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触控显示设备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16:08


触控显示设备

本案是申请日为2017年10月25日、申请号为201711006061.9、发明名称为“触控显示设备”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显示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包括网格单元的触控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触控感测技术已显著地发展,因而有许多整合触控感测功能的消费性电子产品,例如移动电话、GPS导航系统、平板计算机和笔记本电脑。这些消费性电子产品主要特征在于将触控感测功能与原有的显示功能整合,以作为触控显示设备。在传统的电阻式触控技术或电容式触控技术中,用来侦测触控信号的感测电极通常是以氧化铟锡(indiumtin oxide,ITO)制备,以避免显示功能被干扰。然而,由于氧化铟锡相对于金属具有较高的电阻率,使用氧化铟锡制作感测电极可能导致整体电阻较高以及反应速率较低等问题,因此,在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反应速率,由金属线交织而成的金属网格被发展用来取代氧化铟锡。然而,在金属网格边缘连接于连接线或连接垫的连接处容易受到静电而损害,进而使得侦测触控的效果受到影响。此外,金属网格可能遮蔽部分显示光线,从而使得触控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被金属网格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触控显示设备,其包括设置于连接线与网格单元之间的抗静电连接部,用以预防静电伤害。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设备,其包括一基底、多个发光单元以及一触控层。发光单元设置于基底上。触控层设置于发光单元上,触控层包括多个网格单元对应多个发光单元设置。网格单元包括一第一网格单元和一第二网格单元,第一网格单元具有一第一网格开口,第二网格单元具有一第二网格开口,发光单元包括一第一发光单元和一第二发光单元,第一发光单元设置在第一网格开口内,且第二发光单元设置在第二网格开口内。第一网格开口的面积大于第二网格开口的面积,且第一发光单元的面积大于第二发光单元的面积。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设备的上视示意图;

图2所示为图1中触控显示设备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3所示为图2中第一连接导线及第一遮蔽图案的剖面示意图;

图4A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化实施例网格单元及对应的发光单元的上视示意图;

图4B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变化实施例网格单元及对应的发光单元的上视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触控显示设备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触控显示设备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7所示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触控显示设备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8所示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设备的示意图;

图9所示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设备的示意图;

图10所示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设备的示意图;

图11所示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设备的示意图;

图12为沿图11的切线A-A’的剖面示意图;

图13所示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设备的示意图;

图14所示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设备的示意图;

图15所示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触控显示设备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A、10B、10C-触控显示设备;100-基底;102、1021、1022、1023-发光单元;104-绝缘层;106、206-触控层;108、1081、1082-网格单元;110-第一连接导线;112-第一抗静电连接部;112M--第一主结构;112S、112Sa、112Sb-第一次结构;112T--第二次结构;114-第二连接线;116-第二抗静电连接部;116M-第二主结构;116S-次结构;118-网格开口;122-第一遮蔽图案;124-第二遮蔽图案;126、1261、1262-虚置网格图案;130-绝缘图案;BP-接合垫;CP1-第一连结线;CP2-第二连结线;D1-第一方向;D2-第二方向;E1-第一边缘;E2-第二边缘;E3-第三边缘;IS-中间区段;MB-桥接线;P1-第一部分;P2-第二部分;P3-第三部分;R1-显示区;R2-周边区;TE1-第一触控电极;TE2-第二触控电极;TP1-第一触控垫;TP2-第二触控垫;W1-第一宽度;W2-第二宽度;W3-第三宽度;W4-第四宽度;W5-第五宽度;W6-第六宽度;W7-第七宽度;W8-第八宽度;X-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了解本发明,下文配合所附图示详细说明本发明提供的触控显示设备。为了使读者能容易了解及图式的简洁,本发明中的多张图式只绘出触控显示设备的一部分,且图式中的特定组件并非依照实际比例绘图。此外,图中各组件的数量及尺寸仅作为示意,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本发明通篇说明书与后附的权利要求中会使用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电子设备制造商可能会以不同的名称来指称相同的组件。本文并不意在区分那些功能相同但名称不同的组件。在下文说明书与权利要求书中,「含有」与「包括」等词为开放式词语,因此其应被解释为「含有但不限定为…」之意。

当一组件或一膜层被称为在另一组件或另一膜层上,或是被称为与另一组件或另一膜层连接时,其应被了解所述的组件或膜层是直接位于另一组件或膜层上,或是直接与另一组件或膜层连接,也可以是两者之间存在有其他的组件或膜层。然而,当一组件或一膜层被称为直接位于另一组件或另一膜层上,或被称为直接连接于另一组件或另一膜层时,则应被了解两者之间不存在其他的组件或膜层。

请参考图1与图2。图1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设备的上视示意图,而图2所示为图1中触控显示设备的部分放大示意图,其中图2所示为图1中区域X的部分放大示意图。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其发明一触控显示设备10A,且触控显示设备10A可例如是内嵌式(in-cell)触控显示设备、外嵌式(on-cell)触控显示设备或外挂式(out-cell)触控显示设备,但并不以此为限。触控显示设备10A包括一基底100,多个发光单元102、一绝缘层104以及一触控层106。为了图式的简洁,除了上述所提到触控显示设备10A的组件外,触控显示设备10A的其余组件在图中都被省略,且本发明并不以图1及图2所示为限。基底100具有一显示区R1以及设置于显示区R1外的一周边区R2。在本实施例中,周边区R2环绕显示区R1,但不以此为限。基底100可包括玻璃基底、塑料基底、陶瓷基底或其他适合的硬质基底或可挠性基底。举例而言,本实施例的基底100是用于承载形成于其上的发光单元102与触控层106。基底100可为透明基底或不透明基底,但不以此为限。当发光单元102为自发光式的发光单元时,基底100可以是不透明基底。

发光单元102(如图2所示)设置于显示区R1内,可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单元、无机发光二极管(LED)单元(如微米级尺寸的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ED)或毫米级尺寸的发光二极管(mini-LED))、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单元或其他各种适合的发光结构类型。此外,发光单元102也可用以表示液晶显示面板中像素的开口区。发光单元102可包括不同的发光单元以发出不同颜色(不同频谱)的光。举例而言,发光单元102可包括用以发出红光(频谱中主要波峰的范围是630纳米至780纳米)的一发光单元1021、用以发出绿光(频谱中主要波峰的范围是530纳米至560纳米)的一发光单元1022以及用以发出蓝光(频谱中主要波峰的范围是450纳米至495纳米)的一发光单元1023,但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单元102中的至少两个具有不同面积。举例而言,为了特定的混色考虑,发光单元1022的面积可小于发光单元1021的面积以及小于发光单元1023的面积,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有的发光单元102亦可具有相同的面积。

在本实施例中,绝缘层104至少覆盖显示区R1,并延伸覆盖周边区R2的一部分。绝缘层104设置于发光单元102上,并可包括无机绝缘材料(如氧化物或氮化物)、有机绝缘材料或其他适合的绝缘材料。此外,绝缘层104可直接与发光单元102接触,或者也可有其他膜层形成在绝缘层104与发光单元102之间。

触控层106设置于绝缘层104上。本实施例的触控层106可为一图案化金属层,且图案化金属层的材料可包括铝、铜、钼、钛、上述材料的复合层或上述材料的合金,但不以此为限。在某些实施例中,网格单元108亦可由适合的导电材料(如导电氧化物材料)所制作。触控层106包括多个网格单元108、一第一连接导线110与一第一抗静电连接部112。在本实施例中,网格单元108的一第一部分P1构成至少一第一触控电极TE1。各第一触控电极TE1包括多个第一触控垫TP1以及多个第一连结线CP1。在同一第一触控电极TE1中,第一触控垫TP1沿一第一方向D1依序排列,且各第一连结线CP1设置于两相邻的第一触控垫TP1之间,使得第一触控垫TP1彼此互相电性连接而形成第一触控电极TE1。由网格单元108的第一部分P1所构成的第一触控电极TE1经由第一抗静电连接部112而电性连接至第一连接导线110,且第一连接导线110另电性连接至周边区R2内的一接合垫BP。

此外,触控层106还包括多条第二连接线114以及多个第二抗静电连接部116,其中第二抗静电连接部116电性连接至网格单元108的一第二部分P2。网格单元108的第二部分P2形成至少一第二触控电极TE2,且网格单元108的第二部分P2与网格单元108的第一部分P1电性隔离(isolation)。在本实施例中,网格单元108的第二部分P2形成多个第二触控电极TE2。各第二触控电极TE2包括一第二触控垫TP2与一第二连结线CP2,且第二触控垫TP2分别经由第二连结线TP2电性连接至第二抗静电连接部116。因此,由网格单元108的第二部分P2所构成的各第二触控电极TE2分别经由对应的第二抗静电连接部116电性连接至对应的第二连接线114,并再经由第二连接线114电性连接至一接合垫BP。第二触控电极TE2的第二触控垫TP2沿第一方向D1依序排列,各第二触控垫TP2可设置于两相邻的第一触控垫TP1之间。第一触控电极TE1与第二触控电极TE2可重复及交替地沿一第二方向D2形成于基底100上,其中第二方向D2实质上垂直于第一方向D1。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设备10A是以互容式触控显示设备作为例子。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TE1可作为触控显示设备10A中的触控驱动电极(Tx),而第二触控电极TE2可作为触控显示设备10A中的触控感测电极(Rx),但不以此为限。此外,虽然本实施例的第一触控垫TP1与第二触控垫TP2的形状是以菱形或类菱形作为范例,触控垫仍可依本发明触控垫的设计及触控面板的总类而具有其他适合的形状。

如图2所示,各网格单元108是由多条网状线所构成,网状线彼此之间互相连接以形成框架图案或循环图案,因此各网格单元108具有被网状线所形成的框架图案或循环图案围绕的一网格开口118。任两个相邻的网格单元108会共享一共同网状线以形成网格结构。换言之,各网格单元108与相邻的另一网格单元108的一部分重迭。网格单元108分别对应发光单元102设置,亦即从俯视的角度而言,各发光单元102设置于其中一个网格开口118内,并通过网状线暴露出各发光单元102。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两个网格开口118可具有不同的面积。举例而言,网格单元108可包括多个网格单元1081与多个网格单元1082,其中各网格单元1081具有一网格开口1181,各网格单元1082具有一网格开口1182,且网格单元1081或网格开口1181的面积大于网格单元1082或网格开口1182的面积。在与基底100表面垂直的一第三方向D3上,发光单元1021与发光单元1023分别设置于网格开口1181内,而发光单元1022设置于网格开口1182内。换言之,当发光单元1022的面积小于发光单元1021的面积与发光单元1023的面积时,对应发光单元1022的网格开口1182可小于对应发光单元1021及1023的网格开口1181,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其他设计的考虑,网格开口118也皆可大小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具有网格单元108的触控层106是通过一微影制程所形成,以使网格单元108所形成的位置可更为精准,同时也可更准确地对应各发光单元102并于其上形成网格开口118,使得发光单元102在第三方向D3上不会受到网状线覆盖或遮蔽。然而,形成网格单元108的制程并不以此为限。通过本实施例将发光单元102设置于网格单元108的网格开口118内的设置方式,从发光单元102发出的光在第三方向D3上不会受到网格单元108(网状线)的阻挡。因此,相较于现有的触控显示设备,触控显示设备10A的发光强度会被提高,或者改善触控显示设备10A的显示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只将一发光单元102设置于对应的一网格单元108的网格开口118内的设置方式。图4A与图4B介绍发光单元102与网格开口118的设置方式的变化范例,其中图4A、图4B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化实施例及第二变化实施例的网格单元108及对应的发光单元102的上视示意图。如图4A所示,根据第一变化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设备的上视图,一网格单元108的网格开口118内设置有两个发光单元102,其中两个发光单元102可以为前述发光单元1021、发光单元1022及发光单元1023中任意选取的组合,且发光单元102的数量亦可以是三个或三个以上。根据图4B所示的第二变化实施例,一网格单元108的网格开口118内设置有四个发光单元102。举例而言,本变化实施例的四个发光单元102可包括一个发光单元1021、一个发光单元1023及两个发光单元1022。然而,本发明中的发光单元1021、发光单元1023与发光单元1022的组合方式并不以图4A与图4B为限。

请参考图1与图2,第一连接导线110与第一抗静电连接部112设置于周边区R2内,其中第一抗静电连接部112设置于网格单元108的第一部分P1与第一连接导线110之间。详细而言,第一抗静电连接部112例如包括一第一主结构112M以及三第一次结构112S。第一主结构112M设置于第一连接导线110与第一次结构112S之间,第一次结构112S设置于第一主结构112M与网格单元108的第一部分P1之间,且第一次结构112S沿第一方向D1从第一主结构112M往显示区R1与网格单元108的第一部分P1延伸。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次结构112S直接连接于位于显示区R1边缘的其中一个网格单元108,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各第一次结构112S包括一第一边缘E1与一第二边缘E2(如图2所示),其中第一边缘E1邻近于第一主结构112M,而第二边缘E2邻近于显示区R1。第一边缘E1在第二方向D2上具有一第一宽度W1,第二边缘E2在第二方向D2上具有一第二宽度W2,且第一宽度W1大于第二宽度W2。此外,第一边缘E1与第二边缘E2之间的第一次结构112S在第二方向D2上的宽度由第一宽度W1逐渐递减至二宽度W2,亦即第一次结构112S的形状大体上可为梯形,但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所有第一次结构112S的形状及尺寸皆相同,但不以此为限。

类似的,第二抗静电连接部116包括一第二主结构116M与多个次结构116S,其中图2绘示两个次结构116S作为范例。第二主结构116M设置于第二连接线114与网格单元108的第二部分P2之间。次结构116S设置于第二主结构116M与网格单元108的第二部分P2之间,且次结构116S沿第一方向D1往显示区R1延伸。本实施例的各次结构116S与位于显示区R1边缘的网格单元108的第二部分P2中的其中之一直接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各次结构116S的形状及尺寸皆相同,并且与第一次结构112S相同,但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抗静电连接部116中各次结构116S的形状及尺寸彼此之间可不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主结构112M在第二方向D2上的一最大宽度定义为一第五宽度W5,第二主结构116M在第二方向D2上的一最大宽度定义为一第六宽度W6,且第五宽度W5与第六宽度W6不同。举例而言,第五宽度W5大于第六宽度W6,但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主结构112M与第二主结构116M可具有相同的最大宽度。

在现有的具有网格结构作为触控电极的触控显示设备中,导电层(如金属层)的宽度从连接部至网格单元侧边会急遽变窄。因此,当较大的电流在网格单元与连接部之间传输时,网格单元与连接部相连接的接点很容易会被较大的静电所伤害。然而,本发明中的抗静电连接部包括次结构,且次结构在抗静电连接部的主结构至网格单元的方向上具有递减的宽度,因此次结构可做为一缓冲区以防止在主结构与网格单元之间传输较大电流时会发生静电伤害的问题。

请参考图3并一并参考图2,其中图3所示为图2中第一连接导线及第一遮蔽图案的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设备10A可选择性地包括一第一遮蔽图案122与一第二遮蔽图案124设置于基底100与触控层106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遮蔽图案122与第二遮蔽图案124分别设置于第一连接导线110与第二连接线114下。换言之,至少一部分的第一连接导线110在第三方向D3上与第一遮蔽图案122重迭,以及至少一部分的第二连接线114在第三方向D3上与第二遮蔽图案124重迭。第一遮蔽图案122及第二遮蔽图案124与第一连接导线110及第二连接线114电性隔离。举例而言,一绝缘层(例如绝缘层104)可设置于第一遮蔽图案122与第一连接导线110之间,以及设置于第二遮蔽图案124与第二连接线114之间。遮蔽图案可由导电材料所形成,以有效地减少信号(如显示信号)在触控层106下的导线或走线中传输时所造成的影响。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遮蔽图案122与第二遮蔽图案124可进一步延伸,并分别与第一抗静电连接部112及第二抗静电连接部116重迭。

此外,第一连接导线110在第一方向D1上的最大宽度定义为一第七宽度W7,第一遮蔽图案122在第一方向D1上的最大宽度定义为一第八宽度W8,且第七宽度W7小于等于第八宽度W8,而第八宽度W8小于等于两倍的第七宽度W7(亦即符合关系式:第七宽度≦第八宽度≦2*第七宽度)。类似的,第二连接线114与第二遮蔽图案124同样也符合以上的关系。

下文将继续详述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为了简化说明并突显各实施例或变化形之间的差异,下文中使用相同标号标注相同组件,并不再对重复部分作赘述。

请参考图5,其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触控显示设备的部分放大示意图。图5绘示一部分的触控显示面板,其包括网格单元108的第一部分P1以及与其对应的发光单元102、第一抗静电连接部112、第一连接导线110与第一遮蔽图案122。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地方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一抗静电连接部112还包括一第二次结构112T。第二次结构112T在第一方向D1上设置于第一主结构112M与网格单元108的第一部分P1之间,并在第二方向D2上设置于两个第一次结构112S之间,但不以此为限。第二次结构112T具有一第三边缘E3邻近于第一主结构112M,第三边缘E3在第二方向D2上具有一第三宽度W3,且第三宽度W3与第一宽度W1不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宽度W3小于第一宽度W1,但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宽度W3也可大于第一宽度W1。

请参考图6,其所示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触控显示设备的部分放大示意图。图6绘示与图5类似的显示面板的部分区域,其包括网格单元108的第一部分P1以及与其对应的发光单元102、第一抗静电连接部112、第一连接导线110与第一遮蔽图案122。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各第一次结构112Sa具有一中间区段IS位于第一边缘E1与第二边缘E2之间,且中间区段IS在第二方向D2上具有一第四宽度W4。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地方在于第四宽度W4会大于第一宽度W1。举例而言,第一次结构112Sa在第二方向D2上的宽度会沿第一方向D1而从第一边缘E1至中间区段IS逐渐递增,再从中间区段IS至第二边缘E2逐渐递减。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次结构112Sa的形状例如类似桃形状。

请参考图7,其所示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触控显示设备的部分放大示意图。图7绘示与图5类似的显示面板的部分区域。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地方在于,各第一次结构112Sb的形状包括半椭圆形(曲线形),且各第一次结构112Sb的形状可例如是类似于子弹形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次结构112Sb在第二方向D2上的宽度从第一边缘E1至第二边缘E2逐渐递减。

上述实施例公开了抗静电连接部、网格单元及与其对应设置的发光单元的不同形状及设计,且这些特征在不同实施例中可彼此任意组合搭配。此外,在第一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中所公开的有关抗静电连接部的这些特征都可应用至下文中的实施例。换言之,公开于下文实施例中的各触控显示设备的触控层包括网格单元、第一抗静电连接部且可选择性包括第二抗静电连接部,且各发光单元是对应于网格单元的其中之一,亦即在下列实施例中,各发光单元是设置于对应的网格开口内。

请参考图8,其所示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设备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主要差别在于,第二触控垫TP2的形状是三角形。本实施例触控显示设备的其余特征皆可与第一实施例相似或相同,于此不再赘述。

请参考图9,其所示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设备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地方在于,网格单元108一第三部分P3形成多个虚置网格图案126设置于网格单元108的第一部分P1与网格单元108的第二部分P2之间。详细而言,各虚置网格图案126所设置的空间是被一第一触控垫TP1、两相邻的第二触控垫TP2与两相邻的第二连结线CP2所围绕,虚置网格图案126可具有不同的形状,其形状可依据所设置的空间形状来决定。举例而言,虚置网格图案126的形状可包括三角形或五角形,但不以此为限。虚置网格图案126与第一触控电极TE1及第二触控电极TE2电性隔离,且本实施例的虚置网格图案126为浮接状态(floated)。在其他实施例中,虚置网格图案126可为接地状态(ground)或连接至一共同信号源(common signal source)的共电压状态。

请参考图10,其所示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设备的示意图。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与图9中的第六实施例主要差别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二触控垫TP2的形状是三角形,如同前述图8中的第五实施例。此外,本实施例的虚置网格图案包括多个虚置网格图案1261与多个虚置网格图案1262。各虚置网格图案1261所设置的空间被一第一触控垫TP1、两相邻的第二触控垫TP2与两相邻的第二连结线CP2所围绕,且虚置网格图案1261的形状可为方形、矩形或三角形。另一方面,显示区R1的其中一个边缘以及邻近于此边缘的第一触控电极TE1之间设置有虚置网格图案1262,各虚置网格图案1262设置于两相邻的第一触控垫TP1之间,且虚置网格图案1262可为三角形。

请参考图11与图12,其中图11所示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设备的示意图,而图12为沿图11的切线A-A’的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设备10B与第一实施例主要差别在于第二触控电极TE2的结构及排列方式,同时,触控显示设备10B的第一触控电极TE1是作为触控驱动电极(Tx),而第二触控电极TE2是作为触控感测电极(Rx),但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二触控电极TE2包括多个第二触控垫TP2以及多个桥接线MB。同一第二触控电极TE2中的第二触控垫TP2依序沿着第二方向D2排列,且桥接线MB分别位于两相邻的第二触控垫TP2之间,使得第二触控垫TP2彼此之间可互相电性连接而形成第二触控电极TE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垫TP1与第一连结线CP1是由包括于触控层106中的网格单元108的第一部分P1所形成,而第二触控垫TP2是由包括于触控层106中的网格单元108的第二部分P2所形成。然而,桥接线MB是由设置于触控层106上的一图案化金属层所形成,但不以此为限。此外,触控显示设备10B还包括多个绝缘图案130,各绝缘图案130分别设置于一第一连结线CP1与一桥接线MB之间,使得第一连结线CP1与桥接线MB彼此电性隔离。

在触控显示设备10B中,由于第二触控电极TE2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因此与其对应的触控层106的第二抗静电连接部116及第二连接线114是设置于如图11所示的周边区R2的下方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类似的是,各第一抗静电连接部112分别设置于一第一触控电极TE1与一第一连接导线110之间,使得第一触控电极TE1电性连接至第一连接导线110,而各第二抗静电连接部116分别设置于一第二触控电极TE2与一第二连接线114之间,使得第二触控电极TE2电性连接至第二连接线114。此外,诚如上述实施例所介绍,第一抗静电连接部112与第二抗静电连接部116分别具有一主结构以及一个或多个次结构,而这些特征则不在此赘述。

请参考图13,其所示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设备的示意图。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与第八实施例的主要差别在于,本实施的触控显示设备10C包括另一触控层206,且第一触控电极TE1与第二触控电极TE2是由不同的触控层所形成,例如分别是由触控层106与触控层206所形成。在本实施例中,触控层206设置于触控层106上,且一绝缘层204设置于触控层106与触控层206之间,使得触控层106与触控层206中的组件能够电性隔离。与第八实施例类似的是,触控层106包括用于形成第一触控电极TE1的网格单元108、第一连接导线110与第一抗静电连接部112。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触控层206包括用于形成第二触控电极TE2的网格单元208、第二连接线114与第二抗静电连接部116。相较于第八实施例的第二触控电极TE2,本实施例的第二触控电极TE2包括以触控层206的网格单元208所形成的第二连结线CP2,而没有包括桥接线。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并不需要绝缘图案。

请参考图14与图15,图14所示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设备的示意图,而图15所示为图14中的触控显示设备的部分放大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九实施例主要差别在于,触控显示设备10C的第一触控电极TE1与第二触控电极TE2为条状电极,其中第一触控电极TE1是由触控层106中的网格单元108所形成,而第二触控电极TE2是由触控层206中的网格单元208所形成。详细而言,第一触控电极TE1沿第一方向D1延伸,而第二触控电极TE2沿第二方向D2延伸。第二触控电极TE2在第三方向D3上与第一触控电极TE1交错并与第一触控电极TE1部分重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TE1作为触控驱动电极(Tx),而第二触控电极TE2作为触控感测电极(Rx),但不以此为限。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提供的触控显示设备中,网格单元会经由抗静电连接部电性连接至连接导线。详细而言,网格单元会与抗静电连接部的次结构连接,其中次结构的宽度会从第一边缘至第二边缘逐渐递减,或者是从中间区段至第二边缘逐渐递减,以此可防止在主结构以及网格单元之间传输较大电流时所造成的静电伤害。另一方面,在垂直于基底表面的方向上,发光单元会设置于网格单元的网格开口内,以避免从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被网格单元所遮蔽。因此,触控显示设备的发光强度可被提升,且触控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亦可被提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触控偏光单元、可挠性触控显示设备以及可挠性触控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
  • 触控基板及其制造方法、包括触控基板的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设备
技术分类

0612011286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