下运动带动齿轮的转动,并通过转轴带动导流板一倾斜,弹簧弹力释放过程中,齿条上升,弹力释放完毕后,齿条位置稳定,导流板一处于水平状态。齿条和齿轮均位于箱体的外部,箱体上设有滑轨,齿条上设有滑块,在滑轨内滑动,同时对齿条上下移动进行限位。

优选的,所述进风风道上设有调节轴,所述导流板二通过固定件连接在所述调节轴上,能够沿所述调节轴旋转,所述导流板二的两侧设有卡板,当所述导流板一倾斜时能够将所述卡板顶起,带动所述导流板二倾斜。

调节轴安装在进风风道内部的前后两个壁上,与两个壁之间均通过轴承连接,导流板二通过固定件连接在调节轴上,且能够沿调节轴进行旋转,导流板二处于竖直或倾斜状态,通过在导流板二的两侧设置卡板,当导流板一发生倾斜时,处于向上倾斜的一端会接触到卡板,将卡板顶起,从而使导流板二也发生倾斜。

优选的,所述箱体的上部设有新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连接所述进风风道,向所述箱体内输入新风,所述进风风道的上部设有进风连接道,所述进风连接道上设有热换器,从所述新风风机内输出的新风通过所述热换器加热后,输送到所述进风风道内。

箱体内物料烘干区的热风通过新风风机输入,通过热换器加热后,输送到进风风道内,对物料进行烘干,当新风风机输入新风一段时间后,由于烘干后热风的循环利用,可适当减少新风风机的送风量。

优选的,所述循环风道的入口端和出口端均设有过滤器固定箱,所述过滤器固定箱内设有过滤器,对所述循环风道内的热风进行过滤,使进入物料烘干区内的热风更加纯净。

优选的,所述制冷架上设有制冷片固定架,所述半导体制冷片设置在所述制冷片固定架上,所述制冷架的一端设有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穿过所述箱体,伸入到所述除湿凝结水箱内,在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冷凝的水滴沿所述引流管进入到所述除湿凝结水箱内。

半导体制冷片通过制冷片固定架安装在制冷架上,热气遇半导体制冷片冷端后,凝结的水滴从引流管内流出,可以将制冷片固定架接近引流管的一端向下倾斜,方便水滴通过引流管流出。

优选的,所述箱体的下部设有燕尾形滑槽,所述除湿凝结水箱上设有与所述滑槽形状相匹配的滑杆,所述除湿凝结水箱通过所述滑杆卡设在所述滑槽内,所述箱体的底部设有支脚。

除湿凝结水箱通过滑杆卡设在箱体下部,支脚的高度大于除湿凝结水箱的高度,当除湿凝结水箱内的水满后,可以将除湿凝结水箱抽出,清理完内部的水后,再将除湿凝结水箱安装上就行。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通过将热风输入到烘箱后,分流成两部分,通过电机带动导流板一和导流板二倾斜,形成风路,从烘箱内部的两侧交替对物料进行烘干,提高烘干的均匀性。

2、热风能从物料的上部穿透物料,从物料的下部流出,解决了以往的烘干设备热风仅仅从物料的表面经过,使下部的物料不易烘干,造成烘干不均匀的技术问题,同时也提高了烘干的效率。

3、烘干后的热风进入热风干燥区,进行再加热,可再次循环利用,同时对掺杂在其中的湿气进行冷却,凝结成水滴,排出箱体外,除湿干燥后的热风,经循环风道输入到物料烘干区,对物料继续烘干,大大提高了热风的利用率,节省能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热风循环烘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热风循环烘箱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进风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导流板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循环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半导体制冷片与管道风机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管道风机与循环风道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制冷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制冷片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除湿凝结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箱体;2、凸轮;3、连杆;4、齿条;5、齿轮;6、支脚;7、电机;8、新风风机;9、热换器;10、制冷片固定架;11、导流板一;12、导流板二;13、调节轴;14、固定件;15、循环风道;16、除湿凝结水箱;17、分流板;18、进风风道;19、烘盘;20、套筒;21、制冷架;22、卡板;23、滑杆;24、半导体制冷片;25、管道风机;26、过滤器;27、过滤器固定箱;28、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1-10,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如图1-2所示:一种热风循环烘箱,包括箱体1,所述箱体1内设有物料烘干区、设置在所述物料烘干区下方的热风干燥区、连接所述物料烘干区和热风干燥区的循环风道15;箱体1上铰接有箱门,并通过门栓固定。

所述物料烘干区对物料进行烘干,输送到烘箱内的热风分流成两部分,从烘箱的两侧交替进入物料烘干区对物料进行烘干,且能够穿透物料,向下流入热风干燥区;

所述热风干燥区对干燥物料后的热风进行加热和冷却,掺杂在热风中的湿气经冷却凝结成水滴,排出所述箱体1外;

所述循环风道15将经所述热风干燥区干燥后的热风送入所述物料烘干区,对物料继续进行烘干,使热风循环利用。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热风进入烘箱内后,分流成两部分,从烘箱内部的两侧交替对物料进行烘干,提高烘干的均匀性,另外,热风能从物料的上部穿透物料,从物料的下部流出,解决了以往的烘干设备热风仅仅从物料的表面经过,使下部的物料不易烘干,造成烘干不均匀的技术问题,同时也提高了烘干的效率。烘干后的热风进入热风干燥区,进行再加热,可再次循环利用,同时对掺杂在其中的湿气进行冷却,凝结成水滴,排出箱体1外,除湿干燥后的热风,经循环风道15输入到物料烘干区,对物料继续烘干,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热风的利用率,节省能源。

具体的,如图2-4所示,所述物料烘干区包括设置在所述循环风道15内的进风风道18、设置在所述进风风道18内的烘盘19、设置在所述烘盘19上方的导流板一11、设置在所述导流板一11两侧的导流板二12;所述进风风道18的上部设有人字形分流板17,所述导流板一11可左右倾斜,带动所述导流板二12交替倾斜,形成风路,对物料进行烘干,所述烘盘19上设有多个通风孔。

进风风道18的内部设有多个卡槽,烘盘19卡设在该卡槽内,物料放置在烘盘19上,烘盘19从上到下设置多个,烘盘19上设有多个通风孔,方便热风穿透物料,从烘盘19的上部进入,从烘盘19的下部输出。每个烘盘19的上部均设有一个导流板一11,导流板一11和烘盘19上下交替设置,每个导流板一11的两侧均设有一个导流板二12。导流板一11向右倾斜,左侧高,将左侧的导流板二12顶起,左侧的导流板二12倾斜,热风从左侧进入到烘盘19中;当导流板一11向左倾斜,右侧高,将右侧的导流板二12顶起,右侧的导流板二12倾斜,热风从右侧进入烘盘19中。

如图6-8所示,所述热风干燥区包括设置在所述烘盘19下方的制冷架21、设置在所述制冷架21内的半导体制冷片24、设置在所述箱体1下方的除湿凝结水箱16,从所述烘盘19下来的热风经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24的热端,对热风加热;经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24的冷端,掺杂在热风中的湿气经冷却凝结成水滴,流入所述除湿凝结水箱16中。

热风对物料烘干后,一方面温度会下降,另一方面会吸附物料中的湿气,若不进行处理,就对该热风进行循环利用,烘干效果不好。本申请采用半导体制冷片24对热风进行处理,热端对热风加热,冷端进行冷却,湿气冷凝成水滴后排出,提高了热风的干燥度和温度,提高热风的循环利用率。

如图5和7所示,所述循环风道15的入口端设置在所述半导体制冷片24的一侧,所述循环风道15的出口端设置在所述物料烘干区的上部,所述循环风道15的入口端处设有管道风机25,从所述烘盘19下来的热风经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24后,通过所述循环风道15,进入所述物料烘干区上部,对物料进行烘干。

热风的循环利用通过循环风道15,管道风机25将干燥处理后的热风吸附到循环风道15中,并输送到物料烘干区的上部,继续对物料进行烘干。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进风风道18的后壁上设有转轴28,所述导流板一11的中间部位设有套设在所述转轴28上套筒20,所述转轴28穿过所述箱体1,所述转轴28的端部设有齿轮5,所述齿轮5与齿条4啮合,所述齿条4的端部设有连杆3,所述连杆3的下部与所述箱体1的上部连接有弹簧,所述箱体1的上部设有电机7,所述电机7的输出轴连接有凸轮2,所述连杆3位于在所述凸轮2的下方。

所述电机7带动所述凸轮2转动,当所述凸轮2的长端向下转动时,将所述连杆3向下压,所述齿条4向下运动带动所述齿轮5正向转动,进而带动所述导流板一11向一侧倾斜;当所述凸轮2的长端向上转动时,所述弹簧将所述连杆3顶起,所述齿条4向上运动带动所述齿轮5反向转动,进而带动所述导流板一11向另一侧倾斜,实现风路的交替转换。

转轴28依次穿过进风风道18、循环风道15和箱体1,与进风风道18、循环风道15和箱体1之间均通过轴承连接,齿条4的上下运动带动齿轮5的转动,并通过转轴28带动导流板一11倾斜,弹簧弹力释放过程中,齿条4上升,弹力释放完毕后,齿条4位置稳定,导流板一11处于水平状态。齿条4和齿轮5均位于箱体1的外部,箱体1上设有滑轨,齿条4上设有滑块,在滑轨内滑动,同时对齿条4上下移动进行限位。箱体1的上部设有筒体,弹簧设置在该筒体内,对弹簧的位置进行限定。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进风风道18上设有调节轴13,所述导流板二12通过固定件14连接在所述调节轴13上,能够沿所述调节轴13旋转,所述导流板二12的两侧设有卡板22,当所述导流板一11倾斜时能够将所述卡板22顶起,带动所述导流板二12倾斜。

调节轴13安装在进风风道18内部的前后两个壁上,与两个壁之间均通过轴承连接,导流板二12通过固定件14连接在调节轴13上,且能够沿调节轴13进行旋转,导流板二12处于竖直或倾斜状态,通过在导流板二12的两侧设置卡板22,当导流板一11发生倾斜时,处于向上倾斜的一端会接触到卡板22,将卡板22顶起,从而使导流板二12也发生倾斜。热风会从该层倾斜的导流板二12和上层倾斜的导流板二12之间的空隙流到烘盘19上,穿过该烘盘19后,从烘盘19的下方流出,再从该层倾斜的导流板二12和下层倾斜的导流板二12之间的空隙流出,进入循环风道15。导流板二12的中间部位设有弧形槽,用于与调节轴13接触,方便固定件14将调节轴13与导流板二12固定在一起。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箱体1的上部设有新风风机8,所述新风风机8连接所述进风风道18,向所述箱体1内输入新风,所述进风风道18的上部设有进风连接道,所述进风连接道上设有热换器9,从所述新风风机8内输出的新风通过所述热换器9加热后,输送到所述进风风道18内。

箱体1内物料烘干区的热风通过新风风机8输入,通过热换器9加热后,输送到进风风道18内,对物料进行烘干,当新风风机8输入新风一段时间后,由于烘干后热风的循环利用,可适当减少新风风机8的送风量。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循环风道15的入口端和出口端均设有过滤器26固定箱,所述过滤器26固定箱内设有过滤器26,对所述循环风道15内的热风进行过滤,使进入物料烘干区内的热风更加纯净。

如图6-9所示,所述制冷架21上设有制冷片固定架10,所述半导体制冷片24设置在所述制冷片固定架10上,所述制冷架21的一端设有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穿过所述箱体1,伸入到所述除湿凝结水箱16内,在所述半导体制冷片24的冷端冷凝的水滴沿所述引流管进入到所述除湿凝结水箱16内。参阅附图2,制冷架21设计两个,当然也可以设计为其他数量,每个制冷架21上设计上下两个半导体制冷片24,上层半导体制冷片24的上表面为热端,下层半导体制冷片24的下表面为热端,这样,热风在两个半导体制冷片24的冷端冷凝,水滴沿下层半导体制冷片24一侧的引流管流到除湿凝结水箱16中。进风风道18的下部设有两个挡板,制冷架21设计在两个挡板之间,热风能够流经半导体制冷片24,并通过管道风机25输送到循环风道15内。

半导体制冷片24通过制冷片固定架10安装在制冷架21上,热气遇半导体制冷片24冷端后,凝结的水滴从引流管内流出,可以将制冷片固定架10接近引流管的一端向下倾斜,方便水滴通过引流管流出。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式,如图10所示,所述箱体1的下部设有燕尾形滑槽,所述除湿凝结水箱16上设有与所述滑槽形状相匹配的滑杆23,所述除湿凝结水箱16通过所述滑杆23卡设在所述滑槽内,所述箱体1的底部设有支脚6。

除湿凝结水箱16通过滑杆23卡设在箱体1下部,支脚6的高度大于除湿凝结水箱16的高度,当除湿凝结水箱16内的水满后,可以将除湿凝结水箱16抽出,清理完内部的水后,再将除湿凝结水箱16安装上就行。

另外,在烘箱内设有温度传感器,检测烘箱内的温度。

本发明的使用方法:

1.打开烘箱的箱门,将待烘干的物料放入烘盘19中,关闭箱门,启动电机7、新风风机8和管道风机25,从新风风机8内输送的新风经热换器9加热后,热风从进风风道18的两侧输送到物料烘干区,电机7通过凸轮2转动,当凸轮2的长端向下转动时,压着连杆3带动齿条4向下运动,齿条4向下运动带动所述齿轮5正向转动,进而带动导流板一11向一侧倾斜;当凸轮2的长端向上转动时,弹簧将连杆3顶起,齿条4向上运动带动齿轮5反向转动,进而带动导流板一11向另一侧倾斜,实现风路的交替转换;

2.热风交替从烘盘19的两侧进入,对物料进行烘干,并穿透物料,从烘盘19的下部流出,进入热风干燥区,热风经过半导体制冷片24,半导体制冷片24的热端对热风加热,冷端对掺杂在热风中的湿气冷却,凝结成水滴后流入除湿凝结水箱16,管道风机25将干燥除湿后的热风送入循环风道15,经循环风道15内的过滤器26过滤后,送入到物料烘干区,使热风循环利用,对物料进行烘干,补充新风风机8的风量;

3.烘干完后后,关闭电机7、新风风机8和管道风机25,将除湿凝结水箱16内的水清理掉,取出物料。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6149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