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对象供给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0:16:30


一种对象供给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计算机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对象供给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在请求对象供给方发送对象供给时,通常约定在确定的时间节点发送相应的对象供给,在这种对象供给的控制方式下,需要一次性接收到对象供给方提供的所有对象供给,也就是说需要针对性的为得到的对象供给配置相应的存储空间,这使得未能及时消耗的对象将持续占用空间,造成资源的浪费。

例如,在物品采购的场景下,当意图以较低的采购成本采购物品时,考虑到采购的梯度成本,通常在一次采购过程中,采购的物品数量较多,其中,所述梯度成本表征采购的单价成本与采购数量的关联关系,采购数量越多,相应的单价成本越低。这样,在仅考虑采购环节的采购成本的情况下,采购的物品数量极有可能超过实际需求,在目前对物品供给的控制方式下,接收到的大量物品将极大的占用仓储资源,同时,在物品无法及时被消耗的情况下,由于对仓储资源的长时间占用,无法避免的造成仓储成本的显著增加。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对象供给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由于对象供给控制的不合理,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出一种对象供给控制方法,包括:

确定所指定的对象集合中每一类对象的总供给量,并获取每一类对象当前的对象余量和各设定时长内的预测消耗量,针对所述对象集合中未处理完成的各类对象,循环执行以下步骤,直至所述对象集合中各类对象全部处理完成:步骤1、分别根据每一类对象的对象余量和预测消耗量,确定相应的余量归零时间,并根据各余量归零时间中的最小值,确定各类对象的分批到达时间;

步骤2、分别根据每一类对象的对象余量和预测消耗量,确定每一类对象在所述分批到达时间时的剩余余量和所述分批到达时间之后的第一预设时长内的第一预测消耗总量,并根据每一类对象的第一预测消耗总量、剩余余量和总供给量,确定对应的分批供给量;

步骤3、分别根据每一类对象的分批供给量,对相应的对象余量和总供给量进行更新,并将分批供给量低于设定阈值的对象标记为处理完成。

可选的,所述确定各类对象的分批到达时间之后,进一步包括:

确定所指定的对象集合中每一类对象的供给方式为统一发送时,将每一类对象的对象供给量,确定为所述分批到达时间对应的分批供给量,并将每一类对象标记为处理完成。

可选的,所述分别根据每一类对象的对象余量和预测消耗量,确定相应的余量归零时间,包括:

获取每一类对象在各设定时长内的预测消耗量和当前的对象余量,并确定与当前时间相隔所述各设定时长的各个时间点,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确定每一类对象在各个时间点的剩余余量,直至所述剩余余量小于等于0,并将所述剩余余量小于等于0的时间点确定为对应对象的余量归零时间。

可选的,所述依次确定每一类对象在各个时间点的剩余余量,包括:

针对任意一个时间点,分别计算当前时间与该时间点之间的各设定时长内的预测消耗量之和,并计算所述当前的对象余量与所述预测消耗量之和的差值,以及将所述差值与对象增量的和,确定为该时间点处的剩余余量,其中,所述对象增量的到达时间位于当前时间与该时间点之间。

可选的,所述根据每一类对象的第一预测消耗总量、剩余余量和总供给量,确定对应的分批供给量,包括:

确定每一类对象在所述分批到达时间之后的第二预设时长内的第二预测消耗总量;

若确定对应对象的总供给量与剩余余量的和,不低于对应对象的第二预测消耗总量时,则将第一预测消耗量与剩余余量的差值确定为对应的分批供给量。

可选的,进一步包括:

若确定所述总供给量与剩余余量的和,低于对应对象的第二预测消耗总量时,则将所述总供应量确定为对应的分批供给量,并将对应的对象标记为处理完成。

可选的,确定所指定集合中各类对象全部处理完成之后,进一步包括:

针对所指定的对象集合中的任意一类对象,分别执行以下操作,直至所指定的对象集合中全部对象处理完成:

步骤1、获取对象在当前时间的对象余量和各设定时长内的预测消耗量,并获取所述对象关联的分批到达时间和分批供给量,以及获取到达时间固定的对象增量;

步骤2、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针对所述各设定时长中的任意一个设定时长,分别确定一个设定时长对应的时间点,并计算所述时间点对应的剩余余量,其中,所述时间点对应的剩余余量根据所述当前时间的对象余量、在所述时间点之前到达的分批供给量和对象增量,以及在所述时间点之前的各设定时长内的预测消耗量所确定;

步骤3、在各个时间点对应的剩余余量中,确定剩余余量最先小于等于0的目标时间点,并将所述目标时间点与当前时间之间的时间间隔,作为所述对象的消耗持续时长。

第二方面,提出一种对象供给控制装置,包括:

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指定的对象集合中每一类对象的总供给量,并获取每一类对象当前的对象余量和各设定时长内的预测消耗量,针对所述对象集合中未处理完成的各类对象,循环执行以下步骤,直至所述对象集合中各类对象全部处理完成:

第一处理单元,用于分别根据每一类对象的对象余量和预测消耗量,确定相应的余量归零时间,并根据各余量归零时间中的最小值,确定各类对象的分批到达时间;

第二处理单元,用于分别根据每一类对象的对象余量和预测消耗量,确定每一类对象在所述分批到达时间时的剩余余量和所述分批到达时间之后的第一预设时长内的第一预测消耗总量,并根据每一类对象的第一预测消耗总量、剩余余量和总供给量,确定对应的分批供给量;

第三处理单元,用于分别根据每一类对象的分批供给量,对相应的对象余量和总供给量进行更新,并将分批供给量低于设定阈值的对象标记为处理完成。

可选的,所述确定各类对象的分批到达时间之后,所述第一处理单元进一步用于:

确定所指定的对象集合中每一类对象的供给方式为统一发送时,将每一类对象的对象供给量,确定为所述分批到达时间对应的分批供给量,并将每一类对象标记为处理完成。

可选的,所述分别根据每一类对象的对象余量和预测消耗量,确定相应的余量归零时间时,所述第一处理单元用于:

获取每一类对象在各设定时长内的预测消耗量和当前的对象余量,并确定与当前时间相隔所述各设定时长的各个时间点,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确定每一类对象在各个时间点的剩余余量,直至所述剩余余量小于等于0,并将所述剩余余量小于等于0的时间点确定为对应对象的余量归零时间。

可选的,所述依次确定每一类对象在各个时间点的剩余余量时,所述第二处理单元用于:

针对任意一个时间点,分别计算当前时间与该个时间点之间的各设定时长内的预测消耗量之和,并计算所述当前的对象余量与所述预测消耗量之和的差值,以及将所述差值与对象增量的和,确定为该时间点处的剩余余量,其中,所述对象增量的到达时间位于当前时间与该时间点之间。

可选的,所述根据每一类对象的第一预测消耗总量、剩余余量和总供给量,确定对应的分批供给量时,所述第二处理单元用于:

确定每一类对象在所述分批到达时间之后的第二预设时长内的第二预测消耗总量;

若确定对应对象的总供给量与剩余余量的和,不低于对应对象的第二预测消耗总量时,则将第一预测消耗量与剩余余量的差值确定为对应的分批供给量。

可选的,所述第二处理单元进一步用于:

若确定所述总供给量与剩余余量的和,低于对应对象的第二预测消耗总量时,则将所述总供应量确定为对应的分批供给量,并将对应的对象标记为处理完成。

可选的,确定所指定集合中各类对象全部处理完成之后,所述第三处理单元进一步用于:

针对所指定的对象集合中的任意一类对象,分别执行以下操作,直至所指定的对象集合中全部对象处理完成:

步骤1、获取对象在当前时间的对象余量和各设定时长内的预测消耗量,并获取所述对象关联的分批到达时间和分批供给量,以及获取到达时间固定的对象增量;

步骤2、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针对所述各设定时长中的任意一个设定时长,分别确定一个设定时长对应的时间点,并计算所述时间点对应的剩余余量,其中,所述时间点对应的剩余余量根据所述当前时间的对象余量、在所述时间点之前到达的分批供给量和对象增量,以及在所述时间点之前的各设定时长内的预测消耗量所确定;

步骤3、在各个时间点对应的剩余余量中,确定剩余余量最先小于等于0的目标时间点,并将所述目标时间点与当前时间之间的时间间隔,作为所述对象的消耗持续时长。

第三方面,提出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可执行指令;

处理器,用于读取并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可执行指令,以实现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对象供给控制方法。

第四方面,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所述存储介质中的指令由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能够执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对象供给控制方法。

本公开有益效果如下:

本公开实施例中,确定所指定的对象集合中每一类对象的总供给量,并获取每一类对象当前的对象余量和各设定时长内的预测消耗量,针对所述对象集合中未处理完成的各类对象,循环执行以下步骤,直至所述对象集合中各类对象全部处理完成:先分别根据每一类对象的对象余量和预测消耗量,确定相应的余量归零时间,并根据各余量归零时间中的最小值,确定各类对象的分批到达时间;然后分别根据每一类对象的对象余量和预测消耗量,确定每一类对象在所述分批到达时间时的剩余余量和所述分批到达时间之后的第一预设时长内的第一预测消耗总量,并根据每一类对象的第一预测消耗总量、剩余余量和总供给量,确定对应的分批供给量;再分别根据每一类对象的分批供给量,对相应的对象余量和总供给量进行更新,并将分批供给量低于设定阈值的对象标记为处理完成。

这样,区别于现有技术中一次性供给的供给方式,本公开采用分批供给的方式,循环确定各批次下未处理完成的对象的分批到达时间,并将分批到达时间确定为未处理完成的各类对象的对象余量被消耗殆尽之前,使得分批供应的控制方式不会影响各类对象的消耗需要,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各类对象的供给持续时长,使得当对于各类对象的需求位置不同时,能够通过控制对象供给源头为不同位置进行针对性的对象供给,降低各类对象在不同位置之间传输的调拨成本。再者,在确定分批到达时间的同时,确定了与分批时间对应的分批供给量,且各类对象的分批供给量的确定与各类对象的预测消耗量密切相关,通过适应性的根据消耗需要配置分批供给量,提高了各类对象的流通效率,降低了对于各类对象的存储压力,能够兼顾各类对象的采购成本和存储成本,保证了对象供给配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易于理解。在附图中,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了本公开的若干实施方式,其中: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对象供给控制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确定余量归零时间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确定时间轴上各时间点的增量情况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剩余余量的消耗持续时长与时间的关系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确定分批供给量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各类对象的消耗持续时长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存在对象增量和分批供给量的时间轴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某对象在各时间点处的剩余余量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某对象在各时间点处的剩余余量的消耗持续时长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对象供给控制装置的逻辑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对象供给控制装置的实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定本公开。

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道,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可以实现为一种系统、装置、设备、方法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公开可以具体实现为以下形式,即:完全的硬件、完全的软件(包括固件、驻留软件、微代码等),或者硬件和软件结合的形式。

为了方便理解,下面对本公开实施例中涉及的名词进行解释:

指定的对象集合,本公开中指代由指定的各类对象组成的集合,如,商品集合,所述指定的各类对象可以是彼此间具有关联的对象,如配套销售的手机、充电器和耳机,也可以是彼此间不具有关联的对象,如,玩具、衣服。

总供给量,本公开中指代所指定的对象集合中包括的,各类对象各自的总数量,一些情况下,是指作为对象需求方时,接收对象供给方提供的各类对象的数量,另一些情况下,是指作为对象供给方时,向对象需求方提供的各类对象的数量。

预测消耗量,是指根据历史同期的消耗情况,对各个对象的消耗情况进行的预测,预测消耗量表征设定时长内各类对象的消耗量,也就是说,预测相对于当前时间的各设定时长内各类对象的消耗量,如,假设设定时长为1天,当前时间为X月Y日,则依次预测与当前时间相隔一天的X月Y+1日的消耗量、以及X月Y+2日的消耗量、X月Y+3日的消耗…。

设定时长,本公开中是指为预测消耗量设置的时间长度,具体是预测消耗量所对应的消耗时长,也就是数目为预测消耗量的各类对象被消耗殆尽所需要的时间,如,设定时长的单位可以是小时、天、周、月、季度等等。

安全库转时长,本公开中是指在商品库存中,为保证各类商品的稳定供应必须保证库存中存留的商品数量所能够持续消耗的时长,换言之,为了保证商品的持续供应所设置的在采购的商品到货时,库存中残留的最低库存量能够维持消耗的最小时长,也就是在配置采购到货时间时,相对于库存完全耗尽时间所提前的预设时长,其中,所述时长的单位为天时,可以表示为安全库转天数。

目标库转时长,指代期望在采购到货时间接收到采购的商品后,库存中的商品的能够维持消耗的时长,这种情况下,采购到货后仓储的商品数量,也就是第一预设时长对应的第一预测消耗量,其中,所述时长的单位为天时,可以表示为目标库转天数。

最大库转时长,取值大于目标库转时长,指代按照当前的仓储能力,在能够获得最大数量的商品数量后,库存中的商品能够维持消耗的时长,这种情况下,采购到货后仓储的商品数量,也就是第二预设时长对应的第二预测消耗量,其中,所述时长的单位为天时,可以表示为的最大库转天数。

下面参考本公开的若干代表性实施方式,详细阐释本公开的原理和精神。

现有的对象供给控制方式为,当需要从对象提供方获得对象供给,以保证正常的生产需要时,向对象提供方采购各类对象,进而按照协商的到货时间接收各类对象,也就是说,采购的数目为对应的总供给量的各类对象,将在协商的到货时间统一到货。

因此,针对上述对象供给方式,必然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以对象的存储成本为主要的考量因素的情况下,为避免过多的对象占用存储资源,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采购的各类对象数量较少,使得无法兼顾采购的梯度成本优势,也就是说,采购方无法通过增加采购数量的方式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也就是说,受存储成本的限制,无法通过增加采购数量的方式来提升自身的议价权以降低单位采购对象的采购成本,进而造成采购成本的增加和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以采购的梯度成本的为主要的考量因素的情况下,通常采购的对象数量较多,但这样,考虑到接收到大量对象时,必然会耗费额外的存储成本,使得仓储和管理的环节耗费额外的成本,无法及时消耗的各类对象占据着存储空间,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本公开提出的对象供给控制方法可以应用于电商场景下,包括对数以万计品类的商品的采购和仓储,在各类商品的采购过程中,通常一张采购单上存在有各种类型的商品,处于同一张采购单上的商品可能具有关联关系,如,配套销售的商品,也可能是根据实际需要搭配的商品。

当前场景下,可以通过增加采购数量的方式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也就是通过提升自身的议价权以降低单位采购对象的采购成本,进而为解决仓储空间有限的问题,提出针对采购单的分批发货机制,确定采购单上各类物品各自的采购总量,并根据对各类商品的消耗需求、各类商品当前的库存余量、为保证各类物品的稳定供应所预留的安全库转天数,以及先前采购的已知到货时间的各类商品的到货数量,确定各类商品的分批到货时间,其中,所述分批到货时间在采购单上各商品的库存余量最早消耗殆尽之前,并根据实际需求设置针对各类商品的目标库转天数和最大库转天数,结合各类对象的采购总量和消耗需求,确定分批发货数量,其中,目标库转天数小于最大库转天数。

进一步的,将采购订单上分批发货数量为0的物品标记为处理完成,并针对采购订单上未处理完成的各类物品,计算下一批次的分批到货时间和分批发货数量,直至采购订单上的全部物品均处理完成。

这样,从分批到达时间和分批发货数量两方面,实现对于采购订单的物品供给控制,能够兼顾对于各类商品的采购成本和仓储成本,而且由于分批到货数量与各类商品的消耗需求息息相关,提升了商品在仓库中的流通效率。再者,能够智能化地根据得到的采购订单和采购订单上各类物品关联的数据,针对性的确定对应的商品供货方式,使得商品供给配置更加合理。其次,根据获得的各类商品的数量和消耗需求,确定获得采购的各类商品后的库存能够持续消耗的时间,能够为相关的管理人员提供参考的同时,为管理人员的后续采购提供依据。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执行对象供给控制方法的可以是对象消耗方的处理设备,处理设备根据对象消耗方自身对于各类对象的对象余量,以及各设定时长内的预消耗量,计算分批供给量和分批到达时间,进而指示对象供给方采用相应的供给方式进行供应;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执行对象供给控制方法的可以是对象供给方的处理设备,对象供给方在获取对象消耗方对于各类对象的预测消耗量和对象余量后,为对象消耗方配置分批供应量和分批到达时间,进而按照计算得到的分批供给量和分批到达时间,为对象消耗方供应各类对象。下面的叙述中,将仅以处理设备为对象消耗方的处理设备为例,进行示意性说明,而处理设备作为对象供给方的处理设备时,对于对象供给控制的实现方式同理,本公开将不再赘述。

本公开可以应用于采购场景中,针对已有的采购订单,配置采购订单上存在的各类物品的发货方式,配置的内容具体可以包括有分批发货时间和分批发货数量,对于同一处理设备来说,当其作为采购方的处理设备时,使得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针对性的配置供货方的发货方式;当其作为供货方的处理设备时,使得能够根据采购方的需要,确定对应的发货方式,并根据确定的发货方式为采购方供货。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1所示,其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对象供给控制的流程示意图,下面对对象供给控制流程进行详细说明:

步骤101:确定所指定的对象集合中每一类对象的总供给量,并获取每一类对象当前的对象余量和各设定时长内的预测消耗量。

处理设备获取所指定的对象集合,并确定所指定的对象集合中每一类对象的总供给量,以及获取每一类对象当前的对象余量和各设定时长内的预测消耗量,其中,所述设定时长根据实际的处理需要灵活配置,由各设定时长以及当前时间能够确定未来的各个时间点,且设定时长为所述各个时间点与其前一个时间点之间的时间间隔。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各设定时长内的预测消耗量为各个设定时长内的对象消耗量,也就是在未来的各个时间点与其前一个时间点之间的设定时长内所消耗的对象数量,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各设定时长内的预测消耗量可以是未来各个整数倍的设定时长内消耗的对象数量。

例如,假设当前时间为3月15日,设定时长为1天,则一些情况下,对于某类对象的预测销耗量可以表征为,3月16日:a、3月17日:b、3月17日:c、3月18日:d…。另一些情况下,对于某类对象的预测消耗量可以表征为,未来1天内:a、未来2天内:a+b、未来3天内:a+b+c、未来4天内:a+b+c+d…。

本公开实施例中,预测消耗量可以根据历史同期的时间范围内各类对象的消耗情况而确定,可行的预测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获取过去N年的历史同期的时间范围内,各类对象的消耗量,并将获得的消耗量均值作为各类对象在对应的时间范围内的预测消耗量;或者,获得历史同期的时间范围内的消耗量均值后,根据配置的影响系数适应性的上调或下降消耗量均值,并将调整后的消耗量均值作为对应的时间范围内的预测消耗量。

步骤102:确定所指定的对象集合中是否存在未被标记为处理完成的对象,若是,执行步骤103,否则,执行步骤106。

步骤103:获取所指定的对象集合中,未处理完成的各类对象,分别根据每一类对象的对象余量和预测消耗量,确定相应的余量归零时间,并根据各余量归零时间中的最小值,确定各类对象的分批到达时间。

处理设备确定所指定的对象集合中,存在未处理完成的对象后,获取未处理完成的各类对象,进一步的,所述处理设备获取每一类对象在各设定时长内的预测消耗量和当前的对象余量,并确定与当前时间相隔所述各设定时长的各个时间点,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确定每一类对象在各个时间点的剩余余量,直至所述剩余余量小于等于0,并将所述剩余余量小于等于0的时间点确定为对应对象的余量归零时间。

需要说明的是,确定每一类对象在各个时间点的剩余余量时,所述处理设备针对任意一个时间点,分别计算当前时间与一个时间点之间的各设定时长内的预测消耗量之和,并计算所述当前的对象余量与所述预测消耗量之和的差值,以及将所述差值与对象增量的和,确定为所述一个时间点处的剩余余量,其中,所述对象增量的到达时间位于当前时间与所述一个时间点之间。

参与附图2所示,其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确定余量归零时间的流程示意图,下面以确定一类对象的余量归零时间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步骤201:获取一类对象在各设定时长内的预测消耗量和当前的对象余量,并确定与当前时间相隔所述各设定时长的各个时间点。

处理设备获取一类对象在当前时间的对象余量和各设定时长的预测消耗量,并获取所述对象增量对应的固定到达时间,以及根据当前时间以及所述各设定时长,确定未来的各个时间点,其中,所述各个时间点与在前的时间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设定时长,所述对象增量与对象的总供给量无关,可以视为额外被供给的对象数量。

需要说明的是,当前时间具体精确的程度根据设定时长而定,如,当设定时长是以天为单位计量时,当前时间可以精确至天,或者,小时;当设定时长以小时为单位计量时,当前时间可以精确至小时,或者,分钟。

步骤202: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确定一类对象在一个时间点的剩余余量,所述在一个时间点的对象余量,由当前时间的对象余量、在所述一个时间点之前到达的对象增量,以及在所述一个时间点之前的各设定时长内的预测消耗量计算得到。

处理设备根据当前时间和各设定时长,确定与所述当前时间间隔间隔各设定时长的未来的各个时间点,其中,任意一个时间点与其前一个时间点之间间隔为设定时长,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确定一类对象在各个时间点处的剩余余量,以确定所述各个时间点中任意一个时间点处的剩余余量为例,分别计算当前时间与该时间点之间的各设定时长内的预测消耗量之和,并计算所述当前的对象余量与所述预测消耗量之和的差值,以及将所述差值与对象增量的和,确定为该时间点处的剩余余量,其中,所述对象增量的到达时间位于当前时间与该时间点之间。

具体的,以计算在一个时间点处的剩余余量为例进行说明:根据对象在当前时间的对象余量,确定在当前时间与所述一个时间点之间到达的对象增量,以及确定在当前时间与所述一个时间点之间的各设定时长内的预测消耗量。也就是说,对于在所述一个时间点的剩余余量公式可以整理为:该时间点的剩余余量=当前时间的对象余量+某时间点与当前时间之间到达的对象增量-某时间点与当前时间之间的各设定时长内的预测消耗量之和。

例如,参阅图3所示,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确定时间轴上各时间点的增量情况示意图,假设设定时长为1天,当前时间为:X,则时间轴上诸如X+m、X+m+1、X+m+2…、X+n等时间点,为根据设定时长确定的时间点,根据图3所示意的对象增量可知,在时间点X+m+2处,获得对象增量1,并在时间点X+m+4处,获得对象增量2。则计算时间点X+n处的剩余余量的过程为:当前时间(时间点X)的对象余量+时间点(X+m+2)处获得的对象增量1+时间点(X+m+4)处获得的对象增量2-[时间点X与时间点(X+n)之间的各个设定时长内的预测消耗量之和]。

这样,考虑到对象增量对于余量归零时间的影响,根据对象增量和对象余量,与各设定时长内的预测消耗量,能够实现对余量归零时间的准确判定,为对象供给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保证对象供给流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步骤203:判定在一个时间点的剩余余量是否小于等于0,若是,执行步骤204,否则,返回执行步骤202。

处理设备确定在一个时间点的剩余余量后,判定所述剩余余量是否小于等于0,若是,则说明获取的一类对象在所述一个时间点处不存在可消耗的余量,否则,则说明所述一类对象在所述一个时间点处还存在可消耗的余量,故返回步骤202计算下一个时间点处的对象余量,直至对象余量小于等于0。

步骤204:将剩余余量小于等于0的时间点确定为对应对象的余量归零时间。

处理设备确定在一个时间点的对象余量小于等于0后,将所述一个时间点确定为对应的对象的余量归零时间。

例如,以采购场景下,控制物品供给为例,采购订单上存在物品1和物品2,假设物品1当前的期末库存,也就是当前物品1的对象余量,为100件,物品2当前的期末库存为500件,物品1和物品2均不存在预先采购的已知到货时间的采购量,设定时长为1周,预测的物品1的周销量分别为10、10、10、10、10、10、10、10、10、10、100、100、100、100、500,预测的物品2的周销量分别为10、10、10、10、10、10、10、10、10、10、100、100、100、100、500,则按照物品1当前的期末库存,在第10周的最后一天会达到库存零点。按照物品2当前的期末库存,在第14周的最后一天会达到库存零点。

这样,通过计算各类对象的余量归零时间,能够确定各类对象在未收到所指定的对象集合中的对象供给量的情况下,能够维持的消耗时长,且余量归零时间相当于为分批到达时间的设置划分界限,为后续分批到达时间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保证对象供给控制能够满足各类对象正常的使用需要,能够避免出现对象断供的情况。

进一步的,确定各类未处理完成的对象各自对应的余量归零时间后,根据各余量归零时间中的最小值,确定各类对象的分批到达时间。

具体的,处理设备确定各类未处理完成的对象的余量归零时间后,确定各个余量归零时间中的最小值,也就是距离当前时间最近的余量归零时间,也可以理解为最先到达的余量归零时间,进而根据余量归零时间的最小值对应的时间点与预设时长,确定各类对象的分批到达时间,其中,所述预设时长表征在余量归零之前提前的时长,是为了保证各类对象的正常供应设置的。

换言之,本公开实施例中,为保证各类对象的供应可靠性,通常将最小值的余量归零时间之前的预设时长确定为分批到达时间,所述分批到达时间也就可以表示为:MIN(未处理完成的各类对象的余量归零时间)-预设时长。

例如,继续参阅步骤204的示例进行说明,假设设置的安全库转天数,也就是预设时长,为5天,由于物品1的余量归零时间为第10周最后一天,物品2的余量归零时间为14周最后一天,故选择的距离当前时间最近的余量归零时间为第10周最后一天,同时考虑到预留安全库转天数作为缓冲时间,而为物品1和物品2设置的分批到达时间应提前至第10周最后一天的前5天,即第10周的星期二。

这样,由于配置的分批到达时间是基于最小的余量归零时间确定的,故配置的分批到达时间,必然能够满足各类未处理完成的对象的消耗需要,且各类未处理完成的对象在所述分批到达时间均存在到货,使得控制对象供给的方式能够适应于各类对象的消耗需要,保证了对象供给控制的有效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确定未处理完成的各类对象的分批到达时间之后,则进一步的判定是否预先针对所指定的对象集合中的各类对象,配置供给方式,具体的,确定所指定的对象集合中每一类对象的供给方式为统一发送时,将每一类对象的对象供给量,确定为所述分批到达时间对应的分批供给量,并将每一类对象标记为处理完成。否则,当确定总供给量的供给方式未被设置为统一发送时,继续计算各类对象的分批到达时间和分批总供给量。也就是说,供给方式被设置为统一发送时,第一次计算得到的分批达到时间,即为该所指定的对象集合中各类对象的总供给量全部到达的时间。

这样,使得对象供给的控制过程适应于实际的设置需要,使得对于无法采用分批供给的方式配置的各类对象的总供给量,能够在确定的到达时间到达,且各类对象供给的到达时间能够适应于实际的消耗需要,保证对于对象供给控制的合理性。

步骤104:分别根据每一类对象的对象余量和预测消耗量,确定每一类对象在所述分批到达时间时的剩余余量和所述分批到达时间之后的第一预设时长内的第一预测消耗总量,并根据每一类对象的预测消耗总量、剩余余量和总供给量,确定对应的分批供给量。

处理设备针对每一类对象的对象余量和预测消耗量,确定每一类对象在所述分批到达时间时的剩余余量和所述分批到达时间之后的第一预设时长内的第一预测消耗总量,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时长表征希望在得到供给量后能够维持消耗的时长,所述第一预设时长的取值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配置,本公开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例如,参阅图4所示,其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剩余余量的消耗持续时长与时间的关系示意图,横坐标表征时间,纵坐标表征天数,具体为不同时间点处的剩余余量所能够维持消耗的天数,根据图4所示意的可知,在不存在预先采购的已知到达时间的各类物品供给的情况下,在时间S1处,物品1到达安全库转天数,安全库转天数是为保证各类对象的不间断供应设置的,表征库存中存留的各类对象至少能够维持消耗的时长,可见,物品1在时间S1处的剩余消耗量能够维持消耗的时长为安全库转天数,时间S2是物品1的余量归零时间,同理可知,物品2在时间S3处到达安全库转天数,时间S4为物品2的余量归零时间,可见,物品1先到达余量归零时间,在以安全库转天数作为分批到达时间相对于余量归零时间提前的预设时长的情况下,物品1和物品2的分批到达时间为S1,假设该实施例中意图使接收到分批供给量补充后的物品1和物品2能够维持消耗的时长达到目标库转天数,也即使得物品1和物品2在时间S1处的剩余余量能够维持消耗的时长为目标库转天数,则在时间S1处物品1需要获得的分批供给量应该持续消耗的时间为m天:从时间S2至时间m+S2之间(不包括S2)的预测消耗总量,以及在时间S1物品2需要获得的分批供给量应该维持消耗的时间为n天:从时间S4至时间S4+n之间(不包括S4)的预测消耗总量。

进一步的,所述处理设备确定每一类对象在所述分批到达时间之后的第二预设时长内的第二预测消耗总量,若确定对应对象的总供给量与剩余余量的和,不低于对应对象的第二预测消耗总量,且确定第一预测消耗量与剩余余量的差值,不高于对应的总供给量时,则将第一预测消耗量与剩余余量的差值确定为对应的分批供给量。

下面结合附图5,其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确定分批供给量的流程示意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以确定一类未处理完成的对象的分批供给量为例,对一个分批到达时间处的分批供给量进行详细说明:

步骤501:根据一类对象的对象余量和预测消耗量,确定所述一类对象在分批到达时间时的剩余余量和所述分批到达时间之后的第一预设时长内的第一预测消耗总量,并确定在所述分批到达时间之后的第二预设时长内的第二预测消耗总量。

具体的,确定分批到达时间后,处理设备根据一类对象的对象余量和预测消耗量,确定所述一类对象在所述分批到达时间时的剩余余量和所述分批到达时间之后的第一预设时长内的第一预测消耗总量,并确定在所述分批到达时间之后的第二预设时长内的第二预测消耗总量,其中,所述第二预设时长表征存储的容量能够维持消耗的最大时长,所述第二预设时长的取值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配置,且第二预设时长大于第一预设时长,本公开在此不做具体限定第二预设时长的取值。

例如,在采购场景下,控制对象供给时,假设预先设置有目标库转天数和最大库转天数,所述目标库转天数对应第一预设时长,表征得到物品供给后,希望能够持续消耗的时间,所述最大库转天数对应第二预设时长,表征根据存储能力所能够存储的最大数量所持续消耗的时间,假设设定时长为一天,第一设定时长为40天,第二预设时长为50天,且分批到达时间之后各天的预测消耗量均为z,那么,第一预测消耗量为:40z,第二预测消耗量为50z。

步骤502:判断一类对象的总供给量与剩余余量的和,是否低于对应对象的第二预测消耗总量,若是,执行步骤503,否则,执行步骤504。

处理设备确定一类对象的总供给量和剩余余量的和,以确定对于所述一类对象能够获得的对象数量,并判定所述总供给量和剩余余量的和,与所述一类对象的第二预测消耗总量的关系,也就是说,判定能够获得的对象数量与能够存储的最大数量的之间的大小关系,则在确定能够存储的最大数量大于能够获得的对象数量时,可确定获得数目为当前的总供给量的对象后仍然能够正常存储,故在分批到达时间供给的对象数目可以是当前的总供给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确定第二预测消耗总量与剩余余量的差,与当前的总供给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判断是否将当前的分批供给量确定为当前的总供给量。

步骤503:将一类对象的总供应量确定为对应的分批供给量,并将对应的对象标记为处理完成。

处理设备确定一类对象的总供给量与剩余余量的和,低于对应对象的第二预测消耗总量时,也就是说,分批供给量为当前的总供给量时,依旧能够有效存储,故可以直接将总供给量确定为所述分批到达时间对应的分批供给量,并将对应的对象标记为处理完成。

例如,假设物品1的在确定的分批到达时间1处的剩余余量能够维持消耗的天数为预设时长,且当前剩余余量为100件,物品1的总供给量为400件,当前设置的物品1的第二预设时长为40天,第二预设时长所对应的第二预测消耗量为600件,则在分批达到时间1处,最多能够接收到的物品1的数量为100+400=500件,且当前能够接收的总物品数量500低于最大库存量600,也就是说,当前的仓储能力,支持将总供给量数目的物品1全部发送过来,故考虑到物流成本和维护成本,可以在当前分批到达时间1处,将总供给量确定为对应的分批供给量。

步骤504:将一类对象的第一预测消耗总量与剩余余量的差值确定为对应对象的供给需求量,并将所述供给需求量确定为对应的分批供给量。

处理设备确定一类对象的总供给量与剩余余量的和,不低于对应对象的第二预测消耗总量时,也就是说,若分批供给量为总供给量时,则获得的对象数目超过能够正常存储的范围,则将第一预测消耗量与剩余余量的差值确定为对应的分批供给量。

例如,假设物品1的在确定的分批到达时间1处的剩余余量能够维持消耗的天数为预设时长,且当前剩余余量为100件,物品1的总供给量为700件,当前设置的物品1的第二预设时长为40天,第二预设时长所对应的第二预测消耗量为600件,第一预设时长为30天,第一预设时长所对应的第一预测消耗量为400件,则在分批达到时间1处,最多能够接收到的物品1的数量为100+700=800件,且当前能够接收的总物品数量800高于最大库存量600,也就是说,当前的仓储能力,不支持将总供给量数目的物品1全部发送过来,需要根据第一预设时长对应的第一预测消耗量,也就是说,将第一预测消耗量与剩余余量的差值,400-100=300,确定为对应的分批供给量。

这样,通过配置第一预设时长和第二预设时长,能够对存储各类对象的能力进行限定,进而在不超过各类对象的存储能力的情况下,确定各类对象的分批供给量,使得在控制对象供给时,能够在不超过存储能力的范畴内,尽可能多的供给各类对象,一方面能够极大的降低各类对象的传输成本,另一方面,能够实现对各类对象供给情况的合理配置。

步骤105:分别根据每一类对象的分批供给量,对相应的对象余量和总供给量进行更新,并将分批供给量低于设定阈值的对象标记为处理完成。

处理设备确定各类对象的分批供给量之后,分别根据每一类对象的分批供给量,对相应的对象余量和总供给量进行更新,并将分批供给量低于设定阈值的对象标记为处理完成,进而返回执行步骤102。

具体的,处理设备将分批供给量与对象余量的和,作为更新后的对象余量,以及将总供给量与分批供给量的差,作为更新后的总供给量,并确定当前的分批供给量低于设定阈值时,将对应的对象标记为处理完成,其中,本公开中设定阈值的取值可以为0,或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配置。

步骤106:确定所指定的对象集合中各类对象对应的分批到达时间和分批供给量。

处理设备根据所指定的对象集合中各类对象的总供给量和预测消耗量,确定所指定的对象集合中的各类对象的各批次的分批到达时间和分批供给量,其中,确定完成处理的对象的方式,以及确定分批到达时间和分批总供给量的方式,已经在上面的叙述中进行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在确定所指定的对象集合中包括的各类对象均被标记为处理完成时,也就是说,对象集合中的各类对象全部处理完成时,针对各类对象中的任意一类对象,分别计算该对象的对象余量与获得的总供给量所能够维持的消耗持续时长。

参考附图6,其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各类对象的消耗持续时长示意图,下面对本公开实施例中,针对所指定的对象集合中的各类对象,对根据当前时间的对象余量、总供给量、预测消耗量以及对象增量,确定能够维持的消耗持续时长的过程进行说明:

步骤601:获取一个对象在当前时间的对象余量和各设定时长内的预测消耗量,并获取所述一个对象关联的分批到达时间和分批供给量,以及获取到达时间固定的对象增量。

处理设备获取一个对象在当前时间的对象余量和各设定时长的预测消耗量,并获取所述一个对象关联的分批到达时间和分批供给量,以及获取到达时间固定的对象增量。

需要说明的是,当前时间具体精确的程度根据设定时长而定,如,当设定时长是以天为单位计量时,当前时间可以精确至天,或者,小时;当设定时长以小时为单位计量时,当前时间可以精确至小时,或者,分钟。

步骤602: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确定各设定时长对应的各个时间点。

处理设备在确定各设定时长以及各设定时长内的预测消耗量后,根据当前时间以及所述各设定时长,确定未来的各个时间点,其中,所述各个时间点与在前的时间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设定时长。

步骤603: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计算在一个时间点的剩余余量,所述一个时间点处的剩余余量,由当前时间的对象余量、在所述一个时间点之前到达的分批供给量和对象增量,以及在所述一个时间点之前的各设定时长内的预测消耗量计算得到。

处理设备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计算由各设定时长确定的各个时间点的剩余余量,以计算在一个时间点的剩余余量为例进行说明:根据对象当前的对象余量、在所述一个时间点之前到达的分批供给量和对象增量,以及在所述一个时间点之前的各设定时长内的预测消耗量计算得到。

具体的,处理设备针对各个时间点中的任意一个时间点,计算该时间点处的剩余余量,其中,剩余余量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该时间点处的剩余余量=当前时间的对象余量+该时间点与当前时间之间到达的分批供给量+该时间点与当前时间之间到达的对象增量-该时间点与当前时间之间的各设定时长内的预测消耗量之和。

例如,参阅图7所示,其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存在对象增量和分批供给量的时间轴示意图,假设设定时长为1天,当前时间为:X,则时间轴上确定诸如X+m、X+m+1、X+m+2…、X+n等时间点,根据图7所示意的分批到达时间和对象增量可知,时间点X+m为分批到达时间1,也就是说,在时间点X+m处,获得分批到达时间1所对应的分批供给量1,同理在时间点X+n处,获得分批到达时间2所对应的分批供给量2,另外,在时间点X+m+2处,获得对象增量1,并在时间点X+m+4处,获得对象增量2。则计算时间点X+n处的剩余余量的过程为:当前时间(时间点X)处的对象余量+时间点(X+m)处获得的分批供给量1+时间点(X+m+2)处获得的对象增量1+时间点(X+m+4)处获得的对象增量2+时间点(X+n)处获得的分批供给量2-[时间点X与时间点(X+n)之间的各个设定时长内的预测消耗量之和]。

又例如,参阅图8所示,其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某对象在各时间点处的剩余余量示意图,结合图7和图8可知,按照各个时间节点处的对象余量,可以得到如图8所示意的柱状图,柱状图的横轴表征时间,纵轴表征剩余余量。根据图8所示意的内容,由单斜线覆盖的柱状图部分示意的是由于分批供给量造成的剩余余量变化,由交叉斜线覆盖的柱状图部分示意的是由于对象增量造成的剩余余量变化,从当前时间X开始,至X+m之前,阶梯性降低的剩余余量表征的是消耗该对象的过程,在时间X+m处,由于分批供给量的到达造成剩余余量明显的上升,同理在X+m+2处由于对象增量的到达使得剩余余量明显上升;在X+m+4处由于对象增量的到达造成剩余余量明显的上升;在X+n处由于分批供给量的到达造成剩余余量的明显的上升。

又例如,参阅图9所示,其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某对象在各时间点处的剩余余量的消耗持续时长示意图,图9所示意的柱状图中,横轴表征时间,单位为天,纵轴表征在不同时间点的剩余余量对应的消耗持续时长,单位为天数,则假设对于该类对象来说,在不同分批到达时间处得到的分批供给量后,能够持续消耗的时长为第一预设时长,则根据图9所示意的可知,确定在当前时间X处的剩余余量能够供应的消耗持续时长后,随着时间的变化,剩余余量所能够维持的消耗持续时长逐渐降低,在X+m处,由于分批供给量的到达,造成剩余余量的消耗持续时长达到第一预设时长,同理,在X+n处剩余余量的消耗持续时长再次达到第一预设时长;在X+m+2和X+m+4处,由于对象增量的到达,同样导致了剩余余量的增加,进而使得剩余余量的消耗持续时长的增加。

步骤604:判定在一个时间点处的剩余余量是否小于等于0,若是,执行步骤605,否则,返回执行步骤603。

处理设备计算得到在一个时间点的剩余余量后,判定确定的剩余余量是否小于等于0,若是,则说明该对象的余量全部被消耗掉,否则,则说明该对象还存在可消耗的余量,故返回步骤203计算下一个时间点的剩余余量,直至剩余余量小于等于0。

步骤605:确定剩余余量小于等于0的目标时间点,并将该目标时间点与当前时间之间的时间间隔,作为对象的消耗持续时长。

处理设备确定在一个时间点的剩余余量小于等于0后,将所述一个时间点确定为目标时间点,所述目标时间点表征不存在可被消耗的对象的时间点,进而根据所述目标时间点与当前时间之间的时间间隔,确定所述对象的消耗持续时长,所述消耗持续时长用于表征总供给量被完全消耗掉,所需要的时长。具体可以表示为:剩余余量小于等于0的时间点-当前时间,其中,剩余余量小于等于0的时间点为:[对象余量+对象增量+分批供给量-预测消耗量]=0的时间点。

这样,通过对各类对象的持续消耗时长的计算,能够直观的确定获得的各类对象的总供给量能够维持消耗的时长,为各类对象的管理提供数据参考,间接降低了各类对象的断供风险,协助实现对各类对象供应状态的控制。再者,通过计算各类对象的消耗持续时长,能够直观的确定各类对象能够持续供应的时长,为对于各类对象的处理提供依据。

本公开实施例中,在确定所指定的对象集合各类对象的各自的总供给量,以及各类对象的对象余量、预测消耗量,以及对应设置的第一预设时长和第二预设时长后,可以采用离线处理的方式,针对所述对象集合中的各类对象确定对应的分批供给量和分批到达时间,这样,使得分批处理机制的处理时间灵活,如,可以在空余时间进行处理,不影响正常的操作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当所指定的对象集合中部分对象关联的数据发生变化时,则响应于数据的变化,实时地重新确定所指定的对象集合的分批供给方式,其中,可能发生变化的数据包括有预测消耗量、第一预设时长,以及第二预设时长。具体的,处理设备仅针对数据发生变化的各类对象,采用图1所示的流程,重新确定各类对象对应的余量归零时间,并结合离线处理得到的预测消耗量未发生变化的对象的余量归零时间,确定对应的分批到达时间,进而采用上述方式,确定分批供给量。

也就是说,本公开实施例中提出对于对象供给控制的离线处理和实时处理,在离线处理过程中,针对现有的各类对象关联的数据,确定分批达到时间和分批供给量,进一步的,在确定存在某类或某些类的关联数据发生变化时,针对变化的数据重新进行计算,比如,某类的预测消耗量发生变化,则直接受到影响的是该类对象的余量归零时间的变化,进而重新计算预测消耗量发生变化的各类的余量归零时间,并根据重新确定的余量归零时间,重新确定各类对象的分批到达时间和分批供给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可能存在不同类对象的第一预设时长相同,第二预设时长相同,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可能存在不同类对象的第一预设时长不同,第二预设时长相同,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也可能存在不同类对象的第一预设时长相同,第二预设时长不同,以及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能存在不同类对象的第一预设时长不同,第二预设时长不同。

这样,能够及时响应于各类对象关联的数据的实时变化,低延时地进行对象供给控制处理,提供了对象供给控制的协同效率,针对关联的数据发生变化的对象,重新进行处理,并协同关联的数据未发生变化的对象,重新确定对象供给方式,保证了对象供给控制的及时调整和准确配置。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参阅图10所示,其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对象供给控制装置的逻辑结构示意图,本公开提出一种对象供给控制装置,包括:

确定单元1001,用于确定所指定的对象集合中每一类对象的总供给量,并获取每一类对象当前的对象余量和各设定时长内的预测消耗量,针对所述对象集合中未处理完成的各类对象,循环执行以下步骤,直至所述对象集合中各类对象全部处理完成:

第一处理单元1002,用于分别根据每一类对象的对象余量和预测消耗量,确定相应的余量归零时间,并根据各余量归零时间中的最小值,确定各类对象的分批到达时间;

第二处理单元1003,用于分别根据每一类对象的对象余量和预测消耗量,确定每一类对象在所述分批到达时间时的剩余余量和所述分批到达时间之后的第一预设时长内的第一预测消耗总量,并根据每一类对象的第一预测消耗总量、剩余余量和总供给量,确定对应的分批供给量;

第三处理单元1004,用于分别根据每一类对象的分批供给量,对相应的对象余量和总供给量进行更新,并将分批供给量低于设定阈值的对象标记为处理完成。

可选的,所述确定各类对象的分批到达时间之后,所述第一处理单元1002进一步用于:

确定所指定的对象集合中每一类对象的供给方式为统一发送时,将每一类对象的对象供给量,确定为所述分批到达时间对应的分批供给量,并将每一类对象标记为处理完成。

可选的,所述分别根据每一类对象的对象余量和预测消耗量,确定相应的余量归零时间时,所述第一处理单元1002用于:

获取每一类对象在各设定时长内的预测消耗量和当前的对象余量,并确定与当前时间相隔所述各设定时长的各个时间点,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确定每一类对象在各个时间点的剩余余量,直至所述剩余余量小于等于0,并将所述剩余余量小于等于0的时间点确定为对应对象的余量归零时间。

可选的,所述依次确定每一类对象在各个时间点的剩余余量时,所述第二处理单元1003用于:

针对任意一个时间点,分别计算当前时间与该个时间点之间的各设定时长内的预测消耗量之和,并计算所述当前的对象余量与所述预测消耗量之和的差值,以及将所述差值与对象增量的和,确定为该时间点处的剩余余量,其中,所述对象增量的到达时间位于当前时间与该时间点之间。

可选的,所述根据每一类对象的第一预测消耗总量、剩余余量和总供给量,确定对应的分批供给量时,所述第二处理单元1003用于:

确定每一类对象在所述分批到达时间之后的第二预设时长内的第二预测消耗总量;

若确定对应对象的总供给量与剩余余量的和,不低于对应对象的第二预测消耗总量时,则将第一预测消耗量与剩余余量的差值确定为对应的分批供给量。

可选的,所述第二处理单元1003进一步用于:

若确定所述总供给量与剩余余量的和,低于对应对象的第二预测消耗总量时,则将所述总供应量确定为对应的分批供给量,并将对应的对象标记为处理完成。

可选的,确定所指定集合中各类对象全部处理完成之后,所述第三处理单元1004进一步用于:

针对所指定的对象集合中的任意一类对象,分别执行以下操作,直至所指定的对象集合中全部对象处理完成:

步骤1、获取对象在当前时间的对象余量和各设定时长内的预测消耗量,并获取所述对象关联的分批到达时间和分批供给量,以及获取到达时间固定的对象增量;

步骤2、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针对所述各设定时长中的任意一个设定时长,分别确定一个设定时长对应的时间点,并计算所述时间点对应的剩余余量,其中,所述时间点对应的剩余余量根据所述当前时间的对象余量、在所述时间点之前到达的分批供给量和对象增量,以及在所述时间点之前的各设定时长内的预测消耗量所确定;

步骤3、在各个时间点对应的剩余余量中,确定剩余余量最先小于等于0的目标时间点,并将所述目标时间点与当前时间之间的时间间隔,作为所述对象的消耗持续时长。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参阅图11所示,其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对象供给控制装置的实体结构示意图,本公开实施例提出一种电子设备,装置1100,装置1100可以为服务器或具有处理功能的终端设备。参照图11,装置1100包括处理组件1122,其进一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以及由存储器1132所代表的存储器资源,用于存储可由处理组件1122的执行的指令,例如应用程序。存储器1132中存储的应用程序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每一个对应于一组指令的模块。此外,处理组件1122被配置为执行指令,以执行上述开发设备侧的方法。

装置1100还可以包括一个电源组件1126被配置为执行装置1100的电源管理,一个有线或无线网络接口1150被配置为将装置1100连接到网络,和一个输入输出(I/O)接口1158。装置1100可以操作基于存储在存储器1132的操作系统。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公开实施例中基于对象供给控制的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所述存储介质中的指令由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能够执行上述对象供给控制方法。

上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数据存储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磁性存储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磁光盘(MO)等)、光学存储器(例如CD、DVD、BD、HVD等)、以及半导体存储器(例如ROM、EPROM、EEPROM、非易失性存储器(NAND FLASH)、固态硬盘(SSD))等。

综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中,确定所指定的对象集合中每一类对象的总供给量,并获取每一类对象当前的对象余量和各设定时长内的预测消耗量,针对所述对象集合中未处理完成的各类对象,循环执行以下步骤,直至所述对象集合中各类对象全部处理完成:先分别根据每一类对象的对象余量和预测消耗量,确定相应的余量归零时间,并根据各余量归零时间中的最小值,确定各类对象的分批到达时间;然后分别根据每一类对象的对象余量和预测消耗量,确定每一类对象在所述分批到达时间时的剩余余量和所述分批到达时间之后的第一预设时长内的第一预测消耗总量,并根据每一类对象的第一预测消耗总量、剩余余量和总供给量,确定对应的分批供给量;再分别根据每一类对象的分批供给量,对相应的对象余量和总供给量进行更新,并将分批供给量低于设定阈值的对象标记为处理完成。

这样,区别于现有技术下一次性供给的供给方式,本公开采用分批供给的方式,循环确定各批次下未处理完成的对象的分批到达时间,并将分批到达时间确定为未处理完成的各类对象的对象余量被消耗殆尽之前,使得分批供应的控制方式不会影响各类对象的消耗需要,并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各类对象的供给持续时长,使得当对于各类对象的需求位置不同时,能够通过控制对象供给源头为不同位置进行针对性的对象供给,降低各类对象在不同位置之间传输的调拨成本。再者,在确定分批到达时间的同时,确定了与分批时间对应的分批供给量,且各类对象的分批供给量的确定与各类对象的预测消耗量密切相关,通过适应性的根据消耗需要配置分批供给量,提高了各类对象的流通效率,降低了对于各类对象的存储压力,能够兼顾各类对象的采购成本和存储成本,保证了对象供给配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公开的各个方面还可以实现为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程序代码,当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在服务器设备上运行时,该计算机程序产品用于使所述服务器设备执行本说明书上述“示例性方法”部分中描述的根据本公开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视频特征提取模型的训练方法或视频推荐方法中的步骤,例如,所述服务器设备可以执行如图1中所示的步骤101:确定所指定的对象集合中每一类对象的总供给量,并获取每一类对象当前的对象余量和各设定时长内的预测消耗量;步骤102:确定所指定的对象集合中是否存在未被标记为处理完成的对象,若是,执行步骤103,否则,执行步骤106;步骤103:获取所指定的对象集合中,未处理完成的各类对象,分别根据每一类对象的对象余量和预测消耗量,确定相应的余量归零时间,并根据各余量归零时间中的最小值,确定各类对象的分批到达时间;步骤104:分别根据每一类对象的对象余量和预测消耗量,确定每一类对象在所述分批到达时间时的剩余余量和所述分批到达时间之后的第一预设时长内的第一预测消耗总量,并根据每一类对象的预测消耗总量、剩余余量和总供给量,确定对应的分批供给量;步骤105:分别根据每一类对象的分批供给量,对相应的对象余量和总供给量进行更新,并将分批供给量低于设定阈值的对象标记为处理完成;步骤106:确定所指定的对象集合中各类对象对应的分批到达时间和分批供给量。

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可读介质的任意组合。可读介质可以是可读信号介质或者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用于训练视频特征提取模型或视频推荐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可以采用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并包括程序代码,并可以在服务器设备上运行。然而,本公开的程序产品不限于此,在本文件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

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可读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是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可读介质,该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

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有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的任意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公开操作的程序代码,所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C++等,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设备上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设备上部分在远程计算设备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设备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设备的情形中,远程计算设备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设备,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设备(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应当注意,尽管在上文详细描述中提及了装置的若干单元或子单元,但是这种划分仅仅是示例性的并非强制性的。实际上,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两个或更多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单元中具体化。反之,上文描述的一个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单元来具体化。

此外,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顺序描述了本公开方法的操作,但是,这并非要求或者暗示必须按照该特定顺序来执行这些操作,或是必须执行全部所示的操作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附加地或备选地,可以省略某些步骤,将多个步骤合并为一个步骤执行,和/或将一个步骤分解为多个步骤执行。

虽然已经参考若干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公开的精神和原理,但是应该理解,本公开并不限于所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对各方面的划分也不意味着这些方面中的特征不能组合以进行受益,这种划分仅是为了表述的方便。本公开旨在涵盖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所包括的各种修改和等同布置。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实施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相关技术
  • 一种对象供给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一种对象编组的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分类

0612011247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