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换热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6:09:34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也称热交换器,被广泛应用于换热系统(比如空调系统或机动车)中。换热器可用于换热介质和外部空气之间的热量交换,也可用于两个换热介质之间的热量交换。相关技术中的换热器采用转换部件连通集流部件的集流腔室,采用密封部件封堵集流部件末端的端口,该转换部件与密封部件为两个独立分隔开的两个部件,该换热器的结构较为复杂。

发明内容

为解决相关技术的不足,本申请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部件及与所述第一集流部件连接的转换部件;

所述第一集流部件具有第一孔及第一集流腔,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第一集流腔连通,所述第一集流部件包括第一周向壁及第一端面,所述第一周向壁环绕在所述第一集流腔周围,所述第一孔位于所述第一周向壁,所述第一端面位于所述第一集流部件长度方向的末端,所述第一端面具有第一集流腔开口,所述第一集流腔开口与所述第一集流腔连通;

所述转换部件包括本体部及自所述本体部向靠近第一集流腔开口延伸的凸出部,所述本体部与所述凸出部连接,所述凸出部与第一端面密封连接,且所述凸出部密封所述第一集流腔开口,所述本体部具有用于与换热器外界连通的第一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一孔连通。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申请转换部件的凸出部与第一端面密封连接,且密封第一集流腔的第一集流腔开口,转换部件的本体部的第一腔室与第一孔连通,凸出部和本体部相连接,转换部件能够同时实现连通第一集流腔的效果与密封第一集流腔的第一集流腔开口的效果,换热器的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换热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C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换热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换热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第一转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所示的第一转接件的另一方向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第二转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的换热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的D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的转换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数量,除非另行指出。文中“前”“下”和/或“上”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示例型实施例的换热器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组合。

图1、图2及图4示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换热器,该换热器可以用做蒸发器或冷凝器。

该换热器包括主体部1、第一集流部件2、第二集流部件5、转换部件3及配管部件4。主体部1部分位于第一集流部件2与第二集流部件5之间,主体部1一端与第一集流部件2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集流部件5连接,主体部1的内腔连通第一集流部件2的内腔和第二集流部件5的内腔。配管部件4一端与换热器的外部连接,配管部件4的另一端与转换部件3连接。转换部件3与第一集流部件2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部1包括若干换热管11和若干翅片12,若干翅片12位于第一集流部件2与第二集流部件5之间。换热管11的一端与第一集流部件2连接,换热管11的另一端与第二集部件5连接。换热管11的内腔与第一集流部件2的内腔及第二集流部件5的内腔连通。

若干换热管11沿着第一集流部件2的长度方向排列,第一集流部件2长度方向与第二集流部件5长度方向平行。

翅片12位于相邻两个换热管11之间。可选的,换热管11通过钎焊的方式与翅片12连接,如图1所示,本申请仅在主体部1沿第一集流部件2的延伸方向一侧设置了翅片12作为示意,不应理解为翅片12仅存在上述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还包括第一边板13及第二边板14,第一边板13位于主体部1沿第一集流部件2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第二边板14沿位于主体部1沿沿第一集流部件2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第一边板13与第二边板14平行相对。可选的,第一边板13通过钎焊的方式与换热管11和/翅片连接,第二边板14通过钎焊的方式与换热管11和/翅片连接。可以理解地,主体部1也可不设置边板。

图5及图7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的第一集流部件2,该第一集流部件2包括第一主体件21、第二主体件22及第三主体件23,第一主体件21与第二主体件22连接,第二主体件22与第三主体件23连接,第三主体件23与主体部1连接,第一主体件21、第二主体件22及第三主体件23依次堆叠。

第一主体件21包括第一板216、第一凸起部212及第二凸起部213,第一凸起部212及第二凸起部213铺设在第一板216背离主体部1的一侧。第一板216大致呈纵长板状,第一凸起部212沿第一板216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二凸起部213沿第一板216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一凸起部212及第二凸起部213沿第一板216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限定第一板216的形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可以理解地,第一板216并不局限于纵长板状。

第一主体件21具有第一孔210及第一集流腔214,第一孔210与第一集流腔214连通。第一集流腔214位于第一板216与第一凸起部212之间。

第一主体件21还包括第一周向壁2120,第一周向壁2120环绕在第一集流腔214周侧,第一周向壁2120包括第一凸起部212朝向第一板216的部分及第一板216朝向第一凸起部212的部分。第一孔210位于该第一周向壁2120。

第二主体件22具有第二孔211及第二集流腔215,第二孔211与第二集流腔215连通。第二集流腔215位于第一板216与第二凸起部213之间。第一主体件21还包括第二周向壁2130,该第二周向壁2130环绕在第二集流腔215周侧,第二周向壁2130包括第二凸起部213朝向第一板216的部分及第一板216朝向第二凸起部213的部分。第二孔211位于该第二周向壁213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216包括第一面217,该第一面217为第一板216朝向主体部1的一侧面,即第一板216离第一凸起部212和第二凸起部213的一侧面,第一孔210的一侧开口和第二孔211的一侧开口位于该第一面217。

可以理解地,第一孔210与第二孔211间隔设置,第一孔210用于使流体流入或流出第一集流腔214,第二孔211用于流体流出或流入第二集流腔215。可选地,第一孔210和/或第二孔211为腰型孔,该设置能增加环绕第一孔210的壁面和/或环绕第二孔211的壁面与流体的接触面积,减少流体的流动阻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集流部件2包括伸出部202,伸出部202沿第一集流腔214的延伸方向延申超出主体部1,转换部件3与伸出部202连接,转换部件3的本体部301与主体部1相邻设置,且本体部301与主体部1位于第一主体件21的同一侧。第一孔210和第二孔211位于伸出部20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及图5所示,第一主体件21包括伸出部202,伸出部202沿第一集流腔214的延伸方向延申超出第二主体件22和第三主体件23,第一主体件21超出第二主体件22和第三主体件23的部分即为该伸出部202。第一主体件21的长度大于第二主体件22的长度和第三主体件23的长度,第二主体件22的长度等于第三主体件23的长度,本体部301与第二主体件22相邻设置,本体部301与第二主体件22位于第一主体件21的同一侧。第一孔210和第二孔211位于第一主体件21。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体件21的靠近转换部件3的一侧与第二主体件22靠近转换部件3的一侧对齐。第一主体件21和第二主体件22延申超出第三主体件23的部分共同构成伸出部202,第一孔210与第二孔211位于第二主体件22朝向主体部1的一侧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体件21靠近转换部件3的一侧、第二主体件22靠近转换部件3的一侧以及第三主体件23靠近转换部件3的一侧对齐。第一主体件21、第二主体件22以及第三主体件23延申超出主体部1的部分共同构成伸出部202,第一孔210与第二孔211位于第三主体件23朝向主体部1的一侧面。

第一主体件21还包括第一端面201,第一端面201位于伸出部202,并位于第一主体件21长度方向的末端。第一集流腔214具有第一集流腔开口218,第二集流腔215具有第二集流腔开口219,第一集流腔开口218为第一集流腔214延伸方向的一侧的开口,第二集流腔开口219为第二集流腔215延伸方向的一侧的开口,第一集流腔开口218及第二集流腔开口219位于第一端面201。

如图3至图5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的转换部件3,转换部件3包括本体部301及凸出部302,凸出部302自本体部301向靠近第一集流腔开口218和第二集流腔开口219延伸,本体部301与凸出部302连接,凸出部302与第一端面201密封连接,且凸出部302密封第一集流腔开口218和第二集流腔开口219。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部301具有用于与配管部件4连通的第一腔室313和第二腔室314,第一腔室313与第一孔210连通,第二腔室314与第二孔211连通。本体部301与主体部1位于第一集流部件2的同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换部件3包括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相互独立。第一部分具有第一腔室313,第一腔室313与第一孔210连通,第一部分密封第一集流开口218。第二部分具有第二腔室314,第二腔室314与第二孔211连通,第二部分密封第二集流开口219。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7所示,所示转换部件3包括第一转接件31与第二转接部32,第一转接件31与第二转接部32配合在一起,同时配合在伸出部202。可选地,第一转接件31与第二转接部32钎焊在一起。

如图8及图9所示,第一转接件31呈块状,其包括第一转接部311及第二转接部312,第二转接部312自第一转接部311向靠近第一集流腔开口218方向延伸。第一转接部311与主体部1位于第一主体件21的同一侧。第一转接部311与第二转接部312为一体件,该设置具有结构简单,连接可靠,方便加工的优点。

具体地,第一转接件31呈L型块状体,如图5所示,第一转接部311位于L型底边所在的位置,第二转接部件312位于L型侧边所在的位置。该第一转接部311位于第一主体件21的下侧,该第二转接部312位于第一主体件21的左侧。

第一转接部311具有第一腔室313及第二腔室314,第一腔室313及第二腔室314间隔设置。第一转接部311与伸出部202连接。具体地,第一转接部311具有第五孔315、第六孔316、第七孔318及第八孔319。第五孔315与第七孔318分别位于第一腔室313的两端,第五孔315和第七孔318分别与第一腔室313连通,第五孔315与第一孔210连通,第七孔318与第一配管41的内腔连通;第六孔316与第八孔319分别位于第二腔室314的两端,第六孔316和第八孔319分别与第二腔室314连通,第六孔316与第二孔211连通,第八孔319与第二配管42的内腔连通。可选地,第五孔315和/或第六孔316为腰型孔。该设置能增加环绕五孔315的壁面和/或环绕第六孔316的壁面与流体的接触面积,减少流体的流动阻力。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腔室313和第二腔室314均为大致呈L型的腔室。换热器处于工作状态时,以配管部件4流出的流体从第一腔室313流入换热器,从第二腔室314流出换热器为例。流体在第一腔室313中先向右流动一段距离,再向上流动一段距离。从第一腔室313流出后,流体继续向上流动,依次经过第三孔320与第一孔210,然后流入第一集流腔214。流体通过第一集流腔214流入换热管11,然后顺着换热管11流动至第二集流腔215。从第二集流腔215流出的流体向下流动,依次流经第二孔211和第四孔321后,流入第二腔室314。在第二腔室314中,流体先向下流动一段距离,再向左流动一段距离,然后从配管部件4流出。流体在换热管11中流动时与换热管11外的另一流体进行换热。如此设置,流体流入第一集流腔214时的流动方向,与流体在第一集流腔214内的流动方向相交,沿第一集流腔214的延伸方向,流体在第一集流腔214中分布均匀,从而使得流体能够均匀分配至换热管11,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图10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转接部312,第二转接部32包括连接部322及折弯部323,连接部322与第一转接部311连接,折弯部323与第二转接部312配合,折弯部323密封连接第一端面201,以密封第一集流腔开口218与第二集流腔开口219。可选的,第二转接部312呈板状,以便折弯成型。

本体部301包括第一转接部311与连接部322,凸出部302包括第二转接部312与折弯部323。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连接部322包括第一承接板328、第一抓钩部324及第二抓钩部325。第一承接板328的厚度方向的一侧与第一集流部件2连接,第一承接板328的厚度方向的另一侧与第二转接部312连接。第一抓钩部324沿第一承接板328的长度方向的一侧折弯成型,第二抓钩部325沿第一承接板328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折弯成型,第一抓钩部324与第二抓钩部325分别与第一集流部件2连接。具体地,第一抓钩部324与第二抓钩部325分别抓设在上述伸出部20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第一承接板328包括第二面329,第二面329与第一面217连接,第一面217与第二主体件22贴合,第一孔210和第二孔211沿第一板216的厚度方向上的正投影位于均位于第一面219与第二主体件22的贴合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承接板328具有第三孔320及第四孔321,第三孔320及第四孔321位于上述第二面329,第三孔320深度方向一侧与第五孔315连通,第三孔320深度方向另一侧与第一孔210连通。第四孔321深度方向一侧与第六孔316连通,第四孔321深度方向另一侧与第二孔211连通。可选的,第三孔320和/或第四孔321为腰型孔,该设置能增加环绕第三孔320的壁面和/或环绕第四孔321的壁面与流体的接触面积,减少流体的流动阻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承接板328还具有若干通孔(未图示),通孔沿第一承接板328的厚度方向贯穿第一承接板328,通孔用于增加第一承接板328与第一连接部311连接强度,及第一承接板328与第一集流部件2连接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折弯部323包括第一折弯部3231、第二折弯部3232、第三折弯部3233,第一折弯部3231与第一承接板328连接,第二折弯部3232的一侧与第一折弯部3231连接,第二折弯部3232的另一侧与第三折弯部3233连接;第一折弯部3231与第三折弯部3233间隔设置,第一折弯部3231连接第一端面201,起密封第一集流腔开口218与第二集流腔开口219的作用。

如图8所示,折弯部323具有第一沟槽3230,第一折弯部3231的内壁面、第二折弯部3232的内壁面及第三折弯部3233的部分内壁面位于第一沟槽3230的外周侧,第二转接部312部分或全部位于第一沟槽3230。第三折弯部3233具有若干第一开口3234,第一开口3234沿第一沟槽3230的深度方向设置。可选地,第三折弯部3233呈锯齿状。第一开口3234能增强第三折弯部3233与第二转接部312的连接强度,进而增加第一转接件31与第二转接部32的连接强度。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可在第三折弯部3233上设置若干贯穿孔,以替代上述第一开口3234。可选的,第一沟槽3230呈U型沟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抓钩部324包括第四折弯部3241及第五折弯部3242,第四折弯部3241的一侧与第一承接板328连接,第四折弯部3241的另一侧与第五折弯部3242连接,第五折弯部3242与第一承接板328间隔设置。

连接部322具有第二沟槽326,第四折弯部3241的内壁面、第五折弯部3242的内壁面及第一承接板328的部分内壁面位于第二沟槽3220的周侧。第一集流部件2部分于第二沟槽326。具体地,第二沟槽326配合在位于伸出部202的第一板216的宽度方向一侧。可选地,第二沟槽326为U型沟槽。

第五折弯部3242具有第二开口3240,该第二开口3240朝向第二抓钩部325。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可在第五折弯部3242设置若干贯穿孔以替代上述第二开口324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抓钩部325包括第六折弯部3251及第七折弯部3252,第六折弯部3251的一侧与第一承接板328连接,第六折弯部3251的另一侧与第七折弯部3252连接,第七折弯部3252与第一承接板328间隔设置。

连接部322具有第三沟槽327,第六折弯部3251的内壁面、第七折弯部3252的内壁面及第一承接板328的部分内壁面位于第三沟槽327的周侧,第一集流部件2部分位于第三沟槽327。可选地,第三沟槽327为U型沟槽。第七折弯部3252具有第三开口3250,该第三开口3250朝向第二抓钩部325。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可在第七折弯部3252贯穿若干贯穿孔以替代上述第三开口325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接件31为型材,该设置方便使第一转接件31一体成型及机加工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转接部32为板材,该设置方便使第二转接部32折弯成型,并在其上设置连接涂层,可选的,该涂层为钎焊涂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接件31和第二转接部32之间及转换部30与主体部1之间均可采用钎焊连接。

如图4所示,配管部件4还包括第一配管41与第二配管42,第一配管41与第二配管42相互独立。第一配管41的内腔与第七孔318连通,第二配管42的内腔与第八孔319连通。可以理解地,第一配管41与第二配管42也可为一体件,该一体件上开设有两个内腔,该两个内腔分别与第一腔室313及第二腔室314连通。

图11至图14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主体部1a、第一集流部件2a、第二集流部件5a、转换部件3a及配管部件4a,本实施例的换热器与上一实施例的换热器大致相同,相同之处可参考上一实施例的相关描述。其区别在于:转换部件3a仅包括本体部301a和凸出部302a,本体部301a与凸出部302a为一体件。

具体地,第一集流部件2a包括第一主体件21a与第二主体件22a。第一主体件21a包括第一板216a、伸出部202a及第一端面201a。第一主体件21a具有第一孔210a及第一集流腔214a。第二主体件22a具有第二孔211a及第二集流腔215a。第一集流腔214a具有第一集流腔开口218a,第二集流腔215a具有第二集流腔开口219a。

第一板216a包括第一面217a,第一孔210a及第二孔211a位于上述第一面217a。

转换部件3a包括本体部301a及自本体部301a向靠近第一集流腔开口218a和第二集流腔开口219a延伸的凸出部302a,本体部301a与凸出部302a为一体件,本体部301a与伸出部202a连接,凸出部302a与第一端面201a密封连接,且凸出部302a密封第一集流腔开口218a和第二集流腔开口219a。本体部201a与主体部1a位于第一主体件21a的同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部301a具有用于与配管部件4a第一腔室313a及第二腔室314a,第一腔室313a及第二腔室314a间隔设置,第一腔室313a与第一孔210a连通,第二腔室314a与第二孔211a连通。具体地,本体部301a具有第三孔315a与第四孔316a,第三孔315a与第一腔室313a连通,并于第一孔210a连通,第四孔316a与第二腔室314a连通,并与第二孔211a连通。可选地,第三孔315a和/或第四孔316a为腰型孔。

具体地,本体部301a包括第二面317a,第三孔315a与第四孔316a位于第二面317a,第二面317a与第一面217a连接,第一面217a与第二主体件22a贴合。第一孔210a沿第一板216a厚度方向上的投影位于第二面317a的轮廓线内;第二孔211a沿第一板216a厚度方向上的投影位于第二面317a的轮廓线内。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申请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申请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申请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技术分类

0612011472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