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以及空调控制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3:45:04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以及空调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器以及空调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经济的增长,更多的人有能力追求更舒适的生活,故空调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但伴随这空调用户的增多,空调病的案例也日益增多,其诱因多为长期循环室内空气,导致室内空气质量下降,令空气中灰尘、细菌、病毒等浓度显著增加。

目前,室内引入新风作为改善室内空气的有效方式,令新风空调越来越受到用户关注。但空调引入新风会降低空调的室内换热效率,同时也令空调零部件的凝露增加,形成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器以及空调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的零部件上容易产生凝露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和设置在机壳内的换热器,机壳上设置有第一出风口,空调室内机还包括:主风道结构,设置在机壳内,主风道结构具有与换热器连通的主风道,主风道与第一出风口连通;新风结构,设置在机壳内,新风结构具有用于与室外连通的新风风道,新风风道与第一出风口连通;连通开口,设置在主风道结构和新风结构之间,以连通主风道和新风风道。

进一步地,连通开口设置在主风道结构靠近第一出风口的一端;和/或连通开口延伸至第一出风口处。

进一步地,机壳上设置有第二出风口,第二出风口位于第一出风口的上方;主风道的一端与第一出风口连通,主风道的另一端与第二出风口连通;和/或新风风道与第一出风口连通的一端位于主风道的下方。

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遮挡组件,遮挡组件的至少部分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连通开口处,以通过打开或关闭连通开口使新风风道和主风道相互连通或相互独立。

进一步地,遮挡组件包括:滑动板,滑动板可移动地设置在连通开口处,以打开或关闭连通开口。

进一步地,遮挡组件还包括:第一驱动组件,第一驱动组件与滑动板驱动连接,以驱动滑动板滑动。

进一步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传动齿轮,滑动板上设置有传动齿条,传动齿轮与传动齿条相啮合;第一驱动电机,第一驱动电机与传动齿轮连接,以驱动传动齿轮转动。

进一步地,主风道结构或新风结构上设置有滑槽,滑动板与滑槽可滑动地配合。

进一步地,遮挡组件包括:旋转板,旋转板可转动地设置在连通开口处,以打开或关闭连通开口。

进一步地,遮挡组件还包括:第二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与旋转板驱动连接,以驱动旋转板转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通过冷媒管路连接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外机。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控制方法,适用于上述的空调室内机,空调控制方法包括:开启空调室内机的新风功能,以启动空调室内机的新风结构;检测空调室内机的运行模式,运行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当空调室内机处于制冷模式时,关闭空调室内机的连通开口;否则,打开连通开口。

进一步地,当根据运行模式打开或关闭连通开口之后,空调控制方法还包括:检测空调室内机的运行模式是否切换;当检测运行模式发生切换时,控制连通开口由打开状态切换为关闭状态,或控制连通开口由关闭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否则,控制连通开口维持在当前状态。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和设置在机壳内的换热器,机壳内设置有第一出风口,空调室内机还包括主风道结构和新风结构,主风道结构设置在机壳内,主风道结构具有与换热器连通的主风道,主风道与第一出风口连通,并且,新风结构也设置在机壳内,新风结构具有用于与室外连通的新风风道,新风风道与第一出风口连通;此外,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连通开口,设置在主风道结构和新风结构之间,以连通主风道和新风风道。这样,可将主风道内的气流与新风风道内的气流混合后由第一出风口流出,以降低新风与室内空气的温差,改善零部件易形成冷凝水等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在制冷模式时的内部气流流动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图1中的空调在制冷模式下的滑动板的位置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在制热模式时的内部气流流动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图3中的空调室内机在制热模式下的滑动板的位置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一个实施例的风道切换结构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空调制冷时的空调内部气流的流动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空调制热时的空调内部气流的流动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二个实施例的风道切换结构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图8中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二驱动电机和旋转板驱动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三个实施例的空调内部气流的流动示意图;以及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控制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20、连通开口;210、滑槽;

1、机壳;10、主风道结构;100、第一出风口;200、第二出风口;11、主风道;20、新风结构;21、新风风道;30、遮挡组件;31、滑动板;311、传动齿条;32、第一驱动组件;321、传动齿轮;33、旋转板;330、第二驱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请参考图1至图10,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1和设置在机壳1内的换热器,机壳1上设置有第一出风口100,空调室内机还包括:主风道结构10,设置在机壳1内,主风道结构10具有与换热器连通的主风道11,主风道11与第一出风口100连通;新风结构20,设置在机壳1内,新风结构20具有用于与室外连通的新风风道21,新风风道21与第一出风口100连通;连通开口120,设置在主风道结构10和新风结构20之间,以连通主风道11和新风风道21。优选地,连通开口120具有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1和设置在机壳1内的换热器,机壳1内设置有第一出风口100,空调室内机还包括主风道结构10和新风结构20,主风道结构10设置在机壳1内,主风道结构10具有与换热器连通的主风道11,主风道11与第一出风口100连通,并且,新风结构20也设置在机壳1内,新风结构20具有用于与室外连通的新风风道21,新风风道21与第一出风口100连通;此外,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连通开口120,设置在主风道结构10和新风结构20之间,以连通主风道11和新风风道21。这样,可将主风道11内的气流与新风风道21内的气流混合后由第一出风口100流出,以降低新风与室内空气的温差,改善零部件易形成冷凝水等问题。

具体地,连通开口120设置在主风道结构10靠近第一出风口100的一端;和/或连通开口120延伸至第一出风口100处。这样,在新风风道21与主风道11内的气流混合出风,降低新风与室内空气的温差的同时,还可以保证新风风道21内的新风的送风距离。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机壳1上设置有第二出风口200,第二出风口200位于第一出风口100的上方;主风道11的一端与第一出风口100连通,主风道11的另一端与第二出风口200连通;和/或新风风道21与第一出风口100连通的一端位于主风道11的下方。

具体地,第一出风口100位于空调整机的下方。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通过冷媒管路连接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外机。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遮挡组件30,遮挡组件30的至少部分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连通开口120处,以通过打开或关闭连通开口120使新风风道21和主风道11相互连通或相互独立。

在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遮挡组件30包括:滑动板31,滑动板31可移动地设置在连通开口120处,以打开或关闭连通开口120。

具体地,遮挡组件30还包括:第一驱动组件32,第一驱动组件32与滑动板31驱动连接,以驱动滑动板31滑动。

优选地,第一驱动组件32包括:传动齿轮321,滑动板31上设置有传动齿条311,传动齿轮321与传动齿条311相啮合;第一驱动电机,第一驱动电机与传动齿轮321连接,以驱动传动齿轮321转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控制方法,适用于上述空调室内机,空调控制方法包括:开启空调室内机的新风功能,以启动空调室内机的新风结构;检测空调室内机的运行模式,运行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当空调室内机处于制冷模式时,关闭空调室内机的连通开口120;否则,打开连通开口120。

进一步地,当根据运行模式打开或关闭连通开口120之后,空调控制方法还包括:检测空调室内机的运行模式是否切换;当检测运行模式发生切换时,控制连通开口120由打开状态切换为关闭状态,或控制连通开口120由关闭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否则,控制连通开口120维持在当前状态。根据这种空调控制方法,可根据空调整机的运行条件,自动调整与之匹配的主风道11和新风风道21的配合方式。

在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中,具体地,如图11所示,开启新风后,检测到此时空调的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驱动机构的步进电机将滑动板31运行至位置1,或者当检测到空调为制热运行时,驱动机构的步进电机将滑动板31运行至位置2,其中,驱动机构的步进电机为第一驱动组件32的第一驱动电机,位置1为滑动板31完全遮挡连通开口120的位置(即关闭连通开口120的位置),位置2为滑动板31将连通开口120打开的位置(即打开连通开口120的位置)。

然后,当检测到空调是否切换运行模式,当空调切换运行模式时,滑动板31切换至另一位置,如果不切换运行模式,则滑动板31的位置保持不变。例如,当空调处于制冷模式时,滑动板31处于位置1,当空调从制冷模式切换为制热模式时,滑动板31从位置1直接运行至位置2后继续运行至收到用户的关闭指令,当空调保持在制冷模式时,则滑动板31的位置保持在位置1后继续运行至收到用户的关闭指令。

在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如图5所示,主风道结构10或新风结构20上设置有滑槽210,滑动板31与滑槽210可滑动地配合。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当空调的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空调默认出风状态为上出风,第一驱动电机将滑动板31调整至完全遮挡连通开口120的位置,此时滑动板31关闭连通开口120,第一出风口100通过滑动板31分为新风出口和主出风口,新风风道21独立运行,引入室外的清新空气。此时,送入的新风的温度相对于室内温度较高,由于第一出风口100位于空调整机的下方,即此时新风出口也位于空调整机的下方,室内空气温度总体偏低,且新风风量远低于空调风量,此时新风的引入对室内温度的分布无较大影响,同时新风独立出风,不会令新风漏入制冷的主风道内,避免风道内产生凝露水,保证产品的质量,降低了安全隐患。

优选地,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新风风道21的出风方向是往上出风的,即新风在经过新风出口流出后至少部分与主风道11流出的气流混合,主风道11流出的气流降低至少部分的新风的温度,以减小新风温度与室内温度的温差,避免风道产生凝露水。

如图3和图4所示,当空调的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空调默认出风状态为下出风,第一驱动电机将滑动板31调整将连通开口120完全打开的位置,此时的连通开口120完全处于滑槽210内,连通开口120处于打开状态,新风风道21内的新风气流与主风道11内的气流混合后出风,这样,可利用主风道11的气流来加热新风,令引入的新风温度升高,降低了新风温度和室内温度的温差,防止因新风温度较低在空调面板形成凝露,保证产品的质量,降低了安全隐患,同时防止新风冷风吹至用户,提升了用户的舒适性。

在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中,实现风道连接的机构为传动齿轮321和传动齿条311传动的滑动板31,传动齿条311和滑动板31为一体设计,滑槽210固定在新风风道21内,滑动板31的运行位置会根据空调运行模式动态变化,由于滑动板31是沿着滑槽210的延伸方向滑动的,因此滑动板31对第一出风口100的扫风叶片的扫动旋转无任何影响。

优选地,传动齿轮321与第一驱动电机为电机直联驱动。

在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中,如图6至图9所示,遮挡组件30包括:旋转板33,旋转板33可转动地设置在连通开口120处,以打开或关闭连通开口120。

具体地,遮挡组件30还包括:第二驱动电机330,第二驱动电机330与旋转板33驱动连接,以驱动旋转板33转动。

在空调处于制冷模式时,空调默认此时处于上出风状态,则第二驱动电机330控制旋转板33处于完全遮挡连通开口120的位置,令新风风道21独立运行;当空调处于制热模式时,空调默认此时处于下出风状态,则第二驱动电机330控制旋转板33处于连通开口120完全打开的位置,令新风气流和主风道气流混合换热,进而实现降低新风与室内温差,防止相关零部件凝露问题。由于此旋转板33时通过上下旋转来调整其位置的,与第一个实施例相比,第二个实施例会影响扫风叶片的运行。

优选地,如图7所示,旋转板33和第二驱动电机330为电机直联驱动。

在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新风风道21和主风道11之间的连通开口120无遮挡组件30,直接连通,令新风风道21与主风道11内的气流混合,降低室内空气的温差。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1和设置在机壳1内的换热器,机壳1内设置有第一出风口100,空调室内机还包括主风道结构10和新风结构20,主风道结构10设置在机壳1内,主风道结构10具有与换热器连通的主风道11,主风道11与第一出风口100连通,并且,新风结构20也设置在机壳1内,新风结构20具有用于与室外连通的新风风道21,新风风道21与第一出风口100连通;此外,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连通开口120,设置在主风道结构10和新风结构20之间,以连通主风道11和新风风道21。这样,可将主风道11内的气流与新风风道21内的气流混合后由第一出风口100流出,以降低新风与室内空气的温差,改善零部件易形成冷凝水等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3795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