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触控显示面板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08:20


触控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显示装置主要包括液晶显示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Plasma display panel)、有机电致发光(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有源矩阵有机电致发光(AMOLED:Active 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在车载、手机、平板、电脑及电视产品上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目前,触控功能已经成位多数显示装置的标配之一,其中电容性触控面板的一种重要触控技术是自容式,可通过一层金属实现触控功能。然而,在现有的触控图案设计中,会存在不同位置的触控单元之间的触控性能有所差异(如,位于曲面区的触控单元在边缘曲面会发生弯曲,触控单元在基板曲面区上的垂直投影面积相对于触控单元在基板平面区上的垂直投影面积减小,因而位于曲面区的触控单元的触控性能小于位于平面区的触控单元的触控性能),进而导致触控显示装置的曲面区边缘的存在触控灵敏度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用以改善现有技术的触控显示面板存在不同位置的触控单元之间的触控性能有所差异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效果,本申请提供的体数方案如下: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平面区和至少一个沿所述平面区边缘向第一方向延伸的曲面区,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平面区上表面并垂直于所述平面区边缘;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

基板;

OLED显示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上;

触控电极层,设置于所述OLED显示层上,所述触控电极层至少包括一组沿第一方向设置于所述平面区的第一触控单元组、及一组沿第一方向设置于所述曲面区的第二触控单元组;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和所述第二触控单元组均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呈矩阵排列的触控单元,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其中,所述触控单元为网格状金属走线,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中所述触控单元的有效触控面积小于所述第二触控单元组中所述触控单元的有效触控面积。

在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中所述触控单元的金属走线的线宽小于所述第二触控单元组中所述触控单元的金属走线的线宽。

在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OLED显示层包括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子像素单元,每个所述触控单元的金属走线在所述OLED显示层上的垂直投影位于各所述子像素单元之间。

在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二触控单元组的多个所述触控单元的有效触控面积沿所述第一方向逐渐增大。

在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二触控单元组中所述触控单元的金属走线的线宽沿所述第一方向逐渐增大。

在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中,所述触控单元包括触控电极和至少一个虚设电极,所述虚设电极与所述触控电极不连接。

在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中所述触控单元的网格密度小于所述第二触控单元组中所述触控单元的网格密度。

在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触控柔性基板包括触控显示区和与所述触控显示区相邻的非显示区,所述触控电极层位于所述触控显示区内,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

触控集成电路,设置于所述基板上且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内,所述触控集成电路通过多条触控信号线分别与各所述触控单元连接。

在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触控单元和所述触控信号线采用同一金属层形成,所述触控信号线为网格状金属走线。

在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触控单元的金属走线和所述触控信号线的形状为折线型或弧线型。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本申请通过将所述触控单元网格化处理,所述平面区中的所述触控单元的有效触控面积小于所述曲面区中的所述触控单元的有效触控面积,可改善触控面板所述曲面区和所述平面区的触控特性差异,同时,所述触控单元为网格状金属走线,一方面可以减小触控单元的阻抗,提高触控灵敏度,另一方面由于网格状金属走线的延展性好,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触控单元的抗弯折能力,从而改善所述曲面区的弯折性能,大大降低产品不良率的发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现有触控显示面板中触控单元在平面区的剖面图;

图2B为现有触控显示面板中触控单元在曲面区的剖面图;

图3为本申请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图6为图5在位置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A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一触控单元组的俯视图;

图7B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二触控单元组的第一种俯视图;

图7C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二触控单元组的第二种俯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曲面区的剖面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图10A图9在位置B处的第一种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B图9在位置B处的第二种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C图9在位置B处的第三种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

请参阅图1,现有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在现有技术中,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平面区100和位于平面区100两侧的曲面区200,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层叠设置的基板10、OLED显示层30以及触控电极层60,其中,所述触控电极层60包括同层设置的多个呈矩阵排列的触控单元600和多条触控信号线62。

触控单元600的触控灵敏度与其有效触控面积直接相关,其中,有效触控面积是指的触控单元600上具有金属走线对应的总面积。进一步的,所述触控单元600的触控灵敏度与触控单元600上具有金属走线对应的总面积正相关,

请结合图2A和图2B,在所述平面区100内,所述触控单元600在所述基板10上的垂直投影面积为S1,在所述曲面区200内,所述触控单元600在所述基板10上的垂直投影面积为S2;在现有的触控单元600的图案设计中,位于所述曲面区200的所述触控单元600在边缘曲面会发生弯曲,因而所述触控单元600在所述基板10曲面区200上的垂直投影面积S2小于所述触控单元600在所述基板10的平面区100上的垂直投影面积S1,导致位于所述曲面区200内的触控单元600的有效触控面积小于位于所述平面区100内的触控单元600的有效触控面积,从而使位于所述曲面区200的触控单元600的触控性能不如位于平面区100的所述触控单元600的触控性能,进而导致触控显示面板的曲面区200边缘处存在触控灵敏度差、不均一的问题。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请参阅图3,本申请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本申请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平面区100和至少一个沿所述平面区100边缘向第一方向延伸的曲面区200,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平面区100上表面并垂直于所述平面区100边缘;

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基板10;OLED显示层30,设置于所述基板10上;触控电极层60,设置于所述OLED显示层30上,所述触控电极层60至少包括一组沿第一方向设置于所述平面区100的第一触控单元组61、及一组沿第一方向设置于所述曲面区200的第二触控单元组62,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61和所述第二触控单元组62均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呈矩阵布置的触控单元600,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其中,所述触控单元600为网格状金属走线,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61中所述触控单元600的有效触控面积小于所述第二触控单元组62中所述触控单元600的有效触控面积。

在本申请中,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显示区1000和与所述触控显示区1000相邻的非显示区2000,所述触控电极层60位于所述触控显示区1000内,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多个触控集成电路70和显示集成电路80,其中,所述触控集成电路70设置于所述基板10上且位于所述非显示区2000内,所述触控集成电路70通过多条触控信号线63分别与各所述触控单元600连接。

本申请通过将所述触控单元600网格化处理,所述平面区100中的所述触控单元600的有效触控面积小于所述曲面区200中的所述触控单元600有效触控面积,从而改善所述触控面板曲面区200和所述平面区100的触控特性差异。

现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4,本申请实施例一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基板10;设置于所述基板10上的薄膜晶体管层20;设置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20上的OLED显示层30;设置于所述OLED显示层30上的阴极40;设置于所述阴极40上的封装层50,所述封装层50能保护OLED显示层30层免受外界水汽和氧气的侵蚀;以及设置于所述封装层50上的触控电极层6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板10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酰亚胺、三醋酸纤维薄膜或其他柔性材料,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板10为PI基板,主要为聚酰亚胺,PI材料可以有效的提高基板的透光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触控电极层60包括多个呈阵列设置的触控单元600及多条触控信号线63,所述触控单元600和所述触控信号线63间隔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触控单元600的数量和所述触控信号线63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产品尺寸空间来确定,在本实施例中不做限制。

请参阅图5,本申请实施例一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平面区100和连接所述平面区100的曲面区200,所述曲面区200位于所述平面区100的两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触控电极层60包括多组沿第一方向设置于所述平面区100的第一触控单元组61、及多组沿第一方向设置于所述曲面区200的第二触控单元组62;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61和所述第二触控单元组62均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呈矩阵布置的触控单元600。

进一步的,所述触控电极层60包括两组沿第一方向设置于所述平面区100的第一触控单元组61、及两组沿第一方向设置于所述曲面区200的第二触控单元组62,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61和所述第二触控单元组62均包括八个沿第二方向呈矩阵布置的触控单元600;其中,位于所述平面区100两侧的所述曲面区200均包括一组所述第二触控单元组6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平面区100上表面并垂直于所述平面区100边缘,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具体的,所述第一方向用X标示,所述第二方向用Y标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显示区1000和与所述触控显示区1000相邻的非显示区2000,所述触控电极层60位于所述触控显示区1000内,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多个触控集成电路70和显示集成电路80,其中,所述触控集成电路70和所述显示集成电路80均设置于所述基板10上,且位于所述非显示区2000内,所述触控集成电路70通过多条触控信号线63分别与各所述触控单元600连接,起到信号传输作用。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两个所述触控集成电路70和一个所述显示集成电路80。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61的数量、所述第二触控单元组62的数量、所述触控单元600的数量、所述触控集成电路70的数量以及所述显示集成电路80的数量均用作举例说明,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请结合图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触控单元600和所述触控信号线63采用同一金属层形成,所述触控单元600和所述触控信号线63均为网格状金属走线,其中,所述触控单元600的金属走线和所述触控信号线63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折线型或弧线型,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本实施例通过将所述触控单元600设置成网格状金属走线,一方面可以减小所述触控单元600的阻抗,提高触控灵敏度;另一方面由于网格状金属走线的延展性好,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所述触控单元600的抗弯折能力,从而改善所述曲面区200的弯折性能,大大降低产品不良率的发生。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61中所述触控单元600的金属走线的线宽小于所述第二触控单元组62中所述触控单元600的金属走线的线宽,从而改善现有技术中,所述第二触控单元组62中所述触控单元600的有效触控面积在所述曲面区200内弯曲导致的垂直投影面积小,以及与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61中所述触控单元600的有效触控面积的差异大的缺陷,从而提升曲面区的触控灵敏度,并避免不同区域触控灵敏度差异较大,影响触控功能的用户体验。

本实施例通过将所述触控单元600网格化处理,所述平面区100内触控单元600的金属走线的线宽小于所述曲面区200内触控单元600的金属走线的线宽,使位于所述曲面区200内的触控单元600的有效触控面积与位于所述平面区100内的触控单元600的有效触控面积的差异控制在一定范围,从而改善触控面板所述曲面区200和所述平面区100的触控特性差异,进而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触控单元600的金属走线在所述基板10上的垂直投影面积,即所述触控单元600在所述平面区100和所述曲面区200上的有效触控面积,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61中所述触控单元600的有效触控面积与所述第二触控单元组62中所述触控单元600的有效触控面积的差异大小,使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其范围大小与工艺手段有关,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OLED显示层30对应所述触控显示区域1000设有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子像素单元300,所述子像素单元300为红色子像素单元、绿色子像素单元以及蓝色子像素单元中的任意一种,每个所述触控单元600的金属走线在所述OLED显示层30上的垂直投影位于各所述子像素单元300之间,从而避免当所述触控单元600为非透明材料时遮挡所述子像素单元300,确保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功能。优选的,所述子像素单元300的像素排布方式为钻石像素排布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触控单元600的材料、及所述子像素单元300的像素排布方式仅用作举例说明,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请结合图7A和图7B,在本实施例中,任一所述触控单元组中,多个所述触控单元600的金属走线的线宽相等。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61的多个所述触控单元600的金属走线的线宽相等;在所述第二触控单元组62的多个所述触控单元600的金属走线的线宽相等;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61中所述触控单元600的金属走线的线宽小于所述第二触控单元组62中所述触控单元600的金属走线的线宽,从而使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61中所述触控单元600的有效触控面积小于所述第二触控单元组62中所述触控单元600有效触控面积。本实施例通过将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61中所述触控单元600和所述第二触控单元组62中所述触控单元600差异化设计,可改善触控面板所述曲面区和所述平面区的触控特性差异。

请结合图7C,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触控单元组62的每个所述触控单元600的有效触控面积沿所述第一方向逐渐增大。具体的,在一个触控单元600内,构成电极图案的金属走线的线宽沿所述第一方向逐渐增大,以对应沿第一方向逐渐增大的弯曲角度,即,弯曲角度越大的位置,所述触控单元600的金属走线的线宽越大,有效触控面积也就越大。

请结合图8,本申请实施例一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曲面区的剖面图。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情况中,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曲面区200的弯折角度逐渐增大,从而导致所述第二触控单元组62中所述触控单元600的有效触控面积在曲面区内引弯曲导致的垂直投影面积S3、S4以及S5逐渐减小,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将所述第二触控单元组62中所述触控单元600的金属走线的线宽沿所述第一方向逐渐增大,可以对应不同角度,控制所述第二触控单元组62中各所述触控单元600的有效触控面积的差异大小,使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其范围大小与工艺手段有关,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说明。

本实施例通过将所述触控单元600网格化处理,一方面可以减小所述触控单元600的阻抗,提高触控灵敏度;另一方面由于网格状金属走线的延展性好,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所述触控单元600的抗弯折能力,从而改善所述曲面区200的弯折性能,大大降低产品不良率的发生;同时,通过设置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61中所述触控单元600的金属走线的线宽小于所述第二触控单元组62中所述触控单元600的金属走线的线宽,从而改善现有技术中,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61中所述触控单元600的有效触控面积与所述第二触控单元组62中所述触控单元600的有效触控面积的差异大小,使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改善触控显示面板所述曲面区200和所述平面区100的触控特性差异,进而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效果。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9,本申请实施例二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一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相似/相同,具体请参照上述实施例一中的触控显示面板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两者的区别仅在于:

请参阅图10A,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触控单元600为网格状金属走线,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61中所述触控单元600的金属走线的线宽与所述第二触控单元组62中所述触控单元600的金属走线的线宽相等。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所述触控单元600内部的金属走线部分做断开处理,形成虚设电极601,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61中,所述触控单元600包括触控电极601和至少一个虚设电极602,所述虚设电极602与所述触控电极601不连接。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61中所述触控单元600的金属走线的线宽与所述第二触控单元组62中所述触控单元600的金属走线的线宽相等,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61包括虚设电极602,从而有效减少了所述平面区100内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61中的所述触控单元600的有效触控面积,从而实现触控显示面板中平面区100内的触控单元600和曲面区200内的触控单元差异化设计,改善触控显示面板所述曲面区200和所述平面区100的触控特性差异,进而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触控单元600为网格状金属走线,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61中所述触控单元600的金属走线的线宽与所述第二触控单元组62中所述触控单元600的金属走线的线宽相等仅用作举例说明,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请参阅图10B,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61中所述触控单元600的网格密度小于所述第二触控单元组62中所述触控单元600的网格密度。

本实施例通过将所述平面区100的触控单元600的网格密度设置为小于所述曲面区200的触控单元600的网格密度,从而有效减少了平面区域100内的所述触控单元600的有效触控面积,从而实现触控显示面板中平面区100内的触控单元600和曲面区200内的触控单元差异化设计,相对的增强触控显示面板的所述曲面区200的触控灵敏度,改善触控显示面板所述曲面区200和所述平面区100的触控特性差异,进而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效果。

请参阅图10C,在本实施例中,对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61的所述触控单元600图案化处理,使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61中所述触控单元600包括无金属走线区(图中未标示),从而有效减少了平面区域100内的所述触控单元600的有效触控面积,实现触控显示面板中平面区100内的触控单元600和曲面区200内的触控单元差异化设计,相对的增强触控显示面板的所述曲面区200的触控灵敏度,改善触控显示面板所述曲面区200和所述平面区100的触控特性差异,进而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61包括虚设电极602、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61中所述触控单元600的网格密度小于所述第二触控单元组62中所述触控单元600的网格密度以及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61中所述触控单元600包括无金属走线区,仅用作举例说明,本实施例对降低所述第一触控单元组61中所述触控单元600的有效触控面积的方法不做限制。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相关技术
  • 触控显示面板的电容检测方法、触控显示面板的电容检测电路及触控显示面板
  • 触控显示面板、触控装置及触控显示面板制备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281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