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连续烧成炉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6:11:11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连续烧成炉。

背景技术

连续烧成炉是在输送被处理物的同时连续地进行加热处理的烧成炉。连续烧成炉包括通过驱动多根输送辊旋转,从而在输送被处理物的同时实施热处理的烧成炉。这样的连续烧成炉也被称为辊道窑。

在日本国特许出愿公开2019-172436号公报中公开了关于将输送辊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支承轴调整支承输送辊端部的内周面的面的宽度的技术。在日本国特许出愿公开2010-43816号公报中公开了包含能够使冷却流体流通的支承轴和支承板的加热炉用输送辊支承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许出愿公开2019-17243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许出愿公开2010-438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另外,在辊道窑中,能够将炉内的构成要素设为陶瓷制。通过将炉内的构成要素设为陶瓷制,从而防止在烧成中金属异物混入。此外,能够沿着输送路径变更温度、成分等炉内的气氛。因此,能够在控制炉内的气氛的同时均匀地烧成。在上述那样的连续烧成炉中,例如,用于半导体材料、电池活性物质材料等的颗粒放入到被称为给定器的容器而输送并同时烧成。给定器也能够重叠多层地输送。通过将给定器重叠多层地输送,能够提高生产率。

另外,近年,使用连续烧成炉的使用者的需求高度化。例如,要求像用于半导体材料、电池活性物质材料等的颗粒那样使被处理物微细化并均匀且适当地烧成。为了应对这样的需求,将颗粒状的被处理物较薄地排列于平坦的给定器,进而利用输送辊逐层输送给定器而烧成。其结果,能够将较薄地排列于给定器的被处理物均匀地烧成。在增加处理量的情况下,有时在输送辊将给定器排列成多列地输送。另一方面,在本发明者尝试之后,发现如下倾向:若将较薄地排列有被处理物的给定器排列成多列地输送,则从入口输送的给定器中的一列给定器相对于另一列给定器先行到达出口。为了将被处理物按照预期那样精度较佳且均匀地烧成,还期望输送的给定器的输送速度从入口到出口为止偏差不大。

在此公开的一技术方案的连续烧成炉包括炉体、多个输送辊、输送辊的支承构造、驱动装置。炉体是包围直线状的输送空间的隧道状的炉体。连续烧成炉具有:第1侧壁,其设于输送空间的宽度方向的单侧;以及第2侧壁,其设于与第1侧壁相反的那一侧。多个输送辊沿着设定于输送空间的输送方向排列。多个输送辊的各输送辊是圆筒轴状的辊,架设于第1侧壁和第2侧壁,并且,贯穿于第1侧壁和第2侧壁。输送辊的支承构造包括:第1支承框架,其配置于第1侧壁的外侧;第1支承构件,其借助轴承能够旋转地支承于第1支承框架,支承输送辊的贯穿第1侧壁的第1端部;第2支承框架,其配置于第2侧壁的外侧;以及第2支承构件,其借助轴承能够旋转地支承于第2支承框架,支承输送辊的贯穿第2侧壁的第2端部。多个输送辊中的一部分第1辊组在第1支承构件安装有链轮,连接于驱动装置。多个输送辊中的除了第1辊组以外的第2辊组在第2支承构件安装有链轮,连接于驱动装置。

根据该连续烧成炉,在将被处理物在输送辊的轴向上排列成多列地输送时,也能够减小输送的偏差。

也可以是,驱动装置包括连接于第1辊组的第1支承构件的第1驱动装置和连接于第2辊组的第2支承构件的第2驱动装置。

也可以是,连续烧成炉在输送方向上包括第1辊组所包含的输送辊相邻的区域和第2辊组所包含的输送辊相邻的区域。

也可以是,连续烧成炉包括多个第1辊组所包含的输送辊相邻的区域和第2辊组所包含的输送辊相邻的区域中的至少一者。

也可以是,输送辊的支承构造在输送辊的两端还具备螺旋弹簧。此时,可以是,螺旋弹簧分别以压缩的状态配置于输送辊的第1端部的端面与第1支承构件之间和输送辊的第2端部的端面与第2支承构件之间。

也可以是,第1辊组所包含的输送辊的根数是第1辊组和第2辊组所包含的输送辊的根数的总和的0.4以上且0.6以下。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连续烧成炉10的纵剖视图。

图2是连续烧成炉10的横剖视图。

图3是表示连续烧成炉10的侧面的局部的示意图。

图4是支承输送辊12的第1支承构件21的放大图。

图5是支承输送辊12的第2支承构件22的放大图。

图6A是连续烧成炉10A的示意图。

图6B是连续烧成炉10的示意图。

10、连续烧成炉;11、炉体;11a、输送空间;11b、入口;11c、出口;12、输送辊;12a、第1端部;12b、第2端部;12A、第1辊组;12B、第2辊组;13、被处理物;14、基座;14a、下侧框架;14b、支柱框架;14c、上侧框架;14d、脚;16、围板;16a、隔热材料;21、第1支承构件;21a、基端部;21b、弹簧座部;21c、插入轴部;22、第2支承构件;22a、基端部;22b、弹簧座部;22c、插入轴部;31、炉壁;31a、第1侧壁;31b、第2侧壁;32、贯穿孔;34、加热器;50、支承构造;50a、支承构造(驱动侧);50b、支承构造(从动侧);51、基体;52、支柱;53、支承框架;53a、第1支承框架;53b、第2支承框架;54、罩;55、安装孔;61、螺旋弹簧;64、轴承;65、间隔件;66、挡圈;68、链轮;70、70A、动力传递机构;71、辊链机构;72、动力传递部;81、轴;82、82a、链轮;83、辊链;90、驱动装置(马达);91、94、95、联轴器;92、97、减速器;93、96、离合器;98、把手;R1、第1区域;R2、第2区域;R3、第3区域;R4、第4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公开的典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对起到相同的作用的构件、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说明。此外,各图中的尺寸关系(长度、宽度、厚度等)不反映实际的尺寸关系。

图1是示意地表示连续烧成炉10的纵剖视图。图2是连续烧成炉10的横剖视图。连续烧成炉10是所谓的辊道窑。如图1和图2所示,连续烧成炉10包括炉体11、多个输送辊12、输送辊12的支承构造50、动力传递机构70、驱动装置90。在图2中,示意地图示输送辊12的支承构造50、动力传递机构70以及驱动装置90。另外,在图2中,在炉体11和基座14中示出各不相同的截面。在炉体11中,示出输送辊12贯穿于炉体11的截面。此外,在基座14中,图示配置有动力传递机构70和作为驱动装置90的马达的部位。图3是表示连续烧成炉10的侧面的局部的示意图。在图3中,图示连续烧成炉10的用于驱动输送辊12的辊链机构71。

〈炉体11〉

如图1所示,炉体11是包围直线状的输送空间11a的隧道状的炉体。在输送空间11a的单侧设有用于输入被处理物13的入口11b。在输送空间11a的相反侧设有用于输出被处理物13的出口11c。对于输送空间11a,设定从入口11b朝向出口11c输送被处理物13的输送方向。

在该实施方式中,炉体11具有在整周的范围包围输送空间11a的输送方向周围的炉壁31。炉壁31由隔热材料构成。炉壁31可以由成形为预定的形状的陶瓷纤维板重叠而成。陶瓷纤维板例如是向所谓的膨体纤维添加无机填料和无机·有机结合材料并成形为板状而成的板材。炉壁31可以由陶瓷纤维板例如在厚度方向上层叠而成。炉体11具有设于输送空间11a的宽度方向的单侧的第1侧壁31a和设于与第1侧壁31a相反的那一侧的第2侧壁31b。炉壁31的厚度设定为充分地隔绝输送空间11a的热的程度所需的厚度。

在炉体11中,沿着输送方向排列有多个输送辊12。在炉体11的第1侧壁31a和第2侧壁31b中,在供各输送辊12贯穿的部分形成有贯穿孔32。贯穿孔32具有比输送辊12的外径稍大的内径。而且,在第1侧壁31a和第2侧壁31b架设有长条的轴状的输送辊12。输送辊12贯穿第1侧壁31a和第2侧壁31b。

〈加热器34〉

在炉体11的输送空间11a中,如图1所示,配置有多个加热器34。加热器34是在输送空间11a中加热被处理物13的装置。多个加热器34以隔着多个输送辊12的方式沿着输送方向空开预定的间隔地排列于输送空间11a的上方和下方。在该实施方式中,加热器34为圆筒轴状,贯穿第1侧壁31a和第2侧壁31b。作为加热器34,能够与加热温度等相应地使用各种加热器,例如,能够使用陶瓷制的加热器。另外,在图2中,省略加热器34的图示。

〈基座14〉

如图2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炉体11载置于基座14。基座14具有下侧框架14a、支柱框架14b、上侧框架14c。下侧框架14a能够成为载置驱动装置90的底座。支柱框架14b是从下侧框架14a向上方立起的框架,相对于下侧框架14a而言设有多根。上侧框架14c由支柱框架14b支承,能够成为载置炉体11的底座。炉体11具备如上所述那样由陶瓷纤维板重叠而成的炉壁31。炉壁31形成直线状的较长的输送空间11a。为了支承直线状的较长的炉壁31,多个基座14呈直线状排列。此外,高度调整为基座14的高度分别对齐。例如,可以在基座14的下侧框架14a安装能够调整高度的脚14d。

在基座14设有驱动输送辊12的驱动装置90等。在更外侧,包围炉体11的外部装置的围板16安装于基座14。在围板16的内侧,以覆盖炉体11的外侧的方式安装有隔热材料16a。

〈输送辊12〉

输送辊12为圆筒轴状。输送辊12具有从一端朝向另一端形成的贯穿孔。在该实施方式中,输送辊12使用陶瓷制的空心轴。输送辊12例如可以使用氧化铝制等的耐热性能较高的管状体。输送辊12可以具有所需的长度以沿着宽度方向贯穿炉体11的第1侧壁31a和第2侧壁31b。各输送辊12的内径、外径以及长度除了能够容许的制造误差之外大致相同。

多个输送辊12在炉体11的输送空间11a的入口11b与出口11c之间空开预定的间隔地配置。各输送辊12如上所述那样架设于第1侧壁31a和第2侧壁31b,并且,贯穿于第1侧壁31a和第2侧壁31b。各输送辊12由配置于第1侧壁31a的外侧的第1支承构件21和配置于第2侧壁31b的外侧的第2支承构件22支承。在基座14设有用于支承第1支承构件21和第2支承构件22的支承构造50。此外,在基座14安装有动力传递机构70和驱动装置90(马达)。

〈支承构造50〉

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宽度方向上,基座14比炉体11宽。炉体11安装于基座14上的预定的位置。炉体11在基座14上放置于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在宽度方向上,输送辊12的端部突出于炉体11的外侧面。用于支承输送辊12的支承构造50构筑于炉体11的宽度方向的外侧。

如图2和图3所示,在炉体11的侧面安装有用于维持炉体11内的气氛的罩54。支承构造50收入到罩54的内侧。支承构造50包括基体51和支承框架53。基体51设为自设于罩54的底面的多个支柱52立起。多个支柱52在炉体11的外侧自炉体11的外侧面稍微分离,沿着输送方向空开预定的间隔地配置。

在图4和图5中,示意地示出支承输送辊12的支承构件。支承构造50包括第1支承框架53a、第2支承框架53b、第1支承构件21、第2支承构件22(参照图2)。第1支承框架53a配置于炉体11的第1侧壁31a的外侧。第2支承框架53b配置于炉体11的第2侧壁31b的外侧。第1支承构件21借助轴承64能够旋转地支承于第1支承框架53a。第1支承构件21支承输送辊12的贯穿第1侧壁31a的第1端部12a。第2支承构件22借助轴承64能够旋转地支承于第2支承框架53b。第2支承构件22支承输送辊12的贯穿第2侧壁31b的第2端部12b。

图4是支承输送辊12的第1支承构件21的放大图。图5是支承输送辊12的第2支承构件22的放大图。在图4中,示出相对于输送辊12而言的驱动侧的支承构造50a。在图5中,示出相对于输送辊12而言的从动侧的支承构造50b。

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第1支承框架53a和第2支承框架53b分别借助支柱52支承于基体51。第1支承框架53a和第2支承框架53b是支承轴承64的框架,该轴承64将输送辊12的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第1支承框架53a和第2支承框架53b安装于构成基体51的多个支柱52的上端。第1支承框架53a和第2支承框架53b设于在支承输送辊12的自炉体11的外侧面突出的端部的高度上适当的高度。在该实施方式中,第1支承框架53a和第2支承框架53b是横长的板材。

如图4和图5所示,在第1支承框架53a和第2支承框架53b中,与输送辊12安装于炉体11的间隔相应地形成有安装孔55,该安装孔55供支承输送辊12的支承构件安装。在第1支承框架53a的安装孔55借助轴承64安装有第1支承构件21。在第2支承框架53b的安装孔55借助轴承64安装有第2支承构件22。安装孔55的内径设定为比第1支承构件21和第2支承构件22的配置于比支承框架53靠内侧的位置的部分的最大外径大。此外,安装孔55的内径设定为比输送辊12的外径大。

第1支承构件21和第2支承构件22分别是轴状的构件,包括基端部21a、22a、弹簧座部21b、22b、插入轴部21c、22c。

基端部21a、22a是借助轴承64安装于支承框架53a、53b的安装孔55的部位。在基端部21a、22a设有用于对轴承64进行定位的台阶。

如图4所示,第1侧壁31a侧的第1支承构件21的基端部21a向轴向外侧延伸,在端部安装有链轮68。

弹簧座部21b、22b是供螺旋弹簧61的一端安装的部位。弹簧座部21b、22b在第1支承构件21和第2支承构件22中配置于比支承框架53靠内侧的位置。弹簧座部21b、22b设于基端部21a、22a的轴向内侧的端部。弹簧座部21b、22b具备直径比螺旋弹簧61的外径大的部位。螺旋弹簧61的一端抵接于该部位。弹簧座部21b、22b具备直径比螺旋弹簧61的内径稍小的台阶。该台阶贯穿于螺旋弹簧61,从而螺旋弹簧61安装于第1支承构件21和第2支承构件22。

插入轴部21c、22c是贯穿于螺旋弹簧61且局部贯穿于输送辊12的部位。插入轴部21c、22c是从弹簧座部21b、22b向轴向内侧延伸的部位。插入轴部21c、22c的顶端的直径与输送辊12的内径相应地变大。在插入轴部21c、22c的顶端与输送辊12之间设有用于防止这些构件由于热膨胀而破裂的微小的间隙。

第1支承构件21安装于第1支承框架53a的安装孔55,第2支承构件22安装于第2支承框架53b的安装孔55。在该实施方式中,在第1支承构件21和第2支承构件22分别安装有两个轴承64。在两个轴承64之间设有间隔件65。在轴承64设有用于安装挡圈66的槽。轴承64以贯穿于支承框架53且由挡圈66避免在轴向上移动的方式分别安装于第1支承构件21和第2支承构件22。在支承框架53与轴承64之间设有用于防止这些构件由于热膨胀而破裂的微小的间隙。

如图4和图5所示,输送辊12的支承构造50在输送辊12的两端还具备螺旋弹簧61。输送辊12通过被第1支承构件21和第2支承构件22的局部贯穿于内部且两端被螺旋弹簧61夹持而支承于第1支承构件21和第2支承构件22。在此,插入轴部21c、22c从圆筒轴状的输送辊12的两端贯穿于内部。

螺旋弹簧61分别以压缩的状态配置于输送辊12的第1端部12a的端面与第1支承构件21之间和输送辊12的第2端部12b的端面与第2支承构件22之间。螺旋弹簧61是圆筒形状的压缩螺旋弹簧。螺旋弹簧61的一端抵接于输送辊12的端部,螺旋弹簧61的另一端抵接于弹簧座部21b、22b。螺旋弹簧61在输送辊12的两端以压缩的状态安装于输送辊12的端部和第1支承构件21、第2支承构件22的弹簧座部21b、22b。利用成为压缩状态的螺旋弹簧61的弹性反作用力,输送辊12被第1支承构件21和第2支承构件22夹持,保持于第1支承构件21和第2支承构件22。

在图2所示的输送辊12中,在第1支承构件21设有相对于输送辊12而言的驱动侧的支承构造50。因此,如图4所示,在第1支承构件21的基端部21a安装有链轮68。

〈动力传递机构70〉

如图3所示,在与动力传递部72连接的一侧设有传递使输送辊12旋转的动力的动力传递机构70。动力传递机构70在该实施方式中使用辊链机构71和向辊链机构71传递驱动装置90(马达)的动力的动力传递部72。

〈辊链机构71〉

辊链机构71包括链轮82和辊链83。如图3所示,链轮82安装于在基座14上设置的支柱52、支承框架53。安装于支柱52和支承框架53的链轮82形成闭合的环状的环路。辊链83挂绕于该环路。安装于支柱52和支承框架53的链轮82配置于挂绕有辊链83的环路的内侧和外侧。因此,对辊链83施加所需的张力。安装于支承输送辊12的端部的支承构件的链轮68支承于支承框架53。在该实施方式中,辊链83利用链引导件84将环路设定为通过该链轮68的下侧。因此,辊链83旋转,从而链轮68和支承构件旋转,随之输送辊12旋转。

如图2所示,动力传递部72是向辊链83传递马达90的动力的机构。在该实施方式中,动力传递部72向挂绕有辊链83的链轮82a传递马达90的动力。动力传递部72包括联轴器91、94、减速器92、离合器93。

在该实施方式中,挂绕有辊链83的环路的局部通过基座14的上侧框架14c与下侧框架14a之间的空间。在该部位安装有链轮82a。

在链轮82a安装有轴81。在轴81的单侧借助联轴器94安装有离合器93的一端。在离合器93的另一端安装有减速器92,进而借助联轴器91安装有驱动装置90(马达)。

离合器93将安装有链轮82a的轴81和与马达90相连的减速器92连接或分开。通过离合器93分开,安装有链轮82a的轴81相对于马达90独立地旋转。在安装有链轮82a的轴81中的与设有离合器93的一侧相反的那一侧借助联轴器95安装有离合器96的一端。在离合器96的另一端借助减速器97设有把手98。在该实施方式中,把手98构成为能够安装和拆卸,通常在运转时拆卸。把手98例如在维护等中在通过手动使输送辊12旋转时安装。另外,构成为,通过离合器96进行切换,把手98与安装有链轮82a的轴81连接或分开。

图6A是连续烧成炉10A的示意图。在图6A所示的连续烧成炉10A中,动力传递机构70A集中于单侧的炉壁的外侧。通过动力传递机构70A集中于单侧的炉壁的外侧,能够在不调整动力传递机构70A的前提下从从动侧拆下期望的支承构件和输送辊。此外,由于动力传递机构70A集中于单侧的炉壁的外侧,因此当在驱动机构产生问题的情况下,也能够从单侧实施检测、修理。这样,连续烧成炉10A具有高效地进行维护作业等的结构。另外,在图6A中,省略输送辊等的图示。

在连续烧成炉10A中,在输送辊与支承构件、支承框架与轴承等构件间设有微小的间隙以缓和热膨胀。在输送被处理物的情况下,输送辊被被处理物始终向铅垂下方按压于支承构件。因此,输送辊以始终被向铅垂下方按压于支承构件的状态旋转。因此,即使将被处理物在输送辊12的轴向上排列成多列地输送,也难以产生被处理物的输送的速度差。然而,可知,在将较薄地排列有被处理物的给定器在输送辊的轴向上排列成多列地输送时,被处理物产生输送的速度差。特别是,存在输送辊的从动侧输送速度比输送辊的驱动侧的输送速度快的倾向。图6中的箭头示出将较薄地排列有被处理物的给定器在输送辊的轴向上排列成多列地输送的情况的输送速度的倾向,箭头越长表示输送速度越快。另外,箭头并非严密地表示输送速度的大小。

针对该现象,本发明人认为,其原因在于,在载置于输送辊的被处理物较轻的情况下,输送辊与第1支承构件、输送辊与第2支承构件的接触变得不稳定。也就是说,在输送较轻的被处理物的情况下,输送辊被向铅垂下方按压于支承构件的力较弱。因此,输送辊不成为始终被向铅垂下方按压于支承构件的状态,而是可能相对于支承构件偏心地旋转。驱动侧的支承构件借助链轮连结于驱动装置。因此,在驱动侧,输送辊容易在周向上始终在相同的位置与支承构件接触。因此,旋转时的输送辊的振动较小。与此相对,在从动侧,支承构件不被驱动装置约束。因此,在旋转时输送辊与支承构件接触的位置在周向上变化地旋转。其结果,存在从动侧的输送辊的端部与驱动侧相比大幅振动的倾向。其结果,从动侧的输送速度比驱动侧的输送速度快。若这样载置于输送辊的被处理物变轻,则存在在从动侧的输送辊的端部的振动变大、在从动侧输送速度变快的倾向。针对若载置于输送辊的被处理物变轻则越靠近从动侧地载置的被处理物的输送速度越快的倾向,本发明人设想这样的机构。

〈第1辊组12A和第2辊组12B〉

图6B是连续烧成炉10的示意图。在图6B中,图示在连续烧成炉10中设有动力传递机构70的位置,省略输送辊12等的图示。另外,图6B的动力传递机构70与图3所示的动力传递机构70是同样的。

在连续烧成炉10中,多个输送辊12中的一部分构成在第1侧壁31a侧的第1支承构件21安装有链轮68且连接于驱动装置90的第1辊组12A。在构成第1辊组12A的输送辊12的第1侧壁31a侧的端部构筑有驱动侧的支承构造50a。在第2侧壁31a侧的端部构筑有从动侧的支承构造50b。

多个输送辊12中的除了第1辊组12A以外的输送辊12构成在第2侧壁31b侧的第2支承构件22安装有链轮68且连接于驱动装置90的第2辊组12B。在构成第2辊组12B的输送辊12的第1侧壁31a侧的端部构筑有从动侧的支承构造50b。在第2侧壁31b侧的端部构筑有驱动侧的支承构造50a。

另外,第2辊组12B也可以不是多个输送辊12中的除了第1辊组12A以外的输送辊12的全部。连续烧成炉10例如也可以具备既不从第1侧壁31a侧也不从第2侧壁31b侧驱动这样的既不包含于第1辊组12A也不包含于第2辊组12B这样的输送辊12。

第1辊组12A和第2辊组12B分别由不同的驱动装置驱动。在第1辊组的第1支承构件21连接有第1驱动装置,该第1驱动装置从第1侧壁31a的外侧驱动第1辊组所包含的输送辊12。在第2辊组的第2支承构件22连接有第2驱动装置,该第2驱动装置从第2侧壁31b的外侧驱动第2辊组所包含的输送辊12。

连续烧成炉10沿着输送方向包括第1区域R1~第4区域R4。

其中,在第1区域R1和第3区域R3中,在安装于第1侧壁31a侧的第1支承框架53a的第1支承构件21安装有链轮68。在第2区域R2和第4区域R4中,在安装于第2侧壁31b侧的第2支承框架53b的第2支承构件22安装有链轮68。

换言之,在连续烧成炉10中,在第1区域R1和第3区域R3中,第1辊组12A所包含的多个输送辊12相邻。此外,在第2区域R2和第4区域R4中,第2辊组12B所包含的多个输送辊12相邻。

如图3所示,在链轮68分别挂有辊链83,该辊链83与动力传递部72连接。动力传递部72的马达90的动力利用辊链83向第1支承构件21的链轮68传递。因此,在第1辊组12A所包含的输送辊12相邻的第1区域R1和第3区域R3中,第1侧壁31a侧成为驱动侧。在第2辊组12B所包含的输送辊12相邻的第2区域R2和第4区域R4中,第2侧壁31b侧成为驱动侧。

在输送多列较轻的被处理物13时,在第1区域R1和第3区域R3中,输送辊12中的第2侧壁31b侧的输送速度比第1侧壁31a侧的输送速度快。在第2区域R2和第4区域R4中,输送辊12中的第1侧壁31a侧的输送速度比第2侧壁31b侧的输送速度快。其结果,从连续烧成炉10整体来看,即使在将较轻的被处理物13在输送辊的轴向上排列成多列地输送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第1侧壁31a侧和第2侧壁31b侧的输送速度调整为相同程度。因此,在第1侧壁31a侧输送的被处理物13与在第2侧壁31b侧输送的被处理物13的输送的偏差较小。

这样,连续烧成炉10可以是,在由多个输送辊12中的一部分输送辊12构成的第1辊组12A中,在第1侧壁31a侧的第1支承构件21安装有链轮68,连接于驱动装置90。并且,可以是,在由多个输送辊12中的除了第1辊组12A以外的输送辊12构成的第2辊组12B中,在第2侧壁31b侧的第2支承构件22安装有链轮68,连接于驱动装置90。通过将连续烧成炉10的驱动输送辊12的支承构造50a分为第1侧壁31a侧和第2侧壁31b侧,能够减小在第1侧壁31a侧输送的被处理物13与在第2侧壁31b侧输送的被处理物13的输送偏差。由此,抑制由输送的偏差引起的输送问题,能够稳定且连续地烧成被处理物13。

为了使第1侧壁31a侧和第2侧壁31b侧的被处理物13的输送速度一致,在该连续烧成炉10中,优选的是,第1辊组12A所包含的输送辊12的根数与第2辊组12B所包含的输送辊12的根数为相同程度。例如,第1辊组12A所包含的输送辊12的根数优选第1辊组1A和第2辊组12B所包含的输送辊12的根数的总和的0.4以上且0.6以下,更优选0.45以上且0.55以下,越接近0.5越优选。

另外,如上所述,输送辊12构成为,由驱动侧的支承构造50a和从动侧的支承构造50b支承,并且,由动力传递机构70驱动旋转。在维护作业等中在需要拆卸具有这样的结构的输送辊12时,能够从未设置辊链机构71的从动侧拆卸输送辊12。连续烧成炉10包括第1辊组相邻的区域(第1区域R1和第3区域)和第2辊组相邻的区域(第2区域R1和第4区域)。由此,对于每个区域能够从相同侧同时拆卸输送辊。此外,当在驱动机构产生问题的情况下,也能够从单侧实施检测、修理。这样,通过对于每个区域集中驱动机构,能够高效地进行维护作业等。

此外,第1辊组12A所包含的输送辊12相邻的区域(第1区域R1和第3区域)和第2辊组12B所包含的输送辊12相邻的区域(第2区域R1和第4区域)沿着输送方向交替地设置。由此,在输送空间11a内也能够减小输送的偏差。例如,当针对每个第1辊组相邻的区域和第2辊组相邻的区域利用闸门等切换气氛的情况等下,也能够减少在输送空间11a内的输送问题。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连续烧成炉10包括第1区域R1~第4区域R4。而且,在第1区域R1和第3区域R3中第1辊组12A所包含的输送辊12相邻,在第2区域R2和第4区域R4中第2辊组12B所包含的输送辊12相邻。但是,只要没有特别提及,就不限定于该形态。例如,也可以包括第1辊组12A所包含的输送辊12和第2辊组12B所包含的输送辊12交替地配置这样的区域。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炉体11内具备输送辊12和加热器34。但是,在连续烧成炉10中,能够在炉体11的内部、外部添加各种结构。例如,在连续烧成炉10中,也可以设有用于控制炉体11内的气氛的供气管、排气管等机构。对于供气管,能够安装能够供给氮、氩等的储气罐。对于排气管,能够安装真空泵、排气处理装置等。此外,连续烧成炉10也可以具备用于在炉体11内分割气氛的分隔件、闸门等。

以上,列举具体的实施方式而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只不过是例示,并非限定权利要求书。这样,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技术中包含对以上记载的实施方式进行各种变形、变更而成的实施方式。此外,也能够将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的多个技术中的一部分应用于连续烧成炉。

技术分类

06120114736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