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新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及新风空调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1


新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及新风空调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及新风空调。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室内空气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新风空调由于能够实现室内外空气循环,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但是现有的新风空调由于整体尺寸等因素的限制,存在新风风量不足的问题,影响了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新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及新风空调,以解决现有新风空调的新风风量不足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包括进风组件和风机组件,所述进风组件包括新风管和进风腔,所述进风腔分隔为第一通路、第二通路和第三通路,所述第三通路和所述第一通路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通路的两侧并与所述第二通路连通,并且形成“M”字形气流通路,所述新风管与所述第二通路连通;所述风机组件包括蜗壳和设置于所述蜗壳内的离心风机,所述蜗壳的进风口与所述进风腔连通。

可选的,所述进风腔内设有两个导流片,两个所述导流片沿所述新风管的出口的径向间隔设置,两个所述导流片将所述进风腔分隔出所述第一通路、所述第二通路和所述第三通路。

可选的,两个的导流片均为弧形结构,且两个所述导流片的弯曲方向相反;或者,所述导流片包括靠近所述新风管的平直段和远离所述新风管的弧形段,且两个所述导流片的所述弧形段的弯曲方向相反。

可选的,所述导流片远离所述新风管的一端分叉且延伸成第一导流部和第二导流部,所述第一导流部和所述第二导流部延伸的末端通过连接部连接;

所述第一导流部、所述第二导流部和所述连接部均为弧形结构,且同一个所述导流片的所述第一导流部、所述第二导流部和所述连接部的弯曲方向相同。

可选的,所述导流片具有内导流面和外导流面,两个所述导流片的内导流面相对设置,两个所述导流片的外导流面相背设置,且所述内导流面与所述新风管的出口的外壁面相切。

可选的,所述进风腔具有与所述新风管的出口相对的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上设有第一导流件;所述第一导流件具有两个弧形导流面,两个所述弧形导流面向所述进风腔外侧方向凹陷,以使所述第一导流件呈“M”字形设置。

可选的,两个所述弧形导流面的连接点位于所述新风管的出口的中心轴线上。

可选的,所述第一通路和所述第三通路内均设有向所述离心风机的进风端方向弯曲延伸的第二导流件。

可选的,所述进风腔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三侧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四侧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三侧壁设有与所述新风管的出口连通的新风进口;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弧形过渡、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三侧壁之间、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第四侧壁之间以及所述第四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均通过向所述进风腔外侧弧形凸出的弧形面连接。

可选的,所述弧形面为圆弧面,所述圆弧面的弯曲方向与所述离心风机的旋转方向相同。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上述的新风模块。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所述空调包括空调室外机和上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与所述空调室外机通过冷媒管连接。

本申请提出的技术方案中,新风模块包括进风组件和风机组件,进风组件包括新风管和进风腔,进风腔分隔为第一通路、第二通路和第三通路,第三通路和第一通路分别位于第二通路的两侧并与第二通路连通,以形成“M”字形气流通路,新风管与第二通路连通以将室外空气引入至进风腔,通过“M”字形气流通路对从新风管引入的气流进行稳定分流到进风腔的各个位置后再被风机组件吸入,改善了进风腔内的气流流动状态,减少了气流直接冲击进风腔的侧壁而造成气流损失,同时减少进风气流相互作用而造成的掺混损失,从而提升新风风量,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在下面的描述中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部分。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模块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进风腔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进风腔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进风腔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进风腔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所示的进风腔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新风模块;101、第一通路;102、第二通路;103、第三通路;110、新风管;120、进风腔;121、第一侧壁;122、第二侧壁;123、第三侧壁;124、第四侧壁;125、新风进口;210、离心风机;220、蜗壳;221、第一蜗壳;222、第二蜗壳;320、导流片;321、第一导流部;322、第二导流部;323、连接部;410、第一导流件;411、弧形导流面;420、第二导流件;500、连接件;501、弧形面;600、过滤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示例性”一词用来表示“用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任何实施例不一定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更优选或更具优势。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为了使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和使用本申请,给出了以下描述。在以下描述中,为了解释的目的而列出了细节。应当明白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使用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在其它实例中,不会对公知的结构和过程进行详细阐述,以避免不必要的细节使本申请的描述变得晦涩。因此,本申请并非旨在限于所示的实施例,而是与符合本申请所公开的原理和特征的最广范围相一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模块100,如图1~图6所示,所述新风模块100包括进风组件和风机组件,所述进风组件包括新风管110和进风腔120;所述风机组件包括蜗壳220和设置于所述蜗壳220内的离心风机210,所述蜗壳220的进风口与所述进风腔120连通;其中,所述进风腔120被分隔为第一通路101、第二通路102和第三通路103,所述第三通路103和所述第一通路101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通路102的两侧并与所述第二通路102连通,所述第一通路101、所述第二通路102和所述第三通路103形成“M”字形气流通路,所述新风管110与所述第二通路102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新风模块100用于安装于空调室内机上,给室内提供新风。其中,所述新风管110的一端与所述进风腔120的新风进口125连通,新风进口125与第二通路102连通,所述新风管110的另一端连通室外;所述蜗壳220的进风口与所述进风腔120连通。当所述新风模块100启动时,所述离心风机210产生吸力,室外空气经由所述新风管110进入所述进风腔120,所述离心风机210吸入所述进风腔120来自于室外的空气,并从所述蜗壳220的出风口排出。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模块100包括所述进风组件和所述风机组件,所述进风组件包括所述新风管110和与所述新风管110连通的进风腔120,所述进风腔120分隔为第一通路101、第二通路102和第三通路103,所述第三通路103和所述第一通路101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通路102的两侧并与所述第二通路102连通,以形成“M”字形气流通路,所述新风管110与所述第二通路102连通以将室外空气引入至所述进风腔120,通过所述“M”字形气流通路对从所述新风管110引入的气流进行稳定分流到进风腔的各个位置后再被风机组件吸入,改善了所述进风腔120内的气流流动状态,减少了气流直接冲击所述进风腔120的侧壁而造成气流损失,同时减少进风气流相互作用而造成的掺混损失,从而提升新风风量,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具体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M”字形气流通路用于对从所述新风管110引入的气流进行稳定分流,从所述新风管110引入的气流经所述“M”字形气流通路分流后可形成预旋气流。可以理解的是,从所述新风管110进入所述进风腔120的气流为直进气流,通过所述“M”字形气流通路进行分流,对该直进气流进行强制预旋而产生预旋气流;然后预旋气流再经过所述离心风机210的做功转化为旋转气流,气流被稳定分流到进风腔的各个位置,充分利用了进风腔120的空间,从而降低气流在所述进风腔120的流动损失。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6所示,所述进风腔120内设有两个导流片320,两个所述导流片320沿所述新风管110的出口的径向间隔设置,两个所述导流片320将所述进风腔120分隔出所述第一通路101、所述第二通路102和所述第三通路103。

可选的,两个所述导流片320均为弧形结构,且两个所述导流片320的弯曲方向相反,两个所述导流片320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二通路102。

可以理解的是,从所述新风管110进入所述进风腔120的气流为直进气流,两个弧形结构的导流片320改变直进气流的方向,对该直进气流进行强制预旋而产生预旋气流。具体的,两个导流片320朝相反的方向弯曲而形成八字形结构,当所述新风管110的气流进入到所述进风腔120时,经过两个弧形结构的所述导流片320的导流,直进气流被分流成两股旋转气流,进而形成预旋气流,从而降低气流因冲击进风腔120的侧壁造成的气流损失。

或者,所述导流片320也可以包括靠近所述新风管110的平直段和远离所述新风管110的弧形段,且两个所述导流片320的所述弧形段的弯曲方向相反。可以理解的是,从所述新风管110进入所述进风腔120的气流为直进气流,经过两个所述导流片320的所述弧形段的导流,直进气流被分流成两股旋转气流,进而形成预旋气流,从而降低气流因冲击进风腔120的侧壁造成的气流损失。

具体的,所述导流片320具有内导流面和外导流面,两个所述导流片320的内导流面相对设置,两个所述导流片320的外导流面相背设置,且所述内导流面与所述新风管110的出口的外壁面相切。也就是说,两个导流片320的内导流面与所述新风管110的出口的外壁面相切,如此可以更好地将气流往所述进风腔120的“M”字形气流通路的中后段导流,从而提升所述进风腔120内的气流进入所述蜗壳220的风量以及所述离心风机210的做功效率,达到提升新风模块100的新风风量的效果,提升用户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部分气流进入第二通路后不久就被风机组件吸入,而其余气流由于进风腔的导流作用,被引导到“M”字形气流通路的中后段之后才被风机组件吸入,从而形成气流被稳定分流道进风腔的各个位置后再被风机组件吸入,从而提升了风机组件在同一时间吸入的气流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6所示,所述导流片320远离所述新风管110的一端分叉且延伸成第一导流部321和第二导流部322,所述第一导流部321和所述第二导流部322两者延伸的末端通过连接部323连接;所述第一导流部321、所述第二导流部322和所述连接部323均为弧形结构,且同一个所述导流片320的所述第一导流部321、所述第二导流部322和所述连接部323的弯曲方向相同。如此设置,使得气流能依次沿着第一导流部321、连接部323和第二导流部322流动,从而通过两个导流片320更有效地将气流分流并导入进风腔120两侧位置,以减少气流直接冲击所述进风腔120的侧壁而造成气流损失,同时还能将所述进风腔120两侧的气流导流至所述蜗壳220内做功,从而提升新风风量,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具体的,同一个所述导流片320中,所述第一导流部321靠近所述新风管11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流部322靠近所述新风管110的一端相连,且所述第一导流部32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导流部322的另一端向同一方向弯曲并通过连接部323连接;不同导流片320的所述第一导流部321、所述第二导流部322和所述连接部323的弯曲方向相反。示例性的,如图5所示,其中一个导流片320(即图5中位于上侧的导流片320)的第一导流部321、第二导流部322和连接部323均向顺时针方向弯曲,另一个导流片320(即图5中位于下侧的导流片320)的第一导流部321、第二导流部322和连接部323均向逆时针方向弯曲。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6所示,所述进风腔120具有与所述新风管110的出口相对的第一侧壁121,所述第一侧壁121上设有第一导流件410;所述第一导流件410具有两个弧形导流面411,两个所述弧形导流面向所述进风腔120外侧方向凹陷,以使所述第一导流件410呈“M”字形设置。通过在所述进风腔120的所述第一侧壁121上设置所述第一导流件410,所述第一导流件410的两个所述弧形导流面411可以将冲向所述第一侧壁121的气流分流成两股气流,并将这两股气流导入所述进风腔120的两侧位置,以减少气流直接冲击所述进风腔120的所述第一侧壁121所造成的气流损失,从而进一步提升新风风量,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优选的,两个所述弧形导流面411均为圆弧形导流面,从而可以将分割后的流体更好地导向所述进风腔120的左右两侧。

可选的,两个所述弧形导流面411的连接点位于所述新风管110的出口的中心轴线上,从而可以将分割后的流体更好地导向所述进风腔120的左右两侧。示例性的,如图4~图6所示,所述第一导流件410的两个所述弧形导流面411连接形成“M”字形导流结构,且两个所述弧形导流面411均为圆弧形导流面,“M”字形导流结构的中间为分流锥尖,该分流锥尖位于所述新风管110的出口的中心轴线上。

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通路101和所述第三通路103内均设有向所述离心风机210的进风端方向弯曲延伸的第二导流件420。通过设置上述两处第二导流件420,可以将所述第一通路101和所述第三通路103内的气流导向所述离心风机210的进风端,使得进风效率提高,从而提升新风风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6所示,所述进风腔12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壁121、第二侧壁122、第三侧壁123和第四侧壁124,所述第一侧壁121与所述第三侧壁123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壁122与所述第四侧壁124相对设置,所述第三侧壁123设有与所述新风管110的出口连通的新风进口125;所述第一侧壁121与所述第二侧壁122之间弧形过渡、所述第二侧壁122与所述第三侧壁123之间、所述第三侧壁123与所述第四侧壁124之间以及所述第四侧壁124与所述第一侧壁121之间均通过向所述进风腔120外侧弧形凸出的弧形面501连接。如此设置,可以减少所述进风腔120内的气流分离流动损失,提升新风模块100的新风风量。

具体的,如图2~图6所示,所述第一侧壁121与所述第二侧壁122的连接处、所述第二侧壁122与所述第三侧壁123的连接处、所述第三侧壁123与所述第四侧壁124的连接处以及所述第四侧壁124与所述第一侧壁121的连接处均设有连接件500,所述连接件500具有向进风腔120外侧弧形凸出的弧形面501;所述第一侧壁121与所述第二侧壁122通过第一个连接件500的弧形面501连接,所述第二侧壁122与所述第三侧壁123第二个连接件500的弧形面501连接,所述第三侧壁123与所述第四侧壁124通过第三个连接件500的弧形面501连接,所述第四侧壁124与所述第一侧壁121通过第四个连接件500的弧形面501连接。

可选的,所述弧形面501为圆弧面,所述圆弧面的弯曲方向与所述离心风机210的旋转方向相同。如此设置,可以更有效地减少所述进风腔120内的气流分离流动损失,进一步提升新风模块100的新风风量。

如图1所示,蜗壳220包括第一蜗壳221和与所述第一蜗壳221连接的第二蜗壳222,所述第一蜗壳221与所述第二蜗壳222围合形成容纳空间,所述离心风机210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第一蜗壳221上设有与所述进风腔120连通的进风口,所述第二蜗壳222设有出风口。当所述新风模块100启动时,所述离心风机210产生吸力,室外空气经由所述新风管110进入所述进风腔120,所述离心风机210将所述进风腔120内的空气从第一蜗壳221上的进风口吸入,并从所述第二蜗壳222上的出风口排出。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进风腔120与所述蜗壳220的连接处还可以安装过滤装置600,以对新风进行过滤后输送到室内,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包括新风模块100,所述新风模块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室内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所述空调包括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与所述空调室外机通过冷媒管连接,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新风空调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新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及新风空调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相关技术
  •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新风空调室内机、新风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及空调
  • 用于空调室内机的新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技术分类

0612011648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