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用于车辆的冷却系统

文献发布时间:2024-01-17 01:27:33


用于车辆的冷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车辆的许多设备在工作时会产生多余的热量,需要通过冷却系统进行冷却,在相关技术中,冷却系统需要设置多个散热器对不同的发热设备进行冷却,以保证每个发热设备可工作在适宜的温度下,例如,车辆设有用于冷却动力总成的第一散热器和用于冷却空调的第二散热器,多个散热器的设置,导致冷却系统结构臃肿,占用空间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冷却系统,其结构精简紧凑,占用空间小。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冷却系统,包括:散热器、第一冷却流路、第二冷却流路和调节组件,所述第一冷却流路和所述第二冷却流路均与所述散热器连通,所述调节组件至少部分设于所述散热器内,所述第一冷却流路的冷却液流经所述散热器的体积为V1,所述第二冷却流路的冷却液流经所述散热器的体积为V2,所述调节组件用于调节V1与V2的比值。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冷却系统,第一冷却流路和第二冷却流路可接入同一个散热器,并通过调节组件调节V1与V2的比值以满足第一冷却流路和第二冷却流路的散热需求,冷却系统结构精简紧凑,体积较小,从而有利于降低冷却系统的占用空间,提高车辆的空间利用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散热器包括进液腔室、出液腔室和散热芯体,所述散热芯体连通所述进液腔室和所述出液腔室;所述第一冷却流路分别与所述进液腔室和所述出液腔室连通,所述第二冷却流路分别与所述进液腔室和所述出液腔室连通,所述调节组件至少部分设于所述进液腔室和/或所述出液腔室。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第一调节组件,所述第一调节组件设于所述出液腔室,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将所述出液腔室分隔为第一出液子腔室和第二出液子腔室,所述第一冷却流路的进液口与所述第一出液子腔室连通,所述第二冷却流路的进液口与所述第二出液子腔室连通,所述第一出液子腔室的容积为V3,所述第二出液子腔室的容积为V4,所述第一调节组件用于调节V3与V4的比值。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驱动组件和分隔件,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出液腔室的内壁连接,所述分隔件将所述出液腔室分隔为所述第一出液子腔室和所述第二出液子腔室,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分隔件在所述出液腔室内移动以调节V3与V4的比值。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感温驱动器和弹性复位器,所述分隔件连接于所述感温驱动器和所述弹性复位器之间,所述感温驱动器远离所述分隔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液子腔室的内壁连接,所述弹性复位器远离所述分隔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出液子腔室的内壁连接,所述弹性复位器用于向所述分隔件施加向所述感温驱动器方向的复位力,所述感温驱动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出液子腔室内的冷却液温度伸缩以驱动所述分隔件移动,且V3与V4的比值与所述第一出液子腔室内的冷却液温度呈正相关关系。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第二调节组件,所述第二调节组件设于所述进液腔室,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将所述进液腔室分隔为第一进液子腔室和第二进液子腔室,所述第一冷却流路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一进液子腔室连通,所述第二冷却流路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二进液子腔室连通,所述第一进液子腔室的容积为V5,所述第二进液子腔室的容积为V6,所述第二调节组件用于调节V5与V6的比值。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和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同步工作以使V3与V4的比值与V5与V6的比值相同。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第二调节组件,所述第二调节组件设于所述进液腔室,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将所述进液腔室分隔为第一进液子腔室和第二进液子腔室,所述第一冷却流路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一进液子腔室连通,所述第二冷却流路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二进液子腔室连通,所述第一进液子腔室的容积为V5,所述第二进液子腔室的容积为V6,所述第二调节组件用于调节V5与V6的比值。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冷却流路上设有第一液泵和动力总成,所述第二冷却流路上设有第二液泵和车载电器。

进一步地,所述动力总成包括驱动电机和/或中冷器,所述车载电器包括冷凝器和/或车载娱乐主机。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却系统的原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冷却系统的原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冷却系统的原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散热器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散热器和第一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散热器和第一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

第一冷却流路1、动力总成11、驱动电机111、前驱动电机1111、后驱动电机1112、中冷器112、第一液泵12、第二冷却流路2、车载电器21、冷凝器211、车载娱乐主机212、第二液泵22、散热器3、进液腔室31、第一进液子腔室311、第一进口3111、第二进液子腔室312、第二进口3121、出液腔室32、第一出液子腔室321、第一出口3211、第二出液子腔室322、第二出口3221、散热芯体33、第一散热区域331、第二散热区域332、调节组件4、第一调节组件41、驱动组件411、感温驱动器4111、弹性复位器4112、弹簧41121、弹簧座41122、分隔件412、第二调节组件42、温度传感器431、冷却系统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高度”、“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冷却系统10和车辆。

参照图1-图6所示,用于车辆的冷却系统10包括:散热器3、第一冷却流路1、第二冷却流路2和调节组件4,其中:

第一冷却流路1和第二冷却流路2可分别对车辆的动力总成11、车载电器21等不同的发热设备进行冷却,第一冷却流路1和第二冷却流路2均与散热器3连通,第一冷却流路1和第二冷却流路2内的冷却液均可通过散热器3进行散热,以降低冷却液的温度,调节组件4至少部分设于散热器3内,第一冷却流路1的冷却液流经散热器3的体积为V1,第二冷却流路2的冷却液流经散热器3的体积为V2,调节组件4用于调节V1与V2的比值,可以理解的是,在散热器3的总容积一定的情况下,V1与V2呈负相关关系,调节组件4可增大V1并减小V2,或减小V1并增大V2,以实现对第一冷却流路1的冷却液和第二冷却流路2的冷却液在流经散热器3时散热面积和散热效率的动态调节,由此,第一冷却流路1和第二冷却流路2可共用同一个散热器3,以降低冷却系统10的占用空间和制造成本,同时,调节组件4可通过调节V1与V2的比值来满足第一冷却流路1和第二冷却流路2的散热需求。

当调节组件4增大V1与V2的比值时,例如将V1:V2由1:3调整至2:2时,V1增大,即第一冷却流路1的冷却液流经散热器3的体积增大,第一冷却流路1的冷却液在散热器3的散热面积和散热效率增大,同时,V2减小,即第二冷却流路2的冷却液流经散热器3的体积减小,第二冷却流路2的冷却液在散热器3的散热面积和散热效率减小,由此,以提升冷却系统10对第一冷却流路1的冷却液的散热量。

当调节组件4减小V1与V2的比值时,例如将V1:V2由2:2调整至1:3时,V1减小,即第一冷却流路1的冷却液流经散热器3的体积减小,第一冷却流路1的冷却液在散热器3的散热面积和散热效率减小,同时,V2增大,即第二冷却流路2的冷却液流经散热器3的体积增大,第二冷却流路2的冷却液在散热器3的散热面积和散热效率增大,由此,以提升冷却系统10对第二冷却流路2的冷却液的散热量。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冷却系统10,第一冷却流路1和第二冷却流路2可接入同一个散热器3,并通过调节组件4调节V1与V2的比值以满足第一冷却流路1和第二冷却流路2的散热需求,冷却系统10结构精简紧凑,体积较小,从而有利于降低冷却系统10的占用空间,提高车辆的空间利用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6所示,散热器3包括进液腔室31、出液腔室32和散热芯体33,散热芯体33连通进液腔室31和出液腔室32,冷却液在流经散热芯体33时,可通散热芯体33与外界环境进行换热,以降低冷却液的温度。另外,散热器3的两侧还可设有侧板,侧板可用于防止散热芯体33移动,并用于支撑和固定散热器3。

第一冷却流路1分别与进液腔室31和出液腔室32连通,第一冷却流路1的冷却液可通过第一冷却流路1的出液口流入进液腔室31,然后流经散热芯体33和出液腔室32后通过第一冷却流路1的进液口流回第一冷却流路1,第二冷却流路2分别与进液腔室31和出液腔室32连通,第二冷却流路2的冷却液可通过第二冷却流路2的出液口流入进液腔室31,然后流经散热芯体33和出液腔室32后通过第二冷却流路2的进液口流回第二冷却流路2,调节组件4至少部分设于进液腔室31和/或出液腔室32,调节组件4可调节V1与V2的比值。可选地,调节组件4可通过调节其对进液腔室31和/或出液腔室32的分隔位置实现对V1与V2比值的调节。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示,调节组件4至少部分设于出液腔室32,调节组件4可通过调节其对出液腔室32的分隔位置实现对V1与V2比值的调节。

在另一些实施例,参照图2所示,调节组件4至少部分设于进液腔室31,调节组件4可通过调节其对进液腔室31的分隔位置实现对V1与V2比值的调节。

在再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调节组件4至少部分设于出液腔室32和进液腔室31,调节组件4可通过调节其对出液腔室32的分隔位置和进液腔室31的分隔位置实现对V1与V2比值的调节。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示,调节组件4包括第一调节组件41,第一调节组件41设于出液腔室32,第一调节组件41将出液腔室32分隔为第一出液子腔室321和第二出液子腔室322,第一冷却流路1的进液口与第一出液子腔室321连通,第二冷却流路2的进液口与第二出液子腔室322连通,第一出液子腔室321的容积为V3,第二出液子腔室322的容积为V4,第一调节组件41用于调节V3与V4的比值,也就是说,第一调节组件41可调节其对出液腔室32的分隔位置,在出液腔室32的容积一定的情况下,V3与V4呈负相关关系,第一调节组件41可增大V3并减小V4,或减小V3并增大V4,V3与V4的比值可与V1与V2的比值呈正相关关系,进而实现第一调节组件41对V1与V2比值的调节。

当第一调节组件41增大V3与V4的比值时,例如将V3:V4由1:3调整至2:2时,第一出液子腔室321的容积V3增大,第一冷却流路1的冷却液可充满第一出液子腔室321,散热芯体33与第一出液子腔室321对应连通的区域为第一散热区域331,第一散热区域331可对第一冷却流路1的冷却液进行散热,即随着V3的增大,第一散热区域331增大,V1增大,同时,第二出液子腔室322的容积V4减小,第二冷却流路2的冷却液可充满第二出液子腔室322,散热芯体33与第二出液子腔室322对应连通的区域为第二散热区域332,第二散热区域332可对第二冷却流路2的冷却液进行散热,即随着V4的减小,第二散热区域332减小,V2减小,也就是说,在第一调节组件41增大V3与V4的比值时,V1与V2的比值同步增大,以增大散热器3对第一冷却流路1的冷却液的散热量。

当第一调节组件41减小V3与V4的比值时,例如将V3:V4由2:2调整至1:3时,第一出液子腔室321的容积V3减小,随着V3的减小,第一散热区域331减小,V1减小,同时,第二出液子腔室322的容积V4增大,随着V4的增大,第二散热区域332增大,V2增大,也就是说,在第一调节组件41减小V3与V4的比值时,V1与V2的比值同步减小,以降低散热器3对第一冷却流路1的冷却液的散热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和图6所示,第一调节组件41包括驱动组件411和分隔件412,驱动组件411与出液腔室32的内壁连接,分隔件412将出液腔室32分隔为第一出液子腔室321和第二出液子腔室322,驱动组件411用于驱动分隔件412在出液腔室32内移动以调节V3与V4的比值,进而实现对V1与V2的比值调节。

参照图5所示,出液腔室32沿上下方向延伸,在出液腔室32内,分隔件412的上方为第一出液子腔室321,分隔件412的下方为第二出液子腔室322,驱动组件411可驱动分隔件412在出液腔室32内沿上下方向移动,当分隔件412向上移动时,V3减小且V4增大,以增强散热器3对第二冷却流路2的冷却液的散热量,当分隔件412向下移动时,V3增大且V4减小,以增大散热器3对第一冷却流路1的冷却液的散热量。

示例性地,驱动组件411为电动伸缩杆或液压伸缩杆,冷却系统10可设有用于控制电动伸缩杆或液压伸缩杆伸缩的控制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和图6所示,驱动组件411包括感温驱动器4111和弹性复位器4112,分隔件412连接于感温驱动器4111和弹性复位器4112之间,感温驱动器4111远离分隔件412的一端与第一出液子腔室321的内壁连接,弹性复位器4112远离分隔件412的一端与第二出液子腔室322的内壁连接,弹性复位器4112用于向分隔件412施加向感温驱动器4111方向的复位力,感温驱动器4111用于根据第一出液子腔室321内的冷却液温度伸缩以驱动分隔件412移动,且V3与V4的比值与第一出液子腔室321内的冷却液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当第一出液子腔室321内的冷却液温度升高时,V3增大、V4减小,V3与V4的比值增大,当第一出液子腔室321内的冷却液温度降低时,V3减小、V4增大,V3与V4的比值减小,由此,驱动组件411可根据第一出液子腔室321内的冷却液温度自动调整分隔件412的位置,其中,第一出液子腔室321内的冷却液即为流向第一冷却流路1的冷却液,当第一出液子腔室321内的冷却液温度升高时,驱动组件411可驱动分隔件412向下移动以增大V3和第一散热区域331,从而降低第一出液子腔室321内的冷却液温度,提升散热器3对第一冷却流路1的冷却液的散热量。当第一出液子腔室321内的冷却液温度降低时,驱动组件411可驱动分隔件412向上移动以减小V3和第一散热区域331,从而使V4和第二散热区域332增大,以在第一冷却流路1内的发热设备负荷较小时,减少散热器3对第一冷却流路1的冷却液的散热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和图6所示,感温驱动器4111包括固定座、胶管和活塞,胶管通过固定座与第一出液子腔室321的内壁连接,胶管内设有石蜡,活塞的一端位于胶管内,活塞的另一端与分隔件412连接。弹性复位器4112包括弹簧41121和弹簧座41122,弹簧41121的一端与分隔件412连接,弹簧41121的另一端通过弹簧座41122与第二出液子腔室322的内壁连接,弹簧41121可始终处于压缩状态,以向分隔件412施加向感温驱动器4111方向的复位力。

当第一出液子腔室321内的冷却液温度大于预设阈值时,胶管内的固体石蜡升温融化,融化后的液体石蜡体积变大,感温驱动器4111的长度增加,推动活塞和分隔件412向下移动,以增大V3和第一散热区域331,从而提升散热器3对第一冷却流路1的冷却液的散热量。

当第一出液子腔室321内的冷却液温度小于预设阈值时,胶管内的液体石蜡降温凝固,凝固后的固体石蜡体积变小,在弹簧41121复位力的作用下,弹簧41121可推动分隔件412和活塞向上移动,使感温驱动器4111的长度减小,以减小V3和第一散热区域331,从而降低散热器3对第一冷却流路1的冷却液的散热量,避免流入第一冷却流路1的冷却液温度过低,影响第一冷却流路1上发热设备的运行。

需要说明的是,感温驱动器4111位于第一出液子腔室321内,并根据第一出液子腔室321内的冷却液温度伸缩,第一出液子腔室321内的冷却液为经过第一散热区域331散热后并流向第一冷却流路1的冷却液,第一出液子腔室321内的冷却液温度可直接反映散热器3对第一冷却流路1的冷却液的散热效果,当第一出液子腔室321内的冷却液温度较高时,说明当前状态下散热器3对第一冷却流路1的冷却液的散热量较小,感温驱动器4111伸长以提升散热器3对第一冷却流路1的冷却液的散热量,以避免流入第一冷却流路1的冷却液温度过高。当第一出液子腔室321内的冷却液温度较低时,说明当前状态下散热器3对第一冷却流路1的冷却液的散热量较大,感温驱动器4111缩短以降低散热器3对第一冷却流路1的冷却液的散热量,避免流入第一冷却流路1的冷却液温度过低,由此,以可使第一冷却流路1上发热设备处于最佳工作温度区间。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示,调节组件4包括第二调节组件42,第二调节组件42设于进液腔室31,第二调节组件42将进液腔室31分隔为第一进液子腔室311和第二进液子腔室312,第一冷却流路1的出液口与第一进液子腔室311连通,第二冷却流路2的出液口与第二进液子腔室312连通,第一进液子腔室311的容积为V5,第二进液子腔室312的容积为V6,第二调节组件42用于调节V5与V6的比值,也就是说,第二调节组件42可调节其对进液腔室31的分隔位置,在进液腔室31的容积一定的情况下,V5与V6呈负相关关系,第二调节组件42可增大V5并减小V6,或减小V5并增大V6,V5与V6的比值可与V1与V2的比值呈正相关关系,进而实现第二调节组件42对V1与V2比值的调节。

当第二调节组件42增大V5与V6的比值时,例如将V5:V6由1:3调整至2:2时,第一进液子腔室311的容积V5增大,第一冷却流路1的冷却液可充满第一进液子腔室311,散热芯体33与第一进液子腔室311对应连通的区域为第一散热区域331,第一散热区域331可对第一冷却流路1的冷却液进行散热,即随着V5的增大,第一散热区域331增大,V1增大,同时,第二进液子腔室312的容积V6减小,第二冷却流路2的冷却液可充满第二进液子腔室312,散热芯体33与第二进液子腔室312对应连通的区域为第二散热区域332,第二散热区域332可对第二冷却流路2的冷却液进行散热,即随着V6的减小,第二散热区域332减小,V2减小,也就是说,在第二调节组件42增大V5与V6的比值时,V1与V2的比值同步增大,以增大散热器3对第一冷却流路1的冷却液的散热量。

当第二调节组件42减小V5与V6的比值时,例如将V5:V6由2:2调整至1:3时,第一进液子腔室311的容积V5减小,随着V5的减小,第一散热区域331减小,V1减小,同时,第二进液子腔室312的容积V6增大,随着V6的增大,第二散热区域332增大,V2增大,也就是说,在第二调节组件42减小V5与V6的比值时,V1与V2的比值同步减小,以降低散热器3对第一冷却流路1的冷却液的散热量。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调节组件42的构造可以与上述实施例的中的第一调节组件41的构造相同,具体地,第二调节组件42包括第二驱动组件和第二分隔件,第二驱动组件与进液腔室31的内壁连接,第二分隔件将进液腔室31分隔为第一进液子腔室311和第二进液子腔室312,第二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第二分隔件在进液腔室31内移动以调节V5与V6的比值,进而实现对V1与V2的比值调节。

示例性地,第二驱动组件为电动伸缩杆或液压伸缩杆,冷却系统10可设有用于控制电动伸缩杆或液压伸缩杆伸缩的控制器。

再示例性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感温驱动器和第二弹性复位器,第二分隔件连接于第二感温驱动器和第二弹性复位器之间,第二感温驱动器远离第二分隔件的一端与第一进液子腔室311的内壁连接,第二弹性复位器远离第二分隔件的一端与第二进液子腔室312的内壁连接,第二弹性复位器用于向第二分隔件施加向第二感温驱动器方向的复位力,第二感温驱动器用于根据第一进液子腔室311内的冷却液温度伸缩以驱动第二分隔件移动,且V5与V6的比值与第一进液子腔室311内的冷却液温度呈正相关关系,由此,第二驱动组件可根据第一进液子腔室311内的冷却液温度自动调整第二分隔件的位置,其中,第一进液子腔室311内的冷却液即为由第一冷却流路1流入的冷却液,当第一进液子腔室311内的冷却液温度升高时,第二驱动组件可驱动第二分隔件向下移动以增大V5和第一散热区域331,从而提升散热器3对第一冷却流路1的冷却液的散热量。当第一进液子腔室311内的冷却液温度降低时,第二驱动组件可驱动第二分隔件向上移动以减小V5和第一散热区域331,从而使V6和第二散热区域332增大,以在第一冷却流路1内的发热设备负荷较小时,减少散热器3对第一冷却流路1的冷却液的散热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感温驱动器包括第二固定座、第二胶管和第二活塞,第二胶管通过第二固定座与第一进液子腔室311的内壁连接,第二胶管内设有石蜡,第二活塞的一端位于第二胶管内,第二活塞的另一端与第二分隔件连接。第二弹性复位器包括第二弹簧和第二弹簧座,第二弹簧的一端与第二分隔件连接,第二弹簧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弹簧座与第二进液子腔室312的内壁连接,第二弹簧可始终处于压缩状态,以向第二分隔件施加向第二感温驱动器方向的复位力。

在本发明的再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调节组件4包括第一调节组件41和第二调节组件42,第二调节组件42设于进液腔室31,第二调节组件42将进液腔室31分隔为第一进液子腔室311和第二进液子腔室312,第一冷却流路1的出液口与第一进液子腔室311连通,第二冷却流路2的出液口与第二进液子腔室312连通,第一进液子腔室311的容积为V5,第二进液子腔室312的容积为V6,第二调节组件42用于调节V5与V6的比值,也就是说,第二调节组件42可调节其对进液腔室31的分隔位置,在进液腔室31的容积一定的情况下,V5与V6呈负相关关系,第二调节组件42可增大V5并减小V6,或减小V5并增大V6,V5与V6的比值可与V1与V2的比值呈正相关关系,进而实现第一调节组件41和第二调节组件42共同对V1与V2比值的调节,同时,第二调节组件42的设置,可避免第一冷却流路1的冷却液和第二冷却流路2的冷却液在进液腔室31中发生混液。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调节组件42的构造可以与上述实施例的第一调节组件41的构造相同。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调节组件4还包括控制组件,控制组件与第一调节组件41和第二调节组件42连接,控制组件用于控制第一调节组件41和第二调节组件42同步工作以使V3与V4的比值与V5与V6的比值相同,以使散热芯体33两侧的第一进液子腔室311和第一出液子腔室321在散热器3的高度方向上对应,第二进液子腔室312和第二出液子腔室322在散热器3的高度方向上对应,第一调节组件41和第二调节组件42可将散热器3分隔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散热区域,第一冷却流路1的冷却液和第二冷却流路2的冷却液在散热器3中各自相对独立流动,减少冷却液在散热器3内的乱流,第一冷却流路1的冷却液在散热时,可由第一进液子腔室311流入散热器3,然后通过第一散热区域331和第一出液子腔室321流出散热器3,第二冷却流路2的冷却液在散热时,可由第二进液子腔室312流入散热器3,然后通过第二散热区域332和第二出液子腔室322流出散热器3。

示例性地,控制组件包括控制器和多个温度传感器431,每个温度传感器431均与控制器通讯连接,第一冷却流路1、第二冷却流路2和散热器3内均可设有温度传感器431,当第一调节组件41的驱动组件411和第二调节组件42的第二驱动组件为电动伸缩杆或液压伸缩杆时,控制器可根据温度传感器431测量的冷却液温度控制驱动组件411和第二驱动组件同步伸缩。

再示例性地,控制组件包括控制器、第一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多个温度传感器431,每个温度传感器431均与控制器通讯连接,第一冷却流路1、第二冷却流路2和散热器3内均可设有温度传感器431,第一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均与控制器电连接,第一加热器设于第一调节组件41的胶管内,第二加热器设于第二调节组件42的第二胶管内,控制器可根据温度传感器431测量的冷却液温度控制第一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的发热量,以控制第一调节组件41和第二调节组件42内石蜡的融化量相同,从而实现驱动组件411和第二驱动组件同步伸缩。

参照图4和图5所示,散热芯体33具有沿散热器3宽度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散热水道,且多个散热水道沿散热器3高度方向(上下方向)依次排布,散热水道可连通其左右两侧的进液腔室31和出液腔室32,进液腔室31设有第一进口3111,第一进口3111适于与第一冷却流路1的出液口连通,进液腔室31还设有第二进口3121,第二进口3121适于与第二冷却流路2的出液口连通,出液腔室32设有第一出口3211,第一出口3211适于与第一冷却流路1的进液口连通,出液腔室32还设有第二出口3221,第二出口3221适于与第二冷却流路2的进液口连通,其中,第一进口3111和第一出口3211位于同一高度,第二进口3121和第二出口3221位于同一高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3所示,第一冷却流路1上设有第一液泵12和动力总成11,第一液泵12可驱动第一冷却流路1的冷却液循环流动,以对动力总成11进行冷却,第二冷却流路2上设有第二液泵22和车载电器21,第二液泵22可驱动第二冷却流路2的冷却液循环流动,以对车载电器21进行冷却,第一液泵12的功率的大于第二液泵22的功率。

可以理解的是,动力总成11和车载电器21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均需要进行冷却,相关技术中通常对动力总成11和车载电器21单独设置独立的流路和散热器3,导致车辆的冷却系统10结构臃肿,重量和占用空间大,制造成本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却系统10,动力总成11和车载电器21可共用同一个散热器3,当动力总成11发热量较大而电器件发热量较小时,调节组件4可增大第一冷却流路1的冷却液流经所述散热器3的体积V1,并减少第二冷却流路2的冷却液流经所述散热器3的体积V2,当动力总成11发热量较小而电器件发热量较大时,调节组件4可减小第一冷却流路1的冷却液流经所述散热器3的体积V1,并增大第二冷却流路2的冷却液流经所述散热器3的体积V2。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3所示,动力总成11包括驱动电机111和/或中冷器112,车载电器21包括冷凝器211和/或车载娱乐主机212,也就是说,当车辆为燃油车时,动力总成11包括中冷器112,当车辆为电动车,动力总成11包括驱动电机111,驱动电机111可包括驱动前车轮的前驱动电机1111和驱动后车轮的后驱动电机1112,当车辆为混动车时,动力总成11包括驱动电机111和中冷器112。另外,当车辆具有车载空调时,车载电器21包括凝器,当车辆的车载娱乐主机212发热量较大时,车载电器21包括车载娱乐主机212,当车辆具有车载空调且车载娱乐主机212发热量较大时,车载电器21包括冷凝器211和车载娱乐主机212。

需要说明的是,动力总成11和车载电器21在不同工况下的发热量和散热需求不同,若按照传统的冷却系统系统设计,动力总成11和车载电器21均需要设置与最大散热需求相匹配体积的散热器3,导致散热器3体积和重量较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却系统10,动力总成11和车载电器21可共用同一个散热器3,在车辆处于停车状态使用车载电器21时,动力总成11所需要的散热量较小或不需要散热,车载电器21需要的散热量较大,例如在停车状态下打开车载空调时,冷凝器211需要的散热量较大,调节组件4可减小第一冷却流路1的冷却液流经散热器3的体积V1,并增大第二冷却流路2的冷却液流经散热器3的体积V2,以满足冷凝器211的散热需求,避免冷凝器211过热。

在车辆处于行驶状态时,动力总成11所需要的散热量较大,此时,调节组件4可增大第一冷却流路1的冷却液流经散热器3的体积V1,并减小第二冷却流路2的冷却液流经散热器3的体积V2,以满足动力总成11的散热需求,使动力总成11工作在适宜的温度环境下,此时,若使用车载电器21,行驶状态的车辆可增加外界空气流经散热器3的空气流速,以提升散热器3的散热效率,因此,第二冷却流路2的冷却液流经散热器3的体积V2在减小后依然可以满足冷凝器211的散热需求。

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却系统10,第一冷却流路1和第二冷却流路2对应散热器3的容积可调节,第一冷却流路1和第二冷却流路2可设置不同的发热设备,调节组件4可根据每个发热设备的工况调节V1与V2的比值,合理分配散热器3的散热面积,使散热器3得以高效利用,节省散热器3体积,降低整车成本重量,同时,通过增大散热面积来降低冷却液的温度,可降低第一液泵12和第二液泵22的运行功率,降低整车能耗。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冷却系统1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冷却系统10的第一冷却流路1和第二冷却流路2可接入同一个散热器3,并通过调节组件4调节V1与V2的比值以满足第一冷却流路1和第二冷却流路2的散热需求,冷却系统10结构精简紧凑,体积较小,从而有利于降低冷却系统10的占用空间,提高车辆的空间利用率。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技术分类

06120116224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