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显示系统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37:30


显示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一般涉及一种显示系统,更详细地说,涉及一种设置于汽车中的显示系统。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车辆视觉系统(显示系统)具备投影仪、屏幕以及后方摄像机。投影仪设置在车厢内。屏幕设置在车辆的前窗玻璃的附近。由后方摄像机摄影到的后方图像被投影仪投射到屏幕上。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10,017,114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视觉系统(显示系统)中,由于包括投影仪和屏幕的光学系统的相互的位置关系等,有时被投射到屏幕上的图像(影像)产生失真。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观察者能够观看的影像的失真的显示系统。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设置在汽车中,所述显示系统具备:出射部,其包括显示部,所述出射部将所述汽车的后方的影像以光的形式射出,该显示部具有用于显示所述影像的显示面;以及自由地变更姿势的凹面镜,其具有凹面状的最终反射面,其中,从所述出射部射出的光直接或间接地入射至所述最终反射面,所述最终反射面使入射的光朝向观察者的眼睛反射,存在于与所述汽车的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上且与所述最终反射面在该最终反射面的中心处相切的切线在从上方观察时在所述姿势的变更范围内与沿所述显示面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平行,在从上方观察时,将所述最终反射面的所述中心和所述显示面的中心连结的直线与所述最终反射面的所述切线所成的角度中的、在所述汽车的后方侧的所述观察者侧的角度的补角为小于90度的锐角。

此外,这些方式中的一部分具体的方式可以使用系统、方法、集成电路、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可读取的CD-ROM等记录介质来实现,也可以使用系统、方法、集成电路、计算机程序以及记录介质的任意的组合来实现。

本公开具有能够降低观察者能够观看的影像的失真这一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的主要部分的从上方观察时的概要图。

图2是具备上述的显示系统的汽车的主要部分的侧截面图。

图3是具备上述的显示系统的汽车的侧截面图。

图4是对上述的显示系统的使用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5是比较例所涉及的显示系统的主要部分的从上方观察时的概要图。

图6是具备变形例2所涉及的显示系统的汽车的主要部分的侧截面图。

图7是变形例3所涉及的显示系统的主要部分的从上方观察时的概要图。

图8是变形例4所涉及的显示系统的主要部分的从上方观察时的概要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车辆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10是汽车的车厢内的从汽车的水平方向左侧观察时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由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摄像装置拍摄的汽车后方的摄像范围的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图像处理装置进行的图像处理之前、之后以及图像处理过程中的图像的说明图。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显示系统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框图。

图14是将图10中的区域Re1放大得到的放大图。

图15是用于说明俯视图中的显示系统的各构成要素与汽车的驾驶员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显示系统中驾驶员的视场与显示面上显示的图像的虚像之间的关系的概念图。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显示系统中驾驶员的视场与显示面上显示的图像的虚像之间的关系的概念图。

图18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显示系统中驾驶员的视场与显示面上显示的图像的虚像之间的关系的概念图。

图19是用于说明控制部按通常的驾驶时的脸部位置来截取图像的范围的图。

图20是用于说明控制部按移动后的脸部位置来截取图像的范围的图。

图21是用于说明在脸部位置移动之前和之后控制部进行的图像处理的差异的图。

图22是用于说明在脸部位置相对于图20的状态进一步向相同的方向进行了移动的情况下控制部进行的图像处理的图。

图23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显示系统的动作的一例的序列图。

图24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控制部中的图像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25是将变形例1所涉及的与图10中的区域Re1对应的区域放大得到的放大图。

图26是将变形例1的其它例所涉及的与图10中的区域Re1对应的区域放大得到的放大图。

图27是将变形例2所涉及的与图10中的区域Re1对应的区域放大得到的放大图。

图28是用于说明变形例2所涉及的、俯视时的显示系统的各构成要素与汽车的驾驶员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29是将变形例5的其它例所涉及的与图10中的区域Re1对应的区域放大得到的放大图。

图30A是示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显示系统且例示使图像光入射至室内镜(roommirror)后被室内镜反射的情形的概要说明图。

图30B是示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显示系统且例示使移动体后方的光入射至室内镜后被室内镜反射的情形的概要说明图。

图31是例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显示系统的框图。

图32A是示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显示系统且例示在使双面反射光学体为第一状态的情况下使图像光入射至室内镜后被室内镜反射的情形的概要说明图。

图32B是示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显示系统且例示在使双面反射光学体为第二状态的情况下使移动体后方的光入射至室内镜后被室内镜反射的情形的概要说明图。

图32C是示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显示系统且例示在双面反射光学体为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未执行防眩功能的状态的概要说明图。

图32D是示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显示系统且例示在双面反射光学体为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执行了防眩功能的状态的概要说明图。

图33是例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显示系统的室内镜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34A是例示在使用凹面镜的宽度方向与平面镜大致并列地重合所形成的双面反射光学体且使双面反射光学体为第一状态的情况下使图像光入射至凹面镜后被凹面镜反射的情形的概要说明图。

图34B是例示在使用凹面镜的宽度方向与平面镜大致并列地重合所形成的双面反射光学体且使双面反射光学体为第一状态的情况下使光入射至平面镜后被平面镜反射的情形的概要说明图。

图35是例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显示系统的框图。

图36A是例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显示系统根据光量而执行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36B是例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显示系统根据光量而执行防眩功能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36C是例示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显示系统根据从传感器到物体的距离而执行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37A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显示系统且平面镜为反射模式的情况下的概要说明图。

图37B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显示系统且平面镜为反射模式的情况下的概要说明图。

图38是示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显示系统且反射镜构件处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的概要说明图。

图39是搭载有具备上述的显示系统的电子反射镜系统的移动体的概要说明图。

图40是用于说明上述的电子反射镜系统的使用状态的说明图。

图41是示出上述的显示系统且反射镜构件处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位置的情况下的概要说明图。

图42是示出上述的显示系统且反射镜构件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的概要说明图。

图43是上述的显示系统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44是实施方式5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显示系统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45是实施方式5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显示系统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46是实施方式5的变形例3所涉及的显示系统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47是实施方式5的变形例4所涉及的显示系统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48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变形例4的显示系统的概要说明图。

图49是实施方式5的变形例5所涉及的显示系统的概要说明图。

图50是实施方式5的变形例6所涉及的显示系统的概要说明图。

图51是实施方式5的变形例7所涉及的显示系统的概要说明图。

图52是示出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显示系统且反射镜构件处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的概要说明图。

图53是示出上述的显示系统且反射镜构件处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位置的情况下的概要说明图。

图54是示出上述的显示系统且反射镜构件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的概要说明图。

图55是示出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显示系统且反射镜构件处于解除状态的情况下的概要说明图。

图56是示出上述的显示系统且反射镜构件处于遮挡状态的情况下的概要说明图。

图57是示出实施方式7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显示系统且反射镜构件处于解除状态的情况下的概要说明图。

图58是上述的显示系统所具有的其它保持构造的说明图。

图59A是在上述的显示系统中使由最终反射构件反射的反射光向观察者的方向反射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59B是在上述的显示系统中使由第一反射镜构件反射的反射光向观察者的方向反射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59C是在上述的显示系统中使由第二反射镜构件反射的反射光向观察者的方向反射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60是上述的显示系统所具有的其它保持构造的说明图。

图61是上述的显示系统所具有的其它保持构造的说明图。

图62是示出实施方式7的其它变形例所涉及的显示系统且反射镜构件处于解除状态的情况下的概要说明图。

图63是示出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显示系统且液晶反射镜的状态为解除状态的情况下的概要说明图。

图64是示出上述的显示系统且液晶反射镜的状态为遮挡状态的情况下的概要说明图。

图65是示出上述的显示系统且表示出液晶反射镜的状态为解除状态的情况下的外部光的光路的一例的概要说明图。

图66是示出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显示系统且液晶反射镜的状态为解除状态的情况下的概要说明图。

图67是实施方式9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显示系统的概要说明图。

图68是实施方式9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显示系统的概要说明图。

图69是实施方式9的变形例3所涉及的显示系统的概要说明图。

图70是实施方式9的变形例4所涉及的显示系统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71是示出实施方式5~9的显示系统中的框体的其它形态的概要立体图。

图72是实施方式1~9的显示系统中的概要说明图。

图73是示出实施方式1~9的显示系统和显示设备的概要说明图。

图74是示出实施方式1~9的室内镜的反射镜构件进行滑动的情形的概要说明图。

图75是示出将实施方式1~9的室内镜的反射镜构件以使该反射镜构件的反射面朝向观察者的状态配置于双面反射光学体与观察者之间的情形的概要说明图。

图76是示出实施方式1~9的显示系统的反射镜构件与图48的反射镜构件同样的结构的概要说明图。

图77是示出将反射镜构件配置在实施方式1~9的显示系统的框体的上盖侧的情形的概要说明图。

图78是示出实施方式1~9的显示系统的室内镜的概要说明图。

图79是示出实施方式1~9的显示系统中保持构造的最终反射构件朝向观察者的状态的概要说明图。

图80是示出实施方式1~9的显示系统中保持构造的反射镜构件朝向观察者的状态的概要说明图。

图81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9的显示系统中使用了与图79和图80不同的保持构造的结构的概要说明图。

1、1A、1B、1C、1CA、1CB、1CC、1CE、1CF、1CG、900、900a:显示系统;100:汽车;101、904:顶棚;101x:驾驶座;102、903:风挡;102x:方向盘;11、72:支承构件;110:移动体主体;12:液晶反射镜;1200:外表面;121:液晶层;122:光扩散层;13:驱动电路;14:探测传感器;15:物体传感器;16:光量传感器;17:箱状部;18:透镜;1y、902、902b:室内镜;2、20A、20B、20C、901:显示设备(显示部);200:保持构造;201:眼球;201L:左眼球;201R:右眼球;203L、300L、301L:左端;203R、300R、301R:右端;203x:眼动范围;21、31、901c:显示面;21x:框体(第一框体);210:旋转体;210x:区域;211:旋转轴;212、213:安装面;22、931:显示控制部;22A、22B、22C、42x:光学滤波器;23:相位差膜;3:反射构件;30:显示部;300、301:虚像;320:第二反射镜构件(其它反射镜构件);322、925:防眩镜;4、40x、41x、905:摄像部;40、40A:半透半反镜;400、600:观察者;401:眼睛;41:内侧面;42:平面玻璃;43:反射型偏振元件(反射型偏振膜);44:相位差膜(第一λ/4相位差膜);5:电子反射镜系统;50:最终反射构件(凹面镜);50x、76w:控制部;51:最终反射面;6:致动器;60:反射镜构件(光学反射镜);60A:反射镜构件(第一反射镜构件);60x:红外光源;61、61A、321、323:反射面;611:蜗杆;62:遮光面;63、63A:突出片;64、751:突起;641:第一突起;642:第二突起;65、77:引导槽;66:相位差膜(第二λ/4相位差膜);7:控制电路;70、910:框体(第二框体);70w:第一支承构件;71:后壁(中壁);71w:第一表面;71x、72x、73x:摄像装置;73:收纳室;73w:第一轴构件;74:贯通孔;74w:轴承;75:侧盖;75w:角度传感器;752:引导突起;76:下盖;771、773:第一引导槽;772、774:第二引导槽;78:引导构件;781:圆孔;79:上盖;8:遮光构件;80:状态保持构件;80w:第二支承构件;80x:合成影像;81:磁体;81w:前表面;81x、82x、83x:图像;82:板片;821:第一板片;822:第二板片;83:球头柱塞;831:球部;83w:第二轴构件;84、942:驱动部;841:第一插孔;842:第二插孔;84v:插孔;84x、86x、88x:局部影像;85:后壁;85x、87x、89x:反射影像;86、170:开口部;90:中间反射构件;901b:光学构件;909:输入操作部;91:中间反射面;911:安装托架;912:收容空间;913:开口;91x、92x、93x:范围;920、920a、920x:双面反射光学体;921:支承体;921a:一个面;921b:另一个面;922、922x、923b:凹面镜;923、923a、923a1、923b1、923d、923x:平面镜;926:操作杆部;926a:轴部;927a:铰链部;927b:弹簧部;932:光源部;933:液晶面板;941:驱动控制部;943:接近传感器(传感器);944:调节部;94x:警告显示。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设置在汽车中,所述显示系统具备:出射部,其包括显示部,所述出射部将所述汽车的后方的影像以光的形式射出,该显示部具有用于显示所述影像的显示面;以及自由地变更姿势的凹面镜,其具有凹面状的最终反射面,其中,从所述出射部射出的光直接或间接地入射至所述最终反射面,所述最终反射面使入射的光朝向观察者的眼睛反射,存在于与所述汽车的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上且与所述最终反射面在该最终反射面的中心处相切的切线在从上方观察时在所述姿势的变更范围内与沿所述显示面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平行,在从上方观察时,将所述最终反射面的所述中心和所述显示面的中心连结的直线与所述最终反射面的所述切线所成的角度中的、在所述汽车的后方侧的所述观察者侧的角度的补角为小于90度的锐角。

另外,所述汽车具有风挡,在从上方观察时,所述凹面镜配置于所述风挡的至少一部分的后方,将所述最终反射面的所述中心和所述风挡的中心连结的直线与沿所述汽车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平行。

另外,在从上方观察时,将所述最终反射面的所述中心和所述显示面的所述中心连结的所述直线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所述直线平行。

另外,在从上方观察时,穿过所述显示面的所述中心且沿所述汽车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相比于穿过所述最终反射面的所述中心且沿所述汽车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而言更接近所述观察者。

另外,所述出射部包括中间反射构件,该中间反射构件具有中间反射面,从所述显示面射出的光直接或间接地入射至该中间反射面,并且该中间反射面使入射的光朝向所述最终反射面反射,存在于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上且与所述中间反射面在该中间反射面的中心处相切的切线在从上方观察时与沿所述显示面的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所述直线平行。

另外,所述中间反射构件和所述显示部能够维持所述中间反射面的所述切线与沿所述显示面的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所述直线平行的状态地变更相对于所述最终反射面的朝向。

另外,所述显示系统具备:角度传感器,其检测所述最终反射面的朝向;以及驱动部,其根据所述角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将所述出射部的朝向变更为在从上方观察时使所述最终反射面的所述切线与沿所述显示面的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所述直线平行的朝向。

另外,所述显示系统具备角度传感器,该角度传感器检测所述最终反射面的朝向,所述显示部根据所述角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使所述显示面显示的所述影像变形。

另外,所述最终反射面的形状是以包含穿过所述最终反射面的所述中心的法线且沿着上下方向的平面为对称面呈面对称的形状。

另外,在汽车的车厢内用于显示所述汽车的后方的影像的显示系统具备:自由地变更姿势的凹面镜;显示部,其配置于比所述凹面镜靠所述后方侧的位置,朝向所述凹面镜投射影像;摄像部,其对被投射所述影像的区域进行拍摄;以及控制部,其根据由所述摄像部拍摄到的图像,来进行使所述显示部显示所述后方的影像的显示控制,所述摄像部被配置为所述摄像部的光轴沿着由所述显示部投射的影像的光路的一部分的姿势。

据此,摄像部对被投射影像的区域进行拍摄,因此摄像部能够拍摄在车厢内正在观看从显示部投射出且被凹面镜反射的影像的人的脸部。特别地,摄像部被配置为其光轴沿着由显示部投射的影像的光路的一部分的姿势,因此当车厢内的人为了能够观看影像而以符合自己的眼睛的位置的方式变更凹面镜的姿势时,人的脸部被包含在摄像部的摄像范围内。因此,能够使得即使不将摄像部的视角变更为比预设的角度范围广的角度范围也易于拍摄到人的脸部,从而能够高精度地确定人的脸部的位置。因此,能够高精度地进行与人的脸部的位置相应的显示控制。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摄像部配置在比所述凹面镜靠所述后方侧的位置,对包括所述凹面镜的区域进行拍摄。

因此,摄像部能够经由凹面镜来拍摄人的脸部。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显示系统还具备光学滤波器,该光学滤波器使可见光和红外光中的一方透过且使另一方反射,所述显示部使包含可见光的影像透过所述光学滤波器或被所述光学滤波器反射之后投射到所述凹面镜,所述摄像部是对由所述光学滤波器反射或透过了所述光学滤波器的红外光进行拍摄的红外光摄像机。

据此,摄像部拍摄波长与显示部投射的影像的波长不同的红外光,因此能够有效地拍摄人的脸部。

另外,也可以是,包括所述显示部和所述光学滤波器的投影光学系统的光轴与包括所述摄像部和所述光学滤波器的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大致一致。

因此,人通过变更凹面镜的姿势来以符合人的眼睛的位置的方式调整投影光学系统的光轴,由此能够同样地以符合人的眼睛的位置的方式调整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凹面镜仅对由所述显示部投射的影像中的一部分区域进行反射。

据此,显示系统构成为使人观看的反射影像的位置随着观看凹面镜的人的视点的移动而改变。由此,显示系统能够给予观看所显示的图像的人一种立体感。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控制部进行以下控制:使所述显示部显示所述后方的影像中的一部分区域的局部影像;基于由所述摄像部拍摄到的图像,来确定所述汽车的车厢内的人的脸部的位置;以及在所确定出的所述脸部的位置沿着与所述汽车的前后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进行了移动的情况下,使所述显示部显示所述后方的影像中的、相比于在所述脸部的位置移动之前显示于所述显示部的所述局部影像而言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偏移后的一部分区域的局部影像。

因此,控制部能够高精度地进行与人的脸部在同汽车的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置相应的显示控制。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控制部进行以下控制:使所述显示部显示所述后方的影像中的一部分区域的局部影像;以及在判断为所确定出的所述脸部的位置偏离了既定的眼动范围的情况下,在所述显示部中进行警告显示。

因此,控制部能够在人的脸部的位置偏离眼动范围的情况下,在显示部中进行警告显示。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控制部进行以下控制:使所述显示部显示所述后方的影像中的一部分区域的局部影像;基于由所述摄像部拍摄到的图像,来确定所述汽车的车厢内的人的视线方向;以及在所确定出的所述视线方向的目的地沿着与所述汽车的前后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进行了移动的情况下,使所述显示部显示所述后方的影像中的、相对于在所述视线方向移动之前显示于所述显示部的所述局部影像而言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偏移后的一部分区域的局部影像。

因此,控制部能够高精度地进行与人的视线的目的地在同汽车的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置相应的显示控制。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控制部进行以下控制:使所述显示部显示所述后方的影像中的一部分区域的局部影像;基于由所述摄像部拍摄到的图像,来确定所述汽车的车厢内的人的脸部的位置;以及使所述显示部显示所确定出的所述脸部的位置越是向所述汽车的前方向移动则越被放大的所述局部影像。

因此,控制部能够高精度地进行与人的脸部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相应的显示控制。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凹面镜配置于所述汽车的风挡,所述显示部配置于所述汽车的车厢的顶棚。

因此,能够将显示部配置在车厢内的不易发生干扰的顶棚。另外,由于设为将凹面镜与显示部分离的结构,因此与将它们配置为一体的结构相比能够使配置于风挡的构成要素的尺寸小型化。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摄像部配置于所述汽车的车厢的顶棚,所述显示系统还具备用于收纳所述显示部和所述摄像部的第一框体。

因此,能够将显示部和摄像部配置在车厢内的不易发生干扰的顶棚。另外,由于设为将凹面镜与摄像部分离的结构,因此与将它们配置为一体的结构相比能够使配置于风挡的构成要素的尺寸小型化。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摄像部配置于所述汽车的车厢的顶棚,所述显示系统还具备:第一框体,其用于收纳所述显示部和所述摄像部;以及红外光源,其配置于所述第一框体,朝向所述凹面镜照射红外光。

因此,能够朝向人的脸部照射用于由摄像部拍摄人的脸部的红外光。由此,摄像部不仅在白天而且在夜间也能够有效地拍摄人的脸部。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显示系统在所述显示部与所述凹面镜之间还具备使近红外线反射且使可见光线透过的光学滤波器,所述光学滤波器以与被配置为接近所述顶棚的所述红外光源相向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第一框体。

像这样,能够将发热量大的红外光源配置于顶棚。因此,红外光源所产生的热易于通过热容量大的顶棚而被释放出。也就是说,在显示系统中,通过将顶棚如散热器那样使用,能够释放由红外光源产生的热。因此,通过抑制第一框体内温度升高,能够抑制在第一框体内配置的显示部的劣化。

另外,所述显示系统还具备:双面反射光学体,其具有所述凹面镜和平面镜,所述凹面镜形成有作为所述最终反射面的凹镜面,所述平面镜形成有平镜面且以与所述凹面镜重合的方式配置;以及第二框体,其将所述双面反射光学体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保持,所述双面反射光学体通过旋转动作来将所述双面反射光学体的姿势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在所述第一状态下,从所述显示面射出的图像光直接或间接地入射至所述凹镜面,所述凹镜面使入射的图像光朝向所述观察者的眼睛反射,在所述第二状态下,从所述显示系统的外部照射的光入射至所述平镜面,所述平镜面使入射的光朝向所述观察者的眼睛反射,所述双面反射光学体以所述第一状态下的所述凹镜面的中心处的法线方向与水平方向之间的角度不同于所述第二状态下的所述平镜面的法线方向与水平方向之间的角度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二框体。

另外,所述双面反射光学体还具有支承体,该支承体具有一个面和作为与所述一个面相反一侧的面的另一个面,并且该支承体以使所述平镜面相对于与所述凹镜面的中心处的法线方向正交的平面倾斜的方式将所述凹面镜固定于所述一个面且将所述平面镜固定于所述另一个面。

另外,所述显示系统还具备:具有透光性的防眩镜,其以比所述双面反射光学体靠光入射侧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第二框体;以及调节部,其对所述防眩镜相对于所述汽车的铅直方向的角度进行调节。

另外,所述显示系统还具备:传感器,其用于探测光;驱动部,其将所述双面反射光学体在所述第一状态与所述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以及控制部,其对所述驱动部进行控制,如果所述传感器探测到的光的光量小于规定光量,则所述控制部对所述驱动部进行控制,使得所述双面反射光学体成为所述第一状态。

另外,所述显示系统还具备:传感器,其用于探测接近该传感器的物体;驱动部,其将所述双面反射光学体在所述第一状态与所述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以及控制部,其对所述驱动部进行控制,当所述传感器探测到从所述传感器起的探测区内的物体时,所述控制部对所述驱动部进行控制,使得所述双面反射光学体成为所述第二状态。

另外,所述显示系统还具备:具有透光性的防眩镜,其以比所述双面反射光学体靠光入射侧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第二框体;调节部,其对所述防眩镜相对于所述汽车的铅直方向的角度进行调节;以及控制部,在从所述第二状态向所述第一状态切换的情况下,该控制部在该切换之前使所述防眩镜的防眩功能停止。

另外,所述显示系统还具备遮光构件,该遮光构件被以遮挡状态和解除状态中的某一状态保持于所述第二框体,该遮挡状态是将向所述凹面镜入射的入射光或由所述凹面镜反射的反射光的至少一部分遮挡的状态,该解除状态是解除所述遮挡状态的状态,在所述遮挡状态下,所述遮光构件使入射至所述第二框体的外部光朝向所述观察者的眼睛反射,所述第二框体具有在所述遮挡状态和所述解除状态中的任一状态下都对所述遮光构件进行保持的保持构造。

另外,在所述第二框体设置有一个面为反射面的板状的反射镜构件来作为所述遮光构件,所述反射镜构件的状态通过所述反射镜构件的滑动动作和旋转动作而被切换为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中的某一状态,所述第三状态是将所述反射镜构件配置在从所述凹面镜向所述观察者的眼睛入射的光的光路外的第一位置的所述解除状态,所述第四状态是将所述反射镜构件以所述反射面朝向所述观察者的状态配置在所述凹面镜与所述观察者之间的第二位置、从而使由所述反射面反射来自所述第二框体的外部的光所得到的反射像显示于所述观察者的眼睛的所述遮挡状态,所述显示系统还具备致动器,该致动器用于使所述反射镜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致动器包括马达,对所述马达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当被输入表示所述显示部的显示异常的异常信号时,驱动所述马达来使所述反射镜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

另外,所述显示系统搭载于汽车中,在所述汽车已使与行驶有关的功能停止的停止状态下,所述致动器使所述反射镜构件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

另外,在所述第二框体设置有一个面为反射面的板状的反射镜构件来作为所述遮光构件,所述保持构造还保持所述凹面镜,所述保持构造将所述凹面镜和所述反射镜构件以所述反射镜构件的反射面和所述凹面镜的反射面相互朝向相反侧且所述凹面镜和所述反射镜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框体旋转的状态进行保持,所述反射镜构件的反射面的中心点处的法线与所述凹面镜的反射面的中心点处的法线不平行。

另外,所述保持构造包括被保持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框体旋转的状态的旋转体,在所述旋转体保持有所述凹面镜和所述反射镜构件,所述旋转体在所述解除状态下旋转至使所述凹面镜的反射面与所述观察者相向的第一旋转位置,在所述遮挡状态下旋转至使所述反射镜构件的反射面与所述观察者相向的第二旋转位置。

另外,所述旋转体将所述反射镜构件和所述凹面镜保持为所述反射镜构件的反射面的中心点处的法线与所述凹面镜的反射面的中心点处的法线不平行的状态。

另外,在所述第二框体设置有一个面为反射面的板状的反射镜构件来作为所述遮光构件,所述保持构造包括被保持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框体旋转的状态的旋转体,所述旋转体将所述反射镜构件和所述凹面镜保持为所述反射镜构件的反射面与所述凹面镜的反射面相互朝向相反侧、且所述反射镜构件的反射面的中心点处的法线与所述凹面镜的反射面的中心点处的法线平行的状态,所述旋转体在所述解除状态下旋转至使所述凹面镜的反射面与所述观察者相向的第一旋转位置,在所述遮挡状态下旋转至使所述反射镜构件的反射面与所述观察者相向的第二旋转位置,所述旋转体在所述第一旋转位置与所述第二旋转位置之间旋转的角度为除180度以外的预设的角度。

另外,所述旋转体还保持一个以上的其它反射镜构件,所述其它反射镜构件的反射面的中心点处的法线不与所述凹面镜的反射面的中心点处的法线和所述反射镜构件的反射面的中心点处的法线中的各法线平行。

另外,所述旋转体是与旋转轴的轴向交叉的截面的形状为四边形的四角柱,在所述旋转体的沿着所述旋转轴的轴向的四个侧面,交替地配置有两个所述凹面镜和两个所述反射镜构件。

另外,所述反射镜构件为平面镜,在相对于所述反射镜构件而言光入射的一侧配置有具有透光性的防眩镜,所述反射镜构件和所述防眩镜以在从所述旋转体的旋转轴的轴向观察时所述反射镜构件的反射面的中心点处的法线与所述防眩镜的反射面的中心点处的法线不平行的方式保持于所述旋转体。

另外,所述显示系统还具备致动器,该致动器用于使所述旋转体在所述第一旋转位置与所述第二旋转位置之间移动。

另外,所述显示系统还具备驱动部,该驱动部根据用于对预设的探测区内的状况进行探测的探测传感器的输出,来将所述遮光构件的状态从所述解除状态切换为所述遮挡状态。

另外,由所述凹面镜反射的所述反射光的光路穿过所述探测区,所述探测传感器包括用于探测在所述探测区内是否存在物体的物体传感器,当所述物体传感器探测到在所述探测区内存在所述物体时,所述驱动部将所述遮光构件的状态从所述解除状态切换为所述遮挡状态。

另外,所述物体传感器被保持于所述第二框体。

另外,在所述物体正在所述探测区内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物体传感器探测为存在所述物体。

另外,所述遮光构件为具有以下反射面的光学反射镜,该反射面在所述遮光构件的状态为所述遮挡状态的情况下使光向由所述凹面镜反射的所述反射光的反射方向反射。

另外,所述探测传感器包括探测从所述探测区侧入射的光量的至少一部分的光量传感器。

另外,所述显示系统还具备使光会聚至所述光量传感器的透镜。

另外,所述光量传感器在所述第二框体的内部沿着所述第二框体的下表面或上表面配置。

另外,所述显示系统还具备箱状部,该箱状部与所述第二框体相邻地配置,在所述探测区侧的一端具有开口部,所述光量传感器被容纳于所述箱状部。

另外,所述光量传感器配置于所述遮光构件的表面。

另外,所述遮光构件配置在由所述凹面镜反射的所述反射光的光路上,所述遮光构件的对光的透射率根据所述探测传感器的输出而变化。

另外,所述驱动部根据所述探测传感器的输出而改变所述第二框体的朝向。

另外,所述显示系统还具备对被投射所述影像的区域进行拍摄的摄像部,所述摄像部配置于所述显示部侧,具有能够切换焦点的结构,在所述显示系统中,基于所述双面反射光学体的姿势在所述第一状态与所述第二状态之间的切换,来切换所述焦点。

下面,参照附图来具体地说明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

此外,下面说明的实施方式均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具体例。下面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位置及连接方式、步骤、步骤的顺序等是一例,并非旨在限定本发明。另外,关于下面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中的、未记载在独立权利要求中的构成要素,设为任意的构成要素来进行说明。另外,在所有的实施方式中,还能够将各个内容进行组合。

下面,参照附图来具体地说明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

(实施方式1)

(1)概要

下面,使用附图来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但是,下述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之一。下述的实施方式只要能够达成本公开的目的,则能够根据设计等进行各种变更。另外,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图为示意性的图,图中的各构成要素的大小及厚度各自的比并不一定反映出实际的尺寸比。

在本公开中,将设置有显示系统1的汽车100的从地板观察时的顶棚101侧规定为“上”,将汽车100的从顶棚101观察时的地板侧规定为“下”。另外,与汽车100的前进方向和后退方向分别对应地规定“前”和“后”。另外,将从朝向“前”的观察者400观察时的左右分别规定为“左”和“右”。但是,这些方向为一例,并非旨在限定使用显示系统1时的方向。

在下面的说明中,图1等中的X轴方向为前后方向,图1等中的Y轴方向为左右方向,图2等中的Z轴方向为上下方向。并且,X轴方向的正的朝向为向前,Y轴方向的正的朝向为向右,Z轴方向的正的朝向为向上。附图中的表示各方向的箭头只不过是为了说明而标注的,并不伴有实体。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系统1设置在汽车100中。显示系统1具备出射部E1和最终反射构件50。出射部E1包括显示设备2。显示设备2具有显示汽车100的后方的影像的显示面21。出射部E1将显示面21的影像以光的形式射出。最终反射构件50自由地变更姿势且具有凹面状的最终反射面51。从出射部E1射出的光直接或间接地入射至最终反射面51。最终反射面51将入射的光朝向观察者400(参照图3)的眼睛401(参照图3)反射。下面记载的切线T5在从上方观察时在姿势的变更范围内与沿显示面21的宽度方向(第一方向D1)延伸的直线SL2平行。此处所说的平行是指在最终反射构件50的姿势的可调整范围内平行,并不是指绝对地平行。因此,可调整范围内为可以称为平行的范畴。切线T5存在于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上,且与最终反射面51的在最终反射面51的中心C5处相切。下面记载的直线SL12与最终反射面51的切线T5所成的角度中的、在汽车100的后方侧的观察者400侧的角度的补角为小于90度的锐角θ5。直线SL12将最终反射面51的中心C5与显示面21的中心C2连结。

根据本实施方式,相比于在从上方观察时最终反射面51的切线T5不与沿显示面2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SL2平行的情况而言,关于从显示面21上的各位置到最终反射面51的光路长度,能够降低因显示面21内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的不同而引起的误差。通过降低光路长度的误差,能够降低观察者400能够观看的影像的失真。即,能够降低观察者400能够观看的影像中的左右的倍率差。

在本公开中,两条直线“平行”是指下面的情况。即,“平行”除了包含完全平行的情形以外,还能够包含大致平行的情形。具体地说,“平行”是指作为对象的两条直线(例如直线SL2和切线T5)所成的角度(锐角)为0度以上且10度以下。此外,更优选的是,“平行”是指作为对象的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度(锐角)为0度以上且5度以下。

在本公开中,从出射部E1射出的光“间接地入射”至最终反射面51是指,从出射部E1射出的光在被反射镜、透镜或棱镜等一个以上的光学部件反射或折射之后入射至最终反射面51。

图1是显示系统1的主要部分的从上方观察时的图。此外,在图1中,为了便于图示,将显示设备2和后述的中间反射构件90配置在从上方观察时互不相同的位置,但是实际上显示设备2被配置在从上方观察时与中间反射构件90重合的位置。

(2)结构

由本实施方式的显示系统1和摄像部4(参照图3)构成电子反射镜系统5(参照图3)。即,电子反射镜系统5具备显示系统1和摄像部4。电子反射镜系统5搭载于作为移动体的汽车100的移动体主体110(参照图3)。即,移动体(汽车100)包括电子反射镜系统5以及搭载电子反射镜系统5的移动体主体110。另外,汽车100具有风挡102。

显示设备2例如具备光源装置以及液晶面板(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液晶面板与光源装置相向地配置。光源装置被用作液晶面板的背光灯。光源装置是所谓的面光源。光源装置是使用了发光二极管或激光二极管等固体发光元件的侧光方式的光源装置。来自光源装置的光透过液晶面板后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输出,通过从显示面21输出的光形成影像(图像)。显示设备2将由摄像部4摄影到的影像显示于显示面21。显示设备2可以为显示部的一例。

显示面21的形状为平面状。更详细地说,显示面21的形状为长方形。显示面21的法线向量的朝向沿着向下的方向。显示面21的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显示面21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

显示系统1具备出射部E1。出射部E1至少包括显示设备2。出射部E1将显示面21的影像以光的形式射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出射部E1还包括中间反射构件90。中间反射构件90具有中间反射面91。从显示面21射出的光直接或间接地入射至中间反射面91。中间反射面91将入射的光朝向最终反射面51反射。

另外,显示系统1具备反射光学系统B1。反射光学系统B1包括一个以上的反射构件。反射光学系统B1至少包括最终反射构件50来作为反射构件。反射光学系统B1利用一个以上的反射构件将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输出的光反射一次以上之后入射至观察者400的眼睛401(眼动范围)。由此,显示系统1作为汽车100的电子式车内后视镜发挥功能。最终反射构件50是反射光学系统B1所具有的一个以上的反射构件中的最后进行反射来使得向观察者400的眼睛401入射的反射构件。观察者400例如为驾驶汽车100的驾驶员。

在本实施方式中,反射光学系统B1还包括上述的中间反射构件90来作为反射构件。即,中间反射构件90是反射光学系统B1中的一个结构,同时还是出射部E1中的一个结构。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射出的光被中间反射构件90反射后入射至最终反射构件50。在图1和图2中,用虚线图示出从显示面21经由中间反射构件90和最终反射构件50去向观察者400的眼睛401的光路。该虚线只不过是为了进行说明而图示的,并不伴有实体。

最终反射构件50为凹面镜。即,最终反射面51的形状为凹面状。最终反射面51为最终反射构件50的后表面。最终反射面51是最终反射构件50中的向与设置最终反射面51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即,前侧)凹陷的面。最终反射面51例如是通过在作为最终反射构件50的主体部的玻璃的表面蒸镀铝等的金属反射膜而形成的。在沿与穿过最终反射面51的中心C5的法线向量的朝向相反的朝向观察最终反射面51的情况下,最终反射面51的形状为长方形(参照图4)。最终反射面51的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最终反射面51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

最终反射面51的形状是以平面P5为对称面呈面对称的形状。平面P5(对称面)为包含穿过最终反射面51的中心C5的法线N5且沿着上下方向的平面。也就是说,如图1所示,当从上方观察时,最终反射面51的形状是以法线N5为对称轴呈线对称的形状。由此,最终反射面51的形状是左右对称形状,能够不容易损害设计性。

中间反射构件90例如为平面镜。即,中间反射面91的形状为平面状。更详细地说,中间反射面91的形状为长方形。

汽车100具备顶置控制台(overhead console)H1。顶置控制台H1安装于顶棚101。

如图2所示,显示系统1还具备第一支承构件70w、第一轴构件73w以及轴承74w。第一支承构件70w对最终反射构件50进行支承。第一支承构件70w例如为合成树脂的成型品。第一支承构件70w的形状为长方体状。第一支承构件70w具有第一表面71w。最终反射构件50配置于第一表面71w。穿过最终反射面51的中心C5的法线向量的朝向沿着向后的方向。

第一支承构件70w安装于汽车100内的车内后视镜的安装位置。具体地说,如图1、图4所示,第一支承构件70w(最终反射构件50)配置于风挡102的后方。另外,如图2所示,第一支承构件70w配置于汽车100的顶棚101附近。即,在从顶棚101(顶置控制台H1)向下突出的第一轴构件73w安装有第一支承构件70w。

轴承74w安装于顶置控制台H1。第一轴构件73w以能够相对于轴承74w旋转的方式安装于轴承74w。第一支承构件70w和最终反射构件50与第一轴构件73w一同旋转。轴承74w例如包括球接头来作为用于能够使第一轴构件73w旋转的结构。第一轴构件73w的旋转轴的方向沿着上下方向。驾驶员等操作者能够通过对第一支承构件70w施加旋转力,来使第一轴构件73w、第一支承构件70w以及最终反射构件50旋转。

显示系统1还具备第二支承构件80w、第二轴构件83w以及驱动部84。第二支承构件80w对中间反射构件90和显示设备2进行支承。第二支承构件80w例如为合成树脂的成型品。第二支承构件80w的形状为空心的三角柱状。第二支承构件80w的轴向沿着左右方向。第二支承构件80w具有作为其一个侧面的前表面81w。前表面81w具有开口部。优选的是,开口部被具有透光性的罩塞住。

中间反射构件90被支承在第二支承构件80w的内部空间中的、在前表面81w形成的开口部的后方的位置。另外,显示设备2被支承于第二支承构件80w的内部空间中的、中间反射构件90的上方的位置。显示设备2以使其显示面21与中间反射面91相向的方式配置。显示面21不与中间反射面91平行。更详细地说,显示面21的法线向量的朝向沿着向下的方向,中间反射面91的法线向量的朝向为包含向上分量和向前分量的朝向。从显示面21射出的光被中间反射面91反射后穿过开口部而到达最终反射面51。

如图2所示,第二支承构件80w和中间反射构件90配置在最终反射构件50的后方。第二支承构件80w配置于顶棚101附近。第二支承构件80w安装于顶置控制台H1。更详细地说,第二支承构件80w经由第二轴构件83w而被安装于顶置控制台H1。

驱动部84例如包括致动器。驱动部84被容纳于顶置控制台H1中。第二轴构件83w与驱动部84联接。第二轴构件83w被驱动部84驱动而与第二支承构件80w一同旋转。第二轴构件83w的旋转轴的方向沿着上下方向。在图2中,驱动部84的旋转轴配置于比显示面21靠后方的位置,但是也可以配置于显示面21的正上方。

显示系统1还具备角度传感器75w和控制部76w。角度传感器75w和控制部76w被容纳于顶置控制台H1中。

角度传感器75w例如具备光电式旋转编码器或磁式旋转编码器。角度传感器75w检测最终反射面51的朝向。更详细地说,角度传感器75w将第一轴构件73w相对于轴承74w的旋转角检测为最终反射面51的朝向。最终反射面51的朝向例如通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SL11(参照图1)与最终反射面51的切线T5(参照图1)所成的锐角θ5(参照图1)来定义。

控制部76w例如包括基板以及形成于基板的电气电路。作为控制部76w的功能例如通过执行程序的微控制器或多个分立部件来实现。控制部76w根据角度传感器75w的检测结果来控制驱动部84。在后面对此进行记述。

另外,控制部76w控制显示设备2显示影像的显示状态。控制部76w例如经由汽车100的车内网络来与摄像部4(参照图3)进行通信(有线通信或无线通信)。从摄像部4向控制部76w输入汽车100的后方的摄像影像的影像数据。控制部76w使显示设备2显示基于从摄像部4输入的摄像影像的影像。

在此,基于摄像影像的影像可以为摄像影像本身,也可以为对摄像影像进行加工而得到的影像,还可以为基于摄像影像制作出的CG(Computer Graphics:计算机图形)影像。例如,在夜间由摄像部4摄影到的影像变暗,因此可以对由摄像部4摄影到的影像进行亮度校正。另外,也可以是,基于由摄像部4摄影到的影像,来制作表示在影像中拍进的障碍物等的CG影像或标记等,并将在摄像部4的摄像影像中叠加CG影像或标记等而得到的影像显示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另外,也可以将在摄像部4的摄像影像中叠加表示驾驶辅助信息(例如车速信息、导航信息、行人信息、前方车辆信息、车道偏离信息以及车辆条件信息等)的标记而得到的影像显示于显示设备2。

摄像部4例如为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图像传感器。摄像部4不限于CMOS图像传感器,也可以为CCD(Charge 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器件)图像传感器等图像传感器。

摄像部4例如配置于汽车100的后部且左右方向上的中央。摄像部4对通过以往的车内后视镜(室内镜)能够观看的范围进行摄影,电子反射镜系统5被用作以往的车内后视镜那样的后方确认反射镜。由于摄像部4被安装于汽车100的后部,因此在由摄像部4摄影的影像中不会拍进后部座椅、立柱等。此外,摄像部4也可以除了对汽车100的后方进行摄影以外,还对汽车100的后侧方进行摄影。摄像部4也可以对通过以往的门镜(door mirror)、反光镜(fender mirror)能够观看的范围进行摄影,也可以将电子反射镜系统5用作取代以往的门镜、反光镜的后方确认反射镜。摄像部4安装于移动体主体110的后部且移动体主体110的上部位置,但是摄像部4的安装位置为一例,摄像部4只要被安装于能够对期望的范围进行摄影的位置即可。

(3)配置

图1是显示系统1的主要部分的从上方观察时的图。在从上方观察时,下面的切线T5与下面的直线SL2平行。切线T5存在于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上,且与最终反射面51在最终反射面51的中心C5处相切。直线SL2是在姿势的变更范围内沿显示面2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

在此,显示面21的宽度方向与显示面21上显示的影像的宽度方向对应。也就是说,能够基于显示面21上显示的影像的宽度方向来定义宽度方向。显示面21上显示的影像的宽度方向与观察者400最终能够观看到的影像(虚像)的左右方向对应。例如,假定观察者400最终能够观看到的影像(下面称为“观察影像”)的左右方向(图1的Y轴方向)上的位置关系相当于显示面21上显示的影像的第一方向D1(参照图1)上的位置关系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第一方向D1为显示面21上显示的影像的宽度方向。在此,作为一例,第一方向D1为显示面21的长边方向。

在从上方观察时,切线T5与直线SL2平行,因此与它们不平行的情况相比,关于从显示面21上的各位置到最终反射面51的光路长度,能够降低因显示面21内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的不同而引起的误差(光路差)。例如,在图1中,作为显示面21与最终反射面51之间的光路,图示了光路A10和光路A20,其中,光路A10的起点被设置在比显示面21的中心C2靠左侧的位置,光路A20的起点被设置在比显示面21的中心C2靠右侧的位置。在显示面21与最终反射面51之间,光路A10与光路A20的光路差比较小。另外,在图1中,作为从最终反射面51到观察者400(驾驶员)的眼睛401之间的光路,图示了继光路A10之后的光路A11和继光路A20之后的光路A21。光路A1是由光路A10和光路A11构成的光路。光路A2是由光路A20和光路A21构成的光路。

当光路A1与光路A2之间存在光路差时,在观察影像中,产生观察影像的左右的倍率差。因此,在观察影像中产生因观察影像的左右的倍率差而引起的失真。在本实施方式中,至少光路A10与光路A20的光路差被降低,因此能够降低观察影像的失真。此外,光路A11与光路A21的光路差对观察影像的影响相比于光路A10与光路A20的光路差对观察影像的影响而言比较小,因此在此忽视光路A11与光路A21的光路差对观察影像的影响。

另外,在从上方观察时,下面的切线T9与直线SL2平行。切线T9存在于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上,且与中间反射面91在中间反射面91的中心C9处相切。

因此,相比于切线T9不与直线SL2平行的情况而言,关于从显示面21上的各位置到中间反射面91的光路长度,能够降低因显示面21内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的不同而引起的误差。另外,关于从中间反射面91上的各位置到最终反射面51的光路长度,能够降低因中间反射面91内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的不同而引起的误差。

另外,在从上方观察时,切线T9与切线T5平行。

在此,在图5中示出比较例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P。在显示系统1P中,最终反射面51的切线T5不与沿显示面2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SL2平行。另外,在显示系统1P中,最终反射面51的切线T5不与中间反射面91的切线T9平行。直线SL2与切线T9平行。在显示系统1P中,从比显示面21的中心C2靠左侧的起点到最终反射面51的光路A10与从比显示面21的中心C2靠右侧的起点到最终反射面51的光路A20之间的光路差δ1大于本实施方式的光路差。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将最终反射面51视为平面时,光路差δ1为零。通过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系统1的结构,与比较例的显示系统1P相比,能够降低光路差,从而能够降低观察影像的失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设备2配置在最终反射构件50的焦距的范围内。因此,观察影像成为比显示面21上显示的影像大的虚像。

另外,在从上方观察时,最终反射构件50配置在风挡102的至少一部分的后方。在从上方观察时,将最终反射面51的中心C5和风挡102的中心C10连结的直线SL10与沿汽车100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SL11平行。在图1中,直线SL10与直线SL11一致。

另外,在从上方观察时,将最终反射面51的中心C5和显示面21的中心C2连结的直线SL12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SL11平行。在从上方观察时,直线SL12以与最终反射面51的切线T5形成小于90度的锐角θ5的方式与该切线T5交叉。也就是说,锐角θ5为直线SL12与切线T5所成的角度中的、在汽车100的后方侧的观察者400侧的角度的补角。在图1中,直线SL12与直线SL11一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锐角θ5大于45度。

如上所述,第一支承构件70w相对于轴承74w进行旋转。优选的是,第一支承构件70w的相对于轴承74w能够旋转的范围受到限制。例如,第一支承构件70w旋转时的旋转角的最大值可以为5度、10度或15度。

另外,优选的是,第一支承构件70w相对于轴承74w能够旋转的范围为被维持为最终反射面51的切线T5与沿显示面2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SL2平行的状态的范围。另外,优选的是,第一支承构件70w相对于轴承74w能够旋转的范围为被维持为最终反射面51的切线T5与中间反射面91的切线T9平行的状态的范围。

另外,优选的是,第一支承构件70w相对于轴承74w能够旋转的范围为被维持为在从上方观察时将最终反射面51的中心C5和风挡102的中心C10连结的直线SL10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SL11平行的状态的范围。另外,优选的是,第一支承构件70w相对于轴承74w能够旋转的范围为被维持为在从上方观察时将最终反射面51的中心C5和显示面21的中心C2连结的直线SL12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SL11平行的状态的范围。

如上所述,第二轴构件83w被驱动部84驱动而与第二支承构件80w一同旋转。也就是说,第二支承构件80w相对于顶置控制台H1进行旋转。由此,中间反射构件90和显示设备2能够维持中间反射面91的切线T9与沿显示面2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SL2平行的状态地变更相对于最终反射面51的朝向。也就是说,当第二支承构件80w相对于顶置控制台H1进行旋转时,由于中间反射面91和显示面21旋转相互相同的旋转角度,因此能够维持切线T9与直线SL2平行的状态。

(4)动作

驱动部84响应于控制部76w的控制来使第二支承构件80w旋转。控制部76w根据对最终反射面51的朝向进行检测的角度传感器75w的检测结果,来决定针对驱动部84的控制内容。也就是说,驱动部84根据角度传感器75w的检测结果来使第二支承构件80w旋转。通过使第二支承构件80w旋转来变更显示设备2和中间反射构件90的朝向。

驱动部84根据角度传感器75w的检测结果,来将出射部E1(显示设备2和中间反射构件90)的朝向变更为在从上方观察时使最终反射面51的切线T5与沿显示面2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SL2平行的朝向。例如,在汽车100的电源被接通时以及驾驶员等操作者变更了最终反射构件50的朝向时,驱动部84变更出射部E1的朝向。在本公开中,“变更出射部E1的朝向”是指使出射部E1的整体一体地移动来变更出射部E1的整体的朝向。因此,在变更出射部E1的朝向时,维持沿显示面2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SL2与中间反射面91的切线T9平行的状态。

(变形例1)

下面,对变形例1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进行说明。对与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说明。

显示设备2根据角度传感器75w的检测结果来使显示面21显示的影像变形。由此,显示设备2降低因观察影像的左右的倍率差而引起的失真。

例如,在图1中,假定以下情况:在切线T5与直线SL2平行的范围内、即切线T5与直线SL2所成的角度(锐角)为0度以上且10度以下的范围内,最终反射构件50以中心C5为中心顺时针进行了旋转。在该情况下,虽然是略微旋转,但是从比显示面21的中心C2靠左侧的起点到最终反射面51的光路A10变长,从比显示面21的中心C2靠右侧的起点到最终反射面51的光路A20变短。另外,显示设备2配置在最终反射构件50的焦距的范围内。因此,在从观察者400来看时,观察影像中的比中心C2靠左侧的区域看起来稍大,观察影像中的比中心C2靠右侧的区域看起来稍小。也就是说,在观察影像中产生因观察影像的左右的倍率差而引起的失真。因此,显示设备2使显示于显示面21的影像越靠右侧越大。由此,虽然显示于显示面21的影像变形,但是观察影像的失真被降低。即,观察影像的左右的倍率差得到校正。

此外,在本变形例中,也可以设为,如果切线T5与直线SL2所成的角度(锐角)超过10度,则驱动部84进行根据角度传感器75w的检测结果变更出射部E1的朝向的控制,如果切线T5与直线SL2所成的角度(锐角)为10度以下,则不进行该控制。也就是说,驱动部84也可以构成为在切线T5与直线SL2的关系偏离了平行的范围的情况下,进行根据角度传感器75w的检测结果变更出射部E1的朝向的控制。对驱动部84进行控制的控制部76w例如基于角度传感器75w的检测结果来判定切线T5与直线SL2的关系是否偏离了平行的范围并基于判定结果来控制驱动部84即可。

(变形例2)

下面,参照图6来说明变形例2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A。对与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说明。

在本变形例的显示系统1A中,出射部E2包括显示设备2,另一方面,不包括中间反射构件90。也就是说,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射出的光不经由中间反射构件90而直接到达最终反射面51。显示设备2配置为最终反射面51位于显示面21的法线上的朝向。

在本变形例中,与实施方式相比,能够简化显示系统1A的结构。

(变形例3)

下面,参照图7来说明变形例3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B。对与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说明。图7是显示系统1B的主要部分的从上方观察时的图。此外,在图7中,为了便于图示,将显示设备2和后述的中间反射构件90配置在从上方观察时互不相同的位置,但是实际上显示设备2被配置在从上方观察时与中间反射构件90重合的位置。

在本变形例中,在从上方观察时,最终反射构件50配置于驾驶座的正面。而且,最终反射构件50配置为使光向后(X轴的负侧)反射的朝向。

另外,在从上方观察时,最终反射面51的中心C5、中间反射面91的中心C9以及显示面21的中心C2位于同一直线上。最终反射面51的切线T5、中间反射面91的切线T9以及沿显示面2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SL2彼此平行。

另外,在从上方观察时,将最终反射面51的中心C5和显示面21的中心C2连结的直线SL12以与最终反射面51的切线T5形成小于90度的锐角θ5的方式与该切线T5交叉。此外,在图7中,直线SL12与表示光路的虚线重合。

在本变形例中,能够将风挡102的后方的空间中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附近的空间腾出。

此外,也可以是,在从上方观察时,将风挡102的中心C10和显示面21的中心C2连结的直线与将风挡102的中心C10和中间反射面91的中心连结的直线SL13平行。

此外,在本变形例中,在如变形例2那样省略中间反射构件90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在从上方观察时,将风挡102的中心C10和显示面21的中心C2连结的直线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SL11平行。也就是说,优选的是,中心C2位于图7的中心C9的位置。

(变形例4)

下面,参照图8来说明变形例4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B。对与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说明。图8是显示系统1B的主要部分的从上方观察时的图。

在本变形例中,在从上方观察时,穿过显示面21的中心C2且沿汽车100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SL20相比于穿过最终反射面51的中心C5且沿汽车100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SL10而言更接近观察者。也就是说,在从上方观察时,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相对于直线SL10而言更靠近观察者,且以与最终反射面51相向的方式配置。例如,显示面21被配置成最终反射面51的中心C5处的法线和与显示面21的直线SL2正交的直线一致或实质上一致。在本变形例中,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配置于直线SL20与最终反射面51及中间反射构件90交叉的位置。

在这样的本变形例的显示系统1B中,能够减小由最终反射面51反射的光的反射角度,因此能够抑制光学性能降低。因而,能够抑制映在最终反射面51上的影像的图像质量降低,因此观察者能够正确地识别映在最终反射面51上的影像。

(实施方式2)

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C进行说明。

(1)结构

图9是示出作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车辆的汽车100的一例的示意图。图10是汽车100的车厢内的从汽车100的水平方向左侧观察时的图。图11是用于说明由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摄像装置拍摄的汽车100后方的摄像范围的图。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显示装置进行的图像处理之前和之后以及图像处理过程中的图像的说明图。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C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框图。

此外,在以后的说明中没有特别限定的情况下,前后左右的方向设为以汽车100的行进方向为前方的情况下的方向,这也可以说是对于汽车100的用户而言的前后左右的方向。

如这些图所示的那样,汽车100具备显示系统1C。显示系统1C具备最终反射构件50、显示设备2以及摄像装置71x~73x。

最终反射构件50配置在汽车100的风挡102的上部且在汽车100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附近。最终反射构件50被支承为相对于风挡102自由地变更姿势。因此,最终反射构件50通过被调整为与汽车100的驾驶员(也称为观察者)的脸部的位置相应的姿势,能够将从显示设备2投射出的影像朝向汽车100的驾驶员的脸部反射。投射出的影像通过被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而被放大,因此驾驶员能够观看被放大的影像。驾驶员可以为在汽车100的车厢AR1内的人的一例。

显示设备2经由最终反射构件50来拍摄驾驶员的脸部,将被根据拍摄驾驶员的脸部得到的图像而变更后的影像投射到最终反射构件50。显示设备2从摄像装置71x~73x分别获取汽车100的后方的图像,将基于获取到的多个图像生成的合成影像80x投射到最终反射构件50。由此,驾驶员通过观看最终反射构件50就能够观看汽车100的后方的影像。显示设备2配置于汽车100的车厢AR1的顶棚101的比最终反射构件50靠汽车100后方侧的位置,从最终反射构件50的后方朝向前方投射影像。显示设备2例如也可以构成配置于驾驶员的上方的空间的顶置控制台的一部分。

摄像装置71x为被固定在汽车100的左侧车门附近且对汽车100的左侧后方的摄像范围R21进行拍摄的摄像机。摄像装置71x对汽车100的左侧后方的摄像范围R21进行拍摄来生成图像81x。将摄像装置71x生成的图像81x还称为左侧后方图像。

摄像装置72x为被固定在汽车100的右侧车门附近且对汽车100的右侧后方的摄像范围R22进行拍摄的摄像机。摄像装置72x对汽车100的右侧后方的摄像范围R22进行拍摄来生成图像82x。将摄像装置72x生成的图像82x还称为右侧后方图像。

摄像装置73x为被固定在汽车100的后保险杠或行李箱盖附近且对汽车100的中央后方的摄像范围R23进行拍摄的摄像机。摄像装置73x对汽车100的中央后方的摄像范围R23进行拍摄来生成图像83x。将摄像装置73x生成的图像83x还称为中央后方图像。

像这样,摄像装置71x~73x各自以拍摄汽车100的后方的朝向配置于汽车100。由于利用摄像装置71x~73x对摄像范围R21~R23进行拍摄,因此能够通过摄像装置71x~73x来拍摄比各摄像范围R21~R23更广的摄像范围R20。

此外,摄像装置71x的摄像范围R21和摄像装置73x的摄像范围R23有一部分重合,摄像装置72x的摄像范围R22和摄像装置73x的摄像范围R23有一部分重合。因此,在左侧后方图像的一部分和中央后方图像的一部分中拍进共同的对象。另外,在右侧后方图像的一部分和中央后方图像的一部分中拍进共同的对象。

摄像装置71x、72x以及73x分别在互不相同的摄像条件下进行拍摄来生成图像。具体地说,摄像装置71x、72x以及73x分别配置在互不相同的位置,并且以朝向互不相同的方向的方式配置,例如以60fps获取图像。另外,摄像装置71x、72x以及73x各自的光学系统的光学特性可以不同。

显示设备2进行如下图像处理:从各摄像装置71x~73x获取图像81x~83x,基于获取到的图像81x~83x来生成一张合成影像80x,从所生成的合成影像80x中截取预设范围的局部影像84x。具体地说,显示设备2根据驾驶员的脸部的位置(下面也称为脸部位置),来从自获取到的图像81x~83x获得的广的摄像范围R20的合成影像80x中截取在将最终反射构件50假定为汽车100的室内镜时被估计为驾驶员能够借助室内镜观看的范围的影像、或者基于该范围的预设范围的影像,并输出所截取出的局部影像84x。在后面记述对显示设备2中的截取处理的详细说明。

接着,使用图14和图15来说明显示设备2的具体结构以及最终反射构件50、显示设备2及驾驶员的位置关系。图14是将图10中的区域Re1放大得到的放大图。图15是用于说明俯视时的显示系统1C的各构成要素与汽车的驾驶员的位置关系的图。

最终反射构件50通过支承构件11被支承于风挡102。支承构件11的一端被固定于风挡102,另一端以相对于最终反射构件50在预设的角度范围内自由旋转的方式与最终反射构件50连接。支承构件11的另一端例如通过球接头连接于最终反射构件50的背面的中央附近。由此,最终反射构件50能够自由地变更其姿势。另外,由此,通过最终反射构件50的姿势的变更,来减少最终反射构件50的中心(重心)的位置变化。

显示设备2具备框体21x、显示部30、摄像部40x以及控制部50x。显示设备2也可以还具备红外光源60x。

框体21x被固定于车厢AR1的顶棚101,在内部收纳显示部30、摄像部40x以及控制部50x。在框体21x还配置有红外光源60x。框体21x可以为第一框体的一例。

显示部30朝向最终反射构件50投射影像。具体地说,显示部30可以朝向被假定为在最终反射构件50能够取的所有姿势下存在的整个区域投射影像。由此,即使最终反射构件50的姿势被变更,也遍布整个最终反射构件50地投影显示部30的影像,因此驾驶员能够观看遍布整个最终反射构件50地显示的影像。显示部30例如具备光源装置和液晶面板。液晶面板配置在光源装置的前方。光源装置被用作液晶面板的背光灯。光源装置是所谓的面光源。光源装置是使用了发光二极管或激光二极管等固体发光元件的侧光方式的光源装置。来自光源装置的光线透过液晶面板后从显示部30的显示面射出。通过从显示部30的显示面射出的光线来形成图像。从显示面输出的光线为反映出显示于液晶面板的图像的光线。在图14和图15中,用虚线示意性地表示从显示部30的显示面上显示的图像的一点(某个像素点)输出的光线的行进路径。

摄像部40x对被显示部30投射影像的区域进行拍摄。具体地说,摄像部40x通过拍摄包括最终反射构件50的区域,来拍摄被显示部30投射影像的区域。摄像部40x例如对预设的视角的摄像范围R10进行拍摄。摄像部40x被配置为摄像部40x的光轴沿着由显示部30投射的影像的光路的一部分的姿势。具体地说,摄像部40x配置在框体21x的内部的比由显示部30投射的影像的光路靠上方的位置,在俯视时配置在该光路上。更具体地说,摄像部40x在俯视时配置在显示部30的光轴上。摄像部40x也可以通过摄像机模块来实现,该摄像机模块中的光学系统被预先设计成经由最终反射构件50在被推测为驾驶员的脸部位置所在的区域聚焦。另外,摄像部40x也可以通过市场上销售的摄像机模块和被设定成该摄像机模块经由最终反射构件50在被推测为驾驶员的脸部位置所在的区域聚焦的光学系统来实现。最终反射构件50与摄像部40x之间的距离被设定为比最终反射构件50的焦距短的距离。

此外,在图14和图15中,摄像范围R10在最终反射构件50的范围内,但是只要包含在最终反射构件50的范围内即可,不限于图14和图15所示的范围。

因此,在从汽车100的左右方向进行观察的情况下,用于向驾驶员投射影像的投影光学系统的光轴Ax1是沿着用于拍摄驾驶员的脸部的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Ax2配置的,在俯视时,光轴Ax1与光轴Ax2是一致的。此外,投影光学系统包括最终反射构件50和显示部30,摄像光学系统包括最终反射构件50和摄像部40x。

图16至图18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显示系统中驾驶员的视场与显示面上显示的图像的虚像之间的关系的概念图。在实施方式2中,如图15所示那样驾驶员没有正对着最终反射构件50,但是在此为了便于说明而设为驾驶员正对着最终反射构件50。

在显示系统1C中,如图16所示,以在离驾驶员远的空间的虚拟平面上的、虚像300相对于图像p1整体的大小比由最终反射构件50决定的驾驶员的眼球201的视场VF2(参照图16)大的方式来决定最终反射构件50的大小。在此,在显示系统1C中,以在上述的虚拟平面上视场VF2的外周线位于虚像300的外周线的内侧的方式来决定最终反射构件50的大小。由此,显示系统1C构成为反射影像p2的位置随着观看最终反射构件50的驾驶员(对象者)的眼球201的移动而改变(参照图17和图18)。在此,反射影像p2的像素数在图像p1的纵向和横向中的任何方向上都比图像p1的像素数少。

下面,为了便于说明,为了将驾驶员的两只眼球201相互区分开,还有时称为右眼球201R、左眼球201L。

图17的(a)是将驾驶员的右眼球201R与左眼球201L连结的直线的中点和显示面31的中心位于一个铅直面VP的面内的情况的概念图。图18的(a)是将驾驶员的右眼球201R与左眼球201L连结的直线的中点相对于图17的(a)中的位置而言向右方向移动且右眼球201R移动到了眼动范围203x的右端的情况的概念图。此处所说的“眼动范围203x”为驾驶员能够无遗漏地观看图像的范围。更详细地说,“眼动范围203x”为在眼球201的整个视场映现虚像300的一部分的视点范围。在显示系统1C中,如果驾驶员的眼球201处于眼动范围203x的范围内,则反射影像p2如图17的(b)和图18的(b)所示那样收敛在图像p1内。

另外,如图17的(a)和图18的(a)所示,通过利用最终反射构件50对图像p1的一部分进行反射而形成的虚像301为在假定利用将最终反射构件50进行了放大的大的凹面镜对显示于显示面31的图像p1整体进行了反射的情况下形成的虚像300的一部分。在此,在图17的(a)中,虚像300的整体上的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各个方向上的中央部成为驾驶员能够观看的虚像301。虚像301为显示面31的局部的区域210x上显示的影像。

在图17的(a)中,示出虚像300中的、驾驶员的右眼球201R所能观看的虚像301的范围。驾驶员的左眼球201L所能观看的虚像301的范围与右眼球201R所能观看的虚像301的范围以铅直面VP为基准呈面对称。

如图18的(a)所示,当将驾驶员的右眼球201R与左眼球201L连结的直线的中点相比于图17的(a)所示的位置向右方向移动时,驾驶员的右眼球201R所能观看的虚像301的范围向左方向移动。在图18的(a)中,驾驶员的右眼球201R位于眼动范围203x的右端203R,驾驶员的右眼球201R所能观看的虚像301的左端301L与虚像300的左端300L一致。

与图18的(a)相反地,当将驾驶员的右眼球201R与左眼球201L连结的直线的中点相比于图17的(a)所示的位置向左方向移动时,驾驶员的左眼球201L所能观看的虚像301的范围向右方向移动。当驾驶员的左眼球201L移动到位于眼动范围203x的左端203L时,驾驶员的左眼球201L所能观看的虚像301的右端301R与虚像300的右端300R一致。

因而,在显示系统1C中,在驾驶员沿左右方向移动了脸部的情况下,与驾驶员观看车内镜(inside mirror)的情况同样地,右眼球201R和左眼球201L各自所能观看的虚像301的范围随着驾驶员的脸部的移动而变化。在此,只要驾驶员的右眼球201R和左眼球201L处于眼动范围203x内,就不会看起来图像是缺失的。

另外,在显示系统1C中,在驾驶员沿上下方向移动了脸部的情况下,也能够与驾驶员观看车内镜的情况同样地,右眼球201R和左眼球201L各自所能观看的虚像301的范围随着驾驶员的脸部的移动而变化。即,如果驾驶员的脸部向上侧移动,则右眼球201R和左眼球201L各自所能观看的虚像301的范围向下侧移动,如果驾驶员的脸部向下侧移动,则右眼球201R和左眼球201L各自所能观看的虚像301的范围向上侧移动。在此,只要驾驶员的右眼球201R和左眼球201L处于眼动范围203x内,就不会看起来图像是缺失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在驾驶员的脸部位置沿左右方向移动之前与之后图像p1发生了变更。

返回到对显示设备2的说明。控制部50x根据由摄像部40x拍摄到的图像,来进行使显示部30显示汽车100的后方的影像的显示控制。具体地说,控制部50x根据由摄像部40x拍摄到的图像,来截取汽车100的后方的影像(合成影像80x)的一部分,将从合成影像80x截取出的一部分区域的局部影像84x作为上述所说明的图像p1显示于显示部30。

控制部50x例如通过处理器和保存有由该处理器执行的程序的存储器构成。该情况下的控制部50x通过由处理器执行程序,来实现上述所说明的控制部50x的功能。也就是说,控制部50x通过软件来实现。另外,不限于此,控制部50x例如也可以通过利用硬件实现控制部50x的功能的专用电路构成。

红外光源60x为发出红外光的光源,例如为近红外线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红外光源60x配置于框体21x的前侧,朝向最终反射构件50照射红外光。

接着,下面对控制部50x进行的显示控制的具体处理进行说明。

控制部50x从各摄像装置71x~73x获取由摄像装置71x~73x各自拍摄到的图像81x~83x。控制部50x在不同的多个第一定时(例如60fps)获取摄像装置71x~73x各自拍摄到的图像。另外,控制部50x从摄像部40x获取由摄像部40x拍摄到的图像。控制部50x在不同的多个第二定时(例如60fps)获取摄像部40x拍摄到的图像。此外,多个第一定时和多个第二定时可以为彼此相同的定时,也可以为互不相同的定时。

控制部50x基于由摄像部40x拍摄到的图像,来确定车厢AR1内的驾驶员的脸部位置。具体地说,控制部50x通过针对从摄像部40x获取到的多个图像分别执行脸部识别处理,来确定在多个第二定时中的各个第二定时的、相对于最终反射构件50而言的驾驶员的脸部位置。由此,控制部50x能够逐次地确定从最终反射构件50的基准位置到脸部位置的方向。因而,控制部50x能够确定从基准位置到脸部位置的方向上的位移。基准位置例如为最终反射构件50的中央的位置。此外,控制部50x可以检测驾驶员的眼球201的位置,也可以通过检测驾驶员的头部的位置来估计驾驶员的脸部位置。

另外,控制部50x可以通过脸部识别处理来检测驾驶员的两只眼球201的间隔,由此逐次地确定驾驶员的前后方向上的脸部位置。由此,控制部50x能够确定驾驶员的脸部位置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移。

此外,控制部50x也可以不确定在多个第二定时中的各个第二定时的脸部位置,而确定在多个第二定时中的一部分多个定时的各个定时的脸部位置。也就是说,控制部50x也可以不对从摄像部40x获取到的多个图像进行用于确定脸部位置的处理,而对按拍摄顺序每隔预设的张数选择出的图像进行用于确定脸部位置的处理。

另外,控制部50x也可以通过脸部识别处理来检测驾驶员的眼睛所朝向的方向(视线方向),由此逐次地确定驾驶员的视线方向。由此,控制部50x能够确定驾驶员的视线方向上的位移。

控制部50x如上述那样通过将图像81x~83x进行合成来生成合成影像80x。控制部50x针对在多个第一定时中的各个第一定时获取到的三张图像81x~83x的组,生成合成影像80x。

此外,控制部50x也可以不针对在多个第一定时中的各个第一定时获取到的三张图像81x~83x的组生成合成影像80x,而针对在多个第一定时中的一部分多个定时的各个定时的三张图像81x~83x的组生成合成影像80x。也就是说,控制部50x也可以不进行针对获取到的多个组的图像81x~83x生成合成影像80x的处理,而进行针对按拍摄顺序每隔规定数量的组选择出的组生成合成影像80x的处理。

接着,控制部50x根据检测出的驾驶员的脸部位置,来进行从作为对象图像的合成影像80x中截取与该脸部位置相对应的范围的图像处理。具体地说,控制部50x根据检测出的脸部位置,来进行从针对在与检测出该脸部位置的定时相对应的定时拍摄到的三张图像81x~83x的组生成的合成影像80x中截取与该脸部位置相对应的范围的图像处理。此外,关于拍摄到三张图像81x~83x的组的定时(以下记载为摄像定时),可以设为对应检测出脸部位置的定时(以下记载为位置检测定时)中的最接近摄像定时的定时来进行处理,也可以设为对应检测出脸部位置的定时(以下记载为位置检测定时)中的、摄像定时之后且最接近摄像定时的定时来进行处理。然后,控制部50x使显示部30显示图像处理后的局部影像84x。

在检测出的驾驶员的脸部位置沿着与汽车100的前后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进行了移动的情况下,控制部50x使从合成影像80x截取图像的范围相比于脸部位置移动之前的范围而言向汽车100的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移动。例如,使用图19至图22来说明驾驶员的脸部位置向作为第一方向的右方向进行了移动的情况的例子。

图19是用于说明控制部50x按通常的驾驶时的脸部位置来截取图像的范围的图。图20是用于说明控制部50x按移动后的脸部位置来截取图像的范围的图。图21是用于说明在脸部位置移动之前和之后控制部50x进行的图像处理的差异的图。图22是用于说明在脸部位置相对于图20的状态进一步向相同的方向进行了移动的情况下控制部50x进行的图像处理的图。

此外,图19和图20中的(a)是汽车100的车厢内的前侧的从上侧观察时的俯视图,(b)是示出在汽车100的从上侧观察时的俯视图中由摄像装置71x~73x拍摄到的摄像范围R10中的显示于显示部30的图像的范围的图。图21的(a1)和(a2)是用于说明在图19的状态下由控制部50x进行的图像处理的图,(a1)是示出从合成影像80x中截取局部影像84x的处理例的图,(a2)是示出截取出的局部影像84x的图。图21的(b1)和(b2)是用于说明在图20的状态下由控制部50x进行的图像处理的图,(b1)是示出从合成影像80x中截取局部影像86x的处理例的图,(b2)是示出截取出的局部影像86x的图。图19和图20中的点划线X表示汽车100的前后方向。

作为脸部位置移动之前,如图19的(a)所示那样,例如设为正在握着方向盘102x进行通常驾驶且坐在汽车100的驾驶座101x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在该情况下,调整了控制部50x要截取的范围,使得在驾驶员通常驾驶时的脸部位置P1x时将最终反射构件50假定为室内镜的情况下驾驶员经由室内镜观看的视野的中心的方向D1x为汽车100的后方的图像被显示于显示部30。也就是说,在该情况下,如图19的(b)所示,控制部50x将以汽车100的最终反射构件50的中心位置(左右方向的中心位置)为起点且与广的摄像范围R20中的以方向D1x为中心的角度范围θ10相对应的范围91x(参照图21的(a1))决定为对合成影像80x进行截取的范围。角度范围θ10是将以最终反射构件50的中心位置为起点且以方向D1x为中心的左右各角度范围θ11合起来得到的角度范围。

此外,该情况下的显示部30的角度被调整成在将最终反射构件50作为室内镜的情况下在处于脸部位置P1x的驾驶员观看最终反射构件50的情况下汽车100的正后方的范围被反射至显示面的角度。也就是说,从驾驶员的脸部位置P1x到最终反射构件50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的位置P3x的线与最终反射构件50的位置P3x处的表面所成的角的角度同方向D1x与最终反射构件50的表面所成的角的角度大致相等。

由此,如图21的(a1)所示,控制部50x从合成影像80x中截取所决定的范围91x,将通过截取得到的图21的(a2)所示的局部影像84x输出到显示部30。此外,局部影像84x可以为在驾驶员移动脸部位置之前由控制部50x进行图像处理之后输出的图像p1的一例。因此,驾驶员能够经由最终反射构件50来观看反射影像85x。反射影像85x可以为图17的(b)所示的反射影像p2的一例。

接着,使用图20来说明脸部位置进行了移动的情况。

如图20的(a)所示,作为脸部位置移动后的情况,例如考虑驾驶员向驾驶座101x的右方向移动了脸部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在驾驶员的脸部位置P2x时将最终反射构件50假定为室内镜的情况下驾驶员经由室内镜观看的视野的中心的方向D2x为比方向D1x靠左的方向。在该情况下,图20的(b)所示,控制部50x将以汽车100的最终反射构件50的中心位置(左右方向的中心位置)为起点且与广的摄像范围R20中的以方向D2x为中心的角度范围θ20相对应的范围92x(参照图21的(a1))决定为对合成影像80x进行截取的范围。角度范围θ20是将以最终反射构件50的中心位置为起点且以方向D2x为中心的左右各角度范围θ11合起来得到的角度范围。

此外,对合成影像80x进行截取的范围92x不限于以方向D2x为中心的角度范围θ20,只要是以与作为驾驶员的脸部移动之前进行截取的基准的第一方向相比向与脸部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了移动的第二方向为基准的角度范围即可。

由此,如图21的(b1)所示,控制部50x从合成影像80x中截取所决定的范围93x,将通过截取得到的图21的(b2)所示的局部影像86x输出到显示部30。像这样,在脸部位置从脸部位置P1x移动到了脸部位置P2x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在确定出的脸部的位置向汽车100的左右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进行了移动的情况下,控制部50x使显示部30显示汽车100后方的合成影像80x中的、相比于在脸部的位置移动之前显示于显示部30的局部影像84x而言向汽车100的左右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侧偏移后的一部分区域的局部影像86x。此外,局部影像86x可以为在驾驶员移动了脸部位置之后由控制部50x进行图像处理之后输出的图像p1的一例。因此,驾驶员能够经由最终反射构件50来观看反射影像87x。反射影像87x可以为图18的(b)所示的反射影像p2的一例。

在显示系统1C中,最终反射构件50仅将显示部30的显示面31上显示的图像中的一部分区域作为反射影像p2进行反射,因此无论驾驶员向上下左右的哪个方向移动了脸部位置,都能够经由最终反射构件50来观看汽车100的后方中的与使脸部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一侧的影像,而且控制部50x还进行与驾驶员的脸部在上下左右方向上的位置相应的显示控制。因此,驾驶员仅通过将脸部位置稍微向与汽车100的前后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移动,就能够容易地观看汽车100的后方的影像中的、与使脸部位置进行了移动的一侧相反的第二方向上的影像。另外,还能够通过将与脸部位置的移动对应的观看范围的变化和由控制部50x进行的与驾驶员的脸部在上下左右方向上的位置相应的显示控制进行组合,来进行高精度地再现出观看通常的镜的情况下的观看范围的变化的显示控制。

接着,使用图22来说明脸部位置进一步向右方向进行了移动的情况下的图像处理。

当脸部位置从图20的(a)所示的位置P2x进一步向右方向移动时,控制部50x需要截取与图20的(b)的角度范围θ20相比更靠左侧的角度范围。在该情况下,如图22的(a)所示,将从合成影像80x的左端溢出的范围93x决定为对合成影像80x进行截取的范围。像这样,在驾驶员的脸部位置向汽车100的左右方向中的一方进行了移动的情况下,控制部50x在判断为向另一方的方向侧偏移后的一部分区域的局部影像88x包含汽车100后方的合成影像80x的左右方向的另一端的边界的情况下,如图22的(b)所示那样通过使显示部30显示包含警告显示94x的局部影像88x来进行警告显示。警告显示94x配置于局部影像88x中的反射影像89x内的区域。另外,控制部50x也可以在判断为人的脸部的位置超出了眼动范围的情况下在显示部30中进行警告显示。

此外,警告显示94x可以包含表示驾驶员的脸部位置过度去到了左右方向中的一方侧的消息,也可以包含催促驾驶员使驾驶员的脸部位置向另一方侧返回的消息。此处所说的眼动范围为驾驶员能够无遗漏地观看图像的范围。

另外,在图22的例子中,示出局部影像88x显示合成影像80x的左端、也就是说在比左端更左侧的位置不显示影像的例子,但是不限于此。局部影像例如也可以是以其左端为合成影像80x的左端的方式生成,还可以是以进一步叠加警告显示的方式生成。

此外,使用图19至图22来以驾驶员的脸部向右方向移动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向如左方向、上方向、下方向等那样与汽车100的前后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移动的情况也能够同样地说明。在该情况下,要截取的范围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移动。具体地说,在第一方向为左方向、上方向、下方向的情况下,第二方向为与左方向、上方向、下方向各自相反的方向即右方向、下方向、上方向。此外,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不限于上方向、下方向、左方向以及右方向,只要是与前后方向正交的虚拟面上的方向即可。

此外,控制部50x也可以根据驾驶员的视线方向来进行用于从作为对象图像的合成影像80x中截取与该脸部位置相对应的范围的图像处理。在该情况下,控制部50x与根据脸部位置进行图像处理的情况同样地,在确定出的视线方向的目的地向汽车100的左右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移动了的情况下,使显示部30显示汽车100后方的合成影像80x中的、相比于在视线方向移动之前显示于显示部30的局部影像84x而言向汽车100的左右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侧偏移后的一部分区域的局部影像86x。因此,控制部50x能够高精度地进行与驾驶员的视线的目的地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相应的显示控制。

另外,控制部50x也可以使显示部30显示驾驶员的脸部位置越是向汽车100的前方向移动则越被放大的局部影像。也就是说,在驾驶员的脸部位置向汽车100的前方向移动了的情况下,控制部50x使显示部30显示相比于在脸部的位置移动之前显示于显示部30的局部影像而言放大的局部影像。另外,在驾驶员的脸部位置向汽车100的后方向移动了的情况下,控制部50x使显示部30显示相比于在脸部的位置移动之前显示于显示部30的局部影像而言缩小的局部影像。因此,控制部50x能够高精度地进行与驾驶员的脸部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相应的显示控制。

此外,控制部50x也可以除了进行上述的图像处理以外,还进行如下处理:对摄像装置71x~73x的表示摄像机在三维空间内的位置和姿势的外部参数以及摄像机的焦距、像差、图像中心等表示光学系统的特性的内部参数进行调整(也就是说,校正)。

(2)动作

接着,对显示系统1C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23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C的动作的一例的序列图。图24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控制部50x中的图像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在显示系统1C中,如图23所示,摄像装置71x~73x各自将通过拍摄得到的图像输出到控制部50x(S1)。另外,摄像部40x将通过拍摄得到的图像输出到控制部50x(S2)。

控制部50x使用从摄像部40x获取到的图像来确定驾驶员的脸部位置(S3),针对由摄像装置71x~73x获得的图像执行与由控制部50x检测出的脸部位置相应的图像处理(S4),将图像处理后的图像输出到显示部30。此外,在后面记述步骤S4的图像处理的详细内容。

显示部30获取从控制部50x输出的图像后显示该图像(S5)。

在显示系统1C中,通过重复执行步骤S1~S5的处理,来实时地根据检测出的脸部位置对在相同的定时由摄像装置71x~73x拍摄到的三张图像81x~83x进行图像处理,并将图像处理后的图像显示于显示部30。

接着,使用图24说明控制部50x中的图像处理。

在图像处理中,控制部50x获取由摄像装置71x~73x拍摄到的三张图像81x~83x(S11)。

接着,控制部50x将三张图像81x~83x进行合成,得到合成影像80x(S12)。

然后,控制部50x根据所确定出的脸部位置,来从合成影像80x中截取与脸部位置相对应的范围91x的局部影像84x(S13)。

控制部50x将截取出的局部影像84x输出到显示部30(S14)。

此外,实施检测脸部位置的处理的频度可以少于图像处理的频度。这是因为,在汽车100行驶的过程中,汽车100周围的景色不断变化,因此需要使用由摄像装置71x~73x获得的最新的图像,但是脸部位置移动的频度少,并且,脸部位置移动的速度比汽车100行驶的速度慢。

另外,脸部位置的检测也可以设为将多帧的脸部位置的检测结果进行平均所得到的值。由此能够减小因振动引起的影像的抖动。

(3)效果等

当要在车厢内检测驾驶员的视线时,根据驾驶员的体格不同,驾驶员的脸部的位置可能在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发生变化。例如,腿长的驾驶员要比腿短的驾驶员向后方变更驾驶座的位置,因此腿长的驾驶员的脸部位于比腿短的驾驶员靠后的位置。另外,躯干长的驾驶员的脸部位于比躯干短的驾驶员的脸部靠上的位置。

因此,在根据驾驶员的视线进行影像的显示控制的以往的车辆影像系统中为了检测人的视线而使用利用摄像机检测车辆的利用者的脸部的位置的以往的脸部位置检测装置的情况下,在以往的脸部位置检测装置中,摄像机以被固定于前围板的状态配置,因此如果事先没有将摄像机的视角设定为广角,则在驾驶员变更的情况下,无法拍摄到驾驶员的脸部。另外,在将摄像机的视角设为广角而在一张图像中拍摄了广的摄像范围的情况下,在所获得的图像中的比预设的比例小的区域中拍进驾驶员的脸部,因此如果不使用高性能的摄像机,则难以根据所获得的图像高精度地确定驾驶员的脸部的位置。

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C是在汽车100的车厢AR1内显示汽车100的后方的影像的显示系统,具备最终反射构件50、显示部30、摄像部40x以及控制部50x。最终反射构件50自由地变更姿势。显示部30配置在比最终反射构件50靠后方侧的位置,朝向最终反射构件50投射影像。摄像部40x对被显示部30投射影像的区域进行拍摄。控制部50x根据由摄像部40x拍摄到的图像,来进行使显示部30显示汽车100的后方的影像的显示控制。摄像部40x被配置为摄像部40x的光轴沿着由显示部30投射的影像的光路的一部分的姿势。

由此,摄像部40x对被显示部30投射影像的区域进行拍摄,因此能够拍摄在车厢AR1内正在观看从显示部30投射出且被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影像的驾驶员的脸部。特别是,摄像部40x被配置为其光轴沿着由显示部30投射的影像的光路的一部分的姿势,因此当车厢AR1内的驾驶员为了能够观看影像而以符合自己的眼睛的位置的方式变更最终反射构件50的姿势时,驾驶员的脸部被包含在摄像部40x的摄像范围R10内。因此,即使不将摄像部40x的视角变更为比预设的角度范围广的角度范围,也能够易于拍摄到驾驶员的脸部,从而能够高精度地确定驾驶员的脸部的位置。因此,能够高精度地进行与驾驶员的脸部的位置相应的显示控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C中,摄像部40x配置在比最终反射构件50靠汽车100的后方侧的位置,对包含最终反射构件50的区域进行拍摄。因此,摄像部40x能够经由最终反射构件50来拍摄驾驶员的脸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C中,最终反射构件50仅对由显示部30投射的影像中的一部分区域进行反射。由此,显示系统1C构成为使人观看的反射影像p2的位置随着观看最终反射构件50的人的视点的移动而改变。由此,显示系统能够给予观看所显示的图像的人一种立体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C中,最终反射构件50配置于汽车100的风挡102,显示部30配置于车厢AR1的顶棚101。因此,能够将显示部30配置于车厢AR1内的不易发生干扰的顶棚。另外,由于设为将最终反射构件50与显示部30分离的结构,因此与将它们配置为一体的结构相比能够使配置于风挡102的构成要素的尺寸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C中,摄像部40x配置于车厢AR1的顶棚101,显示系统1C还具备用于收纳显示部30和摄像部40x的框体21x。因此,能够将显示部30和摄像部40x配置在车厢AR1内的不易发生干扰的顶棚。另外,由于设为将最终反射构件50与摄像部40x分离的结构,因此与将它们配置为一体的结构相比能够使配置于风挡102的构成要素的尺寸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C中,摄像部40x配置于车厢AR1的顶棚101,显示系统1C还具备框体21x和红外光源60x,该框体21x用于收纳显示部30和摄像部40x,该红外光源60x配置于框体21x,朝向最终反射构件50照射红外光。因此,能够朝向驾驶员的脸部照射用于由摄像部40x拍摄驾驶员的脸部的红外光。由此,摄像部40x不仅在白天而且在夜间也能够有效地拍摄人的脸部。

(变形例1)

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C中,设为摄像部40x被配置于框体21x的内部的比由显示部30投射的影像的光路靠上方的位置,在俯视时配置在该光路上,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25所示的显示系统1CA那样,以包括显示部30的投影光学系统的光轴Ax11与包括摄像部40x的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Ax12大致一致的方式配置显示部30和摄像部40x。图25是将变形例1所涉及的与图10中的区域Re1对应的区域放大得到的放大图。

具体地说,显示系统1CA所具备的显示设备20A的不同点在于,不仅具备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显示设备2的结构,而且具备光学滤波器22A。光学滤波器22A被收纳在框体21x中。光学滤波器22A使红外光透过且使可见光反射。光学滤波器22A例如通过分束器、分光滤波器等实现。

光学滤波器22A例如将由配置于光学滤波器22A的上方的显示部30投射的由可见光形成的影像朝向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也就是说,显示部30使光学滤波器22A反射包含可见光的影像之后投射到最终反射构件50。

另外,光学滤波器22A例如使由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光中的红外光以朝向配置于光学滤波器22A的后方的摄像部40x的方式透过光学滤波器22A。也就是说,摄像部40x对透过了光学滤波器22A的红外光进行拍摄。摄像部40x对预设视角的摄像范围R11进行拍摄。

因此,用于向驾驶员投射影像的投影光学系统的光轴Ax11与用于拍摄驾驶员的脸部的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Ax12无论是在从汽车100的左右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还是在俯视时都是大致一致的。由此,能够高精度地检测视点位置、视线方向,从而能够高精度地进行与驾驶员的脸部的位置、视线方向相应的显示控制。此外,投影光学系统包括最终反射构件50、光学滤波器22A以及显示部30,摄像光学系统包括最终反射构件50、光学滤波器22A以及摄像部40x。

另外,例如,也可以如图26所示的显示系统1CB那样,以包括显示部30的投影光学系统的光轴Ax21与包括摄像部40x的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Ax22大致一致的方式配置显示部30和摄像部40x。此外,图26是将变形例1的其它例所涉及的与图10中的区域Re1对应的区域放大得到的放大图。

具体地说,显示系统1CB所具备的显示设备20B的不同点在于,不仅具备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显示设备2的结构,而且具备光学滤波器22B。光学滤波器22B被收纳在框体21x中。光学滤波器22B使可见光透过且使红外光反射。光学滤波器22B例如通过分束器、分光滤波器等实现。

光学滤波器22B例如使由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光中的红外光朝向配置于光学滤波器22B的上方的摄像部40x反射。也就是说,摄像部40x对被光学滤波器22B反射的红外光进行拍摄。摄像部40x对预设视角的摄像范围R12进行拍摄。

另外,光学滤波器22B例如使由配置于后方的显示部30朝向最终反射构件50投射的由可见光形成的影像透过。也就是说,显示部30使包含可见光的影像透过光学滤波器22B之后投射到最终反射构件50。

因此,用于向驾驶员投射影像的投影光学系统的光轴Ax21与用于拍摄驾驶员的脸部的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Ax22无论是在从汽车100的左右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还是在俯视时都是大致一致的。由此,能够高精度地检测视点位置、视线方向,从而能够高精度地进行与驾驶员的脸部的位置、视线方向相应的显示控制。

此外,投影光学系统包括最终反射构件50、光学滤波器22B以及显示部30,摄像光学系统包括最终反射构件50、光学滤波器22B以及摄像部40x。

(变形例2)

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C和变形例1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CA、1CB中,设为摄像部40x是配置于顶棚的显示设备2、20A、20B所具备的,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27和图28所示的显示系统1CC那样在最终反射构件50的侧方配置有摄像部41x。图27是将变形例2所涉及的与图10中的区域Re1对应的区域放大得到的放大图。图28是用于说明变形例2所涉及的、俯视时的显示系统的各构成要素与汽车的驾驶员的位置关系的图。

具体地说,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显示设备2的结构相比,显示系统1CC所具备的显示设备20C的不同点在于不具备摄像部40x。不同点还在于,在显示系统1CC所具备的最终反射构件50的侧方(具体为下方)配置有摄像部41x。另外,也可以在摄像部41x的前表面侧(摄像方向侧)配置有光学滤波器42x。光学滤波器42x例如使红外光透过且使可见光反射。

摄像部41x相对于最终反射构件50以预设的姿势配置。摄像部41x例如被固定为相对于最终反射构件50的中心处的法线方向呈预设角度的仰角或俯角的姿势、且为在俯视时与上述法线方向一致的姿势。摄像部41x例如对预设的视角的摄像范围R13进行拍摄。

由此,在从汽车100的左右方向进行观察的情况下,用于向驾驶员投射影像的投影光学系统的光轴Ax31是沿着用于拍摄驾驶员的脸部的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Ax32配置的,在俯视时,光轴Ax31与光轴Ax32是一致的。此外,投影光学系统包括最终反射构件50和显示部30,摄像光学系统包括摄像部41x。

在变形例2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CC中,在将摄像部41x配置在最终反射构件50的侧方的情况下,也是以光轴Ax31沿着光轴Ax32的方式配置显示部30和摄像部41x,因此即使不将摄像部41x的视角变更为比预设的角度范围广的角度范围,也能够易于拍摄到驾驶员的脸部,能够高精度地确定驾驶员的脸部的位置。因此,能够高精度地进行与驾驶员的脸部的位置相应的显示控制。

(变形例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显示设备2从多个摄像装置71x~73x分别获取汽车100的后方的图像,并投射基于获取到的多个图像所生成的影像,但是不限于此。显示设备2也可以从一个摄像装置获取汽车100的后方的图像,并投射基于获取到的图像所生成的影像。在该情况下,汽车100可以为仅具有多个摄像装置71x~73x中的摄像装置73x的结构。

(变形例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红外光源60x配置于框体21x、且用于朝向最终反射构件50照射红外光,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红外光源配置于框体21x,从框体21x朝向驾驶员直接照射红外光。该情况下的红外光源从框体21x朝向汽车100的后方侧斜下方照射红外光。另外,还可以是,红外光源配置于最终反射构件50的侧方,从最终反射构件50的侧方朝向驾驶员照射红外光。该情况下的红外光源从最终反射构件50的侧方朝向汽车100的后方照射红外光。

(变形例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显示系统1C中,设为最终反射构件50仅将显示部30的显示面31上显示的图像中的一部分区域作为反射影像p2进行反射,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最终反射构件50将显示部30的显示面31上显示的图像的全部区域作为反射影像p2进行反射。

(变形例6)

在变形例1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CB中,如图26所示,红外光源60x配置于框体21x,摄像部40x配置于顶棚101,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红外光源60x配置于顶棚101,摄像部40x配置于框体21x。图29是将变形例5的其它例所涉及的与图10中的区域Re1对应的区域放大得到的放大图。

像这样,在本变形例中,显示系统1C在显示部30与作为凹面镜的最终反射构件50之间还具备使近红外线反射且使可见光线透过的光学滤波器22C。光学滤波器22C以与被配置为接近顶棚101的红外光源60x相向的方式配置于框体21x。

由此,能够将发热量大的红外光源60x配置于顶棚101。因此,红外光源60x所产生的热易于通过热容量大的顶棚101而被释放出。也就是说,在显示系统1C中,通过将顶棚101如散热器那样使用,能够释放由红外光源60x产生的热。因此,通过抑制框体21x内温度升高,能够抑制在框体21x内配置的显示部30的劣化。

(实施方式3)

(1)结构

图30A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显示系统900且例示使图像光入射至室内镜902后被室内镜902反射的情形的概要说明图。图30B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显示系统900且例示使移动体后方的光入射至室内镜902后被室内镜902反射的情形的概要说明图。

如图30A和图30B所示,显示系统900被搭载于移动体中,例如配置于移动体主体的顶棚904、顶棚904侧的风挡903等。显示系统900通过从移动体获得的交流电力而驱动。移动体为汽车等车辆、船舶、飞机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移动体,使用了汽车。

显示系统900构成为使观察者能够看到在移动体后方存在的对象物。具体地说,显示系统900显示由搭载于移动体中的后述的摄像部905摄影到的图像。另外,显示系统900利用从移动体后方入射的光来映现出在移动体后方存在的对象物。也就是说,显示系统900还作为后方视场反射镜发挥功能。观察者为乘坐移动体的驾驶员或同乘人员等。

显示系统900具有多个动作模式。多个动作模式中的第一模式为通过将从显示设备901的显示面901c射出的图像光投射至后述的双面反射光学体920来将被投射的图像光所呈现的图像显示于双面反射光学体920的模式。多个动作模式中的第二模式为通过反射从移动体后方入射的光来映现出移动体后方的对象物的模式。

图31是例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显示系统900的框图。

如图30A、图30B以及图31所示,显示系统900具备摄像部905、显示设备901、室内镜902以及输入操作部909。

摄像部905以拍摄移动体的周围、特别是移动体后方的方式搭载于移动体。摄像部905将拍摄移动体后方所得到的图像的图像数据输出到显示设备901。摄像部905例如为CMOS图像传感器,对移动体后方进行摄影。另外,摄像部905不限于CMOS图像传感器,也可以为CCD图像传感器等图像传感器。

显示设备901被以能够将由摄像部905摄影到的图像照射至室内镜902的姿势且以显示面901c朝向下侧的状态配置于移动体主体的顶棚904。显示设备901例如设置于顶置控制台等。显示设备901射出用于形成图像的图像光。显示设备901可以为显示部的一例。

显示设备901具备显示控制部931、光源部932以及液晶面板933。

显示控制部931对显示设备901显示图像的显示状态进行控制。显示控制部931以能够经由移动体的车内网络来与摄像部905进行通信的方式与摄像部905连接,从摄像部905获取摄像图像的图像数据。显示控制部931将基于从摄像部905获取到的图像数据的图像显示于液晶面板933、也就是显示于显示设备901的显示面901c。显示控制部931可以为控制部的一例。

另外,在执行了第二模式的情况下(在后述的双面反射光学体920成为第二姿势的情况下),显示控制部931使得停止从光源部932射出光。也就是说,显示控制部931根据第一模式与第二模式的切换状态,来控制从光源部932射出的光的开启和关闭。

光源部932为作为液晶面板933的背光灯使用的发光模块。光源部932为使用了发光二极管或激光二极管等固体发光元件的侧光方式的光源部932,配置在液晶面板933的上方。光源部932射出的光透过液晶面板933后从显示设备901的显示面901c射出,由此成为从显示设备901的显示面901c射出的图像光。

液晶面板933为配置在光源部932的下方的液晶显示元件。例如,液晶面板933为光透射型或光半透型的TFT液晶(Thin 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等。在液晶面板933中,通过从背面侧的光源部932照射光,与光学构件901b相向的一侧的面即出射面(也就是说,显示设备901的显示面901c)通过透过的光而发光。液晶面板933响应于来自显示控制部931的控制指示,使得从液晶面板933射出用于呈现包含数字、文字以及图形等的图像的图像光。液晶面板933可以为显示部的一例。

显示设备901将由摄像部905摄影到的图像显示于显示面901c,并从显示面901c射出用于呈现图像的图像光。从显示面901c射出的图像光在被光学构件901b反射之后入射至室内镜902,由此被室内镜902反射后入射至观察者的眼睛。也就是说,观察者能够基于显示设备901的显示面901c上显示的图像,来观看照射至室内镜902的图像光所呈现的图像。

室内镜902例如为移动体的后方视场反射镜,配置于顶棚904侧的风挡903,且安装于进入坐在前部座椅上的观察者的视野的位置,以使观察者观看移动体后方。室内镜902经由后述的安装托架911被安装于移动体的风挡903。室内镜902在后述的框体910与安装托架911之间具有未图示的铰链,使得观察者能够将室内镜902调节成理想的位置和角度。此外,室内镜902也可以设置于顶置控制台等,不限定于设置于风挡903。

室内镜902能够通过调节双面反射光学体920和后述的防眩镜925的姿势,来执行多个动作模式。

图32A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显示系统900且例示在使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为第一状态的情况下使图像光入射至室内镜902后被室内镜902反射的情形的概要说明图。此外,在图32A中,为了方便,仅将观察者的眼睛例示为观察者。另外,在图32B以后的图中也同样。图32B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显示系统900且例示在使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为第二状态的情况下使移动体后方的光入射至室内镜902后被室内镜902反射的情形的概要说明图。

如图30A至图32B所示,室内镜902具备框体910、双面反射光学体920、防眩镜925、驱动控制部941以及驱动部942。

如图32A和图32B所示,框体910例如为由合成树脂的成型品等构成的收容体。框体910在内部具有收容空间912,在移动体为车辆的情况下,框体910被形成为在观察者侧形成有开口的在车宽方向上较长的长方体状。框体910被形成为如下那样的形状:在将框体910安装于移动体的状态下,框体910的在移动体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上的尺寸大于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和前后方向上的尺寸。框体910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和防眩镜925容纳于收容空间912。

框体910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保持。框体910以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容纳于收容空间912的状态且以使双面反射光学体920能够在收容空间912内旋转的方式对双面反射光学体920进行保持。具体地说,框体910的车宽方向上的两侧的侧壁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以能够绕轴心O旋转的方式进行保持。框体910可以为第二框体的一例。

另外,框体910保持有防眩镜925,该防眩镜925配置于比双面反射光学体920靠观察者侧、也就是说靠开口913侧的位置。具体地说,框体910以将防眩镜925容纳于收容空间912的状态将防眩镜925保持于不妨碍双面反射光学体920在收容空间912内旋转的位置。

双面反射光学体920具有支承体921、凹面镜922以及平面镜923。

支承体921具有对凹面镜922进行支承的一个面921a以及对平面镜923进行支承的与一个面921a相反一侧的另一个面921b。支承体921的一个面921a相对于另一个面921b倾斜,在沿着轴心O方向(车宽方向)观察支承体921的情况下,支承体921呈楔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体921呈在车宽方向上较长的平板状,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缘的厚度比另一个端缘的厚度薄。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体921呈在车宽方向上较长的平板状。

支承体921以使凹面镜922与平面镜923重合的方式对凹面镜922和平面镜923进行支承。换言之,支承体921被凹面镜922和平面镜923夹在中间。具体地说,支承体921以使平镜面923a相对于图32A的与凹镜面923b的中心处的法线方向H1正交的平面V1倾斜的方式将凹面镜922固定于一个面921a且将平面镜923固定于另一个面921b。换言之,支承体921以使凹面镜922的宽度方向相对于平面镜923倾斜的方式对平面镜923和凹面镜922进行支承。

支承体921具有在对凹面镜922和平面镜923进行支承的状态下被框体910的车宽方向上的两侧的侧壁支承的未图示的一对圆柱状的突起。一对突起被车宽方向上的两侧的侧壁一对一地支承,由此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该侧壁转动。

在一对突起上连接齿轮机构,该齿轮机构被图31的驱动部942自动地进行转动控制。图31的驱动部942对齿轮机构进行驱动控制,由此一对突起绕轴心O转动,因此双面反射光学体920转动。

在凹面镜922形成凹镜面923b,从显示设备901的显示面901c射出的图像光直接或间接地入射至该凹镜面923b,并且该凹镜面923b用于反射所入射的图像光。直接地入射是指从显示面901c射出的图像光不经由图30A的光学构件901b而直接入射至凹镜面923b,间接地入射是指从显示面901c射出的图像光经由图30A的光学构件901b而入射至凹镜面923b。图30A的光学构件901b为对光进行反射的镜等光反射构件、对光进行引导的导光构件等。在凹面镜922面向框体910的开口913侧的情况下、也就是说朝向观察者侧的情况下,凹镜面923b使从显示设备901的显示面901c射出的图像光朝向观察者反射。

凹面镜922以使凹镜面923b朝向与支承体921相反的一侧的方式配置为与支承体921重合,被支承于支承体921的一个面921a并被固定。具体地说,凹面镜922沿着轴心O弯曲成圆弧状,以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缘远离支承体921的一个面921a的方式将凹面镜922的中央部分支承于支承体921的一个面921a并被固定。

在平面镜923形成平镜面923a,该平镜面923a用于通过对从移动体的后方入射的光进行反射来映现移动体后方的对象物。在平面镜923面向框体910的开口913侧的情况下、也就是说朝向观察者侧的情况下,平面镜923使从移动体后方入射的光朝向观察者反射。

这样的双面反射光学体920通过旋转动作来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的姿势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第一状态是在执行第一模式时双面反射光学体920的凹面镜922面向框体910的开口913侧、也就是朝向观察者侧的状态。第一状态也可以称为双面反射光学体920的姿势(第一姿势)。在第一状态下,从显示设备901的显示面901c射出的图像光直接或间接地入射至凹镜面923b,并使入射的图像光朝向观察者的眼睛反射。

第二状态是在执行第二模式时双面反射光学体920的平面镜923面向框体910的开口913侧、也就是朝向观察者侧的状态。第二状态也可以称为双面反射光学体920的姿势(第二姿势)。在第二状态下,来自移动体后方侧的光入射至平镜面923a,并使入射的光朝向观察者的眼睛反射。

也就是说,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以第一状态下的凹镜面923b的中心处的法线方向H1与水平方向之间的角度θ1不同于第二状态下的平镜面923a的法线方向H2与水平方向之间的角度θ2的方式设置于框体910。另外,第一状态下的图像光向凹镜面923b入射的方向与由凹镜面923b反射后朝向观察者的方向之间的角度大于第二状态下的来自移动体后方的光向平镜面923a入射的方向与由平镜面923a反射后朝向观察者的方向之间的角度。

防眩镜925在比双面反射光学体920靠观察者侧,且以将框体910的开口913堵塞的方式保持于框体910。

图32C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显示系统900且例示在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为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未执行防眩功能的状态的概要说明图。图32D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显示系统900且例示在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为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执行了防眩功能的状态的概要说明图。

如图32C和图32D所示,通过使操作杆部926转动的操作来通过防眩镜驱动机构转动防眩镜925,由此变更防眩镜925对光的反射角度。例如,防眩镜驱动机构具有操作杆部926、轴部926a、铰链部927a以及弹簧部927b。防眩镜驱动机构根据对操作杆部926的操作来设定防眩镜925的角度(光反射角度)。

具体地说,将操作杆部926从防眩镜925处于角度α位置的状态起向箭头A方向转动,由此轴部926a使铰链部927a一边抵抗弹簧部927b的弹簧力地向上一边转动。此时,轴部926a以铰链部927a为支点相对地向风挡903侧移动,防眩镜925的下部也同样地向后方移动。由此,防眩镜925倾动,从而防眩镜925成为角度β位置。

另外,也可以是,仅在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为第二状态的情况下,防眩镜925能够执行防眩功能。

此外,变更防眩镜925的角度的方法不限定于上述方法,例如也可以通过对操作杆部926进行操作来变更框体910的倾斜度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为避免双面反射光学体920受到影响,对双面反射光学体920的姿势也进行调节。

如图30A至图32D所示,驱动控制部941通过对驱动部942进行控制来执行多个动作模式。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控制部941能够执行作为多个动作模式的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中的期望的模式。驱动控制部941可以为控制部的一例。

例如,驱动控制部941通过对驱动部942进行控制,来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具体地说,驱动控制部941当从输入操作部909获取到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的控制指示(下面有时称为第一控制指示)时,经由驱动部942来控制双面反射光学体920的转动,由此使双面反射光学体920转动,使得平面镜923的平镜面923a朝向观察者侧。也就是说,驱动控制部941从第一模式切换为第二模式。由此,平面镜923的平镜面923a朝向观察者侧。

另外,驱动控制部941当从输入操作部909获取到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从第二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的控制指示(下面有时称为第二控制指示)时,经由驱动部942来控制双面反射光学体920的转动,由此使双面反射光学体920转动,使得凹面镜922的凹镜面923b朝向观察者侧。也就是说,驱动控制部941从第二模式切换为第一模式。由此,凹面镜922的凹镜面923b朝向观察者侧。

此外,也可以是,在显示设备901的显示面901c发生了故障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941不输出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从第二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的控制指示。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如果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为第一状态,则驱动控制部941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切换为第二状态。另外,驱动控制部941也可以通过从显示设备901获取故障信号来实现。

驱动部942为使双面反射光学体920转动的致动器。驱动部942响应于从驱动控制部941获取到的控制指示,来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由此控制双面反射光学体920的转动。驱动部942当获取到第一控制指示时,使双面反射光学体920绕轴心O旋转,来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另外,驱动部942当获取到第二控制指示时,使双面反射光学体920绕轴心O旋转,来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从第二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

输入操作部909为受理由观察者进行的用于执行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的输入操作的输入接口。输入操作部909将与通过观察者的操作而被输入的操作相应的控制指示输出到驱动控制部941。输入操作部909例如可以为设置于中心控制台的专用开关。

(2)处理

图33是例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显示系统900的室内镜902的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如图33所示,输入操作部909受理由观察者进行的用于执行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的输入操作。输入操作部909将与输入操作相应的控制指示输出到驱动控制部941(S11a)。

接着,驱动控制部941判定是否获取到执行第一模式的控制指示(S12a)。

驱动控制部941在获取到执行第一模式的控制指示的情况下(S12a:“是”),执行第一模式(S13a)。例如,如果正在执行第二模式,则驱动控制部941使得从第二模式切换为第一模式。具体地说,驱动控制部941当从输入操作部909获取到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从第二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的控制指示时,对驱动部942进行控制,来使双面反射光学体920转动。驱动部942当从驱动控制部941获取到该指示时,使双面反射光学体920转动约180度,使得凹面镜922的凹镜面923b朝向观察者侧。由此,双面反射光学体920成为使凹面镜922的凹镜面923b朝向观察者侧。然后,显示系统900结束处理。

驱动控制部941在获取到执行第二模式的控制指示的情况下(S12a:“否”),执行第二模式(S14a)。例如,如果正在执行第一模式,则驱动控制部941使得从第一模式切换为第二模式。具体地说,驱动控制部941当从输入操作部909获取到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的控制指示时,对驱动部942进行控制,来使双面反射光学体920转动。驱动部942当从驱动控制部941获取到该指示时,使双面反射光学体920转动约180度,使得平面镜923的平镜面923a朝向观察者侧。由此,双面反射光学体920成为使平面镜923的平镜面923a朝向观察者侧。然后,显示系统900结束处理。

(3)效果

然而,在以往的显示系统中,将从作为显示源的显示设备射出的视频图像(图像光)和离观察者较远的对象物显示于双面屏的双面反射光学体。在该双面反射光学体中,为凹状面的凹镜面和为平坦面的平镜面大致并列地配置,因此需要在使凹镜面显示图像光的情况下的双面反射光学体的姿势与在使平镜面显示对象物的情况下的双面反射光学体的姿势不同。观察者有时对双面屏进行微小的位置调节以将图像光或对象物以能够观看的方式显示于双面屏。因此,对于观察者而言,会觉得操作复杂且麻烦。

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显示系统900具备双面反射光学体920和框体910,该双面反射光学体920具有形成有凹镜面923b的凹面镜922和形成有平镜面923a且以与凹面镜922重合的方式配置的平面镜923,该框体910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保持。另外,双面反射光学体920通过旋转动作来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的姿势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在第一状态下,从显示设备901的显示面射出的图像光直接或间接地入射至凹镜面923b,凹镜面923b使入射的图像光朝向观察者的眼睛反射。另外,在第二状态下,从该显示系统900的外部照射的光入射至平镜面923a,平镜面923a使入射的光朝向观察者的眼睛反射。而且,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以第一状态下的凹镜面923b的中心处的法线方向H1与水平方向之间的角度不同于第二状态下的平镜面923a的法线方向H2与水平方向之间的角度的方式设置于框体910。

图34A是例示在使用凹面镜922x的宽度方向与平面镜923x大致并列地重合所形成的双面反射光学体920x且使双面反射光学体920x为第一状态的情况下使图像光入射至凹面镜922x后被凹面镜922x反射的情形的概要说明图。图34B是例示在使用凹面镜922x的宽度方向与平面镜923x大致并列地重合所形成的双面反射光学体920x且使双面反射光学体920x为第一状态的情况下使光入射至平面镜923x后被平面镜923x反射的情形的概要说明图。

如图34A和图34B所示,例如在使用双面反射光学体920x的情况下,在图34A的第一状态下,处于凹镜面923b1的中心处的法线方向J1与水平方向之间的角度变小的倾向,以使例如设置于顶置控制台等的显示设备射出的图像光入射至凹镜面923b1后使图像光朝向观察者反射。另一方面,在这样的双面反射光学体920x中,在单纯地使双面反射光学体920x旋转180度来从第一状态切换为图34B的第二状态的情况下,当来自移动体后方的光入射至平镜面923a1时,难以使光朝向观察者反射。

为了使光朝向观察者反射,在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切换时,需要使双面反射光学体920x旋转比180度小的角度。也就是说,若单纯地使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x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的旋转角度与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x从第二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的旋转角度为同等的旋转角度,则在双面反射光学体920x上不能适当地映出图像光和对象物,观察者难以观看到图像光和对象物。因此,观察者为了能够观看图像光或对象物而有时对双面反射光学体920x进行操作来对双面反射光学体920x进行微小的位置调节。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系统900的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中,第一状态下的凹镜面923b的中心处的法线方向H1与水平方向之间的角度不同于第二状态下的平镜面923a的法线方向H2与水平方向之间的角度。也就是说,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以平面镜923相对于凹面镜922的宽度方向倾斜的状态设置于框体910。因此,例如,在凹镜面923b的法线方向H1与水平方向大致平行的姿势的情况下,当为了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而使双面反射光学体920旋转180度时,平面镜923的平镜面923a的法线方向成为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角度。也就是说,将第一状态的双面反射光学体920设为观察者观看凹镜面923b的视线与凹镜面923b的法线方向H1之间的角度不同于从观察者观看平镜面923a的视线与第二状态的平镜面923a的法线方向H2之间的角度。

因此,如果预先设定了凹面镜922的宽度方向与平面镜923的宽度方向之间的角度,则仅通过使双面反射光学体920旋转规定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旋转约180度),观察者就能够观看在第一状态下显示的图像,并能够观看在第二状态下映现出的移动体后方的对象物。

因而,在该显示系统900中,能够容易地调节图像光和从显示系统900的外部照射的光的显示方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系统900中,双面反射光学体920还具有支承体921,该支承体921具有一个面921a和作为与一个面921a相反一侧的面的另一个面921b,并且该支承体921以使平镜面923a相对于与凹镜面923b的中心处的法线方向H1正交的平面倾斜的方式将凹面镜922固定于一个面921a且将平面镜923固定于另一个面921b。

由此,如果预先设定了支承体921的一个面921a与相对于一个面921a而言的另一个面921b之间的角度,则支承体921能够以使平面镜923相对于凹面镜922的宽度方向倾斜的状态进行支承。因此,支承体921能够容易地将凹面镜922与平面镜923以预设的姿势固定地支承。

另外,由于仅通过使支承体921旋转就能够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因此能够容易地切换双面反射光学体920的姿势。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显示系统900具备:具有透光性的防眩镜925,其以比双面反射光学体920靠光入射侧的方式配置于框体910;以及调节部944,其对防眩镜925相对于汽车100的铅直方向的角度进行调节。

由此,通过调节防眩镜925的角度,能够抑制照射至双面反射光学体920的来自移动体后方的耀眼的光向观察者的眼睛反射。因此,观察者不易感觉晃眼,能够经由双面反射光学体920来确认后方的对象物。

(实施方式4)

(1)结构

参照图35来说明实施方式4的显示系统900a。

图35是例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显示系统900a的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3的不同点在于,传感器943根据入射至室内镜902的光的亮度来控制双面反射光学体920的状态、或者控制防眩镜925的倾斜度。关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其它结构,在未特别载明的情况下,与实施方式3相同,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与结构有关的详细说明。

如图35所示,显示系统900a的室内镜902除了具备驱动控制部941和驱动部942以外,还具备传感器943和调节部944。

传感器943例如为光电二极管等光传感器。传感器943主要探测从移动体后方入射的光量。传感器943与驱动控制部941以能够通信的方式连接,传感器943将表示探测到的光量的信息输出到驱动控制部941。

传感器943以探测穿过框体910的开口913的光量的方式设置于框体910。传感器943例如可以配置于框体910的收容空间912内的开口913附近,也可以配置于框体910的外侧,还可以设置于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例如上述的一对突起)。另外,传感器943只要能够探测实质上穿过开口913的光量即可,因此也可以不设置于框体910,而可以设置于顶置控制台等。

驱动控制部941基于表示从传感器943获取到的光量的信息来对驱动部942进行控制,由此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如果从传感器943获取到的光量小于第一规定光量,则驱动控制部941使得从第二模式切换为第一模式。也就是说,驱动控制部941将用于从第二模式切换为第一模式的第二控制指示输出到驱动部942,来使驱动部942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从第二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由此,由于凹面镜922成为与防眩镜925相向的姿势,因此在凹镜面923b显示图像光所呈现的图像。第一规定光量可以为规定光量的一例。

另外,如果从传感器943获取到的光量为第一规定光量以上,则驱动控制部941使得从第一模式切换为第二模式。也就是说,驱动控制部941通过将用于从第一模式切换为第二模式的第一控制指示输出到驱动部942,来使驱动部942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由此,平面镜923成为与防眩镜925相向的姿势,因此在平镜面923a上映出对象物。

另外,在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为第二状态的情况下,如果从传感器943获取到的光量为比第一规定光量大的第二规定光量以上,则驱动控制部941对调节部944进行控制,由此调节防眩镜925相对于铅直方向(或平镜面923a)的角度,从而执行防眩功能。由此,如图32C和图32D那样,防眩镜925自动从角度α位置摆动到角度β位置,因此能够抑制晃眼。另外,在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为第一状态的情况下,如果从传感器943获取到的光量为第二规定光量以上,则驱动控制部941在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切换为第二状态之后对调节部944进行控制,由此调节防眩镜925相对于平镜面923a的角度,从而执行防眩功能。

另外,驱动控制部941在通过对驱动部942进行控制来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从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切换的情况下,在该切换之前使防眩镜925的防眩功能停止。具体地说,驱动控制部941当从输入操作部909获取到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从第二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的控制指示即第二控制指示时,在从第二模式向第一模式切换之前,驱动控制部941通过对调节部944进行控制来调节防眩镜925相对于铅直方向的角度,并将用于使防眩功能停止的控制指示输出到调节部944。当在双面反射光学体920的凹镜面923b朝向观察者的状态下执行防眩功能时,难以将入射到凹镜面923b的图像光朝向观察者的眼睛反射,因此驱动控制部941解除防眩功能后从第二模式切换为第一模式。由此,观察者能够观看凹面镜922上显示的图像光所呈现的图像。

调节部944是使防眩镜925摆动的致动器。调节部944对防眩镜925相对于铅直方向的角度进行调节。调节部944当从驱动控制部941获取到用于使防眩功能停止的控制指示时,如图32C和图32D那样使防眩镜925从角度β位置摆动到角度α位置,以使防眩镜925的防眩功能停止。

另外,调节部944当从驱动控制部941获取到执行防眩功能的控制指示时,如图32C和图32D那样使防眩镜925从角度α位置摆动到角度β位置,以执行防眩镜925的防眩功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光量来自动变更防眩镜925的角度,但是也可以手动变更防眩镜925的角度。

(2)处理

图36A是例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显示系统900a根据光量执行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的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如图36A所示,传感器943探测穿过框体910的开口913的光量来作为从移动体的后方入射的光量(S21)。传感器943将表示探测到的光量的信息输出到驱动控制部941。

接着,驱动控制部941当从传感器943获取到表示光量的信息时,判定所获取到的该信息中所示的光量是否为第一规定光量以上(S22)。

如果光量小于第一规定光量(S22:“是”),则驱动控制部941执行第一模式(S23)。具体地说,如果正在执行第二模式,则驱动控制部941使得从第二模式切换为第一模式。更具体地说,驱动控制部941向驱动部942输出第二控制指示来对驱动部942进行控制,由此使驱动部942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从第二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通过驱动部942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从第二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使凹镜面923b成为朝向观察者的姿势。由此,在凹面镜922映出图像光。然后,室内镜902结束处理。

如果光量为第一规定光量以上(S22:“否”),则驱动控制部941执行第二模式(S23)。具体地说,如果正在执行第一模式,则驱动控制部941使得从第一模式切换为第二模式。更具体地说,驱动控制部941向驱动部942输出第一控制指示来对驱动部942进行控制,由此使驱动部942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通过驱动部942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使平镜面923a成为朝向观察者的姿势。由此,在平面镜923上显示移动体后方的对象物。然后,室内镜902结束处理。

接着,对执行防眩功能的处理进行说明。

图36B是例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显示系统900a根据光量执行防眩功能的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如图36B所示,传感器943探测穿过框体910的开口913的光量来作为从移动体后方入射的光量(S31)。传感器943将表示所探测到的光量的信息输出到驱动控制部941。

接着,驱动控制部941当从传感器943获取到表示光量的信息时,判定所获取到的该信息中所示的光量是否为第二规定光量以上(S32)。

如果光量小于第二规定光量(S32:“否”),则驱动控制部941结束处理。在该情况下,驱动控制部941不执行防眩功能。

如果光量为第二规定光量以上(S32:“是”),则驱动控制部941判定双面反射光学体920是否为第二状态、也就是说是否正在执行第二模式(S33)。

如果正在执行第二模式(S33:“是”),则驱动控制部941向调节部944输出用于自动执行防眩功能的控制指示来对调节部944进行控制,由此执行防眩镜925的防眩功能(S34)。调节部944如图32C和图32D那样使防眩镜925从角度α位置摆动到角度β位置。像这样,通过自动执行防眩功能,能够抑制因利用平镜面923a反射的光而使观察者感到晃眼。然后,室内镜902结束处理。

如果正在执行第一模式(S33:“否”),则驱动控制部941通过对驱动部942进行控制,来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执行第二模式)(S35),之后对调节部944进行控制来调节防眩镜925相对于平镜面923a的角度,从而执行防眩功能(S34)。具体地说,驱动控制部941向驱动部942输出第一控制指示来对驱动部942进行控制,由此使驱动部942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通过驱动部942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使平镜面923a成为朝向观察者的姿势。由此,在平面镜923上映出移动体后方的对象物。然后,室内镜902结束处理。

(3)作用效果

本实施方式中的显示系统900a具备:传感器943,其用于探测光;驱动部942,其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以及驱动控制部941,其对驱动部942进行控制。而且,如果传感器943探测到的光的光量小于第一规定光量,则驱动控制部941对驱动部942进行控制,使得双面反射光学体920成为第一状态。

由此,如果入射至框体910的光量小于第一规定光量,则驱动控制部941对驱动部942进行控制,使得双面反射光学体920成为第一状态,因此观察者不容易感到由室内镜902反射的外部光晃眼。其结果是,在观察者为驾驶车辆的驾驶员的情况下,驾驶员能够适当地对车辆后方进行确认。另外,如果入射至框体910的光量为第一规定光量以上,则驱动控制部941对驱动部942进行控制,使得双面反射光学体920成为第二状态。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在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为第一状态的情况下外部光聚光的可能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显示系统900a还具备:具有透光性的防眩镜925,其以比双面反射光学体920靠光入射侧的方式配置于框体910;调节部944,其对防眩镜925相对于铅直方向的角度进行调节;以及驱动控制部941,在从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切换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941在该切换之前使防眩镜925的防眩功能停止。

由此,在要执行第一模式的情况下,能够使防眩功能停止,因此观察者能够可靠地观看双面反射光学体920的凹镜面923b上显示的图像光所呈现的图像。另外,例如在观察者为驾驶车辆的驾驶员的情况下,在执行第一模式时,也可以不进行使防眩功能停止的操作,该显示系统900a在操作性方面优异。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起到与实施方式3同样的作用效果。

(变形例1)

上述实施方式只不过是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之一。上述实施方式只要能够达成本公开的目的,则能够根据设计等进行各种变更。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与实施方式4的不同点在于传感器943为接近传感器943。关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其它结构,在未特别载明的情况下与实施方式4相同,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与结构有关的详细说明。因此,在本变形例中,主要使用图35进行说明。

传感器943为对接近该显示系统900a的物体进行探测的接近传感器943。传感器943探测从传感器943到物体的距离,将表示探测到的距离的距离信息输出到驱动控制部94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传感器943的一例,以接近传感器为例来例示针对作为探测区的一例的规定距离的动作,但是传感器943也可以为对预设的探测区内存在的物体进行探测的探测传感器(关于探测传感器,之后在实施方式8中记述)。

驱动控制部941基于从传感器943获取到的距离信息来对驱动部942进行控制,由此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如果从传感器943获取到的距离信息所表示的距离为规定距离以上,则驱动控制部941使得从第二模式切换为第一模式。也就是说,驱动控制部941通过将用于从第二模式切换为第一模式的第二控制指示输出到驱动部942,来对驱动部942进行控制,使得双面反射光学体920成为第一状态,也就是说,使驱动部942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从第二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由此,凹面镜922成为与防眩镜925相向的姿势,因此在凹镜面923b显示图像光所呈现的图像。

另外,如果从传感器943获取到的距离信息所表示的距离小于规定距离(也称为规定距离以内),则驱动控制部941使得从第一模式切换为第二模式。也就是说,驱动控制部941通过将用于从第一模式切换为第二模式的第一控制指示输出到驱动部942,来使驱动部942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由此,平面镜923成为与防眩镜925相向的姿势,因此在平镜面923a上映出对象物。

此外,在传感器943为上述的探测传感器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941也可以根据在探测区内是否存在物体来在第一模式与第二模式之间进行切换。例如,如果从传感器943获取到的信息是表示存在物体的信息(或者在持续获取到表示存在物体的信息的期间),则驱动控制部941使得从第一模式切换为第二模式。另外,如果从传感器943获取到的信息是表示不存在物体的信息(或者,是没有获取到表示存在物体的信息的情况),则驱动控制部941使得从第二模式切换为第一模式。

对本变形例中的显示系统900a的处理进行说明。

图36C是例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显示系统900a根据从传感器943到物体的距离而执行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如图36C所示,传感器943探测接近传感器943的物体,并探测从传感器943到该物体的距离(S41)。传感器943将表示所探测到的物体的距离的距离信息输出到驱动控制部941。

接着,驱动控制部941当从传感器943获取到距离信息时,判定所获取到的距离信息中所表示的距离是否为规定距离以上(S42)。

如果距离为规定距离以上(S42:“是”),则驱动控制部941执行第一模式(S43)。具体地说,如果正在执行第二模式,则驱动控制部941使得从第二模式切换为第一模式。更具体地说,驱动控制部941向驱动部942输出第二控制指示来驱动部942进行控制,由此使驱动部942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从第二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通过驱动部942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从第二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使凹镜面923b成为朝向观察者的姿势。由此,在凹面镜922映出图像光。然后,室内镜902结束处理。

如果距离小于规定距离(S42:“否”),则驱动控制部941执行第二模式(S43)。具体地说,如果正在执行第一模式,则驱动控制部941使得从第一模式切换为第二模式。更具体地说,驱动控制部941向驱动部942输出第一控制指示来对驱动部942进行控制,由此使驱动部942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通过驱动部942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使平镜面923a成为朝向观察者的姿势。由此,在平面镜923上显示移动体后方的对象物。然后,室内镜902结束处理。

本变形例中的显示系统900a具备:传感器943,其用于探测接近该传感器943的物体;驱动部942,其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以及驱动控制部941,其对驱动部942进行控制。而且,当传感器943探测到从传感器943起的规定距离以内(探测区内)的物体时,驱动控制部941对驱动部942进行控制,使得双面反射光学体920成为第二状态。

由此,如果接近框体910的物体为规定距离以上,则驱动控制部941通过对驱动部942进行控制使得双面反射光学体920成为第一状态,能够在双面反射光学体920显示图像光所呈现的图像。因此,观察者能够观看在凹镜面923b上显示的图像,因此能够适当地对车辆的后方进行确认。另外,如果接近框体910的物体小于规定距离,则驱动控制部941对驱动部942进行控制使得双面反射光学体920成为第二状态。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在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为第一状态的情况下物体存在于外部光会聚的位置的可能性。

(变形例2)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与实施方式4的不同点在于,双面反射光学体920a具有液晶面板的平面镜923d和凹面镜922。关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其它结构,在未特别载明的情况下与实施方式4相同,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与结构有关的详细说明。

图37A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显示系统且平面镜923d为反射模式的情况下的概要说明图。图37B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显示系统且平面镜923d为反射模式的情况下的概要说明图。

双面反射光学体920a具有凹面镜922和平面镜923d。

凹面镜922以凹镜面923b朝向框体910的开口913侧的方式配置于框体910的收容空间912并被固定。

平面镜923d为液晶面板,通过被显示控制部931进行控制而执行使入射的光反射的反射模式和使图像光透过的透射模式。

如图37A所示,通过将操作杆部926向箭头B方向(风挡903侧)按压,来使框体910相对于安装托架911向下侧倾斜。由此,通过框体910与安装托架911之间的未图示的铰链来使框体910倾斜,从而使平镜面923a倾斜成与观察者的眼睛相向。例如,如果传感器943探测到的光量为规定光量以上,则显示控制部931将平面镜923d从透射模式切换为反射模式。具体地说,显示控制部931通过停止向平面镜923d施加电压,来设为对光进行反射的反射模式。因此,室内镜902b能够使得平镜面923a将从移动体后方入射的光向观察者的眼睛反射。

另外,如图37B所示,通过将操作杆部926向箭头C方向(为与箭头B方向相反的方向,为观察者侧)按压,来使框体910相对于安装托架911向上侧倾斜。由此,通过框体910倾斜,从而平镜面923a倾斜成与显示设备901相向。例如,如果传感器943探测到的光量小于规定光量,则显示控制部931将平面镜923d从反射模式切换为透射模式。具体地说,显示控制部931通过向平面镜923d施加来自未图示的电源电路的电压,来设为使光透过的透射模式。因此,室内镜902b能够使得凹镜面923b将从显示设备901射出的图像光向观察者的眼睛反射。

下面示出的实施方式5~9是以将后述的遮光构件8、保持构造200与实施方式1~4组合的结构为前提得到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5)

(1)概要

如图38至图40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例如被使用于作为移动体的汽车100中。

如图38所示,显示系统1具备:具有显示面21的显示设备2;至少包括最终反射构件50的反射光学系统B1;框体70,其用于保持显示设备2和反射光学系统B1;以及遮光构件8。最终反射构件50可以为凹面镜的一例。框体70可以为第二框体的一例。

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射出的光直接或间接地入射至最终反射构件50。最终反射构件50使所入射的光朝向观察者400的眼睛401反射。

遮光构件8被以遮挡状态和解除状态中的某一状态保持于框体70。遮挡状态是遮光构件8将向最终反射构件50入射的入射光或由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的至少一部分遮挡的状态。解除状态是解除了遮光构件8的遮挡状态的状态。另外,在遮挡状态下,遮光构件8使向框体70入射的外部光朝向观察者400的眼睛401反射。而且,框体70具有在遮挡状态和解除状态中的任一状态下都对遮光构件8进行保持的保持构造200。

在此,来自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的出射光“间接地入射”至最终反射构件50是指来自显示面21的出射光被反射镜、透镜或棱镜等一个以上的光学部件反射或折射之后入射至最终反射构件50。

另外,反射光学系统B1具有一个以上的反射构件(包括最终反射构件50),利用一个以上的反射构件将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输出的光反射一次以上之后入射至观察者400的眼睛401。而且,最终反射构件50是反射光学系统B1所具有的一个以上的反射构件中的最后进行反射来使得向观察者400的眼睛401入射的反射构件。

另外,保持构造200对遮光构件8的“保持”包含以下方式:至少保持遮光构件8的保持构造200被以不能与框体70分离的状态成一体地安装于框体70。例如也可以是,保持构造200被以不能与框体70分离的状态预先安装于框体70,遮光构件8被以能够相对于该保持构造200装卸的状态安装于该保持构造200。另外,还可以是,遮光构件8和保持构造200被以不能与框体70分离的状态与框体70成一体地安装于框体70。另外,保持构造200对遮光构件8的“保持”包含以使遮光构件8内置于框体70的状态进行保持的方式。此处所说的“内置”包含以下两种方式:将遮光构件8容纳于框体70的内部;以及将遮光构件8的主要部分收纳在框体70的投影范围内而将遮光构件8安装于框体70的外侧。将遮光构件8的主要部分收纳在框体70的投影范围内是指在从任意的观察方向观察框体70的情况下遮光构件8都收纳在框体70的内侧的状态。

另外,“遮挡状态”为遮光构件8将向最终反射构件50入射的入射光或由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的至少一部分遮挡、并且遮光构件8使向框体70入射的外部光朝向观察者400的眼睛401反射的状态。在由保持构造200将遮光构件8保持为遮挡状态的情况下,遮光构件8将向最终反射构件50入射的入射光或由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的至少一部分遮挡,由此停止基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上显示的图像的显示。另外,在由保持构造200将遮光构件8保持为遮挡状态的情况下,通过遮光构件8使向框体70入射的外部光朝向观察者400的眼睛401反射,因此显示系统1作为光学反射镜发挥功能。

另外,“解除状态”是解除了遮光构件8对向最终反射构件50入射的入射光以及由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的遮挡的状态,为向最终反射构件50入射的入射光以及由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不被遮光构件8遮挡的状态。在解除状态下,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输出的光在被反射光学系统B1反射之后入射至观察者400的眼睛401,因此观察者400能够观看基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上显示的图像(下面也称为第一图像。)的图像(下面也称为第二图像。)。

另外,存在如下情况:由于显示设备2的故障而在显示面21上显现不出图像等,由此显示设备2的显示发生异常。另外,还存在如下情况:在显示设备2显示摄像部4的影像的情况下,由于摄像部4的故障、摄像部4与显示设备2之间的通信的异常等而显示设备2的显示发生异常。在显示系统1中,在由于显示设备2的异常等原因而显示设备2的显示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通过使遮光构件8的状态为遮挡状态,能够使显示系统1作为光学反射镜发挥功能。因而,与不使用遮光构件8而通过调节框体70整体的角度来将反射光学系统B1中包括的半透半反镜40用作光学式的反射镜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使框体70倾斜的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系统1中,具有如下优点:即使在显示设备2的显示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替代显示,并能够降低观察者400的视野被框体70遮挡的可能性。另外,还具有如下优点:遮光构件8被保持构造200以遮挡状态和解除状态的各状态保持于框体70,因此相比于将遮光构件8与框体70分离的情况而言,能够减少使遮光构件8以遮挡状态和解除状态的各状态保持于框体70的工作。

此外,在图38、图41以及图42中,用虚线表示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的中心附近射出的光透过半透半反镜40后射出到框体70的外部为止的光路A11~A14。另外,在图42中,用虚线表示从框体70的外部入射至反射镜构件60的中心附近的光被反射镜构件60反射的情况下的光路A21~A22。此外,在图38、12以及图42中,表示光的光路A11~A14、A21~A22的线只不过是为了说明而图示的,实际上并不显示。

(2)详细内容

下面,参照图38至图43来详细地说明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和电子反射镜系统5。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将图38中的X轴方向规定为前后方向,将图38和图40中的Z轴方向规定为上下方向,将图40中的Y轴方向规定为左右方向。并且,将X轴方向的正的朝向规定为前侧,将Y轴方向的正的朝向规定为右侧,将Z轴方向的正的朝向规定为上侧。但是,这些方向为一例,并非旨在限定使用显示系统1和电子反射镜系统5时的方向。另外,附图中的表示各方向的箭头只不过是为了说明而标注的,并不伴有实体。

(3)结构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显示系统1具备显示设备2、至少包括最终反射构件50的反射光学系统B1、作为遮光构件8的反射镜构件60、以及框体70。另外,显示系统1还具备显示控制部22。

在本实施方式中,反射光学系统B1还包括半透半反镜40。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射出的光经由半透半反镜40入射至最终反射构件50,由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透过半透半反镜40后入射至观察者400的眼睛40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框体70设置有一个面为反射面61的板状的反射镜构件60来作为遮光构件8。反射镜构件60的状态通过反射镜构件60的滑动动作和旋转动作而被切换为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中的某一状态。第三状态是将反射镜构件60配置在从最终反射构件50向观察者400的眼睛401入射的光的光路外的第一位置的解除状态。第四状态是将反射镜构件60以反射面61朝向观察者的状态配置在最终反射构件50与观察者400之间的第二位置、从而使由反射面61反射来自框体70的外部的光所得到的反射像显示于观察者400的眼睛401的遮挡状态。即,遮光构件8为光学反射镜(反射镜构件60)。光学反射镜(反射镜构件60)具有在遮光构件8的状态为遮挡状态的情况下使光向(解除状态下的)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的反射方向反射的反射面61。

通过本实施方式的显示系统1和摄像部4(参照图39)构成电子反射镜系统5,显示设备2将由摄像部4摄影到的图像显示于显示面21。电子反射镜系统5搭载于作为移动体的汽车100的移动体主体110。即,移动体(汽车100)包括电子反射镜系统5以及搭载电子反射镜系统5的移动体主体110。

在框体70的收纳室73中容纳有显示设备2、包括最终反射构件50的反射光学系统B1以及显示控制部22。

框体70安装于移动体主体110的顶棚101的接近风挡102(前窗玻璃)的前侧部分且进入坐在前部座椅上的观察者400的视野的位置(参照图39)。框体70经由球接头等支承构件72被以从移动体主体110的顶棚101垂下的状态安装于顶棚101,并配置在观察者400的前方。支承构件72具有用于调整框体70的朝向的调整机构(例如球接头等)。此外,在图38和图39中,在框体70的上部配置支承构件72且支承构件72从顶棚101垂下,但是也可以是在框体70的背面侧(车辆前方侧)配置支承构件且将支承构件72安装于风挡102的构造。

框体70的后壁71斜向倾斜,在该后壁71设置有贯通孔74。贯通孔74的左右方向(与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大于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左右方向上的尺寸(长边尺寸)与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短边尺寸)的比率约为3~6:1。在贯通孔74中安装有半透半反镜40。另外,在框体70,与框体70成一体地设置有从后壁71的左右的两侧缘分别向后方突出的侧盖75和从后壁71的下侧缘向后方突出的下盖76。在此,侧盖75与下盖76被设置为一体。

液晶面板配置在光源装置的前方。光源装置是所谓的面光源。

本实施方式的显示系统1具备半透半反镜40和上述的最终反射构件50来作为用于反射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射出的光的两个以上的反射构件3。即,显示系统1具有由半透半反镜40和最终反射构件50构成的反射光学系统B1。

半透半反镜40被安装于设置在框体70的后壁71的贯通孔74。半透半反镜40具有光透过性。半透半反镜40具有使入射光的一部分透过且使入射光的另一部分反射的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半透半反镜40由光的透射率和反射率约为50%的平板状的分束器构成。半透半反镜40以相比于半透半反镜40的下端而言上端更向后侧突出的方式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地配置。

半透半反镜40的位于收纳室73侧的面41(下面也称为内侧面)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及最终反射构件50的最终反射面51(反射面的一例)分别相向。在此,两个面或部件“相向”不限于是指以相互平行的状态配置,还能够包括相互不平行的状态、也就是说以一方相对于另一方倾斜的状态配置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半透半反镜40被以内侧面41的法线方向相对于来自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的光的入射方向和来自最终反射面51的光的入射方向分别倾斜地交叉的方式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对来自显示设备2的光进行反射的反射面的内侧面41为平面,但是内侧面41也可以为自由曲面那样的曲面。通过将半透半反镜40的内侧面41形成为自由曲面,能够降低形成于最终反射面51的图像的失真、降低像面的弯曲、提高分辨率。

最终反射构件50例如为凹面镜。最终反射构件50的最终反射面51例如是通过在玻璃的表面蒸镀铝等的金属反射膜而形成的。最终反射构件50以最终反射面51朝向后侧的状态配置于收纳室73内的前部。换言之,最终反射构件50配置于收纳室73的内部中的与半透半反镜40的内侧面41相向的位置。此外,最终反射构件50不限定于是凹面镜,也可以是平面镜。

在本实施方式中,半透半反镜40的内侧面41使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射出的光的一部分朝向最终反射构件50的最终反射面51反射。最终反射构件50的最终反射面51朝向半透半反镜40反射利用半透半反镜40的内侧面41反射的反射光。半透半反镜40使从最终反射构件50入射的光的一部分透过,透过了半透半反镜40的光向观察者400的眼睛401入射,由此观察者400能够观看基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上显示的图像的图像。即,观察者400能够观看由半透半反镜40和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所得到的图像。因而,在观察者400通过半透半反镜40观看最终反射构件50的最终反射面51的方向上,看起来像是在离最终反射面51较远的远处(从观察者400的视点起的例如1m~3m的前方)的显示位置显示出显示设备2的图像。也就是说,显示设备2的图像成为虚像。因而,具有如下优点:观察者400在从通过风挡102观看前方的视野的状态观看由显示系统1显示的图像(虚像)的情况下易于进行焦点调节。另外,显示设备2使光向相对于显示面21的法线方向倾斜的方向(光路A11的方向)射出。通过像这样使光向倾斜方向射出,能够使图像的上侧的虚像距离(从视点到能够看到图像的位置的距离)变远(变长),使图像的下侧的虚像距离变近(变短)。由摄像部4摄影到的汽车100的后方的图像的远近与这样的虚像距离的远近的关系近似,因此能够产生虚拟的深度感,观察者400易于获得与后方车辆的距离感。但是,由于当显示设备2使光向倾斜方向射出时会导致虚像发生梯形失真,因此通过在最终反射面51设定相对于入射光而言稍微向下的反射角,能够降低虚像发生的梯形失真。

反射镜构件60以能够在第一位置(图38中的反射镜构件60的位置)与第二位置(图42中的反射镜构件60的位置)之间移动的状态安装于框体70。进一步说,作为遮光构件8的反射镜构件60被保持构造200以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状态保持于框体70。

第一位置为将反射镜构件60以与框体70的下盖76平行的方式配置于下盖76的上侧的位置。也就是说,第一位置为透过半透半反镜40后向观察者400的眼睛401入射的光的光路外的位置,是由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不经过的位置。因而,在反射镜构件60位于第一位置的第三状态下,反射镜构件60成为解除对由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的遮挡的解除状态,观察者400能够观看到由反射光学系统B1反射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的图像(第一图像)所得到的反射像(第二图像)。

第二位置为将反射镜构件60配置于半透半反镜40与观察者400之间的位置。第二位置为将反射镜构件60配置为反射镜构件60的表面与透过半透半反镜40后向观察者400的眼睛401入射的光的光路A14以接近90度的角度交叉的位置。在反射镜构件60位于第二位置的第四状态下,反射镜构件60成为将由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遮挡的遮光状态。另外,在第四状态下,由于由反射面61反射来自框体70的外部的光所得到的光向观察者的眼睛入射,因此观察者能够观看利用反射面61得到的反射像。

此外,第一位置不限定于图38中的反射镜构件60的位置,能够适当地变更。同样地,第二位置不限定于图42中的反射镜构件60的位置,只要是观察者400能够观看反射面61上映现的反射像的位置即可,能够适当地变更。

在此,反射镜构件60配置于由侧盖75、下盖76以及半透半反镜40围成的空间内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各位置处(也就是说,内置于框体70),因此能够不使框体70大型化地配置反射镜构件60。

反射镜构件60是俯视观察时的形状为矩形形状的平板状。反射镜构件60的被配置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的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和上下方向上的尺寸被设定为与从观察者400的眼睛401的位置观看半透半反镜40的情况下的外观上的尺寸相同的尺寸。因而,在反射镜构件60被配置于第二位置的第四状态(遮挡状态)下,从观察者400处观察时,半透半反镜40的整体被反射镜构件60覆盖。另外,在第四状态下从观察者400处观察时半透半反镜40的整体被反射镜构件60覆盖并不是必须的,也可以从观察者400处看到半透半反镜40的一部分。

在此,反射镜构件60的单侧的面(在配置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也就是遮挡状态下,是朝向与半透半反镜40相反的一侧、也就是朝向观察者400侧的面)为至少对可见光区域的光进行反射的反射面61。因而,在反射镜构件60配置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观察者400通过利用支承构件72的调整机构调整框体70的朝向,能够观看到由反射镜构件60反射来自汽车100的后方的光所得到的反射像。此外,在反射镜构件60的一个面设置的反射面61既可以为平面,也可以为凸面。也就是说,反射镜构件60既可以为平面镜,也可以为凸面镜。

反射镜构件60的与反射面61相反一侧的面为遮光面62,该遮光面62相比于反射面61而言至少对可见光区域的光的反射率低。而且,在反射镜构件60配置于第一位置的第三状态下,反射镜构件60的遮光面62与半透半反镜40相向。进一步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反射镜构件60的遮光面62具有吸收所入射的光的功能。遮光面62的颜色为比移动体主体110(参照图39)的顶棚101的内表面暗的颜色,例如为黑色。像这样,通过使遮光面62的颜色为黑色等暗的颜色,来使遮光面62具有吸收所入射的光的功能。因而,如图38所示,在反射镜构件60被配置于第一位置的解除状态下,能够抑制从框体70的外部穿过光路A31入射至反射镜构件60的遮光面62的光被遮光面62反射。因此,能够抑制从框体70的外部入射至遮光面62的光被遮光面62和半透半反镜40反射后入射至观察者400的眼睛401,能够提高显示系统1显示的图像的对比度。

此外,遮光面62具有吸收光的功能,但是也可以通过将遮光面62形成为粗糙面来使遮光面62具有使光散射的功能。在反射镜构件60被配置于第一位置的解除状态下,通过遮光面62使入射光散射,能够抑制从框体70的外部入射至遮光面62的光被遮光面62和半透半反镜40反射后入射至观察者400的眼睛401。

像这样,反射镜构件60的遮光面62只要能够至少进行对可见光区域的光的吸收和散射中的至少一方即可,能够抑制来自外部的光在半透半反镜40处发生反射后入射至观察者400的眼睛401。此外,遮光面62只要能够至少对可见光区域的光进行吸收和散射中的至少一方即可,也可以针对可见光区域以外的光、例如红外区域的光具有透过性。

如图38和图43所示,在反射镜构件60的左右侧缘设置有多个圆柱状的突起64。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突起64包括第一突起641和第二突起642,其中,第一突起641设置在位于第一位置的反射镜构件60的左右侧面的前侧,第二突起642设置在位于第一位置的反射镜构件60的左右侧面的后侧。另外,在反射镜构件60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在反射镜构件60的后端部,与反射镜构件60成一体地设置有向斜下方突出的突出片63。显示系统1的用户(例如汽车100的驾驶员等观察者400)通过用手指向上推压或者向下拉动作为操作部的突出片63,能够使反射镜构件60移动。即,显示系统1还具备用于手动地将反射镜构件60的状态切换为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中的某一状态的操作部(突出片63)。此外,突出片63例如设置于反射镜构件60的后端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但是也可以在左右方向的两侧设置多个突出片63。另外,也可以是,使从反射镜构件60的左侧缘或右侧缘向左右方向突出的突出片穿过设置于侧盖75的贯通部而突出到框体70的外侧,将该突出片的突出到框体70的外侧的部位设为操作部。

在框体70,在左右的侧盖75的内侧面设置有多个引导槽77,反射镜构件60的多个突起64分别被插入各个引导槽77。多个引导槽77包括:第一引导槽771,反射镜构件60的第一突起641被插入该第一引导槽771;以及第二引导槽772,反射镜构件60的第二突起642被插入该第二引导槽772。第一引导槽771沿着前后方向设置于侧盖75的内侧面。第二引导槽772沿着上下方向设置于侧盖75的内侧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反射镜构件60设置有突起64,在框体70设置有引导槽77,但是也可以为在框体70设置突起,在反射镜构件60设置供突起插入的引导槽。在此,对作为遮光构件8的反射镜构件60进行保持的保持构造200包括:突起64,其设置于框体70和反射镜构件60中的一方;以及引导槽77,其设置于框体70和反射镜构件60中的另一方,突起64被插入到引导槽77。而且,通过突起64的位置在引导槽77的内部变化,来将反射镜构件60的状态切换为第三状态(解除状态)和第四状态(遮挡状态)中的某一状态。

如图38所示,在反射镜构件60存在于第一位置的第三状态下,第一突起641位于第一引导槽771的内部的前端附近,第二突起642位于第二引导槽772的内部的下端附近。在第三状态(解除状态)下,反射镜构件60沿着下盖76的上表面配置于下盖76的上侧,且配置于透过半透半反镜40向观察者400的眼睛401入射的光的光路外。因而,在反射镜构件60的状态为第三状态的情况下,观察者400能够观看到通过由反射光学系统B1反射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上显示的图像(第一图像)而将该图像放大并远视点化所得到的图像(第二图像)。此外,在反射镜构件60配置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例如通过反射镜构件60的端部被设置于框体70的钩等锁住,来将反射镜构件60保持为第三状态。

当用户向上推压处于第三状态的反射镜构件60的突出片63时,如图41所示,第一突起641在第一引导槽771的内部向后方进行滑动动作,第二突起642在第二引导槽772的内部向上方进行滑动动作。在此,第一突起641和第二突起642分别在第一引导槽771和第二引导槽772内一边进行旋转动作一边进行滑动动作,由此反射镜构件60整体上一边进行旋转动作一边向第二位置移动。即,反射镜构件60通过进行滑动动作和旋转动作,来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或者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在此,反射镜构件60可以同时进行滑动动作和旋转动作,也可以分开进行滑动动作和旋转动作。

而且,当反射镜构件60移动到第二位置时,如图42所示,第一突起641位于第一引导槽771的内部的后端附近,第二突起642位于第二引导槽772的内部的上端附近。在反射镜构件60被配置于第二位置的第四状态(遮挡状态)下,反射镜构件60以反射面61朝向与半透半反镜40相反一侧的状态沿着上下方向配置。此外,所谓沿着上下方向配置,不限定于沿着铅直方向配置,只要能够经由反射面61观看汽车100的后方,则也可以配置为相对于铅直方向倾斜成斜向的状态。在该第四状态下,从观察者400处观察时半透半反镜40的大致整体被反射镜构件60覆盖,观察者400能够观看到由反射面61反射来自框体70的外部(例如汽车100的后方)的光所得到的反射像。此外,在反射镜构件60被配置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透过了半透半反镜40的光被反射镜构件60遮挡,因此观察者400看不到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上显示的图像。因而,在显示设备2的显示异常的情况下,观察者400通过将反射镜构件60的状态从第三状态切换为第四状态,能够观看由反射面61反射所得到的反射像。此外,在反射镜构件60被配置于第二位置的第四状态下,例如通过反射镜构件60的端部被设置于框体70的钩等锁住,来将反射镜构件60保持为第四状态。

另外,在将反射镜构件60的状态从第四状态(遮挡状态)向第三状态(解除状态)切换的情况下,用户(例如观察者400)向下拉动反射镜构件60的突出片63。当突出片63被向下拉动时,第一突起641在第一引导槽771的内部向前侧移动,第二突起642在第二引导槽772的内部向下侧移动,由此反射镜构件60的状态被从第四状态切换为第三状态。通过反射镜构件60的状态被切换为第三状态,观察者400能够观看到由反射光学系统B1反射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的图像所得到的反射像。

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反射镜构件60设置有突起64,在框体70设置有供突起64插入的引导槽77。通过突起64的位置在引导槽77的内部变化,由此反射镜构件60移动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反射镜构件60的状态被切换为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中的某一状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突起64设为被固定于反射镜构件60的圆柱状的突起,但是突起64也可以是以能够绕设置于反射镜构件60的轴旋转的状态安装于反射镜构件60的圆筒状的辊。通过将突起64设为能够旋转的辊,突起64在引导槽77的内部进行滑动移动的情况下不易卡住,能够降低突起64的磨损,能够顺畅地将反射镜构件60的状态切换为第三状态或第四状态。

显示控制部22对显示设备2显示图像的显示状态进行控制。显示控制部22例如经由汽车100的车内网络来与摄像部4进行通信(有线通信或无线通信)。从摄像部4向显示控制部22输入汽车100的后方的摄像图像的图像数据。显示控制部22使显示设备2显示基于从摄像部4输入的摄像图像的图像。

在此,基于摄像图像的图像可以为摄像图像本身,也可以为对摄像图像进行图像处理得到的图像,还可以为基于摄像图像制作出的CG(Computer Graphics:计算机图形)图像。例如,在夜间由摄像部4摄影到的图像变暗,因此可以对由摄像部4摄影到的图像进行亮度校正。另外,也可以是,基于由摄像部4摄影到的图像来制作表示图像中拍进的障碍物等的CG图像或标记等,并将在摄像部4的摄像图像中叠加CG图像或标记等所得到的图像显示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另外,还可以是,将在摄像部4的摄像图像中叠加表示驾驶辅助信息(例如车速信息、导航信息、行人信息、前方车辆信息、车道偏离信息以及车辆条件信息等)的标记所得到的图像显示于显示设备2。

摄像部4将对汽车100的后方进行摄影而得到的图像数据例如经由车内网络输出到显示控制部22。摄像部4例如配置于汽车100的后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对利用以往的室内镜能够观看的范围进行摄影,电子反射镜系统5被用作以往的室内镜那样的后方确认反射镜。由于摄像部4被安装于汽车100的后部,因此在由摄像部4摄影到的图像中不会拍进后部座椅、立柱等。此外,摄像部4也可以对汽车100的后侧方进行摄影。摄像部4也可以对通过以往的门镜、反光镜(fender mirror)能够观看的范围进行摄影,也可以将电子反射镜系统5用作取代以往的门镜、反光镜的后方确认反射镜。摄像部4安装于移动体主体110的后部且移动体主体110的上部位置,但是摄像部4的安装位置为一例,摄像部4只要被安装于能够对期望的范围进行摄影的位置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系统1中,利用半透半反镜40和最终反射构件50将显示设备2显示的图像、也就是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输出的光反射了多次(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为两次)。在此,从观察者400到被观察者400观看到的图像的显示位置的距离(视距)是通过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到最终反射面51为止的光路长度和反射光学系统B1的焦距等决定的。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输出的光反射两次,能够将到图像的显示位置为止的视距保持为期望的距离,同时能够缩小框体70(收纳室73)的大小。因而,能够在观察者400通过半透半反镜40观看最终反射面51的方向上实现框体70的小型化。

(4)动作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显示系统1以及具备显示系统1的电子反射镜系统5的动作进行说明。此外,设为反射镜构件60的状态如图38所示那样被切换为反射镜构件60配置于第一位置的第三状态(解除状态)。

例如,当从汽车100的蓄电池向电子反射镜系统5供给电力、且从汽车100所具备的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向电子反射镜系统5输入了使动作开始的控制信号时,电子反射镜系统5开始进行动作。

当从汽车100的ECU向显示控制部22输入了使动作开始的控制信号时,显示控制部22使摄像部4以预设的帧频对汽车100的后方进行摄影,并从摄像部4获取摄像图像的图像数据。

显示控制部22当从摄像部4输入了摄像图像的图像数据时,制作基于摄像图像的图像后使该图像显示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

当在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上显示图像时,形成该图像的光沿着与光路A11平行的方向朝向半透半反镜40的内侧面41射出。半透半反镜40为分束器,半透半反镜40的内侧面41使来自显示设备2的入射光的一部分朝向最终反射构件50的最终反射面51反射。最终反射面51为凹面镜,使用于形成将显示面21的图像放大后的放大图像的光朝向半透半反镜40的内侧面41反射。当由最终反射面51反射的反射光入射至半透半反镜40的内侧面41时,入射光的一部分透过半透半反镜40后射出到框体70的外部,因此观察者400能够观看到通过最终反射面51放大后的图像。因此,观察者400经由半透半反镜40观看通过最终反射面51放大后的图像,由此能够对汽车100的后方的状况进行确认。

在因显示设备2或摄像部4等的异常而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上显示的图像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观察者400向上推压突出片63,来将反射镜构件60的状态切换为反射镜构件60被配置于第二位置的第四状态(遮挡状态)。在第四状态下,如图42所示,反射镜构件60以反射面61朝向观察者400侧的状态配置在半透半反镜40与观察者400之间的第二位置。因而,在将反射镜构件60的状态切换为第四状态并通过支承构件72的调整机构调整了框体70的朝向的情况下,观察者400能够观看到由反射面61反射从框体70的外部(例如汽车100的后方)入射的光所得到的反射像。因此,即使在显示设备2的显示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观察者400也能够使用被切换为第四状态的反射镜构件60来观看由反射镜构件60的反射面61反射所得到的反射像,由此能够对汽车100的后方的状况进行确认。即,显示系统1即使在显示设备2的显示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反射镜构件60来进行替代显示。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有时通过支承构件72的调整机构对框体70的朝向进行微调整,但是通过将反射镜构件60的状态切换为第四状态,来使观察者400观看由反射镜构件60的反射面61反射所得到的反射像。因而,与不使用反射镜构件60而通过调整框体70整体的角度来将半透半反镜40代替用作光学式的反射镜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使框体70倾斜的量。因此,能够抑制观察者400的视野(观察者400的前方的视野)被框体70遮挡,能够抑制前方的可视性降低。

此外,显示系统1也可以还具备用于探测反射镜构件60被配置于第二位置的状态的探测开关。当探测开关探测到反射镜构件60被配置于第二位置时,显示控制部22可以基于探测开关的探测结果来使显示设备2的显示停止,从而能够降低显示系统1的消耗电力。

(1)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只不过是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之一。上述实施方式只要能够达成本公开的目的,则能够根据设计等进行各种变更。

下面,列举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下面说明的变形例能够适当地组合来应用。

本公开中的显示系统1包括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将作为硬件的处理器和存储器设为主要结构。通过由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系统的存储器中记录的程序,来实现本公开中的显示系统1的功能(例如显示控制部22的功能)。程序可以被预先记录于计算机系统的存储器中,也可以通过电气通信线路来提供,还可以被记录于计算机系统可读取的存储卡、光盘、硬盘驱动器等非暂时性的记录介质中来提供。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器由包括半导体集成电路(IC)或大规模集成电路(LSI)的一个或多个电子电路构成。此处所说的IC或LSI等集成电路根据集成的程度不同而称呼方式不同,包含被称为系统LSI、VLSI(Very Large ScaleIntegration: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或ULSI(Ultra Large Scale Integration:甚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集成电路。并且,还能够采用在制造LSI后被进行编程的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能够重构LSI内部的接合关系或重构LSI内部的电路划分的逻辑设备来作为处理器。多个电子电路可以被集成在一个芯片上,也可以分散设置在多个芯片上。多个芯片既可以集成于一个装置,也可以分散设置于多个装置。此处所说的计算机系统包括具有一个以上的处理器及一个以上的存储器的微控制器。因而,关于微控制器,也由包括半导体集成电路或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一个或多个电子电路构成。

(2)变形例1

基于图44来说明变形例1的显示系统1。

变形例1的显示系统1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还具备引导构件78,该引导构件78被插入引导槽77中,并沿着引导槽77进行滑动移动。此外,除引导构件78以外,变形例1的显示系统1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因此对共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本变形例中,在第一引导槽771和第二引导槽772分别配置有引导构件78。引导构件78例如为合成树脂的成形品,进行滑动移动的方向上的两端面被形成为曲面。在引导构件78形成有供圆柱状的突起64插入的圆孔781,突起64被以能够旋转的状态支承于引导构件78。

在此,在第三状态下,被插入第一引导槽771的引导构件78位于第一引导槽771的前端附近,被插入第二引导槽772的引导构件78位于第二引导槽772的下端附近。

当观察者400为了将反射镜构件60的状态切换为第四状态而向上侧推压了突出片63时,在第一引导槽771的内部引导构件78向后方进行滑动动作,在第二引导槽772的内部引导构件78向上方进行滑动动作。另外,与引导构件78的滑动动作相应地,突起64相对于引导构件78进行旋转动作,通过引导构件78的滑动移动和突起64的旋转动作来将反射镜构件60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

另外,当观察者400为了将反射镜构件60从第四状态切换为第三状态而向下侧拉动了突出片63时,在第一引导槽771和第二引导槽772内引导构件78向下侧进行滑动动作。另外,与引导构件78的滑动动作相应地,突起64相对于引导构件78进行旋转动作,通过引导构件78的滑动移动和突起64的旋转动作来将反射镜构件60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

像这样,在变形例1的显示系统1中,在反射镜构件60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情况下,将进行滑动动作的构件(引导构件78)和进行旋转动作的构件(突起64)分开为不同的构件。在变形例1中,在引导槽77的槽内进行滑动移动的引导构件78不进行旋转动作,因此引导构件78的滑动动作变得顺畅,能够使反射镜构件60顺畅地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另外,突起64仅进行旋转动作而不进行滑动动作,因此还具有能够降低突起64因进行滑动动作而磨损的可能性的优点。

(变形例2)

参照图45来说明变形例2的显示系统1。

如图45所示,变形例2的显示系统1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还具备状态保持构件80,该状态保持构件80将反射镜构件60的状态保持为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的各状态。此外,除状态保持构件80以外,变形例2的显示系统1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因此对共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本变形例中,状态保持构件80例如包括设置于反射镜构件60的多个磁体81。反射镜构件60是俯视观察时的形状为矩形形状的平板状,在反射镜构件60被配置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在反射镜构件60的左右的侧面的、前后方向上的两端部安装有多个(例如四个)永磁体那样的磁体81。

在框体70的左右的侧盖75的内侧面安装有通过磁体81的磁力吸附的磁性材料(例如铁等)的多个板片82。在此,多个板片82包括四个第一板片821和四个第二板片822,四个第一板片821分别配置于与位于第一位置的反射镜构件60的磁体81相向的四个部位,四个第二板片822分别配置于与位于第二位置的反射镜构件60的磁体81相向的四个部位。

在反射镜构件60被配置于第一位置的第三状态(解除状态)下,通过反射镜构件60的四个磁体81分别吸附框体70的四个第一板片821,来将反射镜构件60保持于第一位置。

另一方面,当向上侧推压反射镜构件60的突出片63来使反射镜构件60从第一位置移动时,磁体81离开第一板片821,因此利用磁体81的磁力实现的保持状态被解除。当进一步向上侧推压反射镜构件60的突出片63来使反射镜构件60移动到第二位置时,反射镜构件60的四个磁体81分别吸附框体70的四个第二板片822,由此将反射镜构件60保持于第二位置。像这样,通过设置于反射镜构件60的四角的磁体81吸附设置于框体70的第二板片822,来将反射镜构件60保持为第四状态(遮挡状态),因此能够降低因汽车100振动等引起的反射镜构件60晃动。

另外,当向下侧拉动被配置于第二位置的反射镜构件60的突出片63时,磁体81离开第二板片822,因此利用磁体81的磁力实现的保持状态被解除。当利用磁体81的磁力实现的保持状态被解除时,反射镜构件60通过自重而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而且,当反射镜构件60移动到第一位置时,反射镜构件60的四个磁体81吸附框体70的四个第一板片821,由此将反射镜构件60保持在第一位置。像这样,当向下侧拉动位于第二位置的反射镜构件60的突出片63来解除利用磁体81实现的保持状态时,反射镜构件60通过自重移动到第一位置,因此能够简单地进行将反射镜构件60的状态切换为第三状态的操作。

此外,在框体70设置有反射镜构件60的磁体81通过磁力吸附的磁性材料的板片82,但是也可以在框体70设置反射镜构件60的磁体81吸附的永磁体那样的磁体。

另外,也可以是,在框体70设置磁体81,在反射镜构件60设置磁体81吸附的板片82。即,在本变形例中,也可以是,在反射镜构件60和框体70中的一方设置磁体81,在反射镜构件60和框体70中的另一方设置磁体81吸附的磁性材料的板片或磁体。换言之,状态保持构件80包括设置于反射镜构件60和框体70中的至少一方的磁体81,且反射镜构件60的状态通过磁体81的磁力被保持为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的各状态即可。通过作为状态保持构件80的磁体81的磁力来将反射镜构件60的状态保持为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的各状态,因此能够抑制在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的各状态下反射镜构件60的位置晃动。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构成状态保持构件80的磁体81的数量和配置能够根据反射镜构件60的形状以及对反射镜构件60进行保持的保持力等适当地变更。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状态保持构件80中包括的磁体81不限定于是永磁体,也可以是电磁体。在状态保持构件80包括电磁体的情况下,通过停止向电磁体的线圈通电,能够解除利用状态保持构件80实现的保持状态。在此,例如在使框体70上下翻转后的状态下使用图45的显示系统1的情况下,当利用状态保持构件80实现的保持状态被解除时,能够使反射镜构件60通过反射镜构件60的自重而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根据该结构,通过设置用于停止向电磁体的线圈通电的开关(未图示),能够通过驾驶员等观察者400的开关操作来在任意的时刻使反射镜构件60从第一位置(解除状态的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遮挡状态的位置)。也可以是,当通过停止向电磁体的线圈通电从而反射镜构件60移动到第二位置时,再次进行向电磁体的线圈的通电。由此,能够抑制反射镜构件60在第二位置处晃动。

(变形例3)

参照图46来说明变形例3的显示系统1。

变形例3的显示系统1与变形例2的不同点在于,状态保持构件80包括设置于反射镜构件60的球头柱塞83。此外,除状态保持构件80以外的结构与变形例2或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共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反射镜构件60是俯视观察时的形状为矩形形状的平板状,在反射镜构件60被配置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在反射镜构件60的左右的侧面的、前后方向上的两端部安装有球头柱塞83。

在框体70的左右的侧盖75的内侧面设置有供球头柱塞83的球部831插入的插孔84v。在反射镜构件60设置有多个(例如四个)球头柱塞83,在框体70的左右的侧盖75的内侧面设置有供球头柱塞83的球部831分别插入的多个插孔84v。多个插孔84v包括例如四个第一插孔841和例如四个第二插孔842。位于第一位置的反射镜构件60的球头柱塞83所具有的球部831被插入第一插孔841。位于第二位置的反射镜构件60的球头柱塞83所具有的球部831被插入第二插孔842。即,反射镜构件60的状态通过球头柱塞83的球部831被插入插孔84v而被保持为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的各状态。

在此,在反射镜构件60被配置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通过球头柱塞83的球部831被插入框体70的第一插孔841,来将反射镜构件60保持在第一位置。在第三状态下,由于位于反射镜构件60的四个角的球头柱塞83的球部831分别被插入框体70的第一插孔841,因此能够抑制因汽车100的振动等而导致反射镜构件60晃动。

当向上侧推压反射镜构件60的突出片63来使反射镜构件60从第一位置移动时,球部831退出到第一插孔841外,由此利用球头柱塞83实现的保持状态被解除。当进一步向上侧推压反射镜构件60的突出片63来使反射镜构件60移动到第二位置时,球头柱塞83的球部831被插入第二插孔842,由此反射镜构件60被保持在第二位置。像这样,通过位于反射镜构件60的四个角的球头柱塞83的球部831被插入第二插孔842,反射镜构件60被保持为第四状态,因此能够降低因汽车100振动等导致的反射镜构件60晃动。

另外,当向下侧拉动配置于第二位置的反射镜构件60的突出片63时,球头柱塞83的球部831退出到第二插孔842外,由此利用球头柱塞83保持反射镜构件60的保持状态被解除。在利用球头柱塞83实现的保持状态被解除之后,当进一步向下侧拉动突出片63来使反射镜构件60移动到第一位置时,球头柱塞83的球部831被插入第一插孔841,由此反射镜构件60被保持在第一位置。

此外,在本变形例中,在反射镜构件60设置有球头柱塞83,但是也可以是在框体70设置球头柱塞83,在反射镜构件60设置供球头柱塞83的球部831插入的插孔84v。即,在本变形例中,在反射镜构件60和框体70中的一方设置球头柱塞83,且在反射镜构件60和框体70中的另一方设置供球头柱塞83的球部831插入的插孔84v即可。换言之,状态保持构件80包括设置在框体70和反射镜构件60中的一方的球头柱塞83,且在框体70和反射镜构件60中的另一方设置供球头柱塞83的球部831插入的插孔84v即可。而且,通过球部831被插入插孔84v,反射镜构件60的状态被保持为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的各状态。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构成状态保持构件80的球头柱塞83的数量和配置能够根据反射镜构件60的形状以及对反射镜构件60进行保持的保持力等适当地变更。

此外,变形例2和变形例3的显示系统1具备包括磁体81或球头柱塞83的状态保持构件80,但是用于将反射镜构件60保持为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的状态保持构件80不限定于磁体和球头柱塞。状态保持构件80也可以是设置于反射镜构件60和框体70中的一方的爪等。可以通过将设置于反射镜构件60和框体70中的一方的爪钩在反射镜构件60和框体70中的另一方,来保持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的各状态。

此外,在变形例2和变形例3中,状态保持构件80将反射镜构件60的状态保持为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的各状态,但是也可以保持为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中的至少一个状态(例如第四状态)。

(变形例4)

参照图47和图48来说明变形例4的显示系统1。

变形例4的显示系统1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如图47所示,在框体70的左右的侧盖75的内侧面设置有突起751,在反射镜构件60的左右的侧面设置有供突起751插入的引导槽65。此外,除突起751和引导槽65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设置于框体70的突起751被插入反射镜构件60的引导槽65,反射镜构件60能够在突起751被插入引导槽65的状态下相对于框体70进行滑动动作和旋转动作。在反射镜构件60被配置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在反射镜构件60的下表面的前端部设置有向下突出的突出片63A(参照图48)。另外,在框体70的左右的侧盖75的内侧面,沿着上下方向形成有用于引导反射镜构件60的两个引导突起752。此外,在框体70的被配置于第一位置的反射镜构件60的下侧是开放的,在反射镜构件60的下侧没有设置下盖76。

如图48所示,在反射镜构件60被配置于第一位置的第三状态下,突起751位于引导槽65的槽内的右端附近。当反射镜构件60被配置于第一位置时,通过变形例2或变形例3中所说明的状态保持构件80来保持反射镜构件60被配置于第一位置的第三状态。

在要将反射镜构件60从第三状态切换为第四状态的情况下,显示系统1的用户(例如观察者400)向下拉伸突出片63A,使反射镜构件60以突起751为中心逆时针(向箭头A1的方向)旋转。之后,观察者400手持着突出片63A使反射镜构件60向上方(箭头A2的方向)移动。此时,在突起751被插入引导槽65的状态下,反射镜构件60一边被引导突起752引导一边移动到第二位置。然后,在反射镜构件60移动到了第二位置的状态下,通过变形例2或变形例3中所说明的状态保持构件80来保持反射镜构件60被配置于第二位置的第四状态。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4的显示系统1中,在框体70和反射镜构件60中的一方设置有突起64或751,在框体70和反射镜构件60中的另一方设置有供突起64或751插入的引导槽77或65。而且,突起64或751的位置在引导槽77或65的内部变化,由此将反射镜构件60的状态切换为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中的某一状态。像这样,突起64或751的位置沿着引导槽77或65变化,由此反射镜构件60的状态被切换为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中的某一状态,因此能够使反射镜构件60顺畅地移动。

(变形例5)

参照图49来说明变形例5的显示系统1。

变形例5的显示系统1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如图49所示,还具备使反射镜构件60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致动器6。此外,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本变形例中,在侧盖75的内部,例如沿着第一引导槽771配置有蜗杆611。蜗杆611被以能够旋转的状态配置。蜗杆611的一端被插入收纳室73的内部。致动器6例如包括电动的马达,蜗杆611的一端与马达的输出轴连结。另外,在收纳室73容纳有对马达(致动器6)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7。控制电路7可以为控制部的一例。

蜗杆611的一部分在第一引导槽771的槽内露出,在被插入第一引导槽771的内部的第一突起641的周面形成有小齿轮。在第一突起641被插入第一引导槽771的槽内的状态下,配置于第一引导槽771内的蜗杆611与设置于第一突起641的小齿轮相互结合。

在此,第一突起641相对于反射镜构件60固定地设置,当控制电路7对致动器6进行控制来使蜗杆611旋转时,响应于蜗杆611的旋转,第一突起641在第一引导槽771内移动。而且,通过第一突起641在第一引导槽771内移动,反射镜构件60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控制电路7例如当从显示设备2或显示控制部22等输入了表示显示设备2的显示异常的异常信号时,对马达(致动器6)进行控制来使反射镜构件60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由此,在显示设备2的显示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由于反射镜构件60被配置于第二位置,因此观察者400能够观看映现于反射镜构件60的反射面61的反射像。因此,即使在显示设备2的显示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显示系统1也能够进行替代显示。

此外,控制电路7例如也可以当从显示设备2或显示控制部22等输入了表示显示设备2的显示已恢复的通知信号时,对马达(致动器6)进行控制来使反射镜构件60移动到第一位置。由此,在显示设备2的显示已恢复的情况下,观察者400能够经由反射光学系统B1来观看显示设备2所显示的图像。

此外,在本变形例中,通过马达使蜗杆611旋转来使反射镜构件60移动,但是用于马达使反射镜构件60移动的机构能够适当地变更。例如,也可以是,利用马达使旋转鼓轮(rotating drum)旋转,来使反射镜构件60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该旋转鼓轮用于进行一端与反射镜构件60连接的线的卷取和送出。另外,致动器6不限定于马达,也可以是驱动用于使反射镜构件60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的机构的螺线管等。

(变形例6)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半透半反镜40设为蒸镀型分束器,但是半透半反镜40不限定于蒸镀型分束器。如图50所示,也可以为:将显示设备2设为液晶面板,在显示面21上配置λ/4相位差膜23,在此基础上将半透半反镜40A设为在平面玻璃42上层叠线栅等反射型偏振元件43和λ/4相位差膜44所形成的结构。

即,图50所示的半透半反镜40A具有反射型偏振膜(反射型偏振元件43)与λ/4相位差膜44的层叠构造。反射型偏振元件43使预设的振动方向的光透过。λ/4相位差膜44使得半透半反镜40处的入射光与出射光之间在电场振动方向上产生四分之一波长的相位差。在此,构成半透半反镜40A的反射型偏振元件43例如是使S偏振光反射且使P偏振光透过那样的偏振元件。

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从显示面21射出的P偏振光被显示面21上的λ/4相位差膜23变换为圆偏振光,之后被反射型偏振元件43上的λ/4相位差膜44变换为S偏振光。S偏振的光中大部分光线被反射型偏振元件43反射,其反射光被反射型偏振元件43上的λ/4相位差膜44变换为圆偏振光。圆偏振的光在被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之后,再次入射至反射型偏振元件43上的λ/4相位差膜44并被变换为P偏振光。P偏振的光中大部分光线在反射型偏振元件43中透过,其透射光到达观察者400的眼睛401。通过这种结构,与蒸镀型分束器相比,能够使来自显示设备2的光更高效地到达观察者400的眼睛401。

此外,在本变形例中,在代替光学反射镜而使用液晶反射镜等液晶作为遮光构件8的情况下,优选采用如下结构。在遮光构件8为液晶反射镜的情况下,液晶反射镜例如配置在半透半反镜40与观察者400之间的光路上。液晶反射镜对光的透射率根据施加电压而变化。更详细地说,液晶反射镜的至少针对可见光的透射率根据施加电压而变化。即,液晶反射镜能够根据施加电压而取将可见光的一部分遮挡的遮挡状态和解除对可见光的遮挡的解除状态中的某一状态。遮挡状态是可见光在液晶反射镜中透过的透射率比较小的状态。解除状态是可见光在液晶反射镜中透过的透射率比较大的状态。在此,在液晶反射镜为解除状态的情况下,将包括半透半反镜40和显示面21上的λ/4相位差膜44、23的反射光学系统B1设计成由半透半反镜40反射的反射光的偏振方向在该反射光到达液晶反射镜时沿着液晶反射镜的分子排列的方向即可。另外,在液晶反射镜为遮挡状态的情况下,将包括半透半反镜40和显示面21上的λ/4相位差膜44、23的反射光学系统B1设计成到达液晶反射镜时的光的偏振方向与液晶反射镜的分子排列的方向交叉即可。

(变形例7)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1~6中,反射光学系统B1也可以还包括中间反射构件90。图51是变形例7的显示系统1的概要说明图。此外,除反射光学系统B1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5相同,因此对共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变形例7的显示系统1具有包括中间反射构件90和最终反射构件50的反射光学系统B1。

显示设备2以显示面21朝向上侧的状态容纳在收纳室73内的下部。

中间反射构件90例如为平面镜,以反射面91朝向下侧的状态配置在收纳室73内的上部。中间反射构件90使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射出的光朝向半透半反镜40反射。即,在变形例7的显示系统1中,反射光学系统B1还具备使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射出的光朝向半透半反镜40反射的中间反射构件90。此外,中间反射构件90不限定于是平面镜,也可以是凹面镜,还可以是凸面镜,还可以由菲涅尔反射镜构成。

最终反射构件50例如为凹面镜。最终反射构件50以最终反射面51朝向后侧的状态配置于收纳室73内的前部。

在变形例7中,反射光学系统B1具有中间反射构件90和最终反射构件50,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射出的光入射至中间反射构件90的反射面91,并被该反射面91朝向半透半反镜40反射。入射至半透半反镜40的光被半透半反镜40反射后入射至最终反射构件50。最终反射构件50使入射光朝向半透半反镜40反射,半透半反镜40使入射光的一部分透过后入射至观察者400的眼睛。

此外,在变形例7中,中间反射构件90的数量为一个,但是中间反射构件90的数量不限定于一个,能够适当地变更。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1~6中,反射光学系统B1包括半透半反镜40,但是反射光学系统B1包括半透半反镜40并不是必须的。也可以代替半透半反镜40而在框体70安装透明罩,使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经过透明罩输出到外部。

(其它变形例)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显示设备2配置于收纳室73内的上侧,但是显示设备2也可以配置于收纳室73内的下侧。

在该情况下,显示设备2、半透半反镜40、最终反射构件50以及反射镜构件60的配置为使图38的配置上下翻转那样的配置。半透半反镜40被以相比于上端而言下端更向后方突出的方式倾斜地配置,反射镜构件60在第三状态下配置于半透半反镜40的上侧。

在反射镜构件60被配置于第一位置的第三状态下,当对突出片63进行操作来使反射镜构件60从第一位置移动时,反射镜构件60通过自重而向第二位置移动。换言之,当使用操作部(突出片63)使反射镜构件60从第一位置移动时,反射镜构件60的状态通过反射镜构件60的自重而从第三状态向第四状态切换。由此,能够提供一种即使在显示设备2的显示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替代显示的显示系统1。另外,能够简单地进行将反射镜构件60的状态从第三状态切换为第四状态的操作。

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的电子反射镜系统5不限于被应用于汽车100中,还能够应用于汽车100以外的移动体,例如二轮车、电车、飞机、建筑机械以及船舶等。

(实施方式6)

参照图52至图54来说明实施方式6的显示系统1。

实施方式6的显示系统1与上述的实施方式5的不同点在于,两个以上的反射构件3还包括使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射出的光朝向半透半反镜40反射的中间反射构件90。此外,除中间反射构件90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5相同,因此对与实施方式5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实施方式6中,两个以上的反射构件3包括中间反射构件90、半透半反镜40以及最终反射构件50。即,反射光学系统B1包括中间反射构件90、半透半反镜40以及最终反射构件50。在框体70的收纳室73中容纳有中间反射构件90、半透半反镜40以及最终反射构件50。另外,在图52至图54中虽省略了图示,但是在收纳室73的内部还容纳有显示控制部22。

在实施方式6中,显示设备2以显示面21朝向下侧的状态配置于收纳室73内的上侧。中间反射构件90例如为平面镜,以反射面91朝向上侧的状态配置在收纳室73内的下侧。半透半反镜40被安装于设置在框体70的后壁71的贯通孔74。最终反射构件50以最终反射面51朝向后侧的状态配置在收纳室73内的前侧。在此,半透半反镜40以相比于半透半反镜40的上端而言下端更向后侧突出的方式倾斜地配置。

在图52至图54中,用虚线表示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的中心附近射出的光透过半透半反镜40后射出到框体70的外部为止的光路A41~A45。另外,在图54中,用虚线表示从框体70的外部入射至反射镜构件60的中心附近的光被反射镜构件60反射的情况下的光路A51~A52。此外,在图52至图54中,表示光的光路A41~A45、A51~A52的线只不过是为了说明而图示的,实际上并不显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2所示,使从显示设备2射出的光通过中间反射构件90和半透半反镜40反射之后,通过最终反射构件50朝向半透半反镜40反射,透过半透半反镜40后射出到外部。由于形成这样的光路A41~A44,因此显示设备2使光相对于显示面21的法线方向向斜方向(光路A11的方向)射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输出的光反射了三次,因此能够将到图像的显示位置的视距保持为期望的距离并且实现框体70(收纳室73)的进一步的小型化。

与实施方式5同样地,在反射镜构件60的左右的侧缘设置有多个(例如四个)圆柱状的突起64。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突起64包括第一突起641和第二突起642,该第一突起641设置于位于第一位置的反射镜构件60的左右侧面的前侧,该第二突起642设置于位于第一位置的反射镜构件60的左右侧面的后侧。另外,在位于第一位置的反射镜构件60的后端部,成一体地设置有斜向下突出的突出片(操作部)。此外,在图52至图54中省略了突出片的图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框体70,与框体70成一体地设置有从后壁71的左右的两侧缘向后方突出的侧盖75和从后壁71的上侧缘向后方突出的上盖79。在此,侧盖75与上盖79被设置为一体。

反射镜构件60以能够在第一位置(图52所示的位置)与第二位置(图54所示的位置)之间移动的状态安装于框体70。第一位置为将反射镜构件60以与框体70的上盖79平行的方式配置于上盖79的下侧的位置。第二位置为将反射镜构件60配置于半透半反镜40与观察者400之间的位置。第二位置为将反射镜构件60配置为反射镜构件60的表面与透过半透半反镜40后向观察者400的眼睛401入射的光的光路A45以接近90度的角度交叉的位置。在此,反射镜构件60配置于由侧盖75、上盖79以及半透半反镜40围成的空间。即,反射镜构件60以收纳在框体70的投影范围内的方式保持(内置)于框体70,因此能够不使框体70大型化地配置反射镜构件60。

镜构件60的单侧的面(在配置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是朝向与半透半反镜40相反的一侧、也就是朝向观察者400侧的面)为至少对可见光区域的光进行反射的反射面61。另外,反射镜构件60的与反射面61相反一侧的面为遮光面62,遮光面62相比于反射面61而言对可见光区域的光的反射率低。

在框体70,在左右的侧盖75的内侧面设置有多个引导槽77,反射镜构件60的多个突起64分别被插入各个引导槽77。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引导槽77包括:第一引导槽773,反射镜构件60的第一突起641被插入该第一引导槽773;以及第二引导槽774,反射镜构件60的第二突起642被插入该第二引导槽774。第一引导槽773沿着前后方向设置于侧盖75的内侧面。第二引导槽774沿着与第一引导槽773交叉的方向设置于侧盖75的内侧面。

如图52所示,在反射镜构件60存在于第一位置的第三状态(解除状态)下,第一突起641位于第一引导槽773的槽内的前端附近,第二突起642位于第二引导槽774的槽内的上端附近。反射镜构件60沿着上盖79的下表面配置于上盖79的下侧,且配置于透过半透半反镜40向观察者400的眼睛401入射的光的光路外。因而,在反射镜构件60的状态为第三状态的情况下,观察者400能够观看到通过由反射光学系统B1反射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上显示的图像(第一图像)而将该图像放大并远视点化所得到的图像(第二图像)。此外,在反射镜构件60被配置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上述的变形例2或3中所说明的状态保持构件80来将反射镜构件60保持为第三状态。

当观察者400向下拉动处于第三状态的反射镜构件60的突出片时,如图53所示,第一突起641在第一引导槽773的内部向后方移动,第二突起642在第二引导槽774的内部向下方移动。在此,第一突起641和第二突起642分别在第一引导槽773和第二引导槽774内一边进行旋转动作一边进行滑动动作,由此反射镜构件60整体上一边进行旋转动作一边向第二位置移动。此外,当通过向下拉动处于第三状态的反射镜构件60的突出片来使反射镜构件60从第一位置移动时,反射镜构件60通过反射镜构件60的自重而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因而,能够简单地进行将反射镜构件60的状态从第三状态向第四状态切换的操作。

而且,当反射镜构件60的状态被切换为第四状态时,如图54所示,第一突起641位于第一引导槽773的槽内的后端附近,第二突起642位于第二引导槽774的槽内的下端附近。在第四状态下,反射镜构件60以反射面61朝向与半透半反镜40相反一侧(也就是观察者400)的状态沿着上下方向配置。在该情况下,从观察者400来处观察时半透半反镜40的大致整体被反射镜构件60覆盖,观察者400能够观看到由反射面61反射来自框体70的外部(例如汽车100的后方)的光所得到的反射像。此外,在反射镜构件60被配置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透过了半透半反镜40的光被反射镜构件60的遮光面62遮挡,因此观察者400看不到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上显示的图像。因而,在由于显示设备2或摄像部4等的故障而显示设备2的显示异常的情况下,观察者400通过将反射镜构件60的状态设为第四状态,能够观看到由反射面61反射所得到的反射像。此外,当反射镜构件60被配置于第二位置时,通过上述的变形例2或3中所说明的状态保持构件80来将反射镜构件60保持为第四状态。

另外,在要将反射镜构件60的状态从第四状态向第三状态切换的情况下,用户(例如观察者400)向上推压反射镜构件60的突出片。当突出片被向上推压时,第一突起641在第一引导槽773的槽内向前侧移动,第二突起642在第二引导槽774的槽内向上侧移动,由此反射镜构件60的状态被从第四状态切换为第三状态。通过反射镜构件60的状态被切换为第三状态,观察者400能够观看到由反射光学系统B1放大反射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的图像(第一图像)所得到的反射像(第二图像)。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三状态下,反射镜构件60以使遮光面62朝下的方式配置于上盖79的下侧,因此能够抑制从框体70的外部入射到遮光面62的光被遮光面62反射而映现于半透半反镜40。另外,在第三状态下,反射镜构件60以使遮光面62朝下的方式配置于上盖79的下侧,因此具有不易在遮光面62积存灰尘等这一优点。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具备使由半透半反镜40反射的反射光向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第二中间反射构件来代替中间反射构件90(第一中间反射构件)。第二中间反射构件以使反射面朝向上侧的方式配置在收纳室73内的下侧。在该情况下,从显示设备2射出的光首先被半透半反镜40朝向第二中间反射构件反射。该反射光被第二中间反射构件朝向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进而,由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到达半透半反镜40,透过半透半反镜40后射出到外部。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反射光学系统B1的反射构件的数量和配置能够适当地变更。

另外,在实施方式6中,显示设备2配置于收纳室73内的上侧,但是显示设备2也可以配置于收纳室73内的下侧。

在该情况下,显示设备2、中间反射构件90、半透半反镜40、最终反射构件50以及反射镜构件60的配置为使图52的配置上下翻转那样的配置。半透半反镜40以相比于下端而言上端更向后方突出的方式倾斜地配置,反射镜构件60在第三状态下配置于半透半反镜40的下侧。

另外,在实施方式5和实施方式6中,将半透半反镜40设为蒸镀型分束器,但是半透半反镜40不限定于蒸镀型分束器。也可以是:将显示设备2设为液晶面板,在显示面21上配置λ/4相位差膜,在此基础上将半透半反镜40设为在平面玻璃上层叠线栅等反射型偏振元件(反射型偏振膜)和λ/4相位差膜所形成的结构。在此,构成半透半反镜40的反射型偏振元件例如是使S偏振光反射且使P偏振光透过那样的偏振元件。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从显示面21射出的P偏振光被显示面21上的λ/4相位差膜变换为圆偏振光,之后被反射型偏振元件上的λ/4相位差膜变换为S偏振光。S偏振的光中大部分光线被反射型偏振元件反射,其反射光被反射型偏振元件上的λ/4相位差膜变换为圆偏振光。圆偏振的光在被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之后,再次入射至反射型偏振元件上的λ/4相位差膜并被变换为P偏振光。P偏振的光中大部分光线在反射型偏振元件中透过,其透射光到达观察者400的眼睛401。通过这种结构,与蒸镀型分束器相比,能够使来自显示设备2的光更高效地到达观察者400的眼睛401。

此外,在实施方式6中,中间反射构件90的数量为一个,但是中间反射构件90的数量不限定于一个,能够适当地变更。另外,中间反射构件90不限定于是平面镜,也可以是凹面镜,还可以是凸面镜,还可以由菲涅尔反射镜构成。

(实施方式7)

参照图55至图56来说明实施方式7的显示系统1。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5或实施方式2的显示系统1中,作为遮光构件8的反射镜构件60被以不能与框体70分离的状态保持在框体70的外侧,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遮光构件8的反射镜构件60A被容纳在框体70的内部。此外,除了反射镜构件60A被容纳在框体70的内部这一点以外,显示系统1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6相同,因此对与实施方式6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此外,在图55中,用虚线表示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的中心附近射出的光透过半透半反镜40后射出到框体70的外部为止的光路A41~A44。另外,在图56中,用虚线表示从框体70的外部入射至反射镜构件60A的中心附近的光被反射镜构件60A反射的情况下的光路A51~A52。此外,在图55和图56中,表示光的光路A41~A44、A51~A52的线只不过是为了说明而图示的,实际上并不显示。

显示系统1具备显示设备2、反射光学系统B1、作为遮光构件8的反射镜构件60A、用于将反射镜构件60A保持为解除状态和遮挡状态中的某一状态的保持构造200以及框体70。

显示设备2被以显示面21朝向下侧的状态容纳在收纳室73内的上部。

反射光学系统B1包括如平面镜那样的中间反射构件90、半透半反镜40以及最终反射构件50。

在框体70中设置有一个面为反射面61A的板状的反射镜构件60A来作为遮光构件8。

保持构造200用于保持反射镜构件60A,并且还用于保持最终反射构件50。

该保持构造200将最终反射构件50和反射镜构件60A以反射镜构件60A的反射面61A与最终反射构件50的最终反射面51相互朝向相反侧且最终反射构件50和反射镜构件60A能够相对于框体70旋转的状态进行保持。

保持构造200使最终反射构件50和反射镜构件60A旋转至最终反射构件50的最终反射面51与半透半反镜40相向的旋转位置(图55所示的位置)的状态为不遮挡向最终反射构件50入射的入射光和由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的解除状态。在解除状态下,反射镜构件60A配置于相对于最终反射构件50而言与半透半反镜40相反一侧且不在最终反射构件50与半透半反镜40之间的光路上的位置。而且,在解除状态下,最终反射构件50的最终反射面51使从半透半反镜40入射的光朝向观察者400的眼睛401反射,由此观察者400能够观看到基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上显示的图像(第一图像)的图像(第二图像)。

另一方面,保持构造200使最终反射构件50和反射镜构件60A旋转至从图55所示的旋转位置旋转180度后的旋转位置(图56所示的位置)的状态为将向最终反射构件50入射的入射光遮挡的遮挡状态。在此,保持构造200将最终反射构件50和反射镜构件60A保持为反射镜构件60A的反射面61A的中心点P1处的法线L1与最终反射构件50的最终反射面51的中心点P2处的法线L2不平行。此外,反射面的中心点处的法线是指穿过反射面的中心点且与反射面的中心点处的切线正交的线。此外,此处所说的“正交”不限定于与线或面成直角地交叉,只要是用人的眼睛观察时能够视为大致正交即可,可以相对于正交方向略微(几度左右)偏差。

在遮挡状态下,反射镜构件60A被配置于半透半反镜40与最终反射构件50之间的光路上。在遮挡状态下,在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射出光的情况下,该光被中间反射构件90和半透半反镜40反射之后入射至反射镜构件60A,因此向最终反射构件50入射的入射光被反射镜构件60A遮挡。另外,由于反射镜构件60A的反射面61A的法线L1与最终反射构件50的最终反射面51的法线L2不平行,因此从显示设备2经由中间反射构件90和半透半反镜40向反射镜构件60A入射的光被反射镜构件60A朝向与观察者400的眼睛401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反射。也就是说,反射镜构件60A使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射出的光向与观察者400的眼睛401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反射,从而成为观察者400观看不到基于显示设备2上显示的图像(第一图像)的图像(第二图像)、也就是说显示于显示设备2的图像对于观察者400而言被遮挡的状态。此外,在控制电路7使用致动器6使反射镜构件60A旋转至与观察者400相向的位置的状态下,优选的是,显示控制部22例如接收来自控制电路7的用于通知遮挡状态的信号,来使显示设备2的显示停止。

如上所述,在遮挡状态下,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射出的光被中间反射构件90和半透半反镜40反射之后入射至反射镜构件60A,被反射镜构件60A向与观察者600的眼睛401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反射。也就是说,反射镜构件60A使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经由中间反射构件90和半透半反镜40入射的光向与观察者600的眼睛401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反射,从而成为观察者400看不到基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上显示的图像的图像的遮挡状态。而且,在遮挡状态下,从框体70的外部经由半透半反镜40入射至反射镜构件60A的光被反射镜构件60A向观察者400的眼睛401的方向反射,因此观察者400能够观看到由反射面61反射来自框体70的外部的光所得到的反射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构造200包括被保持为能够相对于框体70旋转的状态的旋转体210,在旋转体210保持有最终反射构件50和反射镜构件60A。旋转体210被设置为能够以旋转轴211为中心在第一旋转位置与第二旋转位置之间旋转。如图55所示,第一旋转位置为在解除状态下使最终反射构件50的最终反射面51与观察者400相向的位置。如图56所示,第二旋转位置为在遮挡状态下使反射镜构件60A的反射面61A与观察者400相向的位置。从旋转轴211的轴向观察时旋转体210的形状为梯形形状,在一个安装面212安装有最终反射构件50,在另一个安装面213安装有反射镜构件60A。在此,由于反射镜构件60A为凹面镜,因此安装反射镜构件60A的安装面213被形成为与反射镜构件60A的弯曲一致的曲面。旋转体210将反射镜构件60A和最终反射构件50保持为反射镜构件60A的反射面61A的中心点P1处的法线L1与最终反射构件50的最终反射面51的中心点P2处的法线L2不平行的状态。该旋转体210通过容纳在框体70的收纳室73中的致动器6(例如马达)而被驱动。另外,在收纳室73中容纳有对致动器6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7。即,显示系统1还具备用于使旋转体210在第一旋转位置与第二旋转位置之间移动的致动器6。

在此,控制电路7在从例如显示设备2或显示控制部22等被输入了表示显示设备2的显示正常的信号的情况下,对致动器6进行控制来使旋转体210旋转至第一旋转位置。在旋转体210旋转到了第一旋转位置的状态下,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射出的光被中间反射构件90和半透半反镜40反射之后入射至最终反射构件50。最终反射构件50使从半透半反镜40入射的光朝向半透半反镜40反射。由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的一部分透过半透半反镜40后入射至观察者400的眼睛401,因此观察者400能够观看到基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上显示的图像的图像。此外,从汽车100的后方透过半透半反镜40后入射至最终反射构件50的最终反射面51的光被最终反射面51朝向与观察者400的眼睛401(眼动范围)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反射,因此能够抑制干扰光进入观察者400的眼睛401。

另一方面,控制电路7在从例如显示设备2或显示控制部22等被输入了表示显示设备2的显示异常的异常信号时,对马达(致动器6)进行控制来使旋转体210旋转至第二旋转位置。此外,当显示设备2的显示异常时,显示控制部22使显示设备2的显示停止,成为不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输出光的状态。在旋转体210旋转到了第二旋转位置的状态下,从框体70的外部(例如汽车100的后方)经由半透半反镜40入射至反射镜构件60A的反射面61A的光被反射镜构件60A的反射面61A朝向观察者400的眼睛401反射。因而,观察者400能够观看到反射镜构件60A的反射面61A上映现出的反射像。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反射镜构件60A和最终反射构件50以反射镜构件60A的反射面61A的中心点P1处的法线L1与最终反射构件50的最终反射面51的中心点P2处的法线L2不平行方式保持于旋转体210。因而,当从旋转体210位于朝向观察者400反射由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的位置的状态起使旋转体210旋转180度时,能够使由反射镜构件60A反射的反射光朝向观察者400反射。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每当使旋转体210旋转180度时,能够在解除状态与遮挡状态之间交替地切换。像这样,向解除状态切换的情况下的旋转体210的旋转角度与向遮挡状态切换的情况下的旋转体210的旋转角度为相同的角度,因此具有如下优点:能够使用于将旋转体210的位置保持为解除状态和遮挡状态的各状态的状态保持构件共通化。另外,显示系统1还具备用于使旋转体210在第一旋转位置与第二旋转位置之间移动的致动器6,因此能够使用致动器6来在解除状态与遮挡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反射镜构件60A和最终反射构件50以反射镜构件60A的反射面61A的中心点P1处的法线L1与最终反射构件50的最终反射面51的中心点P2处的法线L2不平行的方式保持于旋转体210,但是保持构造200的结构能够适当地变更。

例如,如图57所示,旋转体210也可以将反射镜构件60A和最终反射构件50保持为反射镜构件60A的反射面61A与最终反射构件50的最终反射面51相互朝向相反侧、且反射镜构件60A的反射面61A的中心点P1处的法线L1与最终反射构件50的最终反射面51的中心点P2处的法线L2平行的状态。此外,此处所说的“平行”不限定于与线或面完全平行的状态,只要是用人的眼睛观察时能够视为大致平行即可,可以相对于平行的状态略微(几度左右)偏差。

在此,控制电路7在对致动器6进行控制来使旋转体210向一个方向旋转(右转或左转)的情况下,在从解除状态向遮挡状态切换的情况下和在从遮挡状态向解除状态切换的情况下以互不相同的角度使旋转体210旋转。也就是说,旋转体210在第一旋转位置(解除状态的位置)与第二旋转位置(遮挡状态的位置)之间旋转的角度为除180度以外的预设的角度。像这样,通过将从解除状态向遮挡状态切换的情况下的旋转体210的旋转角度与从遮挡状态向解除状态切换的情况下的旋转体210的旋转角度设为不同的角度,能够将解除状态下的沿着最终反射构件50的最终反射面51的中心点P2处的法线L2的方向与遮挡状态下的沿着反射镜构件60A的反射面61A的中心点P1处的法线L1的方向设为不同的方向。

由此,在解除状态下,由中间反射构件90和半透半反镜40对来自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的出射光进行反射所得到的光被最终反射构件50朝向观察者400的方向反射,因此观察者400能够观看到基于显示设备2上显示的图像(第一图像)的图像(第二图像)。另一方面,在遮挡状态下,从框体70的外部(例如汽车100的后方)穿过半透半反镜40入射至反射镜构件60A的反射面61A的光被反射面61A朝向观察者400的方向反射,因此观察者400能够观看到利用反射面61A得到的反射像(汽车100的后方的图像)。此外,在遮挡状态下,显示设备2停止发光,但是即使在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射出光的情况下,该出射光也在被中间反射构件90和半透半反镜40反射之后,被反射镜构件60A的反射面61A朝向与观察者400(眼动范围)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反射,不会入射至观察者400的眼睛40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旋转体210保持有最终反射构件50和遮光构件8,但是旋转体210不是必须的结构,能够适当地省略。保持构造200也可以将最终反射构件50和遮光构件8各自相独立地以能够相对于框体70旋转的状态直接安装于框体7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旋转体210保持有最终反射构件50和作为遮光构件8的反射镜构件60A,但是也可以在旋转体210还保持有一个以上的其它反射镜构件。此外,下面,还有时将作为遮光构件8的反射镜构件60A称为第一反射镜构件,将作为遮光构件8的除反射镜构件60A以外的其它反射镜构件称为第二反射镜构件。

例如,图58示出除了保持最终反射构件50和第一反射镜构件60A以外还保持一个第二反射镜构件320的旋转体210的一例。第二反射镜构件320例如为反射率比第一反射镜构件60A的反射率低的平面的防眩镜。在此,第二反射镜构件320(其它反射镜构件)的反射面321的中心点P3处的法线L3不与最终反射构件50的最终反射面51的中心点P2处的法线L2和第一反射镜构件(反射镜构件)60A的反射面61A的中心点P1处的法线L1中的各法线平行。此外,第二反射镜构件320不限定于是平面的防眩镜,也可以是能够获得广角的视场的凸面镜。

在此,从旋转轴211的轴向观察时旋转体210的形状为梯形形状,在沿着旋转轴211的四个面中的、除平行的两个平面中的一个面(例如较小的一个面)以外的三个面212~214安装有最终反射构件50、第一反射镜构件60A以及第二反射镜构件320。在此,在旋转体210,以将第一反射镜构件60A配置在最终反射构件50与第二反射镜构件320之间的方式安装有最终反射构件50、第一反射镜构件60A以及第二反射镜构件320。

在该显示系统1中,在解除状态下,控制电路7对致动器6进行控制来使旋转体210旋转,使得最终反射构件50被配置于与观察者400相向的位置。由此,观察者400能够观看到基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上显示的图像的图像。

另一方面,在遮挡状态下,控制电路7对致动器6进行控制来使旋转体210旋转,使得第一反射镜构件60A或第二反射镜构件320被配置于与观察者400相向的位置。在第一反射镜构件60A被配置于与观察者400相向的位置的情况下,从框体70的后方穿过半透半反镜40入射至第一反射镜构件60A的反射面61A的光被反射面61A朝向观察者400的方向反射,因此观察者400能够观看到利用反射面61A得到的反射像(汽车100的后方的图像)。同样地,在第二反射镜构件320被配置于与观察者400相向的位置的情况下,从框体70的后方穿过半透半反镜40入射至第二反射镜构件320的反射面321的光被反射面321朝向观察者400的方向反射,因此观察者400能够观看到利用反射面321得到的反射像(汽车100的后方的图像)。此外,在第二反射镜构件320为反射率比第一反射镜构件60A的反射率低的防眩镜的情况下,与第一反射镜构件60A相比,反射光的光量降低,因此例如即使在夜间发生后车的前照灯等的耀眼的光入射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观察者400感到晃眼的可能性。

另外,也可以为,如图59A至图59C所示,在从旋转轴211的轴向观察时截面呈梯形的旋转体210的沿着旋转轴211的四个面中的、不平行的两个面中的一方配置最终反射构件50,在不平行的两个面中的另一方配置反射镜构件60A。而且,在旋转体210,也可以在相对于反射镜构件60A而言光入射的一侧配置具有透光性的防眩镜322。防眩镜322的反射率低于反射镜构件60A的反射率,例如为10%左右。此外,反射镜构件60A和防眩镜322为平面镜,且以反射镜构件60A的反射面与防眩镜322的反射面323相互不平行的方式保持于旋转体210。也就是说,反射镜构件60A和防眩镜322以在从旋转体210的旋转轴211的轴向观察时反射镜构件60A的反射面61A的中心点P1处的法线L1与防眩镜322的反射面323的中心点P3处的法线L3不平行的方式保持于旋转体210。此外,在反射镜构件60A与防眩镜322之间配置有具有透光性的构件(例如玻璃或丙烯酸系树脂等)。防眩镜322使入射至防眩镜322的入射光的一部分反射。入射光的剩余部分透过防眩镜322入射至反射镜构件60A,并被反射镜构件60A朝向与由防眩镜322反射的反射方向不同的反射方向反射。

在此,在如图59A所示那样旋转体210旋转至最终反射构件50与观察者400相向的位置的解除状态下,来自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的出射光被中间反射构件90和半透半反镜40反射之后,入射至最终反射构件50的最终反射面51。而且,最终反射构件50的最终反射面51使从半透半反镜40入射的光朝向观察者400的眼睛401的方向反射,因此观察者400能够观看到基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上显示的图像的图像。

另一方面,在如图59B所示那样旋转体210旋转至由反射镜构件60A的反射面61A反射的反射光向观察者400的眼睛401入射的位置的状态下,观察者400观看到利用反射镜构件60A得到的反射像。即,从框体70的外部穿过半透半反镜40入射的光中的大部分透过防眩镜322入射至反射镜构件60A,并被反射镜构件60A的反射面61A反射。由该反射面61A反射的反射光透过半透半反镜40后入射至观察者400的眼睛401,因此观察者400能够观看到利用反射镜构件60A得到的反射像。此外,虽然入射光的一部分还被防眩镜322反射,但是由于防眩镜322使光朝向与观察者400不同的方向反射,因此观察者400不会观看到利用防眩镜322得到的反射像。

另外,如图59C所示,在旋转体210旋转至由防眩镜322的反射面323反射的反射光向观察者400的眼睛401入射的位置的状态下,观察者400观看到利用防眩镜322得到的反射像。即,从框体70的外部穿过半透半反镜40入射的光的一部分被防眩镜322的反射面323反射。由该反射面323反射的反射光透过半透半反镜40后入射至观察者400的眼睛401,因此观察者400能够观看利用防眩镜322得到的反射像。在此,由于防眩镜322的反射率低于反射镜构件60A的反射率,因此例如即使在夜间等从框体70的外部入射了耀眼的光(后车的前照灯的光等)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观察者400感到晃眼的可能性。此外,入射至防眩镜322的光的大部分透过防眩镜322后入射至反射镜构件60A,并被反射镜构件60A的反射面61A反射,但是反射面61A使入射光向与观察者400不同的方向反射,因此观察者400不会观看到利用反射镜构件60A得到的反射像。

像这样,在旋转体210保持有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镜构件60A以及防眩镜322,通过改变旋转体210的旋转位置,能够在使观察者400看到基于显示设备2上显示的图像的图像的状态(解除状态)与使观察者400看到利用反射镜构件60A或防眩镜322得到的反射像的状态(遮挡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另外,在图59A至图59C所示的显示系统中,在相对于反射镜构件60A而言光入射的一侧配置有防眩镜322,但是也可以如图60所示,在旋转体210的一个面配置防眩镜322,并且在相对于防眩镜322而言光入射的一侧配置反射镜构件60A。

另外,如图61所示,旋转体210也可以是与旋转轴211的轴向交叉的截面的形状为四边形的四角柱。而且,在旋转体210的沿着旋转轴211的轴向的四个侧面,交替地配置有两个最终反射构件50和两个反射镜构件60A即可。

在此,旋转体210的与旋转轴211的轴向交叉的截面的形状为平行四边形。而且,两个最终反射构件50和两个反射镜构件60A以在与旋转轴211正交的面内使各最终反射构件50的最终反射面51的中心点处的法线L2在以旋转轴211为中心旋转了90度的情况下变为不与各反射镜构件60A的反射面61的中心点P1处的法线L1平行的方式保持于旋转体210。

因而,控制电路7在从解除状态向遮挡状态切换的情况下、或在从遮挡状态向解除状态切换的情况下,对致动器6进行控制来使旋转体210旋转90度即可。

在解除状态下,两个最终反射构件50中的任一个被配置为与观察者400相向,因此观察者400能够观看到基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上显示的图像的图像。

另一方面,在遮挡状态下,两个反射镜构件60A中的任一个被配置为与观察者400相向。在反射镜构件60A被配置于与观察者400相向的位置的情况下,从框体70的后方穿过半透半反镜40入射至反射镜构件60A的反射面61A的光被反射面61A向观察者400的方向反射,因此观察者400能够观看到利用反射面61A得到的反射像(汽车100的后方的图像)。

像这样,在图61所示的保持构造200中,通过使旋转体210旋转90度,能够从解除状态切换为遮挡状态、或者从遮挡状态切换为解除状态,因此能够使为了切换为解除状态或遮挡状态而使旋转体210旋转的角度小于180度。另外,在图61所示的朝向下使旋转体210向右转和左转中的某一方向旋转90度,就能够进行解除状态与遮挡状态之间的切换。

在此,安装于旋转体210的两个反射镜构件60A可以为平面镜,可以为凸面镜,还可以为菲涅尔反射镜。

另外,旋转体210所保持的两个反射镜构件60A为相同种类的镜,但是也可以将两个最终反射构件50安装于旋转体210的相向的两个面,在旋转体210的剩余的两个面安装反射镜构件(第一反射镜构件)60A以及与反射镜构件60A不同的反射镜构件(第二反射镜构件320)。第二反射镜构件320例如也可以是反射率比反射镜构件60A的反射率低的防眩镜,还可以是能够获得广角的视场的凸面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2所示,作为反射光学系统B1所包括的半透半反镜,也可以应用具有与实施方式5的变形例6同样的结构的半透半反镜40A。也就是说,也可以将反射光学系统B1中包括的半透半反镜设为具有使预设的振动方向的光透过的反射型偏振膜(反射型偏振元件43)与λ/4相位差膜44的层叠构造的半透半反镜40A。λ/4相位差膜(第一λ/4相位差膜)44使得半透半反镜40A处的入射光与出射光之间在电场振动方向上产生四分之一波长的相位差。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射出的光经由半透半反镜40A向最终反射构件50入射,由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透过半透半反镜40A后入射至观察者400的眼睛401,由此显示出影像。

在该情况下,显示设备2包括液晶面板,并在显示面21上配置λ/4相位差膜23,在此基础上将半透半反镜40A设为在平面玻璃42上层叠线栅等反射型偏振元件43和λ/4相位差膜44所形成的结构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框体70设置有一个面为反射面61A的板状的反射镜构件60A来作为遮光构件8。在解除状态下,如图62所示,反射镜构件60A被配置于从最终反射构件50向观察者400的眼睛401入射的光的光路外的第一位置。在遮挡状态下,用于保持反射镜构件60A的旋转体210旋转了180度,反射镜构件60A以反射面61A朝向观察者400的状态配置于最终反射构件50与观察者400之间。在该反射镜构件60A的表面设置有λ/4相位差膜(第二λ/4相位差膜)66。λ/4相位差膜66使得反射镜构件60A处的入射光与出射光之间在电场振动方向上产生四分之一波长的相位差。

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在解除状态下,从显示面21射出的P偏振光被显示面21上的λ/4相位差膜23变换为圆偏振光,之后被反射型偏振元件43上的λ/4相位差膜44变换为S偏振光。S偏振的光中大部分光线被反射型偏振元件43反射,其反射光被反射型偏振元件43上的λ/4相位差膜44变换为圆偏振光。圆偏振的光在被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之后,再次入射至反射型偏振元件43上的λ/4相位差膜44并被变换为P偏振光。P偏振的光中大部分光线在反射型偏振元件43中透过,其透射光到达观察者400的眼睛401。通过这种结构,与蒸镀型分束器相比,能够使来自显示设备2的光更高效地到达观察者400的眼睛401。

另外,在遮挡状态下,来自框体70的外部的入射光透过半透半反镜40A后入射至框体70的内部,但是入射光中的P成分的光透过反射型偏振元件43,并被λ/4相位差膜44变换为圆偏振光。透过了半透半反镜40A的圆偏振的光被λ/4相位差膜66偏振成S偏振光后入射至反射镜构件60A的反射面61A。反射镜构件60A的反射面61A使入射光反射,该反射光再次透过λ/4相位差膜66而被变换为圆偏振光后入射至半透半反镜40A。此时,半透半反镜40A的入射光(圆偏振的光)透过λ/4相位差膜44而被变换为P偏振光。P偏振的光中大部分光线在反射型偏振元件43中透过,其透射光到达观察者400的眼睛401。通过这种结构,在遮挡状态下,也能够与蒸镀型分束器相比更高效地使来自显示设备2的光到达观察者400的眼睛401。

(实施方式8)

参照图63至图65来说明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

如图6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系统1具备:显示设备2,其具有显示面21;至少包括半透半反镜40和最终反射构件50的两个以上的反射构件3;以及框体70,其用于对显示设备2和两个以上的反射构件3进行保持。此外,在图63中,用虚线表示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的中心附近射出的光透过半透半反镜40和液晶反射镜12后射出到框体70的外部为止的光路A41~A45。此外,在图63中,表示光的光路A41~A45的线只不过是为了说明而图示的,实际上并不显示。

如上所述,显示系统1具备包括半透半反镜40的反射光学系统B1。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射出的光经由半透半反镜40入射至最终反射构件50。由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经由半透半反镜40入射至观察者400的眼睛401,由此显示出影像(图像)。最终反射构件50为凹面镜。

显示系统1还具备遮光构件8(液晶反射镜12)和驱动部(驱动电路13)。遮光构件8取遮挡状态和解除状态中的某一状态,遮挡状态是将由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中的至少一部分遮挡的状态,解除状态是解除对由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的遮挡的状态。驱动部根据探测传感器14的输出,来将遮光构件8的状态从解除状态切换为遮挡状态。探测传感器14用于探测预设的探测区R1(参照图65)中的状况。

根据本实施方式,根据探测区R1中的状况,驱动部(驱动电路13)将遮光构件8(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从解除状态切换为遮挡状态。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光向凹面镜(最终反射构件50)的入射,因此能够抑制入射至凹面镜的光通过凹面镜而作为反射光会聚在探测区R1。因此,能够降低由于光而使得存在于探测区R1的物体O1(参照图65)被加热的可能性。

更详细地说,本实施方式的探测传感器14包括物体传感器15。探测区R1为由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的光路经过的区域。物体传感器15用于探测在探测区R1内是否存在物体O1。当物体传感器15探测到在探测区R1内存在物体O1时,驱动部(驱动电路13)将遮光构件8(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从解除状态切换为遮挡状态。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由于光而使得存在于探测区R1的物体O1被加热的可能性。

本实施方式的显示系统1与上述的实施方式5的不同点在于,驱动部(驱动电路13)根据探测传感器14的探测结果来将遮光构件8(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从解除状态切换为遮挡状态。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系统1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显示系统1具备显示设备2、两个以上的反射构件3、框体70、遮光构件8(液晶反射镜12)以及驱动部(驱动电路13)。另外,显示系统1还具备显示控制部22和探测传感器14。两个以上的反射构件3不仅包括上述的半透半反镜40和最终反射构件50,还包括中间反射构件90。中间反射构件90使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射出的光朝向半透半反镜40反射。

本实施方式的显示系统1具备液晶反射镜12来作为遮光构件8。液晶反射镜12配置在由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的光路A44~A45上。半透半反镜40配置在作为遮光构件的液晶反射镜12与最终反射构件50之间。液晶反射镜12(遮光构件8)对光的透射率根据施加电压(探测传感器14的输出)而变化。更详细地说,液晶反射镜12的至少对可见光的透射率根据施加电压而变化。即,液晶反射镜12根据施加电压而取遮挡状态和解除状态中的某一状态,遮挡状态是将由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等可见光中的至少一部分遮挡的状态,解除状态是解除对由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等可见光的遮挡的状态。遮挡状态为液晶反射镜12的透射率比较小的状态。解除状态为液晶反射镜12的透射率比较大的状态。也就是说,本公开中的“遮挡状态”只要是与解除状态相比使光较难通过的状态即可,不限于完全不使光通过的状态。驱动电路13例如包括电源电路和半导体集成电路(IC)。驱动电路13通过控制向液晶反射镜12的施加电压,来将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在解除状态与遮挡状态之间自由地切换。在此,在遮光构件(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为遮挡状态的情况下,以半透半反镜40位于遮光构件(液晶反射镜12)与最终反射构件50之间的方式配置遮光构件(液晶反射镜12)。

并且,在液晶反射镜12为遮挡状态时,液晶反射镜12的外表面1200(观察者400侧的面)为使可见光反射的反射面(镜面)。外表面1200为朝向与最终反射构件50的反射面即最终反射面51相反一侧的面。

液晶反射镜12包括液晶层121和光扩散层122。液晶层121为透射率根据来自驱动电路13的施加电压而变化的部位。更详细地说,由于液晶层121的分子排列的方向根据施加电压而变化,由此能够在使光透过与将光遮挡之间进行切换。光扩散层122被层叠于液晶层121。光扩散层122例如通过在母材中混合散射粒子来形成。光扩散层122使光扩散,由此降低液晶反射镜12上的显现。

作为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射出、被中间反射构件90反射、被半透半反镜40反射并被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所得到的光的反射光的一部分透过半透半反镜40到达液晶反射镜12。

在液晶反射镜12为遮挡状态的情况下,由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的大部分被液晶反射镜12吸收或反射(被遮挡),因此无法观看从框体70的外部显示到显示面21上的影像。另外,如图64所示,在液晶反射镜12为遮挡状态时,液晶反射镜12的外表面1200(观察者400侧的面)成为镜面。因此,观察者400能够观看到映现于液晶反射镜12上的汽车100后方的像。即,显示系统1即使在显示设备2的显示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映现于液晶反射镜12上的镜像来进行替代显示。在图64中,用虚线表示从框体70的外部入射至液晶反射镜12的中心附近的光被液晶反射镜12反射的情况下的光路A71~A72。此外,在图64中,表示光的光路A71~A72的线只不过是为了说明而图示的,实际上并不显示。

如图63所示,在液晶反射镜12为解除状态的情况下,由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的大部分透过液晶反射镜12,因此能够观看到从框体70的外部显示到显示面21上的影像(参照光路A41~A45)。

另外,如图65所示,探测传感器14探测探测区R1中的状况。本实施方式的探测传感器14包括用于探测在探测区R1内是否存在物体O1的物体传感器15。本实施方式的物体传感器15为接近传感器。作为物体传感器15,例如能够使用超声波传感器、静电电容型接近开关、或PSD(Position Sensitive Device:位置探测器)等。另外,探测传感器14还可以为上述的接近传感器943。物体O1的具体例为人所携带的行李、窗帘等备件、安装在车内的特色吊饰等装饰品、或者人或动物的身体的一部分。此外,在图65中,只不过是概念性地表示出物体O1,在图65中并非表示出物体O1的实际的形状。

物体传感器15被保持于框体70。更详细地说,物体传感器15被容纳于框体70中。但是,物体传感器15也可以配置在框体70的外部。

探测区R1为框体70的后方的预设面积的区域。另外,探测区R1为包含最终反射构件50的焦点F1的区域。在将例如超声波传感器用作物体传感器15的情况下,通过测量接收信号强度(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能够对探测区R1的范围进行限制。即,在超声波传感器的接收信号强度为规定范围内的情况下,驱动电路13能够判定为在探测区R1存在物体O1。探测区R1的中心与框体70之间的最短距离例如为10cm左右。另外,眼动范围(汽车100的驾驶员等观察者400的眼睛401的位置)的中心与框体70之间的最短距离比探测区R1与框体70之间的最短距离长。眼动范围存在于探测区R1外。眼动范围的中心与框体70之间的最短距离例如为50cm左右。

向最终反射构件50入射的平行光会聚于焦点F1。在图65中,用虚线表示从框体70的外部向最终反射构件50入射的平行光的两个光路。两个光路中的一方为光路A81~A82,另一方为光路A83~A84。此外,在图65中,表示光的光路A81~A82、A83~A84的线只不过是为了说明而图示的,实际上并不显示。

存在向最终反射构件50入射太阳光等光(外部光)的可能性。而且,存在由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会聚于焦点F1的可能性。如果在焦点F1处或焦点F1的附近存在物体O1,则存在由于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而使得物体O1被加热的可能性。因此,驱动电路13根据探测传感器14的输出,来将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从解除状态切换为遮挡状态。更详细地说,当探测传感器14的物体传感器15探测到在探测区R1存在物体O1时,驱动电路13将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从解除状态切换为遮挡状态。由此,能够降低由于光而使得存在于探测区R1的物体O1被加热的可能性。另外,在像这样将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切换为遮挡状态时,能够使观察者400看到由液晶反射镜12的外表面1200反射来自框体70的外部的光所得到的反射像。

另外,存在如下情况:由于显示设备2的故障而在显示面21上显现不出图像,由此显示设备2的显示发生异常。另外,还存在如下情况:在显示设备2显示摄像部4的影像的情况下,由于摄像部4的故障、摄像部4与显示设备2之间的通信的异常等而显示设备2的显示发生异常。在显示设备2的显示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通过将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从解除状态切换为遮挡状态,能够使观察者400观看到由液晶反射镜12的外表面1200反射来自框体70的外部的光所得到的反射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从解除状态切换为遮挡状态,使观察者400观看到由液晶反射镜12的外表面1200反射来自框体70的外部的光(来自观察者400的背后的光)所得到的反射像。因而,与不使用液晶反射镜12而通过调整框体70整体的角度来将半透半反镜40代替用作光学式的反射镜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使框体70倾斜的量,能够抑制前方(观察者400的前方)的视野被框体70遮挡。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即使在显示设备2的显示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替代显示且能够抑制前方的可视性降低的显示系统1。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使框体70倾斜就能够将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从解除状态切换为遮挡状态。

另外,驱动电路13在汽车100处于停止状态时使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成为遮挡状态。停止状态是指汽车100停止了与行驶有关的功能的状态。更详细地说,停止状态是指汽车100行驶所需要的电路未被通电的状态。例如,在汽车100为具有点火线圈的汽油车的情况下,停止状态是指点火线圈未被通电的状态。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3~5中,也可以是,在汽车100已使与行驶有关的功能停止的停止状态下,致动器6使反射镜构件60、60A移动到第二位置,也可以使反射镜构件60、60A为遮挡状态。

显示系统1的框体70具有中壁(或者,也称为后壁71)。中壁斜向倾斜,在该中壁设置有贯通孔74。贯通孔74的左右方向(与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大于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左右方向上的尺寸(长边尺寸)与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短边尺寸)的比率约为3~6:1。在贯通孔74中安装有半透半反镜40。

框体70还具有后壁85。后壁85形成于中壁的后方。后壁85沿着上下方向形成。在后壁85设置有开口部86。开口部86将框体70中的后壁85前后的空间连起来。开口部86的左右方向(与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大于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左右方向上的尺寸(长边尺寸)与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短边尺寸)的比率约为3~6:1。在开口部86安装有液晶反射镜12。在此,通过框体70的后壁85等构成保持构造200,该保持构造200用于在解除状态和遮挡状态中的任一状态下都对作为遮光构件8的液晶反射镜12进行保持。

另外,在框体70,与框体70成一体地设置有从后壁85的左右的两侧缘分别向后方突出的侧盖75和从后壁85的下侧缘向后方突出的下盖76。也就是说,框体70具备侧盖75和下盖76。在此,侧盖75与下盖76被设置为一体。框体70还具备从后壁85的上侧缘向后方突出的上盖79。

本实施方式的显示系统1具备半透半反镜40、最终反射构件50以及中间反射构件90来作为用于反射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射出的光的两个以上的反射构件3。即,显示系统1具有由半透半反镜40、最终反射构件50以及中间反射构件90构成的反射光学系统B1。

半透半反镜40被安装于设置在框体70的中壁的贯通孔74。半透半反镜40具有光透过性。半透半反镜40具有使入射光的一部分透过且使入射光的另一部分反射的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半透半反镜40由光的透射率和反射率约为50%的平板状的分束器构成。半透半反镜40以相比于半透半反镜40的下端而言上端更向后侧突出的方式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地配置。

半透半反镜40的位于最终反射构件50侧的面(下面也称为内侧面)41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和最终反射构件50的最终反射面51分别相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半透半反镜40被配置为内侧面41的法线方向与来自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的光的入射方向及来自最终反射面51的光的入射方向分别倾斜地交叉。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使来自显示设备2的光反射的反射面的内侧面41为平面,但是内侧面41也可以为自由曲面那样的曲面。通过将半透半反镜40的内侧面41形成为自由曲面,能够降低形成于最终反射面51的图像的失真、降低像面的弯曲、提高分辨率。

最终反射构件50为凹面镜。最终反射构件50的最终反射面51例如是通过在玻璃的表面蒸镀铝等的金属反射膜而形成的。最终反射构件50以最终反射面51朝向后侧的状态配置于收纳室73内的前部。换言之,最终反射构件50配置于收纳室73的内部中的与半透半反镜40的内侧面41相向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半透半反镜40的内侧面41使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射出的光朝向最终反射构件50的最终反射面51反射。最终反射构件50的最终反射面51使由半透半反镜40的内侧面41反射的反射光朝向半透半反镜40反射。半透半反镜40使从最终反射构件50入射的光透过,透过了半透半反镜40的光入射至观察者400的眼睛401,由此观察者400能够观看到基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上显示的图像的图像。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显示系统1以及具备显示系统1的电子反射镜系统5的动作进行说明。此外,设为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被切换为解除对由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的遮挡的解除状态。

例如,当从汽车100的蓄电池向电子反射镜系统5供给电力、且从汽车100所具备的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向电子反射镜系统5输入了使动作开始的控制信号时,电子反射镜系统5开始进行动作。

例如,当从汽车100的ECU向显示控制部22输入了使动作开始的控制信号时,显示控制部22使摄像部4以预设的帧频对汽车100的后方进行摄影,并从摄像部4获取摄像图像的图像数据。

显示控制部22当从摄像部4输入了摄像图像的图像数据时,制作基于摄像图像的图像后将其显示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

当在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上显示图像时,形成该图像的光沿着与光路A41平行的方向朝向中间反射构件90的反射面91射出。由中间反射构件90反射的反射光朝向半透半反镜40的内侧面41射出。半透半反镜40为分束器,半透半反镜40的内侧面41使由中间反射构件90反射的反射光的一部分朝向最终反射构件50的最终反射面51反射。最终反射面51为凹面镜,使形成将显示面21的图像放大后的放大图像的光朝向半透半反镜40的内侧面41反射。当由最终反射面51反射的反射光入射至半透半反镜40的内侧面41时,入射光的一部分透过半透半反镜40和液晶反射镜12后射出到框体70的外部,因此观察者400能够观看由最终反射面51放大后的图像。因此,观察者400经由半透半反镜40和液晶反射镜12来观看由最终反射面51放大后的图像,由此能够对汽车100的后方的状况进行确认。

另外,当探测传感器14的物体传感器15探测到在探测区R1存在物体O1时,驱动电路13将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从解除状态切换为遮挡状态。由此,能够降低由于光而使得存在于探测区R1的物体O1被加热的可能性。另外,在像这样将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切换为遮挡状态时,能够使观察者400看到由液晶反射镜12的外表面1200反射来自框体70的外部的光所得到的反射像。

之后,当探测传感器14的物体传感器15探测不到在探测区R1存在物体O1时,驱动电路13将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从遮挡状态切换为解除状态。

此外,也可以是,在从探测传感器14的物体传感器15最后探测到在探测区R1存在物体O1起经过了预设的时间的情况下,驱动电路13将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从遮挡状态切换为解除状态。

此外,显示控制部22也可以在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切换为遮挡状态时使显示设备2的显示停止。由此,能够降低显示系统1的消耗电力。

此外,实施方式8中所说明的结构(包含变形例)能够与实施方式5、6或7中所说明的结构(包含变形例)适当组合来应用。即,在实施方式5、6或7中,控制电路7也可以基于探测传感器14(物体传感器15)的探测结果来驱动致动器6,将遮光构件8的状态切换为解除状态和遮挡状态中的某一状态。

(实施方式9)

参照图66来说明实施方式9的显示系统1。

实施方式9的显示系统1与上述的实施方式8的不同点在于,探测传感器14包括光量传感器16来代替物体传感器15。此外,除光量传感器16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8相同,因此对与实施方式8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图66中,用虚线表示从框体70的外部入射至液晶反射镜12的中心附近的光被液晶反射镜12反射后入射至光量传感器16的情况下的光路A61~A62。此外,在图66中,表示光的光路A61~A62的线只不过是为了说明而图示的,实际上并不显示。

作为探测区R1中的状况,光量传感器16探测从探测区R1侧入射的光量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光量传感器16对穿过探测区R1到达光量传感器16的光的光量进行探测。在本实施方式中,光量传感器16被容纳在框体70中。具体地说,光量传感器16在框体70的内部沿着框体70的上表面进行配置。因此,光量传感器16对从探测区R1侧向框体70入射的光量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探测。光量传感器16优选为至少能够探测太阳光的波长的光。光量传感器16例如为太阳能电池面板。太阳能电池面板生产与受光量相应的电力。由太阳能电池面板生成的电力被输出到驱动电路13。在此,探测区R1也可以为与实施方式5的探测区R1不同的区域。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区R1也可以为由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的光路不经过的区域。此外,光量传感器16也可以在框体70的内部沿着框体70的下表面进行配置,只要沿着框体70的下表面或上表面配置即可。

驱动电路13基于光量传感器16的输出,来将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从解除状态切换为遮挡状态。例如,在基于光量传感器16的输出的光量大于预设值时,驱动电路13将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从解除状态切换为遮挡状态。由此,即使在探测区R1中存在物体O1,也能够降低由于由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而使得物体O1被加热的可能性。另外,在基于光量传感器16的输出的光量为预设值以下从而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为解除状态时,探测区R1中的光量比较小,因此即使在探测区R1中存在物体O1,物体O1被加热的可能性也比较低。因此,无论在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为解除状态的情况下还是在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为遮挡状态的情况下,都能够降低物体O1被加热的可能性。即,在实施方式9中,也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6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另外,当从将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自解除状态切换为遮挡状态起经过了预设的时间时,驱动电路13将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从遮挡状态切换为解除状态。由此,能够使显示系统1的作为电子反射镜的功能自动恢复。

此外,作为光量传感器16,也可以使用光电二极管、光电晶体管、或光敏电阻(Photo Resistor)。

另外,探测传感器14也可以除了包括光量传感器16以外还包括物体传感器15。驱动电路13也可以基于光量传感器16的输出和物体传感器15的输出这两者来将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在解除状态与遮挡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例如,也可以是,在基于光量传感器16的输出的光量大于预设值且基于物体传感器15的输出判定为在探测区R1中存在物体O1时,驱动电路13将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从解除状态切换为遮挡状态。由此,例如在光量为预设值以下的情况下,即使判定为在探测区R1中存在物体O1,驱动电路13也不将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切换为遮挡状态,因此能够增大观察者400观看被最终反射面51放大后的图像的机会。

另外,在基于光量传感器16的输出的光量大于第一值(预设值)时,驱动电路13将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从解除状态切换为遮挡状态。之后,当经过预设的时间时,可以使液晶反射镜12的反射率变化为解除状态下的反射率与遮挡状态下的反射率之间的大小(下面称为“中间反射率”)并持续预设期间(短期间)。预设期间为光量传感器16能够探测到光量的最小的期间以上即可,优选为尽可能短的期间。在使反射率变化为中间反射率之后,在由光量传感器16探测的光量大于第二值的情况下,由于探测区R1的光量还是大,因此驱动电路13再次使液晶反射镜12的反射率恢复为遮挡状态下的反射率。也就是说,此时,驱动电路13使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为遮挡状态。而且,之后,驱动电路13可以在每当经过预设的时间时使液晶反射镜12的反射率为中间反射率并持续预设期间(短期间),直到由光量传感器16探测的光量变为第二值以下为止。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使反射率变化为中间反射率之后由光量传感器16探测的光量变为第二值以下的情况下,驱动电路13使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为解除状态。上述的第二值例如比第一值小。通过设为这种结构,只要探测区R1的光量变小,就能够自动地将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从遮挡状态切换为解除状态。

(实施方式9的变形例)

(变形例1)

基于图67来说明实施方式9的变形例1的显示系统1。

本变形例的显示系统1与上述的实施方式9的不同点在于,如图67所示,光量传感器16配置在液晶反射镜12的外侧。此外,除光量传感器16的配置以外,本变形例的显示系统1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9同样的结构,因此对共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光量传感器16具有透光性。光量传感器16例如为染料敏化型太阳能电池面板。光量传感器16与液晶反射镜12重合。光量传感器16配置于作为遮光构件的液晶反射镜12的表面。更详细地说,光量传感器16被配置为从液晶反射镜12的后方覆盖液晶反射镜12。在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为解除状态时,从显示设备2射出后从最终反射构件50行进的反射光透过液晶反射镜12和光量传感器16后射出到框体70的外部。此外,光量传感器16也可以不覆盖液晶反射镜12的整个表面,也可以仅覆盖液晶反射镜12的一部分。光量传感器16和液晶反射镜12安装于后壁85的开口部86。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9中,在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为遮挡状态时,来自框体70的外部的光不到达光量传感器16。与此相对,在本变形例中,在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为遮挡状态时和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为解除状态时,来自框体70的外部的光都到达光量传感器16。

当基于光量传感器16的输出的光量大于第一阈值时,驱动电路13将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从解除状态切换为遮挡状态。之后,当基于光量传感器16的输出的光量小于第二阈值时,驱动电路13将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从遮挡状态切换为解除状态。即,在本变形例中,能够根据光量传感器16的输出来将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从遮挡状态切换为解除状态。

第二阈值既可以为与第一阈值相同的值,也可以为比第一阈值小的值。在光量为第一阈值附近时,能够通过设为后者的结构来抑制在前者的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在遮挡状态与解除状态之间频繁地切换的所谓的振荡。

另外,由于光量传感器16与液晶反射镜12的至少一部分重合,因此能够容易地确保光量传感器16的设置空间。但是,光量传感器16与液晶反射镜12的至少一部分重合不是必须的。光量传感器16也可以设置在液晶反射镜12的后方(X轴方向的负的朝向侧)的任意的位置。另外,光量传感器16也可以为光电二极管、光电晶体管、或光敏电阻等,但是在光量传感器16不具有透光性的情况下,优选为光量传感器16不与液晶反射镜12重合。

(变形例2)

基于图68来说明实施方式9的变形例2的显示系统1。

本变形例的显示系统1与上述的实施方式9的不同点在于,如图68所示,还具备箱状部17和透镜18。此外,除箱状部17和透镜18以外,本变形例的显示系统1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9同样的结构,因此对共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箱状部17与框体70相邻地配置。更详细地说,箱状部17与框体70的上盖79相邻地配置。箱状部17与框体70形成为一体。箱状部17在探测区R1侧的一端具有开口部170。箱状部17的形状与框体70的形状相似。因此,向箱状部17入射的入射光量与向框体70入射的入射光量成比例地变化。也就是说,通过由光量传感器16探测向箱状部17入射的入射光量,能够模拟地探测出向框体70入射的入射光量。此外,本公开中所说的“相似”不仅包含两个形状完全相似的情况,还包含存在容许范围内的误差的情况。

光量传感器16被容纳在箱状部17中。光量传感器16配置在箱状部17中的与开口部170侧相反一侧的一端(底面)的附近。与最终反射构件50配置于框体70的前端同样地,光量传感器16配置于箱状部17的前端。也就是说,光量传感器16相对于箱状部17的配置与最终反射构件50相对于框体70的配置相对应。本变形例的光量传感器16例如为光电二极管。

透镜18例如是以合成树脂为材料形成的。透镜18以覆盖开口部170的方式配置。透镜18使光会聚至光量传感器16。由此,与没有透镜18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到达光量传感器16的光量变大,因此即使在开口部170处的光量比较小的情况下,在光量传感器16中也能够高精度地探测出光量。

与上述的变形例1同样地,无论在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为遮挡状态时,还是在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为解除状态时,外部光都到达光量传感器16。当基于光量传感器16的输出的光量大于第一阈值时,驱动电路13将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从解除状态切换为遮挡状态。之后,当基于光量传感器16的输出的光量小于第二阈值时,驱动电路13将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从遮挡状态切换为解除状态。即,在本变形例中,也与变形例1同样地,能够根据光量传感器16的输出来将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从遮挡状态切换为解除状态。

(变形例3)

基于图69来说明实施方式9的变形例3的显示系统1。

本变形例的显示系统1与上述的实施方式6的不同点在于,如图69所示,光量传感器16配置于最终反射构件50的前方。此外,除光量传感器16的配置以外,本变形例的显示系统1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因此对共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光量传感器16相对于最终反射构件50而言配置在与半透半反镜40相反一侧的位置。

在最终反射构件50中,入射光的一部分透过最终反射构件50。最终反射构件50的对可见光的透射率例如为10%左右。透过了最终反射构件50的可见光到达光量传感器16。当基于光量传感器16的输出的光量大于预设值时,驱动电路13将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从解除状态切换为遮挡状态。此外,显示系统1也可以具备将光量传感器16的输出放大的放大电路。

另外,当从将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自解除状态切换为遮挡状态起经过了预设的时间时,驱动电路13将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从遮挡状态切换为解除状态。由此,驱动电路13能够判断由光量传感器16探测的光量是否有所降低。

在本变形例中,由光量传感器16探测透过最终反射构件50的光的光量,因此能够提高探测向最终反射构件50入射的光量的探测精度。另外,由于光量传感器16配置在来自显示设备2的光的光路外,因此能够容易地确保光量传感器16的配置空间。

此外,最终反射构件50也可以使可见光以外的波长的光透过。例如,最终反射构件50也可以使红外线透过。而且,光量传感器16也可以探测红外线的光量。在该结构中,太阳光等中包含的红外线透过最终反射构件50,并由光量传感器16探测红外线的光量。在太阳光等入射至最终反射构件50并由光量传感器16探测到的红外线的光量比较大的情况下,认为到达最终反射构件50的可见光的光量也比较大。也可以在由光量传感器16探测到的红外线的光量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驱动电路13将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从解除状态切换为遮挡状态。

(变形例4)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半透半反镜40设为蒸镀型分束器,但是半透半反镜40不限定于蒸镀型分束器。如图70所示,也可以为:将显示设备2设为液晶面板,在显示面21上配置λ/4相位差膜23,在此基础上将半透半反镜40设为在平面玻璃42上层叠线栅等反射型偏振元件43和λ/4相位差膜44所形成的结构。即,图70所示的半透半反镜40具有反射型偏振膜(反射型偏振元件43)与λ/4相位差膜44的层叠构造。反射型偏振元件43使预设的振动方向的光透过。λ/4相位差膜44使得半透半反镜40处的入射光与出射光之间在电场振动方向上产生四分之一波长的相位差。在此,构成半透半反镜40的反射型偏振元件43例如是使S偏振光反射且使P偏振光透过那样的偏振元件。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从显示面21射出的P偏振光被显示面21上的λ/4相位差膜23变换为圆偏振光,之后被反射型偏振元件43上的λ/4相位差膜44变换为S偏振光。S偏振的光中大部分光线被反射型偏振元件43反射,其反射光被反射型偏振元件43上的λ/4相位差膜44变换为圆偏振光。圆偏振的光在被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之后,再次入射至反射型偏振元件43上的λ/4相位差膜44并被变换为P偏振光。P偏振的光中大部分光线在反射型偏振元件43中透过,其透射光到达观察者400的眼睛401。通过这种结构,与蒸镀型分束器相比,能够使来自显示设备2的光更高效地到达观察者400的眼睛401。

此外,在图70所示的例子中,在如实施方式8或9那样将液晶反射镜12等液晶用作遮光构件8的情况下,优选采用如下结构。即,在液晶为解除状态时,将包括半透半反镜40的λ/4相位差膜44和显示面21上的λ/4相位差膜23的反射光学系统B1设计成由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的偏振方向在该反射光到达液晶时沿着液晶的分子排列的方向。另外,在液晶为遮挡状态时,由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的偏振方向在该反射光到达液晶时与液晶的分子排列的方向交叉。

此外,也可以将变形例5的结构应用于上述的实施方式8,能够起到与变形例5同样的效果。

此外,实施方式9中所说明的结构(包含变形例)能够与实施方式5、6或7中所说明的结构(包含变形例)适当组合来应用。在实施方式5、6或7中,控制电路7也可以基于光量传感器16的探测结果来控制作为驱动部的致动器6,以将遮光构件8的状态切换为解除状态和遮挡状态中的某一状态。另外,在实施方式5、6或7中,控制电路7也可以基于物体传感器15的探测结果和光量传感器16的探测结果来控制作为驱动部的致动器6,以将遮光构件8的状态切换为解除状态和遮挡状态中的某一状态。

(其它变形例)

下面,列举实施方式的其它变形例。下面列举的变形例能够适当应用于上述的实施方式1~9(包括它们的变形例)中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适当组合来实现。

显示系统1不限于应用在汽车100中,也可以应用于汽车100以外的移动体,例如二轮车、自行车、叉车(forklift)、电车、飞机、建筑机械以及船舶等。另外,显示系统1不限于应用于移动体中,例如也可以应用于娱乐设备的显示等中。

另外,在显示系统1被应用于汽车100的情况下,显示系统1不限于设置在驾驶员能够观看的范围内。显示系统1例如也可以设置于坐在后部座椅或副驾驶座的人能够观看的范围。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5中,反射镜构件60w为矩形,但是也可以如图71所示那样,将反射镜构件60的角中的两个角或四个角设为圆滑的曲线形状,框体70的角也同样,可以按照反射镜构件60的圆滑的曲线形状那样形成圆滑的曲线形状。此外,在图71中省略了突起64和引导槽77的图示,但是突起和引导槽的位置和形状能够以使反射镜构件60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适当地变更。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减轻从副驾驶座侧观看框体70时的压迫感。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6~9中,也可以为,将反射镜构件60的角中的两个角或四个角设为圆滑的曲线形状,框体70的角也同样,可以按照反射镜构件60的圆滑的曲线形状那样形成圆滑的曲线形状。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5~9中,反射光学系统B1也可以构成为,由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不是透过半透半反镜40而是被半透半反镜40反射,由此入射至观察者400的眼睛401。也就是说,只要由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经由半透半反镜40入射至观察者400的眼睛401即可。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8或实施方式9中,探测传感器14也可以不包括在显示系统1的结构中。

探测传感器14不限定于是被保持于框体70的传感器。探测传感器14例如也可以被保持于汽车100的移动体主体110(顶棚101等)。

探测传感器14也可以包括被保持于汽车100的移动体主体110(顶棚101等)的摄像部。摄像部与用于对汽车100的外部进行拍摄的摄像部4(参照图39)分开地配置。摄像部例如为CCD图像传感器、或CMOS图像传感器等二维图像传感器。驱动电路13也可以基于由摄像部拍摄到的图像,来判定在探测区R1是否存在物体O1。

探测传感器14的物体传感器15也可以在物体O1正在探测区R1内移动的情况下探测为存在物体O1。即,物体传感器15也可以构成为不探测静止的物体O1。这种物体传感器15例如能够通过利用了微波等电磁波的多普勒效应的多普勒传感器来实现。

探测传感器14也可以包括多个传感器。探测传感器14例如可以包括沿着框体70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光电二极管等光量传感器16。由此,能够实现探测传感器14的探测精度的提高。

探测传感器14也可以在框体70的内部沿着框体70的下表面或上表面配置。例如,在图63中,物体传感器15沿着框体70的下表面配置,但是物体传感器15也可以沿着框体70的上表面配置。另外,在图66中,光量传感器16在框体70的内部沿着框体70的上表面配置,但是光量传感器16也可以在框体70的内部沿着框体70的下表面配置。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8或实施方式9中,驱动部(例如驱动电路13)也可以根据探测传感器14的输出来改变框体70的朝向。显示系统1例如也可以具备产生用于改变框体70的朝向的驱动力的致动器。驱动电路13在要根据探测传感器14的输出来改变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时,可以通过对致动器的动作进行控制来改变框体70的朝向。致动器例如通过对用于支承框体70的球接头等支承构件72进行旋转驱动,来改变框体70的朝向。驱动电路13例如也可以在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从遮挡状态变为解除状态时,将框体70的朝向改变为驾驶员能够从深度方向(前后方向)观看框体70的朝向。由此,驾驶员能够从正面观察显示于显示系统1的图像。另外,驱动电路13例如也可以在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从解除状态变为遮挡状态时,将框体70的朝向改变为驾驶员能够以使框体70相对于深度方向(前后方向)倾斜的朝向进行观看的朝向。由此,从驾驶员来看,能够在液晶反射镜12上映出汽车100的后方的像。

另外,驱动部(例如驱动电路13)也可以根据探测传感器14的输出来将框体70的朝向改变为按各驾驶员决定的朝向。也就是说,由于各驾驶员的眼动范围的高度不同,因此可以使框体70的朝向为适合于各驾驶员的朝向。驱动部例如从驾驶员各自持有的汽车的电子钥匙读取识别信息并基于电子钥匙的识别信息来识别驾驶员即可。显示系统1也可以具备用于预先设定按各驾驶员而不同的框体70的朝向的设定操作部。

此外,当框体70的朝向改变时,安装于框体70的探测传感器14的朝向也改变,因此探测传感器14的探测区R1可能改变。因此,探测传感器14也可以包括多个传感器。例如,探测传感器14可以具备两个传感器。根据框体70的朝向来将两个传感器分开使用,由此探测传感器14能够探测一定的探测区R1的状态。即,在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为遮挡状态且框体70的朝向为第一朝向时,两个传感器中的一方对探测区R1的状态进行探测。在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为解除状态且框体70的朝向为第二朝向时,两个传感器中的另一方对探测区R1的状态进行探测。

另外,也可以为,在框体70的朝向改变的情况下,通过限制单元对探测传感器14的探测范围进行限制,由此通过探测传感器14对一定的探测区R1的状态进行探测。例如,在探测传感器14包括光量传感器16的情况下,光量传感器16被容纳在具有两个开口部(限制单元)的外壳中。在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为遮挡状态且框体70的朝向为第一朝向时,光量传感器16对穿过两个开口部中的一方而入射的光的光量进行探测。另外,在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为解除状态且框体70的朝向为第二朝向时,光量传感器16对穿过两个开口部中的另一方而入射的光的光量进行探测。此外,也可以在两个开口部分别安装透镜。另外,也可以根据框体70的朝向而将两个开口部中的一方开放,将另一方封闭。

另外,驱动部(例如驱动电路13)也可以改变遮光构件8(例如液晶反射镜12)的朝向,来代替改变框体70的朝向。

也可以为,在探测传感器14包括作为物体传感器15的PSD的情况下,驱动电路13根据PSD的输出,来将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从遮挡状态切换为解除状态。PSD例如具有两个红外发光二极管。PSD基本上如下面那样被用于探测在探测区R1内是否存在物体O1。即,PSD基于从一个红外发光二极管照射出的红外线的反射波的强度与从另一个红外发光二极管照射出的红外线的反射波的强度之差,来探测物体O1的位置。在此,驱动电路13也可以代替基于两个强度之差而根据计算出的两个强度之和来将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从遮挡状态切换为解除状态。具体地说,也可以是,在两个强度之和为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驱动电路13将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从遮挡状态切换为解除状态。

驱动部(例如驱动电路13)也可以在从切换遮光构件8(例如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起的预设时间的期间,与探测传感器14的输出无关地维持切换后的状态。由此,能够抑制遮光构件8的状态在短时间的期间持续变化。

驱动部(例如驱动电路13)也可以不仅基于探测传感器14的输出,还基于与时间有关的条件,来切换遮光构件8(例如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例如,也可以是,当由作为探测传感器14的光量传感器16探测到的光量大于规定值的状态持续预设时间时,驱动电路13将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从解除状态切换为遮挡状态。

驱动部(例如驱动电路13)也可以在特定的时间段,与探测传感器14的输出无关地使遮光构件8(例如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成为解除状态。特定的时间段例如为被太阳光照射的可能性低的时间段(例如19点~翌日5点)。另外,驱动部也可以在汽车100外的亮度为预设的亮度以上的情况下,与探测传感器14的输出无关地使遮光构件8的状态成为解除状态。汽车100外的亮度例如通过与显示系统1分开地搭载于汽车100中的光量传感器来探测。

显示设备2也可以根据由光量传感器16探测到的光量来调整显示面21的亮度。例如,也可以是,由光量传感器16探测到的光量越大,则使显示面21的亮度越明亮,由此降低使来自显示面21的光射出的液晶反射镜12或半透半反镜40上的映现。

在将液晶反射镜12用作遮光构件8的情况下,显示系统1也可以具备受理用于将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在遮挡状态与解除状态之间切换的操作的状态操作部。驱动电路13响应于对状态操作部的操作,来变更液晶反射镜12的施加电压,由此将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在遮挡状态与解除状态之间进行切换。通过这种结构,不仅能够由驱动电路13自动进行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的切换,还能够通过用户(驾驶员等)的操作来进行液晶反射镜12的状态的切换。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8或实施方式9中,作为遮光构件8,也可以使用液晶快门来代替液晶反射镜12。液晶快门的对光的透射率根据施加电压而变化。液晶快门与液晶反射镜12不同,在液晶快门为遮挡状态时,观察者400侧的面(外表面1200)不成为镜面,而对可见光进行吸收或散射。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8或实施方式9中,作为遮光构件8,也可以使用始终对光进行吸收或散射的构件。例如,作为遮光构件8,也可以使用黑色的板。另外,也可以将探测区R1限制在从观察者400(驾驶员等)来看时由显示系统1显示的图像被物体O1遮挡的位置。而且,也可以是,在探测到在探测区R1中存在物体O1的情况下,将遮光构件8的状态从解除状态切换为遮挡状态。也就是说,也可以是,仅在即使遮光构件8为解除状态、观察者400也观看不到由显示系统1显示的图像的情况下,能够将遮光构件8的状态切换为遮挡状态。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9中,例如也可以如图72所示那样应用图32A的室内镜902来代替图29的作为凹面镜的最终反射构件50。图72是实施方式1~9的显示系统1CE的概要说明图。在这样的显示系统1CE中,也可以还具备对被投射影像的区域进行拍摄的摄像部40x。另外,摄像部40x可以被配置在光学滤波器22B侧,具有能够切换焦点的结构。而且,可以基于双面反射光学体920的姿势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的切换,来切换焦点。在该情况下,控制部50x可以通过从双面反射光学体920获取表示选择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的凹面镜922和平面镜923中的哪一个的信号,来改变摄像部905的焦点的位置。例如,当根据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的切换而开关部(未图示)将切换信号输出到控制部50x时,控制部50x通过获取切换信号来识别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的切换,控制部50x能够判别出是第一状态还是第二状态。由此,控制部50x能够切换摄像部40x的焦点。

据此,能够响应于凹面镜922与平面镜923的切换,来切换摄像部40x的焦点。也就是说,响应于从摄像部40x到凹面镜922的凹镜面923b的距离与从摄像部40x到平面镜923的平镜面923a的距离的变化,摄像部40x切换焦点。因此,即使在凹面镜922与平面镜923之间进行切换,摄像部40x也能够以聚焦的状态对驾驶员进行拍摄。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9中,例如也可以为将具有双面反射光学体920的室内镜1y与显示设备2组合而成的显示系统1CF的结构。图73是示出实施方式1~9的显示系统1CF的概要说明图。图74是示出实施方式1~9的室内镜1y的反射镜构件60进行滑动的情形的概要说明图。图75是示出将实施方式1~9的室内镜1y的反射镜构件60以反射镜构件60的反射面61朝向观察者的状态配置于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与观察者之间的情形的概要说明图。

此外,在图73以后的图中,使用了与图6的显示设备2同样的显示设备2,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本说明书内公开的显示设备。因此,图73以后的图中所示的显示设备2只是一例。

在图73、图74以及图75中,显示系统1CF的室内镜1y与图38的显示系统1对应,具有代替最终反射构件50而配置的作为最终反射面的双面反射光学体920、框体70以及反射镜构件60。在图73的室内镜1y中,在框体70内没有配置图38的显示控制部22、显示设备2以及半透半反镜40。此外,显示控制部22也可以配置于显示设备2,对于配置不特别限定。另外,在图73中,作为一例,例示了双面反射光学体920,但是也可以使用上述公开的其它的双面反射光学体、最终反射构件、或保持构造。

图73的框体70被设为顶棚101侧的上盖79比下盖76短的尺寸,使得从显示设备2射出的光直接入射至框体70。也就是说,上盖79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小于下盖76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因此,从显示设备2射出的光所经过的形成于框体70的开口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使得从配置在比框体70内的双面反射光学体920靠上方向的高的位置处的显示设备2射出的光有效地入射到框体70。也就是说,框体70的开口被开设成与顶棚101侧相向。

另外,显示设备2经由状态保持构件80而被固定在顶棚101,并被配置为使光向室内镜1y的双面反射光学体920入射的姿势。在图73中,作为一例,例示了显示设备2,但是也可以使用上述公开的显示设备。

另外,在图73的结构中,在双面反射光学体920的旋转机构发生了破损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反射镜构件60,能够确保后方视野。这一点还能够被应用于下面说明的图76至图78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9中,例如图76所示,反射镜构件60可以为与图48的反射镜构件60同样的结构,室内镜1y的其它结构也可以为与图73~75同样的结构。另外,在图76的框体70中,也可以形成与图48中的形成于框体70的引导突起752同样的结构。图76是示出实施方式1~9的显示系统1CF的反射镜构件60与图48的反射镜构件60同样的结构的概要说明图。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9中,例如,图77和图78所示的反射镜构件60也可以为与图51至图54等的反射镜构件60同样的结构,室内镜1y的其它结构也可以为与图73~75等同样的结构。此外,图77和图78的框体70的下盖76的前后方向上的后方侧相对于前方侧向下倾斜。图77是示出将反射镜构件60配置在实施方式1~9的显示系统的框体70的上盖79侧的情形的概要说明图。图78是示出实施方式1~9的显示系统的室内镜1y的概要说明图。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9中,也可以如图79和图80所示,例如代替图73的双面反射光学体920而使用如图79和图80所示那样将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镜构件60A以及旋转体210构成为一体所形成的与图55和图56同样的保持构造200。另外,在图79的框体70中也可以不配置图73~75的反射镜构件60。因此,在框体70也可以不形成引导槽。图79是示出实施方式1~9的显示系统1CG中保持构造200的最终反射构件50朝向观察者400的状态的概要说明图。图80是示出实施方式1~9的显示系统1CG中保持构造200的反射镜构件60A朝向观察者400的状态的概要说明图。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9中,如图81所示,例如可以使用与图57同样的保持构造200来代替图79和图80的保持构造200。图81的显示系统1CG的结构为与图79和图80的显示系统1CG的结构同样的结构。图81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9的显示系统1CG中使用了与图79和图80不同的保持构造200的结构的概要说明图。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9中,出射部E1也可以包括多个中间反射构件90。在该情况下,从显示面21射出的光被多个中间反射构件90反射后到达最终反射构件50。

中间反射构件90不限定于是平面镜,也可以是凹面镜,还可以是凸面镜,还可以由菲涅尔反射镜构成。另外,中间反射构件90可以具有为自由曲面的中间反射面91。

最终反射面51与中间反射面91的组合可以为下面记载的组合。即,也可以是如下组合:最终反射面51呈面对称,且中间反射构件90为具有不呈面对称而为自由曲面的中间反射面91。

最终反射面51不限定于面对称的形状,也可以为非对称的形状。

也可以是,在从显示面21至观察者400之间的光路上配置透镜或棱镜等一个以上的光学部件。

在实施方式中,最终反射构件50从顶棚101(顶置控制台H1)垂下,但是最终反射构件50也可以安装于风挡102。

显示设备2和中间反射构件90可以分散地设置于多个框体。

显示设备2、中间反射构件90以及最终反射构件50也可以集成于一个框体。或者,显示系统1也可以具备集成有中间反射构件90和最终反射构件50的框体以及设置有显示设备2的框体。或者,显示系统1也可以具备集成有显示设备2和最终反射构件50的框体以及设置有中间反射构件90的框体。

显示设备2、中间反射构件90以及最终反射构件50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被容纳于顶置控制台H1。

显示系统1也可以具备自动调整最终反射面51的朝向的调整机构。调整机构例如包括:致动器,其通过使对最终反射构件50进行支承的第一支承构件70w旋转,来调整最终反射面51的朝向;以及控制部76w,其对致动器进行控制。调整机构例如根据驾驶员的眼动范围的位置和出射部E1的朝向中的至少一方,来调整最终反射面51的朝向。驾驶员的眼动范围的位置例如基于由摄像元件拍摄到的图像来检测即可。出射部E1的朝向例如通过光电式旋转编码器或磁式旋转编码器等角度传感器检测即可。

控制部76w具有对驱动部84进行控制的功能不是必须的。另外,也可以与具有对显示设备2显示影像的显示状态进行控制的功能的控制部76w分开地另外具备具有对驱动部84进行控制的功能的控制部。

实施方式等中的最终反射构件50的配置只是一例,不限定于此。在显示系统1被用作车内后视镜的情况下,最终反射构件50只要配置于遵照与车内后视镜的配置有关的规格的区域即可。

(总结)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等,公开了以下方式。

第1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1A、1B)设置于汽车(100)中。显示系统(1、1A、1B)具备出射部(E1、E2)和最终反射构件(50)。出射部(E1、E2)包括显示设备(2)。显示设备(2)具有显示汽车(100)的后方的影像的显示面(21)。出射部(E1、E2)将显示面(21)的影像以光的形式射出。最终反射构件(50)具有凹面状的最终反射面(51)。从出射部(E1、E2)射出的光直接或间接地入射至最终反射面(51)。最终反射面(51)使入射的光朝向观察者(400)的眼睛(401)反射。下面记载的切线(T5)在从上方观察时与沿显示面(21)的宽度方向(第一方向D1)延伸的直线(SL2)平行。切线(T5)存在于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上,且与最终反射面(51)在该最终反射面(51)的中心(C5)处相切。在从上方观察时,将最终反射面(51)的中心(C5)和显示面(21)的中心(C2)连结的直线(SL12)与最终反射面(51)的切线(T5)以形成小于90度的锐角(θ5)的方式交叉。

根据上述的结构,相比于在从上方观察时最终反射面(51)的切线(T5)不与沿显示面(2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SL2)平行的情况而言,关于从显示面(21)上的各位置到最终反射面(51)的光路长度,能够降低因显示面(21)内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的不同而引起的误差。通过降低光路长度的误差,能够降低观察者(400)能够观看的影像的失真。即,能够降低观察者(400)能够观看的影像中的左右的倍率差。

另外,关于第2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1A),在第1方式中,汽车(100)具有风挡(102)。在从上方观察时,最终反射构件(50)配置在风挡(102)的至少一部分的后方。在从上方观察时,将最终反射面(51)的中心(C5)和风挡(102)的中心(C10)连结的直线(SL10)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SL11)平行。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将最终反射构件(50)配置在驾驶员易于观看的位置。

另外,关于第3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1A),在第2方式中,在从上方观察时,将最终反射面(51)的中心(C5)和显示面(21)的中心(C2)连结的直线(SL12)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SL11)平行。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在最终反射构件(50)和显示设备(2)的左右确保空间。

另外,关于第4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1B),在第1~第3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出射部(E1)包括中间反射构件(90)。中间反射构件(90)具有中间反射面(91)。从显示面(21)射出的光直接或间接地入射至中间反射面(91)。中间反射面(91)使入射的光朝向最终反射面(51)反射。在从上方观察时,下面的切线(T9)与沿显示面(2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SL2)平行。切线(T9)存在于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上,且与中间反射面(91)在中间反射面(91)的中心(C9)处相切。

根据上述的结构,与没有中间反射构件(90)的情况相比,最终反射构件(50)和显示设备(2)的配置的自由度提高。

另外,关于第5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1B),在第4方式中,中间反射构件(90)和显示设备(2)能够维持中间反射面(91)的切线(T9)与沿显示面(2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SL2)平行的状态地变更相对于最终反射面(51)的朝向。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调整影像的观看方式。

另外,关于第6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1A、1B),在第1~第5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还具备角度传感器(75)和驱动部(84)。角度传感器(75)检测最终反射面(51)的朝向。驱动部(84)根据角度传感器(75)的检测结果,来将出射部(E1、E2)的朝向变更为在从上方观察时使最终反射面(51)的切线(T5)与沿显示面(2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SL2)平行的朝向。

根据上述的结构,即使在最终反射构件(50)的朝向发生了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够自动修正最终反射构件(50)的朝向,降低观察者(400)能够观看的影像的失真。

另外,关于第7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1A、1B),在第1~第6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还具备角度传感器(75)。角度传感器(75)检测最终反射面(51)的朝向。显示设备(2)根据角度传感器(75)的检测结果来使显示面(21)显示的影像变形。

根据上述的结构,通过使显示面(21)显示的影像变形,能够进一步降低观察者(400)能够观看的影像的失真。

另外,关于第8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1A、1B),在第1~第7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最终反射面(51)的形状是以下面的平面(P5)为对称面呈面对称的形状。平面(P5)为包含穿过最终反射面(51)的中心(C5)的法线(N5)且沿着上下方向的平面。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在影像中降低左右的观看方式的不同。

关于第1方式以外的结构,不是显示系统(1、1A、1B)所必须的结构,能够适当省略。

第9的方式的显示系统(1)具备:具有显示面(21)的显示设备(2);至少包括最终反射构件(50)的反射光学系统(B1);框体(70);以及遮光构件(8)。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射出的光直接或间接地入射至最终反射构件(50),最终反射构件(50)使入射的光朝向观察者(400)的眼睛(401)反射。框体(70)对显示设备(2)和反射光学系统(B1)进行保持。遮光构件(8)被以遮挡状态和解除状态中的某一状态保持于框体(70),遮挡状态是将向最终反射构件(50)入射的入射光或由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的至少一部分遮挡的状态,解除状态是解除遮挡状态的状态。在遮挡状态下,遮光构件(8)使入射至框体(70)的外部光朝向观察者(400)的眼睛(401)反射。框体(70)具有在遮挡状态和解除状态中的任一状态下都对遮光构件(8)进行保持的保持构造(200)。

根据该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即使在显示设备(2)的显示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替代显示且能够抑制前方的可视性降低的显示系统(1)。

关于第10方式的显示系统(1),在第9方式中,反射光学系统(B1)还包括半透半反镜(40)。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射出的光经由半透半反镜(40)入射至最终反射构件(50),由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透过半透半反镜(40)后入射至观察者(400)的眼睛(401)。

根据该方式,利用半透半反镜(40)和最终反射构件(50)至少进行两次反射,由此能够在延长光路长度的同时实现小型化。

关于第11方式的显示系统(1),在第9方式中,在框体(70)中设置有一个面为反射面(61)的板状的反射镜构件(60)来作为遮光构件(8)。反射镜构件(60)的状态通过反射镜构件(60)的滑动动作和旋转动作而被切换为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中的某一状态。第三状态是将反射镜构件(60)配置在从最终反射构件(50)向观察者(400)的眼睛(401)入射的光的光路外的第一位置的状态。在第四状态下,将反射镜构件(60)以反射面(61)朝向观察者(400)的状态配置于最终反射构件(50)与观察者(400)之间的第二位置。第四状态是使由反射面(61)反射来自框体(70)的外部的光所得到的反射像显示于观察者(400)的眼睛(401)的状态。

根据该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即使在显示设备(2)的显示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替代显示且能够抑制前方的可视性降低的显示系统(1)。

关于第12方式的显示系统(1),在第11方式中,反射光学系统(B1)还包括半透半反镜(40)。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射出的光经由半透半反镜(40)入射至最终反射构件(50),由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透过半透半反镜(40)后入射至观察者(400)的眼睛(401)。

根据该方式,利用半透半反镜(40)和最终反射构件(50)至少进行两次反射,由此能够在延长光路长度的同时实现小型化。

关于第13方式的显示系统(1),在第12方式中,反射镜构件(60)的与反射面(61)相反一侧的面为遮光面(62),该遮光面(62)的至少对可见光区域的光的反射率低于反射面(61)对可见光区域的光的反射率。第三状态是反射镜构件(60)的遮光面(62)与半透半反镜(40)相向的状态。

根据该方式,能够抑制在第9状态时从框体(70)的外部入射至反射镜构件(60)的遮光面(62)的光被遮光面(62)和半透半反镜(40)反射后入射至观察者(400)的眼睛(401)。

关于第14方式的显示系统(1),在第13方式中,遮光面(62)进行至少对可见光区域的光的吸收和散射中的至少一方。

根据该方式,能够抑制在第三状态时从框体(70)的外部入射至遮光面(62)的光被遮光面(62)和半透半反镜(40)反射后入射至观察者(400)的眼睛(401)。

关于第15方式的显示系统(1),在第12~第14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反射光学系统(B1)还包括使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射出的光朝向半透半反镜(40)反射的中间反射构件(90)。

根据该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即使在显示设备(2)的显示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替代显示且能够抑制前方的可视性降低的显示系统(1)。

关于第16方式的显示系统(1),在第11~第15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保持构造(200)包括突起(64、751)和引导槽(77、65)。突起(64、751)设置于框体(70)和反射镜构件(60)中的一方。引导槽(77、65)设置于框体(70)和反射镜构件(60)中的另一方,供突起(64、751)插入。突起(64、751)的位置在引导槽(77、65)的内部变化,由此反射镜构件(60)的状态被切换为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中的某一状态。

根据该方式,突起(64、751)沿着引导槽(77、65)移动,由此能够使反射镜构件(60)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关于第17方式的显示系统(1),在第16方式中,保持构造(200)还包括被插入引导槽(77)并沿着引导槽(77)进行滑动移动的引导构件(78),突起(64)以能够旋转的状态被支承于引导构件(78)。

根据该方式,能够使引导构件(78)沿着引导槽(77)顺畅地移动。

关于第18方式的显示系统(1),在第11~第16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还具备将反射镜构件(60)的状态保持为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的各状态的状态保持构件(80)。

根据该方式,能够抑制在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的各状态下反射镜构件(60)的位置晃动。

关于第19方式的显示系统(1),在第18方式中,状态保持构件(80)包括设置于反射镜构件(60)和框体(70)中的至少一方的磁体(81)。反射镜构件(60)的状态通过磁体(81)的磁力而被保持为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的各状态。

根据该方式,能够抑制在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的各状态下反射镜构件(60)的位置晃动。

关于第20方式的显示系统(1),在第19方式中,磁体(81)为电磁体。

根据该方式,能够抑制在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的各状态下反射镜构件(60)的位置晃动。

关于第21方式的显示系统(1),在第18方式中,状态保持构件(80)包括设置于框体(70)和反射镜构件(60)中的一方的球头柱塞(83)。在框体(70)和反射镜构件(60)中的另一方设置有供球头柱塞(83)的球部(831)插入的插孔(84)。球部(831)被插入插孔(84),由此反射镜构件(60)的状态被保持为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的各状态。

根据该方式,能够抑制在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的各状态下反射镜构件(60)的位置晃动。

关于第22方式的显示系统(1),在第11~第21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还具备用于手动地将反射镜构件(60)的状态切换为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中的某一状态的操作部(63)。

根据该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即使在显示设备(2)的显示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替代显示且能够抑制前方的可视性降低的显示系统(1)。

关于第23方式的显示系统(1),在第22方式中,当使用操作部(63)来使反射镜构件(60)从第一位置移动时,反射镜构件(60)的状态通过反射镜构件(60)的自重而从第三状态向第四状态切换。

根据该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即使在显示设备(2)的显示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替代显示且能够抑制前方的可视性降低的显示系统(1)。

关于第24方式的显示系统(1),在第11~第23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还具备用于使反射镜构件(60)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致动器(6)。

根据该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即使在显示设备(2)的显示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替代显示且能够抑制前方的可视性降低的显示系统(1)。

关于第25方式的显示系统(1),在第24方式中,致动器(6)包括马达。对马达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7)当被输入了表示显示设备(2)的显示异常的异常信号时,驱动马达来使反射镜构件(60)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

根据该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即使在显示设备(2)的显示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替代显示且能够抑制前方的可视性降低的显示系统(1)。

关于第26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在第24或第25方式中,显示系统(1)搭载于汽车(100)中。在汽车(100)已使与行驶有关的功能停止的停止状态时,驱动部(驱动电路(13)或致动器(6))使遮光体(液晶反射镜(12)或反射镜构件(60))的状态为遮挡状态。

根据该方式,能够降低在汽车(100)为停止状态时由于光而使得物体(O1)被加热的可能性。

关于第27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在第9方式中,在框体(70)设置有一个面为反射面的板状的反射镜构件(60A)来作为遮光构件(8)。保持构造(200)还保持最终反射构件(50)。保持构造(200)将最终反射构件(50)和反射镜构件(60A)以反射镜构件(60A)的反射面(61A)与最终反射构件(50)的反射面(51)相互朝向相反侧且最终反射构件(50)和反射镜构件(60A)能够相对于框体(70)旋转的状态进行保持。反射镜构件(60A)的反射面(61A)的中心点(P1)处的法线(L1)与最终反射构件(50)的反射面(51)的中心点(P2)处的法线(L2)不平行。

根据该方式,通过使反射镜构件(60A)和最终反射构件(50)相对于框体(70)旋转180度,能够在解除状态与遮挡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关于第28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在第27方式中,保持构造(200)包括被保持为能够相对于框体(70)旋转的状态的旋转体(210)。在旋转体(210)保持有最终反射构件(50)和反射镜构件(60A)。在解除状态下,旋转体(210)旋转至使最终反射构件(50)的反射面(51)与观察者(400)相向的第一旋转位置,在遮挡状态下,旋转体(210)旋转至使反射镜构件(60A)的反射面(61A)与观察者(400)相向的第二旋转位置。

根据该方式,通过使旋转体(210)旋转至第一旋转位置或第二旋转位置,能够切换为解除状态或遮挡状态。

关于第29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在第28方式中,旋转体(210)将反射镜构件(60A)和最终反射构件(50)保持为反射镜构件(60A)的反射面(61A)的中心点(P1)处的法线(L1)与最终反射构件(50)的反射面(51)的中心点(P2)处的法线(L2)不平行的状态。

根据该方式,通过使旋转体(210)旋转180度,能够在解除状态与遮挡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关于第30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在第9方式中,在框体(70)设置有一个面为反射面的板状的反射镜构件(60A)来作为遮光构件(8)。保持构造(200)包括被保持为能够相对于框体(70)旋转的状态的旋转体(210)。旋转体(210)将反射镜构件(60A)和最终反射构件(50)保持为反射镜构件(60A)的反射面(61A)与最终反射构件(50)的反射面(51)相互朝向相反侧、且反射镜构件(60A)的反射面(61A)的中心点(P1)处的法线(L1)与最终反射构件(50)的反射面(51)的中心点(P2)处的法线(L2)平行的状态。在解除状态下,旋转体(210)旋转至使最终反射构件(50)的反射面(51)与观察者(400)相向的第一旋转位置,在遮挡状态下,旋转体(210)旋转至使反射镜构件(60A)的反射面(61A)与观察者(400)相向的第二旋转位置。旋转体(210)在第一旋转位置与第二旋转位置之间旋转的角度为除180度以外的预设的角度。

根据该方式,通过使旋转体(210)旋转预设的角度,能够在解除状态与遮挡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关于第31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在第28~第30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旋转体(210)还具备一个以上的其它反射镜构件(320)。其它反射镜构件(320)的反射面(321)的中心点(P3)处的法线(L3)不与最终反射构件(50)的反射面(51)的中心点(P2)处的法线(L2)和反射镜构件(60A)的反射面(61A)的中心点(P1)处的法线(L1)中的各法线平行。

根据该方式,通过使旋转体(210)旋转至其它反射镜构件(320)与观察者(400)相向的旋转位置,能够显示利用其它反射镜构件(320)得到的反射像。

关于第32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在第28~第30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旋转体(210)是与旋转轴(211)的轴向交叉的截面的形状为四边形的四角柱。在旋转体(210)的沿着旋转轴(211)的轴向的四个侧面,交替地配置有两个最终反射构件(50)和两个反射镜构件(60A)。

根据该方式,能够使为了在遮挡状态与解除状态之间切换而使旋转体(210)旋转的旋转角度小于180度。

关于第33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在第28~第32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反射镜构件(60A)为平面镜,在相对于反射镜构件(60A)而言光入射的一侧配置具有透光性的防眩镜(322)。反射镜构件(60A)和防眩镜(322)以在从旋转体(210)的旋转轴(211)的轴向观察时反射镜构件(60A)的反射面(61A)的中心点(P1)处的法线(L1)与防眩镜(322)的反射面(323)的中心点(P3)处的法线(L3)不平行的方式保持于旋转体(210)。

根据该方式,通过使旋转体(210)旋转至利用防眩镜(322)使光向观察者(400)的方向反射的旋转位置,能够显示利用防眩镜(322)得到的反射像。

关于第34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在第28~第33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还具备用于使旋转体(210)在第一旋转位置与第二旋转位置之间移动的致动器(6)。

根据该方式,能够使用致动器(6)来使旋转体(210)在第一旋转位置与第二旋转位置之间移动。

关于第35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在第28~第34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反射光学系统(B1)还包括半透半反镜(40)。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射出的光经由半透半反镜(40)入射至最终反射构件(50),由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透过半透半反镜(40)后入射至观察者(400)的眼睛(401),由此显示出影像。半透半反镜(40)具有反射型偏振膜(43)与第一λ/4相位差膜(44)的层叠构造,该反射型偏振膜(43)使预设的振动方向的光透过,该第一λ/4相位差膜(44)使得半透半反镜(40)处的入射光与出射光之间在电场振动方向上产生四分之一波长的相位差。在框体(70)设置有一个面为反射面(61A)的板状的反射镜构件(60A)来作为遮光构件(8)。在解除状态下,反射镜构件(60A)配置于从最终反射构件(50)向观察者(400)的眼睛(401)入射的光的光路外的第一位置。在遮挡状态下,反射镜构件(60A)以反射面朝向观察者(400)的状态配置于最终反射构件(50)与观察者(400)之间。在反射镜构件(60A)的表面设置有第二λ/4相位差膜(66),该第二λ/4相位差膜(66)使得反射镜构件(60A)处的入射光与出射光之间在电场振动方向上产生四分之一波长的相位差。

根据该方式,能够使来自显示设备(2)的光高效地到达观察者(400)的眼睛(401)。

关于第36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在第9方式中,还具备根据探测传感器(14)的输出来将遮光构件(8)的状态从解除状态切换为遮挡状态的驱动部(驱动电路(13)或致动器(6))。

根据该方式,驱动部(驱动电路(13)或致动器(6))根据探测区(R1)中的状况来将遮光构件(8)的状态从解除状态切换为遮挡状态。在该情况下,能够降低由于光而使得存在于探测区(R1)的物体(O1)被加热的可能性。

关于第37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在第36方式中,由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的光路穿过探测区(R1),探测传感器(14)包括用于探测在探测区(R1)内是否存在物体(O1)的物体传感器(15)。当物体传感器(15)探测到在探测区(R1)内存在物体(O1)时,驱动部(驱动电路(13)或致动器(6))将遮光构件(8)的状态从解除状态切换为遮挡状态。

根据该方式,驱动部(驱动电路(13)或致动器(6))根据探测区(R1)中的状况来将遮光构件(8)的状态从解除状态切换为遮挡状态。在该情况下,能够降低由于光而使得存在于探测区(R1)的物体(O1)被加热的可能性。

关于第38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在第37方式中,物体传感器(15)被保持于框体(70)。

根据该方式,能够将构成显示系统(1)的显示设备(2)等和物体传感器(15)集成于框体(70)。

关于第39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在第37或第38方式中,在物体(O1)正在探测区(R1)内移动的情况下,物体传感器(15)探测为存在物体(O1)。

根据该方式,能够降低物体传感器(15)对于是否存在物体(O1)进行误探测的可能性。

关于第40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在第36~第39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反射光学系统(B1)还包括半透半反镜(40)。从显示设备(2)的显示面(21)射出的光经由半透半反镜(40)入射至最终反射构件(50),由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透过半透半反镜(40)后入射至观察者(400)的眼睛(401),由此显示出影像。

根据该方式,利用半透半反镜(40)和最终反射构件(50)至少进行两次反射,由此能够在延长光路长度的同时实现小型化。

关于第41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在第40方式中,在遮光构件(8)的状态为遮挡状态的情况下,遮光构件(8)被配置为半透半反镜(40)位于遮光构件(8)与最终反射构件(50)之间。

根据该方式,能够将遮光构件(8)与最终反射构件(50)之间的空间有效地利用为半透半反镜(40)的配置空间。

关于第42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在第40或第41方式中,半透半反镜(40)具有反射型偏光膜(43)与λ/4相位差膜(44)的层叠构造。反射型偏振膜(43)使预设的振动方向的光透过。λ/4相位差膜(44)使得半透半反镜(40)处的入射光与出射光之间在电场振动方向上产生四分之一波长的相位差。

根据该方式,与将蒸镀型分束器用作半透半反镜(40)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来自显示设备(2)的光高效地到达观察者(400)的眼睛(401)。

关于第43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在第36~第42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遮光构件(8)为具有反射面(61)的光学反射镜(反射镜构件60)。反射面(61)使光向在遮光构件(8)为遮挡状态时由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的反射方向反射。

根据该方式,在遮光构件(8)为遮挡状态时,观察者(400)能够观看反射面(61)上映出的像。

关于第44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在第36~第43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探测传感器(14)包括光量传感器(16)。光量传感器(16)对从探测区(R1)侧入射的光量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探测。

根据该方式,驱动部(驱动电路(13)或致动器(6))能够根据由光量传感器(16)探测到的光量,来将遮光构件(8)的状态从解除状态切换为遮挡状态。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由于光而使得存在于探测区(R1)的物体(O1)被加热的可能性。

关于第45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在第44方式中,还具备透镜(18)。透镜(18)使光会聚至光量传感器(16)。

根据该方式,即使在入射至光量传感器(16)的光量比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高精度地探测到光量。

关于第46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在第44或第45方式中,光量传感器(16)在框体(70)的内部沿着框体(70)的下表面或上表面配置。

根据该方式,能够容易地确保光量传感器(16)的配置空间。

关于第47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在第44或第45方式中,还具备箱状部(17)。箱状部(17)与框体(70)相邻地配置。箱状部(17)在探测区(R1)侧的一端具有开口部(170)。光量传感器(16)被容纳在箱状部(17)中。

根据该方式,能够容易地确保光量传感器(16)的配置空间。

关于第48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在第44或第45方式中,光量传感器(16)配置于遮光构件(8)的表面。

根据该方式,能够容易地确保光量传感器(16)的配置空间。

关于第49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在第36~第48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遮光构件(液晶反射镜(12))配置在由最终反射构件(50)反射的反射光的光路上。遮光构件(液晶反射镜(12))的对光的透射率根据施加电压而变化。

根据上述的结构,通过变更遮光体(液晶反射镜(12))的施加电压,能够容易地将遮光体的状态在解除状态与遮挡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关于第50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1),在第36~第49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驱动部(驱动电路(13)或致动器(6))根据探测传感器(14)的输出来改变框体(70)的朝向。

根据该方式,在遮光构件(8)的状态为解除状态时和遮光构件(8)的状态为遮挡状态时,能够将框体(70)的朝向改变为对于用户(观察者(400))而言便利性高的朝向。例如,在遮光体的状态为解除状态时,能够使框体(70)的朝向成为用户(观察者(400))容易观看影像的朝向。

关于第9方式以外的结构,不是显示系统(1)所必须的结构,能够适当地省略。

第51方式所涉及的电子反射镜系统(5)具备:第1~第50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显示系统(1);以及摄像部(4)。显示设备(2)将由摄像部(4)拍摄到的图像显示于显示面(21)。

根据该方式,能够提供具备即使在显示设备(2)的显示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替代显示且能够抑制前方的可视性降低的显示系统(1)的电子反射镜系统(5)。

第52方式所涉及的移动体(汽车(100))包括:第51方式所涉及的电子反射镜系统(5);以及搭载电子反射镜系统(5)的移动体主体(110)。

根据该方式,能够提供具备即使在显示设备(2)的显示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替代显示且能够抑制前方的可视性降低的显示系统(1)的移动体。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控制部50x的各构成要素可以由专用的硬件构成,或者通过执行适合于各构成要素的软件程序来实现。各构成要素也可以通过CPU或处理器等程序执行部读取硬盘或半导体存储器等记录介质中记录的软件程序并执行该软件程序来实现。

以上,基于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各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对各实施方式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各种变形而得到的方式、将不同的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组合所构建出的方式也可以包含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方式的范围内。

本发明作为能够高精度地进行与人的脸部的位置相应的显示控制的显示系统是有用的。

相关技术
  • 具有稳定基座的装置、图像显示设备、装置安装基座、装置显示系统、图像显示设备安装基座、图像显示设备显示系统、及图像显示设备显示方法
  • 头戴式显示器协作显示系统、包括显示装置和头戴式显示器的系统及其显示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2996281