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地震资料采集方法及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0:54:12


地震资料采集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地质勘探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震资料采集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可控震源二维地震采集方法中,由于二维测线是一条接收线和一条很近的平行炮线组成,通常利用一组可控震源沿测线方向逐炮激发,或两组可控震源利用1条炮线或2条炮线奇偶炮点交替激发作业,或多组可控震源滑动扫描。如果用有线仪器接收,放置排列用数据线连接到仪器,仪器实时得到放炮数据;如用节点接收,则回收节点室内下载放炮数据。施工完成后,可得到地下一条二维剖面。

可知现有可控震源二维地震采集方法投入的人员和设备成本巨大,获得的地震资料数量较少,作业效率低下且勘探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地震资料采集方法及装置,能够高效采集多条二维测线的地震资料,并同时满足混叠数据之间相互分离的条件,得到清晰准确的二维测线数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本申请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地震资料采集方法,包括:

获取多条测线上各震源的位置信息;

根据所述各震源的位置信息确定所述各震源的激发方式;

根据所述各震源的激发方式控制所述各震源振动工作,并同时采集所述多条测线上各震源振动工作产生的振动信号,得到与所述多条测线分别对应的二维测线数据。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各震源的位置信息确定所述各震源的激发方式,包括:

根据相邻两震源之间的震源距离和预设震源距离与激发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相邻两震源中在后激发的震源对应的激发方式,其中,所述在后激发的震源处于与所述相邻两震源中在前激发的震源相同或相邻的测线上。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相邻两震源之间的震源距离和预设震源距离与激发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相邻两震源中在后激发的震源对应的激发方式,包括:

若所述相邻两震源之间的震源距离位于所述预设震源距离与激发方式的对应关系中的第一震源距离区间,则确定所述在后激发的震源对应的激发方式为滑动扫描,并同时确定所述滑动扫描的滑动时长为预设滑动时长;

若所述相邻两震源之间的震源距离位于所述预设震源距离与激发方式的对应关系中的第二震源距离区间,则确定所述在后激发的震源对应的激发方式为滑动扫描,并同时根据所述预设震源距离与激发方式的对应关系中震源距离与滑动时长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滑动扫描的滑动时长;

若所述相邻两震源之间的震源距离位于所述预设震源距离与激发方式的对应关系中的第三震源距离区间,则确定所述在后激发的震源对应的激发方式为自主激发。

进一步地,所述同时采集所述多条测线上各震源振动工作产生的振动信号,包括:

通过各测线上分别设置至少一个交叉站,采集所述各测线上检测器检测到的振动信号;

通过连接所述各测线上的所述交叉站的跨接线,接收各所述交叉站发送的所述振动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同时采集所述多条测线上各震源振动工作产生的振动信号,得到与所述多条测线分别对应的二维测线数据,还包括:

对采集得到的所述振动信号进行混叠数据分离处理,得到有效振动信号和噪声振动信号,并根据所述有效振动信号得到二维测线数据。

进一步地,在所述得到与所述多条测线分别对应的二维测线数据之后,还包括:

获取目标工区内所述多条测线的位置信息;

根据所述多条测线的位置信息、每条所述测线上各震源的位置信息以及与所述多条测线分别对应的二维测线数据,对所述目标工区进行横向地质分析,得到所述目标工区的横向地质特征数据。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地震资料采集装置,包括:

震源距离确定模块,用于获取多条测线上各震源的位置信息;

激发方式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各震源的位置信息确定所述各震源的激发方式;

测线数据采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各震源的激发方式控制所述各震源振动工作,并同时采集所述多条测线上各震源振动工作产生的振动信号,得到与所述多条测线分别对应的二维测线数据。

进一步地,所述激发方式确定模块包括:

激发方式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相邻两震源之间的震源距离和预设震源距离与激发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相邻两震源中在后激发的震源对应的激发方式,其中,所述在后激发的震源处于与所述相邻两震源中在前激发的震源相同或相邻的测线上。

进一步地,所述激发方式确定单元包括:

第一激发方式确定子单元,用于当所述相邻两震源之间的震源距离位于所述预设震源距离与激发方式的对应关系中的第一震源距离区间时,确定所述在后激发的震源对应的激发方式为滑动扫描,并同时确定所述滑动扫描的滑动时长为预设滑动时长;

第二激发方式确定子单元,用于当所述相邻两震源之间的震源距离位于所述预设震源距离与激发方式的对应关系中的第二震源距离区间时,确定所述在后激发的震源对应的激发方式为滑动扫描,并同时根据所述预设震源距离与激发方式的对应关系中震源距离与滑动时长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滑动扫描的滑动时长;

第三激发方式确定子单元,用于当所述相邻两震源之间的震源距离位于所述预设震源距离与激发方式的对应关系中的第三震源距离区间时,确定所述在后激发的震源对应的激发方式为自主激发。

进一步地,所述测线数据采集模块包括:

测线数据采集单元,用于通过各测线上分别设置至少一个交叉站,采集所述各测线上检测器检测到的振动信号;

交叉站数据采集单元,用于通过连接所述各测线上的所述交叉站的跨接线,接收各所述交叉站发送的所述振动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测线数据采集模块还包括:

混沌数据分离单元,用于对采集得到的所述振动信号进行混叠数据分离处理,得到有效振动信号和噪声振动信号,并根据所述有效振动信号得到二维测线数据。

进一步地,还包括:

测线位置确定单元,用于获取目标工区内所述多条测线的位置信息;

目标工区地质分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多条测线的位置信息、每条所述测线上各震源的位置信息以及与所述多条测线分别对应的二维测线数据,对所述目标工区进行横向地质分析,得到所述目标工区的横向地质特征数据。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所述的地震资料采集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所述的地震资料采集方法的步骤。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一种地震资料采集方法及装置,通过先获取多条测线上布置的各震源的位置信息,以确定各震源之间的震源距离,并根据各震源之间的震源距离大小,依照震源激发顺序,确定在后激发的震源的激发方式,以此同时采集多条测线上各震源振动工作产生的振动信号,得到清晰、准确的多条二维测线数据,由于本申请中各震源的激发方式取决于各震源之间的震源距离,即与在前激发的震源相距的距离大小,因此虽然同时采集多条测线上的各震源的振动信号会产生混叠数据,但采集到的各振动信号能够满足混叠数据分离所需的分离条件,进而本申请能够得到各测线清晰、准确的二维测线数据,提升了可控震源二维测线数据的采集效率和准确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地震资料采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地震资料采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地震资料采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三;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地震资料采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四;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地震资料采集装置的结构图之一;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地震资料采集装置的结构图之二;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地震资料采集装置的结构图之三;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地震资料采集装置的结构图之四;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考虑到现有可控震源二维地震采集方法投入的人员和设备成本巨大,获得的地震资料数量较少,作业效率低下且勘探成本较高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地震资料采集方法及装置,通过先获取多条测线上布置的各震源的位置信息,以确定各震源之间的震源距离,并根据各震源之间的震源距离大小,依照震源激发顺序,确定在后激发的震源的激发方式,以此同时采集多条测线上各震源振动工作产生的振动信号,得到清晰、准确的多条二维测线数据,由于本申请中各震源的激发方式取决于各震源之间的震源距离,即与在前激发的震源相距的距离大小,因此虽然同时采集多条测线上的各震源的振动信号会产生混叠数据,但采集到的各振动信号能够满足混叠数据分离所需的分离条件,进而本申请能够得到各测线清晰、准确的二维测线数据,提升了可控震源二维测线数据的采集效率和准确度。

为了能够高效采集多条二维测线的地震资料,并同时满足混叠数据之间相互分离的条件,本申请提供一种地震资料采集方法的实施例,参见图1,所述地震资料采集方法具体包含有如下内容:

步骤S101:获取多条测线上各震源的位置信息。

可以理解的是,通常一条二维测线由一条接收线(所述接收线上顺序设置有至少一个检波器)和一条相邻的平行炮线(所述炮线上顺序设置有至少一个炮点或可控震源)组成,当现场施工人员根据野外实际作业情况在目标工区内部署多条二维测线后,可以通过现有技术(例如生产管理系统)获取各测线上设置的各震源的位置信息,其中,所述震源优选为可控震源,所述位置信息可以为各震源在预设坐标系内的位置坐标。

步骤S102:根据所述各震源的位置信息确定所述各震源的激发方式。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各震源的位置信息中包含有各震源在预设坐标系内的位置坐标,由此可知两震源之间的震源距离,该两震源可以为设置在同一测线上的两震源,也可为分别设置在不同测线上的两震源。

例如,在同一测线上,震源A的位置坐标为(0,10),震源B的位置坐标为(0,30),则上述两震源之间的震源距离为20,所述震源距离的计量单位可以为米,也可为其他预先自定义的计量单位。

再例如,在两条不同测线A和B上,测线A上设置的震源A的位置坐标为(0,10),测线B上设置的震源B的位置坐标为(30,10),则同理可知上述两震源之间的震源距离为20。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激发方式至少包括滑动扫描和自主激发两种,其中,激发方式为滑动扫描时还配置有对应的滑动时长,例如一种激发方式为“滑动扫描7秒”,则表征在先激发的震源开始振动后7秒,后在激发的震源才开始振动,再例如一种激发方式为“滑动扫描3秒”,则表征在先激发的震源开始振动后3秒,后在激发的震源才开始振动;若激发方式为“自主激发”,则可以不配置对应的滑动时长,在后激发的震源可以在在先激发的震源开始振动后的任意时间内进行振动工作,也可与在线激发的震源同时进行振动工作。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两震源之间的震源距离的数值大小,以确定在后激发的震源的具体的激发方式,由此在同时采集该两震源的地震资料后所形成混叠数据后,能够满足现有技术中混叠数据分离所需的分离条件,从而得到清晰准确的两地震资料,即两二维测线数据。

步骤S103:根据所述各震源的激发方式控制所述各震源振动工作,并同时采集所述多条测线上各震源振动工作产生的振动信号,得到与所述多条测线分别对应的二维测线数据。

可选地,可以采用现有的生产管理系统控制各震源进行振动工作,同时还可在各震源上配置纳秒级时间控制器,精确捕捉震源箱体TB(启动时间)信号并记录,以用于后续混叠数据分离处理。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地震资料采集方法,能够通过先获取多条测线上布置的各震源的位置信息,以确定各震源之间的震源距离,并根据各震源之间的震源距离大小,依照震源激发顺序,确定在后激发的震源的激发方式,以此同时采集多条测线上各震源振动工作产生的振动信号,得到清晰、准确的多条二维测线数据,由于本申请中各震源的激发方式取决于各震源之间的震源距离,即与在前激发的震源相距的距离大小,因此虽然同时采集多条测线上的各震源的振动信号会产生混叠数据,但采集到的各振动信号能够满足混叠数据分离所需的分离条件,进而本申请能够得到各测线清晰、准确的二维测线数据,提升了可控震源二维测线数据的采集效率和准确度。

为了能够准确控制各震源的激发方式(即激发时间),从而满足混叠数据之间相互分离的条件,在本申请的地震资料采集方法的一实施例中,还可以具体包含有如下内容:根据相邻两震源之间的震源距离和预设震源距离与激发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相邻两震源中在后激发的震源对应的激发方式。

可选地,可以通过在预设坐标系中相邻两震源之间的震源距离的数值大小,以确定在后激发的震源的具体的激发方式,其中,所述在后激发的震源可以处于与所述相邻两震源中在前激发的震源相同或相邻的测线上。

具体地,根据后期实际采用的混叠数据分离处理方法的不同,确定该混叠数据分离处理方法所需的具体分离条件,以此得到一震源距离与激发方式的对应关系。

例如,若相邻两震源的震源距离小于2000米,则可知同时采集该两震源的振动信号很容易产生混叠数据,即对应的两二维测线数据较为相似,难以区分,因此可以设置一震源距离与激发方式的对应关系为“震源距离小于2000,采用滑动扫描,且滑动时长为7秒”,由此当在先激发的震源开始振动后7秒,在后激发的震源才开始振动工作,通过7秒的振动时长间隔,能够顺利将两震源产生的混叠数据进行分离,从而得到两清晰的二维测线数据。

再例如,若相邻两震源的震源距离大于8000米,则可知对应的两二维测线数据区别较大(存在较大地域差异),容易进行区分,因此可以设置一震源距离与激发方式的对应关系为“震源距离大于8000米,采用自主激发”,由此当在先激发的震源开始振动后,在后激发的震源可在任意时间开始振动工作,两震源产生的混叠数据由于差异性较大而进行分离,因此能够得到两清晰的二维测线数据。

为了能够进一步准确控制各震源的激发方式(即激发时间),在本申请的地震资料采集方法的一实施例中,参见图2,还可以具体包含有如下内容:

步骤S201:若所述相邻两震源之间的震源距离位于所述预设震源距离与激发方式的对应关系中的第一震源距离区间,则确定所述在后激发的震源对应的激发方式为滑动扫描,并同时确定所述滑动扫描的滑动时长为预设滑动时长。

可选地,若相邻两震源的震源距离小于2000米,则可知同时采集该两震源的振动信号很容易产生混叠数据,即对应的两二维测线数据较为相似,难以区分,因此可以设置一震源距离与激发方式的对应关系为“震源距离小于2000,采用滑动扫描,且滑动时长为7秒”,由此当在先激发的震源开始振动后7秒,在后激发的震源才开始振动工作,通过7秒的振动时长间隔,能够顺利将两震源产生的混叠数据进行分离,从而得到两清晰的二维测线数据。

步骤S202:若所述相邻两震源之间的震源距离位于所述预设震源距离与激发方式的对应关系中的第二震源距离区间,则确定所述在后激发的震源对应的激发方式为滑动扫描,并同时根据所述预设震源距离与激发方式的对应关系中震源距离与滑动时长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滑动扫描的滑动时长。

可选地,若相邻两震源的震源距离大于2000米且小于8000米,则可知同时采集该两震源的振动信号很容易产生混叠数据,即对应的两二维测线数据较为相似,难以区分,但若都设置为间隔7秒激发,则整个地震资料采集周期过长,地震资料采集效率低下,因此可以设置一震源距离与激发方式的对应关系为“震源距离大于2000米且小于8000米,采用滑动扫描,滑动时长遵循一线性函数

步骤S203:若所述相邻两震源之间的震源距离位于所述预设震源距离与激发方式的对应关系中的第三震源距离区间,则确定所述在后激发的震源对应的激发方式为自主激发。

可选地,若相邻两震源的震源距离大于8000米,则可知对应的两二维测线数据区别较大(存在较大地域差异),容易进行区分,因此可以设置一震源距离与激发方式的对应关系为“震源距离大于8000米,采用自主激发”,由此当在先激发的震源开始振动后,在后激发的震源可在任意时间开始振动工作,两震源产生的混叠数据由于差异性较大而进行分离,因此能够得到两清晰的二维测线数据。

为了能够同时采集多条测线的地震资料,以提高地震资料采集效率,在本申请的地震资料采集方法的一实施例中,参见图3,还可以具体包含有如下内容:

步骤S301:通过各测线上分别设置至少一个交叉站,采集所述各测线上检测器检测到的振动信号。

可选地,每条测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采集震源振动信号的检测器,可以通过在各测线上分别设置至少一个交叉站,以采集该条测线上所有检波器采集到的振动信号,即对该条测线的振动信号进行汇集。

步骤S302:通过连接所述各测线上的所述交叉站的跨接线,接收各所述交叉站发送的所述振动信号。

可选地,可以通过设置至少一条跨接线以连接各测线上的交叉站,以采集各交叉站上存储的各条测线的振动信号,并最终汇总到一信息处理系统,实现多条测线数据的同时采集,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各条测线上的各震源相继激发,本申请所述同时采集指的是在一个采集周期内对各条测线进行持续采集。

为了能够对同时采集到的多条测线的地震资料进行处理,以得到各测线清晰的二维测线数据,在本申请的地震资料采集方法的一实施例中,还可以具体包含有如下内容:对采集得到的所述振动信号进行混叠数据分离处理,得到有效振动信号和噪声振动信号,并根据所述有效振动信号得到二维测线数据。

可选地,当本申请完成一次针对多条测线的地震资料采集工作之后,可以采用现有的混叠数据分离方法进行分离处理,以分别得到各条测线对应的二维测线数据。

为了能够结合同时采集到的多条测线数据进行整个目标工区的地质分析,在本申请的地震资料采集方法的一实施例中,参见图4,还可以具体包含有如下内容:

步骤S401:获取目标工区内所述多条测线的位置信息。

步骤S402:根据所述多条测线的位置信息、每条所述测线上各震源的位置信息以及与所述多条测线分别对应的二维测线数据,对所述目标工区进行横向地质分析,得到所述目标工区的横向地质特征数据。

可选地,由上述描述内容可知本申请能够分别得到各条测线对应的二维测线数据,此处可以结合获取到的目标工区内所述多条测线的位置信息(例如目标工区内相邻两测线之间的测线距离),以对所述目标工区进行横向地质分析,得到所述目标工区的横向地质特征数据。

具体地,每条测线的二维测线数据可以表征代表该测线下的一个地质二维剖面,结合各条测线之间的测线距离,即结合各个地质二维剖面在纵向上的位置排布,得到所述目标工区的横向地质特征数据,并能够据此构建目标工区的三维地质特征数据。

为了能够高效采集多条二维测线的地震资料,并同时满足混叠数据之间相互分离的条件,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实现所述地震资料采集方法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的地震资料采集装置的实施例,参见图5,所述地震资料采集装置具体包含有如下内容:

震源距离确定模块10,用于获取多条测线上各震源的位置信息。

激发方式确定模块20,用于根据所述各震源的位置信息确定所述各震源的激发方式。

测线数据采集模块30,用于根据所述各震源的激发方式控制所述各震源振动工作,并同时采集所述多条测线上各震源振动工作产生的振动信号,得到与所述多条测线分别对应的二维测线数据。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地震资料采集装置,能够通过先获取多条测线上布置的各震源的位置信息,以确定各震源之间的震源距离,并根据各震源之间的震源距离大小,依照震源激发顺序,确定在后激发的震源的激发方式,以此同时采集多条测线上各震源振动工作产生的振动信号,得到清晰、准确的多条二维测线数据,由于本申请中各震源的激发方式取决于各震源之间的震源距离,即与在前激发的震源相距的距离大小,因此虽然同时采集多条测线上的各震源的振动信号会产生混叠数据,但采集到的各振动信号能够满足混叠数据分离所需的分离条件,进而本申请能够得到各测线清晰、准确的二维测线数据,提升了可控震源二维测线数据的采集效率和准确度。

为了能够准确控制各震源的激发方式(即激发时间),从而满足混叠数据之间相互分离的条件,在本申请的地震资料采集装置的一实施例中,参见图6,所述激发方式确定模块20包括:

激发方式确定单元21,用于根据相邻两震源之间的震源距离和预设震源距离与激发方式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相邻两震源中在后激发的震源对应的激发方式,其中,所述在后激发的震源处于与所述相邻两震源中在前激发的震源相同或相邻的测线上。

为了能够进一步准确控制各震源的激发方式(即激发时间),在本申请的地震资料采集装置的一实施例中,参见图7,所述激发方式确定单元21包括:

第一激发方式确定子单元211,用于当所述相邻两震源之间的震源距离位于所述预设震源距离与激发方式的对应关系中的第一震源距离区间时,确定所述在后激发的震源对应的激发方式为滑动扫描,并同时确定所述滑动扫描的滑动时长为预设滑动时长。

第二激发方式确定子单元212,用于当所述相邻两震源之间的震源距离位于所述预设震源距离与激发方式的对应关系中的第二震源距离区间时,确定所述在后激发的震源对应的激发方式为滑动扫描,并同时根据所述预设震源距离与激发方式的对应关系中震源距离与滑动时长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滑动扫描的滑动时长。

第三激发方式确定子单元213,用于当所述相邻两震源之间的震源距离位于所述预设震源距离与激发方式的对应关系中的第三震源距离区间时,确定所述在后激发的震源对应的激发方式为自主激发。

为了能够同时采集多条测线的地震资料,并对同时采集到的多条测线的地震资料进行处理,以提高地震资料采集效率,在本申请的地震资料采集装置的一实施例中,参见图8,所述测线数据采集模块30包括:

测线数据采集单元31,用于通过各测线上分别设置至少一个交叉站,采集所述各测线上检测器检测到的振动信号。

交叉站数据采集单元32,用于通过连接所述各测线上的所述交叉站的跨接线,接收各所述交叉站发送的所述振动信号。

混沌数据分离单元33,用于对采集得到的所述振动信号进行混叠数据分离处理,得到有效振动信号和噪声振动信号,并根据所述有效振动信号得到二维测线数据。

为了能够结合同时采集到的多条测线数据进行整个目标工区的地质分析,在本申请的地震资料采集装置的一实施例中,还具体包含有如下内容:

测线位置确定单元,用于获取目标工区内所述多条测线的位置信息。

目标工区地质分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多条测线的位置信息、每条所述测线上各震源的位置信息以及与所述多条测线分别对应的二维测线数据,对所述目标工区进行横向地质分析,得到所述目标工区的横向地质特征数据。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能够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中全部步骤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9,所述电子设备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处理器(processor)601、存储器(memory)602、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sInterface)603和总线604;

其中,所述处理器601、存储器602、通信接口603通过所述总线604完成相互间的通信;所述通信接口603用于实现地震资料采集装置、在线业务系统、客户端设备以及其他参与机构之间的信息传输;

所述处理器601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602中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中的全部步骤,例如,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下述步骤:

步骤S101:获取多条测线上各震源的位置信息。

步骤S102:根据所述各震源的位置信息确定所述各震源的激发方式。

步骤S103:根据所述各震源的激发方式控制所述各震源振动工作,并同时采集所述多条测线上各震源振动工作产生的振动信号,得到与所述多条测线分别对应的二维测线数据。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能够通过先获取多条测线上布置的各震源的位置信息,以确定各震源之间的震源距离,并根据各震源之间的震源距离大小,依照震源激发顺序,确定在后激发的震源的激发方式,以此同时采集多条测线上各震源振动工作产生的振动信号,得到清晰、准确的多条二维测线数据,由于本申请中各震源的激发方式取决于各震源之间的震源距离,即与在前激发的震源相距的距离大小,因此虽然同时采集多条测线上的各震源的振动信号会产生混叠数据,但采集到的各振动信号能够满足混叠数据分离所需的分离条件,进而本申请能够得到各测线清晰、准确的二维测线数据,提升了可控震源二维测线数据的采集效率和准确度。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能够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中全部步骤的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地震资料采集方法的全部步骤,例如,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下述步骤:

步骤S101:获取多条测线上各震源的位置信息。

步骤S102:根据所述各震源的位置信息确定所述各震源的激发方式。

步骤S103:根据所述各震源的激发方式控制所述各震源振动工作,并同时采集所述多条测线上各震源振动工作产生的振动信号,得到与所述多条测线分别对应的二维测线数据。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能够通过先获取多条测线上布置的各震源的位置信息,以确定各震源之间的震源距离,并根据各震源之间的震源距离大小,依照震源激发顺序,确定在后激发的震源的激发方式,以此同时采集多条测线上各震源振动工作产生的振动信号,得到清晰、准确的多条二维测线数据,由于本申请中各震源的激发方式取决于各震源之间的震源距离,即与在前激发的震源相距的距离大小,因此虽然同时采集多条测线上的各震源的振动信号会产生混叠数据,但采集到的各振动信号能够满足混叠数据分离所需的分离条件,进而本申请能够得到各测线清晰、准确的二维测线数据,提升了可控震源二维测线数据的采集效率和准确度。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硬件+程序类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上述对本说明书特定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它实施例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在一些情况下,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动作或步骤可以按照不同于实施例中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另外,在附图中描绘的过程不一定要求示出的特定顺序或者连续顺序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任务处理和并行处理也是可以的或者可能是有利的。

虽然本申请提供了如实施例或流程图所述的方法操作步骤,但基于常规或者无创造性的劳动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操作步骤。实施例中列举的步骤顺序仅仅为众多步骤执行顺序中的一种方式,不代表唯一的执行顺序。在实际中的装置或客户端产品执行时,可以按照实施例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例如并行处理器或者多线程处理的环境)。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系统、装置、模块或单元,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一种典型的实现设备为计算机。具体的,计算机例如可以为个人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车载人机交互设备、蜂窝电话、相机电话、智能电话、个人数字助理、媒体播放器、导航设备、电子邮件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计算机、可穿戴设备或者这些设备中的任何设备的组合。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

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内存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明白,本说明书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说明书实施例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

本说明书实施例可以在由计算机执行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一般上下文中描述,例如程序模块。一般地,程序模块包括执行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抽象数据类型的例程、程序、对象、组件、数据结构等等。也可以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实践本说明书实施例,在这些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由通过通信网络而被连接的远程处理设备来执行任务。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程序模块可以位于包括存储设备在内的本地和远程计算机存储介质中。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说明书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说明书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说明书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说明书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地震资料采集方法及装置
  • 用于微测井资料采集的资料采集设备和地震波激发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2723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