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暖风循环垫用供风装置及暖风循环垫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0:36:57


一种暖风循环垫用供风装置及暖风循环垫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垫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暖风循环垫用供风装置及暖风循环垫。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床上取暖使用最广泛的加热装置是电热毯和水暖垫。但电热毯存在漏电隐患,且容易引起局部过热、电磁辐射等不安全因素。水暖垫则存在漏水、堵塞、需要采取防冻措施并需要定期补水等诸多问题,使用和维护不便。

CN208725264U公开了一种利用冷暖风降温或加热的冷暖垫,包括垫体、供风管路、供风装置和插接连接件等。垫体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叠合的底层面料、保温层、第一立体网布层、第二立体网布层、衬垫层、面层。第一立体网布层和第二立体网布层具有用于通风的通道,属于多孔结构的供风通道层或回风通道层。通过供风管路、第一立体网布层和第二立体网布层的结合形成冷暖风的循环,供风管路输送冷风或暖风对垫体进行制冷或加热。上述方案很好地解决了上述电热毯和水暖垫存在的问题。

然而,上述技术方案中供风管路输送的冷风或暖风通过供风管路直接输送至第一立体网布层内部后,再直接向上进入第二立体网布层,因而在制冷/制热源附近的垫体处存在温度过低或过高的问题,影响用户的舒适度,且存在局部过冷或低温灼伤的隐患。为了克服供风装置出风口处垫体局部温度过低、过高导致的系列问题,CN208725264U中在第一立体网布层的下方增设了保温层,在第二立体网布层的上方增设了衬垫层。衬垫层主要起有效传热及隔、匀热作用,靠近供风装置的垫体的前端的衬垫层的厚度略厚,从前端到后端厚度逐渐变薄。由此导致该发明的垫体层数多,结构复杂,且明显增加成本。

因此,有必要设计新型的供风装置及垫子,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暖风循环垫用供风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暖风循环垫用供风装置,包括风机,发热体和控制部,其中:

所述风机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出风口设置有至少两路中空的出风通道,至少在其中一路所述出风通道内安装所述发热体;流经安装有所述发热体的所述出风通道的风被所述发热体加热,并被供应到所述暖风循环垫的内部;流经未安装所述发热体的所述出风通道的风同时被供应到所述暖风循环垫的内部,以降低所述暖风循环垫的进风部位偏高的温度;所述风机和发热体的运行由所述控制部控制。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暖风循环垫用供风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安装有所述发热体的所述出风通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暖风循环垫内的供风通道层连通。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整体为扇形结构;所述扇形结构的较小口径端与安装有所述发热体的所述出风通道连接,所述扇形结构的较大口径端与所述供风通道层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出风口包括出风口本体,及与所述出风口本体可拆卸地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出风通道均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部内。

优选地,所述发热体的数量为1。

优选地,所述出风口设置有至少三路中空的出风通道,至少在其中一路所述出风通道内安装所述发热体。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出风口设置有三路中空的出风通道,所述发热体安装在中间的所述出风通道内。

优选地,所述供风装置还包括顶部挡板,所述顶部挡板与所述出风口的顶面固定,以防止垫体内部与所述出风口顶面相邻的层面塌陷而把所述出风口堵塞。

优选地,所述发热体为PTC发热体、发热膜、发热片或发热丝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发热体为PTC发热体。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发热膜优选为聚酰亚胺金属发热膜。

根据本发明,所述发热片可以是陶瓷发热片、硅胶发热片、云母发热片,MCH发热片、硅导发热片、碳晶发热片、铝箔发热片等,优选为陶瓷发热片。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暖风循环垫,包括垫体,和上述任一项的供风装置,其中:

所述垫体包括具有三维网孔结构的供风通道层和回风通道层,所述供风通道层和回风通道层之间铺设有用于分隔所述供风通道层和回风通道层,且起到隔热保温作用的回风隔离层;所述回风隔离层上开设回风入口;

所述供风装置的出风口和所述供风通道层连通,所述供风装置提供的风从所述出风口进入所述供风通道层,然后经由所述回风入口向上进入所述回风通道层。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回风隔离层在所述风机的进风口上方开设回风出口,流经所述回风通道层的风通过所述回风出口进入到所述进风口,以实现循环供风。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技术方案,在所述供风通道层内嵌入安装若干供风管路,所述供风管路的一端和安装有所述发热体的所述出风通道连通;

流经安装有所述发热体的所述出风通道的风被所述发热体加热,并通过所述供风管路供应到所述供风通道层内部,以提高热量传送效率和热量传送距离;流经未安装有所述发热体的所述出风通道的风被供应到所述供风通道层内部的所述供风管路的外围,以降低所述供风通道层的进风部位偏高的温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供风通道层由至少两层组成;相邻的两层供风通道层之间铺设有供风隔离层;所述供风隔离层在所述回风入口下方开设有开口;流经至少两层供风通道层的风通过所述开口及所述回风入口向上进入到所述回风通道层;

对应地,所述供风装置的所述出风口设置至少两路中空的所述出风通道,所述发热体安装在其中一路所述出风通道内;流经安装有所述发热体的所述出风通道的风被所述发热体加热,并被供应到其中一层的所述供风通道层内部;流经未设置有所述发热体的所述出风通道的风被分别供应到剩下的所述供风通道层的内部,以降低所述供风通道层的进风部位偏高的温度。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供风通道层由上供风通道层、中间供风通道层和下供风通道层组成;相邻的所述上供风通道层、中间供风通道层和下供风通道层之间分别铺设有第一供风隔离层和第二供风隔离层;所述第一供风隔离层和第二供风隔离层分别在所述回风入口下方开设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流经下供风通道层、中间供风通道层的风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与流经所述上供风通道层的风汇合,经所述回风入口向上进入到所述回风通道层;

对应地,所述供风装置的出风口设置上、中、下三层中空的出风通道,所述发热体安装在中间一层出风通道内;流经安装有所述发热体的中间一层出风通道的风被所述发热体加热,并被供应到中间一层供风通道层内部;流经未设置有所述发热体的上、下两层所述出风通道的风被分别供应到上供风通道层和下供风通道层的内部,以降低所述供风通道层的进风部位偏高的温度。

优选地,所述垫体还包括铺设在所述供风通道层下方的底层,和铺设在所述回风通道层上方的面层,及包边带;所述底层、供风通道层、回风隔离层、回风通道层和面层的外周边沿被所述包边带包裹。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垫体一侧的包边带侧面部位开设至少两路供风入口,和回风出口;所述供风入口和所述供风通道层连通;所述回风出口和所述回风通道层连通。

此种情况下,所述供风装置安装在所述垫体的外部,所述供风装置的出风口与所述供风入口连通,或所述供风装置的出风口插入所述供风入口内;所述回风出口与所述供风装置的进风口连通。

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理解,所述底层优选为具有保温隔热功能的材料层。

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理解,所述控制部可以为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控制方案。例如常见的电热毯和水暖毯的温度控制和定时等方式。

优选地,所述回风通道层中插设温度感应探头,所述控制部包括温度控制电路板,所述温度感应探头、所述风机和所述发热体分别与所述温度控制电路板连接。

优选地,所述供风通道层和所述回风通道层为大孔网状海绵层、立体网布层、POE高分子3D粉丝层中的的一种或多层的组合;

所述回风隔离层选自氯丁橡胶面料层、针刺棉层、纺织面料层、无纺布层、海绵复合面料层、气凝胶面料层、EVA层、XPE层、EPE层中的一种或多层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供风隔离层选自氯丁橡胶面料层、针刺棉层、纺织面料层、无纺布层、海绵复合面料层、气凝胶面料层、EVA层、XPE层、EPE层中的一种或多层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底层为氯丁橡胶面料层、绗缝面料层、EVA复合面料层、海绵复合面料层、气凝胶面料层中的一种或多层的组合;

所述面层选自纺织面料层、绗缝面料层、空气层面料层、皮革层中的一种或多层的组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一)、本发明的暖风循环垫用供风装置,通过至少两路出风通道供风,流经未安装发热体的出风通道的风的温度较流经安装有发热体的出风通道的风的温度低,流经安装和未安装所述发热体的出风通道的风同时被供应到暖风循环垫的内部,有效降低了所述暖风循环垫的进风部位偏高的温度,以使垫体内部热量传送更加均匀,解决了因垫体进风部位局部温度过高而可能引起的低温灼伤隐患。与此同时,无需另增加隔离层及底层在垫体进风处的厚度来克服局部进风处温度过高的问题,使垫体表面更加平整,舒适度更高。本发明的供风装置结构紧凑,体积小,噪音低,工作效率高。

(二)、本发明的暖风循环垫,供风通道层和回风通道层被所述回风隔离层隔离,供风装置提供的风从出风口进入供风通道层,然后经由回风入口向上进入回风通道层,再流经回风通道层进入进风口。如此设置,不仅有效降低供风通道层进风部位过高的温度,流经回风通道层的风还可以对垫体内部的温度分布进行进一步的热平衡处理,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垫体表面不同区域之间的温差,使得垫体表面的热量分布更均衡,舒适度高;同时,垫体内部的风循环流畅,热能利用率高,明显降低了能耗。同时,本发明的垫体结构简化,更加有利于降低材料成本及提高生产效率。

(三)、供风通道层和回风通道层采用大孔网眼海绵、立体网布、POE高分子3D粉丝等具有三维网孔结构的材料,不仅能提供顺畅的供、回风散热通道,有利于减小垫体表面不同区域的温差,同时还具有良好的支撑和回弹性能,可完美呈现人体睡眠曲线,提高人体舒适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供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图1的主视图。

图4是安装了第一连接部的供风装置的左视图。

图5是实施例1的供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出风口包括出风口本体和第二连接部)。

图6是实施例1的供风装置的出风口安装顶部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2的暖风循环垫的结构示意图爆炸图(无外罩或包边层)。

图8是实施例2的暖风循环垫从回风隔离层上方俯视的俯视图。

图9是实施例2的暖风循环垫沿所述供风装置的风机中心剖开的一个截面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2的暖风循环垫在供风装置的出风口处的局部放大图(出风口安装顶部挡板)。

图11是实施例2的暖风循环垫在供风装置的出风口处的局部放大图(在出风口相邻的出风通道间安装有导风挡板)。

图12是实施例3安装有供风管路的暖风循环垫的结构示意图爆炸图(无外罩或包边层)。

图13是实施例3的暖风循环垫在供风装置与供风管路连接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4是实施例3的暖风循环垫在供风装置与供风管路连接处的局部放大图(出风口在供风管路的上下安装挡板)。

图15是实施例3的供风管路的一种分布示意图(供风管路开设有若干供风小孔)。

图16是实施例3的供风管路的一种分布示意图。

图17是实施例4的暖风循环垫的结构示意图爆炸图(无外罩或包边层)。

图18是实施例4的暖风循环垫沿所述供风装置的风机中心剖开的一个截面示意图。

图19是供风装置设置在垫体外的结构示意图局部放大图。

图中:100-垫体、200-供风装置;

10-风机、20-PTC发热体或发热体、30-控制部、40-第一连接部;

11-出风口、12-出风通道、13-进风口、14-顶部挡板、15-导风挡板、111-出风口本体、112-第二连接部、121-上出风通道、122-中间出风通道、123-下出风通道;21-PTC固定条架条;

110-供风通道层、120-回风通道层、130-回风隔离层、140-底层、150-面层、160-包边带、170-温度感应探头、180-供风管路、190-供风隔离层;

113-上供风通道层、114-中间供风通道层、115-下供风通道层、131-回风入口、132-回风出口、161-供风入口、190a-第一供风隔离层、190b-第二供风隔离层、191-第一开口、192-第二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通过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暖风循环垫用供风装置及暖风循环垫作进一步说明。应理解,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实施例1、暖风循环垫用供风装置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暖风循环垫用供风装置,设置在暖风循环垫的内部或外部,用于向所述暖风循环垫内供风,包括风机10、PTC发热体20和控制部30,其中:

所述风机10具有进风口13和出风口11,所述出风口11设置有三层中空的出风通道12,分别为:上出风通道121、中间出风通道122和下出风通道123。在所述中间出风通道122内安装1个所述PTC发热体20;所述风机10和PTC发热体20的运行由所述控制部30控制。

所述供风装置供应暖风时,流经安装有所述PTC发热体20的中间出风通道122的风被所述PTC发热体20加热,并被供应到所述暖风循环垫的内部;流经未安装所述PTC发热体20的上出风通道121和下出风通道123的风同时被供应到所述暖风循环垫的内部。

如此设置,流经所述上出风通道121和下出风通道123的风的温度较流经所述中间出风通道122的风的温度低,因此可对所述垫体的进风部位进行降温,有效降低了所述暖风循环垫的进风部位(即紧邻所述出风口的暖风循环垫的温度较高部位)偏高的温度,以使垫体内部热量传送更加均匀,解决了因垫体进风部位局部温度过高而可能引起的低温灼伤隐患。与此同时,无需另增加隔离层及底层在垫体进风处的厚度来克服局部进风处温度过高的问题,使垫体表面更加平整,舒适度更高。本发明的供风装置结构紧凑,体积小,噪音低,工作效率高。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三层中空的出风通道12也可以为其他形式的三路出风通道,例如左右分布,即分别设置为左出风通道、中间出风通道和右出风通道,当然,三层中空的所述出风通道12还可以为现有技术中可行的其他分布形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出风通道12的数量不限制地至少为两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设置所述出风通道12的数量及至少两路出风通道12的分布形式(例如圆周分布,安装所述发热体的出风通道在中间,未安装所述发热体的出风通道在外围,此种情况下,更适合的发热体为片状发热体,棒状发热体或螺旋状发热丝),同样能够实现对所述垫体的进风部位降温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不限制所述PTC发热体20的数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设置所述PTC发热体20的数量。多个所述PTC发热体20可安装在不同的出风通道12内。

优选地,所述出风口11设置至少三路中空的出风通道,至少在其中一路所述出风通道12内安装所述PTC发热体20。如此设置,出风通道12的数量更为合理,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也使得远离安装所述PTC发热体20的出风通道12内的风的温度更低,有利于供风装置及垫体的进风部位的降温。

优选地,所述PTC发热体20的数量为1,可通过调节所述PTC发热体的发热功率和所述风机的转速等参数调节所述被加热的风的温度。

当然,所述PTC发热体还可以用现有技术中的其他发热体,例如发热膜、发热片或发热丝中的一种代替。流经安装有所述发热体20的出风通道12的风被所述发热体加热,并被供应到所述暖风循环垫的内部;流经未安装所述发热体的出风通道层的风同时进入所述暖风循环垫的内部。但相比之下,PTC发热体因其热阻小、换热效率高、发热无明火、特有的自限温功能和较高的安全性能而优选。

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膜可以为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发热膜,例如聚酰亚胺金属发热膜、石墨烯发热膜等,优选为聚酰亚胺金属发热膜;所述发热片可以是陶瓷发热片、硅胶发热片、云母发热片,MCH发热片、硅导发热片、碳晶发热片、铝箔发热片等,优选为陶瓷发热片。

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理解,所述控制部30可以为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温控器。例如在柔性部件(例如橡胶外壳)内装有感温装置的控制型电热褥垫的温控器和温度控制方式,通常采用两种控制方式:

(一)、随着温度变化自动调控输入功率的方式;

(二)、根据设定温度自动开、停的方式。

本实施例采用的是根据设定温度自动开、停的方式,其中一种操作方式具体可以设定为:

启动供风装置200,当所述垫体100的温度未达到比设定温度高1℃的温度时,所述PTC发热体20和所述风机10正常运转,所述垫体100处于被加热状态;当温度达到比设定温度高1℃时,所述PTC发热体20和所述风机10停止工作,所述垫体100处于降温状态;当所述垫体100的温度降到比设定温度低1℃的温度时,所述PTC发热体20和所述风机10重新启动运转,所述垫体100处于被加热状态;如此反复开、停所述PTC发热体20和所述风机10的工作状态,以维持垫体100在较小温差范围内的相对恒温,保障适合舒适睡眠的最佳体感温度。

优选地,所述控制部30内设置有温度控制电路板,所述风机10、PTC发热体20,和安装在所述垫体100内的温度感应探头170,与所述温度控制电路板连接。所述控制部30可以设置在所述垫体100一侧与所述垫体100成为一体;也可以为独立的温控器的形式置于所述垫体100的外部,并通过导线和所述供风装置200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部30为独立的温控器形式。如此设置,所有控制全部集中在温控器,简化了控制方案,且操作方便。

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所述PTC发热体20通过PTC固定条架条21固定安装在所述出风通道12内。

如图3和图4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部分优选实例,所述供风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部40;所述第一连接部40的一端与所述出风口11内安装有所述PTC发热体20的中间出风通道12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暖风循环垫的供风通道层连通。

当所述供风通道层内安装有供风管路时,所述第一连接部40的另一端与供风管路连接。

此时,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40整体为扇形结构;所述扇形结构的较小口径端与安装有所述PTC发热体20的出风通道连接,较大口径端与供风管路连接。如此设置,可以根据所述供风管路的数量及口径,灵活安排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较大口径端尺寸及形状,可提高供应热风的效率及所述供风管路的装配效率。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理解,所述第一连接部40还可以整体为直筒型和喇叭型,此时,可以将供风管路双排或多排叠加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40还可以为现有技术中的其他可行的结构。

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理解,现有技术中,所述供风管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0的具体连接形式可有多种,例如,所述第一连接部40的另一端内设置有供风管路插接口,所述供风管路接插口与所述供风管路插接连接。

如图5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部分优选实例,所述出风口11包括出风口本体111,及与所述出风口本体111可拆卸地连接的第二连接部112,所述出风通道12均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部112内;所述第二连接部112内安装有所述PTC发热体20的出风通道12与所述暖风循环垫的内部连通。

如此设置,当需要安装和更换所述PTC发热体20或所述第二连接部112时,可仅安装和拆卸下所述第二连接部112,使得安装和维护更加方便。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部112的两端具有插接口,所述第二连接部112通过插接口与所述出风口本体111和所述第一连接部40连接。如此设置,使得所述第二连接部112的安装和拆卸十分方便。

如图6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部分优选实例,所述供风装置还包括顶部挡板14,所述顶部挡板14分别与所述出风口11的顶面固定。

由于垫体的材料通常较软,如此设置,可防止垫体内部与所述出风口11顶面相邻的层面塌陷而把所述出风口11堵塞,提高了供风装置200的供风效率,减少了安全隐患。

实施例2、暖风循环垫

如图5、图7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暖风循环垫,基本结构包括垫体100,和实施例1的供风装置200,所述出风口11包括出风口本体111,及与所述出风口本体111可拆卸地连接的第二连接部112,所述出风通道12均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部112内;所述第二连接部112内安装有所述发热体20的出风通道12与所述暖风循环垫的内部连通。其中:

所述垫体100包括具有三维网孔结构的供风通道层110和回风通道层120,所述供风通道层110和回风通道层120之间设置有用于分隔所述供风通道层110和回风通道层120,且起到隔热保温作用的回风隔离层130;所述回风隔离层130上开设回风入口131;

所述供风装置200的出风口11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112和所述供风通道层110连通,所述供风装置200提供的风从所述出风口11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112进入所述供风通道层110,然后经由所述回风入口131向上进入所述回风通道层120。

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理解,进入所述供风装置200的进风口13的风可以为外部的新鲜空气,也可以是所述回风通道层120循环回的风,优选为二者都有,即:流经所述回风通道层120的风小部分渗透至垫体的外部环境,大部分经所述供风装置200的进风口13循环回所述供风通道层110,少量外部环境的新鲜空气同时进入所述供风装置200的进风口13,实现风量的补充。

如图7至图9所示,优选地,所述回风隔离层130在所述风机10的进风口13上方开设回风出口132,流经所述回风通道层120的风通过所述回风出口132进入到所述进风口13,以实现循环供风。

此时,所述供风装置200优选为嵌入安装在所述供风通道层110的一端。所述供风装置200提供的风可直接、快速地进入所述供风通道层110内,且经所述回风通道层120循环的回风从所述回风隔离层130的回风出口132向下流入所述风机10的进风口13,实现循环供风。当然,如图19所示,所述供风装置200也可安装在所述垫体100的外部,所述回风出口132设置在包边带160一侧面,通过回风管路(图中未示出)与所述进风口13连通。

优选地,如图9所示,所述垫体100还包括铺设在所述供风通道层110下方的具有保温隔热功能的底层140,和铺设在所述回风通道层120上方的面层150,及包边带160,所述底层140、供风通道层110、回风隔离层130、回风通道层120和面层150的外周边沿被所述包边带160包裹。

所述供风装置200可安装在所述垫体100的内部,也可安装在所述垫体100的外部。

进一步优选地,如图19所示,所述垫体100一侧的包边带160侧面部位开设至少两路供风入口161,和回风出口132;所述供风入口和所述供风通道层110连通;所述回风出口132和供风装置100的进风口13连通。

此种情况下,所述供风装置200安装在所述垫体100的外部,所述供风装置200的出风口11与所述供风入口161连通,或出风口11经所述供风入口161插入所述供风通道层110内,所述回风出口132与所述供风装置100的进风口13连通。

优选地,如图7所示,所述回风通道层120中插设温度感应探头170,所述控制部30包括温度控制电路板,所述温度感应探头170、所述风机10和所述发热体20分别与所述温度控制电路板连接。所述温度感应探头170实时检测所述回风通道层120中的温度并实时反馈到所述温度控制电路板,有利于所述垫体100的温度的检测和控制。

所述控制部30可采用现有温控技术中常见的带有定时功能的温控器。本实施例采用的温控器为太仓大丰电器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MOT-6320B的控温型温控器。具体操作步骤为:

1)按一下“电源”按键后温控器开机,并启动供风装置200开始工作,再次按一下“电源”按键温控器关机,供风装置200停止工作;

2)温控器开机状态下,按一下“功能”按键后温度指示灯亮,此时可以按下“+”,“-”按键来进行温度设定,对温度设定完成3秒后温控器返回显示当前温度。当设定温度比当前温度高时,温控器开始加热,此时加热灯亮;当设定温度比当前温度低时,温控器停止加热,加热灯灭。如此反复开、停,保持相对恒温;

3)按一下“功能”按键后定时指示灯亮,此时可以按下“+”,“-”按键来进行定时时间的设定。对定时时间设定完成3秒后温控器返回显示当前温度。当定时时间到后,温控器停止加热并显示“--”;

4)拥有记忆功能。每次开机自动设定到前一次设定的温度和时间设定值,有效避免了每次入睡前的重复操作;

5)随意设定温度和时间。如感冒、汗蒸等场景下,可适当调高设定温度等。

采用如此的控制方式,突现了作为贴身取暖产品必备功能的更加简便的设定和操作,更加适合老幼孕产妇等对健康贴身取暖产品的刚需人群。

优选地,如图10所示,所述供风装置200的出风口11处安装有所述顶部挡板14。所述顶部挡板14与所述出风口11的顶面固定。由于垫体的材料通常较软,如此设置,可防止垫体内部与所述出风口11顶面相邻的层面塌陷而把所述出风口11堵塞,提高了供风装置200的供风效率,减少了安全隐患。

当然,如图11所示,与所述顶部挡板14类似,在相邻的出风通道12间可增加向外延伸的导风挡板15。如此设置,所述导风挡板15可对所述出风通道的风进行导向,以使供风更加顺畅。

根据本发明,所述供风通道层110和所述回风通道层120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具有三维网孔结构的材料层,以有效实现通风的效果,且具有一定的支撑硬度。

优选地,所述供风通道层110和所述回风通道层120为大孔网状海绵层、立体网布层、POE高分子3D粉丝层中的一种或多层的组合;

所述回风隔离层130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具有挡风、隔热和保温效果的材料层。

所述回风隔离层130优选为氯丁橡胶面料层、针刺棉层、纺织面料层、无纺布层、海绵复合面料层、气凝胶面料层、EVA层、XPE层、EPE层中的一种或多层的组合。

根据本发明,所述底层140优选采用现有技术中具有保温隔热功能的材料层;优选地,所述底层140为氯丁橡胶面料层、绗缝面料层、EVA复合面料层、海绵复合面料层、气凝胶面料层中的一种或多层的组合;

所述面层150为现有技术中的常规面层,例如化纤面料层、纯棉面料层。所述面层150优选为纺织面料层、绗缝面料层、空气层面料层、皮革层中的一种或多层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底层140的底部具有防滑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

POE高分子3D粉丝层是由POE塑料设备挤出生产线生产制备得到的弹性材料层,其内部具有十分丰富的无规则缠绕的粉丝状孔道结构,且具有优异的回弹性能,通常用于制备弹性床垫。

立体网布层是一种双针床经编网布,由上下双层经编网眼布和中间连接它们的涤纶单丝组成的三维立体的网布结构。通常,上下两面是涤纶,中间连接丝为涤纶单丝,厚度一般为2~20mm。其独特的双面网孔及中间三维“X-90度”单丝支撑结构形成的上百万个支撑点,呈现内部空气可以自由流动的镂空状立体结构及良好的支撑和回弹性能。

EVA层:EVA是乙烯-乙酸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是一种发泡材质,广泛用于婴儿爬行垫、保温垫等。

XPE层:XPE是化学交联聚乙烯发泡材料。XPE层是用低密度聚乙烯树脂加交联剂和发泡剂经过高温连续发泡而成的聚乙烯发泡材料层。

EPE层:EPE是可发性聚乙烯,又称珍珠棉,是非交联闭孔结构。EPE层是以低密度聚乙烯为主要原料挤压生成的高泡沫聚乙烯层。

EVA复合面料层是指EVA材料和布料等材质用胶粘或超声波等工艺复合成一体的面料层。

海绵复合面料层是指海绵和布料等材质用胶粘或超声波等工艺复合成一体的面料层。

本实施例的暖风循环垫,使用时可采用如下操作:

(1)、通过所述控制部30启动所述供风装置200,所述发热体20发热,经过所述发热体20加热的暖风和未经加热的自然风沿各自的出风通道12进入所述供风通道层110,然后经所述回风入口131向上进入所述回风通道层120。暖风在所述供风通道层110和回风通道层120内均匀分布,实现热量的均匀分布,经所述回风通道层120后的风大部分通过回风出口132进入所述进风口13,以实现循环供风。

(2)、所述控制部30通过温度感应探头170实时监测所述回风通道层120内的温度,再通过所述温度控制电路板的温控模块,控制所述发热体20和风机10运行的开、停,以控制所述垫体100的温度。

实施例3、暖风循环垫

如图12和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基本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区别在于:

在所述供风通道层110内嵌入安装若干供风管路180,所述供风管路180的一端和安装有所述发热体20的所述出风通道12连通。

流经安装有所述发热体20的所述出风通道12的风被所述发热体加热,并通过所述供风管路180供应到所述供风通道层110内部,以提高热量传送效率和热量传送距离;流经未安装有所述发热体20的所述出风通道12的风被供应到所述供风通道层110内部的所述供风管路180的外围,以降低所述供风通道层110的进风部位偏高的温度。

如图14所示,所述供风装置200的出风口11处安装有所述顶部挡板14和底部挡板16。所述顶部挡板14和底部挡板16分别与所述出风口11的顶面和底面固定。由于垫体的材料通常较软,如此设置,可防止垫体内部与所述出风口11顶面相邻的层面塌陷而把所述出风口11堵塞,也可防止所述垫体内部与所述出风口11的底面相连的层面凸起而把所述出风口11堵塞。因此,提高了供风装置200的供风效率,减少了安全隐患。

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理解,为了使所述供风通道层110内部的热量分布均匀,可有多种方式。

如图15所示,例如,在所述供风管路180的管壁上开设若干组供风小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所述垫体200的尺寸及所述垫体200表面不同区域的温度分布情况,灵活安排所述供风管路180的口径、数量及长短,和每一组所述供风小孔的位置及所述供风小孔的口径,使所述垫体200不同区域的热量分布均匀,以实现所述垫体200表面不同区域间的温差最小化。

如图16所示,例如,所述供风管路180的末端具有暖风出口,根据所述垫体200的尺寸及所述垫体200表面不同区域的温度分布情况,可以灵活安排所述供风管路180的口径、数量和长短,使所述垫体200不同区域的热量分布均匀,以实现所述垫体200表面不同区域间的温差最小化。

还可以是上述两种情况的结合。还可以为现有技术中的其他可行的形式。

根据本发明,可不限定所述供风管路180的形状和材料。例如,可采用硅胶软管或塑料软管作为所述供风管路180,可以采用单根单腔管道,也可以采用双腔管道。

本实施例的暖风循环垫,使用时采用如下操作:

(1)、通过所述控制部30启动所述供风装置200,所述发热体20发热,经过发热体20加热的暖风沿出风通道12进入所述供风管路180,经所述供风管路180输送至所述供风通道层110内,且离所述出风口11距离越远,被输送的热风量越多。未经加热的自然风沿其出风通道12进入所述供风通道层110内所述供风管路180的外围,然后经所述回风入口131向上进入所述回风通道层120。暖风在所述回风通道层120内较均匀地流动分布,经所述回风通道层120后的风大部分通过回风出口132进入所述进风口13,以实现循环供风。

(2)、所述控制部30通过温度感应探头170实时监测所述回风通道层120内的温度,再通过所述温度控制电路板的温控模块,控制所述发热体和风机运行的开、停,以控制所述垫体100的温度。

实施例4、暖风循环垫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的基本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区别在于:

所述供风通道层110由上供风通道层113、中间供风通道层114和下供风通道层115组成;相邻的所述上供风通道层113、中间供风通道层114和下供风通道层115之间分别铺设第一供风隔离层190a和第二供风隔离层190b;所述第一供风隔离层190a和第二供风隔离层190b分别在所述回风入口131下方开设第一开口191和第二开口192;流经下供风通道层115、中间供风通道层114的风通过所述第一开口191和第二开口192,与流经所述上供风通道层113的风汇合,经所述回风入口131向上进入到所述回风通道层120。

对应地,所述供风装置200的出风口11设置上、中、下三路中空的出风通道,所述发热体20安装在中间一路所述出风通道内;流经安装有所述发热体20的中间一路所述出风通道122的风被所述发热体加热,并被供应到中间一层所述供风通道层110内部;流经未设置有所述发热体20的上、下两路所述出风通道121、123的风被分别供应到上供风通道层113和下供风通道层115的内部,以降低所述供风通道层110的进风部位偏高的温度。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理解,所述供风通道层110的层数不限制地至少为两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设置所述供风通道层110的层数。相邻的两层供风通道层110之间铺设供风隔离层;所述供风隔离层在所述回风入口131下方开设开口;流经至少两层供风通道层110的风通过所述开口及回风入口131向上进入到所述回风通道层120。

对应地,所述供风装置200的出风口11设置至少两路中空的出风通道12,所述发热体20安装在其中一路所述出风通道12内;流经安装有所述发热体20的所述出风通道12的风被所述发热体加热,并被供应到其中一层的所述供风通道层110内部;流经未设置有所述发热体20的出风通道的风被分别供应到剩下的所述供风通道层110的内部,以降低所述供风通道层110的进风部位偏高的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供风隔离层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具有挡风、隔热和保温效果的材料层,优选为氯丁橡胶面料层、针刺棉层、纺织面料层、无纺布层、海绵复合面料层、气凝胶面料层、EVA层、XPE层、EPE层中的一种或多层的组合。

实施例5、暖风循环垫的温度检测试验

现有技术中,暖风循环垫进风端和末端之间的温差通常不大于10℃即可认为达到较好的加热均匀的效果,不大于5℃即可认为加热均匀的效果已经很好。

实施例2-4中,所述供风通道层110和回风通道层120均采用立体网布层。所述垫体100的长×宽×厚度为200×100×4cm;所述供风装置200的出风口11由出风口本体和第二连接部组成;第二连接部内设置有上、中、下三层出风通道,PTC发热体安装在中间的出风通道内,从安装有PTC发热体的中间出风通道吹出的热风温度为80℃,风速为4.5m/s。

实施例3采用六根供风管路180,单根供风管路180的内径10mm,外径13mm,长度135cm~145cm;单根供风管路180的管壁上开设有4~6组供风小孔,供风小孔口径4mm,每组两个孔;所述供风管路180为单腔硅胶软管。

实施例4的供风通道层110由上供风通道层、中间供风通道层和下供风通道层组成。

所述供风装置200安装在所述垫体100的进风端左侧,温度感应探头170设置在垫体200的中端的中间部位,所述垫体100的表面铺盖被子,测试环境温度为26℃,所述控制部30设定温度为50℃。启动所述供风装置30分钟和60分钟后,采用带多个探头的温度检测仪器检测所述垫体100的表面不同区域的温度,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启动供风装置30分钟,垫体表面进风端温度、中端温度、末端温度(℃)

表2:启动供风装置60分钟,垫体表面进风端温度、中端温度、末端温度(℃)

由表1可以看出,供风30分钟后,实施例2-4的三种暖风循环垫均能快速有效地实现暖风循环垫的加热,进风端左侧的温度在39-40℃的范围,远小于出风通道吹出的热风温度80℃,这个温度条件下完全不会对人体产生低温灼伤。实施例2-4的三种暖风循环垫的垫体100表面不同区域之间的温差较小。

由表1的数据计算可知,实施例2的进风端与末端的最大温差为10℃;实施例3的进风端与末端的最大温差为5℃;实施例4的进风端与末端的最大温差为9℃。实施例2的中、右侧的温度值均低于实施例3和实施例4。由此可见,实施例3和实施例4的垫体100表面不同区域之间的温差更小,实施例3的垫体100表面不同区域之间的温差最小。且供风30分钟后,实施例3的暖风循环垫的温度分布已经达到较好的效果。

由表2可以看出,供风60分钟后,实施例2-4的三种暖风循环垫均能实现所述暖风循环垫的加热,进风端左侧的温度在46-48℃的范围,小于出风通道吹出的热风温度80℃。实施例2-4的三种暖风循环垫的垫体100表面不同区域之间的温差较小。

由表2的数据计算可知,实施例2的进风端与末端的最大温差为18℃;实施例3的进风端与末端的最大温差为5℃;实施例4的进风端与末端的最大温差为10℃。实施例2的中、右侧的温度值均低于实施例3和实施例4。由此可见,实施例3和实施例4的垫体100表面不同区域之间的温差更小,实施例3的垫体100表面不同区域之间的温差最小,且随着供风时间的延长,实施例3的垫体100的整体温度上升,但最大温差基本上维持不变。

综上所述,实施例3的所述垫体100表面不同区域的温差最小,在现有的条件下可以为优选的方案。且实施例3的加热时间可优选控制在30-60分钟,就已经能满足垫体的加热温度要求。实施例3加热60分钟时的温度适合于除螨。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理解,所述回风隔离层130和所述供风隔离层190越厚,其隔热性能就越好,所述垫体100表面不同区域的温差就越小。如若随着今后回风隔离层和供风隔离层材料性能的提升和改进,可实现在所述回风隔离层130和所述供风隔离层相对较薄的情况下就能实现良好的隔热性能,则实施例2和实施例4无需设置供风管路的技术方案,使得结构更加简单,成本更低,且能够实现良好的加热效果,因而未尝不是很更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暖风循环垫,除湿除螨虫时建议设定温度值为45℃,睡眠时建议设定温度为32~35℃且严禁超过37℃,能有效避免因进风端局部温度过高而引起低温灼伤。

本发明的暖风循环垫,可有效降低所述供风通道层110的进风端的温度至合适的温度范围,从而确保不会因所述垫体100表面的局部温度过高而引起低温灼伤,确保人体生命的安全,及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体舒适感。同时,本发明的垫体的结构简化,降低减少材料成本及提高生产效率。另外,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3的暖风循环垫的进风端、中端和末端的温差均更为合适,使得垫体表面的热量更均衡,舒适度更高;内部循环流畅,使得热能利用率更高,进一步降低了能耗。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作为范例,本发明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该发明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发明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相关技术
  • 一种暖风循环垫用供风装置及暖风循环垫
  • 用于暖风循环垫的供风管路装置及暖风循环垫
技术分类

06120112609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