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冷却系统和冷却塔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9:31


冷却系统和冷却塔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冷却塔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冷却系统和冷却塔。

背景技术

冷却塔是用水作为循环冷却剂,从一系统中吸收热量排放至大气中,以降低水温的装置,冷却塔利用水与空气流动接触后进行冷热交换产生蒸汽,蒸汽挥发带走热量达到蒸发散热、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等原理来散去工业上或制冷空调中产生的余热来降低水温,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喷淋装置是冷却塔中的关键部件,其主要作用是将水均匀地分布到冷却塔内填料上,增大水气接触界面,使一部分水汽化,带走热量,起到降低水温的作用。冷却塔在工作时,冷却水通过喷淋装置洒在冷却塔的填料上,冷却水附着填料表面成水膜状流动,增大了水气接触界面,同时冷却塔内通过风机等装置驱动空气流动,空气在塔内与冷却水流逆向流动进行热交换,使一部分水汽化,带走热量,起到降低水温的作用。

冷却塔的节水性能是评估冷却塔效率的重要指标,而漂水率则是衡量冷却塔耗水量多少的关键参数,漂水率较高意味着冷却塔的飘水损失较大,而空气在与冷却水接触的过程中,流动的空气会带走大量的冷却水,进而导致冷却塔的漂水率增高,冷却塔的补水率上升,影响冷却塔的节水效果。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冷却塔的漂水率增高的问题,提供一种冷却系统和冷却塔。

一种冷却系统,包括:

喷淋管及散热装置,喷淋管具有朝向散热装置喷水的喷淋口;

送风装置,沿第一方向送风,且所述送风气流依次经过所述散热装置及所述喷淋管;

以及挡水件,活动安装于所述喷淋管;

其中,在所述挡水件在活动的过程中,所述挡水件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平面内的投影面积增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水件绕一摆动轴线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喷淋管上,所述摆动轴线与第一方向相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水件被配置为能够在所述送风气流的作用下,绕所述摆动轴线摆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弹性连接于所述挡水件和所述喷淋管,当所述挡水件沿第一周向摆动时,所述挡水件在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平面内的投影面积增大,并带动所述弹性件形变并积蓄用于驱动所述挡水件沿第二周向摆动的弹性恢复力,所述第二周向与所述第一周向方向相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安装在所述喷淋管的周向侧壁上,另一端与所述挡水件相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喷淋管设置有喷淋口,所述挡水件包括两个,两个所述挡水件沿第二方向间隔布设于所述喷淋管,且分别位于所述喷淋口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喷淋管的轴线方向两两相交且不共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挡水件具有活动端和与所述活动端相对的开口端,两个所述挡水件的所述活动端沿第二方向间隔布设于所述喷淋管,且每一所述挡水件的所述活动端均绕一摆动轴线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喷淋管上,两个所述摆动轴线平行且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其中,两个所述挡水件在绕各自的所述活动端转动的过程中,两个所述挡水件的所述开口端彼此合拢或打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弹性件,每一所述挡水件的所述活动端均通过所述弹性件与所述喷淋管连接,当两个所述挡水件的所述开口端彼此打开时,每一所述挡水件带动对应的所述弹性件形变,并积蓄用于驱动两个所述挡水件合拢的弹性恢复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水件与所述气流相接触的一侧开设有挡水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水件包括固定部和两个挡水部,所述固定部活动安装于所述喷淋管上,两个所述挡水部的一端均固定安装于所述固定部上,另一端朝向远离所述固定部的方向纵长延伸,两个所述挡水部之间形成有所述挡水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水槽的横截面呈“V”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喷淋管包括喷淋管本体以及流道件,所述喷淋管本体开设有进水口和喷淋口,所述流道件安装于所述喷淋管本体内,并将所述喷淋管分割形成相互平行且连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进水口相连通,所述喷淋口与所述第二流道相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流道件上开设有连通口,所述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且在所述第一流道的延伸方向上,所述连通口宽度尺寸沿远离进水口的方向逐渐增加。

一种冷却塔,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系统。

上述冷却系统,当送风装置产生的气流沿第一方向X运动,并在经过喷淋管时,气流携带的冷却水会经过挡水件,并被挡水件所阻挡,将气流中的冷却水留在冷却系统内,防止冷却水随着气流离开冷却系统,从而降低冷却系统漂水率,提高冷却系统的节水效果。

而若需要提高冷却水的蒸发吸热效率,在加强送风装置产生气流的同时,移动挡水件,使得挡水件在第一方向X相交的平面的投影面积增大,由于第一方向X是经过挡水件的气流方向,因此增加挡水件在第一方向X相交平面的投影面积,便可以增加挡水件与气流的接触面积,挡水件便可以拦截更多的冷却水,即使送风装置增强了气流,也可以通过调整挡水件来避免冷却系统漂水率升高,保证冷却系统的节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喷淋管和挡水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实施例中喷淋管和挡水件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为图1实施例中喷淋管和挡水件在气流较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实施例中喷淋管和挡水件在气流较大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另一些实施例中喷淋管和挡水件在气流较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实施例中喷淋管和挡水件在气流较大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实施例中喷淋管的截面示意图。

图9为图1实施例中喷淋管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喷淋管10;喷淋口11;喷淋管本体12;流道件13;第一流道14;第二流道15;连通口16;进水口17;

挡水件20;活动端21;开口端22;挡水槽23;固定部24;挡水部25;

弹性件30;

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轴线方向Z。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地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若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若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若存在,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图2和图3,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冷却系统,冷却系统包括喷淋管10、换热装置以及送风装置,喷淋管10具有朝向散热装置喷水的喷淋口11,冷却水经过喷淋管10的喷淋口11喷洒到换热装置的表面,换热装置内循环有载冷剂,载冷剂在经过换热装置时,载冷剂与换热装置外部的冷却水以及空气进行热交换,达到对载冷剂降温的效果。

其中,喷淋管10喷淋冷却水在换热装置的表面时,冷却水会在换热装置的表面形成均匀的水膜,从而提高冷却水与载冷剂的换热效果。送风装置用于沿第一方向送风,送风气流依次经过散热装置和喷淋管,当气流在经过换热装置表面时,气流会与散热装置表面的冷却水换热,使得换热装置表面的冷却水由液态转换为气态,从而通过冷却水的蒸发带走换热装置内载冷机的大量热量。

而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送风装置产生的气流越快,冷却水的蒸发吸热效率越高,但是送风装置产生的气流速度越快,则将换热装置表面未蒸发的冷却水越容易被气流带走,从而造成冷却系统的漂水率升高,冷却系统的补水率上升,影响冷却系统的节水效果。

为此,冷却系统还包括挡水件20,挡水件20活动安装于喷淋管10上,且所述挡水件20在活动的过程中,挡水件20在第一方向X相交的平面内的投影面积增大。如此,当送风装置产生的气流沿第一方向X运动,并在经过喷淋管10时,气流携带的冷却水会经过挡水件20,并被挡水件20所阻挡,将气流中的冷却水留在冷却系统内,防止冷却水随着气流离开冷却系统,从而降低冷却系统漂水率,提高冷却系统的节水效果。

具体到图1的实施例中,第一方向X为从下往上的方向,第一方向X与喷淋管10的轴线方向Z垂直。

而若需要提高冷却水的蒸发吸热效率,在加强送风装置产生气流的同时,移动挡水件20,使得挡水件20在第一方向X相交的平面的投影面积增大,由于第一方向X是经过挡水件20的气流方向,因此增加挡水件20在第一方向X相交平面的投影面积,便可以增加挡水件20与气流的接触面积,挡水件20便可以拦截更多的冷却水,即使送风装置增强了气流,也可以通过调整挡水件20来避免冷却系统漂水率升高,保证冷却系统的节水效果。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挡水件20绕一摆动轴线可转动地安装在喷淋管10上,且该摆动轴线与第一方向X相交,如此挡水件20在转动的过程中,挡水件20在第一方向X相交的平面的投影的形状便会改变,从而改变挡水件20在第一方向X相交平面的投影面积,达到改变挡水件20与气流接触面积的效果。

具体地,参阅图4和图5,挡水件20绕一摆动轴线可转动地安装在喷淋管10上,且该摆动轴线与喷淋管10的轴线方向Z平行,当挡水件20转动至挡水件20的表面与第一方向X平行时,挡水件20在第一方向X相交平面的投影的面积最小,挡水件20与气流接触的面积最小,挡水效果最差。而当挡水件20转动至挡水件20的表面与第一方向X垂直时,挡水件20在第一方向X相交平面的投影的面积最大,挡水件20与气流接触的面积最大,挡水效果最好。

如此,当送风装置产生的气流增大时,需要控制冷却系统的漂水率时,可以控制挡水件20转动,使挡水件20从表面与第一方向X平行的状态,转动至挡水件20表面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状态,从而增大挡水件20与气流接触的面积,提高挡水件20的挡水效果,避免冷却系统的漂水率增加。

在其他实施例中,挡水件20绕一摆动轴线可转动地安装在喷淋管10上,且该摆动轴线与喷淋管10的轴线方向Z和第一方向X均相交,即该摆动轴线沿第二方向Y纵长,此时当挡水件20转动至挡水件20的表面与第一方向X平行时,挡水件20在第一方向X相交平面的投影的面积最小,当挡水件20转动至挡水件20的表面与第一方向X相交时,挡水件20在第一方向X相交平面的投影的面积最大。

需要说明的是,挡水件20的运动除了可以采用转动的方式来改变挡水件20在第一方向X相交平面的投影面积大小,也可以采用将挡水件20可伸缩的安装在喷淋管10上的方式,当通过将挡水件20伸出和缩回,来改变挡水件20与气流接触面积的大小。进一步地,可以通过人工驱动挡水件20活动,也可以采用电控的方式,通过电机等装置来驱动挡水件20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挡水件20被配置为能够在送风气流的作用下,绕摆动轴线摆动,即挡水件20能够被送风气流所驱动,使得挡水件20能够绕摆动轴线摆动,以增大挡水件20在第一方向相交的平面内的投影面积。

可以理解的时,当送风装置的产生气流时,送风气流会推动挡水件20绕摆动轴线摆动,并使得挡水件20与送风气流的接触面积增加,即挡水件20在与第一方向相交的平面内的投影面积增加,直至挡水件20受到气流的推力与挡水件20受到的其他外力(如重力,或者下述的弹性件提供的弹性力)相等,挡水件20保持不动。

而当需要提高冷却水的蒸发吸热效率,加强送风装置产生气流后,送风气流的流速增加,挡水件20受到的气流的推力增加,挡水件20便会继续摆动,使得挡水件20与送风气流的接触面积增加,即挡水件20在与第一方向X相交的平面内的投影面积继续增加,直至挡水件20受到气流的推力与挡水件20受到的其他外力重新保持一致,挡水件20重新保持不动。

繁殖,当气流的流速减小时,挡水件20受到的外力大于气流的推力,挡水件在外力的作用下会反向摆动,使得挡水件20与送风气流的接触面积减少,即挡水件在与第一方向X相交的平面内的投影面积减小,直至挡水件20受到气流的推力与挡水件20受到的其他外力重新保持一致,挡水件20重新保持不动。

当气流的流速增加时,挡水件20会自动增加与送风气流的接触面积,以便可以拦截更多的冷却水,避免冷却系统漂水率升高。而当气流的流速降低时,挡水件20便会自动减小与送风气流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气流在循环过程中受到的阻力,进而减少送风装置的功耗,降低生产成本。如此,挡水件20能够随气流的大小,自适应调节与气流的接触面积,在避免冷却系统漂水率升高的同时,减少送风装置的功耗,降低生产成本。

为便于描述,将挡水件20从表面与第一方向X平行的状态,转动至挡水件20表面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状态,挡水件20的转动方向定义为第一周向,即当转水件沿第一周向摆动时,挡水件20在第一方向X的投影面积增加。进一步地,将挡水件20从表面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状态,转动至挡水件20表面与第一方向X平行的状态,挡水件20的转动方向定义为第二周向,即当转水件沿第二周向摆动时,挡水件20在第一方向X的投影面积减少,第二周向与第一周向的方向相反。

具体到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4和图5,冷却系统还包括弹性件30,弹性件30弹性连接于挡水件20和喷淋管10,当挡水件20在气流的推力作用下沿第一周向摆动时,挡水件20在第一方向X相交的平面内的投影面积增大,挡水件20会压缩或者拉伸弹性件30,从而通过挡水件20带动弹性件30形变并积蓄用于驱动挡水件沿第二周向摆动的弹性恢复力,当挡水件20受到气流的推力减小后,挡水件20便会在弹性件30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朝向第二周向运动,以使得挡水件20在第一方向X相交的平面内的投影面积减小。

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当送风装置产生的气流增大时,挡水件20受到来自气流的推力,气流推动挡水件20沿第一周向运动,从而增大挡水件20与气流的接触面积,达到减小冷却系统漂水率的效果。其中,挡水件20受到气流的推力转动后,挡水件20会持续转动,直至气流作用在挡水件20上的推力与弹性件30产生的弹性恢复力相等,挡水件20便会停止转动,并保持在当前位置。

而当送风装置产生的气流减小时,挡水件20受到来自气流的推力小于弹性件30产生的弹性恢复力,挡水件20在弹性件30的作用下便会沿第二周向运动,挡水件20与气流的接触面积减小,从而减少气流运动阻力,节省送风装置的能耗。其中,挡水件20在弹性件30的作用下会持续转动,直至气流作用在挡水件20上的推力与弹性件30产生的弹性恢复力相等,挡水件20便会停止转动,并保持在当前位置。

如此,当送风装置产生的气流增大或者减少,挡水件20与气流的接触面积也会随气流的增大或减少,并在此过程中,无需人为操纵挡水件20,实现了挡水件20根据气流大小自动调节,来避免冷却系统因气流过大导致的漂水严重的同时,减少送风装置的功耗,降低生产成本。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挡水件20与气流的接触面积,挡水件20包括两个,两个挡水件20沿第二方向Y间隔布设于喷淋管10,喷淋管10的轴线方向Z、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两两相交且不共面。其中,为了避免挡水件20影响喷淋管10的正常喷淋,两个挡水件20分别位于喷淋口11相对的两侧,喷淋口11可以正常从两个挡水件20之间的间隙将冷却水喷洒至换热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挡水件20具有活动端21和与活动端21相对的开口端22,两个挡水件20的活动端21沿第二方向Y间隔布设于喷淋管10,且每一挡水件20的活动端21均绕一摆动轴线可转动地安装于喷淋管10上,两个摆动轴线平行且与第一方向X相交。

其中,两个挡水件20在绕各自的活动端21转动的过程中,两个挡水件20的开口端22彼此合拢或打开。当两个挡水件20的开口端22相互合拢时,两个挡水件20的表面均逐渐与第一方向X平行,使得两个挡水件20与气流的接触面积减小,而当两个挡水件20的开口端22相互合拢时,两个挡水件20的表面均逐渐与第一方向X垂直,使得两个挡水件20与气流的接触面积增加。

具体到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每个挡水件20的自动调节,弹性件30也包括两个,每一挡水件20的活动端21均通过弹性件30与喷淋管10连接,并且当两个挡水件20的开口端22彼此打开时,每一挡水件20带动对应的弹性件30,并积蓄用于驱动两个挡水件20合拢的弹性恢复力。

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当送风装置产生的气流增大时,两个挡水件20受到来自气流的推力,气流推动两个挡水件20的开口端22逐渐打开,两个挡水件20与气流的接触面积增加,两个弹性件30逐渐被拉伸或者压缩,直至各个挡水件20受到气流的推力和各自弹性件30的弹性恢复力相等。

而当送风装置产生的气流减小时,两个挡水件20在各自弹性件30的作用下,两个挡水件20的开口端22逐渐合拢,两个挡水件20与气流的接触面积逐渐减小,直至各个挡水件20受到气流的推力和各自弹性件30的弹性恢复力相等。

如此,当送风装置产生的气流增大或者减少,两个挡水件20会自行打开或者合拢,以使得两个挡水件20与气流的接触面积也会随气流的增大或减少,并在此过程中,无需人为操纵挡水件20,实现了挡水件20根据气流大小自动调节,来避免冷却系统因气流过大导致的漂水严重的同时,减少送风装置的功耗,降低生产成本。

具体到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30为弹簧,弹簧的一端安装在喷淋管周向侧壁上,另一端与挡水件20相连,挡水件20便可以通过弹簧绕喷淋管10的轴线进行摆动,进而使得挡水件20改变与气流的接触面积。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弹性件30对挡水件20的支撑效果,弹性件30可以包括多个弹簧,多个弹簧沿喷淋管10的轴线方向Z依次布设,以通过多个弹簧共同支撑挡水件20。

而在图4的实施例中,两个挡水件20和两个弹性件30沿喷淋管10的轴线对称设置,以使得两个挡水件20能够彼此合拢或打开,而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两个挡水件20和两个弹性件30只间隔布设,但不对称设置,及两个弹性件30的弹性方向相同,在实施例中,两个挡水件20一同朝同一个方向转动也可以增大与气流的接触面积。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挡水件20拦截气流中的冷却水之后,冷却水在气流的作用下会沿着挡水件20表面运动,从而使得冷却水在气流的作用下离开挡水件20,导致挡水件20拦截的冷却水减少,冷却系统的漂水率上升。

为此,参阅图6和图7,挡水件20与气流接触的一侧开设有挡水槽23,当冷却水被挡水件20拦截之后,会堆积在挡水槽23内,即使在气流的作用下,冷却水难以离开挡水件20,保证了挡水件20的挡水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挡水件20包括固定部24和两个挡水部25,固定部24活动安装于喷淋管10上,两个挡水部25的一端均固定安装于固定部24上,另一端朝向远离固定部24的方向纵长延伸,两个挡水部25之间形成有挡水槽23。

进一步地,固定部24上设置有上述活动端21和开口端22,两个挡水部25呈“V”型安装在固定部24上,以使得挡水槽23的横截面呈“V”型,而将两个挡水部25呈“V”型设置,可以使得挡水槽20的开口面积更大,进而使得两个挡水部25能够覆盖更大面积的气流,从而接收更多气流中的冷却水。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8和图9,为了提高喷淋管10对散热装置喷洒冷却水的均匀性,使得散热装置的表面能够形成均匀的水膜,喷淋管10包括喷淋管本体12以及流道件13,喷淋管本体12开设有进水口17和喷淋口11,流道件13安装于喷淋管本体12内,并将喷淋管10分割形成相互平行且连通的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第一流道14与进水口17相连通,喷淋口11与第二流道15相连通。

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若冷却水直接从进水口17进入到喷淋口11,会导致喷淋口11靠近进水口17处冷却水的喷淋量大,远离进水口17的喷淋量小,而在上述喷淋管10中,冷却水从进水口17进入到喷淋管本体12后,不会直接进入到喷淋口11内,而是先进入到第一流道14内,冷却水在第一流道14内进行第一次分流,分流后的冷却水再进入到第二流道15,并在第二流道15内进行二次分流,分流后的冷却水能够均匀从喷洒口内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地提高喷淋管10对散热装置喷洒冷却水的均匀性,流道件13上开设有连通口16,连通口16用于连通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且在第一流道14的延伸方向上,连通口16的宽度尺寸沿远离进水口17的方向逐渐增加,如图7所示。

当冷却水在进入到第一流道14之后,在靠近进水口17的位置,虽然冷却水在该处的水压大,但是受连通口16尺寸较小。而冷却水在第一流道14流动一段时间,冷却水流动至远离进水口17的位置,连通口16的尺寸在该处较大,但是冷却水的水压较小。如此,冷却水在连通口16各处的流量会处于一个较为均匀的状态,从而使得第二流道15内各处冷却水的压力处于一个较为均匀的状态,最后使得从喷淋口11各处流出的冷却水也处于更加均匀的状态,提高了喷淋管10对散热装置喷洒冷却水的均匀性。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冷却塔,冷却塔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中的冷却系统,并通过上述的冷却系统,当送风装置产生的气流沿第一方向X运动,并在经过喷淋管10时,气流携带的冷却水会经过挡水件20,并被挡水件20所阻挡,将气流中的冷却水留在冷却系统内,防止冷却水随着气流离开冷却系统,从而降低冷却塔的漂水率,提高冷却塔的节水效果。

而若需要提高冷却水的蒸发吸热效率,在加强送风装置产生气流的同时,移动挡水件20,使得挡水件20在第一方向X相交的平面的投影面积增大,由于气流是沿第一方向X经过挡水件20,因此增加挡水件20在第一方向X相交平面的投影面积,便可以增加挡水件20与气流的接触面积便会增大,挡水件20便可以拦截更多的冷却水,即使送风装置增强了气流,也可以通过调整挡水件20来避免冷却塔漂水率升高,保证冷却塔的节水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分类

0612011652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