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光伏组网系统和微电网系统

文献发布时间:2024-01-17 01:27:33


光伏组网系统和微电网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伏发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伏组网系统和微电网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能源危机的日益加剧,各国开始大力推广新能源发电技术。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最具发展潜力和环保优势的新能源发电技术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通常将光伏发电和储能模块集成在一起,即光储一体化能源系统,可以在保证发电稳定性的同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能源浪费。

目前,市面上的光储一体化能源系统的结构通常包括光伏模块、储能电池、充电管理电路、控制模块和逆变器;其中,光伏模块用于将阳光转换成电能,储能电池用于储存光伏板转换的电能,以便在光伏模块发电不足或用电高峰时供电;充电管理电路用于控制光伏模块发电和储能电池的充电过程;逆变器用于将光伏模块发电产生的直流电或储能电池输出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以供给负载使用或卖给电网;控制模块则用于实现对光伏发电和储能的精准控制和管理。因此,光储一体化能源系统充分发挥新能源带来的效益,减少电网压力。

然而,现有的光储一体化能源系统通常为高度集成系统,通常支持整栋用电需求的储能电池、光伏板和逆变器均集成在一起,储能电池的容量和光伏发电功率较高,需要依赖大面积的光伏板,体积很大,只能安装在屋顶或庭院等空间足够大的特定位置;而对于人口密集度高的场景,例如,城市的公寓楼、楼房等住户密集的建筑,每一户通常只有阳台那一块小空地,现有光储一体化能源系统无法安装,即无法适用人口密集度高的场景地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伏组网系统和微电网系统,旨在提升光伏组网系统的安装灵活性,使其能够适用于更多场景的安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光伏组网系统,包括多个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包括光伏单元、升降压单元、储能单元、双向并网逆变单元和MCU,所述升降压单元的输入侧与所述光伏单元电连接,所述储能单元与所述升降压单元的输出侧电连接,所述双向并网逆变单元的直流侧电连接所述升降压单元的输出侧,所述双向并网逆变单元的交流侧用于电连接负载和与电网相连的输入输出线路;所述MCU电连接所述升降压单元、所述双向并网逆变单元和所述储能单元;

各个储能装置的双向并网逆变单元的交流侧并联,且各个储能装置的MCU之间相互通讯。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储能装置的双向并网逆变单元的交流侧都设有一个并离网开关,且该储能装置的MCU通信连接所述并离网开关,所述MCU通过控制所述并离网开关的通断,以控制该储能装置的交流侧与其它储能装置的交流侧的并联与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MCU在检测到其所属储能装置的最大输出功率低于当前负载的功率需求时,向其它储能装置的MCU发送并联请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MCU在接收到所述并联请求时,根据其储能装置的当前状态,确定是否与发出所述并联请求的储能装置并联,以向发出所述并联请求的储能装置的交流侧输出交流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储能装置的双向并网逆变单元的交流侧都设有支路电表,用于记录其交流侧的进出电量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输入输出线路上设有一个总电表,用于记录所述光伏组网系统与电网之间的电量进出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伏组网系统还包括控制中枢装置,所述控制中枢装置与各个储能装置的MCU通信连接,所述控制中枢装置用于与各个MCU通信以获取各个储能装置的状态,并根据各个储能装置的状态对各个储能装置的工作进行调度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能装置还包括基准信号单元,所述基准信号单元设于所述双向并网逆变单元的交流侧,在所述双向并网逆变单元的交流侧离网时,所述基准信号单元向所述双向并网逆变单元的交流侧提供参考基准信号;

所述基准信号单元提供的参考基准信号的相位可切换,所述MCU电连接所述基准信号单元,控制所述基准信号单元切换提供指定相位的参考基准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中枢装置可根据负载所需的交流电相数N需求,将所述多个储能装置均分为N组,并控制各组的储能装置的基准信号单元分别提供对应相位的参考基准信号,各组对应的参考基准信号的相位依次为:

(360*1/N)°、(360*2/N)°、(360*3/N)°……、(360*N/N)°,N≥2。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微电网系统,包括多个上述的光伏组网系统,各个光伏组网系统的输入输出线路相连。

本发明光伏组网系统的技术方案,由多个储能装置组网构成,每一个储能装置都能够单独进行光伏发电和电能存储,各个储能装置可以分散安装,且由于单个储能装置的占用空间很小,因此,可以将光伏组网系统的各个储能装置分散安装在多个阳台、窗台等区域,例如,在公寓楼的每一户的阳台上都安装光伏组网系统的一个储能装置,如此,本实施例的光伏组网系统可以在公寓楼、楼房等人口密集度高的场景使用。当然,各个储能装置也可以统一集中安装,适用于具有较大空地面积的场景,例如带庭院、屋顶的别墅等独栋个人住宅,光伏组网系统的安装更加灵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光伏组网系统第一实施例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储能装置一实施例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光伏组网系统第二实施例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光伏组网系统第三实施例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光伏组网系统第四实施例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光伏组网系统第五实施例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光伏组网系统输出N相交流电时的储能装置分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的储能装置二实施例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中的储能装置三实施例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光伏组网系统。

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该光伏组网系统包括多个储能装置100,储能装置100包括光伏单元10、升降压单元20、储能单元30、双向并网逆变单元40和MCU50。其中:

光伏单元10用于将接收到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输出,光伏单元10可以包括一块光伏发电板,也可以包括多块光伏发电板,可根据安装位置的空间大小选择;升降压单元20的输入侧与光伏单元10电连接,接收光伏单元10输出的电能,升降压单元20集成了MPPT功能,实时侦测光伏单元10的发电电压,追踪最高电压电流值,使升降压单元20能够以最大功率输出;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成了MPPT功能的升降压单元20可优选采用四管升降压电路;

储能单元30与升降压单元20的输出侧电连接,储能单元30用于储存电能,以在电网60用电高峰、停电、光伏单元10发电量不足等情况时,将储存的电能释放进行供电;

双向并网逆变单元40的直流侧dc电连接升降压单元20的输出侧,双向并网逆变单元40的交流侧ac用于电连接负载70和与电网60相连的输入输出线路M;

MCU50电连接升降压单元20、双向并网逆变单元40和储能单元30,获取储能单元30的输出电压、电量等信息,对储能装置100的光伏发电输出和储能的精准控制和管理;

各个储能装置100的双向并网逆变单元40的交流侧ac并联,即每一个储能装置100的交流侧ac都连接到输入输出线路M;并且,各个储能装置100的MCU50之间相互通讯,MCU50可以通过与其它MCU50的交互,对储能装置100的工作进行调节。

本实施例中,光伏组网系统由多个储能装置100组网构成,每一个储能装置100都能够单独进行光伏发电和电能存储,各个储能装置100可以分散安装,且由于单个储能装置100的占用空间很小,因此,可以将光伏组网系统的各个储能装置100分散安装在多个阳台、窗台等区域,例如,在公寓楼的每一户的阳台上都安装光伏组网系统的一个储能装置100,如此,本实施例的光伏组网系统可以在公寓楼、楼房等人口密集度高的场景使用。当然,各个储能装置100也可以统一集中安装,适用于具有较大空地面积的场景,例如带庭院、屋顶的别墅等独栋个人住宅,光伏组网系统的安装更加灵活。

在公寓楼、楼房场景应用时,每一户最低可以只需购买一个储能装置100即可,使得用户投入的成本更低,更多的用户能承担的起。此外,光伏组网系统的各个储能装置100是并联相接的,在某一户的储能装置100的功率不够户内使用时,其它储能装置100可以将剩余功率输出到供给该储能装置100的交流侧,提供功率支援,从而可以保证满足户内的功率需求。在独栋个人住宅应用时,用户首次可以先购买较少数量的储能装置100,降低前期所需投入的成本,在后期可以陆续购买储能装置100,并将新购买的储能装置100并入原先的光伏组网系统中,以增大光伏组网系统的发电和储能能力,满足用户更大的功率需求。

并且,储能装置100采用的是双向并网逆变单元40;储能装置100在给负载70供电或向电网60输电时,可以让光伏单元10输出的电能经升降压单元20DC-DC转换输出的直流电,和/或储能单元30放电输出的直流电,从双向并网逆变单元40的直流侧dc输入,经双向并网逆变单元40逆变转换成交流电,以输出给负载70供电或输电到给电网60;也可以让光伏单元10输出的电能经升降压单元20DC-DC转换输出的直流电一部分经双向并网逆变单元40逆变成交流电输出给负载70或电网60,另一部分给储能单元30充电;在太阳光天气较差的情况下,光伏单元10的发电量不足时,电网60的交流电可从双向并网逆变单元40的交流侧ac输入,经双向并网逆变单元40转换成直流电从双向并网逆变单元40的直流电输出,以对储能单元30充电。因此,在太阳光天气较差的情况下,储能装置100能够将电网端的交流电经双向并网逆变单元40转换为直流电,以向储能单元30充电,保证足够的能量储备,即使遭遇用电高峰或停电等突然情况,通过储能单元30储能的能量也能够保证户内的正常用电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能装置100的交流侧ac可采用插拔式的交流插头80,通过交流插头80插接到户内电线系统的插座中,以实现与负载70和输入输出线路M相连。储能装置100通过使用交流插座的连接方式,使用户能够即插即用,拆卸更加简单,用户可以自行安装,无需专业人员上门安装。

参阅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储能装置100的双向并网逆变单元40的交流侧ac都设有一个并离网开关90,且该储能装置100的MCU50通信连接并离网开关90,MCU50通过控制并离网开关90的通断,以控制该储能装置100的交流侧ac与其它储能装置100的交流侧ac的并联与否。MCU50可以根据该储能装置100的当前状态来决定是否与其他储能装置100的交流侧ac相连,例如,MCU50可以在输出功率不够负载需求时,控制并离网开关90导通,以从电网60获取电能,或接受其他储能装置100的交流侧ac输送过来的电能;MCU50也可以在储能装置100的电能溢出时,例如,储能单元30充满了电量,且光伏单元10发电功率超出当前使用负载的功率,此时MCU50可控制并离网开关90导通,将溢出功率的部分输送给电网60或其它储能装置100。本实施例的光伏组网系统,每个储能装置100的MCU50能够基于储能装置100的状态智能的控制与其它储能装置100的组网与否。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能装置100还可以包括用于检测电网60情况的检测单元(可为检测传感器),MCU50电连接检测单元,MCU50还可以根据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来控制并离网开关90的导通或关断。即可通过检测单元检测电网60的情况,进而根据电网60的不同情况,控制储能装置100是否并网。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并离网开关90也可以通过手动操作以切换导通或关断,从而方便用户手动操作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与电网60相连的输入输出线路M上设置一个总开关,以用于控制整个光伏组网系统的并离网。

在一些实施例中,MCU50(记为第一MCU)在检测到其所属的储能装置100(记为第一储能装置)的最大输出功率低于当前负载70的功率需求时,MCU50可以向其它储能装置100(记为第二储能装置)的MCU50(记为第二MCU)发送并联请求,以请求第二储能装置和第一储能装置并联输出为第一储能装置的当前负载70供电。当然,本实施例的处理操作通常是在光伏组网系统与电网60断开状态时或用电高峰时应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MCU50(即第二MCU)在接收到并联请求时,根据其储能装置100(即第二储能装置)的当前状态,确定是否与发出并联请求的储能装置100(即第一储能装置)并联,以向发出并联请求的储能装置100(第一储能装置)的交流侧ac输出交流电。即第二MCU接收到并联请求时,会根据第二储能装置自身剩余电量、剩余功率等实际情况来确定是否与第一储能装置并联。若第二储能装置的电量或功率自身都不够用,则第二MCU不会让第二储能装置与第一储能装置并联,只有在第二储能装置的剩余电量和剩余功率较为充足的情况下,第二MCU才会让第二储能装置与第一储能装置并联。

通常,同一区域内不同储能装置100的光伏单元10的光伏发电板的朝向位置一般不会相同,因此不同储能装置100的光伏单元10收到的光照能量也会不同,每一储能装置100的储能单元30充满的速度及时间点也不相同。如第一储能装置中的光伏单元10的光照能量输出较小导致储能单元30无法充满电,则可以将其余光照能量大的第二储能装置的发电量的一部分经其双向并网逆变单元40后,输出到第一储能装置的双向并网逆变单元40的交流端,再经第一储能装置的双向并网逆变单元40整流+降压第二储能装置100输送过来的交流电,以转换成直流电给第一储能装置的储能单元30充电,而达到给光照欠佳的储能装置100的储能单元30充电的效果。该功能在断电情况的离网状态下尤其重要,该功能可以最大化的利用产品的能量储存容量,为用户在离网状态下的最大化备电做准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伏组网系统的每个储能装置100都可以与一个智能终端(例如用户手机)绑定,例如,每个储能装置100都有一个唯一的设备码,用户手机通过扫设备码,将储能装置100的MCU50与手机APP绑定,用户可使用手机APP与MCU50通信,获得储能装置100的当前状态、MCU50接收到的并联请求等信息,用户也可以控制MCU50向其它MCU50发出并联请求等信息,这样,用户可以直接通过手机APP调节控制储能装置100的工作状态。

参照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储能装置100的双向并网逆变单元40的交流侧ac都设有支路电表D1,支路电表D1用于记录储能装置100的交流侧ac的进出电量情况。这样,当光伏组网系统用于公寓楼时,每一户的储能装置100与其余各户的储能装置100进行并联使用时,都可以通过其支路电表D1记录其余各户的储能装置100向其输入的电量,以及向其余各户的储能装置100输出的电量,通过各个储能装置100的支路电表D1实现了对各户的储能装置100之间的电量输送统计。当然,通过支路电表D1还可以记录在并网使用时,每一个储能装置100与电网60之间的电量输送统计。通过每一个储能装置100的交流侧ac配置了支路电表D1,使得各户的储能装置100之间可以相互进行电能的交易。

在一些实施例中,输入输出线路M上设有一个总电表,用于记录光伏组网系统与电网60之间的电量进出情况。在光伏组网系统用于公寓楼时,总电表D2用于记录整个光伏组网系统与电网60之间的电量进出数据,以用于校正光伏组网系统的各个支路电表D1的记录数据。

在光伏组网系统应用于独栋个人住宅(例如别墅)时,可以不用设置支路电表D1,只需输入输出线路M上设置的总电表D2即可,通过D2记录整个光伏组网系统与电网60之间的电能进出量。

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光伏组网系统还包括控制中枢装置200,控制中枢装置200与各个储能装置100的MCU50通信连接,控制中枢装置200用于与各个MCU50通信以获取各个储能装置100的状态,并根据各个储能装置100的状态对各个储能装置100的工作进行调度控制。具体的,控制中枢装置200可以从各个MCU50获取各个储能装置100的光伏发电功率、储能单元30的电量、储能单元30的充放电状态、负载需求功率等信息,进而可综合各个储能装置100的状态对各个储能装置100的工作进行调度控制,实现光伏组网系统的智能调度。另外,控制中枢装置200还可获取各个支路电表D1和总电表D2的数据,用于对光伏组网系统的电能交易情况进行记录。

参阅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储能装置100还包括基准信号单元01,基准信号单元01设于双向并网逆变单元40的交流侧ac,在双向并网逆变单元40的交流侧ac离网时,基准信号单元01向双向并网逆变单元40的交流侧ac提供参考基准信号,使储能装置100在离网状态下正常运行。其中,基准信号单元01提供的参考基准信号的相位可切换,即基准信号单元01能够输出不同相位的参考基准信号,通过控制基准信号单元01切换,可使其输出指定相位的参考基准信号;MCU50电连接基准信号单元01,控制基准信号单元01切换提供指定相位的参考基准信号。本实施例的光伏组网系统,可以通过调整各个储能装置100的参考基准信号的相位,使各个储能装置100并联后输出不同相位的电,以适用于不同地区和电器产品。例如,需要单相电时,让各个储能装置100都使用同频同相的参考基准信号即可。

参阅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中枢装置200可根据负载所需的交流电相数N需求,将多个储能装置100均分为N组(图7中每一个虚线框内的各个储能装置100为一组),并控制各组的储能装置100的基准信号单元01分别提供对应相位的参考基准信号,各组对应的参考基准信号的相位依次为:(360*1/N)°、(360*2/N)°、(360*3/N)°……、(360*N/N)°,N≥2。

当用户需要使用裂相(双相)场景时,即N等于2;控制中枢装置200光伏组网系统的多个储能装置100均分为两组,并控制两组的储能装置100的基准信号单元01分别提供相位相差180°的两个参考基准信号,例如,其中一组中的各个储能装置100的基准信号单元01提供的参考基准信号的相移为0°,另一组中的储能装置100的基准信号单元01提供的参考基准信号的相移为180°。具体例如,每组包含一个储能装置100,一个储能装置100的ac侧输出120V交流电,当两组的储能装置100的参考基准信号的相移分别为0°和180°时,两组的储能装置100并机输出的交流电形成裂相,可以针对北美地区的烘干机、洗衣机等大型家用电器的使用。

当应用于需要使用三相电场景时,即N等于3。三相电通常适用于工商业用电或欧洲的部分民用电,控制中枢装置200光伏组网系统的多个储能装置100均分为三组,控制这三组的储能装置100的基准信号单元01分别提供相位相差120°的三个参考基准信号,此时三个参考基准信号中的任意两个之间存在120°相位差,三个参考基准信号的相移分别使用0°,120°,240°。

本实施例的光伏组网系统,控制中枢装置200可根据负载所需的交流电相数N的需求,将光伏组网系统的各个储能装置100均分成N组,并使这N组的参考基准信号的相位依次相差(360*1/N)°,从而得到N相电的输出,满足各种不同场景对交流电相数的不同需求,适用性更强。

下面介绍本申请光伏组网系统中的储能装置100的一些较佳实施例。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储能装置100的升降压单元20和储能单元30共同向双向并网逆变单元40输出供电时,MCU50通过获取储能单元30的输出电压,并基于获取的输出电压调整升降压单元20的输出电压,使升降压单元20的输出电压与储能单元30的输出电压保持一致,这样储能单元30与光伏+升降压单元20共同为后级双向并网逆变单元40供电时,始终保持电压一致,保证了供电的稳定性。

参阅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储能单元30包括储能电池31和电池管理系统32,储能电池31的充放电端经电池管理系统32电连接升降压单元20的输出侧,MCU50与电池管理系统32通讯连接。电池管理系统32监测储能电池31的状态,包括监测电池的温度、输出电压、电量、电流,等。MCU50通过与电池管理系统32通讯连接,从而可以实时获取储能电池31的各个状态,进而可以更加精准的控制储能装置100的光伏发电和储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在一些实施例中,MCU50在光伏单元10的输出功率低于第一预设功率(例如,光伏单元10历史最大功率功率的20%,或固定值100W),且储能单元30的电量低于预设电量(例如,最大电量的30%)时,控制双向并网逆变单元40将其交流侧ac的交流电变换为直流电从其直流侧dc输出,与光伏单元10经升降压单元20DC-DC转换输出的直流电共同对储能单元30进行充电;即此时,光伏单元10依然保持通过升降压单元20给储能单元30充电,只是额外再增加了将交流侧ac的交流电经双向并网逆变单元40变换为直流电输出给储能单元30充电,即形成两路并联充电,保证储能单元30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充满电。其中,MCU50可通过检测光伏单元10发电输出的电压、电流信息确定光伏单元10的输出功率,也可以根据升降压单元20的输出电压、电流确定光伏单元10的输出功率,或者还可以通过检测天气情况(如,光强等信息)确定光伏单元10的输出功率情况。储能单元30的电量则可由MCU50于储能单元30的电池管理系统32通讯获得。在确定光伏单元10的输出功率低于第一预设功率且储能单元30的电量低于预设电量时,MCU50可控制双向并网逆变单元40将其交流侧ac的交流电(来自电网端交流电或其余储能装置100输送过来的交流电)通过整流+降压转换为直流电,向储能单元30的储能电池31充电。如此,MCU50能够自动在太阳光较差的天气或光伏单元10收到太阳光照射较少的情况下,自动采用电网端或其它储能装置100输送过来的能量对储能单元30充电,保证储能单元30有足够的能量储备,应对用电高峰或停电等突发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储能装置100离网状态,且光伏单元10的输出功率低于第二预设功率(例如,150W)时,MCU50控制储能单元30放电输出直流电,双向并网逆变单元40将储能单元30的放电电压转换为交流电输出给负载70供电。在储能装置100离网状态(例如,停电时或电价高峰期时),用户可使用储能装置100为户内负载70供电使用,若此时光伏单元10的输出功率过低(即低于第二预设功率),则光伏单元10发电产生的电量不足以供负载70使用,MCU50检测到这种情况时,则控制储能单元30放电,通过出储能单元30补上光伏单元10发电欠缺的部分,保证户内负载70的正常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9,双向并网逆变单元40包括谐振电路41和与谐振电路41相连的逆变/整流电路42;在向负载70或电网60供电的模式下,谐振电路41将升降压单元20的输出侧输出的低压直流电升压至高压直流电,再经逆变/整流电路42降压逆变转换为交流电输出至负载70或电网60;在整流模式下(即交流侧ac的交流电经双向并网逆变单元40转换成直流电从直流侧dc输出的模式下),逆变/整流电路42将双向并网逆变单元40的交流侧ac的交流电变换为高压直流电,再经谐振电路41降压变换为适配储能单元30的充电电压的低压直流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向负载70或电网60供电的模式,通过MCU50控制逆变/整流电路42变动为逆变桥;在整流模式下,通过MCU50控制逆变/整流电路42变动为无桥图腾柱PFC电路。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微电网系统,包括多个上述光伏组网系统,各个光伏组网系统的输入输出线路相连,该光伏组网系统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微电网系统采用了上述光伏组网系统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发明的部分或优选实施例,无论是文字还是附图都不能因此限制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凡是在与本发明一个整体的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内。

技术分类

06120116229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