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用于内置笔芯的尾塞以及带有该尾塞的笔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30


一种用于内置笔芯的尾塞以及带有该尾塞的笔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笔配件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内置笔芯的尾塞以及带有该尾塞的笔。

背景技术

笔头是笔上面较为脆弱的部位,当笔意外摔下时,例如从桌面意外落下(桌面高度大概为55-65cm),如果笔头先着地,则易导致笔头损伤,从而导致笔芯报废,造成一定的浪费。

发明内容

为了减少笔芯笔头的损伤,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内置笔芯的尾塞以及带有该尾塞的笔。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用于内置笔芯的尾塞,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内置笔芯的尾塞,包括弹性塞体,所述弹性塞体呈正棱台状,所述弹性塞体的侧棱处设有圆角,所述弹性塞体的大端一体成型有圆形的端头,端头的尺寸大于弹性塞体的尺寸,所述弹性塞体的轴心处贯穿开设有通气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来,端头连接于笔壳的端部,因此,当笔头先着地时,碰撞冲击力将通过笔芯传递至端头处,端头具有一定的弹性,从而能够提高缓冲效果,以减少笔头的损伤。同时,在书写过程中,端头的缓冲效果能够减缓书写时反作用力,以减少手指疲劳和笔头磨损。

二来,弹性塞体的形状设置,不仅利于弹性塞体的安装,弹性塞体的侧面与笔芯端口之间具有细微的通气间隙,该通气间隙和通气孔相组合,以便于笔芯内外气压平衡,便于顺畅出墨。

可选的,所述端头的朝向所述弹性塞体的端面开设有多个缓冲槽,缓冲槽沿端头径向延伸,各缓冲槽沿端头圆周均匀排布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缓冲槽,能够实现2级缓冲,即笔芯的端口先接触端头的端面,此为1级缓冲,再接触缓冲槽的槽底,此为2级缓冲,多级缓冲能够有效提高缓冲效果,以减少笔头损伤。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笔,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笔,包括笔芯、笔壳和尾塞,所述笔芯安装于笔壳内,所述弹性塞体弹性嵌设于所述笔芯的端口处,所述端头的端面抵接于所述笔芯端口的端面上。

可选的,所述笔芯与所述笔壳沿笔壳轴线滑移连接,所述笔壳的握持部位设有配重环,配重环与笔壳同轴设置,所述笔壳的尾端可拆卸连接有端盖,端盖设有重力控制限位结构,当所述笔壳的轴线与竖向线之间的夹角为0-30度时,所述重力控制限位结构对所述尾塞无限位作用,当所述笔壳的轴线与竖向线之间的夹角为30-90度时,所述重力控制限位结构对所述尾塞具有限制尾塞沿远离笔壳前端位移的作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笔壳的轴线与竖向线之间的夹角为30-90度时,即笔壳处于被使用者握持并进行书写的状态,此时笔壳大幅度倾斜,重力控制限位结构触发,重力控制限位结构限制尾塞沿远离笔壳前端位移,即限制笔芯的位置,使得笔芯的笔头处于外露笔壳的状态,以便于书写。

当笔意外跌落且笔头位置相比笔尾位于下方位置时,在配重环的重力作用下,笔壳将迅速调整呈接近竖直的姿态,即笔壳的轴线与竖向线之间的夹角为0-30度,此时,重力控制限位结构对尾塞无限位作用,笔芯可以相对笔壳轴心自由滑移,此时当笔头触地时,笔芯收到冲击力则马上缩入笔壳内部,由笔壳的头部继续触地,此时笔芯回退的过程中,尾塞抵接于端盖上,利用尾塞的弹性以进一步缓冲笔芯的位移作用力,从而减少笔芯的进一步损伤。

并且配重环位于笔壳的握持位置,能够保持书写手感。

可选的,所述端盖的端面固定有限位筒,限位筒用于供所述笔芯的尾端滑移伸入,所述笔芯与所述笔壳止旋连接;所述重力控制限位结构包括多根绕尾塞轴心圆周均匀排布的摆杆,摆杆为塑料材质,摆杆的一端与端盖内周壁铰接连接,摆杆的另一端固定有配重块,配重块的端面设为外凸弧面且外凸弧面的曲率中心位于摆杆的铰接轴线上,所述端头的外边缘处包裹有钢制包边,包边设有环形的倒角,倒角面上设有一一对应所述配重块设置的内凹弧面,内凹弧面的曲率中心位于摆杆的铰接轴线上,内凹弧面与外凸弧面相配合;当所述笔壳的轴线与竖向线之间的夹角为0-30度时,所述摆杆的配重块与包边无接触;当所述笔壳的轴线与竖向线之间的夹角为30-90度时,在重力作用下,配重块摆动至包边处,所述配重块的外凸弧面与包边的内凹弧面相贴合,且所述摆杆的中部抵接于所述限位筒的筒口边缘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笔壳的轴线与竖向线之间的夹角为0-30度时,在配重块的重力作用下,摆杆摆动至处于接近竖直的状态,摆杆脱离包边,尾塞无限位,笔芯处于自由滑移状态。

当笔壳的轴线与竖向线之间的夹角为30-90度时,在重力作用下,配重块摆动至包边处,配重块的外凸弧面与包边的内凹弧面相贴合,且摆杆的中部抵接于所述限位筒的筒口边缘处,此时摆杆限制笔芯的滑移,以确保笔芯的正常书写使用,并且,尾塞的端头具有一定的弹性缓冲效果,从而提高书写体验。

并且,通过设置多个摆杆,即便笔的握持位置周向变化,总有部分摆杆将在重力作用下偏转至限位状态,从而确保对尾塞的限位效果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包边的边缘处折弯成型有卡爪,卡爪嵌入所述缓冲槽内,所述包边挤压所述端头,所述端头的端面一体成型有缓冲凸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缓冲凸起,能够确保笔芯在冲击力作用下缩入限位筒的过程中,缓冲凸起抵接于限位筒的筒底,以缓冲该冲击力。

并且,通过卡爪,以提高包边的安装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端头的端面沿朝向所述端盖方向延伸成型有弹性筒,弹性筒位于所述限位筒内,所述弹性筒的筒口向外翻折成型有摩擦翻边,摩擦翻边抵接于所述限位筒的筒口内壁上;所述端盖沿自身轴向滑移连接有推杆,推杆用于推动所述尾塞。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笔芯在冲击力作用下缩入限位筒的过程中,摩擦翻边与限位筒内壁相对运动,摩擦生热以消耗掉笔芯的冲击动能,并且通过摩擦翻边与限位筒内壁的嵌接,能够限制笔芯的位置,以阻止笔芯的进一步移动,以便于安全容纳笔芯。最后利用推杆,将笔芯推离限位筒,使得笔头外露,以确保正常书写即可。

可选的,所述弹性塞体的外周面一体成型有自攻螺纹牙,所述端盖与所述笔壳的尾端螺纹连接,相邻两个所述内凹弧面之间设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限制所述配重块沿所述尾塞周向脱离所述端头;所述端盖旋进时,所述端盖的扭矩通过所述摆杆传递至所述尾塞处,且所述端盖的轴向移动力通过摆杆传递至尾塞处以迫使尾塞深入所述笔芯内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针对不同长短粗细的笔芯时,可以选用带有自攻螺纹牙的弹性塞体进行适应性调整安装。

先将弹性塞体初步塞入笔芯的端口内,然后倾斜笔壳并持续保持笔壳的倾斜状态,使得摆杆上的配重块与包边先接触,然后旋进端盖,端盖的扭矩通过摆杆传递至尾塞处(限位板用于阻止配重块沿周向脱离包边,并且在笔壳倾斜状态不变的前提下,随着端盖的状态,各摆杆依次与包边进行止旋配合),弹性塞体转动,利用自攻螺纹牙和笔芯端口的配合,弹性塞体逐步嵌入笔芯内部,并且该过程中,端盖还沿笔壳轴向沿朝向笔头方向移动,端盖的轴向移动作用力也将施加于弹性塞体上,进一步迫使弹性塞体嵌入笔芯内部,期间,端盖旋进速度和旋紧距离保持恒定,但是弹性塞体由于弹性形变阻力增大,弹性塞体的旋进距离逐渐变小,因此形成行程差,摆杆逐渐摆动至抵接于限位筒的筒口的状态,即确保摆杆处于最终定位的状态,也同步完成对弹性塞体和笔芯之间相对的位置的最终确定,即实现了高精度的笔芯和尾塞的装配,从而确保不同长短粗细的笔芯均能保持正常书写的位置状态。

并且该装配过程中是利用摆杆的配重块与包边的配合作为扭矩的传递,因此装配完毕之后,摆杆的配重块与包边的配合也是最终状态,该配合精度极高,从而确保摆杆状态切换的流畅度。

可选的,所述笔壳的位于手部虎口处的位置设有缺口,缺口处设有摆动管,摆动管的轴心与笔壳轴心相平行,摆动管与笔壳偏心转动连接且转动轴线平行于笔壳轴心;所述摆动管与笔壳之间设有用于迫使摆动管移动至与笔壳同轴的复位弹簧,上牵引绳的上端绕过所述笔壳内壁所设有的第一导向杆且上牵引绳的上端与笔芯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摆动管的下端设有下牵引绳,下牵引绳的下端绕过所述笔壳内壁所设有的第二导向杆且下牵引绳的下端与笔芯的中部固定连接;当摆动管沿远离笔壳轴心方向摆动时,所述上牵引绳绷紧,所述上牵引绳带动笔芯向下滑移,且所述配重块可与所述包边相配合;当摆动管沿靠近笔壳轴心方向摆动时,所述下牵引绳绷紧,所述下牵引绳带动笔芯向上滑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正常书写时,手部的虎口抵接于摆动管,迫使摆动管相对笔壳偏心转动一定角度,此时,复位弹簧拉伸,上牵引绳绷紧,上牵引绳的上端下移,下牵引绳的下端下移,从而带动笔芯下移,使得笔芯的笔头外露于笔壳,以便于进行书写,并且,当笔芯下移至极限位置时,尾塞随之移动至对应位置,此时,配重块在重力作用下移动至包边处,配重块与包边相配合,以对尾塞进行限位,此时,手部虎口撤去对于摆动管的抵接力,从而保持笔芯的笔头处于外露状态,以便于进行书写。

当笔意外摔落时,在配重环作用下,笔壳偏转至接近竖直状态,并在配重块的重力作用下,且配重块的重力的分力大于配重块与包边之间的摩擦力,使得配重块脱离包边,且摆杆也摆动至处于接近竖直的状态,此时,尾塞无限位,笔芯处于自由滑移状态,复位弹簧释放弹力,复位弹簧迫使摆动管偏移复位,下牵引绳绷紧,下牵引绳的下端上移,上牵引绳的上端上移,从而带动笔芯上移,使得笔芯的笔头缩入笔壳,以避免笔头直接触地,更加安全。并且,尾塞与限位筒的筒底接触,笔壳的震动力通过尾塞的缓冲而施加于笔芯上,以减少笔芯的振动损伤。

可选的,所述配重块设有滚针,滚针与所述包边的内凹弧面滚动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滚动配合,以减少配重块与包边配合的摩擦力,从而提高配合顺畅度。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设置弹性塞体和端头,当笔头先着地时,碰撞冲击力将通过笔芯传递至端头处,端头的缓冲效果将减少笔头的损伤。同时,在书写过程中,端头的缓冲效果能够减缓书写时反作用力,以减少手指疲劳和笔头磨损;

2.通过设置重力控制限位结构,以根据笔的使用状态不同,以对尾塞进行限位或者解除限位,从而兼顾笔芯的正常书写使用,以及笔落地过程中的笔芯的回退规避和缓冲,进一步减少笔芯的损伤;

3.通过利用自攻螺纹牙和笔芯端口的配合,利用端盖的扭矩和轴向作用力的传递,以进一步迫使弹性塞体嵌入笔芯内部,并确保摆杆处于最终定位的状态,也同步完成对弹性塞体和笔芯之间相对的位置的最终确定,即实现了高精度的笔芯和尾塞的装配,从而确保不同长短粗细的笔芯均能保持正常书写的位置状态;

4.通过设置摆动管,以控制笔芯的伸缩,以满足正常书写和意外时的笔芯缩入,更加安全便捷。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尾塞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的笔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实施例2的笔处于竖直状态的剖视图。

图4是实施例2的尾塞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2的笔处于倾斜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实施例3的笔处于竖直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实施例4的尾塞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5的用于体现配重块与包边配合关系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实施例5的用于体现摆动管处于偏心状态且笔芯笔头外露的局部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5的用于体现摆动管处于偏心状态且上牵引绳带动笔芯下移的局部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5的用于体现摆动管处于偏心状态且下牵引绳放松并允许带动笔芯下移的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尾塞;2、笔芯;3、笔壳;5、端盖;6、重力控制限位结构;11、弹性塞体;12、端头;121、缓冲槽;13、通气孔;14、缓冲凸起;15、包边;151、卡爪;152、内凹弧面;16、弹性筒;161、摩擦翻边;17、自攻螺纹牙;18、限位板;21、圆环;211、通槽;31、竖板;32、配重环;33、滑套;34、上管;35、下管;36、摆动管;361、转动套;51、限位筒;52、推杆;61、摆杆;62、配重块;621、外凸弧面;63、滚针;71、复位弹簧;72、上耳板;73、第一导向杆;74、上牵引绳;75、下耳板;76、第二导向杆;77、下牵引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11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1公开一种用于内置笔芯的尾塞。

参照图1,用于内置笔芯的尾塞1包括弹性塞体11,弹性塞体11呈正棱台状,本实施例中,弹性塞体11呈正六棱台状,弹性塞体11可以为热塑性弹性塑料、橡胶或硅胶等弹性材料,同时,材料硬度可为邵氏10度-100度。

并且,弹性塞体11的侧棱处设有圆角,以便于弹性塞体11的小端塞入笔芯2的端口内。

弹性塞体11的轴心处贯穿开设有通气孔13,通气孔13内一体成型有多个环形凸起,以便于平衡笔芯2内腔的内外气压,便于出墨,并且,安装完毕后,弹性塞体11的侧面与笔芯2端口之间形成有细微的通气间隙,该通气间隙可和通气孔13相组合,以便于出墨。

弹性塞体11的大端一体成型有圆形的端头12,端头12的尺寸大于弹性塞体11的尺寸,并且根据尾塞的不同硬度,端头12的厚度可设置为0.5mm-5mm之间。

端头12的端面可以为整个平面,本实施例中,端头12的端面设置有缓冲槽121,缓冲槽121为多个,缓冲槽121沿端头12径向延伸,各缓冲槽121沿端头12圆周均匀排布设置;缓冲槽121的形状可以为矩形、齿形等。

实施例1还公开一种笔,如图2所示,其包括笔芯2、笔壳3和尾塞1,笔芯2安装于笔壳3内,弹性塞体11弹性嵌设于笔芯2的端口处,端头12的一端面抵接于笔芯2的端面上,端头12的另一端面则抵接于笔壳3的尾部,从而保持笔芯2的位置稳定。

当笔意外跌落时,如果笔头先着地时,碰撞冲击力将通过笔芯2传递至端头12处,端头12具有一定的弹性,从而能够提高缓冲效果,以减少笔头的损伤。同时,在书写过程中,尾塞1的缓冲效果能够减缓书写时反作用力,以减少手指疲劳和笔头磨损。

实施例2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3所示,笔芯2与笔壳3沿笔壳3轴线滑移止旋连接,具体为,笔壳3的内壁同轴固定有滑套33,滑套33套设于笔芯2的外侧,笔芯2可相对滑套33进行滑移,并且,笔壳3的头端固定有竖板31,竖板31位于笔壳3的纵截面,笔芯2的前端固定有圆环21,圆环21的边缘处开设有通槽211,竖板31与通槽211相配合,以阻止笔芯2相对笔壳3的转动。

笔壳3的握持位置固定有配重环32,配重环32的横截面呈梯形,当笔从空中落下时,在配重环32的重力作用下,将调整笔壳3的姿态,使其接近竖直的状态。

如图3所示,笔壳3的尾端可拆卸连接有端盖5,具体为,端盖5的横截面呈正九边形状,端盖5与笔壳3的尾端螺纹连接,即可以调整端盖5与笔壳3之间的轴向位置,并且,端盖5的内端面固定有限位筒51,限位筒51与端盖5同轴设置,限位筒51的内径大于端头12的外径,限位筒51用于供笔芯2的尾端滑移伸入,即供尾塞1滑移伸入。

如图4所示,端头12的外边缘处包裹有钢制包边15,包边15设有环形的倒角,并且,包边15的边缘处折弯成型有卡爪151,卡爪151嵌入缓冲槽121内,包边15挤压端头12,从而完成包边15与端头12之间的固定连接,并且,端头12的远离笔芯2的端面一体成型有缓冲凸起14,缓冲凸起14为环状。

如图3、图5所示,端盖5设有重力控制限位结构6,具体为,重力控制限位结构6包括九根绕尾塞1轴心圆周均匀排布的摆杆61,摆杆61为塑料材质,摆杆61的一端与端盖5内周壁铰接连接,摆杆61的另一端固定有配重块62,配重块62的端面设为外凸弧面621且外凸弧面621的曲率中心位于摆杆61的铰接轴线上。

如图4、图5所示,包边15的倒角面上设有多个内凹弧面152,各内凹弧面152与各配重块62的外凸弧面621一一对应设置,并且包边15的内凹弧面152和配重块62的外凸弧面621均抛光加工,内凹弧面152的曲率中心位于摆杆61的铰接轴线上,内凹弧面152与外凸弧面621相配合。

当笔壳3处于被使用者握持并进行书写的状态时,此时笔壳3大幅度倾斜,此时,笔壳3的轴线与竖向线之间的夹角为30-90度,在重力作用下,配重块62带动摆杆61摆动,配重块62摆动至包边15处,配重块62的外凸弧面621与包边15的内凹弧面152相贴合,且摆杆61的中部抵接于限位筒51的筒口外边缘处,即限位筒51的筒口限制摆杆61继续摆动,此时,摆杆61限制笔芯2的滑移,以确保笔芯2的笔头稳定处于外露笔壳3的状态,以确保笔芯2的正常书写使用,并且,书写过程中,书写冲击力将通过笔芯2施加于尾塞1上,而尾塞1具有一定的弹性缓冲效果,从而提高书写体验。

当笔意外跌落,且笔头位置相比笔尾位于下方位置时,在配重环32的重力作用下,笔壳3将迅速调整呈接近竖直的姿态,即笔壳3的轴线与竖向线之间的夹角为0-30度,在配重块62的重力作用下,摆杆61摆动至处于接近竖直的状态,摆杆61脱离包边15,尾塞1无限位,笔芯2处于自由滑移状态,此时当笔头触地时,笔芯2收到冲击力则马上缩入笔壳3内部,由笔壳3的头部继续触地,此时笔芯2回退的过程中,尾塞1伸入限位筒51内,尾塞1上的缓冲凸起14抵接于限位筒51的筒底,利用缓冲凸起14的缓冲效果,以进一步缓冲笔芯2的位移作用力,从而减少笔芯2的进一步损伤。

实施例3

实施例3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6所示,端头12的端面沿朝向端盖5方向延伸成型有弹性筒16,弹性筒16与端头12同轴设置,弹性筒16的筒口向外翻折成型有摩擦翻边161,摩擦翻边161抵接于限位筒51的筒口内壁上。

并且,端盖5沿自身轴向滑移连接有推杆52。

笔芯2处于可自由滑移状态,并当笔头触地时,在冲击力作用下,尾塞1将缩入限位筒51内,摩擦翻边161与限位筒51内壁相对运动,摩擦生热以消耗掉笔芯2的冲击动能,从而减少笔芯2受损。

并且,尾塞1位移至限位筒51内部后,通过弹性筒16与限位筒51的筒底的抵接,以及通过摩擦翻边161与限位筒51内壁的嵌接,能够限制笔芯2的位置,以阻止笔芯2因冲击力的反弹位移。

需要进行书写时,可以利用推杆52,以将尾塞1推离限位筒51,使得笔头外露,以确保后续的正常书写。

实施例4

实施例4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7所示,相邻两个内凹弧面152之间设有限位板18,限位板18限制配重块62沿尾塞1周向脱离端头12,由于限位板18的周向限位,在端盖5在旋动的过程中,端盖5的扭矩通过摆杆61传递至尾塞1处,以迫使尾塞1相对笔芯2转动。

弹性塞体11的外周面一体成型有自攻螺纹牙17。

本实施例主要针对不同长短粗细的笔芯2的定位安装,以确保笔芯2处于准确的安装位置,尾塞1与笔芯2处于准确安装位置,摆杆61与摆杆61处于准确的安装位置,具体分析如下:

先将弹性塞体11初步塞入笔芯2的端口内,将笔芯2放入笔壳3内,笔芯2的笔头处于外露状态,然后将端盖5扣合,以初步旋紧,此时倾斜笔壳3,并持续保持笔壳3的倾斜状态,使得摆杆61上的配重块62的外凸弧面621与包边15的内凹弧面152先接触,然后缓慢旋进端盖5(端盖5旋进方向为朝向笔头方向移动),端盖5的扭矩通过摆杆61传递至尾塞1处,并且在笔壳3倾斜状态不变的前提下,随着端盖5的旋动,各摆杆61依次向下摆动并与包边15进行配合,此时,弹性塞体11转动,利用自攻螺纹牙17和笔芯2端口的配合,弹性塞体11将逐步嵌入笔芯2内部,在该过程中,旋进的端盖5沿笔壳3轴向沿朝向笔头方向移动,端盖5的轴向移动作用力也将施加于弹性塞体11上,进一步迫使弹性塞体11嵌入笔芯2内部,以使得弹性塞体11根据不同粗细的笔芯2进行稳定的嵌入配合。

端盖5旋进的过程中,端盖5旋进速度和旋紧距离保持恒定,而弹性塞体11由于嵌入深度越大,其弹性形变阻力增大,因此弹性塞体11的旋进距离逐渐变小,因此端盖5和弹性塞体11形成行程差,因此摆杆61则相对弹性塞体11逐渐摆动至其中部抵接于限位筒51的筒口的状态,而该状态则是摆杆61与包边15相配合时的最终状态,如此一来,也同步完成对弹性塞体11和笔芯2之间相对的位置的最终确定,同时端盖5与笔芯2之间的相对位置也最终确定,即不同长短的笔芯2也能够稳定安装在笔壳3中,从而实现了笔芯2的高精度安装,进而确保不同长短粗细的笔芯2均能保持正常书写的位置状态。

其次,该装配过程中,利用摆杆61的配重块62与包边15的配合作为扭矩的传递,因此装配完毕之后,摆杆61的配重块62与包边15的配合处于稳定的最终状态,因此,在后续摆杆61受重力摆动的过程中,其上的配重块62的外凸弧面621能够准确移动至与包边15的内凹弧面152进行高精度配合,从而确保限位精度。

实施例5

实施例5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8所示,配重块62设有滚针63,滚针63为椭圆柱体,滚针63的滚动面的曲率半径小于外凸弧面621的曲率半径;滚针63用于与包边15的内凹弧面152滚动配合。

如图9所示,笔壳3的位于手部虎口处的位置设有缺口,缺口将笔壳3分隔为上管34和下管35,上管34和下管35之间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图中未示出),连接杆平行于笔壳3的轴心,同时,缺口处设有摆动管36,摆动管36的轴心与笔壳3轴心相平行,摆动管36的侧壁固定有转动套361,转动套361套设于连接杆上,使得摆动管36与笔壳3偏心转动连接。

如图10、图11所示,摆动管36与笔壳3之间固定有复位弹簧71,具体为,复位弹簧71有两根,其中一根复位弹簧71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上管34的下部和摆动管36的上部固定连接,另一根复位弹簧71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摆动管36的下部和下管35的上部固定连接,复位弹簧71的弹力能够迫使摆动管36移动至与笔壳3同轴。

笔芯2的位于上管34内部的部位固定有上耳板72,笔芯2的位于下管35内部的部位固定有下耳板75,上管34的下部固定有第一导向杆73,第一导向杆73沿上管34径向设置,第一导向杆73与上耳板72位于同一纵截面内,下管35的上部固定有第二导向杆76,第二导向杆76与第一导向杆73错位设置,第二导向杆76沿下管35径向设置,第二导向杆76和下耳板75位于同一纵截面内。

摆动管36的上端固定有上牵引绳74,上牵引绳74的上端绕过第一导向杆73并与上耳板72固定连接,摆动管36的下端固定有下牵引绳77,下牵引绳77的下端绕过第二导向杆76并与下耳板75固定连接。

在正常书写时,手部的虎口抵接于摆动管36(具体为食指的第三关节附近部位抵接于摆动管36),以迫使摆动管36相对笔壳3偏心转动一定角度(摆动管36的摆动方向朝向第二导向杆76的一侧,同时也是远离第一导向杆73的一侧),此时,复位弹簧71拉伸,上牵引绳74的下端受到摆动管36的牵引绷紧,上牵引绳74的上端下移,同时,下牵引绳77的上端受到摆动管36的牵引而放松,允许下牵引绳77的下端下移,从而带动笔芯2下移,使得笔芯2的笔头外露于笔壳3,以便于进行书写,并且,当笔芯2下移至最低点时,尾塞1也随之移动至对应位置,此时,配重块62在重力作用下移动至包边15处,配重块62与包边15相配合,以对尾塞1进行限位,从而对笔芯2进行限位,此时,手部虎口撤去对于摆动管36的抵接力,无需持续施加抵紧力,从而保持笔芯2的笔头处于外露状态,以便于进行书写。

当笔意外摔落时,在配重环32作用下,笔壳3偏转至接近竖直状态,并在配重块62的重力作用下,且配重块62的重力的分力大于配重块62与包边15之间的摩擦力,使得配重块62脱离包边15,且摆杆61也摆动至处于接近竖直的状态,此时,笔芯2处于自由滑移状态,然后复位弹簧71释放弹力,复位弹簧71迫使摆动管36偏移复位(摆动管36的摆动方向朝向第一导向杆73的一侧,同时也是远离第二导向杆76的一侧),下牵引绳77的上端受到摆动管36牵引绷紧,下牵引绳77的下端上移,上牵引绳74的下端受到摆动管36的牵引而放松,允许上牵引绳74的上端上移,从而带动笔芯2上移,使得笔芯2的笔头缩入笔壳3,以避免笔头直接触地,更加安全。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中性笔尾塞油、其制备方法及应用该尾塞油的中性笔
  • 一种伞尾塞及具有该伞尾塞的太阳伞
技术分类

06120116499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