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实现隐藏针踵的横机针板结构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44:28


一种实现隐藏针踵的横机针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横机领域,尤其涉及了一种实现隐藏针踵的横机针板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可实现织针复合位移的针板结构,大多采用选针片直推织针或者选针片配合中间针推动织针的方式,上述方法实现的位移形式,均需要织针或者中间针针踵始终突出针板表面,且均需要三角轮廓与针踵接触来推动织针位移,上述方式影响编织功能,大大限制了编织花型的多样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实现隐藏针踵的横机针板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实现隐藏针踵的横机针板结构,包括底板,底板上设有针槽,针槽中安装有针组件,针组件包括依次排列的织针、辅针和弹簧针,辅针的前端与织针旋转连接并使辅针绕其配合连接处在竖直平面内进行转动,辅针的后部设有辅针针踵,辅针上还设有位于辅针针踵下方的辅针针脚,针槽的槽底设有与辅针针脚配合并使其下陷的辅针沉降斜槽,当辅针针脚落入辅针沉降斜槽配合时,辅针针踵也随之下沉并陷入针槽内,弹簧针的前端与辅针后端卡合并推动辅针脱离辅针沉降斜槽,从而顶起辅针针脚,使辅针针踵实现凸起或隐藏。

作为优选,织针上设有一个向后开口的扇形槽,扇形槽的宽度向后方逐渐变大,扇形槽的前端设有一弧形缺口,辅针的前端包括长针杆和弧形旋转头,弧形旋转头与弧形缺口配合旋转并带动长针杆在扇形槽内转动。

作为优选,扇形槽的上槽面水平设置,扇形槽的下槽面与水平面呈2.5°~6.5°。

作为优选,辅针沉降斜槽的前端设有第一斜面,辅针针脚的前端设有第二斜面,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接触配合;第一斜面与水平面的较小夹角大于第二斜面与辅针下表面的较小夹角;第一斜面与水平面的较小夹角为30°~55°,第二斜面与辅针下表面的较小夹角为30°~55°。

作为优选,辅针沉降斜槽的后侧壁和针槽槽底面的连接处设有倒角,倒角的设计能防止辅针针脚在转动中被磕坏,从而增加辅针针脚的使用寿命;辅针沉降斜槽的槽底设有磁性钢片。

作为优选,弹簧针包括前部、中部和后部,弹簧针的弹簧针针踵设置在其中部,还包括弹簧让位槽,弹簧让位槽位于中部下方的针槽处;弹簧针后部下表面设有向下的凸起并通过凸起与针槽的槽底接触。

作为优选,弹簧让位槽的槽底到针槽槽口处的距离大于等于弹簧针的高度。

作为优选,还包括支撑部,支撑部为一短杆,支撑部位于弹簧针前部的下方并支撑弹簧针前部与针槽的槽底接触,支撑部的前端与弹簧针的前端圆弧连接,支撑部的长度大于辅针沉降斜槽的长度;支撑部的后端向外侧倾斜并在水平投影面上与弹簧针前部杆体形成3°~7°的夹角。

作为优选,辅针的后端设有上阶梯部,支撑部与弹簧针的连接处设有下阶梯部,上阶梯部的下表面与下阶梯部的上表面接触卡合;上阶梯部与辅针的连接处设有倒角,下阶梯部和弹簧针的连接处设有倒角。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本发明提供的辅针和弹簧针的针踵均可以不同的位移方式沉入针槽内,达到隐藏针踵的目的,织针与辅针通过旋转连接结构简单,辅针倾斜针脚与辅针沉降斜槽倾斜角度对应,织针辅针位移形式合理且稳定;弹簧针针杆与针尾具有弹性,在弹簧针针踵沉入针板后,利用弹性应力使弹簧针针踵自动复位,弹簧针复位结构稳定高效,提高了编织功能的稳定性,增加了编织功能的多样性,丰富了编织花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织针和辅针结构示意图。

图3是弹簧针在正常编织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弹簧针在隐藏弹簧针针踵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弹簧针的俯视图。

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1—针槽、2—织针、3—辅针、4—弹簧针、5—磁性钢片、11—辅针沉降斜槽、111—第一斜面、12—弹簧让位槽、21—扇形槽、22—弧形缺口、31—辅针针踵、32—辅针针脚、321—第二斜面、33—长针杆、34—弧形旋转头、35—上阶梯部、41—弹簧针针踵、42—支撑部、43—下阶梯部、44—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一种实现隐藏针踵的横机针板结构,如图所示,包括底板,底板上设有针槽1,针槽1中安装有针组件,针组件包括依次排列的织针2、辅针3和弹簧针4,辅针3的前端与织针2旋转连接并使辅针3绕其配合连接处在竖直平面内进行转动,辅针3的后部设有辅针针踵31,辅针3上还设有位于辅针针踵31下方的辅针针脚32,针槽1的槽底设有与辅针针脚32配合并使其下陷的辅针沉降斜槽11,当辅针针脚32落入辅针沉降斜槽11配合时,辅针针踵31也随之下沉并陷入针槽1内,弹簧针4的前端与辅针3后端卡合并推动辅针3脱离辅针沉降斜槽11,从而顶起辅针针脚32,使辅针针踵31实现凸起或隐藏。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的是织针2上设有一个向后开口的扇形槽21,扇形槽21的宽度向后方逐渐变大,扇形槽21的前端设有一弧形缺口22,辅针3的前端包括长针杆33和弧形旋转头34,弧形旋转头33与弧形缺口22配合旋转并带动长针杆33在扇形槽21内转动。

扇形槽21的上槽面水平设置,扇形槽21的下槽面与水平面呈4.5°。

辅针3与织针2旋转连接,织针2与辅针3同时设置在针槽1内,左右插片夹持织针2与辅针3,辅针3的弧形旋转头34与织针2针杆上的弧形缺口22对应并互相连接,辅针3可绕弧形缺口22旋转一定角度。当织针2受到三角推力后移辅针3针脚到达辅针沉降斜槽11,辅针针踵31受外力作用使辅针3绕弧形缺口22旋转直至辅针针踵31完全沉入针槽1内;织针2需要继续编织时,推动弹簧针4抵触辅针3针尾,继续推动弹簧针4使辅针3针脚斜角与辅针3让位斜面接触,在弹簧针4纵向推力和辅针沉降斜槽11斜向推力的作用下,辅针3针头绕弧形缺口22旋转,使辅针3针脚底部抵触针槽1底,此时辅针针踵31突出针槽1,辅针3推动织针进入编制工作状态。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的是辅针沉降斜槽11的前端设有第一斜面111,辅针针脚32的前端设有第二斜面321,第一斜面111和第二斜面321接触配合;第一斜面111与水平面的较小夹角大于第二斜面321与水平面的较小夹角;第一斜面111与水平面的较小夹角大于第二斜面321与辅针3下表面的较小夹角,辅针3下表面即为其与针槽槽底接触配合的表面;第一斜面111与水平面的较小夹角为45°,第二斜面321与辅针3下表面的较小夹角为40°

辅针沉降斜槽11的后侧壁和针槽1槽底面的连接处设有倒角,倒角的设计能防止辅针针脚32在转动中被磕坏,从而增加辅针针脚32的使用寿命;辅针沉降斜槽11的槽底设有磁性钢片5,辅针沉降斜槽11槽底预留厚度并装配有1.2X5毫米磁性钢片5,用磁性钢片5的吸力保证针不向上跳动。

通过辅针3针脚的第二斜面321的倾斜设置,辅针3针脚与辅针沉降斜槽11对应,辅针沉降斜槽11的第一斜面111的倾斜方向与辅针3针脚的第二斜面321倾斜反方向一致,辅针沉降斜槽11可容置辅针3针脚使辅针针踵31沉入针槽1内,达到隐藏辅针针踵31、使带线圈的织针2不会与三角过度接触导致线圈断裂的目的;织针2需要继续工作时,弹簧针4针头抵触辅针3针尾推动辅针3移动,辅针3针脚上的第二斜面321经过辅针沉降斜槽11的第一斜面111直至辅针3针脚接触针槽1底,辅针针踵31突出底板,弹簧针4针头抵触辅针3针尾的上阶梯部35所形成的限位缺口继续移动,使针板进入正常编织模式。

实施例4

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的是弹簧针4包括前部、中部和后部,弹簧针4的弹簧针针踵41设置在其中部,还包括弹簧让位槽12,弹簧让位槽12位于中部下方的针槽1处。

弹簧针4设置在针槽1内辅针3的后方,弹簧针针踵41对应的针槽1底开设有弹簧让位槽12,弹簧让位槽12与弹簧针针踵41所处位置对应,弹簧针4在让弹簧让位槽12范围内移动,弹簧让位槽12前后两侧的针槽1槽底分别支撑弹簧针4的支撑部42和针尾,弹簧针针踵41受到外力或者三角的压力作用时,弹簧针针踵41可沉入针槽1内,外力作用消失时,在弹性应力的作用下弹簧针针踵41突出针槽1恢复初始位置,实现多种复杂的走针轨迹,大大增加了编织功能的多样性。

弹簧针4后部下表面设有向下的凸起44并通过凸起44与针槽1的槽底接触。凸起44斜向后伸出并位于弹簧针4后部的最后端。

弹簧让位槽12的槽底到针槽1槽口处的距离大于等于弹簧针针踵41的高度。

还包括支撑部42,支撑部42为一短杆,支撑部42位于弹簧针4前部的下方并支撑弹簧针3前部与针槽1的槽底接触,支撑部42的前端与弹簧针4的前端圆弧连接,支撑部42的长度大于辅针沉降斜槽11的长度。

支撑部42的后端向外侧倾斜并在水平投影面上与弹簧针4前部杆体形成5°的夹角。

辅针3的后端设有上阶梯部35,支撑部42与弹簧针4的连接处设有下阶梯部43,上阶梯部35的下表面与下阶梯部43的上表面接触卡合,当需要隐藏辅针针踵31时,下阶梯部43和上阶梯部35分离,并使辅针3掉落至辅针沉降斜槽11中;当需要正常编织时,下阶梯部43向前抵住上阶梯部35并推动辅针3前移,此时辅针3与辅针沉降斜槽11的第一斜面111接触并通过与弧形缺口22的配合向上旋转,下阶梯部43位于辅针3的上阶梯部35下方并起到支撑的作用

上阶梯部35与辅针3的连接处设有倒角,下阶梯部43和弹簧针4的连接处设有倒角。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专利的涵盖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630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