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1-17 01:17:49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触控显示装置因具有易操作性、直观性和灵活性等优点,已成为个人移动通讯设备和综合信息终端例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以及超级笔记本电脑等的主要人机交互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触控显示装置的功能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摄像头等功能模块被集成在触控显示装置中,为追求更高的屏占比,通常将摄像头等功能模块设置在了屏幕的显示区域内,相应地,触控显示装置的触控电极所在膜层设有避让摄像头等功能模块的安装孔。如何改善触控显示装置在安装孔周围的触控灵敏性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旨在提升安装孔周围的触控灵敏性。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具有触控区域,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和设置于衬底一侧的触控层,触控层至少包括触控区域;触控层包括多个第一触控单元和多个第二触控单元,第一触控单元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排列,第二触控单元沿第二方向延伸且沿第一方向排列;其中,第一触控单元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列且相互串接的第一触控电极,第二触控单元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排列且相互串接的第二触控电极,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绝缘;

其中,显示面板包括位于触控区域的至少两个安装孔,触控层在安装孔的位置处镂空,至少两个安装孔沿第一方向排列;相邻两个安装孔之间具有第一间隔;触控层还包括辅助电极,辅助电极包括位于第一间隔的第一辅助电极;

至少一个第一触控单元被安装孔截断,被安装孔截断的第一触控单元为Ri,沿第二方向与Ri相邻的第一触控单元为Ri+1和Ri-1;至少一个第一辅助电极与Ri+1和Ri-1中的至少一者连接;

或者,

至少一个第二触控单元被安装孔截断,被安装孔截断的第二触控单元为Ti,沿第一方向与Ti相邻的第二触控单元为Ti+1和Ti-1;至少一个第一辅助电极与Ti+1和Ti-1中的至少一者连接;

其中,i≥2,且i为整数。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第一方面所提供的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的触控层包括多个第一触控单元和多个第二触控单元,第一触控单元和第二触控单元呈互电容结构。第一触控单元中的第一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排列且相互串接,第二触控单元中的第二触控电极沿第二方向排列且相互串接。触控区域设置有至少两个安装孔,沿第一方向排列且相邻的两个安装孔之间具有第一间隔,触控层还包括位于该第一间隔中的第一辅助电极。当第一触控单元Ri被安装孔截断时,位于第一间隔中的第一辅助电极与Ri+1和Ri-1中的至少一者连接,相当于将第一辅助电极合并至Ri+1和Ri-1中的至少一者中,增大了Ri+1或Ri-1的面积,如此,有利于增大第二触控单元与Ri或者Ri+1的相对面积,从而有利于增大第二触控单元与Ri或者Ri+1正对的区域的触控灵敏度,进而有利于提升相邻两个安装孔之间区域的触控灵敏度。当第二触控单元Ti被安装孔截断时,位于第一间隔中的第一辅助电极与Ti+1和Ti-1中的至少一者连接,相当于将第一辅助电极合并至Ti+1和Ti-1中的至少一者中,增大了Ti+1或Ti-1的面积,如此,有利于增大第一触控单元与Ti+1或Ti-1的相对面积,从而有利于增大第一触控单元与Ti或者Ti+1正对的区域的触控灵敏度,进而有利于提升相邻两个安装孔之间区域的触控灵敏度。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不必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所示为相关技术的显示面板中触控层与安装孔的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图2中显示面板的一种AA向截面图;

图4所示为图2中区域A的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5所示为图2中区域B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6所示为图2中区域B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7所示为图2中区域B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8所示为图2中区域B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9所示为图2中区域B的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10所示为图2中区域B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11所示为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的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12所示为图2中区域B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13所示为图2中区域B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14所示为图2中区域B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15所示为图2中区域B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16所示为图2中区域B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17所示为图2中区域B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18所示为图2中区域B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19所示为图2中区域B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20所示为图2中区域B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21所示为图2中区域B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22所示为第一子触控单元和第二子触控单元与触控走线的一种连接示意图;

图23所示为第一子触控单元和第二子触控单元与触控走线的另一种连接示意图;

图24所示为第一触控单元与第一触控信号线的一种连接示意图;

图25所示为第三触控单元和第四触控单元与第二触控信号线的一种连接示意图;

图26所示为第三触控单元和第四触控单元与第二触控信号线的另一种连接示意图;

图27所示为图2中区域B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28所示为图2中区域B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29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本发明中能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化,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因而,本发明意在覆盖落入所对应权利要求(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及其等同物范围内的本发明的修改和变化。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实施方式,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图1所示为相关技术的显示面板中触控层与安装孔的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触控层包括第一触控单元R’和第二触控单元T’,当在显示面板中引入安装孔时,触控层中部分第一触控单元R’被安装孔截断,当被安装孔截断后,保留在两个安装孔之间的第一触控电极61’缺失较多,面积较小,而且第二触控单元T’和被安装孔截断的第一触控单元的正对面积减小,严重影响双孔之间区域的触控性能。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当第一触控单元Ri被安装孔截断时,将相邻两个安装孔之间的第一辅助电极与Ri+1和Ri-1中的至少一者连接,增大了Ri+1或Ri-1所包含的触控电极的面积,同时增大了第二触控单元与Ri+1或Ri-1的正对面积,因而有利于增大第二触控单元与Ri+1或Ri-1所在区域的触控灵敏度。当第二触控单元Ti被安装孔截断时,将相邻两个安装孔之间的第一辅助电极与Ti+1和Ti-1中的至少一者连接,增大了Ti+1或Ti-1所包含的触控电极的面积,同时增大了第一触控单元与Ti+1或Ti-1的正对面积,因而有利于增大第一触控单元与Ti+1或Ti-1所在区域的触控灵敏度。如此,有效提升了安装孔之间区域的触控灵敏度,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效果。

以上是本发明的核心思想,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仅示意出了显示面板包括两个安装孔的方案,并不对安装孔的具体形状和实际数量进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仅以矩形结构的显示面板为例进行说明,并不对显示面板的实际形状进行限定,在本发明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可体现为其他形状,例如圆角矩形、圆形或者其他非矩形的异形结构等。

图3所示为图2中显示面板的一种AA向截面图,可选地,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可以为采用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的显示面板,即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显示面板。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衬底00和触控层20之间的驱动层40和显示层10,显示层10位于驱动层40背离衬底00的一侧;显示层10包括发光元件30,发光元件30包括阳极301、发光材料层302和阴极303,其中,阳极301与驱动层40电连接。当驱动层40向阳极301提供适当电压时,阳极301的空穴与阴极303的电子会在发光材料层302中结合,产生亮光。相比于薄膜场效应晶体管液晶显示器,OLED显示装置具有高可视度和高亮度的特点,并且更省电、重量轻、厚度薄。当然,在本发明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可为采用无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的显示面板,例如MicroLED显示面板,或者,MiniLED显示面板等等。

图3仅以OLED显示面板为进行说明。可选地,在阴极303远离阳极301的一侧还设置有封装层50,驱动层40中设置有驱动电路,用于向发光元件30提供驱动电压,驱动发光元件30发光。可选地,驱动层40包括设置于衬底00上第一金属层M1、电容金属层Mc、第二金属层M2,其中,第一金属层M1例如可为栅金属层,显示面板中的晶体管T0的栅极可设置于第一金属层M1;电容金属层Mc用于与第一金属层M1或者第二金属层M2形成电容结构。显示面板中的晶体管T0的源电极s和漏电极d可位于第二金属层M2,半导体层poly包括源极区域和漏极区域,源极区域和漏极区域通过掺杂N型杂质离子或P型杂质离子而形成。晶体管的源电极s通过接触孔与半导体层poly的源极区域电连接,晶体管的漏电极d通过接触孔与半导体层poly的漏极区域电连接。可选地,封装层50为薄膜封装层,包括第一无机层51、有机层52和第二无机层53,用以隔绝水氧,避免外界的水分和氧气对发光材料层302造成影响。

图4所示为图2中区域A的一种放大示意图,图4示出了未设置安装孔的区域第一触控单元R和第二触控单元T的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本发明以第一触控单元R和第二触控单元T为互容式触控单元为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4仅示出了区域A中的触控层,并未示出显示面板的其他膜层;图4以不同的填充对第一触控单元R和第二触控单元T进行了区分,并不对第一触控单元R中的第一触控电极61和第二触控单元T中的第二触控电极62所在的膜层进行限定,第一触控电极61和第二触控电极62可位于相同的膜层,也可位于不同的膜层,当第一触控电极61和第二触控电极62同层设置时,第一触控单元R中的第一触控电极61可通过同层设置的连接部电连接,第二触控单元T中的第二触控电极62可通过桥接部电连接;或者,第一触控单元R中的第一触控电极61可通过桥接部电连接,第二触控单元T中的第二触控电极62通过同层设置连接部电连接。可选地,本发明所提供的第一触控电极61和第二触控电极62均包括多个金属网格结构。金属网格结构为由多条金属线交叉形成的网状结构。

图5至图8分别示出了图2中区域B的一种放大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5至图8仅示出了区域B中安装孔与触控电极的位置关系,并未体现该区域中的其他膜层结构。

请参考图2至图8,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具有触控区域Q0,该显示面板包括:衬底00和设置于衬底00一侧的触控层20,触控层20至少包括触控区域;触控层20包括多个第一触控单元R和多个第二触控单元T,第一触控单元R沿第一方向D1延伸且沿第二方向D2排列,第二触控单元T沿第二方向D2延伸且沿第一方向D1排列;其中,第一触控单元R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D1排列且相互串接的第一触控电极61,第二触控单元T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D2排列且相互串接的第二触控电极62,第一触控电极61和第二触控电极62绝缘;其中,显示面板100包括位于触控区域Q0的至少两个安装孔K,触控层20在安装孔K的位置处镂空,至少两个安装孔K沿第一方向D1排列;相邻两个安装孔K之间具有第一间隔;触控层20还包括辅助电极1,辅助电极1包括位于第一间隔的第一辅助电极01。

请参考图5和图6,至少一个第一触控单元R被安装孔K截断,被安装孔截断的第一触控单元为Ri,沿第二方向D2与Ri相邻的第一触控单元为Ri+1和Ri-1;至少一个第一辅助电极01与Ri+1和Ri-1中的至少一者连接;

或者,

请参考图7和图8,至少一个第二触控单元T被安装孔K截断,被安装K孔截断的第二触控单元为Ti,沿第一方向D1与Ti相邻的第二触控单元为Ti+1和Ti-1;至少一个第一辅助电极01与Ti+1和Ti-1中的至少一者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请参考图5和图6,当一个第一触控单元Ri被安装孔截断时,指的是该第一触控单元Ri相比于显示面板中未设置安装孔的其他区域的第一触控单元而言,缺失了至少一个完整的第一触控电极。同理,请参考图7和图8,当一个第二触控单元Ti被安装孔截断时,指的是该第二触控单元相比于显示面板中未设置安装孔的其他区域的第二触控单元而言,缺失了至少一个完整的第二触控电极。

请参考图5,当第一触控单元R被安装孔截断时,假设被安装孔截断的触控单元为Ri,与Ri相邻且位于Ri上方的第一触控单元为Ri-1,与Ri相邻且位于Ri下方的第一触控单元为Ri+1。触控层还包括辅助电极1,该辅助电极1包括位于相邻两个安装孔K之间的第一间隔中的第一辅助电极01,本实施例示出了将第一辅助电极01与Ri-1连接的方式,此时相当于将第一间隔中的第一辅助电极01合并至Ri-1中,增大了Ri-1的面积,当触摸主体触摸显示面板的安装孔周边区域时,触摸主体与Ri-1的接触面积将能够增大,从而有利于提升触控性能。另外,当Ri-1的面积增大时,第二触控单元与Ri-1的正对面积也将增大,在触控感应时,二者之间形成的感应电容也将增大,由于第一辅助电极01是位于第一间隔中的,因而有利于提升第一间隔中的触控灵敏度,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效果。图5所示实施例仅以第一辅助电极01与Ri-1连接为例进行说明,在本发明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辅助电极01还可与Ri+1连接,例如请参考图6,其具体工作原理和第一辅助电极01与Ri-1连接时类似,本发明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发明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当第一触控单元被安装孔截断时,第一辅助电极01可同时与Ri-1和Ri+1电连接,对于此种连接方式,将在后续的实施例中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7,当第二触控单元T被安装孔K截断时,假设被安装孔截断的触控单元为Ti,与Ti相邻且位于Ti左侧的第二触控单元为Ti-1,与Ti相邻且位于Ti右侧的第二触控单元为Ti+1。本实施例示出了位于第一间隔中的第一辅助电极01与Ti-1连接的方式,此时相当于将第一间隔中的第一辅助电极01合并至Ti-1中,增大了Ti-1的面积,当触摸主体触摸显示面板的安装孔周边区域时,触摸主体与Ti-1的接触面积将能够增大,从而有利于提升触控性能。另外,当Ti-1的面积增大时,第一触控单元与Ti-1的正对面积也将增大,在触控感应时,二者之间形成的感应电容也将增大,由于第一辅助电极01是位于第一间隔中的,因而有利于提升第一间隔中的触控灵敏度,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效果。图7所示实施例仅以第一辅助电极01与Ti-1连接为例进行说明,在本发明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辅助电极01还可与Ti+1连接,例如请参考图8,其具体工作原理和第一辅助电极01与Ti-1连接时类似,本发明在此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图7和图8所示实施例中,辅助电极01与Ti-1或者Ti+1电连接,该辅助电极与Ti是绝缘的,也就是说与位于其正上方和正下方的第二触控电极均绝缘。

当将辅助电极电极01与Ti-1或者Ti+1电连接时,图7和图8所示实施例示出了辅助电极01与Ti-1或者Ti+1中的第二触控电极之间的连接线位于触控区域中的方案,此时,连接线与其上方或者下方的第一触控电极之间能够形成耦合电容,有利于提升安装孔周的触控灵敏度。在本发明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辅助电极01与Ti-1或者Ti+1中的第二触控电极之间的连接线还可设置在安装孔周的非显示区,例如请参考图9,图9所示为图2中区域B的一种放大示意图,此时连接线无需占用触控区域的空间,从而可适当增大安装孔正上方或者正下方与连接线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的面积,而且第一触控电极与孔周非显示区的连接线同样能够产生耦合电容,以提升孔周的触控灵敏度。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第一辅助电极01向衬底的正投影的面积为S0,第一触控电极61包括常规第一触控电极R0,常规第一触控电极R0向衬底的正投影的面积为S1,其中,S0<S1,常规第一触控电极R0与安装孔和触控区域的边缘均不相邻。可选地,触控区域的边缘也可看作是显示区与围绕该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所交界的边缘,常规第一触控电极R0与触控区域的边缘不相邻,也可看作常规第一触控电极与围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不相邻。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提及的常规第一触控电极R0可看作是未与安装孔相邻、且未设置在触控区域边缘的第一触控电极61,以图5至图8所示实施例为例,常规第一触控电极R0是轮廓形状为类菱形结构的第一触控电极61,显示面板中大部分的第一触控电极61均为常规第一触控电极R0,当第一触控电极61位于触控区域的边缘或者与安装孔相邻被安装孔截断时,此部分第一触控电极61体现为不规则的形状,此部分第一触控电极61的面积小于常规第一触控电极R0的面积,并不能称之为常规第一触控电极R0。同理,第二触控电极62也包括常规第二触控电极62,常规第二触控电极62的轮廓形状也为类菱形,可选地,常规第二触控电极62的面积与常规第一触控电极R0的面积相等。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辅助电极01位于相邻两个安装孔之间的第一间隔中,形状不规则,相比于常规第一触控电极R0而言,第一辅助电极01可看作被安装孔截断后的面积较小的触控电极,该第一辅助电极01向衬底的正投影的面积S0小于常规第一触控电极R0向衬底的正投影的面积S1。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第一辅助电极01向衬底的正投影的面积S0≤75%*S1。当设置于安装孔周围的触控电极被安装孔截断时,对应的触控电极向衬底的正投影的面积将小于常规第一触控电极R0的面积,当此部分触控电极的面积大于75%*S1时,其面积与常规第一触控电极R0的面积相差不多,仍能够较好地发挥触控性能;当此部分触控电极的面积小于或者等于75%*S1时,此部分触控电极的面积减小,与其他触控电极的相对面积也将减小,因而会降低触控性能。本实施例中限定第一辅助电极01向衬底的正投影的面积为小于或者等于75%*S1,此时将第一辅助电极01合并至其他的触控单元中,增大了合并第一辅助电极01后的触控单元中触控电极的总面积,以及该触控单元与其他触控单元之间的正对面积,如此使得面积较小的第一辅助电极01得以有效利用,从而有利于提升相邻两个安装孔之间区域的触控灵敏度。

图10所示为图2中区域B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本实施例示出了相邻两个安装孔之间设置有两个第一辅助电极01的方案。

请参考图10,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同一第一间隔中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辅助电极01,其中一个第一辅助电极011与Ri+1和Ri-1中的至少一者连接,另一第一辅助电极012与Ti电连接。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以第一电极单元Ri被安装孔截断为例进行说明。当第一间隔中包括两个第一辅助电极01时,本实施例中将一个第一辅助电极011与第二触控单元Ti连接,使得该第一辅助电极01与Ti等电位;将另一个第一辅助电极012与Ri+1和Ri-1中的至少一者连接,本实施例示出了将该第一辅助电极012与Ri-1连接的方案,此时,该第一辅助电极012与Ri-1等电位,在本发明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还可将该第一辅助电极012与Ri+1电连接,或者同时与Ri+1和Ri-1电连接。本实施例中,一个第一辅助电极012与第一触控单元Ri-1等电位,另一第一辅助电极011与第二触控单元Ti等电位,如此,增大了与第一辅助电极01连接的Ri-1和与另一第一辅助电极01连接的Ti的相对面积,从而有利于提升触控过程中二者之间的耦合电容,因此有利于提升安装孔之间区域的触控灵敏度。

继续参考图10,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同一第一间隔中,两个第一辅助电极01分别为第一子辅助电极011和第二子辅助电极012,第一子辅助电极011和第二子辅助电极012相邻设置;第一子辅助电极011包括靠近第二子辅助电极012设置的第一表面,第二子辅助电极012包括靠近第一子辅助电极011设置的第二表面,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均包括锯齿结构,且第一表面的锯齿结构与第二表面的锯齿结构啮合。

具体而言,当第一间隔中设置有两个第一辅助电极01时,第一辅助电极01和第二辅助电极02均体现为不规则结构,由于第一间隔中空间有限,当将位于第一间隔中的第一子辅助电极011和第二子辅助电极012相邻设置且将二者相邻设置的表面设置为相互啮合的锯齿结构时,有利于增大第一子辅助电极011和第二子辅助电极012的正对面积,当二者的正对面积增大时,在触控时,二者之间的耦合电容值也将增大,检测到的触控信号也将加强,故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第一间隔对应区域的触控灵敏度。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实施例中仅对第一触控单元中的第一触控电极61和第二触控单元中的第二触控电极62进行了示意,并不代表第一触控电极61和第二触控电极62的实际结构。图11所示为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61和第二触控电极62的一种放大示意图,第一触控电极61和第二触控电极62均为网格状结构,网格状结构中的开口用于暴露显示面板中的像素开口。可选地,第一触控电极61和第二触控电极62的外缘均为锯齿状结构,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61和第二触控电极62的锯齿状结构相互啮合,如此,有利于增大相邻设置的第一触控电极61和第二触控电极62之间的正对面积,在触控时有利于增大二者之间的耦合电容量,从而有利于增大生成的触控信号的大小,故更加有利于提升触控的准确度和灵敏度。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61和第二触控电极62之间均可采用如图11所示的锯齿状啮合结构,以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整体的触控灵敏度,第一间隔中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61和第二触控电极62之间也均可采用如图11所示的锯齿状啮合结构。

图12所示为图2中区域B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本实施例示出了相邻两个安装孔之间设置有三个第一辅助电极01的方案。

请参考图12,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同一第一间隔中包括三个第一辅助电极,三个第一辅助电极分别为第一子辅助电极011、第二子辅助电极012和第三子辅助电极013,沿第一方向D1,第一子辅助电极011和第三子辅助电极013分别位于第二子辅助电极012的同一侧;

第二子辅助电极012与第二触控电极62电连接,第一子辅助电极011与Ri和Ri+1中的一者电连接,第三子辅助电极013与Ri和Ri+1中的另一者电连接,或者,第一子辅助电极011与Ri-1和Ri+1中的一者电连接,第三子辅助电极013与Ri-1和Ri+1中的另一者电连接。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示出了当在第一间隔中设置三个第一辅助电极时,三个第一辅助电极的一种排列及连接方式。假设三个第一辅助电极分别为第一子辅助电极011、第二子辅助电极012和第三子辅助电极013,在第一间隔中,第一子辅助电极011和第二子辅助电极012分别连接不同的第一触控单元,具体为第一子辅助电极011连接Ri,第二子辅助电极012连接Ri+1;第三子辅助电极013连接第二触控单元Ti+1。沿相邻两个安装孔的排列方向,第一子辅助电极011与第二子辅助电极012相邻设置,第三子辅助电极013与第二子辅助电极012相邻设置;沿第二方向D2,第一子辅助电极011位于第三子辅助电与Ri之间,也就是说,第一子辅助电极011相比于第三子辅助电极013更加靠近Ri,第三子辅助电极013相比于第一子辅助电极011更加靠近Ri+1。当将第一子辅助电极011与Ri就近连接,将第三子辅助电极013与Ri+1就近连接,有利于简化第一子辅助电极011与Ri的连接难度,并且有利于简化第三子辅助电极013与Ri+1的连接难度,同时还有利于增大Ri和Ri+1所包含的第一触控电极61的面积。由于第二子辅助电极012连接第二触触控单元,当将第一子辅助电极011和第三子辅助电极013均与第二子辅助电极012相邻设置时,第一子辅助电极011与第二子辅助电极012之间、第三子辅助电极013与第二子辅助电极012之间均能够产生耦合电容,因而同样有利于提升安装孔之间的第一间隔的触控灵敏度。

需要说明的是,图12实施例仅以第二触控单元Ti被安装孔截断为例进行说明,在本发明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当第一触控单元Ri被安装孔截断时,在第一间隔中同样可设置三个第一辅助电极,例如请参考图13,图13所示为图2中区域B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本实施例示出了相邻两个安装孔之间设置有三个第一辅助电极的另一种方案。本实施例中,设置于第一间隔中的三个第一辅助电极分别为第一子辅助电极011、第二子辅助电极012和第三子辅助电极013,此时,第二子辅助电极012与第二触控电极62电连接,第一子辅助电极011与Ri-1和Ri+1中的一者电连接,第三子辅助电极013与Ri-1和Ri+1中的另一者电连接。本实施例将第一子辅助电极011和第三子辅助电极013均与第二子辅助电极012相邻设置时,第一子辅助电极011与第二子辅助电极012之间、第三子辅助电极013与第二子辅助电极012之间均能够产生耦合电容,因而同样有利于提升安装孔之间的第一间隔的触控灵敏度。

图14所示为图2中区域B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本实施例示出了相邻两个安装孔之间设置有三个第一辅助电极01的另一种方案。

请参考图14,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同一第一间隔中包括三个第一辅助电极,三个第一辅助电极分别为第一子辅助电极011、第二子辅助电极012和第三子辅助电极013,沿第一方向D1,第一子辅助电极011和第三子辅助电极013位于第二子辅助电极012的两侧;第二子辅助电极012与Ri和Ri+1中的至少一者电连接,第一子辅助电极011与Ti-1电连接,第三子辅助电极013与Ti+1电连接,或者,第二子辅助电极012与第二触控电极电连接,第一子辅助电极011和第三子辅助电极013中的一者与Ri-1电连接,另一者与Ri+1电连接。其中,第一子辅助电极011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子辅助电极012的第一侧,第三子辅助电极013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子辅助电极012的第二侧,第一侧和第二侧沿第一方向D1相对。

具体而言,请参考图14,当在第一间隔中设置有三个第一辅助电极时,假设单个第一辅助电极分别为第一子辅助电极011、第二子辅助电极012和第三子辅助电极013,本实施例示出的三个第一辅助电极的排列方式为,在第一间隔中,沿第一方向D1,第一子辅助电极011、第二子辅助电极012和第三子辅助电极013依次排列,也就是说,第一子辅助电极011和第三子辅助电极013沿第一方向D1位于第二子辅助电极012的两侧,位于中间位置的第二子辅助电极012与第一电极单元连接,本实施例示出了该第二子辅助电极012与Ri连接的方案,在本发明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二子辅助电极012还可与Ri+1连接,或者同时与Ri和Ri+1连接。第一子辅助电极011与Ti-1连接,第二子辅助电极012与Ti+1连接,如此,第二子辅助电极012既能与位于其左侧的第一子辅助电极011相邻设置形成耦合电容,又能与位于其右侧的第三子辅助电极013相邻设置形成耦合电容,因而有利于提高第一间隔中第一触控单元和第二触控单元的触控电极的面积,同时还有利于提升相邻设置的第一触控电极61和第二触控电极62之间的耦合电容。

需要说明的是,图14实施例仅以第二触控单元Ti被安装孔截断为例进行说明,在本发明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当第一触控单元Ri被安装孔截断时,在第一间隔中同样可设置三个第一辅助电极,例如请参考图15,图15所示为图2中区域B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本实施例示出了相邻两个安装孔之间设置有三个第一辅助电极的另一种方案。本实施例中,第二子辅助电极012与第二触控电极电连接,第一子辅助电极011与Ri-1电连接,第三子辅助电极013中的一者与Ri+1电连接,如此,第二子辅助电极012既能与位于其左侧的第一子辅助电极011相邻设置形成耦合电容,又能与位于其右侧的第三子辅助电极013相邻设置形成耦合电容,因而有利于提高第一间隔中第一触控单元和第二触控单元的触控电极的面积,同时还有利于提升相邻设置的第一触控电极61和第二触控电极62之间的耦合电容,因而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的触控灵敏度。

图16和图17分别示出了图2中区域B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本实施例示出了相邻两个安装孔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一辅助电极01的另一种方案。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请参考图16,同一第一辅助电极01同时与Ri+1和Ri-1电连接,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信号线RX,与同一第一辅助电极01连接的Ri+1和Ri-1连接同一触控信号线RX。具体而言,当将第一间隔中的同一第一辅助电极01同时连接两个第一触控单元时,例如同时连接Ri+1和Ri-1,使得Ri+1和Ri-1等电位,二者等同于同一第一触控单元。在触控时,Ri+1、Ri-1以及连接二者的第一辅助电极01整体可看作一个面积较大的第一触控单元。此时,Ri+1和Ri-1中的一者连接触控信号线即可实现触控信号的传输,另一者无需再连接另外的触控信号线,从而减少了显示面板中所包含的触控信号线的数量。由于与第一触控单元连接的触控信号线需要在显示面板的边框区绕线,当与第一触控单元所连接的触控信号线的数量减少时,还有利于减少触控信号线在边框区所占的空间,因而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设计。

或者,请参考图17,同一第一辅助电极011同时与Ti+1和Ti-1电连接,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信号线RX,与同一第一辅助电极01连接的Ti+1和Ti-1连接同一触控信号线RX。具体而言,当将第一间隔中的同一第一辅助电极011同时连接两个第二触控单元时,例如同时连接Ti+1和Ti-1时,使得Ti+1和Ti-1等电位,二者等同于同一第二触控单元。在触控时,Ti+1、Ti-1以及连接二者的第一辅助电极01整体可看作一个面积较大的第二触控单元。此时,触控电极单元中的一者连接触控信号线即可实现触控信号的传输,另一者无需再连接另外的触控信号线。与第二触控单元所连接的触控信号线会与驱动芯片连接,当该触控信号线的数量减少时,驱动芯片上的信号端的数量也将减少,因而有利于简化驱动芯片的结构。

图18和图19分别示出了图2中区域B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辅助电极还包括第二辅助电极02,第二辅助电极02位于安装孔远离第一间隔的一侧且与安装孔相邻,第二辅助电极02向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面积为S3;第一触控电极61包括常规第一触控电极R0,常规第一触控电极R0向衬底的正投影的面积为S1,其中,S3<75%*S1,

请参考图18,第二辅助电极02与Ri中的第一触控电极61同行,第二辅助电极02与Ri绝缘,第二辅助电极02与Ri+1和Ri-1中的至少一者电连接;

或者,请参考图19,第二辅助电极02与Tj同列,第二辅助电极02与Tj绝缘,第二辅助电极02与Tj+1或Tj-1电连接。

具体而言,请参考图18,当沿第一方向D1位于安装孔远离第一间隔一侧的触控电极被安装孔截断时,若该触控电极与第一触控电极61同行,且该触控电极的面积小于75%*S1,当该触控电极仍属于第一触控单元Ri时,第一触控单元中的第一触控电极61缺失较多,导致安装孔周围的触控性能降低。本实施例将上述被安装孔截断的触控电极作为第二辅助电极02,并将该第二辅助电极02与Ri+1和Ri-1中的至少一者连接,本实施例示出了将第二辅助电极02与Ri-1连接的方案,相当于将第二辅助电极02与Ri-1合并,从而增大了Ri-1中第一触控电极61的总面积,增大了Ri-1和与其相邻的第二触控单元的正对面积,在触控时,有利于增大Ri-1和与其相邻的第二触控单元的耦合电容,故有利于提升安装孔周边的触控信号的量,因此有利于提升安装孔周边区域的触控灵敏度。

同理,请参考图19,当沿第一方向D1位于安装孔远离第一间隔一侧的触控电极被安装孔截断时,若该触控的电极与第二触控电极62同列,且该触控电极的面积小于75%*S1,当该触控电极仍属于第二触控单元Tj时,Tj中的第二触控电极62缺失较多,导致安装孔周围的触控性能降低。本实施例中,第二触控单元Tj指的是该第二触控单元Tj并非完整的第二触控单元,该第二触控单元Tj所在列的至少一个第二触控电极被安装孔截断而有所缺失,导致该第二触控电极的面积小于常规第二触控电极的面积,与Ti的区别在于,第二触控电极被安装孔截断后仍保留了部分电极,并非完全缺失。本实施例将上述被安装孔截断的触控电极作为第二辅助电极02,并将该第二辅助电极02与Tj-1和Tj+1中的至少一者连接,本实施例示出了将第二辅助电极02与Tj-1连接的方案,相当于将第二辅助电极02与Ti-1合并,从而增大了Tj-1中第一触控电极61的总面积,增大了Tj-1和与其相邻的第一触控单元的正对面积,在触控时,有利于增大Tj-1和与其相邻的第一触控单元的耦合电容,故有利于提升安装孔周边的触控信号的量,因此同样有利于提升安装孔周边区域的触控灵敏度。

图20和图21分别示出了图2中区域B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辅助电极还包括第三辅助电极03,第三辅助电极03位于安装孔沿第二方向D2的至少一侧,且与安装孔相邻,第三辅助电极03向衬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面积为S4;第一触控电极61包括常规第一触控电极R0,常规第一触控电极R0向衬底的正投影的面积为S1,其中,S4<75%*S1;

请参考图20,第三辅助电极03与Ri中的第一触控电极61同行,第三辅助电极03与Ri绝缘,第三辅助电极03与Ri+1和Ri-1中的至少一者电连接;

或者,请参考图21,第三辅助电极03与Ti同列,第三辅助电极03与Ti绝缘,第三辅助电极03与Ti+1或Ti-1电连接。

请参考图20和图21,第三辅助电极03为沿第二方向D2位于安装孔的上方或者下方、且被安装孔截断的触控电极,该第三辅助的电极的面积小于75%*S1,图20中,该第三辅助电极03所在行的第一触控单元R的第一触控电极61缺失较多,图21中,该第三辅助电极03所在列的第二触控单元Ti的第二触控电极62缺失较多,若将第三辅助电极03作为其所在行中的第一触控单元中的第一触控电极61时,或者将第三辅助电极03作为其所在列中的第二触控单元中的第二触控电极62时,会影响安装孔周围区域的触控性能。故,图20所示实施例中,将第三辅助电极03与Ri+1连接,有利于增大Ri+1中的第一触控电极61的总面积,增大Ri+1和与其相邻的第二触控单元的正对面积,从而有利于增大触控时Ri+1和与其相邻的第二触控单元之间的耦合电容,故有利于提升安装孔周边区域的触控灵敏度,当然,在本发明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三辅助电极03还可与Ri-1连接,或者同时与Ri+1和Ri-1连接。

同理,图21所示实施例中,将第三辅助电极03与Ti+1连接时,增大了Ti+1中所包含第二触控电极62的面积,同时增大了Ti+1和与其相邻的第一触控单元之间的正对面积,有利于增大触控时二者之间的耦合电容,故同样有利于提升安装孔周围区域的触控灵敏度。

图22所示为第一子触控单元R11和第二子触控单元R12与触控走线的一种连接示意图,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Ri包括沿第一方向D1排列的第一子触控单元R11和第二子触控单元R12;安装孔包括沿第一方向D1排列且相邻设置的第一安装孔K1和第二安装孔K2,第一间隔位于第一安装孔K1和第二安装孔K2之间;第一子触控单元R11沿第一方向D1位于第一安装孔K1远离第一间隔的一侧,第二子触控单元R12沿第一方向D1位于第二安装孔K2远离第一间隔的一侧;

第一子触控单元R11和第二子触控单元R12通过第一走线X1电连接,第一走线X1沿着第一安装孔K1和第二安装孔K2的边缘绕线且第一走线X1的至少部分线段位于第一间隔中。

具体而言,安装孔将第一触控单元截断时,位于第一安装孔左侧的第一子触控单元R11和位于第二安装孔右侧的第二子触控单元R12之间通过第一走线X1连接,该第一走线X1沿着第一安装孔K1和第二安装孔K2的边缘绕线,由于第一安装孔K2和第二安装孔K2之间有第一间隔,上述第一走线X1中的部分线段还位于该第一间隔中。通过该第一走线X1将第一子触控单元R11和第二子触控单元R12连接时,第一子触控单元R11和第二子触控单元R12为等电位的触控单元,二者与一条触控信号线RX连接即可,故有利于减少第一触控单元所连接的触控信号线的数量,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间隔中设置有第一辅助电极01,第一走线X1位于第一间隔中的部分可与第一辅助电极01设置在不同膜层,从而有利于简化第一走线X1的布线难度。

图23所示为第一子触控单元R11和第二子触控单元R12与触控走线的另一种连接示意图,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Ri包括沿第一方向D1排列的第一子触控单元R11和第二子触控单元R12;安装孔包括沿第一方向D1排列且相邻设置的第一安装孔K1和第二安装孔K2,第一间隔位于第一安装孔K1和第二安装孔K2之间;第一子触控单元R11沿第一方向D1位于第一安装孔K1远离第一间隔的一侧,第二子触控单元R12沿第一方向D1位于第二安装孔K2远离第一间隔的一侧;

第一子触控单元R11和第二子触控单元R12分别连接不同的触控信号线,第一子触控单元R11和第二子触控单元R12绝缘。

具体而言,安装孔将第一触控单元截断时,位于第一安装孔K1左侧的第一子触控单元R11和位于第二安装孔K2右侧的第二子触控单元R12可体现为相互独立的两个触控单元,第一子触控单元R11和第二子触控单元R12分别连接不同的触控信号线,与第一子触控单元R11连接的触控信号线RX1从显示面板的左侧边框布线,与第二子触控单元R12连接的触控信号线RX2从显示面板的右侧边框布线,如此,第一子触控单元R11和第二子触控单元R12无需再通过在安装孔以及第一间隔周围绕线的方式形成电连接,因而有利于简化显示面板整体的布线难度。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触控信号线RX;请参考图4,同一第一触控单元R与同一第一触控信号线RX电连接,或者,请参考图24,同一第一触控单元R沿第一方向D1的两端分别连接不同的第一触控信号线RX。其中,图24所示为第一触控单元与第一触控信号线的一种连接示意图。

具体而言,图4所示实施例示出了一个第一触控单元R与一条第一触控信号线RX连接的方案,各第一触控单元均通过与其连接的该条第一触控信号线来传输触控信号,相当于第一触控单元和与其连接的第一触控信号线为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此有利于减少显示面板中与第一触控单元所连接的第一触控信号线的数量,有利于减少第一触控信号线在显示面板中的边框区所占用的边框空间,故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图4仅示出了与第一触控单元R连接的触控信号线RX分布于第一触控单元R两侧的方案,在本发明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触控信号线RX还可分布在第一触控单元R的同一侧。

图24所示实施例中示出了同一第一触控单元R对应连接两条第一触控信号线RX的方案,第一触控单元沿第一方向D1相对的两端分别与不同的第一触控信号线连接,如此,第一触控单元对应的触控信号可同时在两条第一触控信号线上传输,有利于提高触控信号的传输稳定性与可靠性,同时还有利于保证触控信号传输的时效性,故有利于提升触控灵敏度。

图25所示为第三触控单元和第四触控单元与第二触控信号线的一种连接示意图。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触控信号线;Ti包括第三子触控单元T11和第四子触控单元T12,沿第二方向D2,第三子触控单元T11位于安装孔的第一侧,第四子触控单元T12位于安装孔的第二侧,第一侧和第二侧沿第二方向D2相对;第三子触控单元T11和第四子触控单元T12分别连接不同的第二触控信号线,第三子触控单元T11和第四子触控单元T12绝缘。

请参考图,本实施例示出了当第二触控单元被安装孔截断时,第三子触控单元T11和第四子触控单元T12与第二触控信号线的一种连接方式。沿第二方向D2位于安装孔第一侧的第三子触控单元T11连接一条第二触控信号线TX1,沿第二方向D2位于安装孔第二侧的第四子触控单元T12连接另一第二触控信号线TX2,如此,第三子触控单元T11和第四子触控单元T12彼此独立,二者之间无需通过在安装孔周围绕线实现连接,有利于简化显示面板的布线难度。

图26所示为第三触控单元和第四触控单元与第二触控信号线的另一种连接示意图。

请参考图26,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触控信号线;Ti包括第三子触控单元T11和第四子触控单元T12,沿第二方向D2,第三子触控单元T11位于安装孔的第一侧,第四子触控单元T12位于安装孔的第二侧,第一侧和第二侧沿第二方向D2相对;第三子触控单元T11和第四子触控单元T12通过第二走线X2电连接,第二走线X2的至少部分线段沿着安装孔的边缘绕线。

本实施例示出了当第二触控单元被安装孔截断时,第三子触控单元T11和第四子触控单元T12与第二触控信号线的另一种连接方式。具体而言,第三子触控单元T11和第四子触控单元T12通过第二走线X2电连接,由于第三子触控单元T11和第四子触控单元T12之间由安装孔隔离,第二走线X2可沿着安装孔的边缘绕线。当第三子触控单元T11和第四子触控单元T12通过第二走线X2连接时,第三子触控单元T11和第四子触控单元T12中仅其中的一者与第二触控信号线TX连接即可,例如,可仅将第四子触控单元T12与第二触控信号线连接,由于第四子触控单元T12距离驱动芯片更近,当将第四子触控单元T12与第二触控信号线连接时,有利于减小第二触控信号线的长度,同时也有利于简化布线复杂度。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请参考图26,至少一个安装孔的直径为D0,单个常规第一触控电极R0沿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的最大宽度为D01,其中,D01≤D0≤1.5×D01。

显示面板的安装孔中用于设置摄像头等光学器件,若将安装孔的直径设置的较小时,例如小于单个常规第一触控电极R0沿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的最大宽度D01时,会导致安装孔的直径过小,造成光学器件安装困难。而若安装孔的直径过大时,例如大于1.5×D01时,会导致安装孔在显示面板中占用空间较大,影响显示面板的屏占比。因此,本发明实施例设置D01≤D0≤1.5×D01,既能保证有足够的空间安装光学器件,降低光学器件的安装难度,又能避免安装孔在显示面板中占用过多的空间,从而有利于保证显示面板的屏占比。可选,D0=1.2×D01,或者,D0=1.4×D01。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实施例仅以两个安装孔均为圆形为例进行说明,在本发明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安装孔中,只要一个安装孔的形状为圆形即可,另一安装孔的形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例如请参考图27,图27所示为图2中区域B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本实施例以相邻的两个安装孔中一个安装孔为圆形、另一个安装孔为长条形为例进行说明,此种结构同样适用于本发明。

还需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仅对区域B中包括两个安装孔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对实际所包含的安装孔的数量进行限定,当区域B中包括两个以上的安装孔时同样适用于本发明。例如请参考图28,图28所示为图2中区域B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本实施例中,若第一安装孔K1与第三安装孔K3之间、或者第二安装孔K2与第三安装孔K3之间、亦或是第三安装K3孔周围的触控电极面积较小,例如小于常规第一触控电极R0的75%时,也可将此部分触控电极作为辅助电极与其他触控电极连接,例如本实施例示出了当Ri+1中的部分第一触控功电极被安装孔K3截断时,将位于第三安装孔右侧的触控电极作为第四辅助电极04,并将该第四辅助电极04与Ri+2连接的方案,同样有利于提升第三安装孔K3周边的触控灵敏度。需要说明的是,第四辅助电极04与第二触控电极是绝缘的。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图29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上述实施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电视、车载显示装置等其他具有显示功能和触控能的显示装置,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具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考上述各实施例对于显示面板的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的触控层包括多个第一触控单元和多个第二触控单元,第一触控单元和第二触控单元呈互电容结构。第一触控单元中的第一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排列且相互串接,第二触控单元中的第二触控电极沿第二方向排列且相互串接。触控区域设置有至少两个安装孔,沿第一方向排列且相邻的两个安装孔之间具有第一间隔,触控层还包括位于该第一间隔中的第一辅助电极。当第一触控单元Ri被安装孔截断时,位于第一间隔中的第一辅助电极与Ri+1和Ri-1中的至少一者连接,相当于将第一辅助电极合并至Ri+1和Ri-1中的至少一者中,增大了Ri+1或Ri-1的面积,如此,有利于增大第二触控单元与Ri或者Ri+1的相对面积,从而有利于增大第二触控单元与Ri或者Ri+1正对的区域的触控灵敏度,进而有利于提升相邻两个安装孔之间区域的触控灵敏度。当第二触控单元Ti被安装孔截断时,位于第一间隔中的第一辅助电极与Ti+1和Ti-1中的至少一者连接,相当于将第一辅助电极合并至Ti+1和Ti-1中的至少一者中,增大了Ti+1或Ti-1的面积,如此,有利于增大第一触控单元与Ti+1或Ti-1的相对面积,从而有利于增大第一触控单元与Ti或者Ti+1正对的区域的触控灵敏度,进而有利于提升相邻两个安装孔之间区域的触控灵敏度。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技术分类

0612011611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