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防止水锤作用产生之陶瓷阀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16:08


防止水锤作用产生之陶瓷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陶瓷阀;特别是指一种防止水锤作用产生之陶瓷阀之创新结构型态揭示者。

背景技术

陶瓷阀是一种阀心由陶瓷材料制成的水控制阀,包括一阀壳、一阀杆、一带动座、一动阀片、一定阀片及一底座,其中带动座、动阀片、定阀片及底座由上而下组设于阀壳内部,阀杆一端设于阀壳内部,另一端凸伸于阀壳外部,据此掣动带动座,并藉带动座驱动动阀片作动,分别由陶瓷材料制成的动阀片及定阀片构成前述的阀心,阀杆一端与带动座相接,另一端伸出阀壳顶端,带动座与动阀片相接,定阀片与底座相接,定阀片及底座分别贯穿二进水道及一出水道,动阀片凹陷一汇流槽,各进水道分别与供应冷水及热水的供水管路连通,藉此使冷水及热水分别通过各进水道流入汇流槽,使冷水及热水混合,并通过出水道流出。

操作阀杆可以掣动动阀片,变化汇流槽与各进水道及出水道的连通状态,其中,扳动阀杆可以控制汇流槽是否仅与出水道连通,当汇流槽仅与出水道连通,而各进水道与汇流槽不连通时,水无法进入汇流槽,也就无法通过出水道对外供水,藉此关闭陶瓷阀,当汇流槽与出水道及至少一个进水道连通时,水可以流入汇流槽,再由汇流槽通过出水道流出,藉此开启陶瓷阀;当汇流槽与出水道及至少一个进水道连通时,拨动阀杆使动阀片旋转,可以改变各进水道与汇流槽的连通路径大小,改变冷水及热水流入汇流槽的流量,藉此改变出水水温。

该结构于实际应用经验中发现仍旧存在下述问题与缺弊:开启及关闭陶瓷阀时,操作控制阀杆在全开与全关之间作动,出水量大的情形下,快速地完全关闭陶瓷阀,将使得水流在供水管路内震荡,形成水锤现象,容易造成供水管路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水锤作用产生之陶瓷阀。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止水锤作用产生之陶瓷阀系包括一阀壳、一阀杆、一带动座、一动阀片、一定阀片及一底座,其中带动座、动阀片、定阀片及底座组设于阀壳的内部,且动阀片与定阀片相迭,阀杆的一端设于阀壳的内部,阀杆的另一端凸伸于阀壳外部,据使阀杆掣动带动座,并藉带动座驱动动阀片,定阀片贯穿二进水道及一出水道,动阀片于面向定阀片的表面为止水面,动阀片于止水面向着远离定阀片的方向凹陷一汇流槽,汇流槽于止水面的边缘为止水线;

汇流槽于邻向各进水道的方向形成一第一侧壁、一落差面及一第二侧壁,落差面位于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之间,且第一侧壁、落差面及第二侧壁位于止水线向着垂直于止水面并远离定阀片的方向投影的内部区域,第一侧壁的一端延伸于止水面,第一侧壁的另一端与落差面的一侧相接,第二侧壁的一端指向定阀片并与落差面的另一侧相接,第二侧壁的另一端向着远离定阀片的方向延伸。

本发明之主要效果与优点,系能够使得陶瓷阀由开启转变为关闭时,通过进水道进入汇流槽的水量渐进式地逐渐减小,藉此防止水锤作用产生。

本发明之另一目的,系通过第二侧壁呈弧面状或斜面状之另一技术,从而达到引导并改变水流的流动方向之优点与实用进步性。

本发明之又一目的,系通过动阀片于汇流槽内部进一步凹陷一深凹部之又一技术特征,从而达到提高通过出水道流出的水量之优点与实用进步性。

附图说明

图1系本发明实施例一之立体分解图;

图2系本发明实施例一之动阀片的仰视图;

图3系图2之3-3剖面图;

图4系本发明实施例一开启状态时,动阀片与定阀片之相对状态示意图,显示进水道与汇流槽的相对状态;

图5系本发明实施例一趋近关闭状态时,动阀片与定阀片之相对状态示意图,显示进水道与汇流槽的相对状态;

图6系图5之6-6剖面图;

图7系本发明实施例一关闭状态时,动阀片与定阀片之相对状态示意图,显示进水道与汇流槽的相对状态;

图8系本发明实施例二之动阀片的仰视图;

图9系本发明实施例三之动阀片的仰视图;

图10系图9之10-10剖面图;

图11系本发明实施例四之动阀片的仰视图;

图12系本发明实施例五之动阀片及带动座之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式系例示本发明防止水锤作用产生之陶瓷阀之数个实施例,惟此等实施例仅供说明之用,在专利申请上并不受此结构之限制。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防止水锤作用产生之陶瓷阀之实施例一,包括一阀壳10、一阀杆20、一带动座30、一动阀片40、一定阀片50及一底座60,其中带动座30、动阀片40、定阀片50及底座60组设于阀壳10的内部,且动阀片40与定阀片50相迭并水密贴靠,阀杆20的一端设于阀壳10的内部,并与带动座30相接,阀杆20的另一端凸伸于阀壳10的外部,阀杆20掣动带动座30,带动座30驱动动阀片40作动,定阀片50贯穿二进水道52及一出水道54,动阀片40于面向定阀片50的表面为止水面41,止水面41与定阀片50贴靠,动阀片40于止水面41向着远离定阀片50的方向凹陷一汇流槽70,汇流槽70于止水面41的边缘定义为止水线42,且止水线42呈封闭圈状。

汇流槽70于邻向各进水道52的方向形成一第一侧壁71、一落差面72及一第二侧壁73,落差面72位于第一侧壁71及第二侧壁73之间,且第一侧壁71、落差面72及第二侧壁73位于止水线42向着垂直于止水面41并远离定阀片50的方向投影的内部区域,第一侧壁71的一端延伸于止水面41,第一侧壁71的另一端与落差面72的一侧相接,第二侧壁73的一端指向定阀片50并与落差面72的另一侧相接,第二侧壁73的另一端向着远离定阀片50的方向延伸。

通过上述结构组成型态与技术特征,本发明所述防止水锤作用产生之陶瓷阀使用时,各进水道52分别与供应冷水及热水的供水管路(图中未示)连通;如图4所示,陶瓷阀开启时,汇流槽70与进水道52及出水道54连通,冷水及热水分别通过各进水道52流入汇流槽70,冷水及热水于汇流槽70混合,再通过出水道54流出;如图7所示,陶瓷阀关闭时,汇流槽70仅与出水道54连通,汇流槽70与各进水道52均不连通,冷水及热水均无法流入汇流槽70;如图及图6所示,欲将陶瓷阀由图4所示开启状态转变为图7所示关闭状态,且趋近于关闭状态时,汇流槽70通过第一侧壁71与第二侧壁73之间的部份与进水道52连通,且落差面72与定阀片50接近,使得通过进水道52进入汇流槽70的水量渐进式地逐渐减小,直至动阀片40持续作动至图7所示状态,止水面41完全遮断进水道52与汇流槽70之间的连通关系;前述图4、图5及图7为便于区别辨识动阀片40及定阀片50的相对状态,动阀片40、汇流槽70及汇流槽70的具体构成系以链线绘示其轮廓。

如前所述,陶瓷阀由开启状态转变为关闭状态的过程中,纵然使用者操作控制阀杆20在全开与全关之间作动,进水道52流入汇流槽70的水量,呈现由大水量渐进式地逐渐减小至无法进入汇流槽70的状态,而可避免水流循着供水管路向陶瓷阀流动时,水流的末端出口瞬间被关闭,藉此防止水锤作用的产生。

如图3所示,本例中,第二侧壁73呈弧面状,据此,水流进入汇流槽70时,水流与第二侧壁73形成斜向接触,通过第二侧壁73引导并改变水流的流动方向,并避免水流对第二侧壁73形成正向冲击作用,第二侧壁73并可视需要选择置换为斜面状。

第二侧壁73与落差面72邻接部份的切线方向与止水面41形成一夹角θ,且夹角θ为45°,夹角θ的角度可视需要变化,当夹角θ界于30°至60°之间时,水流进入汇流槽70时,第二侧壁73可和缓地引导并改变水流的流动方向,避免水流过于剧烈地转向。

汇流槽70之宽度由第二侧壁73与落差面72邻接的一端向另一端递减;再者,第一侧壁71于止水面41与落差面72之间的深度为0.3mm~0.8mm,落差面72于第一侧壁71与第二侧壁73之间的宽度为0.7mm~1.3mm,据此,当陶瓷阀由图4所示开启状态转变为如图5及图6所示趋近于关闭状态时,进入汇流槽70的水量渐进式地逐渐减小,可较佳地防止水锤作用的产生。

如图8所示,实施例二主要不同于实施例一之构成在于,落差面72于第一侧壁71与第二侧壁73之间的宽度由汇流槽70邻向各进水道(图中未示)的一侧向着汇流槽70邻向出水道(图中未示)的一侧递减。

如图9及图10所示,实施例三主要不同于实施例一之构成在于,动阀片40于汇流槽70内部进一步凹陷一深凹部74,深凹部74形成于汇流槽70邻向出水道(图中未示)的方向,据此,通过深凹部74扩充汇流槽70的容积,提高汇流槽70所能容纳的水量,进而提高通过出水道流出的水量;深凹部74并延伸与第二侧壁73相邻。

如图11所示,实施例四主要不同于实施例三之构成在于,深凹部74于邻向出水道(图中未示)的方向形成一第三侧壁75,第三侧壁75一端延伸于止水面41,第三侧壁75并侧向延伸与第一侧壁71相接,进一步而言,汇流槽70邻向各进水道(图中未示)的一侧至汇流槽70邻向出水道的一侧之间的距离为D1,落差面72于邻向各出水道的一侧至第二侧壁73邻向出水道的一侧之间的距离为D2,且D2≧(1/2)D1,据此,本例相较于实施例三,本例可更进一步扩充汇流槽70所能容纳的水量。

如图12所示,实施例五主要不同于实施例一之构成在于,汇流槽70贯穿动阀片40,带动座30封闭汇流槽70远离定阀片(图中未示)之一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公开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相关技术
  • 防止水锤作用产生之陶瓷阀
  • 防止水锤作用产生之陶瓷阀
技术分类

06120112863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