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灶用隔热罩以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0:38:35


一种灶用隔热罩以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厨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灶用隔热罩以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

背景技术

现有的燃气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锅具搭置在锅支架上来加热,锅与燃烧器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间隔,这样燃气燃烧产生的热能除了用来加热锅外,还有相当一部分逸到周围环境中,造成能源浪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近年内国内就出现了一些集热聚能,如中国专利CN203404823U所公开的“用于燃气灶的聚能圈和具有其的燃气灶”,和如中国专利CN204042984U所公开的“一种聚能式燃气灶具”,该灶具中也具有聚能锅支架,虽然上述这样的聚能圈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热能的消耗,为此本申请人提出了一种将锅支架和聚能圈结构的灶用隔热罩结构,如专利号为ZL201711260487.7(授权公告号为CN109869782U)的发明专利《一种灶用隔热罩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灶具》其公开了一种包括有环形罩体,所述罩体为由上层罩和下层罩构成的双层结构,所述的上层罩和下层罩之间形成有空腔,所述上层罩的上表面固定有沿周向间隔布置的锅支脚,隔热罩上固设有内置锅支脚,使锅支脚吸收的热量通过热传导能尽可能多的加热锅底的同时减少火焰的热量散失,但该灶用隔热罩与灶具中的燃烧器分别为独立部件,用户在清洁过程中若要清洁灶具的面板而需要将灶用隔热罩拿取后对燃烧器进行清洁。

若是现有家用燃气灶的燃气燃烧器包括混气室、火盖、引射管等,燃烧器混气室是灶具一个很重要的零部件,混气室的作用为混合气体,使燃气和一次空气混合更加均匀;同时向内环供给二次空气,当前混气室一体式固定的结构不利于灶具的清洁,如专利号为ZL201420072885(公告号为CN2037314112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燃烧器》、或是如专利号为ZL200610052382.8(公告号为CN1884911A)、或是专利号为ZL201410209837.7(公告号为CN103994436B)的中国发明专利《用于燃气灶的上进风式燃烧器》均披露了类似这样一种混气室,如用于燃气灶的上进风式燃烧器包括有基座、混气室、外环火盖、内环火盖和气管座。其中,基座具有上部形成开口朝上的凹腔,混气室设于基座上方并具有环形腔,内环火盖和外环火盖设于混气室上方并分别位于环形腔的内、外两侧,混气室的侧部开有二次空气孔,二次空气孔与环形腔相通而构成二次空气通道,另外,内环火盖的火孔朝向环形腔,因而二次空气通道用于补充内环火的二次空气,使内环火燃烧更为充分,但由于混气室为一体式,汤水溢液容易存留在环形腔内,不仅不利于燃烧器的清洁,而且溢液容易经内环火烧干使得环形腔变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向燃烧器提供经预热的侧向所需空气的灶用隔热罩。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向燃烧器提供经预热的侧向一次空气的灶用隔热罩。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向燃烧器提供经预热的侧向二次空气的灶用隔热罩。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四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便于用户清洁的应有上述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五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向燃烧器提供平缓的侧向二次空气的应有上述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

为解决第一个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灶用隔热罩,包括围成有中央孔的罩体,所述罩体包括有由上层罩和中层罩构成的双层结构,所述的上层罩和中层罩之间形成有空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位于所述中层罩之下的下层罩,所述下层罩的底壁至少在局部具有至少两片沿周向间隔分布的竖向预热片,所述下层罩在对应所述竖向预热片的位置开设有用于向位于中央孔内的燃烧器补气的补气口。

为解决第二个技术问题,优选地,所述的下层罩底壁上具有沿周向延伸的第一外侧壁、第一内侧壁,两者在径向上相互间隔从而形成一次空气预热腔,所述第一外侧壁具有容许外界空气流入所述一次空气预热腔的进气口。其中下层罩的结构可以有多种,如S形,或不规则形,而本技术方案中的下层罩则呈环形。通过供气部气体喷射所造成的低压,然后借由燃气自身的动能将一次空气从进气口引入一次空气预热腔中,由于上层罩和中层罩为封闭空腔即可阻隔上层罩向中层罩向下传导热量,原因在于:上层罩和中层罩之间具有足够的静止空气层来隔热又避免空气大幅度流动产生的对流换热损失,而下层罩为开放式的空腔,能使下层罩内的空气发生小幅度的流动,能减少中层罩在燃烧过程中集聚的热量传导至下层罩,而中层罩在燃烧过程中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向下传导至下层罩,从而对经进气口进入的一次空气进行预热,以提高燃烧器的热效率,同时可减少下层罩向下传导至面板或是盛液盘上的热量,不易引起面板的温升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一次空气预热腔内设有所述的竖向预热片。为了避免因通过供气部气体喷射所造成的低压,然后借由燃气自身的动能将一次空气从进气口引入一次空气预热腔中,一次空气流入一次空气预热腔的速度过快,而不能充分对一次空气进行预热,竖向预热片的作用可增加一次空气与竖向预热片的交换路径与交换时间,预热后的一次空气流入燃烧器供燃烧,即提高了燃烧所需的一次空气的进气温度,因此提高了燃烧器的实际燃烧温度,从而提高了燃气灶具的热效率并节约了燃气。

为解决第三个技术问题,优选地,所述第一外侧壁、第一内侧壁均呈C形,两者在对应的端部分别通过径向的第一连接壁和第二连接壁连接,所述的下层罩在所述一次空气预热腔的周壁外围形成有二次空气预热腔,并在其中设有所述的预热片。其中为实现下层罩能同时预热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将下层罩分隔成一次空气预热腔和二次空气预热腔,以分别预热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通过二次空气预热腔将二次空气预热,二次空气与第一预热片的交换路径与交换时间,预热后的一次空气流入燃烧器供燃烧,即提高了燃烧所需的二次空气的进气温度,因此提高了燃烧器的实际燃烧温度,从而提高了燃气灶具的热效率并节约了燃气。

为解决第四个技术问题,优选地,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有上述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包括有所述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包括有:

外基座,具有外环燃气通道,所述下层罩的底壁具有朝中央孔方向延伸的部位并构成所述外基座的底部;以及

外环火盖,设置在所述外基座之上,并与所述外基座之间形成外环混气室。由于下层罩向中央孔方向延伸,从而能实现隔热罩与燃烧器的一体成型,当拿取隔热罩与燃烧器时只剩下面板,以便于用户清洁。

由于现有的燃烧器的侧进风的二次空气的补气方式主要是针对内环区,而若是在燃烧器之外增设隔热罩反而容易遮挡外环火盖的外火孔的二次空气的补充,为此,进一步地,所述外基座包括有内、外间隔设置的内周壁和外周壁,所述内周壁、外周壁以及所述下层罩的底壁共同围成所述外环燃气通道,而所述外环火盖包括有环状顶壁以及自该环状顶壁的外侧边缘、内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外环壁和内环壁,所述外环壁沿周向间隔地开设有外火孔,所述二次空气预热腔对应所述外火孔的出火区域。二次空气预热腔与一次空气预热腔的大小可根据燃烧器的燃烧负荷作调整,通过二次空气预热腔将二次空气预热,二次空气与第一预热片的交换路径与交换时间,预热后的一次空气流入燃烧器供燃烧,即提高了燃烧所需的二次空气的进气温度,因此提高了燃烧器的实际燃烧温度,从而提高了燃气灶具的热效率并节约了燃气。

为解决第五个技术问题,优选地,还包括有位于所述下层罩和所述外基座之间的缓冲腔,所述下层罩的第二连接壁具有供所述二次空气预热腔内的二次空气流入所述缓冲腔的出气口。为避免二次空气补充的流速过快,而造成“吹熄”外环火盖之外火孔,缓冲腔的设置能减慢二次空气流入二次空气预热腔后流向外环火盖的流速。

为了实现二次空气缓慢而均匀地流向外环火盖,进一步地,所述缓冲腔内设置有分隔件,所述分隔件将所述缓冲腔分隔成两个相对独立、位于外侧的第一缓冲腔和位于内侧的第二缓冲腔,所述第一缓冲腔大于所述第二缓冲腔,且所述分隔件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缓冲腔和第二缓冲腔的连通口。其中第一缓冲腔主要起到减缓流速的作用,而第二缓冲腔则能起到将经第一缓冲腔缓冲的二次空气更均匀地流向外环火盖之沿周向设置的外火孔,以使得外环火盖的外火孔更均匀地燃烧。

为使得外环火盖具有双环火,优选地,所述外环火盖的内环壁沿周向间隔开设有连通所述外环混气室的中火孔。

为了实现供气部向燃烧器的外环燃气通道供气,优选地,还包括有连通所述外环燃气通道与所述供气部的外引射管,所述外引射管之入气口端对应地设置在所述下层罩的凹入处。当拿取隔热罩与燃烧器时只剩下面板上的供气部,以便于用户清洁,另外,凹入处能为供气部遮挡溢液。

为了燃烧器具有内、外双环火,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优选地,所述燃烧器还包括有:

内基座,设置在所述外基座的内围,具有内环燃气通道;

内环火盖,设置在所述内基座之上,并与所述内基座之间形成内环混气室;以及

连接杆,该连接杆至少具有两个,其固定端连接在所述外环火盖的内壁面,而自由端则延伸至所述内基座上。

为了实现供气部向燃烧器的内环燃气通道供气,优选地,还包括有连通所述内环燃气通道与所述供气部的内引射管,所述内引射管径向贯穿出所述外环混气室,所述下层罩的凹入处具有对应所述内引射管的入气口。

为了避免因外喷嘴的设置而影响内喷嘴引入外界的一次空气,优选地,所述供气部为喷嘴座,所述喷嘴座上设置有与所述外引射管之入气口端相连通的外喷嘴以及与所述内引射管之入气口相连通的内喷嘴,所述外喷嘴和内喷嘴之间具有供一次空气进入的一次空气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该隔热罩包括有环形的罩体,罩体为由上层罩、中层罩以及下层罩构成的双层结构,上层罩和中层罩之间形成有空腔,即可阻隔上层罩向中层罩向下传递热量,而中层罩集聚燃烧器燃烧过程中的辐射热能向下传导至竖向预热片,对经补气口进入的空气进行预热,以对燃烧器提供经预热的空气,预热后的空气流入燃烧器供燃烧,即提高了燃烧所需的空气的进气温度,因此提高了燃烧器的实际燃烧温度,从而提高了燃气灶具的热效率并节约了燃气,另外,隔热罩还能回收利用传导至灶具面板或是盛液盘上的热量,提高燃烧器的热效率的同时还避免引起灶具面板的温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燃气灶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4为图1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5为图1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供气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下罩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7所示,为本发明最佳的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燃气灶包括有燃烧器以及围设在该燃烧器外围的隔热罩1,隔热罩1包括有环形的罩体,罩体包括有由上层罩11和中层罩12构成的双层结构,上层罩11和中层罩12之间形成有空腔13,还包括有位于中层罩12之下的下层罩14,下层罩14的底壁141向内延伸构成燃烧器的底部,并且下层罩14的底壁141局部具有沿周向、间隔地向上延伸的至少两片第一预热片2,下层罩14在对应第一预热片2的位置开设有用于向燃烧器补气的补气口142,另外,隔热罩1还能回收利用传导至灶具面板3或是盛液盘上的热量,提高燃烧器的热效率的同时还避免引起灶具面板3的温升。

具体的燃气灶还包括有面板3,面板3上设有向燃烧器提供混合气的供气部4,而下层罩14则在对应供气部4的部位具有沿径向方向向内凹入、并容纳供气部4的凹入处143。由于隔热罩1的下层罩14的底壁141向内延伸构成燃烧器的底部,使得下层罩14与燃烧器一体设置,从而实现拿取隔热罩1与燃烧器时只剩下面板3上的供气部4,以便于用户清洁,另外隔热罩1的罩体具有容纳供气部4的凹入部,能有效避免溢液对供气部4的影响,同时隔热罩1能回收利用传导至灶具面板3或是盛液盘上的热量,提高燃烧器的热效率的同时还避免引起灶具面板3的温升。为能向燃烧器提供经预热的侧向一次空气,还包括有与供气部4相连通的一次空气预热腔144,一次空气预热腔144直接形成于下层罩14,其中一次空气预热腔144包括有C形的第一外侧壁1441和C形的第一内侧壁1442,两者对应的端部分别通过第一连接壁1443和第二连接壁1444连接,第一外侧壁1441具有将外界空气流入一次空气预热腔144的进气口1444a,其中一次空气预热腔144被供气部4分隔成两个一次空气子预热腔1440,通过供气部4气体喷射所造成的低压,然后借由燃气自身的动能将一次空气从进气口1444a引入一次空气预热腔144中,由于上层罩11和中层罩12为封闭空腔13即可阻隔上层罩11向中层罩12向下传导热量,而下层罩14为开放式的空腔13,能使下层罩14内的空气发生小幅度的流动,一方面能减少上层罩11在燃烧过程中集聚的热量传导至下层罩14,另一方面下层罩14集聚上层罩11传导过来的热量向下传导至下层罩14,对经进气口1444a进入的空气进行预热,以提高燃烧器的热效率,同时可减少下层罩14向下传导至面板3或是盛液盘上的热量,不易引起面板3的温升问题,原因在于:上层罩11和下层罩14之间具有足够的静止空气层来隔热又避免空气大幅度流动产生的对流换热损失。更优地,一次空气预热腔144内还沿周向地间隔设有至少两片第二预热片6。为了避免因通过供气部4气体喷射所造成的低压,然后借由燃气自身的动能将一次空气从进气口1444a引入一次空气预热腔144中,一次空气流入一次空气预热腔144的速度过快,而不能充分对一次空气进行预热,第二预热片6的作用可增加一次空气与第二预热片6的交换路径与交换时间,预热后的一次空气流入燃烧器供燃烧,即提高了燃烧所需的一次空气的进气温度,因此提高了燃烧器的实际燃烧温度,从而提高了燃气灶具的热效率并节约了燃气。

另外,下层罩14的外侧壁除了第一外侧壁1441的第二外侧壁145以及下层罩14的内侧壁除了第一内侧壁1442的第二内侧壁146与第一连接壁1443、第二连接壁1444共同围成包围第一预热片2的二次空气预热腔147。通过二次空气预热腔147将二次空气预热,二次空气与第一预热片2的交换路径与交换时间,预热后的一次空气流入燃烧器供燃烧,即提高了燃烧所需的二次空气的进气温度,因此提高了燃烧器的实际燃烧温度,从而提高了燃气灶具的热效率并节约了燃气。而为了实现隔热罩1与燃烧器的一体成型,燃烧器包括有具有外环燃气通道71的外基座7,下层罩14的底壁141向内延伸构成外基座7的底部;以及设置在外基座7之上,并与外基座7之间形成外环混气室81的外环火盖8。由于现有的燃烧器的侧进风的二次空气的补气方式主要是针对内环区,而若是在燃烧器之外增设隔热罩1反而容易遮挡外环火盖8的外火孔821的二次空气的补充,为此,进一步地,外基座7包括有内、外间隔设置的内周壁72和外周壁73,内周壁72、外周壁73以及下层罩14的底壁141共同围成外环燃气通道71,而外环火盖8包括有环状顶壁81以及自该环状顶壁81的外侧边缘、内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外环壁82和内环壁83,外环壁82沿周向间隔地开设有外火孔821,二次空气预热腔147对应外火孔821的出火区域。二次空气预热腔147与一次空气预热腔144的大小可根据燃烧器的燃烧负荷作调整,通过二次空气预热腔147将二次空气预热,二次空气与第一预热片2的交换路径与交换时间,预热后的一次空气流入燃烧器供燃烧,即提高了燃烧所需的二次空气的进气温度,因此提高了燃烧器的实际燃烧温度,从而提高了燃气灶具的热效率并节约了燃气。其中,下层罩14和外基座7之间还具有缓冲腔9,下层罩14的第二连接壁1444具有供二次空气预热腔147内的二次空气流入缓冲腔9的出气口1444b。为避免二次空气补充的流速过快,而造成“吹熄”外环火盖8之外火孔821,缓冲腔9的设置能减慢二次空气流入二次空气预热腔147后流向外环火盖8的流速,缓冲腔9内设置有分隔件10,本实施例的分隔件10为环状隔板,分隔件10将缓冲腔9分隔成两个相对独立、位于外侧的第一缓冲腔91和位于内侧的第二缓冲腔92,第一缓冲腔91大于所述第二缓冲腔92,且分隔件10开设有连通第一缓冲腔91和第二缓冲腔92的连通口101。其中第一缓冲腔91主要起到减缓流速的作用,而第二缓冲腔92则能起到将经第一缓冲腔91缓冲的二次空气更均匀地流向外环火盖8之沿周向设置的外火孔821,以使得外环火盖8的外火孔821更均匀地燃烧。为了使得外环火盖8具有双环火,外环火盖8的内环壁83沿周向间隔开设有连通外环混气室81的中火孔831。为了实现供气部4向燃烧器的外环燃气通道71供气,还包括有连通外环燃气通道71与供气部4的外引射管20,外引射管20之入气口端201对应地设置在下层罩14的凹入处143。外引射管20设置在下层罩14内,可减少燃烧器因与隔热罩1结合时体积容易过大的问题,具体地,外环混气室81还可以被设计成独立的两个混气室,如通过竖向板将混气室分隔成位于内侧的第一外环混气室811和位于外侧的第二外环混气室812,外环火盖8可具有对应第一外环混气室811的第一外火孔821和对应第二外环混气室812的第二外火孔821,为了能使用户单独地控制外环火盖8的第一外火孔821形成的中环火,而第二外火孔821形成的外环火,并且外引射管20也相应的分为连通第一外环混气室811的第一外引射管20和连通第二外环混气室812的第二外引射管20,第一外环混气室811的混合气直接由第一外引射管20进行供给,第二外环混气室812的混合气直接由第二外引射管20进行供给,并与第一外环混气室811和第二外环混气室812流体分离,由此可单独地对其进行供给。

为了燃烧器具有内、外双环火,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燃烧器还包括有设置在外基座7的内围并具有内环燃气通道301的内基座30,设置在内基座30之上,并与内基座30之间形成内环混气室401的内环火盖40,还包括有至少具有两个的连接杆50,以两个连接杆50为例,各个连接杆50的固定端501连接在外环火盖8的内壁面,而自由端502则延伸至所述内基座30上,其中内基座30与外基座7之间通过连接杆50连接,相当于内基座30连同内环火盖40是“悬置”于外基座7的中央,略去了传统燃烧器的外环混气室81和内环混气室401之间围成的环形腔,进而避免环形腔变黑的现象,进而便于用户清洁。同样地,为了实现供气部4向燃烧器的内环燃气通道301供气,还包括有连通内环燃气通道301与供气部4的内引射管60,内引射管60径向贯穿出外环混气室81,下层罩14的凹入处143具有对应内引射管60的入气口601。最后为了避免因外喷嘴的设置而影响内喷嘴43引入外界的一次空气,供气部4为喷嘴座,喷嘴座上设置有与第一外引射管202之入气口端201相连通的第一外喷嘴41、与第二外引射管203之入气口端201相连通的第二外喷嘴42以及与内引射管60之入气口601相连通的内喷嘴43,第一外喷嘴41或第二外喷嘴42与内喷嘴43之间具有供一次空气进入的一次空气口44。而为了使得燃烧器的外环火盖8和内环火盖40燃烧得更加充分,下层罩14的底部具有至少有三个支脚140,相邻支脚140与面板3之间的间隔构成向外环混气室

81的内部区域和内环混气室401的外部区域补充二次空气的二次空气通道70。

如上所述,燃烧器所需的一次空气、燃气和混合后的一次空气和燃气在燃烧器内部的路径如下,一次空气由下层罩14的进气口1444a进入一次空气预热腔144,由于第一外喷嘴41到第一外环混气室811中的气体喷射所造成的低压,然后借由燃气自身的动能将一次空气引入至第一外环混气室811中,进行一次空气和燃气的预混,最后在第一混气室进一步混合,同样地,第二外喷嘴42到第二外环混气室812中的气体喷射所造成的低压,然后借由燃气自身的动能将一次空气引入至第二外环混气室812中,进行一次空气和燃气的预混,最后在第二外环混气室812进一步混合,混合后的一次空气和燃气最后通过外环火盖8的第一外火孔821流出、并与外部环境的二次空气一起被点燃,形成中环火,混合后的一次空气和燃气最后通过外环火盖8的第二外火孔820流出、并与外部环境的二次空气一起被点燃,形成外环火,为能使用户能单独控制的中心火,中心火所需的一次空气和燃气由内引射管60而输入至内环混气室401中,同时,内环混气室401与第一外环混气室811和第二外环混气室812的流体分离,然后可以单独地对其进行供给,而各个混气室所需的一次空气均是经过一次空气预热腔144预热的,能提高燃烧器的燃烧效率,若要调节外环火、中环火和中心火的大小,调节连接在输入通道进气端的调节阀即可。而燃烧器所需的二次空气在燃烧器内部的路径如下:二次空气通过补气口142进入二次空气预热腔147中,通过二次空气预热腔147将二次空气预热,二次空气与第一预热片2的交换路径与交换时间,预热后的二次空气流入下层罩14和外基座7之间的缓冲腔9,下层罩14的第二连接壁1444具有供二次空气预热腔147内的二次空气流入第一缓冲腔91的出气口1444b,经第一缓冲腔91缓冲后通过连通口101进入第二缓冲腔92,最后流向外环火盖8的外火孔821,其中第一缓冲腔91主要起到减缓流速的作用,而第二缓冲腔92则能起到将经第一缓冲腔91缓冲的二次空气更均匀地流向外环火盖8之沿周向设置的外火孔821,以使得外环火盖8的外火孔821更均匀地燃烧。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的结构不同在于:灶用隔热罩与燃烧器为分体设置,即灶用隔热罩为独立的罩体,本实施例中灶用隔热罩包括围成有中央孔的罩体,罩体包括有由上层罩11和中层罩12构成的双层结构,上层罩11和中层罩12之间形成有空腔13,还包括有位于中层罩12之下的下层罩14,下层罩14的底壁141至少在局部具有至少两片沿周向间隔分布的竖向预热片,下层罩14在对应竖向预热片的位置开设有用于向位于中央孔内的燃烧器补气的补气口142。该隔热罩1的罩体为由上层罩11和下层罩14构成的双层结构,上层罩11和中层罩12之间形成有空腔13,即可阻隔上层罩11向中层罩12向下传递热量,而中层罩12集聚燃烧器燃烧过程中的辐射热能向下传导至第一预热片2,对经补气口142进入的空气进行预热,以对燃烧器提供经预热的空气,预热后的空气流入燃烧器供燃烧,即提高了燃烧所需的空气的进气温度,因此提高了燃烧器的实际燃烧温度,从而提高了燃气灶具的热效率并节约了燃气,其中下层罩14的结构可以有多种,如S形,或不规则形。而为了能针对一次空气更均匀地预热,下层罩14底壁141上具有沿周向延伸的第一外侧壁1441、第一内侧壁1442,两者在径向上相互间隔从而形成一次空气预热腔144,第一外侧壁1441具有容许外界空气流入一次空气预热腔144的进气口1444a,该下层罩14则呈环形。更优地,一次空气预热腔144内设有第二预热片6,为了避免因通过供气部4气体喷射所造成的低压,然后借由燃气自身的动能将一次空气从进气口引入一次空气预热腔144中,一次空气流入一次空气预热腔144的速度过快,而不能充分对一次空气进行预热,竖向预热片的作用可增加一次空气与第二预热片6的交换路径与交换时间,预热后的一次空气流入燃烧器供燃烧,即提高了燃烧所需的一次空气的进气温度,因此提高了燃烧器的实际燃烧温度,从而提高了燃气灶具的热效率并节约了燃气。

实施例3

与实施例2的结构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为了实现下层罩14能同时预热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第一外侧壁1441、第一内侧壁1442均呈C形,两者在对应的端部分别通过径向的第一连接壁1443和第二连接壁1444连接,下层罩14在一次空气预热腔144的周壁外围形成有二次空气预热腔147,并在其中设有预热片,为了区分竖向预热片,在一次预热腔144中的预热片为第二预热片6,在二次预热腔147中的预热片为第一预热片2,而下层罩14分隔成一次空气预热腔144和二次空气预热腔147,以分别预热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通过二次空气预热腔147将二次空气预热,二次空气与第一预热片2的交换路径与交换时间,预热后的一次空气流入燃烧器供燃烧,即提高了燃烧所需的二次空气的进气温度,因此提高了燃烧器的实际燃烧温度,从而提高了燃气灶具的热效率并节约了燃气。

相关技术
  • 一种灶用隔热罩以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
  • 一种灶用隔热罩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
技术分类

06120112626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