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设备壳体及终端设备

文献发布时间:2024-05-24 17:48:49


一种设备壳体及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设备壳体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电视机顶盒、分体终端盒等终端设备为了功能需要和用户使用便捷,通常在前后端均需要设置功能器件。其中,终端设备前后端用于对接功能器件的连接端口均需穿过或半穿过终端外壳,如音频口、视频图形阵列(英文:Video Graphics Array,缩写为VGA)、串并口等等。

当终端设备前后端均设置有用于对接功能器件的连接端口时,设备终端的拆装存在较大难度。传统技术中,可以通过增加印刷电路板(英文:Printed Circuit Board,缩写为PCB)或拆解机壳的方式,改变终端设备的结构,方便终端设备拆装。但是,这些传统的方案存在结构不稳定、成本高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设备壳体及终端设备,用于满足具有前后端连接端口的终端设备的简便拆装要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设备壳体,包括壳体结构;所述壳体结构包括顶壳、底壳以及侧壳,其中:

所述侧壳围绕连接于所述顶壳的边缘,所述底壳扣合于所述侧壳远离所述顶壳的一侧;

所述侧壳具有两个接口区域,所述接口区域用于配合终端设备的连接端口伸出;至少其中一个所述接口区域设置有弹性变形部。

对于具有两组连接端口的终端设备,在将终端设备的功能组件安装到本申请所提供的设备壳体中时,两组连接端口可以自接口区域伸出,至少其中一个接口区域设置弹性变形部可以为功能组件的安装提供一定的组装空间。以其中一个接口区域设置弹性变形部为例,将功能组件安装到本申请提供的设备壳体中时,可以先将其中一组连接端口安装到对应的接口区域,并通过弹性变形部的变形让位到另一组连接端口与侧壳的干涉空间,即通过弹性变形部的变形使得另一组连接端口能够避让侧壳进入到侧壳内,且该组连接端口能够穿过对应的接口区域伸出到设备壳体外,完成安装。其中,侧壳围绕顶壳形成环形的支撑,能够为设备提供良好的支撑,使得设备具有稳定的结构。而侧壳上弹性变形部的设置,可以利用结构的弹性变形方便具有两组连接端口的设备安装,使得设备拆装方便。侧壳与弹性变形部的结构设置,占用空间小,还能够节省整机的结构空间,有利于实现设备的小型化。

可选地,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厚度小于所述侧壳的厚度,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外表面与所述侧壳的外表面齐平。

可选地,所述弹性变形部的材质为塑胶或硅胶。

可选地,两个所述接口区域相对设置。

可选地,还包括屏蔽结构,所述屏蔽结构沿所述壳体结构的内壁分布。

可选地,所述屏蔽结构包括顶壳屏蔽件、底壳屏蔽件以及侧壳屏蔽件;所述顶壳屏蔽件固定于所述顶壳的内壁,所述底壳屏蔽件固定于所述底壳的内壁,所述侧壳屏蔽件连接于所述顶壳屏蔽件与所述底壳屏蔽件之间,且所述侧壳屏蔽件沿所述侧壳的内壁分布。

可选地,所述侧壳屏蔽件包括第一屏蔽部和第二屏蔽部;所述第一屏蔽部固定于所述顶壳屏蔽件,且所述第一屏蔽部背离所述顶壳屏蔽件的一侧与所述底壳屏蔽件接触连接;所述第一屏蔽部具有缺口,所述缺口用于避让具有所述弹性变形部的所述接口区域;

所述第二屏蔽部与所述缺口的位置对应,且所述第二屏蔽件分别与所述顶壳屏蔽件、所述底壳屏蔽件以及所述第一屏蔽部接触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屏蔽部与所述底壳屏蔽件之间通过多个接触脚接触连接,所述第二屏蔽部与所述顶壳屏蔽件、所述底壳屏蔽件以及所述第一屏蔽部之间通过多个接触脚接触连接。

可选地,每个所述接触脚设置有接触凸点。

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功能组件以及如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任意一种所述的设备壳体;

所述功能组件包括电路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的两组连接端口,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壳体结构内,两组所述连接端口一一对应地自两个所述接口区域伸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壳体的顶壳及侧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壳体的底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4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壳体的屏蔽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b为图4a中Q部的细节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中电路板与侧壳屏蔽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中屏蔽结构与的侧壳屏蔽件的爆炸图;

图8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安装过程示意图;

图8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安装过程示意图;

图8c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安装过程示意图;

图8d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安装过程示意图;

图8e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安装过程示意图;

图8f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安装过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1-顶壳;2-底壳;3-侧壳;31-弹性变形部;4-屏蔽结构;41-顶壳屏蔽件;42-底壳屏蔽件;43-侧壳屏蔽件;431-第一屏蔽部;432-第二屏蔽部;51-第一接触脚;52-第二接触脚;53-第三接触脚;6-螺钉柱;7-螺钉;10-设备壳体;20-功能组件;21-电路板;22-连接端口;23-功能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备壳体10,该设备壳体10可以应用到诸如电视机机顶壳、路由器等终端设备中。该设备壳体10包括壳体结构,壳体结构具体包括顶壳1、底壳2以及侧壳3,顶壳1与底壳2相对设置,侧壳3围绕连接于顶壳1的边缘,底壳2扣合于侧壳3远离顶壳1的一侧,使得顶壳1、底壳2和侧壳3之间围合形成一容纳空间。

在图1中,顶壳1和底壳2呈矩形,侧壳3呈矩形环状,侧壳3围绕设置于顶壳1和底壳2之间。如图2所示,侧壳3与顶壳1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侧壳3垂直于顶壳1,侧壳3与顶壳1之间能够形成一个具有开口的结构,底壳2可以扣合在该结构的开口处。这样的结构,能够保证设备壳体10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能够为设置于容纳空间内的结构提供良好的支撑与防护。应当理解,顶壳1、底壳2以及侧壳3还可以是其他的连接方式或结合方式,例如,侧壳3与顶壳1并不是一体式的结构。

为了结构稳定,如图2所示,顶壳1还设置有垂直于顶壳1的顶柱11,当底壳2安装到侧壳3远离顶壳1的一侧,顶柱11远离顶壳1的一端用于对接底壳2上。具体地,结合图1和图2所示,可以采用螺钉7将底壳2固定到顶壳1上,螺钉7可以螺纹连接到顶柱11上实现固定。

该设备壳体10在应用到具有前后端连接端口的终端设备时,设备壳体10的侧壳3具有两个相对的接口区域A,接口区域A设置有多个通孔k,通孔k用于终端设备的连接端口穿过伸出到设备壳体10外。为了方便终端设备的拆装,至少其中一个接口区域A设置有弹性变形部31,该弹性变形部31受到外力作用可以发生变形,具体可以沿侧壳3的厚度方向发生变形,方便终端设备安装时,侧壳3可以根据连接端口调整以将前后端的连接端口分别对应安装到接口区域A的通孔k。通孔k可以设置在弹性变形部31上。

对于具有两组连接端口的终端设备,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壳体10,可以先将其中一组连接端口安装到对应的接口区域A,并通过弹性变形部31的变形让位到另一组连接端口与侧壳3的干涉空间,即通过弹性变形部31的变形使得另一组连接端口能够避让侧壳3进入到侧壳3内并穿过对应的接口区域A伸出到设备壳体10外,完成安装。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中的“干涉”指的是两个结构之间发生空间位置上的接触,其中一个结构会对另一个结构的动作产生阻挡或影响。此处连接端口与侧壳3“干涉”,指的是在终端设备的装配过程中,侧壳3阻止连接端口进入设备壳体10内部实现装配。

应当理解,侧壳3上的两个接口区域A可以相对设置,也可以相邻设置,都能实现以上技术效果。本申请实施例中,以两个接口区域A相对设置进行示例性说明。此外,可以在其中一个接口区域A设置弹性变形部31,也可以在两个接口区域A均设置弹性变形部31。在实际应用中,只要其中一个接口区域A设置有弹性变形部31即可方便两组连接端口的终端设备安装。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壳体10,侧壳3围绕顶壳1形成环形的支撑,能够为设备提供良好的支撑,使得设备具有稳定的结构。而侧壳3上弹性变形部31的设置,可以利用结构的弹性变形方便具有两组连接端口的设备安装,使得设备拆装方便。侧壳3与弹性变形部31的结构设置,占用空间小,在取得上述技术效果的同时,还能够节省整机的结构空间,有利于实现设备的小型化。从图1也可以看出,该设备壳体10具有较为简洁美观的外表。

此处,两个接口区域A示例性地对称设置,接口区域A仅表示对应的位置关系,并不限定接口区域A的具体结构。通孔k的数量不做限定,形状也不做限定,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设置。

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弹性变形部31的弹性变形效果,可以对弹性变形部31做减薄处理,使得弹性变形部31的厚度小于侧壳3的厚度。为了美观,弹性变形部31的外表面与侧壳3的外表面保持平齐。在侧壳3的内侧,弹性变形部31的朝向容纳空间的一侧相当于与侧壳3的朝向容纳空间的一侧之间形成台阶,弹性变形部31相对于侧壳3呈凹槽状。

其中,弹性变形部31的材质可以为塑胶,也可以为硅胶,还可能是其他具有弹性变形效果的材料。

设备壳体10还包括屏蔽结构4,屏蔽结构4设置于壳体结构内,并沿壳体结构的内壁分布。尽可能地,屏蔽结构4覆盖壳体结构的内壁。屏蔽结构4具体为钣金结构,将该设备壳体10应用到终端设备时,屏蔽结构4可以为终端设备的电器件进行电磁信号屏蔽,保证电器件正常工作。

屏蔽结构4具体包括顶壳屏蔽件41、底壳屏蔽件42以及侧壳屏蔽件43,顶壳屏蔽件41、底壳屏蔽件42以及侧壳屏蔽件43可以拼接围成类似于容纳空间的结构。

如图2所示,顶壳屏蔽件41固定于顶壳1的朝向容纳空间的一侧,也即顶壳1的内壁。如图3所示,底壳屏蔽件42固定于底壳2的朝向容纳空间的一侧,也即底壳2的内壁。结合图2、图3以及图4a,侧壳屏蔽件43包括第一屏蔽部431和第二屏蔽部432,第一屏蔽部431固定于顶壳屏蔽件41。

其中,顶壳屏蔽件41通过烫接工艺固定于顶壳1,底壳屏蔽件42通过烫接工艺固定于底壳2,第一屏蔽部431通过烫接工艺固定于侧壳3。

为了提高接触连续性,第一屏蔽部431与底壳屏蔽件42之间通过多个接触脚接触连接。第二屏蔽部432与顶壳屏蔽件41、底壳屏蔽件42以及第一屏蔽部431之间通过多个接触脚接触连接。

屏蔽结构4的各个部分之间,可以通过多个接触脚连接。在任意两个相邻的部分之间,多个接触脚可以同时设置于其中一个部分上,多个接触脚也可以同时设置在另一个部分,还可以两个屏蔽单元上均设置接触脚。示例性地,第一屏蔽部431与底壳屏蔽件42之间通过多个接触脚接触连接,第二屏蔽部432与顶壳屏蔽件41、底壳屏蔽件42以及第一屏蔽部431之间通过多个接触脚接触连接。如图4a所示,第二屏蔽部432接触第一屏蔽部431的端部设置有第一接触脚51,第二屏蔽部432接触顶壳屏蔽件41的边缘设置有第二接触脚52,底壳屏蔽件42的边缘设置有第三接触脚53。

当底壳屏蔽件42与顶壳屏蔽件41、侧壳屏蔽件43配合组装时,第一接触脚51能够抵接在第一屏蔽部431上实现第二屏蔽部432与第一屏蔽部431之间的接触连接,第二接触脚52能够抵接在顶壳屏蔽件41上实现第二屏蔽部432与顶壳屏蔽件41之间的接触连接,第三接触脚53可以抵接在侧壳屏蔽件43上实现第二屏蔽部432与底壳屏蔽件42之间的接触连接,实现屏蔽结构4各个部分之间良好的接触连接。

应当理解,第一接触脚51、第二接触脚52、第三接触脚53的数量与形状并不做限定。

示例性地参照图4b所示的图4a中的Q部放大图,第三接触脚53的数量为多个,并沿底壳屏蔽件42的边缘排布。第三接触脚53可以平行于底壳屏蔽件42,也可以垂直于底壳屏蔽件42,只要能够与侧壳屏蔽件43充分连接接触即可。多个第三接触脚53沿底壳屏蔽件42的边缘排布,使得底壳屏蔽件42与侧壳屏蔽件43的接触连续,提升屏蔽性能。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可以部分第三接触脚53垂直于底壳屏蔽件42,另一部分第三接触脚53平行于底壳屏蔽件42,使得底壳屏蔽件42能够与侧壳屏蔽件43从不同的方式配合接触。

进一步地,每个接触脚可以设置有接触凸点T。示例性地,示例性地参照图4b所示的图4a中的Q部放大图,第三接触脚53接触第一屏蔽部431的一面设置有接触凸点T,接触凸点T自第三接触脚53向第一屏蔽部431凸起,能够加强底壳屏蔽件42与侧壳屏蔽件43的扣合强度,使得屏蔽件之间受力均衡紧密。应当理解,第一接触脚51接触第一屏蔽部431的一面也可以设置接触凸点T,第二接触脚52接触顶壳屏蔽件41的一面也可以设置接触凸点T,以增强接触连续性,此处不再示例说明。

基于上述设备壳体10的结构,如图5和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该提供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功能组件20以及上述设备壳体10,功能组件20具体可以包括电路板21以及设置于电路板21上的两组连接端口22,电路板21设置于壳体结构1内,两组连接端口22一一对应地自两个接口区域A的通孔k伸出。此处,电路板21设置在设备壳体10的容纳空间内,未被示出。可以看到,连接端口22自接口区域A的通孔k伸出。

电路板21的结构可以参照图6所示,屏蔽结构4的侧壳屏蔽件43中的第二屏蔽部432通过螺钉柱6固定于电路板21,且第二屏蔽部432与电路板21上的接地点连接,以实现电磁屏蔽效果。电路板21上设置有两组连接端口22,两组连接端口22相对设置。此外,功能组件20还可以包括设置于电路板21上的其他的功能器件23,例如芯片、风扇、连接软线等,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参照图7所示例的屏蔽结构4与功能组件20的位置关系,电路板21在安装时靠近底壳屏蔽件42,电路板21与侧壳屏蔽件43的第二屏蔽部432固定连接。电路板21与顶壳屏蔽件41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可以用于设置其他的功能器件23到电路板21上。其中一组连接端口22与第二屏蔽部432位置对应,第二屏蔽部432上设置有供连接端口22穿过的孔。另一组连接端口22(此处未示出)与部分第一屏蔽部431位置对应,该部分第一屏蔽部431上设置有供连接端口22穿过的孔。可以从图7中看出,第一屏蔽部431具有缺口B,且缺口B用于避让具有弹性变形部31的接口区域A。第二屏蔽部432与第一屏蔽部431的缺口B位置对应,且第二屏蔽部432分别与顶壳屏蔽件41、所述底壳屏蔽件42、第一屏蔽部431接触连接,且第二屏蔽部432位于具有弹性变形部31的接口区域A的内壁。在图7中,可以看到,第二屏蔽部432接触第一屏蔽部431的端部设置有第一接触脚51,第一屏蔽部431连接第二屏蔽部432的边缘设置有第二接触脚52。底壳屏蔽件42接触第一屏蔽部431和第二屏蔽部432的边缘设置有第三接触脚53。使得屏蔽结构4中的各个屏蔽件能够连接紧密,提高屏蔽性能。基于图7所示,屏蔽结构4相当于围绕功能组件20设置,能够对功能组件20起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基于上述终端设备的结构,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终端设备的安装过程进行介绍。

如图8a所示,第二屏蔽部432固定于电路板21,将电路板21倾斜,使电路板21上远离第二屏蔽部432一侧的连接端口22能够匹配设备壳体10的侧壳3的其中一个接口区域A。该组连接端口22能够穿过接口区域A上的通孔k露出于设备壳体10外,得到图8b所示的结构。在图8b中,位于第二屏蔽部432一侧电路板21的连接端口22此时外露于设备壳体10的侧壳3之上,连接端口22与侧壳3干涉,即侧壳3阻挡连接端口22进入设备壳体10内。参照图8c所示的第二屏蔽部432一侧,连接端口22此时与侧壳3干涉,侧壳3此处的接口区域A设置有弹性变形部31。对电路板21施加压力,连接端口22挤压弹性变形部31,弹性变形部31发生形变向侧壳3外侧变形,连接端口22进入侧壳3内侧并从接口区域A的通孔k露出于设备壳体10外,得到图8d所示的结构。接着,如图8e所示,将底壳2扣合到侧壳3远离顶壳1的一侧,并用螺钉7在底壳2的四角处固定,得到图8f所示的终端设备的结构。采用这样的安装方式,可以节省结构空间成本以及安装工时成本。经过试验,与现有技术相比,每台设备能够节省成本约15元。并且,由于设备壳体10中的屏蔽结构4具有良好的屏蔽性能,可以不借助辅助材料直接通过8KV静电测试,在静电测试环节每台设备能够节省辅料成本约1.5元。

应当理解,在终端设备的安装过程中,终端设备整体一直处于顶壳1位于底部的倒置状态。在安装完成使用时,将会将终端设备翻转,使顶壳1位于顶部。此外,上述实施例仅介绍了终端设备的安装过程,终端设备的拆卸过程即安装过程反向操作,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上述安装过程轻松理解拆卸过程的操作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相关技术
  • 壳体的制备方法、壳体以及终端设备
  • 一种终端设备及终端设备的控制方法
  • 一种终端设备的充电方法、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一种信号传输方法,无线接入设备和终端设备
  •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网络侧设备及终端设备
  • 一种终端设备壳体的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终端设备
  • 一种终端设备的壳体及终端设备
技术分类

06120116620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